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莫讶一称登十地,须知六字括三乘”
此七言联语,为印祖所撰,是为赞叹净土念佛法门圆顿广大普摄机而发的。对仗工整,用语贴切,有极强感染力。令读者对念佛法门生起无限崇敬之信心。联语文字简练,含义弘深,初学难解。今不揣己之庸愚,试将此联,略加诠释。
“莫讶一称登十地”者,一称,即一称南无佛也。十地,即十地菩萨也。由于是心作佛,是心是佛。能念是始觉,所念是本觉,能所不二,始本合一,即是究竟觉。故法华经云:“一称南无佛,皆已成佛道。”以念念即佛故,全超十地菩萨所修之行。吾人一念心性,不变随缘,随缘不变,横遍十方,聚穷三际。横聚交彻,即法界体。今以此法界体,念佛名号,则举法界全体而起成为佛的法界,佛法界最高,全超包括菩萨法界在内的九界,此是圆顿义理,任何不信或疑讶,都是不对的。所以印祖警诫吾等:“莫讶一称登十地。”
“ 须知六字括三乘”者,六字,即南无阿弥陀佛六字洪名。三乘,即声闻乘、缘觉乘、菩萨乘。此三乘圣法,一句六字洪名包括无遗。藏教,是声闻缘觉乘,通教,通前藏教,通后别圆。钝根通前藏教,利根则通后别圆。别教是菩萨乘,独菩萨法。至于圆教,则是圆融无碍非渐非顿的无上佛法。念佛一法,属圆教有门,(然亦摄余三门。),藏通二教行人,念佛往生,若未断见思,则生极乐凡圣同居净土,若已断见思,则生方便有余净土。别圆二教行人,若已断见思,犹未破无明,则亦寄生方便有余净土,若破无明,则生实报无障碍净土,亦分证常寂光净土。若四十二品无明全破,则是上上实报,究竟寂光土也。五逆十恶凡夫,临终一念改悔,乃至十念,亦预末品,终得不退转成佛。而已居等觉菩萨高位,如善财及华藏海众,欲圆成佛果,尚须经过往生西方途径。故蕅祖云:念佛法门,持名妙行,“上上根不能逾其阃,下下根亦能臻其域”印祖亦赞叹念佛一法,普被上中下三根,统摄禅教律诸门。须知六字括三乘之教导,也是千真万确的。故印祖特用须知两字提醒我等须知也。且与上联莫讶两字起到对应效果。由此可见印祖文字三昧之妙。
庐山东林寺《净土》副编辑李维居士发来电子邮件云:有投稿人在引用印祖这一联语时,将下联写成是“虽知六字括三乘”。细玩文意,直觉似有错误,但又不知错在何处云云。我知下联为“须知六字括三乘”,此系投稿人笔误,但为慎重起见,为李君查阅《印光法师文钞三编》下册,念佛堂联语的原文,确实是“莫讶一称登十地,须知六字括三乘”。故作此短文以答之。
End
养正遗规选讲-朱子童蒙须知(第一集)尊敬的诸位大德,大家好!我们今天从《五种遗规》里面选出一篇「朱子童蒙须知」来学习,《五种遗规》是清朝陈弘谋先生将历史上的八十多位大儒做的这些著作、典籍把它会集起来。
(一)如何念六字大明咒?咒文:嗡(ong)嘛(ma)呢(ni)叭(bei)咪(mei)吽(hong)六字大明咒功德六字大明咒又名最胜观音大士心咒,其利益如下:(1)降魔、(2)治病、(3)免劫、(4)
放生时可以只说六字大明咒吗?不论是六字大明咒,还是一句南无佛,都可以种下解脱的种子。当然,完整的放生仪轨就更好了。索达吉堪布所述的《闻法的功德》中讲到:我等大师释迦牟尼佛曾经在翠绿的花园当中给别人说法
第三十七章 临终须知求佛接引 如出牢狱?痴心怕死 往生无望?助念错乱 态度异常?声音清齐 愁转微笑?魏大满女士是杭州湖墅佛学莲社社长徐大悲居士的妻子。?她本来就信佛,受到丈夫的薰陶后,志向更坚定。归依
你怎样对待别人,别人也会怎样对待你,不要总是怨天尤人,不要总是挑别人的毛病,看别人不顺眼,不要总想去改变别人,先调整好自己的心态,修好自己的心,一切境都会随心转。--南怀瑾大家一想到南怀瑾,总会将他跟
