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佛笔记

赵朴初答:请简单谈一谈"十二缘起"。
2025-04-25 06:52

赵朴初答:佛教的缘起论主要是以人生问题为中心来谈的。对人生问题一般说十缘起或十二缘起。十二缘起是:无明缘、行缘、识缘、名色缘、六入缘、触缘、受缘、爱缘、取缘、有缘、生缘、老死缘。现在简单地解释一下:(1)老死(Jarqmaraza),这是观察人生的起点,老死忧悲苦恼是人生不可避免的。缘何而有老死忧悲苦恼呢?是由于有(2)生(Jqti)。如果没有生,则没有老死,也没有忧悲苦恼。生的条件虽有种种,但是最重要的条件是(3)有(Bhava)。"有"就是存在的意思,简单地说,身口意所造的善业恶业对招引自己的后果潜伏着一种力量叫做"有"。有了业力为缘,必然有后果的生与死。"有"又是缘什么而起的呢?有的缘是(4)取(Upqdqna)。取是追求执着的意思,追求色、声、香、味、触五欲,执着可爱事物为我所有,这叫做取。由于以自我为中心追求执着,就能引发身口意三业的活动。取又以(5)爱(Tazhq)为缘。爱的简单解释就是生命欲,它是生命活动的本源力。有生命欲才有追求执着,有追求执着才有种种身口意的活动而有业力的存在,招引生死之果。所以爱、取、有同是生死的因。说到这里,已经说明了惑、业、苦的因果关系。为了进一步考察生命欲(爱)之所以发生,则必须说明(6)受Vedanq、(7)触Phassa、(8)六入Sa=qyatana的关系。受是感觉,即对客观境物所起的快感(乐受)、不快感(苦受)或不苦不乐感(舍受)。由于苦乐的感觉,激发和冲动着生命的欲求。感觉来自外界事物刺激的反应,所以依存于触,触是根、境、识三者会合而有的心理活动的开始。如眼(根)对红色(境)时,红色剌激眼根,因而司掌视觉的眼识生起活动。根境识三者会合,才发生红色的触(反应),所以触依存于六入。六入,就是眼、耳、鼻、舌、身、意的六根, 是传递色、声、香、味、触、法(法,即前五种事物遗存下来的印象,是意根的对象)六境的机能。再进一步考察六入依何存在的问题,因而说到(9)名色nqmar[pa。名色的意义前面已经讲过,即身心(色、受、想、行、识五蕴)合成的组织。六根是依存于身心全体组织的东西,有名色所以有六入。名色又以何为缘呢?名色又依存于(10)识Vi``qza。识虽是名色中一部分,但是如果把名色当作认识体来看,识乃是它的中心的东西。识对境(认识对象)有总了别作用,使境增加明显,使根增长功能,使受、想、思有所领导。所以名色全体的成立,依存于识,但是识又依存于名色。因为有境对根的刺激,和受、想、思的帮助发生,才有识的现起,识不能离开名色而独立。所以识与名色的关系,是互相依存的关系。以上所说是十缘起,如果就人们现实的活动的条件来观察,十缘起已经全面了,但如果说明生死何以无穷的原由,则又有行和无明二缘,共十二缘起。(11)行Sankhqra。"行"的意义与"有"相同。从现在身口意造作的业来看它潜伏着引生后果的力量叫做"有",从现在已经成熟的果来看过去所造的业叫做"行"。识与名色,是现在已熟的果,是依存过去的行而生起的。由于过去无始以来"行"的反复,积习成性,隐然有种力量支配着行为,所以生死苦恼现象联绵不断。行又依存于(12)无明Avijjq。无明是对一切法缘生故生、缘灭故灭、无常、无我的真实相不认识,特别对自己身心只是因缘所生的道理不能自觉,以为其中有常住的、唯一的、作主宰的我。由于"我"的执着,所以对境而有乐受、苦受、舍受,而起贪嗔痴等烦恼,而造种种善恶业。所以人们的生死痛苦的本源毕竟在于无明。十二缘起归纳起来仍不外乎上面所说的惑、业、苦的关系。无明、行是过去无始以来的惑和业,招致现在识、名色、六入、触、受的苦果;爱、取、有是现在的惑和业,招致未来的生、老死的苦果。这些都是"有漏皆苦"一句所包括的内容,也就是四谛中苦谛和集谛的内容。

