学佛笔记

张秉全:《妙法莲华经》题解
2025-04-16 10:31

《妙法莲华经》题解

《妙法莲华经》者,是释尊所说一代时教中被称为纯圆独妙的大乘法宝,经中之王。历代受持、读诵之盛,于众多教典中,无过此经。读诵此经法会,各地经常举行,但读诵而通达其义者,并不多见。殆由近代以来,《法华》讲席久辍,纵有志问津者,苦于求教无地。藏经中虽有古疏多种,一则真能翻阅藏经,亦难因缘具备;二则古疏文笔简古,非精通古汉语者,亦难于涉猎。笔者忝为台宗后裔,昔日曾习台教,亦曾探索藏经,故于此经薄有悟解,爰据经疏所说,作此题解。

此经在七种立题中以法喻立名。妙法是法,莲华是喻。若论通别,妙法莲华四字,名异众经,是为别题。经之一字,通乎众经,是为通题。

若约教、行、理而论通别者,此《法华》开权显实,开迹显本之教,不同乎华严、阿含、方等、般若诸部之教,是为教别,同为释尊一音演唱,是为教通。佛一音说法,众生随类各解,依解起行,三草二木(喻机有大小)为行不同。是为行别。所行同禀法性,是为行通。般若是一法,佛说种种名,或称实相,或称一真法界,或称平等大慧,或称第一义谛,或称无戏论法,是为别,同是一理,是为通。此理之通别也。

妙法两字,先释法字,若无其法。何所称妙。(犹言何法称妙)经云:“我法妙难思”是也。

法指何法?即指十界、十如(十如是)权实之法,不出三种:一众生法,二佛法,三心法。妙名不可思议,是能赞之辞,赞此三法皆妙也。

众生法何以称妙?众生因迷,不了真如佛性,不生不灭,亘古长存。妄为五蕴妄色妄心所迷,起贪嗔痴种种颠倒,起惑造业,不知其见闻觉知之性,即是佛性。佛以一大事因缘故,出现于世,无非令众生开示悟入佛之知见,若众生无有佛之知见,则何所论开,故众生法妙也。

佛法何经称妙?佛法不出权实二法,佛彻证权实二智,实智自证,权智化他。经云:“是法甚深奥,难见难可了。一切众生类,无能知佛者。”即是叹实智妙。又云:“及佛诸馀法,亦无能测者。”即是叹权智妙。佛法是权实不二之法,既可为实施权,亦能开权显实。经云:“唯佛与佛乃能究尽诸法实相。”诸法是即实之权,实相是即权之实,故佛法妙也。

心法何以称妙?十界之相,虽有千差万别,皆唯心现,经云:“应观法界性,一切唯心造。”又本经云:“观一切法,不动、不退,如虚空无所有性。”行人如能念念观照,知幻即离,离幻即觉。经云:“妄心若歇,歇即菩提。”心佛与众生,是三无差别。净名经云:“观身实相,观佛亦然,诸佛解脱当于众生心行中求。”故心法妙也。

妙有相待妙,绝待妙。相待妙者,有所对待论妙。如半字教为粗,满字教为妙。藏教为半字教,但诠生灭门,不能通满理,故粗。别圆教为满字教,诠不生不灭门,能通满理,故妙。又:方等、般若之教,带通别方便通满理,故粗。今经“正直舍方便,但说无上道。”直显满理,故妙。此为相待妙也。绝待妙者,绝诸对待。无有法可以相形相待。《法华经》所说一乘之法,非离三说一,乃会三归一,开权显实,即粗论妙,一色一香,不离中道。即说的是绝诸对待的无分别法。此为绝待妙也。具此二妙,故名妙法。

法华经开近迹,显远本。约本迹二门,各具十妙。

迹门十妙:(一)境妙。诸法实相之境,本自有之,众生迷而不知而已。苟能于一切法上,明白缘起性空,双照空有二边,即是中道妙境,经云:“唯佛与佛,乃能究尽诸法实相,所谓诸法,如是相,如是性,如是体,如是力,如是作,如是因,如是缘,如是果,如是报,如是本末究竟等”。诸法实相,即是中道妙境,故为境妙。(二)智妙。迷理故起惑,解理则生智。以智断惑,断惑有深浅,故智有高下,唯佛证一切种智,三乘圣人所不及,经云:“我所得智慧,微妙最第一,以此妙慧,求无上道。”故为智妙。(三)行妙。

