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佛笔记

这位大通智胜佛,是非常稀有的
2025-03-16 13:46

宣化上人慈悲开示:

“其佛未出家时,有十六子,其第一者,名日智积。诸子各有种种珍异玩好之具,闻父得成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皆舍所珍,往诣佛所,诸母涕泣而随送之。其祖转轮圣王,与一百大臣,及余百千万亿人民,皆共围绕,随至道场。咸欲亲近大通智圣如来,供养恭敬,尊重赞叹。”

“其佛未出家时,有十六子”:在大通智胜佛没有出家之前,他有十六个儿子。

“其第一者,名曰智积”:他第一个儿子,名字就叫智积,以智慧来积聚种种的功德,所以才能作为佛的儿子。

“诸子各有种种珍异玩好之具”:因为佛的父亲是转轮圣王,转轮圣王是富有天下,所有天下都归转轮圣王管。那么这些个转轮圣王的孙子,各有珍异。珍,就是非常宝贵的东西;异,就是一般人所没有的。要最富有的人,才能有这种珍贵奇异的、最好的那种玩具。

“闻父得成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皆舍所珍,往诣佛所”:可是当他们听见父亲成就无上正等正觉了,立刻都把他们所有最欢喜的东西都舍去了,前往到佛成道的地方,就是那菩提树下。

“诸母涕泣而随送之”:这十六个王子,也可以说是,一个母亲生出来十六个王子,也可以说,好几个母亲生这十六个儿子;所以这个“诸”字,可以当“一”字讲,也可以当“多”字讲。你在这个地方,不需要像八股先生似的,一定“之乎者也矣言哉”那么去用那些个字,你应该把它看活动了。

“诸母”,可以说,就是他亲生的母亲,哭哭啼啼的,把她儿子送到他父亲那儿去了;也可以说,这十六个儿子有好几个母亲,大家一起都送她们儿子,到佛那儿去。

涕泣而随送之,你看!这女人!就是佛的太太,也是个女人;所以她没有旁的方法,一有事情就哭!现在她的力量没有大通智胜佛的力量大了,本来这十六个儿子都跟着她,天天都孝顺他母亲;但是现在一听说他爸爸成佛了,就要跟着爸爸去修道,不跟着妈妈了。不跟着妈妈,妈妈留也留不住了,于是就哭,那么哭后又送。

“其祖转轮圣王,与一百大臣,及余百千万亿人民”:他们的祖父,也是一位转轮圣王;他带领一百个最高的官,以及所有这一些个国家里头的人民,“皆共围绕,随至道场”:大家都一起到佛成道的那个地方去了,都到这个菩提道场。

“咸欲亲近大通智圣如来,供养恭敬,尊重赞叹”:咸,当个“全”字讲。转轮圣王和一百个大臣,以及这百千万亿的人民,都愿意亲近大通智胜如来,又来供养着佛,又恭敬着佛,又尊重于佛、赞叹于佛。

到已,头面礼足,绕佛毕已,一心合掌,瞻仰世尊,以偈颂曰:

大威德世尊 为度众生故

于无量亿岁 尔乃得成佛

诸愿已具足 善哉吉无上

世尊甚希有 一坐十小劫

身体及手足 寂然安不动

其心常澹泊 未曾有散乱

究竟永寂灭 安住无漏法

“到已,头面礼足”:他们到了佛的面前,五体投地,头面礼足,头和面都接到地下,恭敬顶礼。五体投地,就是两只脚、两只手,再加上一个头;都投到地下,这两只手翻过来,伸出来托着佛两只足,这叫接足礼。

“绕佛毕已,一心合掌”:就右绕三匝,向右这么围着佛转三转;绕佛完了之后,都专一齐心,合起掌来。这“合掌”也就是表示一心。

“瞻仰世尊,以偈颂曰”:这一切的人都瞻仰佛。瞻,就是眼睛看着佛,目不暂舍;仰,是仰起头来看佛。因为佛那个法座,前面不是说有一由旬那么高?所以他们要往上来看,就是用偈颂来赞叹佛。

这位转轮圣王和一百个大臣,以及无量百千万亿的人民、这十六王子,和他们这些个母亲,都赞叹大通智胜如来,说,“大威德世尊,为度众生故,于无量亿岁,尔乃得成佛”:世尊!您是最大威德,是世、出世之尊。为救度十方一切众生的缘故,所以在经过无量亿数目这么多的时间,现在才成就佛果。“诸愿已具足”:您以前所有的愿力都具足了、都圆满了!

