然佛法无边,各有方便,蕅益祖师予愚人一法曰忏悔回向\。身、口、意所作一切,善则回向西方,恶则当下忏悔,以此忏悔之善亦回向西方。痴者不能分善恶,则一概忏悔、一概回向。肯心如此,则念念在西方,其力甚大。其
普皆回向,这是回向实际;实际是什么?是指真如本性。真如本性,普遍十方,尽虚空遍法界,无穷无尽。回向是破执著,我们要把所有一切所修的福报、功德,都分配给大众分享,就是不要留给我们自己;我们所修的一切福德
每次修持结束时,不仅为自己的安乐,也要为一切有情众生的利益与证悟,回向你所获得的任何福德。而且,你不必等到一座修持结束才回向,任何时候都可以这么做。你可以试着在每次大礼拜后回向,这样可以保证不会浪费掉
梦参老和尚我们要想求福德的话--我们多分是求解脱的,但是我们也求福德,在你回向的时候,你要特别地回向。回向得愈大,功德辗转增胜--不是那个物质多少,这是一般的物质供养。我们念经的时候,我们读《普贤行愿
在《华严经疏》这部书里,把回向分为十种。哪十种呢?一、自他回向把自己的功德、福报、智慧回向给他人,就是回自向他。我做的功德,回向给你;你做的功德,回向给第三者,这都是回自向他。回自向他可以利益、安稳自
行持任何善法,师兄们都要以三殊胜摄持:先发心度化天下所有的众生,中间专心行持善法,最后把善根回向给所有众生。回向完了以后,可以再对自己或他人进行专门回向。专门回向是三殊胜结束之后才做的。你把三殊胜全部
印 光复愚僧居士书--回向者,以己所修念诵种种各功德,若任所作,则随得各种之人天福报。今将所作功德得人天福报之因,回转归向于往生西方极乐世界,以作超凡入圣,了生脱死,以至将来究竟成佛之果。不使直得人天
晋美林巴尊者皈依佛门,想清净涅槃的人,要把积累的一切福泽,去为众生做完全的回向,只有这样,才能获得涅槃的果位。回向在梵语里叫做巴热那达,意思是完全变成或发展。由智者把一切善根都变成大菩提道,不至于半途
佛教何时传入青海◎ 桑 吉公元7世纪,松赞干布统一西藏高原,建立了著名的吐蕃王朝,先后从唐朝和尼泊乐两个渠道引进佛教,印度佛教开始在我国藏区传播。在佛教传入吐蕃后的100年间,西藏尚无僧伽组织,佛教还
位于山西洪洞县的广胜寺是汉传佛教寺院中至今还能完整保存古代风貌的少数者。广胜上寺、下寺及水神庙的历史至少可以追溯到唐代,经过历代的重修和重建,基本完整地保存了元、明两代的建筑群以及雕塑、壁画和琉璃,在
众生沉沦于苦海,必赖慈航救济,而后度脱有期。佛法化导于世间,全仗经像住持,而后灯传无尽。以是之故。凡能发心,对于佛经佛像,或刻或写,或雕或塑,或装金,或绘画。如是种种印造等法。或竭尽己心,独力营办。或
楞严经白话解 第十五卷 第四十二章 十住十行十回向内容提要:一十住是:发心住、治地住、修行住、生贵住、具足住、正心住、不退住、童真住、法王子住、灌顶住。二十行是:欢喜行、饶益行、无嗔恨行、无尽行、离痴
第四十二章 十住十行十回向内容提要:一 十住是:发心住、治地住、修行住、生贵住、具足住、正心住、不退住、童真住、法王子住、灌顶住。二 十行是:欢喜行、饶益行、无嗔恨行、无尽行、离痴乱行、善现行、无着行
【回向文】愿我及法界一切因缘众生于无量劫中,能生生世世信乐,学习,行持,为人解说普贤菩萨十大愿王。永不舍十大愿王。愿所有尽法界、虚空界、十方三世一切佛刹,周遍尽虚空界等微尘诸毫毛端无量佛国土,极微尘数
十回向:回即回转,向即趣向,谓起大悲之心,救度众生,回转十行之善,向于三处:一、真如实际是所证;二、无上菩提是所求;三、一切众生是所度。以能回之心,及所回善行,转向法界万类众生,圆满梵行,进入平等法界
回向文是:愿以此功德回向给(名字)的历代宗亲,六亲眷属,历劫、冤、亲、债、主,错杀,误杀,故杀的一切生灵,人,非人等,愿你们早日离苦得乐,脱离六道轮回,往生极乐世界。往夕所造诸 恶 业,皆由无始贪嗔痴
1、念三遍“南无本师释迦牟尼佛”2、念三皈依 三遍(“皈依佛 皈依法 皈依僧 皈依佛,两足尊,皈依法,离欲尊,皈依僧,众中尊,皈依佛 皈依法 皈依僧 皈依佛不堕地狱,皈依法不堕恶鬼,皈依僧不堕傍生)3