End

在生活中积累福报原来可以这么简单

寂静法师依报随着正报转,如果有十朵花,那就只会吸引十只蝴蝶,如果有一千朵花,可能就会吸引一万只蝴蝶,花多蝴蝶多。同样的道理,好心和福报能够感召美好的环境。厚德才能载物,德就是功德,物就是物质,德厚了,

东林佛号是怎么个缘起

大安法师问:请师父您给我们讲一下殊胜的东林佛号是怎么个缘起?大安法师答:第四代祖师法照大师有个五会念佛,但没有传下来。到底五会念佛是什么样的音声格调,我们不得而知。据说在日本等地还保存了五会念佛,有些

生命的缘起

佛教徒不仅把生死轮回看成是一种理论,而且视其为可以被证明的真实。虽然无上佛果可以在今生即可获证,轮回仍是构成佛教的中心主题。在此轮回学说的基础之上,建立了菩萨思想,以及有关自由获证无上圆满佛果的理论。

黄念祖:大教缘起 第三卷

大教缘起 第三卷黄念祖老居士底下是别序。别序是本经独有的序。经中世尊放光现瑞,阿难请问,世尊回答,演出弥陀愿海、第一希有难逢法宝《佛说大乘无量寿庄严清净平等觉经》。【尔时世尊。威光赫奕。如融金聚。又如

盂兰盆的缘起

盂兰盆起源于佛教的一部经典《佛说盂兰盆经》。这部经典是佛陀的弟子目犍连尊者,为救度其堕落在饿鬼道中之母亲而问佛超度之法,而由佛陀启教的一本孝道经典。佛陀慈悲,为救度未来众生的苦难,即籍目犍连之问而宣说

李炳南:李炳南老居士:最简单的净宗早晚课

一、南无大慈大悲本师释迦牟尼佛 (一称一拜或只合掌)二、南无大慈大悲阿弥陀佛 (一称一拜或只合掌)三、南无阿弥陀佛 (不必礼拜,但恭敬念去。跪念、坐念、立念、行念皆可。至少百声。千声、万声,以个人工夫

李炳南:判断善恶的简单标准

念佛是正因,作善是助缘,这好比鸟有两翅,才能高飞。但是善恶的界线,普通人还弄不清楚,往往善事不知是善,分明恶事不知是恶。现在根据十善业道经,举出一个标准来。能戒住不犯就是善,若是犯了就是恶。请看下表:

李炳南:净宗最简单的早晚课程

一、南无大慈大悲本师释迦牟尼佛(一称一拜或只合掌)二、南无大慈大悲阿弥陀佛(如前拜称)三、南无阿弥陀佛(不必礼拜,但恭敬念去。跪念、坐念、立念、行念皆可。至少百声。千声、万声,以个人工夫忙闲而定。越多

汉明帝夜梦金人,佛法传到中国的一个胜妙缘起

汉明帝夜梦金人,是佛法正式传到中国的一个胜妙的缘起。这在《后汉书》里都有记载。汉明帝刘庄,在永平十年,就是公元64年做了一个梦,梦见一个金黄色的高大的人,项背后面有日月之光,来到他的庭院当中。这个梦很

原来积累福报如此简单,绝对的修行窍决

我跟好多道友谈论过这个问题,当你做菜时,要发愿说:我做菜呀!比天上的美味还美妙,不论谁吃了一定会高兴,还有我这道菜,谁吃到了它,病难消除、灾难消除,病苦没有了,身心健康!先不说那道菜是不是有这种效用,

缘起如幻

体方法师各位我们要明白喔,我们修行就是要达到这样的一个了知,不是一切在拒六尘,你什么都在拒,你怎么拒法?为什么要拒?你当它实有才要拒,会污染你又害怕你才要拒。如果你从正见上下手,观察一切的六尘是缘起生

麦彭仁波切开示最简单殊胜、适合末法众生的禅定修法

有一个最殊胜的禅定修法,是麦彭仁波切开示的简单到不可思议的观心和观行修法:心静下来,所有的念头归零,零就是阿赖耶识所有杂念的源头(阿赖耶识是八识当中的一部分,没有很明显的思维活动,相对平静),把心回归