所以我们学佛法的人,一定要发愿。在十二月初八那天,因为是释迦牟尼佛成道;我希望你们每一个人在释迦牟尼佛成道日,都发一个愿。

诸佛成佛,用什么成佛的?

用愿成的;他若没有发这个愿力,也不能成佛。我们为什么想修行,但又不能吃苦、又不能精进?修行修行,精进了两天半,到第三天就不精进了。为什么?因为我们没发过愿。我们常常存的心,都是自私自利,就是存这种罗汉的心、小乘的心──我只管我自己,不管他人。我自己修行成了就算了,不管其他人修不修道;甚至于自己一举一动,都是为自己作着想,不为众生作着想,这叫自了汉。为什么是自了汉?就因为没有发过愿。

这个愿是最要紧的!但我们也不能说是,我发愿就发观音菩萨那十大愿,又发普贤菩萨那十大愿,或者发阿弥陀佛那四十八愿,或者发药王菩萨那个十二愿!那是过去佛、过去菩萨发的愿。你不能跟着过去佛、过去菩萨发同样的愿。

他发的愿,是他已经发过的;你现在发愿,要发你自己的愿。不是说我发的愿就像阿弥陀佛那个愿,你现在或者发的愿比阿弥陀佛更大,都可以的;或者你发的愿,比观音菩萨更大,也可以;但是你不能说他发这个愿,我就发这个愿,因为你不是阿弥陀佛,你不是观世音菩萨、普贤菩萨。“或者我是阿弥陀佛的化身,现在我就发阿弥陀佛的愿,那不是一样吗?”那也不可以的。你这回化了,又再来过。就好像钢铁,你烧化了,另造出一个器皿来;没有化以前,你是那个器皿,现在化了,是另一个了。

以前你是在造铁道的,好像铁路的路轨;那么现在把这铁路的路轨化了,又造成火车了。你要是说,我这火车,还想去做路轨去,怎么可以的?因为变了!你是阿弥陀佛的化身,我也不反对你这个说法;但是你再来一个新鲜的。

现在这个世界都是要新鲜的,所以佛、菩萨、阿罗汉发愿,也都要发新鲜愿,不要发旧愿。那么旧愿有一个现成的,谁都可以发,那是菩萨所发的通愿,就是“众生无边誓愿度,烦恼无尽誓愿断,法门无量誓愿学,佛道无上誓愿成。”

所以我们每一个修道的人,都要发愿。好像阿弥陀佛发那个愿,是在因地做法藏比丘的时候,他发那四十八愿;他生生世世都依照这四十八愿去修行,可以说生生世世都发这四十八愿,发得不知几个大劫,才成佛、才成就极乐世界。

所以我们现在还在初发心学佛的时候,应该发愿。就算你是老菩萨,发心发很多了,也应该发一个坚固的愿。

我们现在遇着佛法,这都是在多生多劫,种这种佛的种子,所以现在才能遇着这个。我们放上整个的精神来研究佛法,所以你们在十二月初八这一天没有发愿的人,以后你们想要发愿,还可以把你们那个愿文写出来。譬如,第一个愿,我愿意度蚂蚁成佛;第二个愿,我愿意度蚊虫成佛;第三个愿,我愿意度永远不成佛的众生一定要度他成佛。

好像有人发愿要到北俱卢洲去成佛。为什么呢?因为北俱卢洲那儿没有佛,他就想到那地方去成佛;那时就有很多人来恭敬、供养、赞叹、尊重他了,因为没有其他的佛再来了!他想得也很奇怪的,到其他的世界去,有那么多佛,或者我这个佛,就没有人供养了;到北俱卢洲去,那个地方没有佛,到那地方成佛去,这也不错!我当时也很欢喜他这个愿力,我随着也就发了一个愿:“他这个愿力,我决定保证他成功的,因为这是很特别的。”

