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一、“是要通过对经纶的学习坚定我们的正信。要使正信不断加强和坚定,那就要通过对经教的学习,通过对佛法深入的理解,才能够使我们正信得到巩固。”禅者虽然讲述是以出家人为学习经教,但在我们平常工作生活中又何尝不是呢?
二、“是要通过对经纶的学习,树立我们的正见。那正见是什么呢?正见就是智慧,就是般若。因为一切法门都离不开般若,离开了般若就不是佛法。八正道中的第一个正道就是‘正见’。六度中般若虽然是在最后,但它是统帅,通过学习经教,可以坚定、巩固我们的正信和正见。我们能正信三宝,正信因果,正信轮回,正信解脱,这就是正见。”
禅者曰:我们要有求道的决心
禅者曰:求道就是实践或者修行。因为佛陀说的法不仅仅是一门知识,对佛教的教徒来讲,佛法是修行的法门。‘众生有八万四千烦恼,佛法有八万四千法门’。当前最流行的有四个法门:一禅宗、二净土、三密宗、还有宗律’不管你修行哪一种法门,戒律都是基础。每一个宗派都要有戒律为基础,每一个宗派修学内容都不外戒定慧三学。’
禅者曰:修行求道,首先要有一个正行,没有正行就是盲目修炼。那什么是正行呢?
在正见的指导下修行才是正行。也就是说,只有通过对佛法法门的正确理解,才能有真正的实践,所谓正行即是方法问题,也是修炼的过程。我们在发四弘誓愿时说:‘烦恼无尽誓愿断’。要永远向道的决心,要有正确的修行方法。有了正行,有了正确的修行方法,我们才会产生正受。
禅者曰:要在求学求道的基础上弘法利生
禅者曰:弘法利生是出家僧人的天职。我们又机会学佛,得到了佛法的好处,得到了佛法的受用,就不能忘记那些没有接触佛法的人。禅者讲述了弘法的三个要点:
1、继承并发扬佛教的优良传统,并使发扬光大。
2、要适应时代。只讲继续传统,不考虑现实社会的具体情况,法不当机,佛法就不能发挥其他应由的作用。所谓继承传统适应时代就是“上契诸佛之理,下契众生之机”。

3、与社会沟通。禅者曰,佛教与社会隔膜太深了,人们对佛法的了解,有的等于零,有的绝对的误解和歪曲。要纠正对佛教的误解和歪曲,就要靠我们不断地做各种沟通的工作。
虽然禅者讲述的内容主要是出家人及学佛之人,换而言之,面对当今现实社会中,从思想上企业的管理也好,生活中的人们,无不是一样要学习,所以学佛不仅要学习,也需要去传播,是正能量的传播知识。告诉世人怎样去面对自己当下的一切,懂得去适应这个社会。

End
◎ 慧 正常有居士问出家人能不能算命?能不能给人看风水?我想说居士已经皈依三宝了,都不要去算命、看风水,至于出家人更不可以。大家可详细看《佛遗教经》,实际很多大乘经典都禁止出家人看风水的。那么还有居士
◎ 宗萨钦哲无明使我们和真实的本性分开,为了弥补与本性分开的空虚,我们会去抓一些东西来代替。这一点像真正爱上了某个人,却因为某些理由无法得到他,你就会诉诸各种极端,以填满内心的空虚。有部老电影,描写一
◎ 贤 宗1.专注当下的能力每个人多多少少都存在着这样或那样的缺陷和不足。缺陷不足并不可怕,懂得对自己时时进行反思、修正与升华才更为重要。我们打坐时,可以静下心来,对自己性格上的短长进行反思:我是常常
清凉之地--正见◎ 阿姜查佛法的修习违逆我们的习气,真理违反我们的欲望。因此,在修行当中会有困难存在。有些事我们以为是错,却可能是正确的;同样地,我们认为是正确的,也许就是错的。为什么会这样呢?因为我
树立正见改变心念把握自己因果昌臻法师一、学佛人应这样看待因果1、必须深信因果,才能树立正知正见。因果是佛法的核心,不信因果,不可能真正懂得佛法,更不可能得到佛法的利益。虚云大师说:因果二字,把佛所说的
老人当以念佛为正行◎ 印 光老人当以念佛为正行。写经要志诚恭敬,一笔不苟。又须过细校对,不令有错。若或有错,当另写。不可剜补,以免久则糨性退而落脱也。写一句,校一句。写一行,校一行。一页写完,通页再详
