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 道◎ 济 群 佛教的正道是中道。中道不是一种折中,而是符合真理、符合实相、与解脱相应的方法,佛陀将其总结为八正道:正见、正思惟、正语、正业、正命、正精进、正念、正定。佛陀在鹿野苑转法轮的时候
48:必须走的中道所谓中道,即是不离不著,不落两边的意思。在世俗中即和儒家的中庸之道的意思非常接近。琴弦太松奏不出妙音,太紧则会崩断。世上没有非此即彼的事相。对于修行而言,中道在修持用功上,即是中观,
一、佛教教育与佛教的整体发展历史的车轮己经将我们带入了一个崭新的世纪,在新世纪的开端,经历了二千多年发展历史的中国佛教又面临着新的机遇和挑战。佛教怎样适应日新月异的社会形势,怎样满足现代人的精神需求。
何谓佛法的八不中道?摘自卢志丹居士《佛说舍得》很久前,有一个很愚笨的人,有一天到亲戚的家里去做客。主人便很殷勤的招待了他,煮了好几道好菜招待他。可是忘了放盐,所以每道菜都淡而无味。那位客人对主人说:你
《中观论》简称《中论》,它与《十二门论》、《百论》合称三论。依此三论立宗,故称三论宗。《中论》是龙树菩萨的代表作之一,他是根据佛陀的大乘经典,特别又是根据《般若》诸经的根本理论缘起性空来阐明诸法的实相
什么是中道?中道,梵文madhyamapratipad,即离开二边之极端、邪执,不偏于任何一方的中正之道。中道是大小乘佛教共同主张的一种思维方法。中道之义称中道义,中道的真理称中道理,观中道之理称中道
佛法要义中道的佛教一、缘起中道佛教的立教基本,是接受了当时公认的轮回说与解脱说,从踏实的立场,破除婆罗门教幻想的神我说,建立在理智的基础上的。佛法对轮回与解脱这些问题,给予一种理智的解答,这就是佛教中
八圣道是佛陀教义中最杰出的真理,是指引生活的正道。八圣道也称为中道。佛陀教诲弟子们,正确的修行方法是避免两个极端──纵欲和自我苦行。中道是正确的生活方式,不存在外在的影响,是一种以自我道德行为作为引导
八不中道,或称八不中观。乃指中道实相理体而言也。称八不中道者,是约所观之理而言;称八不中观者是约能观之智而说。能所不二,故理无二致。中者,不偏谓之中。盖实相理体,既不偏于有,亦不偏于空。远离空有二边之
赵朴初答:二谛的"谛"字是真实的意思,从法性理体边说的叫真谛,从缘起现象边说的叫世俗谛。从俗谛说事物是有,就真谛说诸法是空,所以真俗二谛也叫空有二谛。色即是空,空即是色,色空不二,真俗不二就是中道,也
立于“中道”的智慧《百喻经》里面的故事:从前有一个乡村,举行一个赞美父德的大会,大会开始时主席报告:今天举行这个会,目的是宏扬孝德,且有互相鼓励“见贤思齐”的意义。所以希望各位都据实的报告,不要夸张,
袁宏道,字中郎,号石头居士,湖北公安人也。兄宗道,字伯修。弟中道,字小修。三人先后举进士,皆好禅宗。万历中,宏道为吴江知县。后为礼部主事。谢病归,初学禅于李卓吾,信解通利,喜辩论。已而自验曰,此空谈,
民国三十七年冬,无锡某居士,特来见访,乃瞻拜舍利。拜毕问曰,弟子久怀疑惑自莫能决。所疑者何。金刚经云,凡所有相,皆是虚妄。弥陀经云,极乐国土,七宝庄严。按此二经,皆是佛说。彼此相反。终不明了。请师解释
净土法门,原来有事有理。识者知其全事即理,全理即事。事理融通,方圆无碍。何以故。其事虽方,其理极圆。圆中有方,方外有圆。圆不碍方,方不碍圆。不识者,只知有方,不知有圆。所言只知有方,不知有圆者,皆因只
诸佛如来,为一大事因缘出现世间,无非欲令众生,开佛知见,入佛知见,住佛知见也。所谓入佛知见者,即入如来圆融无碍大乘般若真实理性也。何以故,皆因三世诸佛,依般若波罗蜜多故,得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是以古今
金刚经云,如来所得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于是中,无实无虚。盖佛所言无实者,即指如来所证菩提果中,本来万德圆融,具足一一庄严。虽具一一庄严,而当体了无所得,[色不异空]非同人天凡夫有漏福德也。所言无虚者,
今更考实论之,纵使释尊亲来应世,遇斯末法时机,若不兼弘净土念佛法门,普令众生专仗弥陀弘誓愿力,临终接引往生西方,横超三界,直入乐邦。任其说法如云如雨,亦难三根普被,令其人人现生顿悟般若,自力断惑证真,
向云,拙谈净土尊重般若者,亦有莫大因缘也。盖此因缘,非但对于净土法门关系甚大,实则对于佛教整个法门,关系极大。何以故。佛垂涅般时。诸大弟子问,佛归涅般后,结集经藏,究竟以何为体。佛言,以实相大般若为体
稽首大方圆满觉,娑婆教主释迦尊。西方接引大慈父,演说三藏众妙门。历劫修因成果觉,渊深胜海广无边。该含空有二偏法。真俗融通实相圆。十方菩萨摩诃萨,缘觉声闻证果僧。惟愿慈悲哀纳受,光中赐我各神能。智慧辩才
诸佛如来福德智慧,本来圆融无碍,真实一如。非离非合,非色非空。但以初机浅学,莫能领会,今借镜子譬喻,而详释之,俾利根之士,一读明了。譬如一大圆镜,悬置高堂,任众人观之,悉见其中色相,物物现成。虽则物物
所言人根陋劣,智识昏迷者,许多虽读佛经,不会佛意,罕获正知正见也。不是执理废事,便是执事废理,不能事理圆融,会归一体。但据净土法门而论,若能事理圆融,会归一体,固则美善无加。其或未能,执理不如执事。何
问:何谓唯识中道?惟贤法师答:唯识中道,依遍计执、依他起、圆成实三相建立。此三相包括世出世间,染、净、有为无为诸法,实为佛教完整的宇宙观。1.遍计执:谓义相之颠倒妄相,如我相、法相、常相、断灭相等。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