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佛笔记

钟茂森:四书研习报告_大学(第三集)
2025-10-14 13:04

尊敬的诸位大德,大家好!我们今天继续来学习《大学》。昨天我们将《大学》的第一句话给大家做了汇报,「大学之道,在明明德,在亲民,在止于至善」。朱夫子和蕅益大师都为我们开示,我们每一个人本性都有明德,只是因为现在受到后天的污染,所以明德不明,学习圣贤就是要把我们的明德恢复。朱夫子讲三纲,实际上蕅益大师为我们点出来,这三纲是三而一,一而三,是不可分的。真正大学之道就是在「明明德」这几个字而已,明明德就包括亲民,包括止于至善。明明德是自觉,自己觉悟;亲民是觉他,觉悟众生;止于至善是觉行圆满,圆满,我们自性的明德就圆满恢复。明德包括般若德、解脱德和法身德。这是给大家温习一下昨天所讲的内容,今天我们来看下面一句。上面一句讲的是境观,下面这句是为我们点示出悟修,就是你修行的境界、你的觉悟的程度由浅而深。

【知止而后有定。定而后能静。静而后能安。安而后能虑。虑而后能得。】

朱熹朱夫子在《大学章句》里面,他解释这一段非常的简单。他讲止是什么?「止者,所当止之地,即至善之所在也」,这是讲『知止』的止,这个止就是我们应该止住在哪里,不能够动摇,不能够偏离。当止之地,应当止住的地方是至善,就是第一句话讲的止于至善。至善当然包括明德、亲民,所以自觉、觉他、觉行圆满是三者为一的,我们应该止在这个地方。知止的知是什么?「知之,则志有定向」。这个知是我们明白,在理上通达了,因此产生志向。志向是什么?就是止于至善。这就是古人所讲的志在圣贤。而这个圣贤是圆满的大圣,这是我们修学的目标。人,学贵立志,想要修学有所成就,最重要的是有志向。志向如果是在至善,这是最伟大最崇高的志向,没有其它的志向比这个志向更高,它是至善,圆满的善。

所以修学的过程,讲究的是信、解、行、证。你信了、你解了,你就有志向。信什么?信圣贤的教导,四书就是圣贤的教导,这里面讲的义理我们统统相信。解是我们都要理解,把四书的道理、把圣贤人所说的教诲都彻底明白,你就是解悟。悟了之后怎么办?要修,悟后起修,就是讲你要行,力行。力行是什么?把你所信的、所解的付诸行动,转变你的心行。这一节是为我们讲悟修的经过。行有了效果、有了成就,你能证实圣贤人所说的道理完全是正确的,这叫证。这个证不是光在理论上明了,而是你真正入境界,你自己成圣成贤。所以信解行证,在这里《大学》是讲,知止而有定、定而能静、静而能安、安而能虑、虑而能得。这个知是讲信解;定、静、安、虑,这是你的行;最后能得,得是你证。

所以起步要知止,你懂了、明白了,开始修行。修行第一步你能得到的是定,因为志立了,心就定了,志要是没立起来,那心是浮躁的。得定以后,心慢慢就静下来,这个「静谓心不妄动」,这叫静。心还在动,但是它不妄动,它所动的都是朝着自己的志向在动,心心念念向着圣贤之道迈进,其它的杂念都放下,心静了。静之后得安,安是什么?「谓所处而安」。不管你在哪里,不管你在做什么事,你的心总是安的,安在什么地方?安在圣贤之道上。然后你能得虑,「虑谓处事精详」,你待人处事接物都有智慧,你能够不乱,你能够耐心做去,跟一切人都能和谐,你不会出差错,这叫虑。渐渐智慧开了,这是由定而生慧,智慧开了以后,你渐渐入圣贤境界,就是得。得什么?「谓得其所止」。所止是你原来所立的志向,止于至善,你这时候得到,你真正成圣人了。这是朱夫子给我们做的解释,虽然很简单,但是修学的这种不同的境界给我们勾勒出来了。

下面我们来看《四书蕅益解》,蕅益大师对这一段的解释,他解释得就更加深刻。他是结合大乘佛法,因为大乘佛法讲修学的次第、境界,讲得非常周详,确实比儒家要详细,非常值得我们相互的学习,所谓取长补短。蕅益大师解释说,「止之一字,虽指至善,只是明德本体。此节指点人处,最重在知之一字」。这个止于至善的止,在前面第一句话里面讲到,明明德、亲民、止于至善这三方面,这个止是对至善而言,但这三者是一不是三,所以它是明德的本体,至善讲的是我们的自性,明德的本体就是自性。

这节经文告诉我们最重要的是一个「知」字,就是你真正明白了,这个最重要。佛家讲看破,看破了必定能放下,放下什么?放下烦恼,放下执着,放下分别,放下妄想。妄想分别执着统统放下,你就圆成佛道。所以看破不容易,看破之后放下是很容易。修行道路上是知难行易,你知很难,知了之后要去行不难。所以这节经文最重要是知这个字,你知止之后,自然就能够得定,就能够静,就能够安,就能够虑,就能够得,顺理成章,所以难在这个知字。有的人说,我都知了,四书我都会背了,佛法我也都懂了,但好像烦恼还是很多,还常常有自私自利,还常常有贪瞋痴慢,这怎么回事?这是他还没知。真正知了他肯定能行,知行是合一的,你知道一分必定行得一分。假如你不能去行,说明你还没有知,你所知的仅是皮毛辞章而已,对那个义理并没有通达明了。真正懂得,岂有不去做的道理!真正明白的人,还会干胡涂事吗?还会干胡涂事,说明他还没明白,所以最重在知之一字。

下面蕅益大师引《圆觉经》,这是大乘经典,「《圆觉经》云:知幻即离,不作方便。离幻即觉,亦无渐次」,这是告诉我们知的重要。知幻,是了解宇宙到底是什么样的,知道它的本来面目。宇宙是什么?幻相,是我们一念心性幻现出来的,它不是实有的。这个心性本身是空寂的,了不可得,没有形相。那它幻现出来的、变现出来的宇宙,当然也是了不可得,所以称为梦幻泡影。这是由心性产生的幻相,相上说有,性上是无;事上是有,理上是无。所以说有叫假有,也叫妙有,假有就是真空。如果对这个道理真正明白,你知幻,你就能离了,离什么?离开妄想分别执着。你想想,眼前的一切境界统统是梦幻泡影,就像你在作梦,梦中是有境界,可是真有吗?假的,作梦当然是假的。你明明看见了,真有,是在梦中有个老虎来追你、咬你,你真痛。事上是有,可是它当体即空。

一个人躺在那儿睡觉作梦,他梦到老虎来了,我在他旁边,我就看不到,那是他自己的心幻现出来的景象,不是真的。凡夫作梦,不晓得自己在作梦,所以在梦中迷惑颠倒,冤枉受苦。圣人觉悟了,知道这是梦幻,知道以后,绝对不会有妄念,更不会有恐惧。所以这是用智慧朗照,这是「依般若般罗蜜多故,无有恐怖」。一切境界都不能让他动心,这是儒家讲的大勇者。夫子讲,勇者无惧,仁者无忧,智者不惑。智仁勇,圣人统统具备,具备智仁勇,秘诀在哪里?就是知幻,知道这是假相。忧什么,恐惧什么,迷惑什么?统统是假相,所以放下妄想分别执着,立刻证入圣人境界。不作方便,不用靠其它的方法,就这知字就能解决。所谓即相离相,就在境界当中,你能做到不起心不动念,你就离相。这个离相是心离开相,不着这个相,这叫离幻,离开幻相。离幻即觉,你心不着相,不起心不动念,你立刻就觉悟,般若智慧就现前。你自觉、觉他、觉行圆满,当下得到,大学之道当下圆满,没有渐次,就是不需要循序渐进,不需要次第,这是圆顿大法。实在讲,真的,觉悟就是你这一念之间,一念能够明了眼前境界都是幻相,你不取于相、如如不动,你就觉悟了,你就成大圣人、成佛了。所以「知」字多么可贵!