这个世间的事情,都可以转变,没有一定的。有人发愿到那地方去成佛,那地方将来也就会有佛出世了;以前因为没有人发愿到那儿去成佛,所以到现在北俱卢洲还是没有佛法。

那愿是最要紧的,你若发了愿,你想不修行,是不行的。“不行啊!我有个愿力,我一定要修道的。我发过这个愿,就要满愿。”于是想不修行,又修行了!这愿是很要紧的。

“善哉吉无上”:善哉,就是好得很。怎么好得很呢?吉无上;吉,是吉祥,最吉祥;无上,没有比佛再高上的了;佛是最高无上的,所以叫“吉无上”。

“世尊甚希有,一坐十小劫”:这位大通智胜佛,是非常希有的,不容易遇着的。为什么?他一坐,坐了十小劫这么长的时间。

“身体及手足,寂然安不动”:佛在那儿坐的时候,经过十个小劫这么长的时间,他的身体和手足,仍静然安住不动。静然,就是安然的样子,很安静的。安,身也不动、心也不动。

“其心常澹泊,未曾有散乱”:本来经文是“其心常憺怕”,这个“憺怕”字,是用竖“忄”的,这是错字,应该是“澹泊”,是有三点“氵”。“憺、澹”,生字都通,大家要记得。“散”字,读“伞”音。在这个十个小劫的时间,他的心都很淡泊,没有一点尘垢,也没有散乱。

“究竟永寂灭,安住无漏法”:佛已经得到究竟的寂灭,所以经过十个小劫,他也身心不动,安然住在无漏法的境界上。

今者见世尊 安隐成佛道

我等得善利 称庆大欢喜

众生常苦恼 盲瞑无导师

不识苦尽道 不知求解脱

长夜增恶趣 减损诸天众

从冥入于冥 永不闻佛名

今佛得最上 安隐无漏道

我等及天人 为得最大利

是故咸稽首 归命无上尊

“今者见世尊,安隐成佛道”:现在我们看见世尊的相好;这就像阿难看见佛的相好。世尊安安然然地成就佛的道果了。

“我等得善利,称庆大欢喜”:佛成佛了,我们这一切众生都得到最大的好处了,所以大家共同的庆贺、共同的赞扬,也都生一种欢喜心。

“众生常苦恼”:所有的众生,就是常常地有一种苦恼。“盲瞑无导师”:盲,就是没有眼睛;没有眼睛,应该有人来引导,才能到路上。瞑,就是在一种黑暗的地方;在这黑暗的地方,也应该要有一个导师引导你,好除去这个黑暗。但是现在没有,为什么没有呢?就因为没有佛。

“不识苦尽道,不知求解脱”:这一切的众生,都不知道“了苦”的这种道路,不知道“离苦得乐”这种道路,不知道“背尘合觉”这种道路,也不知道想方法来得到解脱。这好像什么呢?

“长夜增恶趣,减损诸天众”:好像在漫长的黑夜里边一样,增加恶道、六趣的这种业报。因为人堕落到三恶道里边去,天众就少了,所以叫减损。诸天的眷属,一天比一天少了;地狱、饿鬼、畜生的眷属,一天就比一天多了。

“从冥入于冥,永不闻佛名”:从冥,从这个黑暗的地方,应该走出这黑暗的地方;不但没走出这黑暗,又到另外一个地方,还是黑暗的,还是没有光明,这叫从冥入于冥;所以永远也听不见佛的名号。

“今佛得最上,安隐无漏道”:现在这位佛得到最上的觉果,安住于很平稳的、无漏的道果。

“我等及天人,为得最大利”:我们这一切的人和天上的人,想要得到最大的利益,“是故咸稽首,归命无上尊”:所以大家才一起向佛叩头,五体投地、头面接足地把我这个身心性命都归依佛。

稽首,本来是打问讯,也可以说是叩头。归,是皈依;命,是生命。把自己的身心性命都交给佛,没有自己了!好像我们出家人,也是没有自己了,把我们这身心性命都交给佛了。

无上,没有再比他更高上的了;尊,是至尊、最尊贵的;这个名号,只有佛可以称为无上尊。皈依佛之后,一定要无我相。因为你有我相,就有麻烦;不单一种麻烦,许多许多的麻烦。如果你能没有我相,一切的麻烦都没有了!就这么说“没有我”,是不容易做得到的。把我这个身心性命都归依佛,所以这叫归命无上尊。

我们最重要的,就是这个生命;我们的生命都交给佛了,所以我们自己就是苦、是乐、是什么,都没有问题了!我们受苦是应该受苦,享乐也应该享乐;不要有一个“我”,这是修行最要紧的,要没有“我”!