一、获得正见的前提1. 皈依三宝,具足净信要真正了解什么是佛法,回答佛陀到底在说什么的问题,获得佛法正见,必须要以正信为前提,必须皈依佛法僧三宝,以佛为师,以法为药,以僧为友。只有皈依三宝,建立正信、
正见与体验 作者 蒙光(佛法,念佛,体验,生命,正见)念佛,应该是有情有义的念佛,是对慈父悲母深情呼唤的响应,是透过泪光和欢笑的生命感动,是合掌跪在大地上的谢恩祈祷。没有体验的佛法是枯槁的佛法,就像一
---------------------------------------------原文---------------------------------------------尔时;世尊住舍卫
一般以为,所谓正见就是对佛法义理的正确了解,能把所破和所立的道理搞清楚,就算是得了正见。事实上, 这只能算是闻思所得慧而已,并不是真正的正见。所谓正见,正如太虚大师所说,必须要“由闻而思,再加以定等
希阿荣博堪布所谓正知正见,是指能帮助我们了断痛苦烦恼的知识、见地,依这种见地,我们将调整自己对世界、人生的态度和为人处事的方式,从狭隘、僵硬、矛盾重重到宽阔、温柔、和谐圆融,从不伤害自己、他人及一切众
佛法的究竟正见是什么,这很难用短短的几句话浓缩起来。但是在这里跟大家开个小小的玩笑,其实佛法应该是最高等的革命性思想。因为当佛陀最卓越的弟子——伟大的龙树向佛陀礼赞的时候,他说:“我赞叹这位超越见地的
一、“是要通过对经纶的学习坚定我们的正信。要使正信不断加强和坚定,那就要通过对经教的学习,通过对佛法深入的理解,才能够使我们正信得到巩固。”禅者虽然讲述是以出家人为学习经教,但在我们平常工作生活中又何
正见,八正道之一,是正确的认识和观念,即以四圣谛(苦集灭道)来看人生、世界,从苦及烦恼而得解脱的快乐。谓人修无漏道,见四谛分明,破外道有、无等种种邪见,是名正见。正见的意思(太虚大师)正见,谓于现实之
最简单的回答就是:佛见就是正见。你读佛经就是正见,但是你要理解得对,你得看明白佛说的意思,那就是正见。然后如果你再问,佛见的具体内容是什么?佛见就是纠正我们梦中凡夫:执着面前为实有的颠倒见,告诉我们面
有位金匠的儿子在舍利弗尊者的引领下出家,他在得到舍利弗尊者给他“观身不净”的禅观题目后,就到林子里去禅修,却丝毫没有进展。他因此两次回去找舍利弗尊者进一步的指导,但仍然没有的进步。最后,舍利弗尊者只好
所谓正见,譬如旅人在沙漠中迷路,却忽然遥见远方出现金字塔顶,依于所见遵循而行,最终果然到达目的。如此能到达目的之方式,于佛法解脱修行,乃至破无明修行,称为「正见」。正见,是「如实知」,而不是似有所知,
世间乱源在于没有正见世间是一个大矛盾,多数人都在追求社会和谐、族群和解、国家安定、世界和平,可是却永远有著许多纷争、冲突、动乱和战争。而世间所以有那么多的战争、动乱和冲突,佛法说,原因有两类,一是欲诤
金刚经能净业障分之发什么愿(1)【尔时须菩提白佛言。世尊。善男子。善女人。发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心。云何应住。云何降伏其心。】你看,又回头了!又是老问题,这个须菩提也同我们一样,够罗嗦的了!金刚经一开始
《宝王三昧念佛直指》晨语正行第十三如上所述依正二境乃至精进,虽皆圆妙,悉是求生之方便。未为正行,此下所陈乃是正行之旨。晨语:以前所述皆是求生的方便,以下进入宝王三昧的正行。何谓正行?行者既发此志,必使
1.正见宝镜照妖邪,魔鬼不敢现影踪,狂慧虽有强词辩,永远不敌法王城。2.大家学了佛就只有佛法的正见、只有佛陀的观念:佛陀的观念是大公无私,利益一切人,不残害一切众生。有了佛陀观念就能斩情绝爱,以自己了
