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佛笔记

赵朴初答:关于阿育王时代举行的第三次结集的情况可否再谈一些?
2025-04-22 07:37

赵朴初答:关于第三次结集的经过,我在前面谈到佛教经籍时,已经讲过了。根据南方佛教记载,阿育王大弘佛教之事,就在结集之后。最近在八纳(阿育王故都)发掘出阿育王建筑的一座宏大寺院的遗址,里面有一百根石柱的大讲堂,并有许多僧房和水池,有人说这可能就是第三结集的处所。但是关于第三结集的事,北方所传典籍中没有纪载。

End

阿育王与善容王

罗伟国佛教谈论性的问题,大多用爱欲或情欲等词宋表述。 爱欲或隋欲,本无所谓好与坏、善与恶、清净与污染,它只是一种现象和动力,关键在于怎样认识它、驾驭它。在佛典中,有不少关于节制情欲、断绝情欲的故事。如

新时代下中国佛教慈善的特点

明生法师慈善是学佛的根本,要成为佛教徒生命的全部  作为中国佛教协会慈善委员会的主任,我有责任跟大家讲清楚我们为什么要做慈善。我觉得做慈善工作是我们佛教徒学佛的根本,因为我们的目的是在利生,也就是说弘

阿育王造塔

◎ 谢生宝如来佛涅槃后,古印度的阿育王娶了一位秀美的金发夫人。阿育王请相师给夫人相面。相师观看了夫人的长相体态后说:夫人将来必定能给大王生一个金色太子。阿育王听后十分高兴,就把金发夫人封为第二夫人。金

遇到这种情况,心里是否感觉很风光

忏云法师某某师!要是有人,你在那讲经说法,或者你在放蒙山、结手印,他啪嚓啪嚓啪嚓!都给你照相,你在那坐着,心里感不感觉很风光?或者是,大家拥护之下,出来捻香,在中间一走,感觉着,有没有一点风光?那时候

持名念佛是末法时代最重要的一个法门

持名念佛是末法时代最重要的一个法门,所以现在一般人普遍都相信念佛法门。你不要看轻这念佛法门,永明寿禅师念一声南无阿弥陀佛,口里就有一尊化佛出来,这是当时有五眼六通的人都看得见的,所以这念佛的功德是不可

赵朴初谈古代佛经翻译家

◎ 善 言问:历史上象玄奘法师这类人物,可否再介绍一、二? 答:再举法显和义净法师。前面提到法显法师于公元399年,以六十五岁高龄发迹长安,涉流沙、逾葱岭,徒步数万里,遍游北印,广参圣迹,学习梵文,抄

为何说《药师经》是末法时代的法宝?

殊胜地位如果说《地藏本愿经》是指明娑婆世界的恶道之苦、激发人们升起出离心,《阿弥陀经》是指点人们出离娑婆世界之后的归宿--往生极乐世界,《药师本愿经》则是指导人们如何从娑婆世界过渡到极乐世界的一部具有

适合年轻人的四本书 ▏俞敏洪:这个时代的怕与爱

我不买奢侈品,也不收藏东西,但看到喜欢的书就会没命地买,从大学开始把一半的生活费用在买书上,到今天买书不用担心钱不够,就更加乱买了。结果家里堆满了书,连墙角都被占了。我想今生今世就算把自己泡在书里,也

魏德东:对话:佛教研究中的一个时代课题

对话:佛教研究中的一个时代课题魏德东(人民大学讲师)一、引言着名的宗教对话与全球伦理倡导者,德国神学教授孔汉思(Hans Kung)教授有一句名言:没有宗教之间的对话,就没有宗教的和平;没有宗教的和平

魏德东:谷歌地球时代的宗教

谷歌地球时代的宗教魏德东2010年4月13日蔚蓝色的地球在屏幕上自由转动,点住任何一点,上下千万年、关系全宇宙的信息就会以声、色、图、字的方式全面呈现,这就是谷歌地球(Google Earth)带给我

什么情况下不能受持经典

1、昏沉、散乱不要受持。就是心很散乱、很昏沉的时候不要受持。有些同修也是:“哎呀,我一拿起经,就想睡觉。”你昏沉想睡觉,拿着一本经翻开第一页,等到你睁开眼睛,可能过了几个小时了。所以诵经要有至诚恭敬心

净业三福的时代意义

三福第一福就是人天福,就是世间的福;你要孝养父母、奉事师长、慈心不杀,修十善业。第二福是二乘福,修声闻缘觉,又叫戒福,持戒的果报。第三福是大乘福,大乘种性的众生所修的,又叫行善。这个三福,实际上涵盖着

什么样的情况,受戒后会不得戒体?