冬至已过,冬天已来,虽说春天不会远了,但关于冬季养生的问题,大家依旧还在探讨,今天在这里就给大家提供简单的六字诀:顺、静、修、调、补、固,一起来看看都要求大家做些什么吧?顺顺:养生跟着季节走!古人认为
(1)佛像并不是佛,但它代表佛陀,所以是众生积累功德的资粮田。为着您自己的利益,您可以供养、顶礼、观仰及绕拜佛像。这是为您自己的利益而做的,不是为了佛而做的。佛像只是图像或一块铜铁,并不需要饮食或花、
这个时代大家能发大心出家,说明具有多生多劫的佛缘和善根。出家跟俗世有完全不一样的生活方式和价值观念,沙弥、净人阶段要完成由世俗人向出家修道人全方位的转变,不仅外在形态上剃除须发,穿上僧服,而且观念上
问:感应必读中有百年须知一则,所谓[水大分离,汗浃沈出,此时中阴身出现中阴身若作环走形,则来世转生人道。]不知何谓中阴身。环走形是何形象。范古农答:人死后未投生者,谓之中阴身。阴是五阴即色受想行识。在
学密须知达庵居士冯宝瑛著三、敬 佛佛法元忌空谈。密宗尤重实习。实习之道。自敬佛始。佛之本义。在显教研究有素之人。容有了解能力。若未经显教熏习。遽行学密。对于佛字未免茫然。今略述大要如左。佛之名。在梵语
学密须知达庵居士冯宝瑛著四、忏悔依教敬佛。往往有行之多年。毫无朕兆者。此非佛性有所未周。徒以迷情深厚。遮蔽正智。心欲专注。辄为六尘诱惑。扰动不定。欲祛此弊。必须真下决心。力忏前非。诱惑一来。便迎头痛击
学密须知达庵居士冯宝瑛著七、梵 字唐密原以真言名宗。真言二字。意义不可不讲。法界活动力随物作响。流为自然之音。钟声铛铛。鼓声咚咚。皆纯音也。含识之伦。其笑也嘻嘻。其哭也呜呜。亦钝音也。就人身论之。播音
学密须知达庵居士冯宝瑛著十一、持 诵持诵为密宗要道。亟须说明。金刚法界之持诵法。精细微妙。初学遽难契机。暂置弗论。今惟就莲花法界言之。凡曾如法忏悔持菩提心戒。得入坛受胎藏界灌顶。传得本尊印明者。应随力
学密须知达庵居士冯宝瑛著十、阿阇黎阿阇黎。梵语也。义译轨范师。显密诸宗凡对于所提倡之法门。深达其教义。彻悟其宗旨。堪为后学导师。皆得为其宗之阿阇黎。顾此名特盛于密宗。密宗阿阇黎。以导后学即身成佛为主旨
学密须知达庵居士冯宝瑛著一、显教与密教佛教之分显密。教法上之差别也。药无贵贱。对症者良。法无优劣。当机者尚。众生根器。有宜于显者。有宜于密者。万有不齐。固不必比而同之。顾二教异点维何。允宜分辨。显者何
学密须知达庵居士冯宝瑛著二、唐 密密教之入东土。唐以前不可胜数。然大都为显教兼习之资。不过中初两级教法而已。若夫高级教法。唐开元时始有之。善无畏三藏特传胎藏界法门。金刚智三藏特传金刚界法门。不空三藏更
学密须知达庵居士冯宝瑛著十二、辨 境学人依法持诵。日有常功。自然渐感法验。惟境界正当与否。不可不细加分辨。吾人为六尘所惑。耳目昏迷。人趣环境中。眼所见者限于当前最炽之境。稍涉疏远。便不能睹。无论其他诸
学密须知达庵居士冯宝瑛著五、菩提心戒敬佛忏悔二事。显教初亦如是。继此则视学者根机。或授小乘比丘戒数百条。以对治诸惑。或授大乘菩萨戒数十条。以发展行愿。比丘戒惟限于出家人。菩萨戒则在家出家皆有之。菩萨戒
学密须知达庵居士冯宝瑛著九、即身成佛即身成佛者。行者于现生肉身中亲证佛之种种法身也。此义为三乘教所未谈。一乘教虽有直超如来地之说。而语焉弗详。此中境界可分三门论之。其一 真如法界之即身成佛外脱六尘。内
学密须知达庵居士冯宝瑛著六、灌 顶学者能以至诚之念。接受三昧耶戒。自然永植其种于心。由此勤修月轮观。镜智于以日固。三昧既成。十方诸佛皆有机感之力。然祗遍照诸佛之种子。平等一味。对任何佛之妙相。皆未能发
