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佛笔记

中道
2024-11-03 07:23

中 道

◎ 济 群

佛教的正道是中道。中道不是一种折中,而是符合真理、符合实相、与解脱相应的方法,佛陀将其总结为八正道:正见、正思惟、正语、正业、正命、正精进、正念、正定。

佛陀在鹿野苑转法轮的时候,提出了中道的修行观点。中道的意义在于,首先在生活上要远离二边,既不放纵,也不自虐,然后按照八正道修行。

放纵欲望的生活是俗鄙的,而且不利于解脱。因为一个人放纵欲望,就会被欲望牢牢地抓住,所以佛陀认为这种生活是不可取的。同时佛陀指出,无益的苦行同样不能导向解脱。

苦行分为有益的苦行和无益的苦行。无益的苦行是为了折磨自己而吃苦,有益的苦行则是找到正确修行方法之后所作的努力。有益的苦行,对当事人而言意味着在战胜欲望的过程中产生了一些冲突,但修行真正上去之后,很快就不觉得苦了,只是在旁人不理解的目光中看来,可能仍然显得很苦。

八正道不是释迦牟尼佛率先发明的。佛陀告诉我们,八正道是古仙人道,这里的仙人指佛。过去的诸佛都是遵循着八正道走向觉醒和解脱的。

关于八正道,佛陀做了一个比喻,他说这就像一个人行走在森林里.突然发现一条大路,于是顺着这条大路走了出来。很多众生都在这个森林里迷路了,包括每一个凡夫。在我们的心灵世界里有各种各样的念头,每个念头都可以开展出不同的人生道路,形成不同的生命品质。选择正确的道路是一件至关重要的事情,选择的失误可能会使我们走向地狱或者成为魔鬼。

对于凡夫来说,贪瞋痴早巳经成为生命中的主人。我们现在修学佛法,刚培养起来的正念力量还很微弱,像是一株幼苗,贪瞋痴却是参天大树。所以学佛不是一件简单的事情,需要有善知识引导,需要有正确的方法,通常也需要环境的支持。如果一个普通人想着自学几本佛教书籍就能开悟,纯属妄想。盲修瞎炼,不着魔都算幸运了!

凡夫心最大的本事就是善于利用各种条件为自己服务。即便学佛,也很容易使学佛成为贪瞋痴的增上缘。一个常见的例子是,有些人学了一些佛教的道理,就感到自己似乎比别人高贵,开始藐视别人。

学佛,必须沿着佛陀为我们探寻出来的八正道向前行进。八正道既是外在的道路,也是一条心路。如果我们不选择这条心路,必然被贪瞋痴淹没,生命的悲惨是没有尽头的。

摘自《人世间》2011年总第18 期

End

中道

中 道◎ 济 群 佛教的正道是中道。中道不是一种折中,而是符合真理、符合实相、与解脱相应的方法,佛陀将其总结为八正道:正见、正思惟、正语、正业、正命、正精进、正念、正定。佛陀在鹿野苑转法轮的时候

妙泽:佛学的真面目·48:必须走的“中道”

48:必须走的中道所谓中道,即是不离不著,不落两边的意思。在世俗中即和儒家的中庸之道的意思非常接近。琴弦太松奏不出妙音,太紧则会崩断。世上没有非此即彼的事相。对于修行而言,中道在修持用功上,即是中观,

华方田:中道理念与现代佛教教育

一、佛教教育与佛教的整体发展历史的车轮己经将我们带入了一个崭新的世纪,在新世纪的开端,经历了二千多年发展历史的中国佛教又面临着新的机遇和挑战。佛教怎样适应日新月异的社会形势,怎样满足现代人的精神需求。

卢志丹:何谓佛法的“八不中道”?

何谓佛法的八不中道?摘自卢志丹居士《佛说舍得》很久前,有一个很愚笨的人,有一天到亲戚的家里去做客。主人便很殷勤的招待了他,煮了好几道好菜招待他。可是忘了放盐,所以每道菜都淡而无味。那位客人对主人说:你

唐思鹏:从《中论》谈中道

《中观论》简称《中论》,它与《十二门论》、《百论》合称三论。依此三论立宗,故称三论宗。《中论》是龙树菩萨的代表作之一,他是根据佛陀的大乘经典,特别又是根据《般若》诸经的根本理论缘起性空来阐明诸法的实相

洪修平:什么是中道?

什么是中道?中道,梵文madhyamapratipad,即离开二边之极端、邪执,不偏于任何一方的中正之道。中道是大小乘佛教共同主张的一种思维方法。中道之义称中道义,中道的真理称中道理,观中道之理称中道

陈燕珠:佛法要义 中道的佛教

佛法要义中道的佛教一、缘起中道佛教的立教基本,是接受了当时公认的轮回说与解脱说,从踏实的立场,破除婆罗门教幻想的神我说,建立在理智的基础上的。佛法对轮回与解脱这些问题,给予一种理智的解答,这就是佛教中

八圣道——中道

八圣道是佛陀教义中最杰出的真理,是指引生活的正道。八圣道也称为中道。佛陀教诲弟子们,正确的修行方法是避免两个极端──纵欲和自我苦行。中道是正确的生活方式,不存在外在的影响,是一种以自我道德行为作为引导

张秉全:“八不中道”浅说

八不中道,或称八不中观。乃指中道实相理体而言也。称八不中道者,是约所观之理而言;称八不中观者是约能观之智而说。能所不二,故理无二致。中者,不偏谓之中。盖实相理体,既不偏于有,亦不偏于空。远离空有二边之

赵朴初答:什么是真俗二谛?什么叫中道实相?

赵朴初答:二谛的"谛"字是真实的意思,从法性理体边说的叫真谛,从缘起现象边说的叫世俗谛。从俗谛说事物是有,就真谛说诸法是空,所以真俗二谛也叫空有二谛。色即是空,空即是色,色空不二,真俗不二就是中道,也

曾琦云:立于“中道”的智慧

立于“中道”的智慧《百喻经》里面的故事:从前有一个乡村,举行一个赞美父德的大会,大会开始时主席报告:今天举行这个会,目的是宏扬孝德,且有互相鼓励“见贤思齐”的意义。所以希望各位都据实的报告,不要夸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