在佛教中,称“佛、法、僧”为三宝,佛宝指圆成佛道的本师释迦牟尼佛;法宝指佛的一切教法,包括三藏十二部经、八万四千法门;僧宝指依佛教法如实修行、弘扬佛法、度化众生的出家沙门。后以指佛教。把以下文字默念三
凡诵经、持咒、念佛、作诸功德,以能为一切众生回向,即与佛菩提誓愿相合,功德则无量无边。若只为己一人念,则心量狭小,功德亦狭小矣。譬如一灯,只一灯之明。若肯转燃,则百千万亿无量无数灯,其明盖不可喻矣,而
回向是佛学专有名词,这个很难解释。比如如果向法师顶礼,法师马上会给你回礼而且会说:「回向十方一切众生」。也就是说他不接受,把你的功德回转给一切众生。什么是回向?我们这个世界都有回向,回向就是果报。你在
回向是分为两种的,一种是大回向,一种是小回向,不管我们在做大回向还是小回向,都要去认真的去做,这样我们才能够知道什么样的回向是最好的,那下面就让我们一起来了解一下什么样的回向是最好的吧。所做的一切功德
有毒回向:即使获得增上生安乐之善果,但因实执三轮(回向之境、回向之功德和回向者),未能于轮回中解脱,此为“有毒回向”。未依三殊胜(善念发心、无缘正行、无毒回向)摄持之一切善根皆为“有漏功德”,其异熟果
“回向”是佛教用语,即回首面向,将自己布施、行善、念佛的功德、智慧、善行,不自己独享,不存一己之私,而是践行佛菩萨利益众生的慈悲精神,趋向法界众生和佛菩萨共享,以拓宽自己的心量,使功德有明确的方向,不
愿以此功德,庄严佛净土愿将一切善功德,回向庄严佛净土。真正的庄严,是在念佛时以至诚恳切的心,无一丝妄念,念到一心不乱,此时心即是佛,佛即是心。修行最重要是修心,将过去一切妄念渐渐收摄起来,变成与佛相同
回是回转,向是向着一个目标,我们在日常生活当中,所有修学的功德不要为自己,如果说为自己求福报、求长寿也能得到,那个利益太小了。佛教给我们,你要把自己修学的功德「回向菩提」,回向菩提就是我们常讲的,提升
回向对我们来说是非常熟悉的,在我们修行的过程中,回向起到了非常重要的作用,我们认真的去回向,不仅可以给我们带来福报,还会给我们带来很多功德。那么,下面就让我们来了解一下回向的功德是什么吧。我们念经、打
红财神,有能招聚人,财,食等诸受用自在富饶之功德。红财神是萨迦派密法中的一位功德无比的财神。在藏密萨迦派,可恨重视红财神的密修方法及教言。修习红财神法,持诵念咒,可获得红财神护佑,财源茂盛,能免除穷困
我们要替历代祖先、历生父母、七世父母,乃至冤亲债主,祈求超越时空的佛陀,祈祷能得到佛光的注照。每年的七月十五在民间是中元节,在中国民俗大众里,这个时间主要的是超度宗亲,七月十五就一天,但是七月份整个都
《宝王三昧念佛直指》晨语正示回向普劝往生第二十二详夫邪见之源,实由于不正师友之教也。虽是夙业所召,岂免于自心见惑哉!惑既不离我心,报必难逃苦趣,况彼一染于识,万化莫回。所以宝王三昧念佛直指由是而作也。
发愿时有无善业可以依托。比如说,在做完善事之后发心:“以作此事的善根,我想怎样……怎样……”,这叫作回向。其特点是,发愿之前作了善业,可以说依靠我们的善根而发愿,即是回向;那么什么是发愿呢?无论有没有
发愿当于朝暮念佛毕时,(晨朝十念,亦先念佛后发愿)或用小净土文。若身心有暇,宜用莲池大师新定净土文。此文词理周到,为古今冠。须知发愿读文,乃令依文发愿耳。非以读文一遍,即为发愿也。除朝暮发愿外,一切时
首先应该考虑为何念诵心咒,念诵前的心理准备如果是为了一切受苦的众生不再受苦而成佛,这样你的心的力量就更大。中间的念诵部分,不要说话、专心,尽量保持慈悲心。最后,才是回向。最后的回向作为总结,那么诵咒的
为什么说“回向”,功德大“回”,就是把我们所有的功德,收回来。“向”,就是向外放。回向这种意义呢,对我们每位道友很重要,你一天到晚都可以回向。我说啊,磕一个头,功德就不少了!念一句佛号,把这一句佛号作
《唯识三十颂》浅释世亲菩萨造 玄奘法师译“护法等菩萨,约此三十颂,造成唯识。”此三句是玄奘大师述《唯识三十颂》的由来。佛灭度后九百年,世亲菩萨依《瑜伽师地论》,提纲挈领,作此三十颂,又二百年,有德慧、