学密须知达庵居士冯宝瑛著八、月轮观唐密以发明三摩地菩提心为正因。从此乃能进观诸佛真实庄严妙相。否则虽有所见。祗属随缘而生之影象境界。故学者于受戒灌顶之后。亟宜修习三摩地法。其法维何。即月轮观是。学者于
《唯识三十颂》浅释世亲菩萨造 玄奘法师译“护法等菩萨,约此三十颂,造成唯识。”此三句是玄奘大师述《唯识三十颂》的由来。佛灭度后九百年,世亲菩萨依《瑜伽师地论》,提纲挈领,作此三十颂,又二百年,有德慧、
真为生死,发菩提心,以深信愿,持佛名号学习《彻悟禅师语录》摘记彻悟禅师是净土宗第十二祖,他的著作不多,主要见于附录在《净土十要》中的《彻悟禅师语录》,这些开示与论述,却篇篇鞭辟入理,见地超卓。印光大师
弘扬台宗,必须走台净结合之道路法华经藏,深固幽远,无人能到。经中所说,开权显实,开迹显本,汇一切法,皆摩诃衍。天台智者大师,依经开创天台宗,判释如来一代时教为五时八教。述三大部,明三止观,纯圆独妙之宗
会三力于一时,超五浊于一生。念佛法门,三根普被,利钝全收。如时雨之润草木,各得生长;若春阳之照临大地,咸蒙化育。古人云,一句阿弥陀佛,是阿伽陀药,无病不疗。是如意珠王,有求皆遂。谓可以不断惑业,顿脱三
净土十疑论讲记隋天台智者大师,名智顗,姓陈,颖川人。母孕。梦烟五采绕怀。及诞,光明满室,眼有重瞳。年十八,出家湘果愿寺。诣光州大苏山礼慧思禅师。思一见曰:“昔日灵山,同听法华,宿缘所追,今复来矣。”诵
观经四帖疏上品上生章略释张秉全净宗二祖善导大师,乃弥陀化身,具大智慧,具大神通,所示专杂二修,其利无穷。谓专修则万修万去,杂修则万千中只有二、三个。妙极!确极!宜谛信勿疑。大师虽疏观经,鉴于末世众生,
一心不乱往生乎?信愿持名往生乎?时下修行念佛法门的人很多。可是受到二种不同说法的影响,感到无所适从,以致真信无法建立,念佛不能深入。一种说法是,只有念佛达到一心不乱,才能往生。另一种说法是,不必达到一
永嘉禅师“一宿觉”辩永嘉玄觉禅师,温州人,少习经论,精天台教观,因读《维摩诘经》悟明心地。闻曹溪六祖,法道大行,乃往曹溪参礼六祖求证。觉来参,绕祖三匝,振锡而立。祖问:“大德来自何方”?觉答曰:“生死
文字般若 观照般若 实相般若此三般若,乃熏修之总纲,成佛之根本。行人修行,乃从文字般若,而起观照般若,最后通达实相般若。所谓成佛者,亦不过彻证诸法实相而已。《法华经》云:“唯佛与佛,乃能究尽诸法实相”
读诵法华,是往生极乐之最佳助行。净土法门,三根普被,利纯全收,上至等觉菩萨不能超出其外,如华严会上善财童子及华藏海众,有的已破四十一品无明,证等觉菩萨高位,末后,普贤菩萨尚教彼等发十种大愿,修行此十愿
优婆塞菩萨戒源于《优婆塞戒经》,其戒相及受法,则出于受戒品。在家居士所受持的菩萨戒即是此种,它与《梵网经》十重四十八轻的菩萨戒不同。《梵网经》菩萨戒是大乘在家菩萨与出家菩萨比丘同秉的戒法,此戒则唯是在
法华经的妙旨是什么?法华经妙旨是什么?就是如来为一大事因缘故,出现于世,欲令一切众生开示悟入佛的知见。这佛知见是什么?就是现前一念心之实性。亦名法性。此性竖穷三际,横遍十方,不变不迁,亘古常住。但无形
悲智双运,即菩提心彻悟禅师曰:“真为生死,发菩提心,是学道通途。”一切法门,发足修行,都必须发菩提心,无一例外。什么是菩提心?即是自利利他之心,即是上求佛道,下化众生之心。上求佛道即是智,下化众生即是
三千有门颂浅释三千有门颂,乃台宗著名论文。全文以偈颂形式,阐明心具十界,一念三千之理。言简意赅,理深旨备。明佛陇沙门百松真觉曾为之作略解,其义更觉显豁,惜文笔简古,初机难晓,今不辞固陋,作此浅释,以便
迷时法华转,悟时转法华。法华三昧,三昧中王,以其统摄一切三昧故也。何谓法华三昧,即观照诸法实相是也。如何观照?即于一切根身器界上体达唯心所现,心外无境,境外无心。心即是境,境即是心。观此心无心相,非在