下面引《大佛顶首楞严经》里面的经文,「《大佛顶经》云:以不生不灭为本修因,然后圆成果地修证,即知止之谓也」。知止是讲以不生不灭为本,什么是不生不灭?自性。自性本不生灭,本无动摇,这是我们修行所依的根本,这叫称性起修。修因是修成佛的因,成圣的因,就是大学之道。修因而后证果,然后圆成果地的修证。果地是大圣的果地、佛的果地,你能够圆满成就,修证也圆满,大学之道圆满了。这个依自性而修叫称性起修,修什么?修我们自性本有的、如来果地上的德能,叫全修在性,所以这是讲到知止。

下面说,「此中知为妙悟,定、静、安、虑为妙修,得为妙证」。这里讲到几个动词,知止的知是什么?妙悟,悟是悟入。这个悟最初步是解悟,在道理上明白,解悟。可是解悟你还没有得,必须得修。修是按照定、静、安、虑这个层次修上去,光解而无行不能证得。但是解悟非常重要,所以我们必须要学习圣贤之道,才知道我们的修行的方法、境界。这里讲的知为妙悟,这个妙,妙在哪?这是用智慧,它不是靠我们用思想用逻辑分析推理而得到的这些概念、知识,不是,那个悟就不叫妙悟。这个妙悟是什么?不能用起心动念,豁然明白。怎么得到?必须要你心专注,把妄念都能息掉。息掉妄念的方法,古人就用读书,佛家用坐禅、用念佛。修行的方法不同,但是它效果是一样。不知道我们有没有这样的体验,当我们读书的时候,读到这些圣贤的典籍,有些道理好像不太明白,于是你一遍遍的读,不必去想它,古人讲「读书千遍,其义自见」,你一遍遍的读,默而识之,静静的去领悟,忽然之间这道理就贯通。因为那个时候你的妄念暂时放下,智慧现前,你就悟了、通了。这个悟叫妙悟,这个知才叫真知。悟后起修,其实修和悟相辅相成。悟了之后一定会修,修了之后一定能悟。悟入一分,修证就得力一分,修的功夫提升一分,你的悟也就提升一分,相辅相成,所以知为妙悟。这一段,包括前面一句和这一节都是讲妙悟之门。

底下「物有本末,事有终始」,这是讲到妙修。这里讲,定静安虑为妙修,得为妙证。所以这里讲的是信解行证的修学次第,都有个妙字,妙是什么?渐渐脱离妄想分别执着,而后明心见性。底下给我们解释定、静、安、虑、得这五个名相。什么叫定,『知止而后有定』,这个定怎么讲法?蕅益大师这里是引用《楞严经.观世音菩萨耳根圆通章》的经文来解释,「动静二相了然不生,名能定」。观世音菩萨在修行当中,他修学的法门是耳根圆通。其实人的六根都可以用来做为修行的工具,眼耳鼻舌身意都可以。但是我们地球上的人类,佛跟我们讲,耳根最利,所以用耳根来修是最容易的,所以观世音菩萨选择耳根圆通。耳是听声音,六根所接触的对象不一样,眼是见色,耳是闻声,鼻是嗅香,舌尝味,身触物,意念法。我们单提耳根来讲,它听声音。

我们一般凡夫听声音怎么听?听外面的那个声音,外面车经过了,听到隆隆隆的声音;有人在讲话,听到外面有人讲话。这是什么?我们的耳根去缘外面的声尘境界,攀缘那个声音,凡夫所谓的耳闻声是这么个闻法,心跑到外面去了。孟子说这叫放心,把心放出去。孟子举了个比喻,一般人如果家里养了鸡,这鸡如果跑出去,被放走了,你去把牠抓回来,你能够求其放鸡,放出去的鸡你把牠追回来。可是我们的心一天到晚跑到外面境界上去了,眼见色,心就跑到色上去了,色是讲外面的一切形相;耳闻声,心又跑到声上去了;鼻嗅香,心又贪恋那个香味了,等等,一天到晚心都跑到外面去。孟子告诉我们,「学问之道无他,求其放心而已」,你把放出去的这个心收回来,这就是真正圣人的学问。

观世音菩萨也是用这个学问,耳听声,他的心不会跑到外面去攀缘那个声尘,六根不攀缘六尘,而是什么?收回来,观自己的心性,叫「反闻闻自性」,要反过来。耳一听声音的时候,心一动,马上收回来,把心定住,外面的声音也就不会妨碍我们,妨碍不了自己的内心。譬如说外面有什么诱惑的声音。过去在三国时代有位大儒叫管宁,年轻的时候有个同学跟他一起,叫华歆。两个人一起读书,结果听到窗外有达官贵人的车马走过,管宁一动不动,依然专注的读书,华歆这时候忍不住跑到门外去观看。等华歆回来之后,管宁拿刀把两人的席位割开,跟华歆划清界限,说你不是我的朋友。为什么?华歆读书心往外跑,不专注,贪恋外面的六尘境界,羡慕人家的名闻利养,这种人不能真正得到实学,所以管宁不与他为伍。管宁就能做到心不动,他的心不会攀缘外面的声尘,这个动相就不生,这是学问第一步,先要破除动相。我们是以音声来做例子,耳根做例子,六根接触六尘都是一样,道理可以依此类推。

先放下动相之后,你的心就定下来。这一定下来就显出什么?静相。它还是有相,静相。你心不攀逐外面的声尘,你会不会攀自己内心静的境界?这讲耳根。眼根也是一样,眼睛,张大眼睛看外面的世界,凡夫攀缘外面境界,这是动相。如果你闭上眼睛不看,所谓非礼勿视,你会不会又着静相?动相放下了,又有了静相,这又是一个障碍,障碍什么?障碍我们的自性。所以我们修行要提升,不能够停在第一个境界上不动。你放下了动相,但是你留恋静相,这有所著,你也不能明其明德,也不能止于至善。所以心不着动相,也不着自己的静相,动静两个结都解开,这叫「动静二相了然不生」,这个境界叫定。

接下来说静,蕅益大师说,「外境不扰故,闻所闻尽,名能静」。外面的境界,它包括两种,一个是动相,一个是静相。像管宁他能做到不受外面动相的干扰,这是外境不扰。可是如果着了静相,那静相也是境界,也是外境,那会不会受干扰?要能做到动静二相都不干扰你,你才能够提升,提升到什么?闻所闻尽。这个闻是讲能闻的耳根,所闻是耳根所接触到的境界,就是声音。能闻和所闻两者皆不可得,都放下,这叫闻所闻尽,你看这又进一步。刚才讲到动静两个相都是外境,都是你的所闻;现在不仅是所闻,能闻也要把它泯灭,能闻、所闻两者都放下,这叫闻所闻尽,你就得到静的境界了。所以,能闻的耳根、所闻的音声,音声包括动静两个结统统解开,能闻的耳根这个结也解开,又解开了一结,第三个结了。

