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佛笔记

郑石岩:禅——心的效能训练 第一章 禅心 清醒觉察的心力
2025-03-08 12:00

禅心清醒觉察的心力

禅是一种内在学习,经由净化自己的过程,进行心的训练。从冥思、静坐开始,到心灵的开悟;不只带来身心的健康、喜悦的态度,更从中看出生命的意义。许多研究已经证实它的价值,透过这项心的效能训练,我们能生活得更好,工作得更有效率。

禅是一种生命的智能、生活的指南、心灵生活的艺术。透过禅的训练,心的效能就会提升。我们是历经心识的不断提升,才有成功的人生、喜悦的生活,从而找到生命的归宿。心的效能决定个人的思考、情绪和回应能力。禅即是心的效能训练。

心如果紊乱、不安,就无法专注、清醒地思考和工作;心情浮荡、低落,忧郁、烦恼和痛苦紧跟着出现。禅的修持就是要我们从这些无明和尘劳中解脱出来,展现自己亮丽的本性。

禅就是内在学习

现代人生活在自由开放的社会,价值是多元的,所以呈现在眼前的事物和现象,林林总总,千奇百怪,如果没有做好心的效能训练,面对繁复的声光世界和无穷的信息丛林,就会迷失其中,找不到自我;随波逐流,厘不清方向;摸索不出人生正确的道路。

我们的生活情境是竞争,社会现实是功利和快速变迁。于是心灵生活很难逃脱紧张、焦虑和忧郁。紧张久了,心会变得焦虑;长期的焦虑,人就会觉得忧郁和倦怠。要克服这些困境,人们必须提升心的效能。

禅是一种心的效能训练。它能帮助现代人找到清醒、安定和自在感,同时也是克服紧张、焦虑和忧郁的自然药方。在过去50年之中,科学对禅作了许多研究,已经证实它是一种内在的学习,透过它可以促进身心健康,提升生活效能,打开心灵生活的视野。

大家都在追求幸福,却只一味往外追寻,于是把自己弄得精疲力竭。环视周边的人,彼此比较、互相嫉妒,于是陷入争夺战的心态之中。我们的文化价值和教育内涵,大抵倾向于向外追求的学习,而疏忽内在学习的部分。人的内在学习,指的是对心灵生活的提升,保持生活的平衡、悦乐和丰足感;内在学习就是心的训练,一种净化自己的过程。

人的生活既需重视事功的追求,物质的创造,乃至财富、权力和生活现实的维持,同时需要注意内在心灵的成长,内在效能的提升。

禅就是内在学习。透过心的效能训练,我们能生活得更好,工作得更有效率。如果你能多了解禅学、冥思、静坐方面的好处,就会加深对内在学习的兴趣,并从其中受益。

禅坐对身心的影响(1)

首先来了解禅坐对身心的影响。日本的笠松明(Akira Kasamatsu)和肥田富雄(Tomio Hirai)研究记录了45位禅者坐禅30分钟的变化,发现他们在坐妥后一两分钟,脑波就开始出现;而且随着禅定的加深,渐渐变强、变慢。最热烈的人,还会出现脑波。脑波是一种清醒、放松的脑波,若长时间出现脑波,往往代表入睡的前奏,但脑波则是清醒、放松而又保持觉察的脑波。

坐禅的人,对于外界轻微干扰的反应与瑜伽静坐的结果略有不同。若以每15秒响一声咔嚓来干扰他们,禅坐组的脑波会阻滞几秒,继又恢复原来状况,他们开始保持警觉状态。瑜伽静坐组则在第二、三声后,脑波减少阻滞,到第四声之后已不再受干扰。他们已经习惯那声音的干扰。禅者的报告是:

在禅坐冥思时,对外界每一个刺激,感觉比平常更敏锐。但心灵一点也不受外在或内在刺激的影响。他感觉到什么就作出反应,接受每一个刺激的本来面目,而且任它流过脑际。此时,心灵状态就像走在街上,注意人潮中的每一个人,走过就走过,从来没有回看一眼的想法。