End

这个是非怎么能听呢

◎ 慧 律习气不容易了解,但是我们用一种比喻就很容易了解,比如说你每天泡茶,每天泡茶、泡茶,泡习惯了,这个茶叶,泡茶的那个瓶子,把它洗干净,你还闻到什么味道?茶叶的味道。奇怪!这里面一点茶叶都没有,可

修行人应该怎么面对是非

净界法师问:我们在僧团当中,经常会看到很多的是非。请问我们修行人面对是非,应该怎么面对?净界法师答:我们说有人就有是非,因为众生有妄想,有妄想就会创造很多的是非出来。古人常说一句话,是非止于智者。这句

刘素云:是非关怎么过?

是非关怎么过?就现在我们生活当中,这个是是非非、人我是非是太普遍了,这个现象一点也不稀奇。我每次说好像都说到这个问题,但是我看效果不是太明显,就在我周围,说起话来,三句,都出不了三句,就开始说别人的是

李炳南答:究竟因因果果,是是非非,祈居士有以明我

问:设曰众缘和合如是则因多果一;曰一迷而有众相,如是则又因一果多;曰瓜熟结实如是则实即是果;曰种实成瓜如是则实又是因矣。究竟因因果果,是是非非,祈居士有以明我!(吴捷汉)李炳南答:因结果时,以缘为介,

是非以不辩为解脱

◎ 观 照一位老禅师一直被人们尊奉为一个过着纯洁生活的人。在禅师居住的寺院附近有户人家,他们全家都是禅师虔诚的信徒。一天,其中一家人发现自己尚未出嫁的女儿怀孕了。父母一再逼问女儿:谁造的孽? 因为女孩

是非成败转头空

禅 悦佛教认为世事无常,无论什么事物,随着时间的推移,都将归于虚无。正是从这种观点来看,一个人的成败得失也都是无常的。成功也好,失败也罢,都会随着时间的流逝而灰飞烟灭。小说《三国演义》的开场词把世间的

说僧尼是非过恶犯无量重罪

时常会听到有些出家僧尼、在家居士或者社会人士,喜欢评论出家人的对错是非,不守规矩不持戒律等等,其实出家比丘、比丘尼都不可以说僧过恶,何况在家人呢?因为说僧过恶,就是谈论是非,造作口业,恶口妄语,同时也

离人我是非之道

离人我是非之道不诽谤于人,亦不观是非;但自观身行,谤观正不正。--《增一阿含经》佛教是以人为本的宗教,凡是人生的各种问题,在佛法里都有圆满的解决之道。对于人我是非,《增一阿含经》中举出四种处理方法:一

遇到是非为什么永远错在自己

具备的一个正见:凡遇到任何是非,永远是自己错。这一点,其实很多人并不能真正接受、理解,当然更难做到。我们总是觉得自己有道理,自己是对的。从这个自己出发,遇到问题就会抱怨外部的环境,怨天尤人,把责任推到

降服我心 是非不来

◎ 净 因王维诗云:人闲桂花落,夜静春山空。月出惊山鸟,时鸣春涧中。其实这首诗中所展现的已经不只是自然界的美丽,更是诗人内心的写照,体现了一种禅心与禅境的完美结合。诗人之所以能守住这份心斋,就在于其心

别让“是非”困住你

◎ 星 云是非朝朝有,没有现在多。现代的家庭、社会、朋友、兄弟、夫妻等?真是此亦是是非,彼亦是是非,到处是是非非,搅乱得大家纷扰不已。人生本来是很快乐、美妙的生活,可是是非像瘟疫不断的侵扰着你,有时候

观辉居士:金刚经注疏三 如理实见 正信稀有分

金刚经注疏三如理实见正信稀有分如理实见①分第五[古文]须菩提,于意云何?可以身相②见如来不?不也,世尊,不可以身相见如来。何以故?如来所说身相,即非身相③。佛告须菩提:凡所有相,皆是虚妄④。若见诸相非

愿你人间走一遭,圆满了三界六道,看透了是非善恶。

每天给自己一个希望,试着不为明天而烦恼,不为昨天而叹息,只为今天更美好。无论多么犀利深刻的话,都不会让你立刻清醒,只有你自己亲身走一遭,刻骨铭心地经历一次,才会在某个瞬间顿悟。有人在奔跑,有人在睡觉,

冯达庵:法华特论 第八 大通如来品---化城喻品(上)

法华特论达庵居士 冯宝瑛著第八 大通如来品---化城喻品(上)前举诸喻,普通根机皆可领会其旨矣。较钝者仍有疑惑,复须充量晓谕之;继此遂有化城之喻。然未譬喻之前,先说释尊及诸弟子学佛因缘之古史;而推源于