下面讲安,「内心无喘故,觉所觉空,名能安」。这又要进一步,这一步是得到人空,就是前面所说的能闻所闻俱尽,就是都泯灭了,但是绝不能半途而废,还要一往直前。能闻的耳根、所闻的声尘都没有了,那你知道吗?你知道,知道是你有觉,这个觉是觉照,是属于智慧,这凡夫做不到。这个智慧朗照,它能觉照到根尘俱空。我们现在都以耳根做例子,能闻的耳根、所闻的声尘都空了,就是你能觉。可是你要知道,你有能觉、有所觉,你还有能所,你又住在这里面,这还不行。这个时候你得到人空,就是人我执放下,这个执着放下了,可是你还有法我执。在佛家里面讲,你证得了小乘涅盘境界,你证得阿罗汉,证得阿罗汉是小圣不是大圣,为什么?因为他只能得人空,没有得法空。要百尺竿头更进一步,继续加功用行,把能觉、所觉都放下,这叫「觉所觉空」,能觉和所觉都空掉,这又破了一个结。所以前面讲的动、静、闻这三个结,再往下这是觉,这个结也得要打开。能觉是智慧,所觉是境界,有智慧、有境界这是两个,有相对,没有入不二法门。要智、境圆融在一起,就觉所觉空,破了觉这个结,这叫能安。

再往下是讲能虑,「烦恼永寂故,空所空灭,名能虑」。刚才讲的觉所觉空,这个空是空观智,就是你能够觉照到,六根接触六尘境界,不仅境界的动静二相皆空,而且六根和六尘这两个相对的都空,你是能觉。能觉和所觉也空掉,这是你得到空觉了,觉都空了,你这个智慧叫空观智。可是要知道,有空就是还有个结,能空、所空,这还是个相对的概念,还有个能所,一个能一个所,还是有对立,没有达到圆满的境界。要怎么样?现在要空所空,空和所空,就是能空、所空一起都息灭,这个时候你就做到烦恼永寂,所有的烦恼都寂灭。这个烦恼是讲妄想分别执着,妄想是无明烦恼,分别是尘沙烦恼,执着是见思烦恼,统统都灭尽。能空、所空都解除,你又解开了一个结,这叫空结,又去除一层障碍,你证得法空。证得法空,要知道,这是法身大士,所谓「破一品无明,证一分法身」。天台家讲的你是分证即佛,真的是大圣,不是小圣,但是这个大圣还没有到最圆满的境界,还得继续提升。

到最后,「寂灭现前,如镜现像故,忽然超越,名能得」。在《楞严经》里讲的「生灭既灭,寂灭现前」,这是由刚才讲的空所空灭提升,你破了空结,也就是你证得了人空和法空,你的烦恼永灭。可是你这个灭还是一个结。所以你看这六个结,一个动;一个静;还有我们的根,耳根,六根;觉,能觉所觉;空,能空所空;灭,还有生灭,就是还有生相无明,这还是个烦恼,全都是生灭法。要把这些结统统解开,「生灭既灭」,这六个结都解开了,生灭法全部放下,这时候寂灭现前。这个「寂」是完全离开了相互对待的寂,「灭」也是离开了相对的灭,如果还有能灭所灭,那个灭还不是真的灭。所以这个寂和灭都是从无始来本自不动、本自无生的寂灭。这是我们的本觉理体,也叫如来藏,也叫真如实际,也叫大光明藏。这个大光明藏现前,「如镜现像」,这是比喻,大光明藏像宝镜一样能够照现一切境界,但是却永处在寂灭当中。

然后「忽然超越」,超越什么?超越世出世间。不仅超越世间,世间是讲六道轮回,也超越出世间,超越十法界,甚至超越一真法界里面的四十一个位次。这个果报是什么?「获二殊胜故」。忽然超越了,这叫能得,得是什么?你证得法身。这里为什么讲忽然?忽然是讲一念,它快速,一念顿证,它不需要时间,所以叫忽然。我们现在迷惑了也是忽然迷惑,一念迷了就产生十法界、产生六道;一念觉了,顿证,妄想分别执着同时放下,自性光明圆满现前,你超越世出世间,你得到两种殊胜。在《楞严经》讲,第一种殊胜是所谓的「上合十方诸佛本妙觉心,与佛如来同一慈力」。你上跟佛本妙觉心,就是圆满的自性相合,跟佛如来同一个慈力,这个慈力是救度一切众生。第二个殊胜,「下合十方六道众生,与诸众生同一悲仰」。这众生都很悲哀,很值得同情,都仰望佛菩萨救度,你也能够跟众生同一个悲仰,为什么?因为心性是相同的。所以为什么观世音菩萨能够寻声救苦,千处祈求千处应?正是因为他能够做到耳根圆通,而能得到这两种殊胜。上跟诸佛同一慈力,下跟众生同一悲仰,所以能够,只要众生一呼他的名号,「南无观世音菩萨」,观世音菩萨立即能够现身救度众生。这讲到能得。现在时间到了,我们先休息,谢谢大家。

尊敬的诸位大德,大家好!我们继续来学习《大学》。刚才我们将《大学》第一个段落里面讲的性修旨趣分两小段,一个是讲到妙悟之门,另外一个是讲到妙修之叙。妙悟之门我们学习完了,它是《大学》前面两节的经文。底下我们来讲「妙修之叙」,悟了之后最重要的是要修。妙修之叙这个「叙」是总叙,先给我们和盘托出修学的次第、本末、终始、先后,然后底下一个大段再给我们详细说明妙修的次第。我们前面讲到妙修,这个「妙」字,是真正在看破放下,向着不分别不执着、不起心不动念的方向去用功,最后能够明心见性,成就大圣,圆满大学之道。我们来看「妙修之叙」,它有三节经文,第一节:

【物有本末。事有终始。知所先后。则近道矣。】

这里讲到本末是从物上讲,终始是从事上讲。能够知道先后就近道。朱夫子《章句》解释当中也很简单,只有几行字,他讲到,「明德为本,新民为末。知止为始,能得为终。本始所先,末终所后。此结上文两节之意」。这是按照前文的意思讲下来。前文两节经文,「大学之道,在明明德,在亲民,在止于至善。知止而后有定,定而后能静,静而后能安,安而后能虑,虑而后能得」,这两节经文,底下这一节是属于小结。

所以『物有本末』这个本,朱夫子说是明德为本,大学之道在明明德,这是根本。新民,这是帮助民众也来明其明德,恢复自己本性的本善,这个是新民,这是枝末。像一棵树似的,它有根,明德是根本,新民是枝末。在事上,事上是你去修行。明德是我们讲到自性它有的性德,人人本有,但是你不去修不行,修德有功,性德方显。修的这个是事,『事有终始』,始是开始,终是最后圆满。开始是什么?前一节经文讲的「知止而后有定」,知止是开始。朱夫子讲知止是说志有定向,立定志向,成圣成贤,这是开始。所以学贵立志,志要是不立,什么都难了,不能成就。所以知止就是立志,立志明明德、新民、止于至善,成大圣。真正去修行,依教奉行,最后必然是能得,得到圣人的境界,这是终,圆满。