外离相,内不乱

禅是一种内在效能的训练,从脑波的证据可看出,它是一种清醒的心理状态。禅是透过坐禅的训练,培养一个人在日常生活中,保持一种清醒、放松和随时待动的态度。《六祖坛经》解释禅定时说:外离相为禅,内不乱为定。

当外界的种种刺激呈现在自己眼前时,只是觉察看得清楚,但不会被它给欺蒙或系缚,而内心仍保持清醒、明白而不紊乱,这就是禅定。

从禅坐的内在训练,迁移到日常生活动静的响应,是禅所谓向内学习的要领。于是,坐禅成为习禅的重要训练,不只安定其心,而且包含了清醒的觉照。

坐禅使人安定下来,不过它比一般的静坐更进一步达到觉察和清醒的效果。现在,进一步讨论静坐冥思对生理机能的变化。哈佛大学医学院的罗伯特华里斯(Robert K. Wallace)和赫伯特班逊(Herbert Benson)两人,研究36位学习超觉静坐(TM)三年的人。他们学习想着一个单纯的念头或一个令他安静的声音,舒适的静坐,把注意力集中于思想的精微部分,直到心灵超越了它,而归于此意念的本源。这个冥思方法与禅宗参话头的法门,有异曲同工之妙。研究这些受试者静坐30分钟,结果是:

一开始,他们的耗氧量快速下降,身心舒缓下来。

皮肤电阻升高,表示放松、不紧张。

心跳缓慢下来,身心感到舒适。

出现脑波,身心安定、放松。

血液中乳酸盐的浓度下降,焦虑得到缓解。

这些受试者静坐30分钟,耗氧量减少16%;相对于睡眠6小时,才减少8%,催眠时则没有什么改变,静坐的休息效果可见。血乳酸与焦虑息息相关:焦虑症的人,每逢紧张,乳酸盐浓度立刻上升;如果将乳酸注入人体,不但会引起病人发病,也会使正常人出现焦虑症状。低浓度乳酸盐显然与心神宁静有关。研究发现,静坐对于降低乳酸盐,比睡眠要快四倍。至于皮肤电阻,是松弛的指标,静坐对于皮肤电阻的提升,要比一般睡眠快四倍。

研究还发现,超觉静坐能使自主神经系统平息,产生清醒和代谢的效果,使心跳跟着缓和。如果我们经常紧张、焦虑,心跳加快,氧的消耗增加,全身进入备战状态,生理平衡容易受到干扰,则会导致慢性高血压,心脏功能失常。研究指出,静坐不失为舒缓身心的良方。

此外,泰瑞拉斯(Terry V. Lesh)曾经对心理辅导人员作过每天一小时坐禅的训练,为期四周,主要的发现是:

同理心(empathy)增加。

产生开放的经验(open to experience)之态度。

提高生活中的自我实现(self actualization)。

同理心增加

同理心是觉察人我关系的心力。同理心强,比较能清楚了解别人的感受、立场和想法,容易和别人沟通。对自己的角色和立场也清楚,不会把自己的感受、意识硬加于别人身上。同理心就是慈悲心,是生命世界相互了解、互助互爱,从而发展民胞物与的襟怀。真正的爱建立在同理,珍贵的情感来自同理,它是精神成长的关键因素。

透过同理,个人才可能从自我中心和执著中解脱出来。透过同理,才有真正的信仰,因为它让我们与他有了真正的默契和会心的互动。

宗教的情操来自同理。同理心一旦开发出来,你将会仰望着他,但也明白自己的存在。彼此交流着,形成清醒和觉察,从而看清生命的真实。

同理心使人在精神生活上找到自己。因为它是内在纯净自性萌发出来的力量。

透过禅定的修持,我们看到自我,认清了无相的慧命。

开放的经验

其次是开放的经验。人的心很容易被自己所产生的感情、经验、知识和成见所障。心在面对生活情境时,必然产生感受、思考和反应,这是维系生命的本质。我们当然要记取前次的经验、教训和感受,作为以后前车之鉴的参考。正因如此,这些过去的经验和感受,都回过来阻碍我们清醒的思考和回应的智慧。

禅坐对身心的影响(2)