依于智目,起于行足。依圆实理,起无作行,经云:“无量诸佛所,而行深妙道。”又云:“本从无数佛,具足行诸道,行此诸道已,道场得成果,佛子行道已,来世得作佛。”是为行妙。(四)位妙。位有住、行、向、地。经云:“乘此宝乘,游于四方,直至道场。”四方(喻住行向地)是因位,道场是果位。是为位妙。(五)三法妙。既住于位,位何所住,住于三法之中。三法即三轨:(1)真性轨,(2)观照轨,(3)资成轨。轨有轨范之义,经云:“佛自住大乘,如其所得法,定慧力庄严。”大乘,即真性轨;定,即资成轨;慧即观照轨。此为三法妙。(六)感应妙。感是众生之机感,应是如来之赴应。有四种感应:(1)冥感冥应;(2)冥感显应;(3)显感显应;(4)显感冥应。感应之道,如一月在天,影含众水。水不上升,月不下降,一月一时,普现诸水。佛亦如是,诸佛不来,众生不往,慈善根力,法尔如是,此为感应妙。(七)神通妙。神谓难测,通谓无碍。本经如来入定,天雨四华、动地、放光等,此为神通妙。(八)说法妙。诸法寂灭相,不可以言宣,有因缘故,亦可得说。四十年前,随他意语,(应机而说)皆是权说。今经随自意语,(畅佛本怀而说)废权立实。经云:“正直舍方便,但说无上道。”此为说法妙。(九)眷属妙。“但教化菩萨,无声闻弟子,”此为眷属妙。(十)功德利益妙。三周说法得记,(即为上根法说一周,中根喻说一周,下根因缘说一周)诸品获益,见光闻法,皆功不唐捐。经云:“现在未来,若闻一句一偈,我皆与授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记,须臾闻之,即得究竟三菩提,”又云:“不令一人独得灭度,皆以如来灭度而灭度之。”此为功德利益妙也。

本门十妙:(一)本因妙。经云:“我成佛以来,复过于此百千万亿那由他阿僧祇劫”应追溯至本初发菩提心,行菩萨道时所修圆妙之因,此为本因妙。(二)本果妙。本初所行圆妙之因,获证常、乐、我、净涅槃之妙果,此为本果妙。(三)本国土妙。本果既成,必有依报国土,本佛亦有四土。经云:“自从是以来,我常在此说法教化。”昔日之娑婆,即今日之忍土。应推溯至最初成佛之娑婆,经中说,“我净土不毁,我此土安隐。”即本国土妙。(四)本感应妙。古今既常在此说法教化,必有所感之机。今之机由昔之机而来,昔之应,即今之应。(昔佛即今佛)机感相关,此为本感应妙。(五)本神通妙。神为天心,通为无碍。天然之性,通古通今。尘点劫前,施化所作放光、动地之神通,骇动可度之机,宛同今日。此为本神通妙。(六)本说法妙。即是往昔初坐道场,始成正觉初转*轮,四辩所说之法,此为本说法妙。(七)本眷属妙。本时说法所被之人,如下方住者,弥勒不识一人。此为本眷属妙。(八)本涅槃妙。本时所证断德涅槃,亦是本时应现同居、方便二土,有缘既尽,唱言入灭。此为本涅槃妙。(九)本寿命妙。法性之身,本无寿命,此言本寿命者,乃指本时既唱入灭,则有长短远近之寿命,此为本寿命妙。(十)本利益妙。即本时眷属所获功德利益,是为功德利益妙。

莲华者,譬喻妙法也。问:华有多种,何以必取莲华为喻?答:华有粗妙故。或狂华无果,如杨柳等。喻外道,空修无获。或一华多果,如如胡麻等。喻凡夫之人,独奉其亲,报在梵世,受种种乐。或多华一果,如桃李等。喻声闻修种种行,而只证无学。或一华一果,如柿等。喻缘觉修一远离行,亦得涅槃。或先果后华,如瓜等。喻须陀洹,先证见道,却后修道。或先华后果,如梅等。喻权教菩萨,先藉缘修,后起真修。此皆粗华粗果,不堪以喻妙法。又:莲华,华果同时,自华生起,即有果实。喻此经非离三说一,乃会三归一,即粗显妙之绝待妙也。又:莲华,处染常净,出淤泥而不染。喻实相在缠,其体本净,一色一香,不离中道也。