我们最重要的是知道先后的次序,本、始,这个要先做。本是什么?明德,我们先要自己自明其明德,这个要先,不是先帮人家明其明德。自己还迷惑颠倒,怎么能够帮助人明白过来?古人讲的,己之昏昏,使人昭昭,可乎?自己都昏昏然,能够让别人清楚明白,不可能!所以本是自明其明德,这个先做。始是什么?知止,立志要先做,这个是先。末终所后,末是新民,帮助民众,帮别人的事情应该放在自己修行之后。佛家也是如是说,自己未度而能度人者,无有是处。你自己都没有觉悟,你去帮助别人觉悟,这是不可能的。所以虽然我们有慈悲心,有仁爱心,希望帮助民众,但是必须要从自己修身下手。自己先明其明德,方能帮人明其明德,这是新民,是末,这个放在后面。这个终是讲能得,能得是你真正证得圣人的境界,朱夫子讲的得其所止,就是你得到止于至善的境界了。那你下手处不可能马上得到,还要循序渐进,先要立志,然后修行。修定而后有静,而后有安,而后有虑,最后才能得。所以能够做到这样,叫『近道矣』,这个道就是大学之道。近道,说明你走的道路是正确的,遵循着这个道路走,最终能走到终点。这节经文是小结,总结上面两节的意思。朱夫子这个解释非常简单,蕅益大师的解释就深刻、就周详。

我们来看蕅益大师的解释,他说,「盖迷明德,而幻成身及家国天下,名之为物」。这节经文实在讲不是朱夫子所说的总结上文,而是启示下文。因为下文里面讲到所谓八目,格物、致知、诚意、正心、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而最后讲到致知在格物,格物是根本。这个物,这里讲物有本末,这个物就是底下讲的格物之物。这点朱夫子没有解释出来,蕅益大师解释出来了。什么是物?我们如果迷了明德,就是我们本有的明德现在不明,现在迷惑颠倒,就是迷失了自性,那迷失自性会是什么样的?他会起妄想分别执着,他会起心动念。这一起心一动念,心就开始变现境界,这是迷的一个样子。所以说幻成身及家国天下,幻成是本来没有的,现在变现出来。就像人作梦,梦中的境界不是实有的,是幻有的,是我们作梦的那颗心变现出来的。所以在梦中的身、梦中的家、梦中的国、梦中的天下,不都是幻成的吗?梦幻而成。梦中如是,眼前境界也如是,正因为我们迷了明德之后产生的现象。幻成身就变现出自己的身体,这是正报;幻成家国天下,这是依报,这些统统叫物。

所以物不是讲的明德、亲民、至善这个物。按照朱夫子解释说,明德为本,新民为末,好像物就是明德和新民,这个说不过去,这个怎么能叫物?这个说事还有可能,说物说不过去。这里物有本末,证明不是小结上面的经文,而是启下面的经文,启格物的物,启什么?格物、致知、诚意、正心、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的这些事。事有终始,这个事,是讲的格致诚正、修齐治平,不是讲的「知止而后有定,定而后能静,静而后能安,安而后能虑,虑而后能得」,不是讲这个。知止到能得是讲你境界,不是你修行的事。蕅益大师比朱夫子看得更深刻。

我们来看下面讲什么是事。蕅益大师说,「既已迷德成物,且顺迷情,辨其本末,返迷归悟之功,名之为事」。我们现在明德不明,迷失自性了,刚才讲迷失自性的样子是起心动念,于是就变现境界。如果在这个境界当中还会起分别,就变现出十法界;如果分别里面再加上执着,就变成有六道轮回。如果执着里面还执着恶,就变成三恶道;如果执着善就变成人天善道。六道有地狱、饿鬼、畜生这三恶道,天、人、阿修罗这三善道,看我们是什么样的心,我们迷的程度如何。儒家讲的执善而行,执是固执在善上,这变成什么?能够生人天。如果这个善执着的话,不能脱离六道轮回,那还不叫至善。至善是六道脱离、十法界也脱离超越了,忽然超越十法界,回归一真法界,回归自性。

所以迷了明德就成物,幻成家国天下的物。既然成物了就变现出境界,宇宙生成,要怎么办?圣人教导我们,慢慢的回归自性也要有个终始、本末、先后,这是顺迷情。因为我们凡夫是迷,迷了以后你要教导他,必须顺着他的迷情;你要一下子讲真如自性境界里面的这些话,他听不懂,你得随顺他的境界,就要辨其本末。本来本末是一不是二,终始也是一不是二,但是他不能入不二法门,你非得要给他讲本、讲末,把它分辨清楚,目的没有别的,返迷归悟而已。悟了之后,他知道本末一如,终始同时,没有先后,这叫一真法界。所以修学对凡夫来讲有次第,这就是大学之道是有次序的,这叫事;而在圣人的境界上圆融,《华严经》里讲的,行布不碍圆融,圆融不碍行布,事上有次第,实际上性上没有次第。就像刚才讲的,一念之间忽然超越,同时放下妄想分别执着,你就证得了。

底下说,「既向生灭门中商搉修证,须知有终始。始宜先,终宜后」。凡夫迷了以后就有生灭的现象。生灭对生命来讲,人、动物、有生命的众生,他有生老病死;对植物而言,有生住异灭;对矿物、对山河大地、自然界的现象而言,它有成住坏空,宇宙里万事万物都是如此,大至星系、星云,小至原子、粒子都是有生有灭。所以凡夫就在这生灭当中,要跟他讲修、讲证,确实要有次第才行,否则他入不进来。他要有个起始,因为有生灭,生是起始,灭是结束,他们习惯了这样的逻辑、这样的概念,所以你也得跟他随顺着他的迷情来讲终始,什么先做,什么后做。始宜先,开始的那个先做,最终的后做。什么是起始,什么是结束、圆满?蕅益大师给我们揭示出来,说「古之欲明一节,知所先之榜样也;物格一节,知所后之成案也」。

这是讲到下面经文,「古之欲明明德于天下者,先治其国」,这一节一直到「致知在格物」。这一节的经文是告诉我们要先做哪些事,一直往前面推,推到格物,格物最先做。所以,知先之榜样,就是你知道最先做的是哪桩事情。所以不是朱夫子所说的那个「知止为始」,当然他这么说,勉强也能说得过去,可是不是《大学》原文的意思。他没有真正弄清楚,他以为这节经文是承上的,实际上这节经文是启下的,它讲到终始,始在格物,最初要做的是格物,格物才是根本。所以物有本末,底下讲的本是什么?物之本是身,《大学》经文讲得很清楚,「自天子以至于庶人,壹是皆以修身为本」。物包含身、家、国、天下,本在哪里?身是本,家国天下是末。所以事上是你修行有终始,修身是开始,对于齐家、治国、平天下的事而言,修身是先做,先修身而后才能齐家,而后才有治国,而后才有平天下。修身还有根本,是什么?想修身,你先得正心,心是身的根本,当然心就不能说它是物了。正心还有最初的下手处,诚意;诚意还有最初下手处,就是致知;致知在格物。你看看这个事有终始,给我们分判,判到最后,原来格物才是根本。所以底下第二节的「物格而后知至」,这段一直讲到「国治而后天下平」,最后讲到天下平,这是最后,事有终始这个先后次序我们就明了了。我们来看下面一节经文:

【古之欲明明德于天下者。先治其国。欲治其国者。先齐其家。欲齐其家者。先修其身。欲修其身者。先正其心。欲正其心者。先诚其意。欲诚其意者。先致其知。致知在格物。】

这是一直往前推,最先在哪里,从最后推到最先。这里讲『古之欲明明德于天下者』,这是我们的总目标,包括自明其明德,也包括使天下之人都能明其明德。先从治国开始,然后治国先从齐家开始,齐家从修身开始,修身从正心开始,正心从诚意开始,诚意从致知开始,而致知就是在格物的功夫。这个先后次序、本末终始,给我们显示得很清楚。我们来看朱夫子的解释,朱夫子说,「明明德于天下者,使天下之人皆有以明其明德也」。所以不仅是自己明其明德,恢复自己自性的性德,而且能够让天下人也都能恢复性德,都能止于至善,这是学习圣学的目标。它不是小乘,是大乘,自度度人。『先治其国』,这个治在古代音是念持,先治(音持)其国,做动词来讲,就是治理好这个国家。但是现在,像朱夫子也都建议,像大学,古音是念太学,他也建议改用现代音,大学。那我们现在都念治,治国,就不念治(音持)国,那也改成现代音比较容易让人理解。所以治国先齐家,齐家先修身,修身先正心。底下朱夫子说,「心者,身之所主也」,我们的身由心做主宰,所以身体的造作,它的善恶就是因为心里有善恶。心善,所做的皆善;心恶,所做的皆恶,心是主宰。所以修身先要正心,正心先要诚意。

朱夫子解释诚意说,「诚,实也。意者,心之所发也。实其心之所发,欲其一于善而无自欺也」。什么叫诚?你心实了,就是踏实。曾国藩先生曾经为诚字下了个定义,说「一念不生是谓诚」。也就是说心里面还有念头,还有很多妄念,这个心就不诚、不实,它心是飘动的,是浮躁的;这个心没有浮躁、没有妄动,它就实,这就是诚。意者,意是意念,心之所发,就是我们的念头。我们能做到一念,而不生其它妄念,这叫一念不生。所以实其心之所发,就是把我们的念头归一。底下讲,欲其一于善而无自欺,归一到哪里?归一到善上。这个善,儒家也讲要执着于善,跟这里讲的一于善,就是这个道理,就是我这个念头归一到善法上。佛家《十善业道经》里面有同样的说法,经上讲,「菩萨有一法,能断一切诸恶道苦。何等为一?谓于昼夜常念思惟观察善法,令诸善法念念增长,不容毫分不善间杂」,这段经文解释「一于善」,是最好的解释。这个一,不是说没有,有。而这个一是什么?是善。而且昼夜常念善,念善是心善;思惟善是思想善;观察善是我们的行为善,不容得毫分不善夹杂在我们的心念当中,这叫一于善,万念归一。

这个善,佛家讲十善业道,身不造杀生、偷盗、邪淫,口不造作妄语、两舌、恶口、绮语,意不起贪、瞋、痴。这十条,身三条、口四条、意三条,身三、口四、意三,十善。佛家在十善的基础上提升就是五戒,五戒是什么?跟十善条目上很相似,但是它比十善要求更高,五戒是讲不杀生、不偷盗、不邪淫、不妄语、不饮酒。不杀生是没有伤害一切众生的念头,这个不杀生的戒才能够持得好、持得圆满。假如我心里还想伤害众生,虽然没有想要杀他,但是可能伤害他的身体、伤害他的感情,那是内心还有杀机,杀的念头没断,那会犯戒,因缘成熟他就会犯,遇到机会可能他就犯了。不偷盗是心里面没有占人便宜的念头,这偷盗戒才能圆满。不邪淫,念头里面是清净的,不染着于这些男女之间的关系,如果还有念头上的染着,邪淫这戒也就不清净。不妄语,口业清净,它也包括不妄语、不两舌、不恶口、不绮语。不妄语是不说假话,说话信实;不两舌是不讲是非,不说张家长李家短;不绮语,没有花言巧语,孔子说,「巧言令色,鲜矣仁」,说话说得很好听,脸上都浮现出奉承的样子,很好看,这种人很少仁爱之心,没有仁,不绮语;不恶口是不讲粗鲁的话,不能骂人。这是口业,不妄语。不饮酒是不沉迷于令我们玩物丧志、丧失智慧的这些活动,用饮酒来代表。因为酒会让人沉迷,会让人醉,醉了之后乱性,伤智慧。它也包括凡是令你沉迷的东西,现在讲的赌博、吸毒、吸烟,还有卡拉OK、KTV这些活动。甚至现在特别要说到的,沉迷于网络游戏,沉迷于那些不健康的网站信息,都属于饮酒的戒,迷什么都不行。甚至有人讲,我什么都不迷,我就迷上了足球,是球迷。球迷也是属于迷,也醉在当中。甚至「醉翁之意不在酒,而在乎山水之间也」,他沉迷于山水,只要沉迷,都错了,为什么?一沉迷,明德就不能够彰显出来,迷的是你的明德。所以让我们明德显明出来,必须要持戒。

五戒,杀、盗、淫、妄、酒戒,跟儒家讲的五常是相一致。你看不杀生,这是讲仁。仁义礼智信这是五常,第一条是仁,不杀生,杀生就不仁。不偷盗这是义,不邪淫是礼,不妄语是信,不饮酒是智。所以佛家讲五戒,跟儒家讲五常,不是都一样吗?只是名相不同,其理一也,怎么能执一家而批判另一家?批判另一家不就是批判自己吗?所以儒释道要圆融,这才能够真正入圣人所教导的境界。

止于至善,先从念头归一在善上,不仅是在当众的场合你能做到善言善行,在一个人独处的时候也要慎独,不能自欺。如果在没人看见的地方,暗室屋漏当中就放肆,心里面会起很多歹念,甚至会造作恶行,那是自欺,不仅不能够明其明德,意也不能诚,就是心不诚。古人讲,这《大学》上的话,「诚于中,形于外」,内心有了诚意,外表的样子自然就能显露出来。真正有学问有道德的人一看,他能看出来你的心、你的意念是不是真诚。这种真诚的意念要在平时细密的省察、改过这里养成,就是此地《大学》讲的要慎独,不能自欺。

下面朱夫子讲致知,「致,推极也。知,犹识也。推极吾之知识,欲其所知无不尽也」。这个致,朱夫子解释叫推极;知是知识。推极我的知识而到达无所不知的地步。这种说法咋听起来确实很好,让我们能做到无所不知,这个境界很高。能不能做到?你看我们现在科学很发达,科学家研究地球、研究太空、研究量子力学,知道的比古人多得太多,很多朱夫子都不知道的,现在科学家都知道,朱夫子显然他没有到达致知,按照他的意思说。现在科学家有没有能达到致知?当然还没有。而且知道的愈多,就知道自己不知道的愈多,你有所知,当然就有所不知,你所知的愈多,你知道你所不知道的愈多。