经验包括所有经历过的感觉、情绪、思考、知识和能力,它既是一套心灵生活的工具,同时又可能成为我们认清真实的障碍。所谓开放的经验,是指一个人不会被过去的经验、成见和情结所困,但又能清楚地活用这些工具;心灵的自由和智慧就建立在这个关键上。

有了开放的经验,在生活与工作中能看得真实,就能领会其中动人的喜悦。看得真实,让我们有真正的见解,去解决问题,提出创意,才有新的研究发现。许多大学或研究机构,设立所谓SCI(Science of Creative Intelligence)的课程,就是着眼于开放经验的训练;主要的课题,仍然建立在静坐、禅坐的心灵放松等课题上。

人在努力工作和学习之后,保持悠闲自在的心情,放下干扰你的种种想法和意识,让自己清醒、自由、放松下来,便容易产生创意和正确的思考。

在生活之中,留给自己悠闲的心境,将会是生活上的丰收,带来许多妙悦和欢喜之情。禅的训练对忙碌的现代人尤其价值不凡。现代人脱离不了工作和忙碌,但如果懂得打开心境,就能在生活与工作中,保持欣赏和悦乐的态度,而使生活变得活泼、有生机。

放下你的尘劳,在下班的途中,触目遇缘,竟然都是兴味。如果你带着不满、挑剔和敌意,任你看到什么,都令你冒火不悦。工作时拿起,休息时放下,让休息时的心保持经验的开放,你会看到生活情境中,也有许多雀跃和丰收。禅家指出:

雨过竹风清,

云开山顶露。

用封闭的心去看你的家人和朋友,不免处处拿着心中的标准丈量他、批评他,这时就会陷入封闭经验的死胡同。如果保持开放的经验,就能看出量尺之外,也存在着许多值得欣赏的优点、天赋和能力,你就不会陷入强烈的不满和愤怒。

开放的心,能开发生活的兴致;阳台上一株小花开了,能令你愉悦;天边的白云,带给你松弛、神往;周边的朋友,令你觉得温馨和有安全感。

开放的心让你有机会看到造化之美,在平常的生活中领会它的神奇。由于禅的训练,很容易在生活和工作中超越出来。禅定的训练,有时会令你从自我意识中解脱,去当一个局外人看自己,去看生活和眼前的情境。局外人能看到自己身在福中不知福的现象,于是有了惜福和感恩。局外人能看到生活中的奇迹及许多美妙的事物,所以会珍惜人生。

以局外人来看自己,使你从主观和自卑中解脱出来,走出窠穴。这时,你猛然有大死一番,再活现成之感,而再活现成又是多么令人喜悦的事啊!

生活中的自我实现

其三是生活中的自我实现。禅的生活态度,是一切现成的。每一个人都注定要依自己的现实过生活。我们不可能用自己没有的东西去生活。因此要回到当下,把自己看清楚,用它来生活。生活的任务是依据现有的,活出它的价值和意义,从中也得到喜悦。

禅把快乐分成三个阶段。透过五蕴受身所感觉的快乐,那是快乐,是依赖感觉和接触,是五蕴受身的乐。它是身心的需要,人当然要保持这方面的基本快乐。但如果快乐的来源是靠它,而依赖着它,就会如饥似渴,把快感当快乐,一味追求声色之娱,甚至陷入更多酒色、毒品和荒淫的生活,这会使生活溃败,失去健康和快乐。

第二个阶段的快乐是主动的、创造的和肯承担的生活态度。透过爱、慈悲、责任和智慧,去创造生命的意义与价值;在行菩萨道之中,领受到快乐。这种快乐是先苦后乐的,是经过创造和责任之后所带来的快乐。

第三个阶段的快乐是禅喜。超越了创造快乐的意识,从真正的悠闲中得到快乐,那是禅喜。

禅喜代表着对生命的接纳,没有丝毫的挑剔,而欢喜地承担它,并领受它带来的喜悦。虽然工作是辛苦的,但找不到受苦的人。生活虽然需要负责和承担,却没有沉重的心理负担;有的是一种生活的实现、悦乐和满足。他们领会到工作就是工作,休息就是休息;心情安适,触目遇缘,显得自在、恬淡和欢喜。

