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对你们讲:不论你是拜佛也好,念佛也好,礼忏也好,诵经也好,就是要把自己的脾气改了。有脾气的人就是苦,没有脾气的人就是快乐。有脾气的人就有烦恼,没有脾气的人就常常欢喜。这个脾气是我们最大的敌人。好像人
有人光鲜亮丽却也咄咄逼人,有人其貌不扬却让人心生好感。前者让人窒息,后者让人舒服。你身边有没有这样的人,他们也许貌不惊人,也许才不出众,却在无形中有着一股别样的魅力,让你想要与之接近,放下心防,倾诉心
◎ 圣 严人类的欲求可以分为两类,第一类是自私自利的贪求,这种贪求会让人希望世界上所有的东西、所有的人,都归自己所有。这种贪得无厌的心,如果不加以调整,很可能会发展到欲无止境、欲壑难填的地步,尤其是在
明海法师今天的开窑活动是我们老和尚示寂荼毗仪式的最后一个法会,这么多天有很多信众都期盼着开窑这一天,对老和尚荼毗以后的舍利都非常关注。我简单和大家介绍一下,舍利这个词是印度梵文的音译,在有的地方翻译成
是菩萨就不能心灰意冷◎ 达真堪布什么叫佛?是从无明沉睡中觉醒、彻底通达了真实智慧的觉悟者。菩萨则是净除了二障,并在精通诸等智慧与功德的遍智以及他利方面具有勇猛的胆识。勇猛的胆识是指菩萨具有度化众生的愿
问: 既然佛性不在修,却又何必要修法呢?不如在生活中时时返照,尤其是烦恼现前透不过去时。元音老人答:因为你有无明在,遇事执相,不得自在,故须修行。修,不是修佛性,而是消除无明习气。你能时时处处常摄在定
◎ 无 闻诚拙禅师在圆觉寺弘法时,法缘非常兴盛,每次讲经时,听讲的人都挤得水泄不通。于是,信徒间有人提议,建一座比较宽敞的讲堂。其中,有一位信徒用袋子装了50两黄金,送到寺院给诚拙禅师,说明是捐助盖讲
走过山穷水尽,终会柳暗花明。当你看淡了很多无谓的东西,才会发现接下来有更好的在等着你。人生处处有磨难,活着就是一种修行。除了生死,都是小事,但行好事,莫问前程,看淡就好。01看淡得失有起有伏是人生,有
1、提到韩红,你首先想的是什么?著名高音歌唱家、心直口快的个性、还是身材发福的中年女人?在我们的既定印象中,她似乎一直是那个歌声悠扬的歌手,舞台上也是云淡风清的样子。除此之外,我们知道的少之又少。最近
真正要救你的人只有一个人,就是你自己。读经会也好,这些宫观也好,这些仙人祖师也好,这些我们看到的法相法器也好,是在你有了正学之后帮你过河的工具一、把道纳入自己的生命中人不修道,太可惜了。就像虚皇天尊在
古人说:真味是淡,至人如常。真正的高人,不是趾高气昂、盛气凌人的,而是和普通人没什么两样,周到体贴、平易近人,相处起来让人感到如沐春风般的舒服。层次越高的人,越懂得让人舒服,发自内心地体贴他人,为他人
1. 说话让人舒服不揭人短。良言一句暖三冬,恶语伤人六月寒。言语是锋锐的武器,一不小心就会伤到人,所以说话不能随便。古人说:当着矮人,别说短话。说话的时候,不要揭人伤疤,不然只能害人害己。人活一张脸,
热闹往往是短暂的,所以我们绝对不能陶醉在热闹和繁华里。热闹过后,还必须把身心回到平静而简单的生活中,该做什么,就去做什么,回到简单。单纯而自然的简单,其实并不简单。因为简单的思想和生活,最需要的是知足