所以要真的到无所不知的地步,才能够说上是致知(而后诚意,而后才能正心,而后才能修身),那么我想恐怕这历史上你找不出几个人。谁能说他自己无所不知?释迦牟尼佛可以。孔子呢?孔子还不行,你看孔老夫子曾经遇到两个小儿辩日,问的问题夫子也回答不出来,圣人也有所不知。所以朱夫子这个解释显然不正确。如果说真的到无所不知才能够诚意,心地才真诚,那没有一个人是真诚。可是我们确实也看到,很多不识字的老太太,她们非常真诚、非常善良,真正看到她有诚意,她不会自欺、不会欺人。那你怎么解释?她是什么都不知,可是她能做到诚意,她能做到正心,她能做到修身。因此,致知不是朱夫子的这个讲法。

格物,朱夫子解释什么?「格,至也。物,犹事也。穷至事物之理,欲其极处无不到也」。他解释格物,物是跟事合在一起讲。他的格是讲至,就是到圆满。所以格物是讲穷至事物之理,就是把事物的理都弄得明白,而且通达明了、圆满的领悟事物之理。使得欲其极处无不到也,能够使这个理一分一毫都没有不明的,到极处了,这叫格物。这种说法也很难让人去力行,我对很多事物的道理不明了,那我格物做不到,致知也做不到,诚意、正心就别说了。所以朱夫子这个解释确实没有圆满。他讲到,「此八者,大学之条目也」,就是格物、致知、诚意、正心、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这叫八目,三纲加上这八目。

我们看了朱夫子的解释,还要对照蕅益大师的解释,这样才能够了解朱夫子所解释的有哪些是正确、哪些还不正确,哪些有道理、哪些没有道理。古人讲,「尽信书,不如无书」,你读他这些言论,如果完全相信,没有去审问、慎思、明辨,那你不如不看它,不如无书。所以《中庸》里面讲,「博学之、审问之、慎思之、明辨之、笃行之」,这是治学要领。博学是学习广博,譬如说我们读《大学》,不仅就读原文,还读朱夫子的著作,还读蕅益大师的著作,还参看王阳明先生、古德的著作、解释,还参看现代人的解释。然后我们还要审问,对道理我们要审察清楚,问个明白。慎思是谨慎的思惟,到底它有没有道理。然后要明辨,辨别清楚哪种说法是正确的、哪种说法才能够圆融而没有缺憾。博学、审问、慎思、明辨之后,当然最重要的是笃行。四书不是光学学,懂得点知识、文化,不是,它是用来帮助我们修身的。真正能做到修身,你才能够齐家、治国、平天下,你才能够明其明德,你才能够亲民,才能止于至善,这是笃行。

所以看完朱夫子的解释之后,我们来看蕅益大师的解释。「说个明明德于天下,便见亲民、止善,皆明德中事矣」。这里蕅益大师给我们解释出来,说古之欲明明德于天下,他不说古之亲民于天下,古之止至善于天下,没有这样说。他只说古人想要明其明德于天下,只讲了明明德一纲,当然就包括了亲民和止于至善,正说明什么?这不是三纲,是一纲。说明明德就涵盖了亲民和止于至善。所以亲民和止于至善都是明德中的事,不是明德以外的事。

这第一句话讲「古之欲明明德于天下」,它包括自明其明德,也包括令天下人明其明德。讲这个欲字,古之欲,古是古人,古人是指什么人?圣人。成就的圣人都是这么修学的。孔夫子当时所说的古人指的是谁?尧、舜、禹、汤,文王、武王、周公,这一类的人物。他们都欲明明德于天下,这个欲字是表示他有这个愿望。所以古人讲,「入道要门,发心为首。修行急务,立愿居先」。你要入道,用我们这个经文来讲,是你入大学之道,最重要的要门,你入门是什么?发心,你发起想要明明德于天下的心,这个是先要做的,先立志,然后才能修行。修行急务,修行之前先做的立愿,你能发大愿。所以欲明明德于天下,这就是大愿。愿一立,则众生可度,心一发,则佛道堪成。佛家讲的四弘誓愿,「众生无边誓愿度,烦恼无尽誓愿断,法门无量誓愿学,佛道无上誓愿成」,这是发愿,就是此地讲的欲明明德于天下。这里的天下,我们不要把它拘束到地球这个小地方,它是涵盖虚空法界一切众生。如果要解释这个天下,我们也可以有个新解,什么是天下?天是自然,代表自性,《中庸》里面讲的「天命之谓性」,这个天是指自性。下是什么?出生的意思,自性所变现的,就是虚空法界一切众生。天下是这么个讲法,这跟佛家讲的相应。现在时间到了,蕅益大师的解释我们刚开了个头,下一次我们继续来学习。今天有讲得不妥之处,请诸位大德多多批评指正,谢谢大家。

End

钟茂森:莲公大士净语选讲(第三集)

尊敬的诸位大德同修,大家晚上好!今天是我们晚晴轩佛七第三天。我们继续选取莲公大士念佛的偈子来学习。今天跟大家一起学习两首偈,我先念一念:【道人须学石头顽。哪有功夫说苦酸。炼得此心顽似铁。风吹雨打不相干

钟茂森:莲公大士净语选讲(第五集)

尊敬的诸位大德同修,大家晚上好!今天是我们晚晴轩佛七第五天,我们选取莲公大士一首「老实念」的偈子来一起学习。这首偈子我先给大家读一遍:【但只老实念。不必问如何。莫管同与异。休论自与他。止贵愿力强。哪怕

钟茂森:莲公大士净语选讲(第四集)

尊敬的诸位大德同修,大家晚上好!今天是佛七第四天,爷爷到今天已经是第九天断食,基本上都没有吃什么东西,只喝饮料。今天他的状态是最好的,从早上五点钟开始念佛,念了一个早上,休息了一下,又念了一个上午,下

钟茂森:往生净土之正因(第一集)

尊敬的主法和尚上悟下行法师,尊敬的开林法师,诸位法师,诸位大德同修,大家下午好。行师父慈悲,吩咐定弘给大家在佛七当中,今天在圆满之前给大家讲个半小时的话,鼓励大家念佛。佛七是自古以来祖师大德按照经典所

钟茂森:莲公大士净语选讲(第七集)

尊敬的诸位大德同修,大家晚上好!今天我们晚晴轩的助念佛七圆满。虽然佛七圆满,与其说是结束,不如说是开始,为爷爷的助念可以说又要进入一个新的阶段。今天爷爷有一点业障现前,对于西方极乐世界产生诸多的疑问,

钟茂森:往生净土之正因(第二集)

尊敬的主法和尚,尊敬的诸位法师、诸位大德同修,大家上午好!定弘昨天跟大家谈到闻名的功德,这是弥陀本愿的核心,第十八愿所说到,若有众生,闻佛的名号功德,必定能产生至心信愿,而能至心信愿就决定得生净土。所

钟茂森:往生净土之正因(第十集)

尊敬的主七和尚,诸位法师、诸位大德同修,大家好。接到念佛同修的一些问题,其中提到对于念佛怎么念法,以及可能出现的境界,有疑惑,那么想抽一点时间谈一下这个问题。念佛要是会念,就很容易得到三昧;如果不会念

钟茂森:往生净土之正因(第四集)

尊敬的主七和尚,尊敬的诸位法师、诸位大德同修,大家好。今天是佛七的第三天,大家的状态是渐入佳境,刚才大家念佛声音非常整齐,听起来很安定,证明大家的心就愈来愈静下来了。通常佛七到中间第四天这是状态最好的

钟茂森:往生净土之正因(第五集)