禅的教育目标,就是要启发个人能过实现的生活。实现者已摆脱了我执,能放旷自在;在起居中如实地领受生命的赏赐;在生活中如实地迎接它、回应它,却也明白它的无常。把生活看成有趣的事;对于能看、能听、能工作、能穿衣吃饭的自己,抱着更多珍惜和感恩。

永恒的自性与慧命

禅的功课就是透过这个无常的生命世界,看到永恒的真理,发现慧命的存在。它不属于知性的部分,但也不属不知的世界。它是一项生命的大突破;他开悟了,最后积小悟成为大悟,他顿悟了。顿悟到原来自己在戏台子上,戏演完了,就要拍拍手,高兴地回家。家的门是开着的,随时可以进去歇息。他也领悟到,这现实世界的林林总总,如戏如梦,真正的自己是永恒的自性或慧命。

人生活在现实的世界,却也从中找到永恒的归宿。明明知道它如梦,但要努力做个好梦;明明知道它如戏,但要当一个成功的演员。这时他找到一个不生不灭、不一不异、不来不去、不常不断的自性或慧命。

禅是一种生命的智能、生活的指南、心灵生活的艺术。透过禅的训练,心的效能就会提升。

End

明月澡雪印禅心

明月澡雪印禅心--禅诗中明月意象温新瑞月亮,在中国哲学中不仅提供了穷则思变、乐观豁达的人生启迪,而且在中国文人的审美意识中留下倩影。《诗经》云:月出皎兮,佼人僚兮。舒窈纠兮,劳心悄兮。(《陈风月出》)

一尘不染证禅心

古德云:尘劳迥脱事非常,什么是尘劳?眼、耳、鼻、舌、身、意六根,攀缘色、声、香、味、触、法六尘而成劳。眼睛不管看什么,看好的也好、看坏的也好,看久了以后就会疲劳,为什么?外面的色尘刺激我们的眼睛,就昏

禅心看事业

格局决定一个人的未来,决定一个人幸福与否,也可以使人洒脱、智慧地看待人生。然而,要真正提升一个人的格局绝非易事。在很多人看来,命运让我们得不到的东西我们一定要想尽办法追求,比如通过各种手段坐上某个位子

染禅心

唐代孟浩然有一首《题大禹寺义公禅房》-- 义公习禅寂,结宇依空林。 户外一峰秀,阶前众壑深。 夕阳连雨足,空翠落庭阴。 看取莲花净,应知不染心。这首诗作于孟浩然漫游吴越时。佛教在唐代极为盛行,而唐代

尘世禅心

◎赵立志面对纷繁喧嚣的尘世,我们需要有一颗看清自己、看透生活、摆脱一切尘烦俗扰的禅心。乍听禅字,让人望而生畏,如此玄妙的东西,好似遥不可及,其实禅心并非镜花水月那般不可得,有心的地方就有禅,有禅的心便

陈柏达:运用心力治病的方法

◎ 修定治病的原理和方法是?(一)定心病处把心专注在身体上有病痛的部位,不出三天,一定会产生治病的效果。因为心是身体的主人,所以心像王,疾病象盗贼,好比帝王所到之处,盗贼和宵小之徒,自然逃散。再者,门

一日禅:人人都需要一分禅心

人的生命,只在一个呼吸间。生命短促,我们更应该善待自己,寻找活着的意义。生命不是用来浪费的,也不是用来解决问题的,它是用来愉快地生活的。人生多一分烦恼,就需要有一分禅心来解救。红尘凡夫,人人都需要一分

一日禅| 人生不用太清醒

人生在世,难免会遇到不顺心的人和事,看得太清楚,就容易受伤。不妨睁一只眼闭一只眼,偶尔糊涂一点,这不是胆小懦弱,而是人生的大智慧,也是做人的高境界。心胸开阔,自然忘掉烦恼,更淡定从容,懂得珍惜拥有的一

一日禅:清醒坦诚 聪明智慧

清醒坦诚、聪明智慧。能看到别人的错误,是清;能看到自己的错误,是醒;能够承认自己的错误,是坦;能够改正自己的错误,是诚。能够发现自己的优点,是聪;能够发现别人的优点,是明;能够学习别人的优点,是智;能