业感缘起——业 果

◎ 界 诠业果业力万殊,招感果报亦各别。此果报不外有漏果和无漏果二种。有漏果是有漏业因所招感,此业因有善恶之别,十善业等是善法,十恶业等是恶法。善法招乐果,即人天等果报,恶法招苦果,即鬼畜等果报。无漏

唯识学的缘起观

唯识学的缘起观◎ 唐思鹏 异熟果:由过去世造业,感现在世果,由现在世造业,感未来世果。《瑜伽师地论》云:诸不善业,于诸恶趣,受异熟果:善有漏法,于诸善趣,受异熟果。异熟有三义:①异时而熟:业在过去,

浅说诸法缘起无生

浅说诸法缘起无生◎ 果 慧诸法缘起性空,是释迦如来一代时教之精髓,是整个佛法的核心,是佛陀教法区别开其他宗教、外道的根本特质。佛在说缘起性空的同时,即向法界众生宣告万法无生之理。诸法无生即空,空即不实

五蕴与缘起

◎ 体 方如是我闻:一时,佛住摩拘罗山。时有侍者比丘,名曰罗陀,晡时从禅觉,往诣佛所,礼佛足,退坐一面。白佛言:如世尊说有流,云何名有流?云何名有流灭?佛告罗陀:善哉所问,当为汝说。所谓有流者,愚痴无

缘起是妄心而起现

◎ 希阿荣博我们不仅误解了事物存在的方式,认为它们是独立、固有存在着,而且还一厢情愿地赋予它们种种特征和定义。我们说天空是蓝色的,实际并非如此。科学研究发现,太阳光由红橙黄绿青蓝紫七种颜色组成,它们的

缘起性空及其实践意义

◎ 果 悟缘起性空可谓是佛法的核心,佛陀在一代时教中,虽说了种种的法门,但无一不是缘起性空的多方面开展,譬如四圣谛.三法印。十二因缘,八正道等,无不依缘起的相依性,说明宇宙人生的成坏生灭之理,于理性的

赵朴初谈古代佛经翻译家

◎ 善 言问:历史上象玄奘法师这类人物,可否再介绍一、二? 答:再举法显和义净法师。前面提到法显法师于公元399年,以六十五岁高龄发迹长安,涉流沙、逾葱岭,徒步数万里,遍游北印,广参圣迹,学习梵文,抄

简单才是安闲自在

◎ 智 藏佛祖说:欲望微小的人,内心坦然,没有什么担心和害怕的事,遇到事情总可从容应对,没有什么缺憾。在一定时期内,人的能力、处境以及拥有的资源是一定的,有没有担心的事、能不能把事情办好、会不会留下遗

沈家桢:佛学讲述集 九、缘起性空与人生

菩萨在家,当愿众生,知家性空,免其逼迫。《华严经净行品》缘起性空与人生(一)各位同学:今天想从一个常见的化学名词H2O讲起。原因是因为我本人是从对H2O的观察,进而对Energy能的观察而后对佛陀所说

缘起性空

缘起性空◎ 一 禅弥兰陀王非常尊敬有过禅悟的那先比丘,那先比丘从禅修中证悟的智能,出言吐语,充满了慧思灵巧。有一天,弥兰陀王向那先比丘道:眼睛是你吗?那先比丘笑笑,回答道:不是!弥兰陀王再问:耳朵是

佛教缘起论

◎ 张子军佛陀首先从宏观上,从根本上悟想:宇宙何以能成立?人生何以能存在?因为佛陀时代的古印度思想界,与我国春秋战国时代极其相似,各种思想混杂,褒义词叫百家争鸣,流派纷呈。对于宇宙人生的认识,归纳起来

一日禅:简单的心易快乐

人生,有多少计较,就有多少痛苦;有多少宽容,就有多少欢乐。痛苦与欢乐都是心灵的折射,就像镜子里面有什么,决定于镜子面前的事物。心里放不下,自然成了负担,负担越多,人生越不快乐。计较的心如同口袋,宽容的

道不远,在身中,修行说复杂其实也简单!