从学佛到入禅学修之路是漫长的,从近一点说,要尽毕生的努力,日日胜进,方有所成;如从究竟佛道而言,则非经三大阿僧祗劫的精进修学不能圆成。因此一个学佛者应发长远心,一直进修,在艰苦的征途上,不生退怯。但是
如何学习禅文字历代以来,禅的体验者以各种形式的禅文字来揭示禅的内在悟境与通向禅悟的方法,因此在禅文库里积累了无数的禅文字的智慧光辉,给我们后来追随禅道的人,以启迪禅的悟入。那么,我们应该如何学习禅文字
浅谈真正见解学修禅宗,最初的一步就是求取真正见解。如果没有真正见解做为学禅者的正确引导,纵使勤苦修习,终是徒然。因为禅宗是最看重「见地」的。有真见地、方与佛祖把手同行。故临济祖师说:「若得真正见解,生
如何参学善知识参学善知识是一门学问。教下与密宗都注重在善知识应具条件一边而论其得益大小,而惟独宗下专就能参之人自己觉照程度论其得悟与否。本文即就宗下初学如何参学善知识的自心观照方面来论述进趣之道,俾使
第二节 正行修法正行中的随门有修身法一项,年龄较大或不乐有相之观修者,可以跳过不修,同样能获得解脱圣智。㈠、数门修法身心保持清净之时,应排除其他一切想念,惟心观每一息出入,自初次默数至二万一千六百次。
富家子梭儒亚正行的心造福更大3~11 善非父母做非其他眷属心识向正行善业更加大佛陀居住在祇树给孤独园时,有一次提到年轻的富家子梭儒亚。有一天,梭儒亚带着一群人搭乘华丽的马车去沐浴,路上见到摩诃迦旃延尊
阎浮车尊者苦行非正行5~11 愚者虽月复一月吃孤沙草尖少食不及深入正法者十六分之一功德佛陀居住在祇树给孤独园时,有一次提到阎浮车尊者。舍卫城富翁的儿子阎浮车,由于过去的恶业,生具怪癖,小时候喜欢睡在地
世界佛教论坛论文:心从正见始佛教正见与世界和谐中国人民大学教授方立天一、问题的提出中国佛教界首次倡议举办的世界佛教论坛是中国佛教史和世界佛教史上的一个里程碑事件,也是中国佛教为社会成员提供生活价值取向
佛教正见与世界和谐方立天一、问题的提出 中国佛教界首次倡议举办的世界佛教论坛是中国佛教史和世界佛教史上的一个里程碑事件,也是中国佛教为社会成员提供生活价值取向和规范社会行为的文化崛起的一个标志性事件,
和谐世界,从心开始心是什么?心是个体主观的心理现象、精神现象,心的活动与内涵是复杂多样的。从结构来说,心有自体与作用两个方面。从性质来说,心有染污与清净之别。从功能来说,心又有心、意、识三面,大乘唯识
禅宗讲明心见性、当下成佛,表面上直截了当,效率很高,实际上是以牺牲利用语言文字作为有效教育手段为代价的。禅宗所讲的不立文字是指无法用文字把佛陀的真理表达出来,并不是说无法通过文字发现佛陀的真理。禅宗同
其修持次序,当以开本知见为先导,信愿念佛为正行,万善庄严为助修。(文钞续编卷下〈日诵经咒选录序〉)佛愍众生无力断惑,难了生死,故特开一仗佛慈力,带业往生之横超法门。无论断惑与否,若具真信切愿,持佛名号
《太上感应篇》总纲章中的祸福无门,惟人自召,善恶之报,如影随形这十六字的含义极其深奥,应当如切如磋,如琢如磨地认真思维。实际上,这十六字指示了学人在心中树立因果正见的四个步骤。树立因果正见的第一步就是
简单来说:佛教就是彻底觉悟的人生观,是彻底觉悟,而不是迷迷糊糊。我每次演讲时,都再三地强调,学佛第一个重点就是:正知、正见、正信。举个例子来说,有些学佛的人,来拜佛时,拿了几个苹果、香蕉来拜拜,就要求
正见——一双看见光明的眼睛未来在哪里?我们稀里糊涂地来到这个世界,稀里糊涂地过了一生,最后稀里糊涂地离开——这就是多数人的现实。我们不知道,一旦错失今生,接着又是长劫轮回,很难再有改变命运的机会。学佛
惟贤法师答:佛教里面讲不得遇佛、不闻正法有八种障难,其中一难就是世智辩聪,那些人有世间上的智慧有辩才很聪明,其实在佛法来讲,还是在八难之中。为什么呢?说话句句违反因果,不懂因果,光要些口才,起什么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