清醒比聪明更重要

  有一个清醒的头脑比有一个聪明的头脑更重要;  有一种良好的习惯比有一种熟练的技巧更实用;  有一股青春活力比有一副健全的臂膀更有力;  有一身勇气和胆识比有一门知识更强劲。    世间的事情都是如

修禅心得

三天的习禅、坐禅、行禅、悟禅中,从愚钝的认为禅修只是普通的养生之法,到此时对修禅有了更深层次的理解:习禅,所有幸福快乐不能一味向外求,物欲纵横的年代,物质的快感瞬间即逝,学会在生活中做减法,学会在朴实

冯培德:世界尖端科学家对于遥控心力与灵识的追寻

人到底有没有灵魂?(实在该称灵识──佛经不称为灵魂,只称为灵识)?有没有可以移物或遥控的心力?我确信那是有的,我自己有过不少无法解释的遥控心力实验,及离体经验,世上上很多人都有过此类经验,虽则程度因人

七供--唯有用禅心,方知佛何在

唐顺宗有一次问佛光如满禅师道:“佛从何方来?灭向何方去?既言常住世,佛今在何处?”如满禅师答道:“佛从无为来,灭向无为去,法身等虚空,常住无心处;有念归无念,有住归无住,来为众生来,去为众生去;清净真

郑石岩:活在希望之中

人要抱着希望才能活得好。希望是指愿意主动实现其生活,让生活更美好,更健康,更有活力。希望不是消极地期待,而是主动地创造。希望即是生命和生活的本身,而不是野心和贪婪。因此抱着希望的人,总是心怀具体的目标

郑石岩:随缘成长 第三篇 随缘经营家庭

随缘成长郑石岩第三篇随缘经营家庭〈篇头语〉人想要随缘成长,必须先把家庭经营好。因为家庭的缘是基础,是孕育气势和心情的地方。家庭的情趣好,不但对自己的生活和事业有著正向的策动作用,对于子女的心智发展,长

郑石岩:公案——禅的象征式语言

禅学是一门生活的智慧与艺术,是教导人们真心投注于生活,以发挥人性光明面的传承。特别是生活在忙碌紧张的现代社会,禅确实能在你的心理世界,洒下清凉的林荫,让自己品触到自由的欣喜和醒悟之后的自在。禅不是知性

郑石岩:禅语空人心 第四讲 慈悲纵横处处彰

第四讲 慈悲纵横处处彰上合十方诸佛本妙觉心与佛如来同一慈力;下合十方一切六道众生与诸众生同一悲仰。观音菩萨《楞严经》??今天承贵校晨曦社之邀,到贵校演讲有关佛教对爱的看法。学术股的负责人在电话中告诉我

郑石岩:禅悟与实现 第一章 现代人的精神生活情境

禅悟与实现郑石岩第一章 现代人的精神生活情境提要第1篇 禅与精神生活禅是人类精神生活的一盏明灯。由于现代人太重视物质与感性的生活,精神生活被一片朦胧的物欲所笼罩,而顿感迷失。本篇旨在分析现代人困顿的精

郑石岩:禅·生命的微笑 第一章 生命的微笑与实现

第一章 生命的微笑与实现一段春风有雨般,南枝向暖北枝寒,现前一段西来意,一片西飞一片东。宋无德禅师禅是能够让我们契入生命底蕴的法门,也可以说它是一种生活的智慧和艺术。透过它,我们可以试亮自己的法眼,看

郑石岩:寻找著力点 自序

寻找著力点郑石岩自序每一个生命都是独特的存在,都应该有其绚烂的过程,和经历成长之后,获得圆熟的精神表现。生命的过程是艰辛的,是崎岖颠仆的,都要刻苦,去回答各自的遭遇和挑战。所以,生命的现象,如果套用唯

郑石岩:觉·教导的智慧 序言

觉教导的智慧郑石岩序言这本书是我近几年来,结合禅学的智慧和心理学的知识,对教育所作系列探讨的整理。主要的内容是从变迁的社会著眼,讨论教育的新希望和教导的本质与技巧。我深信文明越进步,教导越需讲究技巧;