修即是改变、修正;行则是言行、举止。那么修行,就是修正、改变我们的言行。也就是说,不该说的不要说,不该做的不要做,不该想的不要想,就叫做修行。修行的先决条件是:信奉大道、不犯禁戒、依法而修、勤苦不懈。

吃素并非不吃肉那么简单!这五种食物也不能吃

很多人会有这样的疑问,吃素就是不吃肉吗?从佛教的角度来说,答案是否定的,吃素并不仅仅是不吃肉。除了不吃鸡鸭鱼肉等荤腥类的食物,佛教戒律还规定葱、韭、薤、蒜和兴渠,也就是常说的五辛和五荤,佛弟子是不能食

盛夏多喝这碗粥,清凉养生又开胃,简单还健康!

天气热的吃不下饭,炎炎夏日想要吃的清爽,不如跟小编一起,每天一碗粥,消暑养胃全都有!一、喝粥有讲究天气一热,很多人就习惯于坐在空调房里,吃冰冷的食物消暑,但是夏天吃太凉的食物只会一时缓解,并不能真正消

于凌波:人间佛陀-第五讲 佛陀证悟的真理——缘起

第五讲 佛陀证悟的真理缘起一、 诸法因缘生原始佛教的基本教理, 有受印度传统思想影响的与外道共通的部分, 有不与外道共通, 而为其本身所特有者。因为一种宗教,或一种思想、学说,不能自外于历史传统或时代

于凌波:人间佛陀-第七讲 缘起的组成架构——三法印

第七讲 缘起的组成架构三法印一、 三法印、四法印在原始佛教中,[ 三法印 ]是佛法的基本教义。这是说明宇宙人生现象的三项定律,也是衡量一切教法的标准,凡是符合三法印尺度的,是了义佛法,若与此三法印相违

一日禅| 你可以简单一点

很多时候我们也是如此,当习惯了复杂,就会习惯用复杂的方式面对问题。但是生活真的有捷径,当你学会怀着一颗简单的心去面对,或许会收到意外之喜。我们看似生活在一个嘈杂的世界,遇见不同的人,听见不同的声音。但

简单实用,预测十天内运气的方法!

首先,仔细地想着自己未来十天内运气如何,然后随手抓一把牙签,不要太多,大约二三十几根,每分八根为一组,一直分完看余数为几根,就是结果的灵动数,如分到最后是八根就作八数,再根据这个数,看下面的结果。如果

圣严法师:对治贪念最好的办法很简单 你我都能做到

贪念会带给我们许多的烦恼,该如何帮自己除贪、解毒呢?用布施来对治贪,是最好的办法。所谓布施,就是捐出自己拥有的财力、物力,来帮助别人度过难关,甚至还可以布施自己的时间、智慧,或利用自己各式各样的资源协

一日禅:简单的生活

生活,从来就不简单,何不简单过呢?生活不简单,那便随缘、随喜、随心;不悲不忧,不急不躁;简单过生活,在窗明几净的家中,与三五好友,坐在阳光下,烹一壶清茶,细细品味,过往三千事,都付笑谈中。心若简单,则

一日禅 | 你简单,世界便不复杂

我们总是先认识了身边的人,才认识了这个世界。一个人,身边有多少人,就有多大的世界,有什么样的人,就有什么样的世界。这些人素养的高低,决定了你的高雅与低俗、辽远与浅狭、明媚与卑琐。一句话,他人的质量,就

【国学讲堂】易经的智慧,原来这么简单!

德不配位,必有灾殃为什么今天的年轻人容易英年早逝?为什么很多年轻人一出名就死了?为什么有些官员一升官就得重病?为什么有的人家里刚盖完房子,人就出车祸去世了?为什么?就是四个字--德不配位。我们所有的财

一日禅:低调的人简单也快乐

左右逢源的人和谁看起来都很好,但是谁也不跟他真正好。低调的人,跟谁也疏疏落落的,但每个人心底里都盛着他。左右逢源的人,需要周旋于各种复杂,于是自己变得很复杂,人一复杂就疲惫。低调的人,只需静对自我的世

个人放生时的简单仪轨

在没有师父主持,自己放生的时候,可按下面这个简单的仪轨恭敬行之。无量功德。阿弥陀佛!  1、称名(念三遍):南无本师释迦牟尼佛!南无西方极乐世界阿弥陀佛!南无观世音菩萨!南无大势至菩萨!南无大愿地藏王

好吃又简单 这几款素食真的无法拒绝

杏鲍菇煎蛋主料杏鲍菇3根、笨鸡蛋2个调料油适量盐适量香葱适量胡椒粉适量大蒜适量做法步骤1杏鲍菇用手先掰盛四瓣,然后撕成丝,(有木有感觉像鸡丝。2鸡蛋打散。3大蒜切片,葱切末。4锅内倒油。5油温7分热倒

道家清肠奇效秘方,在家简单排毒!