尊敬的上悟下行法师,尊敬的诸位法师、诸位大德同修,大家好。我们念佛最重要的是心要跟佛的愿相应,古人所谓的,「一念相应一念佛,念念相应念念佛」,如果能够相应,你当下就能随着这句万德洪名入到净土,也就是你

钟茂森:往生净土之正因(第十二集)

尊敬的主七和尚,诸位法师、诸位大德同修,大家好。今天是佛七圆满的一天,大家在这七天当中,念得都很不错,很用心。现在最后一天,我想要说点什么?应该说点劝勉的话。我们跟净老和尚学习《无量寿经》,《无量寿经

钟茂森:往生净土之正因(第十一集)

尊敬的主七和尚,诸位法师、诸位大德同修,大家好。我们昨天晚上谈话里面讲到往生净土的正因,每一个类型的往生的人,都要至心求愿往生净土,昼夜常念、思惟极乐世界和阿弥陀佛种种功德、种种庄严。品位的高下,在乎

钟茂森:往生净土之正因(第六集)

尊敬的主七和尚,诸位法师,诸位大德同修,大家好。今天是我们佛七第四天,按道理来讲通过前三天的念佛,我们的心应该是渐渐静下来了,我们的功夫应该是愈来愈绵密。那我们自己要反观一下,我现在的功夫有没有比刚来

钟茂森:往生净土之正因(第七集)

尊敬的主法和尚,尊敬的诸位法师、诸位大德同修,大家好。今天大家念佛都念得很不错,我看到有一些同修昏沉的现象减少了。在念佛当中最普遍的两种现象,一个是昏沉,一个是掉举,掉举就是妄念纷飞,心定不下来。两者

钟茂森:往生净土之正因(第九集)

尊敬的主法和尚,尊敬的诸位法师、诸位大德同修,大家好。我们今天上午跟大家谈到往生净土的正因,《无量寿经》上讲,三种品位往生的人都具备昼夜忆念、思惟极乐世界种种庄严,阿弥陀佛种种功德。你首先要对于极乐世

钟茂森:往生净土之正因(第八集)

尊敬的主七和尚,尊敬的诸位法师、诸位大德同修,大家好。时间过得非常快,今天已经佛七第五天了,能不能够成就,就看最后这三天,那么三天也过了半天了,所以大家要提起精进。正如我们每天晚上结束的时候念的普贤警

钟茂森:无量寿共修念佛法会讲话(第一集)

尊敬的诸位同修大德,大家好!我们在念佛法会正式开始之前,先跟大家讲一讲念佛的一些道理,让大家能够明了怎么来念佛,念得才如法、才能得力。在过去传统的佛七里面是不会讲开示的,就是不能讲话,也不讲经的,就是

钟茂森:无量寿共修念佛法会讲话(第三集)

尊敬的诸位同修大德,大家好!今天是我们念佛共修法会第三天,如果真正用功,我们的心一定会定下来了。如何才能做到功夫得力?最重要的是我们要真正发起出离心,要想到六道轮回太苦了,我们生生世世在这里头轮转,受

钟茂森:无量寿共修念佛法会讲话(第四集)

尊敬的诸位同修大德,大家好!我们师父上人有提到「开示」两个字,只能是佛、证果的人能够开示众生,悟入佛之知见,这个才能用开示。像我们在一起共修,只能叫「讲话」,不敢称开示,因为我自己也没有开悟,也没有证

钟茂森:无量寿共修念佛法会讲话(第六集)

尊敬的诸位同修大德,大家下午好!我们今天早上举了《无量寿经》一段经文,劝导大家对净土法门要生起坚定的信心,对《无量寿经》也要生起坚定的信心。只要对这个法门不怀疑,哪怕是我们曾经做过许多恶业,甚至地狱里

钟茂森:无量寿共修念佛法会讲话(第十一集)

尊敬的诸位同修大德,大家早上好!我看到从昨天晚上九点半到今天早上九点半,整整十二个小时,大家念得很认真、很精进,非常难得。好像没有听说有人往生,不过不要紧,这是一个开始,我们以后还要找时间自己去加功用

钟茂森:无量寿共修念佛法会讲话(第十集)

尊敬的诸位同修大德,大家好!大家刚才观赏了这个影片,有没有得到什么样的启发?记不记得刚才字幕里面的其中一、二句话?对,只要记得这句话,「能够一心念佛,就能化解灾难」。我们现在面临十二月二十一号就只剩两

钟茂森:一函遍覆_印光大师开示(第二集)

尊敬的诸位法师,诸位大德同修,大家早上好!我们今天继续来学习「一函遍覆」,昨天我们学习到前面第二段。第一段讲的是净土法门的正修,如何往生净土,印光大师一开端就为我们直示净宗法要,修信愿行三资粮求生净土

钟茂森:弟子规_父母呼 应勿缓(第一集)

尊敬的悟净老法师,尊敬的各位法师、各位大德,各位居士们、同学们,大家早上好!末学今天又回到念佛堂来跟大家一起座谈,感到非常欢喜。这已经分别了前后有十多天,跟随我们师父上人到广州参加了一次国际儒学联合会

钟茂森:一函遍覆_印光大师开示(第一集)

尊敬的各位法师,各位大德同修,大家早上好。阿弥陀佛!末学茂森非常感恩常住不断的给末学学习的机会,在我们共修的过程中,我们常常都会遇到修学上的问题,所以末学非常乐意,也非常荣幸,能够常常跟诸位法师大德一

钟茂森:一函遍覆_印光大师开示(第三集)

尊敬的诸位法师,诸位大德同修,大家早上好。阿弥陀佛!我们收到一些大德的提问,但是因为印光大师的这封「一函遍覆」还没讲完,我们先把这篇文讲完,然后再来跟大家讨论问题。说不定待「一函遍覆」讲完以后,大家也

钟茂森:阿弥陀佛四十八大愿(第二集)

尊敬的法师,尊敬的孙会长,尊敬的诸位同修大德菩萨,大家下午好。阿弥陀佛!今天早晨大家听完经之后念佛念得怎么样?挺好,好。念佛是正行,我们护世息灾也好,我们自己求生净土也好,念佛是第一重要的行门,听经目

钟茂森:一函遍覆_印光大师开示(第四集)

尊敬的诸位法师,诸位大德同修,大家早上好。阿弥陀佛!我们今天继续来学习印光大师的「一函遍覆」。昨天我们讲到「观世音菩萨,誓愿宏深,寻声救苦」这段,我们先把这段从头到尾念一遍。【观世音菩萨。誓愿宏深。寻

钟茂森:阿弥陀佛四十八大愿(第十集)

尊敬的诸位法师,诸位大德同修,大家晚上好!我们继续来学习《无量寿经》的四十八愿,我们来看第二十二到二十四愿,我们把今天要讲的经文一起念一下:【我作佛时。国无妇女。若有女人。闻我名字。得清净信。发菩提心

钟茂森:阿弥陀佛四十八大愿(第四集)

尊敬的诸位法师,诸位大德同修,大家早上好。阿弥陀佛!昨天我们一起共修了一天,大家有什么样的感受吗?非常好!今天也出太阳了,昨天阴雨了一天,看来阴气已经逐渐逐渐的退去了。大家能够这样发起真诚的心来念佛,

钟茂森:阿弥陀佛四十八大愿(第十五集)