郑石岩:悟·看出希望来 序

悟看出希望来郑石岩序在我弘扬佛法和从事生活辅导的经验中,发现希望可能是一个人积极振作、引发创意、带来活泼悦乐的根本原因。人若能在失败中看出希望,很快就能恢复毫气;若能在落魄中看出希望,很快就能消除痛苦

郑石岩:父母之爱 自序

父母之爱郑石岩自序最近我也经常应邀在国民小学和社会机构演讲,所谈的问题以父母如何教导子女等亲子教育的讲题居多。目前亲子教育不只是学校重视它,一般的父母也都感到殷切的需要。因此,每一次听讲的父母总是济注

郑石岩:禅语空人心 第一讲 无处青山不道场

第一讲 无处青山不道场无处青山不道场,何须策杖礼清凉,云中纵有金毛现,正眼观时非吉祥。唐朝轶名禅师?今天要跟各位谈谈平常心是道这个学佛上的重要课题。各位都知道,学佛学禅无非是为了生活,使自己活泼、喜悦

郑石岩:随缘成长 序

随缘成长郑石岩序人生就是一个学习成长的过程。人要不断的成长和学习,才能累积经验和智慧,解决问题,克服困难和挑战。能不断成长和学习的人,才有信心,自我认同才会完整,心理方能健康平衡。当然,在更高层的精神

郑石岩:禅·生命的微笑 第四章 禅的悦乐

第四章 禅的悦乐吾心似秋月,碧潭清皎洁,无物堪比伦,教我如何说。唐寒山子快乐,从禅学的观点来看,显然是自然与和谐生活的本身,而不是造作和强求的结果。只是你想刻意追求一些享乐或快慰,它即刻像受惊的啼鸟,

郑石岩:换个想法更好 自序

换个想法更好郑石岩自序我们生活在变迁快速的社会里,挑战多,竞争激烈,生活忙碌。于是,心理压力大,遭遇到挫折的机会也多。我们可能在金融风暴中,损失惨重;可能在婚姻生活中,遇到难题;也可能在亲子之间,碰上

郑石岩:禅悟与实现 第六章 清净与自由

禅悟与实现郑石岩第六章清净与自由净是禅者的精神生活特质,净显然不同于静。在禅者的眼光中静未必就是净,而净一定能静。净是把心里头那些尘劳清洗出去,让自己的真如本性回复原貌,就好像我们在清除污染一样,只要

郑石岩:禅·生命的微笑 第六章 化尘劳为菩提

禅是佛陀所发现的一种清妙生活方式,它的本质就是静虑。静表示自己安定下来,平静下来,心里头没有任何障碍;虑是指自己张开了法眼,能看清自己,看清生活的本质就是生命的实现,是在应无所住而生其心中,如如实现,

郑石岩:禅·生命的微笑 第二章 自己即是如来

第二章 自己即是如来只为分明极,翻令所得迟,早知灯是火,饭熟已多时。宋无门和尚禅家传承的大事就是自我的醒觉,一念觉,众生是佛。觉,表示能清楚地看清自己,接纳自己,笃笃当当的去过自己的人生。醒觉是参悟出

郑石岩:随缘成长 第一篇 随处都在学习

随缘成长郑石岩第一篇随处都在学习〈篇头语〉人的一生,除了学校课程所提供原基本知识之外,大部分的能力和经验,都是从日常生活、工作和遭遇中学来的。因此,你若不把握随缘成长,随处观察学习,无论是在专业、视野

郑石岩:禅语空人心 第二讲 自在无碍永无拘

第二讲 自在无碍永无拘自在本乎其心,心法本乎无住;无住心体,灵知不昧,性相寂然,包含德用,该摄内外,能深能广。唐朝澄观大师?在一个多月前我应邀在国立政治大学为大专辅导老师做了一次演讲,讲题就是佛学在心

郑石岩:悟·看出希望来 第四章 生活的展现

悟看出希望来郑石岩第四章生活的展现在凡尘的梦里,达摩亲手点亮,少林寺大殿的传灯。一灯,除万年暗。梦醒,乍见日下孤灯,虽失照,但已晴空万里,锦绣大地尽在眼底。生活的希望和创意是分不开的。创意令我们不断解