道家清肠奇效秘方,在家简单排毒!中国道家养生历史悠久,博大精深,其主旨是让人们的生活方式以道法自然规律生活,进而因而制之自然规律达到乐天知命,掌握人类自身生命密码,同时掌握宇宙天地人大自然万物生命变化

简单养生:每天敲敲3条经,从头到脚防疾病

简单养生:每天敲敲3条经,从头到脚防疾病人体经络是人体气血运行的通路,内属脏腑,外布于全身,将各部组织、器官联结成为一个有机的整体。根据道医理论,人体内的经络就像一个纵横交错的交通网,联系着各大脏腑、

妙泽:佛学的真面目·本书的缘起

本书的缘起(前言)在这里,我要先作一个简单的自我介绍,本人法名妙泽,公元一九六九年出生于四川成都,长在贵州。一九九0年大学毕业。于1999年开始修学佛学,现为自由职业者。或是某种层面上的因果使然,我不

静波法师:布施简单易行契理契机的修学法门

一、布施的意义与种类布施,梵语dāna,意即布施。也就是以慈悲心给予他人福祉与利益之事。《维摩经》中说:“布施是菩萨净土,菩萨成佛时,一切能舍众生来生其国”;《中论》中说:“不依世俗谛,不得第一义谛;

什么是缘起论呢?

缘起论是佛法的根本。缘起论认为世间上的事事物物(一切有为法),既非凭空而有,也不能单独存在,必须依靠种种因缘条件和合才能成立,一旦组成的因缘散失,事物本身也就归于乌有,「 诸法因缘生,诸法因缘灭 」

简述佛教的缘起论

佛说十二因缘法:无明缘行。行缘识。识缘名色。名色缘六入。六入缘触。触缘受。受缘爱。爱缘取。取缘有。有缘生。生缘老死忧悲苦恼。无明灭则行灭。行灭则识灭。识灭则名色灭。名色灭则六入灭。六入灭则触灭。触灭

佛教缘起论是什么意思

缘起论是佛法的根本。缘起论认为世间上的事事物物(一切有为法),既非凭空而有,也不能单独存在,必须依靠种种因缘条件和合才能成立,一旦组成的因缘散失,事物本身也就归于乌有,‘诸法因缘生,诸法因缘灭’的因

几种缘起论

天台以“具”之一字,彰显其宗;而华严宗对之,则以“起”之一字,益振当家。何故?以本宗之至极,即在于法界缘起故。亦即是说华严宗之教理,以法界缘起为究极。今就五教而分别之,除顿教外,则各有一缘起对应之,

缘起论的佛法四谛

指苦、集、灭、道等四种真实不虚之谛理,系根据上述之三法印与十二因缘之思想,而组成之教纲。(一)苦谛,审实世间四苦、八苦等之相,乃实苦而不虚之真谛。(二)集谛,审实关于苦之生起或根源之真谛。(三)灭谛

什么是缘起论以及含义

我们学佛的人都会知道,缘起论是佛教的根本。缘起论认为世间上的万事万物,没有一件事是单独存在的,所有的事物都要相互的依靠。必须要依靠种种因缘条件和合才能够成立,一旦这种组成的因缘散开了,那么事物的本身

缘起论与八不缘起

缘起论是佛法的核心和基石,这是毋庸置疑的,无论是声闻乘的“业感缘起”,大乘的“阿赖耶缘起”、“真如缘起”,还是华严宗的“法界缘起”等等,都是各宗派或学派的核心思想,本文要讨论的是“八不缘起”,“八不

缘起论和相对论

佛教理论山高水阔,简言之,也就是针对人的生老病死而设计出苦集灭道所谓的四圣谛而已。而这四圣谛的设计,则是根据缘起论。缘起论的“缘起”佛陀给出的定义是:“若此有则彼有,若此生则彼生;若此无则彼无,若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