此莲华喻本迹二门,各有三喻。

迹门三喻:(一)华生必有莲,为莲故华。喻为实施权。经云:“诸法寂灭相,不可以言宣,以方便力故,为五比丘说。”(二)华开莲现,喻开权显实。经云:“十方佛土中,惟有一乘法,无二亦无三。”又云:“唯此一事实,馀而则非真。”(三)华落莲成,喻废权立实。经云:“正直舍方便,但说无上道。”

本门三喻:(一)华生必有莲,为莲故华。喻迹必有本,从本垂迹。经云:“我成佛已来,久远若斯,但以方便,教化众生,令入佛道,作如是说。”(二)华开莲现,喻开迹显本。经云:“皆谓今佛出释氏宫,去伽耶城不远,坐于道场,得成菩提,然我实成佛已来,无量无边百千万亿那由他劫。”(三)华落莲成,喻废迹立本。经云:“诸佛法皆如是,(先权后实)为度众生,皆实不虚。”

经之一字,是能诠之文,具贯、摄、常、法四义。贯,贯穿之义。如线贯华,贯穿经中所应知之义。摄,摄化之义,摄持所应度众生。常,不变之义。真理恒三世而不易。法,轨持之义。为十界所同轨。又:经者,梵语修多罗,华言契经。上契诸佛之理,下契众生之机。合此四义,故名经。

End

“成佛的”《妙法莲华经》

◎ 大 安《妙法莲华经》,简称《法华经》,后秦鸠摩罗什译,七卷二十八品,六万九千余字。梵文 Saddharma,中文意为妙法。Pundarika 意译为白莲花,以莲花(莲华)为喻,比喻佛法之洁白、清净

李炳南:平时训练往生的两个妙法

问:平素按时念佛,并不间断,如果突然遇到灾难,例如被汽车撞死,不能念佛,能够往生吗?李炳南老居士:念佛到一定境界的人,不会出现这样的奇祸。为了防止万一,平素应当练习第一念先念佛。什么叫做第一念先念佛呢

《妙法莲华经》释题

《妙法莲华经》是全经总题,本经是后秦弘始三年,龟兹国的鸠摩罗什法师所译,共七卷二十八品,此普门品即二十八品中第二十五品;品依于经,故先列经题,此题依古德七种立题中,是法喻立题,妙法是法,莲华是喻,乃释

上求下化皆不离的妙法

大安法师九界众生离此法,上不能圆成佛道。十方诸佛舍此法,下不能普利群生。这样的一个高度,进一步地就推断出九法界众生离开净土一法,上不能圆成佛道,这个是说得非常的究竟。一切修行人都不是想要圆满成就佛果吗

元音老人:念佛是最适合众生修证得度的一个妙法

佛说,以黄叶止小儿啼,是法无定法,应病与药,所以对症的药都是良药,各种法门都是一律平等,无有高下。末法时期,众生根基比较陋劣,业障深重。所以修法还是以净土最为恰当,契理契机,是最适合众生修证得度的一个

林克智:逆抚念诵助生西妙法

逆抚念诵助生西妙法林克智对于临终时不能自主生西,经助念亦未见佛来迎者,可用逆抚念诵法,助其往生。其法为:以两手掌向其温处逆抚而上,至于顶门,掌离体约2公分,行者全神贯注于全掌,口中作如是言:南无阿弥陀

密宗莲华胎藏-胎藏界

莲华胎藏:(术语)胎藏界之曼陀罗也,胎藏界之大悲门,以莲华为标帜,故曰莲华胎藏,母胎于子含藏保持,如莲华之于莲种,故曰莲华胎藏。见胎藏界条。 《大日经》卷三解释说:“今日约胎藏为喻,行者初发以智心,如

持莲华菩萨的简介

最有鉴赏价值的印度佛教壁画,是德干高原海德拉巴邦的阿旃陀石窟壁画。那里是一片丘陵地带,四周环山,中间有溪流,流溪环成马蹄形。阿旃陀29个石窟洞就在临溪在悬崖上。在石窟的数量上,它虽不及我国敦煌的鸣沙

持莲华菩萨相在哪里收藏

最有鉴赏价值的印度佛教壁画,是德干高原海德拉巴邦的阿旃陀石窟壁画。那里是一片丘陵地带,四周环山,中间有溪流,流溪环成马蹄形。阿旃陀29个石窟洞就在临溪在悬崖上。在石窟的数量上,它虽不及我国敦煌的鸣沙山