编者按:生起嗔恨心的人,刹那之间就能改变自己身边的气场,可以使得周围的空气中弥漫种种恐怖的气氛,并使得处在这个氛围中的人感受种种不安和惊恐。无论什么人,一旦内心具备了嗔恨、发火的习气,则将给他人制造无
辟谷可以健脑益智、开发人体潜能,提升心能量、增强心场能的作用。由于去掉了体内多余的脂肪和毒素,体内得到了全面的清洁,肠胃得到了调节和休养,心灵因而得到澄清和升华。性情得以陶冶,视野载阔,了悟人生,明悟
助印经书是三种布施的因缘具足:财布施、法布施、无畏布施。财布施可以获得财富的果报;而法布施能得佛菩萨般若智慧加持;无畏布施则可以获得健康长寿。助印经书是广散财富的另一种形式,所以是财布施,然后传阅经典
弟子跟着师父进城化缘,进城后车水马龙,弟子说:“师父,今天我们肯定能化到不少东西。”师父不语。弟子刚说完,有人狠狠地从店内扔出一个玻璃酒瓶,碎了一地。师父驻足,弯腰捡拾玻璃碎片。弟子不解问道:“多管闲
阿弥陀佛四十八大愿,第十八愿:十念必生愿。我作佛时。十方众生,闻我名号。至心信乐,所有善根,心心回向,愿生我国,乃至十念,若不生者,不取正觉。唯除五逆,诽谤正法。我出家6年,知诸佛誓愿弥深。2003年
所有的佛经要讲之前,都有请法的对象,佛陀才说那一部经典;只有极乐世界念佛法门,无问自说,这是释迦牟尼佛悲愍我们特别说的。所以要相信有极乐世界存在的人,本身必须要有大善根才行。《佛说阿弥陀经》说:过去世
家人杀生不听劝阻,该怎么办?印光法师答:人生世间,各有职分。汝上有父母,中有弟,彼等既不能依汝,只可任之。自己但为父母弟等,与所杀之生,念佛超度。为父母弟等,解怨释结,何可生此极大之瞋恨心乎。(孝弟之
问:昔有某居士问,皈依佛后不堕地狱,舍身后不堕耶?抑永劫不堕耶?并问,近来上海等地皈依者,半属操业不规青楼之女子。当时虽稍有愧悔之念,过后仍守故业造罪。使皈依后永劫不堕地狱,则二元四角之香金,孰甘吝惜
修行,一定要避免造口业。生活中说话的机会很多,但是,要说得有意义则不简单。例如:解决他人烦恼,彼此沟通了解,引导他人学佛……等等,如果只是在制造是非,则自己与他人,常常都会两败俱伤。常常听到别人说「人
修道很重要的一点,要有定。你看佛菩萨,都是盘腿坐着,或者站的。这两样定功要会用。现在人定功很差,让他念经,打妄想严重,打坐也坐不下来。而定功差,妄想多,跟现在人饮食有莫大的关系。人妄想多,都是肠胃,喉
问:我师承中观持六字大明咒行门,发愿往生西方极乐世界,他的师父传给他的是观音法,但曾经碰到一个莲友,切磋佛法时,这个莲友说是念佛法门,他认为,我既然发愿往生西方极乐世界,就不应该杂修、杂行,否则一事无
为什么心静不下来,坐的时间就不长呢?答:那是当然的啊!叫你降伏其心,你心静不下来怎么坐得长?坐在那边就一直乱乱动、乱乱动,怎么坐得长,一定坐不长的嘛。
智海法师答:谛听与摄心,自己要摸索。最初念佛就是要集中注意力,这样,是会有些紧张,能所念三轮不空,就是容易紧张。开头觉得不自然,是很正常的。但是,我们自然地念,久而久之就会发现,是心念佛是佛念心,心佛
善士问:请师父开示: 孩子不听话,逆反心理比较强,但是不管怎么沟通,他都不开口,怎么办?已经上初中了。达照法师答:以前我记得在太平寺,跟济群法师在一起回答问题的时候,我是主持人,当时有人就问师父说:师
是不是说人的心态和观念会让人投胎在不同的地方?(2010.3马来西亚14)答:对!对啊!物以类聚。现在有个情况是这样,我讲个比喻大家就容易了解,我们马来西亚这边一样有监狱嘛,对不对?那住在监狱里面的人