佛堂是非常严厉的对境

佛堂是非常严厉的对境,不用说真的毁坏佛堂,就是在佛堂里睡觉、吐口水、擤鼻涕、丢茶渣或者放屁也将堕入恶趣,因此大家在使用佛堂时一定要注意自己的行为。汉地很多居士家里都设有佛堂,为了避免因不恭敬而造业,佛

这位大通智胜佛,是非常稀有的

宣化上人慈悲开示:“其佛未出家时,有十六子,其第一者,名日智积。诸子各有种种珍异玩好之具,闻父得成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皆舍所珍,往诣佛所,诸母涕泣而随送之。其祖转轮圣王,与一百大臣,及余百千万亿人民,

大通智胜佛的简介

【大通智胜佛】(梵Maha^bhijn~a^-jn~a^na^bhibhu^,藏Mn%on-par-s/es pah!I ye-s/es-chen-po)又作大通众慧如来、大通慧如来。据《法华经》卷三

大通智胜佛升座

我们知道《妙法莲华经》里面讲的大通智胜佛的化城公案,他是十六个已经成佛王子的父亲,其中阿弥陀佛和释迦佛就是其中之二位。这个公案常常被祖师们提起,用于激励我们精进用功。下面列举两位祖师提出有关大通智胜佛

无量劫来无壅滞,大通智胜是自心

在《妙法莲华经》里,记载了这样一则故事:在无量阿僧祇劫之前,有一尊佛,他的名字叫大通智胜佛。大通智胜佛,在没有悟道之前,他十劫坐在那里修行,也没能成就佛道。《妙法莲华经》上记载:“大通智胜佛,十劫坐道

法华探微--大通智胜佛

《妙法莲华经●化城喻品第七》佛告诸比丘:“乃往过去无量无边不可思议阿僧祇劫,尔时有佛,名大通智胜如来、应供、正遍知、明行足、善逝、世间解、无上士、调御丈夫、天人师、佛、世尊。其国名好城[5],劫名大相

大通智胜佛--念佛的心要

据有关资料介绍,念佛大至有三种类型:一是持名念佛,即口念弥陀名号。二是观想念佛,此又有二种:观想佛的塑画像,名观像念,观想佛的三十二相及功德(包括四十八个大愿),名观相念佛(详细情形请读佛典)。三是实

大通智胜佛--缘起的人生宇宙

如象花园里的木棵树,要靠种子水分壤种种因缘,才能够生起存在。除了生长这棵树的种子水土等「因缘」,还是要靠别的因缘;因缘又要靠因缘,这样推扩开去,可以牵涉到一切万有。再说,这棵树可以培植风景,长大后木材

大通智胜佛--该不该吃素?

“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佛门有许多弟子常年吃素身体非常好,而且还长寿。吃素确实易培植一个人的慈悲心和清净心。气功界都知道,动物脂肪会影响气脉的通畅。可见素食实是一种对我们非常有利的饮食习惯,无论

《临济录》之“大通智胜佛,十劫坐道场”

【问:“大通智胜佛,十劫坐道场。佛法不现前,不得成佛道①。未审此意如何?乞师指示。”师云:“大通者,是自己于处处达其万法无性无相,名为大通。智胜者,于一切处不疑,不得一法,名为智胜。佛者,心清净光明,

大通智胜佛--烦恼即菩提

我们应常作如是观:我们不是予佛法还不够了解,就是没有如法下功夫修学,要不就是对生命之存在本质洞悉得还不够清晰。这些,才是我们烦恼的根本。然而,一个人若彻底没了烦恼,肯定就是立地成佛了。没烦恼的众生是诸

佛理禅机:切莫把因缘浪费在是非中

知因果懂理事不去诽谤、排斥、抹黑其他,更不以爱语、好心用心提醒以他人不死寻思去使他人意会是非他人。应常修忏悔,以种种因缘发菩提心,不以是非拉拢、更不以知是非自我道德高居轻慢他人,当一心念佛护持三宝发菩

佛理禅机:心净无需辩是非,修行人须得慎言行

言行之时便是种因之际,修行人须得慎言行,静修心。若遇是非对错,只需淡然处之,不必争辩。争辩非但不能自证,反倒容易让人生起烦恼心。烦恼心一起,所有清净便烟消云散,又谈何修行?事实从不会因为辩或不辩而更改

赵朴初答:为什么这种判断是非的集会也称为结集呢?