持莲华菩萨的法相是什么

持莲花菩萨像,有人说是文殊师利或观音(文殊师利,相传为释迦牟尼佛的左胁侍,专司智慧;观音,也为佛的左胁侍,后传为西方三圣之一,也称观自在、观世自在)。这尊菩萨头戴宝冠,妙相庄严,肌肤色泽匀称,线条柔美

持莲华菩萨是哪里的

最早发现此石洞壁画与雕刻的,是1819年一个英国侵略印度驻马德拉斯的军队中的打猎者。报告引起了英国皇家亚洲学会的重视。至1843年,开始了全面的调查。本图所欣赏的即是该石窟寺内的重要壁画之一。阿旃陀石

持莲华菩萨的历史起源

最早发现此石洞壁画与雕刻的,是1819年一个英国侵略印度驻马德拉斯的军队中的打猎者。报告引起了英国皇家亚洲学会的重视。至1843年,开始了全面的调查。阿旃陀石窟的壁画,按其开凿年代,大致可分三期:第一

持莲华菩萨的历史地位

阿旃陀是古代梵语阿谨提耶的音译,意为无想。原指离石窟寺仅6.4公里处的一个小镇(也和我国敦煌县与千佛洞之别相同)。在石窟未被发现以前,这个小镇寂然无闻。本地居民称石窟寺为莱那,即古代巴利语洞的意思。发

持莲华菩萨法相的特点

画面中央为一持莲花菩萨像,有人说是文殊师利或观音(文殊师利,相传为释迦牟尼佛的左胁侍,专司智慧;观音,也为佛的左胁侍,后传为西方三圣之一,也称观自在、观世自在)。这尊菩萨头戴宝冠,妙相庄严,肌肤色泽匀

持莲华菩萨的实例

印度学者B•巴达恰利亚在《印度佛教图像志》有关“无量光”的内容中谈到“莲花手”这个概念时说:“在禅定中的无量光,被设想为西方极乐世界的教主,主管贤劫,但他自己不行动,而是他的助手——莲花手菩萨,负责行

持莲华菩萨的形象特征

大乘佛教流行以后,阿弥陀佛、观音和大势至菩萨的造像组合,逐渐取代了释迦牟尼、帝释和梵天的组合,尤其是观音菩萨,在佛教盛行地区可谓始终是一个重要的崇拜对象。在中国佛教的两大系统:汉传佛教与藏传佛教信仰中

持莲华菩萨的艺术特点

《持莲花菩萨》是阿旃陀石窟壁画的代表作。菩萨身材高大,体态丰满,具有女性化的特征,右手轻拈一朵青莲花,左臂斜垂,姿态优雅,双目低垂,脸上露出悲天悯人的沉思表情,肤色浅淡,用晕染手法表现出明暗和体积感。

张秉全:《唯识三十颂》浅释

《唯识三十颂》浅释世亲菩萨造 玄奘法师译“护法等菩萨,约此三十颂,造成唯识。”此三句是玄奘大师述《唯识三十颂》的由来。佛灭度后九百年,世亲菩萨依《瑜伽师地论》,提纲挈领,作此三十颂,又二百年,有德慧、

张秉全:真为生死,发菩提心,以深信愿,持佛名号

真为生死,发菩提心,以深信愿,持佛名号学习《彻悟禅师语录》摘记彻悟禅师是净土宗第十二祖,他的著作不多,主要见于附录在《净土十要》中的《彻悟禅师语录》,这些开示与论述,却篇篇鞭辟入理,见地超卓。印光大师

张秉全:弘扬台宗,必须走台净结合之道路

弘扬台宗,必须走台净结合之道路法华经藏,深固幽远,无人能到。经中所说,开权显实,开迹显本,汇一切法,皆摩诃衍。天台智者大师,依经开创天台宗,判释如来一代时教为五时八教。述三大部,明三止观,纯圆独妙之宗

张秉全:会三力于一时,超五浊于一生。

会三力于一时,超五浊于一生。念佛法门,三根普被,利钝全收。如时雨之润草木,各得生长;若春阳之照临大地,咸蒙化育。古人云,一句阿弥陀佛,是阿伽陀药,无病不疗。是如意珠王,有求皆遂。谓可以不断惑业,顿脱三

张秉全:净土十疑论讲记

净土十疑论讲记隋天台智者大师,名智顗,姓陈,颖川人。母孕。梦烟五采绕怀。及诞,光明满室,眼有重瞳。年十八,出家湘果愿寺。诣光州大苏山礼慧思禅师。思一见曰:“昔日灵山,同听法华,宿缘所追,今复来矣。”诵

张秉全:观经四帖疏上品上生章略释

观经四帖疏上品上生章略释张秉全净宗二祖善导大师,乃弥陀化身,具大智慧,具大神通,所示专杂二修,其利无穷。谓专修则万修万去,杂修则万千中只有二、三个。妙极!确极!宜谛信勿疑。大师虽疏观经,鉴于末世众生,

张秉全:一心不乱往生乎?信愿持名往生乎?