谛观名别体还同佛法的纲要,是三谛与三观。三谛即真谛、俗谛、中谛。谛者,审实不虚之义。谓三谛之理,真实不虚也。真谛泯一切法。俗谛立一切法。中谛统一切法。三观者,即空观、假观、中观。观真谛之理,是名空观。
一念心性,不落断常一念心性,非断非常。何以非断,心性历千古而不变,前无始,后无终,故非断。心性虽不变而用常随缘,随悟净缘,则有声闻、缘觉、菩萨、佛。随迷染缘,则有天、人、修罗、畜生、饿鬼、地狱,故非常
不变随缘,随缘不变,互相发明不变随缘,随缘不变,这两句话,经文及历代善知识的著作中常常提及,此乃圆教道理,能透彻阐明其理,亦甚不易。近重读印祖增广文钞复马契西居士书九,(上册第280页)乃有新的体会。
无上醍醐,纯圆独妙。简述《法华经》五重玄义《妙法莲华经》(简称法华经)乃释尊所说一代时教中被称为无上醍醐,纯圆独妙之大乘教典,尊为经中之王。七轴玄文,妙义幽微、深广,虽有古疏多种,各皆言之有理。唯我天
心具十界,一念三千浅释“心具十界,一念三千”是台宗基本教义之一。《摩诃止观》卷五中说:“夫一心具十法界,一法界又具十法界,百法界,一界具三十世间,百法界即具三千世间。此三千在一念心”同书又设问云:问:
《法华》奥典,妙冠群经《法华》尊经,纯圆独妙。七卷玄文,凡二十八品,前十四品为开权显实之文,后十四卷为开迹显本之文。全经处处穿插授记作佛之事。显示若有闻法者,无一不成佛之殊胜。综括诸佛降灵原意,大畅如
佛说观无量寿佛经,(简称观经)是净土三经之一。三经者,《无量寿经》是教经,叙净土大教之缘起。《观经》是理经,阐明心观为宗,心佛不二之妙理。《佛说阿弥陀经》是行经,说信愿行三为资粮,执持名号之行法。此卷
三种回向,熏修正辙三种回向者,谓回事向理,回因向果,回自向他也。所作一切功德,若不回向三处,不能圆满,总成有漏福业,不能成正觉,故必须回向也。回事向理者,所作功德,生灭事也,回而趋向于不生不灭之实相妙
《四教仪集注》与蒙润大师智者大师读《法华经》至《药王菩萨本事品》“善男子,是真精进,是名真法供养如来”处,寂然入定,亲见灵山一会,俨然未散。获旋陀罗尼,证法华三昧。照了法华,若羲和之临万象。达诸法相,
《佛顶文句》摘要 经题 玄义慕印居士 张秉全 恭录蕅益大师自序大佛顶者,即心自性之理体也。随缘不变,融四科而惟是本真。不变随缘,妙七大而各周法界。喻冰水之始终,惟是湿性。譬太虚之群相,不拒发挥。十界一
修证即不无,污染即不得《六祖坛经》:怀让禅师往参六祖惠能,祖勘问怀让所见,让答云:“修证即不无,污染即不得。”祖印可曰:“即此不污染,诸佛之所护念,汝既如是,吾亦如是。”此二句话,道尽佛法纲宗。夫吾人
或有或无话授记经中常常提到授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记之事,譬如《法华经》,法说、喻说、因缘说,三周说法,上中下根,皆得授记,并具体地说到佛号、国名、住世、及正法像法劫数等事。以后《五百弟子授记品》,《授学
《佛顶文句》摘要卷第一蕅益大师智旭撰 慕印居士张秉全选注经题具如玄义中说。今更略提纲要。此经以人法为名。谓此大佛顶法,非因非果,一切因果无不依之。(此即真如,非因非果之正因佛性)如来果人,以此为密因。
六即佛是天台宗主要理论体系之一,它阐明了事相修证因果与佛性理体的关系。原本佛经中没有六即佛这个名相的。智者大师在《观无量寿佛经疏》中,首先提出六即佛之命题,他在疏中说:佛是觉义,有六种即。随即依次立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