慈法法师答:这不是道理。这个香炉是热的,这个东西是凉的,那你说我拿着这个东西是凉的那是什么道理?我拿着这个是热的是什么道理?你给我讲一讲?香它本身热,我碰到就热了,这个东西是凉的,我碰到就凉了。你说的
有师兄一直为家里的各种事情而担心,放不下。请看师父的开示:《般舟经》中提到阴境,到底什么是阴境?如果不破阴境是否就不能证三昧?慈法法师答:色、受、想、行、识,我们称为五阴。五阴、五蕴翻译方法有异。色、
问题补充:学佛的人,大多被人们错误的理解成感隋受挫折的人,或者神经有毛病,或者是有钱没地方花,赶时髦。海涛法师曾经说过,佛法,就是让别人快乐的方法。恳请您对不懂佛法的人,简单通俗的讲一下,佛法除了让人
慈法法师答:法性海中无因无果,自性真实无得无失。而因果是俗谛所摄,表相所显,皆是无常性所现。所以说我们念佛以正念力可以令因果得以自在力中运用,以自在力来看因果,世间因果,实是无常相,不相信也是无常相。
问:行般舟时,脚疼得厉害,但一想到立一念,一念佛脚就不疼了,这是不是在靠倒佛或缘佛时把因果转掉了?慈法法师答:法性海中无因无果,自性真实无得无失。而因果是俗谛所摄,表相所显,皆是无常性所现。所以说我们
问:师父好!参话头时,能够有一段时间停留在不去思维的类似于不明白的状态中,但是这种疑的力量却十分微弱,不知道该怎么样能够使疑有力度?感恩师父!明贤法师答:疑不需要力度,力度太大了,就疑不下去了。力度太
有一种错误的说法:你年纪轻体力强,应该研究教理;如果你年纪大了,好好念佛得了,不要搞那么复杂。但是这种说法对不对呢?岂年少不必念佛,年老不可习教,难道佛陀临灭度时,他把清净庄严的传承放在语言文字的这些
又须只此摄心念佛之法,乃即浅即深,即大即小之,不思议法。这个即浅即深,即大即小是什么意思呢?你念一次十念记数法也行。这一天念10万遍佛号,噢,这一天念10万遍很难。念上很多很多的佛号都是用这种方法,也
【问:此愿既以信心为本,未审何等心相为疑心,如何去除?】此愿就是指第十八愿。第十八愿的因愿文,有三心与十念,所以修学第十八愿的法门,就是以三心、十念共为往生西方极乐世界真实报土的修因。三心就是至心、信
问:多诵楞严经,佛法就不灭了吗?智随法师答:《楞严经》是禅宗正依经典,以自力修行为根本,其修学过程有五十种阴魔。为防修行被邪魔外道干扰,而特说楞严咒,求神咒加持。楞严咒比较长,超过《阿弥陀经》,称为咒
问:依《大空经》中的开示,比丘应当远离群聚,寂静独处,比较容易成就道业。那么,大众共修是否就不容易得力?又,比丘尼是否适合离群独处自修呢?帕奥禅师答:有三种独住,即:身独住、心独住与寂静独住)。如果你
问:讲经说法,做种种功德,都不能往生西方。那么就不要到外面宏扬佛法了,这样难道不是闭门造车吗?李炳南答:说话不要如此偏激,一个法门,一种修法,种瓜不能得豆啊!净土法门的正因只在念佛,其他如讲经等种种功
我们为人父母,是不是去求孩子信任我们?我们为人校长、领导,是不是求老师来信任我们?求员工来信任我们?这个信任不是求来的,这个信任是透过我们的言行举止,我们自己的德行,让人自然生起对我们的信任、对我们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