戒体,它不是“是什么”?也不是“不是什么”?它就是清净,就是我们如来藏性。“什么样情况受戒后会不得戒体?”如果你没有刚才我讲的严持五戒的基础,我想你不会得到戒体。虽然你去受戒,但只是挂名而已。为什么有

冯达庵:佛教真面目 第二章 传译 第四节 复兴时代

佛教真面目冯达庵大阿阇黎 著第四节 复兴时代唐自贞元以后,译事无闻。武宗破佛,顿呈衰落。宣宗嗣位虽即取销乱命;然经典被毁,恢复难期。继此维持,惟赖教外别传之禅宗。历晚唐五代皆一息仅存。周世宗重加破坏,

冯达庵:新时代的佛法

序变!变!变!几十年来世界学术大变了,世界政治大变了,世界经济大变了,世界器械尤其是武器大变了,人类社会大变了,人类思想大变了,人类行为大变了,人类生活大变了。总说一句:新时代的一切事物都在或大或小或

冯达庵:佛教真面目 第二章 传译 第一节 幼稚时代

佛教真面目冯达庵大阿阇黎 著第二章传译佛灭后二百余年,阿育王统治全印,小乘之教大行。中国正当嬴秦最强之时。始皇未称帝以前,相传沙门室利房等十八人入秦弘化,被逐出境(见朱士行经录)。虽未获流通之效,却为

方等时代表经典简介

一、《楞严经》:以初果罗汉阿难离众乞食,堕落淫室为发端,引出佛陀宣讲自性大定——楞严大定。其中以七处征心、十番显见、二十五圆通法门、文殊择法、四大清净明诲、十种业习、五十阴魔等主要内容。指出破识显见为

王雷泉:佛教在新时代的社会化和组织化

佛教在新时代的社会化和组织化在复旦大学禅学会第三届年会上的会长致辞(2009年9月6日)王雷泉[8月15日,刚从黄梅四祖寺参加夏令营回上海。为《佛教观察》凤凰博客上传一组企业家与社会责任的文章、专访与

洪修平:谈两晋时代的玄佛合流问题

也谈两晋时代的玄佛合流问题洪修平现在学术界存在着这样一种看法,即认为两晋时期佛教般若学的六家七宗可归为本无、心无、即色三派,正好与玄学的贵无、崇有和独化三派相呼应。因此,这个时期般若学的繁兴,也可理解

什么情况下会被附体

大家是否有注意过:有附体人,往往都是在一场大病之后有了「神通」。那为什么会发生在大病之后呢?因为在生病的过程中,他的正气很虚弱,通俗的讲就是阳气很虚弱。凡是无形众生,它都是属于阴性的,当我们阳气的力量

杨曾文:吸收先进科技,促进佛教适应时代发展

吸收先进科技,促进佛教适应时代发展公元前6、5世纪佛教发源于古印度,开始在恒河中下游一带传播,随后流传到全印度,到公元前3世纪传播范围超越印度,逐渐成为世界性宗教。在这一过程中,佛法从口头传授到运用文

赵朴初答:什么叫五时?

问:什么叫五时?赵朴初答:此宗把释迦如来所说的经教,划分为五个不同的时期,称为五时教,就是华严时、阿含时、方等时、般若时、法华涅槃时。五时的名称都是佛经的名称,主张佛陀所说的经教不出这五个时期的范畴,

赵朴初答:阿育王弘扬佛教的原因是什么?

赵朴初答:摩揭陀原来是释迦牟尼教化的根据地。佛教最初就得到摩揭陀国及其邻国国王们的支持,阿育王的祖父笈多王也是一位佛教的护持者。这个事实反映着当时印度的刹帝利(国王)和婆罗门(僧侣)的冲突,而且,据我

赵朴初答:现在请解释一下"涅槃寂静"的意义。

赵朴初答:"涅槃寂静"和"有漏皆苦"相反。涅槃是无漏,是苦果苦因的消灭,也就是十二缘起法的止灭。十二缘起是根据"此有则彼有、此生则彼生"的道理,十二缘起法的止灭则是根据"此无则彼无、此灭则彼灭"的道理

赵朴初答:请谈一谈关于僧人剃发的问题。(汉英对照)

【中文版】问:请谈一谈关于僧人剃发的问题。赵朴初答:根据佛制,剃发、染衣、受戒是取得僧人资格的必要条件。剃发染衣的用意是为了舍弃美好装饰,实行朴素无华的生活。一般出家人也不留胡须,但我国有一部分僧人留

赵朴初答:什么叫五法三自性、八识二无我?

赵朴初答:五法是:一名、二相、三分别、四正智、五如如;三自性是:遍计所执性,依他起性,圆成实性;八识是:眼识、耳识、鼻识、舌识、身识、意识、第七末那识、第八阿赖耶识;二无我是人无我和法无我。"五法"是

赵朴初答:"三宝"是什么?