尊敬的诸位法师,诸位大德、同修,大家下午好!我们继续来学习「弥陀四十八大愿」,请看第四十二愿的经文,我们一起合掌将此愿文读一下:【我作佛时。所居佛剎。广博严净。光莹如镜。彻照十方无量无数。不可思议。诸

钟茂森:阿弥陀佛四十八大愿(第十四集)

尊敬的诸位法师,诸位同修、大德,大家早上好。我们继续来学习弥陀四十八大愿,请大家打开经本,看第三十九愿,我们一起把这段愿文读一下:【我作佛时。国中万物。严净。光丽。形色殊特。穷微极妙。无能称量。其诸众

钟茂森:阿弥陀佛四十八大愿(第十一集)

尊敬的诸位法师,诸位大德、同修,大家早上好!我们继续来学习「阿弥陀佛四十八大愿」,昨天晚上跟大家讲到了第二十四愿,今天从第二十五到二十七愿看起。让我们一起合掌将这段愿文读一下:【我作佛时。十方众生。闻

钟茂森:阿弥陀佛四十八大愿(第十六集)

尊敬的诸位法师,诸位大德、同修,大家早上好!我们今天是佛七的最后一天,大家这六天多来,表现得非常好,非常难得,真正发起护世息灾的愿心,一起认真的念佛、学教,希望我们以这样的功德回向这个地区灾难消除、正

钟茂森:沙弥律要节录(第一集)

《沙弥律要节录》,这一百多条,诸位可以把这个节录跟经本对照,意思就更清楚、更明白了。节录的因缘是便于大家学习,古注虽然很详细、很周全,但是时间隔得很久,有许多地方跟我们现在实际的生活已经脱节。所以我们

钟茂森:沙弥律要节录(第五集)

【十二、易云:「圣人者,与天地合其德,与日月合其明,与四时合其序,与鬼神合其吉凶。」此是世间圣人。】这是《易经》里的一段话。《易经》在中国学术上可以说是根本。称之为「易」,「易」就是简单容易。凡是「至

钟茂森:沙弥律要节录(第二集)

【三、戒是禁戒,律即法律。防非止恶曰戒,处断轻重、开遮持犯曰律。】『戒是禁戒,律即法律』,这是解释戒律两个字的定义。『防非止恶曰戒,处断轻重、开遮持犯曰律』,这是把戒律两个字讲得很清楚。「戒」的精神与

钟茂森:沙弥律要节录(第六集)

【十五、蜎飞蝡动,微细昆虫,俱禀色心,同一觉源。欣生怖死,痛痒苦乐,与人无异。既同觉源,即是未来诸佛。】这是佛告诉我们,一般人往往疏忽小动物,再小的动物,蚊虫、蚂蚁也是一个生命,也是众生之一,它也受轮

钟茂森:沙弥律要节录(第三集)

【六、律制比丘,五夏已前,专精律部。若达持犯,办比丘事,然后乃学习经论。今越次而学,行既失序,入道无由。】『制』就是制定、规定。这是佛为弟子们在修学程序上做了一个制定。『五夏』就是五年。出家人要把世俗

钟茂森:沙弥律要节录(第四集)

【七、轻戒,全是自轻;毁律,还成自毁。妄情易习,至道难闻。拔俗超群,万中无一。】这是非常真实、恳切的忠告。因为修行不是凭口头上说的,也不是靠我们思惟想象的,一定是要把错误的行为修正过来。错误与正确的标

钟茂森:沙弥律要节录(第七集)

【二十、经云:施恩济乏,使其得安。若见杀者,当起慈心。】『乏』是缺乏,众生有缺乏,如果我们有多余的,就应当要帮助他,这是『施恩济乏』。他不缺乏,他的生活就安定了,情绪也安定了,所以这个『安』是身安、心

钟茂森:沙弥律要节录(第八集)

【二十三、见他人杀生,当生慈心,愍彼行杀者,罪堕三途;其被杀者,苦痛无地。怨业既结于今生,酬报则当来不已。愿得菩提,度令解脱。】这是十戒里面的第一条,「不杀生」。这一节文有三段,第一段是讲杀生的人,杀

钟茂森:沙弥律要节录(第九集)

【二十六、金银重物,以至一针一草,不得不与而取。】这是十戒里面的第二条,「不偷盗」。『一针一草』,这是很微贱的,不是贵重的。『不得不与而取』,只要是有主人的,即使一针一草,一定要主人同意才可以取;主人

钟茂森:沙弥律要节录(第十集)

【三十一、经云,佛告比丘:若人偷盗他物,命终生地狱中,猛火烧身,烊铜灌口,镬汤炉炭,刀山剑树,煻火粪尿,磨磨碓舂,受种种酸楚苦痛,不可称计。地狱罪毕,生畜生中,以偿他力。】这一条所说的跟《地藏菩萨本愿

钟茂森:沙弥律要节录(第十二集)

【四十五、经云:夫士处世,斧在口中,所以斩身。由其恶言,应毁反誉,应誉反毁,自受其殃,终无有乐。】这一条是妄语戒,这是佛在经上说的一段话。『夫』是文言中的虚字,没有意义。『士』就是知识分子。在这个世间

刘素云:钟茂森:刘素云老师怎么学成功的?

刘素云老师怎么学成功的?她没有跟在师父上人身边,她就是听那个光盘,《无量寿经》,一门深入,不换题目,专。专妳才能得定,就在家听,不出门,也不乱去跑道场。不是今天跟这个师父学,明天跟那个师父学,没有,她

钟茂森:《文昌帝君阴骘文》研习报告(第二十八集)

尊敬的诸位法师,诸位大德同修,大家早上好,请坐。我们今天继续来学习《文昌帝君阴骘文》,上一回我们讲到「广行三教」这一句,意思还没有讲完全。安士先生在《广义节录》的批注里面解释这句解释得非常详细,他在发

钟茂森:《文昌帝君阴骘文》研习报告(第二十九集)

尊敬的诸位法师,诸位大德同修,大家早上好!请坐。我们继续来学习《文昌帝君阴骘文》,我们还在继续讲「广行三教」这一句。安士先生在批注里面谈到广行儒释道三教之益,举出了三条利益,第一个是助扬王化,辅助国家

钟茂森:《文昌帝君阴骘文》研习报告(第二十七集)

尊敬的诸位大德,大家早上好!请坐。我们继续学习《文昌帝君阴骘文》。我们昨天讲到「报答四恩」这一句,还有一个公案还没有讲,今天我们继续来看。安士先生举出「酬恩护法」这一个故事,这是出自于《金汤编》。讲的

钟茂森:《文昌帝君阴骘文》研习报告(第三十六集)

尊敬的诸位法师,大德,菩萨,大家早上好!请坐。我们继续来学习《文昌帝君阴骘文》,今天我们学习第四十五句:【禁火莫烧山林。】这句话字面的意思很容易懂,安士先生在批注里面说到,「人遇火灾,未必皆丧身命。独

钟茂森:《文昌帝君阴骘文》研习报告(第三十七集)

尊敬的诸位法师,诸位大德同修,大家早上好,请坐。我们继续来学习《文昌帝君阴骘文》,今天我们来学习第四十九句:【勿临水而毒鱼虾。】这个也是讲不杀生。安士先生在批注里面说到,「阎浮提大海江湖中,共有六千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