赵朴初答:两个集会都进行了经律的结集。七百比丘的结集,费时八个月之久。万人结集的时间虽未见记载,想也不会很短。可见两派要求解决的不只是关于乞受金银这一问题,而是要求通过经律的再一次编定来贯彻自己一派的

净土经论:大通方广忏悔灭罪庄严成佛经 卷下

大通方广忏悔灭罪庄严成佛经卷下尔时。(一)释迦牟尼佛因信相菩萨。为一切众生及自己身。问诸佛名。佛说十方三世诸佛十二部经大菩萨僧已。复欲大师子吼。师子吼者。名决定说。决定说者。明知如来。常住不灭。并说众

净土经论:大通方广忏悔灭罪庄严成佛经 卷上

大通方广忏悔灭罪庄严成佛经 卷上如是我闻。一时佛在王舍大城。与大比丘众。八万人俱。诸菩萨三万六千人。一生补处。离诸盖障。威德自在。显说如来。方便密意。清净佛刹。大作佛事。皆悉成就。诸佛威德。之所建立。

净土经论:大通方广忏悔灭罪庄严成佛经 卷中

大通方广忏悔灭罪庄严成佛经 卷中尔时。佛告信相菩萨摩诃萨言。善男子。汝向自说。过去有佛名宝胜。苦恼(一)众生。一闻名字。命终生天。今复请我。说诸佛名。使诸众生。离苦出世。是故我今。为汝及众。具说三宝。

净土经论:大通方广忏悔灭罪庄严成佛 香赞

大通方广忏悔灭罪庄严成佛香赞香赞炉香乍爇法界蒙薰诸佛海会悉遥闻随处结祥云诚意方殷诸佛现全身南无香云盖菩萨摩诃萨三称南无本师释迦牟尼佛三称净身业真言唵修哆唎修哆唎修摩唎修摩唎萨婆诃净口业真言唵修唎修唎摩

净土旨归:站着往生 瑞相稀有

师父说的站著走的,有没有呢?有!大约十五年前,我在修持部。有一次,万里蓄水池那边有个人去逝,我们去诵经,他的太太八十多岁,每天来居士林。来时,穿什么?每次都穿海青。她认为我们穿海青很庄严,所以每天穿著

净土因果启示:是非不当。向背乖宜。

是非不当。向背乖宜。君子丰仁义之干。固礼义之防。则可以审好恶之公。定是非之当。夫是非在一人。则系一人臧否。在一乡。则系一乡利害。在天下。则系天下安危。何可不慎。而率意不当。非是是非哉。宋尹师鲁。处己教

慧律法师:不听是非,不传是非

修行,一定要避免造口业。生活中说话的机会很多,但是,要说得有意义则不简单。例如:解决他人烦恼,彼此沟通了解,引导他人学佛……等等,如果只是在制造是非,则自己与他人,常常都会两败俱伤。常常听到别人说「人

传喜法师:吃些亏,带三分呆,就没有是非

出家要吃些亏,又要带三分呆,心似寒灰枯木,是非从何处来。是非从哪里来?是非从争强好胜中来,如果你不争强不好胜,甚至你还会学一点吃亏,是非就迎刃而解,是非到你这里就没了,化解掉了。所以古人说,来说是非者

传喜法师:菩提心的稀有难得

菩提心的稀有难得传喜法师蒙山法会开示2008年6月25日今天除了在座的四众弟子之外,我们同时还有网络上的很多的学友,大家在慧日寺这方空间,运用我们的智慧超越这个空间。所有的人联系在一起,不仅是物质上的

明一法师:得失是非障禅眼

禅宗三祖僧璨*《信心铭》一上来就说:至道无难,唯嫌拣择,但莫憎爱,洞然明白。可见祖师很早就知道了我们参禅的问题所在。我们总是在拣择,在憎爱,在得失是非的圈子里面绕来绕去。所以就没有精力去体究,去叩问我

钟茂森:是非不当。向背乖宜

【是非不当。向背乖宜。】这是讲对『是非』判断不妥当,对於『向背』,向就是亲近,该亲近的你没去亲近,该远离的没去远离,这个不恰当,这叫做「向背乖宜」。仁人君子处处都以仁来做为是非善恶的标准,我们讲用公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