真为生死,发菩提心,以深信愿,持佛名号学习《彻悟禅师语录》摘记彻悟禅师是净土宗第十二祖,他的著作不多,主要见于附录在《净土十要》中的《彻悟禅师语录》,这些开示与论述,却篇篇鞭辟入理,见地超卓。印光大师
弘扬台宗,必须走台净结合之道路法华经藏,深固幽远,无人能到。经中所说,开权显实,开迹显本,汇一切法,皆摩诃衍。天台智者大师,依经开创天台宗,判释如来一代时教为五时八教。述三大部,明三止观,纯圆独妙之宗
会三力于一时,超五浊于一生。念佛法门,三根普被,利钝全收。如时雨之润草木,各得生长;若春阳之照临大地,咸蒙化育。古人云,一句阿弥陀佛,是阿伽陀药,无病不疗。是如意珠王,有求皆遂。谓可以不断惑业,顿脱三
净土十疑论讲记隋天台智者大师,名智顗,姓陈,颖川人。母孕。梦烟五采绕怀。及诞,光明满室,眼有重瞳。年十八,出家湘果愿寺。诣光州大苏山礼慧思禅师。思一见曰:“昔日灵山,同听法华,宿缘所追,今复来矣。”诵
观经四帖疏上品上生章略释张秉全净宗二祖善导大师,乃弥陀化身,具大智慧,具大神通,所示专杂二修,其利无穷。谓专修则万修万去,杂修则万千中只有二、三个。妙极!确极!宜谛信勿疑。大师虽疏观经,鉴于末世众生,
一心不乱往生乎?信愿持名往生乎?时下修行念佛法门的人很多。可是受到二种不同说法的影响,感到无所适从,以致真信无法建立,念佛不能深入。一种说法是,只有念佛达到一心不乱,才能往生。另一种说法是,不必达到一
永嘉禅师“一宿觉”辩永嘉玄觉禅师,温州人,少习经论,精天台教观,因读《维摩诘经》悟明心地。闻曹溪六祖,法道大行,乃往曹溪参礼六祖求证。觉来参,绕祖三匝,振锡而立。祖问:“大德来自何方”?觉答曰:“生死
文字般若 观照般若 实相般若此三般若,乃熏修之总纲,成佛之根本。行人修行,乃从文字般若,而起观照般若,最后通达实相般若。所谓成佛者,亦不过彻证诸法实相而已。《法华经》云:“唯佛与佛,乃能究尽诸法实相”
读诵法华,是往生极乐之最佳助行。净土法门,三根普被,利纯全收,上至等觉菩萨不能超出其外,如华严会上善财童子及华藏海众,有的已破四十一品无明,证等觉菩萨高位,末后,普贤菩萨尚教彼等发十种大愿,修行此十愿
优婆塞菩萨戒源于《优婆塞戒经》,其戒相及受法,则出于受戒品。在家居士所受持的菩萨戒即是此种,它与《梵网经》十重四十八轻的菩萨戒不同。《梵网经》菩萨戒是大乘在家菩萨与出家菩萨比丘同秉的戒法,此戒则唯是在
法华经的妙旨是什么?法华经妙旨是什么?就是如来为一大事因缘故,出现于世,欲令一切众生开示悟入佛的知见。这佛知见是什么?就是现前一念心之实性。亦名法性。此性竖穷三际,横遍十方,不变不迁,亘古常住。但无形
悲智双运,即菩提心彻悟禅师曰:“真为生死,发菩提心,是学道通途。”一切法门,发足修行,都必须发菩提心,无一例外。什么是菩提心?即是自利利他之心,即是上求佛道,下化众生之心。上求佛道即是智,下化众生即是
三千有门颂浅释三千有门颂,乃台宗著名论文。全文以偈颂形式,阐明心具十界,一念三千之理。言简意赅,理深旨备。明佛陇沙门百松真觉曾为之作略解,其义更觉显豁,惜文笔简古,初机难晓,今不辞固陋,作此浅释,以便
迷时法华转,悟时转法华。法华三昧,三昧中王,以其统摄一切三昧故也。何谓法华三昧,即观照诸法实相是也。如何观照?即于一切根身器界上体达唯心所现,心外无境,境外无心。心即是境,境即是心。观此心无心相,非在
谛观名别体还同佛法的纲要,是三谛与三观。三谛即真谛、俗谛、中谛。谛者,审实不虚之义。谓三谛之理,真实不虚也。真谛泯一切法。俗谛立一切法。中谛统一切法。三观者,即空观、假观、中观。观真谛之理,是名空观。
一念心性,不落断常一念心性,非断非常。何以非断,心性历千古而不变,前无始,后无终,故非断。心性虽不变而用常随缘,随悟净缘,则有声闻、缘觉、菩萨、佛。随迷染缘,则有天、人、修罗、畜生、饿鬼、地狱,故非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