赵朴初答:佛陀是佛宝,佛所说的法是法宝,佛的出家弟子的团体僧伽(saxgha)是僧宝。称之为宝,是因为它能够令大众止恶行善、离苦得乐,是极可尊贵的意思。佛初转法轮,憍陈如等五人都归依佛,出家为弟子,于

赵朴初答:如何能达到涅槃的境界呢?

赵朴初答:上面所说关于涅槃的道理属于灭谛,现在你提的如何达到涅槃的境界的问题属于道谛。道谛以涅槃为目的,以生死根本的烦恼为消灭对象,以戒 (Sīla)、定 (Samqdhi)、慧 (Pa``q)三学为

赵朴初答:出家以后的情形怎样?

赵朴初答:他父亲曾尽力劝他回去无效,只好在亲族中选派五个人随从他一起,这五个人的名字是:憍陈如?(Kaundinya, P. Kozfa``a)?,跋堤(Bhadrika, P. Bhaddya),跋

赵朴初答:第一次结集之外,还有其他结集吗?

赵朴初答:当时除在七叶窟的五百比丘外,还有下加入摩诃迦叶团体的许多比丘,以跋波(Vappa最初五比丘之一)为上首,在窟外不远的地方另行结集。所以王舍城结集分窟内窟外二部,所结集的都是小乘三藏。大乘三藏

赵朴初答:什么是六相?

赵朴初答:六相是:总相、别相、同相、异相、成相、坏相。这六相既同时表现在一切事物中,也同时表现在一个事物中。无论在一切事物中或在一个事物中,都是相反相成、同时具足、互融互涉、彼此无碍的,从此可以揭示出

赵朴初答:无着和世亲是怎样的人物?

赵朴初答:无着是北印度人,原来是有部的僧人。传说,他因为对有部教理感到不满足,乃上升兜率天(弥勒菩萨所居住的天上),向弥勒菩萨请问大乘空义(一说弥勒下降为他说法),于是大得悟解。他传出了弥勒的五大部论

赵朴初答:佛在世的时候,归依的人多吗?

赵朴初答:是的,佛初转法轮后从鹿野苑到摩揭陀国(Magadha)去的一路上,受到他的教化而归依的人就很多。其中有拜火教的婆罗门姓迦叶的三兄弟,都改变了原来的信仰,率领他们的弟子一千多人归依了佛教。佛到

赵朴初答:当时南方佛教的情况怎样?

赵朴初答:关于当时南方佛教情况,缺乏资料。可以知道的是:由于阿育王派到南印度去传教的是大众部僧众,所以大众部学说在南方盛行而为兴起于南方的达罗维荼民族所接受。达罗维荼人建立的案达罗国在公元前28年灭了

赵朴初答:请简略介绍一些笈多王朝的情况。

赵朴初答:笈多王朝在印度史上是与孔雀王朝媲美的一个王朝。它是公元320年左右在中印度兴建起来的,月护王是这个王朝的创始者。第二代海护王统一了五印度,国势大盛。第三代月护二世王更向西方扩展,并发展了海外

赵朴初答:释迦牟尼幼年教养情况是怎样?

赵朴初答:摩耶夫人产后不久就死了。幼年时代的释迦牟尼是由他的姨母波阇波提夫人 (Prajqpati)养育的。他自小从婆罗门学者们学习文学、哲学、算学等等,知识很广博;又从武士们学习武术,是一个骑射击剑

赵朴初答:大乘小乘有什么分别?

赵朴初答:大小乘的分别,主要在于大乘着重利他(利益大众的行为),小乘着重自己解脱。大乘有不同的经典,在教义上有所发挥和发展。这里可以举几个特点:?首先大乘在灭谛上进一步说无住涅槃。从理论上说,十二因缘

赵朴初答:什么是"无常"?

赵朴初答:宇宙一切现象,都是此生彼生、此灭彼灭的相待的互存关系,其间没有恒常的存在。所以任何现象,它的性质是无常的,表现为刹那刹那生灭的。这就是十一义中"性无常义"和"刹那灭义"。佛经中说:"诸行无常

赵朴初答:戒条是可以开的吗?

赵朴初答:比丘戒中除了不杀不盗不淫不妄四根本戒外,其余戒条平时应当"遮护",在一定的情况下可以"开"(菩萨戒,一切服从"饶益有情戒",在家菩萨为饶益有情故,四根本戒也可以开)。"开"与"遮"是戒律上的

赵朴初答:天台宗的主要教义是什么?

赵朴初答:此宗是以罗什译的《法华经》、《大智度论》、《中论》等为依据,吸收了印度传来的和中国发展的各派思想,重新加以系统地组织而形成的思想体系,因为创始人智?,住在浙江天台山,所以叫天台宗。它的宗义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