一心不乱往生乎?信愿持名往生乎?时下修行念佛法门的人很多。可是受到二种不同说法的影响,感到无所适从,以致真信无法建立,念佛不能深入。一种说法是,只有念佛达到一心不乱,才能往生。另一种说法是,不必达到一

张秉全:永嘉禅师“一宿觉”辩

永嘉禅师“一宿觉”辩永嘉玄觉禅师,温州人,少习经论,精天台教观,因读《维摩诘经》悟明心地。闻曹溪六祖,法道大行,乃往曹溪参礼六祖求证。觉来参,绕祖三匝,振锡而立。祖问:“大德来自何方”?觉答曰:“生死

张秉全:文字般若 观照般若 实相般若

文字般若 观照般若 实相般若此三般若,乃熏修之总纲,成佛之根本。行人修行,乃从文字般若,而起观照般若,最后通达实相般若。所谓成佛者,亦不过彻证诸法实相而已。《法华经》云:“唯佛与佛,乃能究尽诸法实相”

张秉全:读诵法华,是往生极乐之最佳助行。

读诵法华,是往生极乐之最佳助行。净土法门,三根普被,利纯全收,上至等觉菩萨不能超出其外,如华严会上善财童子及华藏海众,有的已破四十一品无明,证等觉菩萨高位,末后,普贤菩萨尚教彼等发十种大愿,修行此十愿

张秉全:优婆塞菩萨戒的戒相及其受法

优婆塞菩萨戒源于《优婆塞戒经》,其戒相及受法,则出于受戒品。在家居士所受持的菩萨戒即是此种,它与《梵网经》十重四十八轻的菩萨戒不同。《梵网经》菩萨戒是大乘在家菩萨与出家菩萨比丘同秉的戒法,此戒则唯是在

张秉全:法华经的妙旨是什么?

法华经的妙旨是什么?法华经妙旨是什么?就是如来为一大事因缘故,出现于世,欲令一切众生开示悟入佛的知见。这佛知见是什么?就是现前一念心之实性。亦名法性。此性竖穷三际,横遍十方,不变不迁,亘古常住。但无形

张秉全:悲智双运,即菩提心

悲智双运,即菩提心彻悟禅师曰:“真为生死,发菩提心,是学道通途。”一切法门,发足修行,都必须发菩提心,无一例外。什么是菩提心?即是自利利他之心,即是上求佛道,下化众生之心。上求佛道即是智,下化众生即是

张秉全:三千有门颂浅释

三千有门颂浅释三千有门颂,乃台宗著名论文。全文以偈颂形式,阐明心具十界,一念三千之理。言简意赅,理深旨备。明佛陇沙门百松真觉曾为之作略解,其义更觉显豁,惜文笔简古,初机难晓,今不辞固陋,作此浅释,以便

张秉全:迷时法华转,悟时转法华。

迷时法华转,悟时转法华。法华三昧,三昧中王,以其统摄一切三昧故也。何谓法华三昧,即观照诸法实相是也。如何观照?即于一切根身器界上体达唯心所现,心外无境,境外无心。心即是境,境即是心。观此心无心相,非在

张秉全:谛观名别体还同

谛观名别体还同佛法的纲要,是三谛与三观。三谛即真谛、俗谛、中谛。谛者,审实不虚之义。谓三谛之理,真实不虚也。真谛泯一切法。俗谛立一切法。中谛统一切法。三观者,即空观、假观、中观。观真谛之理,是名空观。

张秉全:一念心性,不落断常

一念心性,不落断常一念心性,非断非常。何以非断,心性历千古而不变,前无始,后无终,故非断。心性虽不变而用常随缘,随悟净缘,则有声闻、缘觉、菩萨、佛。随迷染缘,则有天、人、修罗、畜生、饿鬼、地狱,故非常