郑石岩:悟·看出希望来 第一章 悟·看出希望活得起劲

悟看出希望来郑石岩第一章悟看出希望活得起劲希望的灯火,点亮了,燃灯古佛手上的火把。生命的花朶,闪烁著,大通智胜佛眼中的灵耀。火把照亮了我的眼,灵耀扬起了我的帆,我惊喜看出,何处是波罗密,我的家乡。人必

郑石岩:觉·教导的智慧 第四章 自动自发的性格

觉教导的智慧郑石岩第四章自动自发的性格自动自发的孩子无往而不利,他们克克业业的学习,踏踏实实的工作;他们的适应力强,身心的发展也好。光明的前程是属于自动自发者的。每一个人本来俱足自动自发的本性;好奇是

郑石岩:寻找著力点 第四篇 稳得住就做得好

寻找著力点郑石岩第四篇稳得住就做得好[篇头语]人需要一颗安定的心。人若具备安定的情绪,稳健的思想和作风,凡事能定得住,自己的愿景或目标就能实现。这样的人不但身心健康,事业亦容易有成。安定的情绪,是理性

郑石岩:寻找著力点 第二篇 保持正确的信念

寻找著力点郑石岩第二篇保持正确的信念[篇头语]我们总是用自己的信念去看人生,解释发生在自己身上的事情,以及所做的种种行为。这些基本信念就是唯识论所谓的胜解。胜解就是个人的基本信念,也是自己的价值系统。

郑石岩:禅·生命的微笑 第五章 从禅定到自由

第五章 从禅定到自由一击忘所知,更不假修持,动容扬古道,不堕悄然机。唐智闲禅师禅定是开启自由心智的微妙法门。它的本质是要我们先从许多追逐与占有中解脱出来,不要让自己成为物欲奴隶,然后要面对自己,去承担

郑石岩:禅语空人心 第五讲 莫向他处觅欢喜

第五讲 莫向他处觅欢喜道源不远,性海非遥。但向己求,莫从他觅。觅即不得,得亦不真。?南北朝南岳慧思禅师?我很高兴今天晚上到贵校演讲喜悦的心理历程这个题目。我一路上专注地欣赏阳明山上的清风,俯览台北市华

郑石岩:禅·生命的微笑 第三章 纯真便是自在

第三章 纯真便是自在朴落非他物,縱横不是尘,山河及大地,全露法王身。宋洪寿禅师禅的宗旨就是见性。见性不是看到什么自性,而是自然地流露出生活的种种妙悦自在。如果把见性当做看到自己有什么,那是错误的。把自

郑石岩:悟·看出希望来 第二章 希望的线索

悟看出希望来郑石岩第二章希望的线索在无量寿佛的殿堂,亮丽的毫光中,我看到希望,映在童稚好奇的明眸,泛起天真烂漫的欢颜。我看到希望,闪烁在晨曦的露珠里,化作秀色千山。希望是一生中最重要的事。怀着希望,无

郑石岩:正确的生活心态信念决定生活品质

导语:人的心态牵动着思考的运作,影响人的看法和情绪。能清楚了解心态为何物,就能把控自己究竟在干什么。心态是心理运作时的倾向,有的人倾向于过去的经验和教训,有的人倾向于当下的分析与判断,有的人倾向于未来

郑石岩:禅悟与实现 第三章 禅的本质与内涵

禅悟与实现郑石岩第三章 禅的本质与内涵在阐明现代人精神生活的困境之后,我们要转移到另一个主题上禅的本质及其对现代人精神生活的助益。在还没有进入这个主题之前,必须先说明,这里所讨论的禅是指中国的禅宗,因

郑石岩:坐禅与情绪管理─心理学对坐禅的检验

禅对现代人的情绪管理、身心健康和心灵生活,具有丰富的价值。本质上禅是一种心的效能训练。它给我们清醒、觉察、喜悦的生活和工作态度。现代人生活在忙碌、竞争和追求成长的现实环境中。由于社会变迁快速,生活与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