张秉全:不变随缘,随缘不变,互相发明

不变随缘,随缘不变,互相发明不变随缘,随缘不变,这两句话,经文及历代善知识的著作中常常提及,此乃圆教道理,能透彻阐明其理,亦甚不易。近重读印祖增广文钞复马契西居士书九,(上册第280页)乃有新的体会。

张秉全:心具十界,一念三千浅释

心具十界,一念三千浅释“心具十界,一念三千”是台宗基本教义之一。《摩诃止观》卷五中说:“夫一心具十法界,一法界又具十法界,百法界,一界具三十世间,百法界即具三千世间。此三千在一念心”同书又设问云:问:

张秉全:《法华》奥典,妙冠群经

《法华》奥典,妙冠群经《法华》尊经,纯圆独妙。七卷玄文,凡二十八品,前十四品为开权显实之文,后十四卷为开迹显本之文。全经处处穿插授记作佛之事。显示若有闻法者,无一不成佛之殊胜。综括诸佛降灵原意,大畅如

张秉全:《佛说观无量寿佛经》题解

佛说观无量寿佛经,(简称观经)是净土三经之一。三经者,《无量寿经》是教经,叙净土大教之缘起。《观经》是理经,阐明心观为宗,心佛不二之妙理。《佛说阿弥陀经》是行经,说信愿行三为资粮,执持名号之行法。此卷

张秉全:三种回向,熏修正辙

三种回向,熏修正辙三种回向者,谓回事向理,回因向果,回自向他也。所作一切功德,若不回向三处,不能圆满,总成有漏福业,不能成正觉,故必须回向也。回事向理者,所作功德,生灭事也,回而趋向于不生不灭之实相妙

张秉全:《四教仪集注》与蒙润大师

《四教仪集注》与蒙润大师智者大师读《法华经》至《药王菩萨本事品》“善男子,是真精进,是名真法供养如来”处,寂然入定,亲见灵山一会,俨然未散。获旋陀罗尼,证法华三昧。照了法华,若羲和之临万象。达诸法相,

张秉全:《佛顶文句》摘要 经题 玄义

《佛顶文句》摘要 经题 玄义慕印居士 张秉全 恭录蕅益大师自序大佛顶者,即心自性之理体也。随缘不变,融四科而惟是本真。不变随缘,妙七大而各周法界。喻冰水之始终,惟是湿性。譬太虚之群相,不拒发挥。十界一

张秉全:修证即不无,污染即不得

修证即不无,污染即不得《六祖坛经》:怀让禅师往参六祖惠能,祖勘问怀让所见,让答云:“修证即不无,污染即不得。”祖印可曰:“即此不污染,诸佛之所护念,汝既如是,吾亦如是。”此二句话,道尽佛法纲宗。夫吾人

张秉全:或有或无话授记

或有或无话授记经中常常提到授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记之事,譬如《法华经》,法说、喻说、因缘说,三周说法,上中下根,皆得授记,并具体地说到佛号、国名、住世、及正法像法劫数等事。以后《五百弟子授记品》,《授学

张秉全:《佛顶文句》摘要卷第一

《佛顶文句》摘要卷第一蕅益大师智旭撰 慕印居士张秉全选注经题具如玄义中说。今更略提纲要。此经以人法为名。谓此大佛顶法,非因非果,一切因果无不依之。(此即真如,非因非果之正因佛性)如来果人,以此为密因。

张秉全:论“六即佛”

六即佛是天台宗主要理论体系之一,它阐明了事相修证因果与佛性理体的关系。原本佛经中没有六即佛这个名相的。智者大师在《观无量寿佛经疏》中,首先提出六即佛之命题,他在疏中说:佛是觉义,有六种即。随即依次立理

张秉全:青海玉树大地震念佛回向偈

青海玉树大地震念佛回向偈青海省玉树县大地震,所在地房子尽倒,死伤之人甚多。闻之令人酸鼻,涕泗交流,全国四面八方,纷纷响应政府动员号召,奔赴灾区,奋力抢救,谱写了一曲曲动人的生命抢救赞歌。生还固可庆,死

张秉全:略述三十七道品

三十七道品,或称三十七菩提分法,乃佛教基本教义之一。不论修何种行门,皆须以此三十道品为入道方便。《大智度论》说:三十七品,是趣涅槃道行。》即是说,修此三十七品,能帮助行人抵达涅槃彼岸。道即道路,有能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