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佛笔记

钟茂森:四书研习报告_大学(第十一集)
2025-10-14 13:08

尊敬的诸位大德,大家好!我们继续来学习《大学》。上次我们讲到「所谓修身在正其心」这节经文,蕅益大师判作「以心身合释」。这节经文以下,《礼记》的古本跟朱熹朱夫子的版本是相同的。我们看这段其实包括两节经文。第一节所讲的是身如果有忿懥、有恐惧、有好乐、有忧患,则不得其正。这里讲的身,蕅益大师告诉我们,实际上是指六识身,也就是眼耳鼻舌身意这六识,它不是讲六根的身。下面一节,我们先把经文念一下:

【心不在焉。视而不见。听而不闻。食而不知其味。此谓修身在正其心。】

这里讲的心,是指我们的第八识心,所以这里是心跟身合起来讲,叫心身合释。上次就「心不在焉」这节经文,我们学习了朱子的解释。我们再看蕅益大师的批注,「第八识体,本自无所不在,亦无所在。唯其受染法熏,持染法种,随彼染法所起现行,为视、为听、为食。面见闻知之妙性,遂为彼所覆蔽矣」。这是一小段。经文当中这个心是「第八识体」。蕅益大师告诉我们,第八识体这个心「本自无所不在,亦无所在」。本自就是本来就是这样的,自是它只有自己一个。这宇宙间万事万物可以说都有对立的一面,所谓相对论,就它都有相对的。唯独第八识体没有相对,所以称为本自。无所不在,说明它是遍一切处,整个宇宙、一切时空都是这第八识体变现出来的。所以,宇宙每个角落都有第八识体,就称为无所不在。

「亦无所在」,这意思就更深。第八识体,这个第八识的体是讲我们的自性,自性本自清净,本来无一物,所以它没有一个所在的地方。有实体、有形相,才能够称为有所在,但是自性没有。正因为它无所在,才无所不在,假如它有所在,那肯定也有所不在的地方。像我们一个人,如果我们在这里,就不在那里,这是有所在,那肯定就不在那里,就有所不在。自性没有形相,六根都没有办法接触到,眼不能见、耳不能闻、鼻不能嗅、舌不能尝、身不能触、意也不能想,所以它没有一个所在的地方,它才能够做到无所不在,宇宙万有确实是它变现出来的。

为什么《大学》经文里面讲「心不在焉」?如果这个心是讲第八识体,它应该无所不在,为什么又说它不在焉?这里讲的不在,不是真的它不在,而是什么?它受染了。蕅益大师说,「唯其受染法熏,持染法种,随彼染法所起现行,为视、为听、为食」。这个受染就是受到污染。实在讲,自性本自清净,不会真的受污染,这里讲的受污染,是我们起心动念、分别执着,就产生了识。第八识是属于识,但是第八识的体是自性,自性是不会有染着,所谓「不垢不净」,它不可能受污染,因为它本来无一物。有一物,那就是染,受染了就称为识。所谓八识,眼耳鼻舌身意这是前六识,再加上第七末那识、第八阿赖耶识。受染法的熏习,染法就是分别执着、起心动念。

由于这些妄想分别执着在熏习,就成为染法种。这种种子留在第八识里头,叫阿赖耶识。也就是说,这些种子本身也是虚妄的,也不是实体,第八识也不是实体,也是虚妄,叫妄识。那它怎么来的?因为有念头,这念头里头有妄想、有分别、有执着,统统都称为念头,念头就是识。第八识是说它能够含藏种子的这个功能,所以持染法种,就是它能含藏。这些种子在阿赖耶识里头,遇到缘它就会起现行,所以随彼染法所起现行。这个染法是有内的、有外的,内是属于自己的妄想分别执着,外是境界。内外一交合,这些阿赖耶识的种子起现行,产生境界,就有什么?有视、有听、有食。

视是看见,用眼根来接触外面的境界,外面叫色尘,眼接触色尘,这叫做视。有能视,有所视,能视的是自己的妄识,所视的是妄识所变现的境界。那你就应该明了,统统是妄识作用,这能视所视统统都属于妄识,所以实在讲没有能所,只有一个识。这是佛法里面唯识宗他们所提出来的宇宙观,根本就没有能见的人,也没有所见的境界,只有识,这叫唯识。唯识所变,那你就知道,境界统统是虚幻。凡夫,这些种子现行的时候,在妄识里面产生能所,能视、所视。而在所视境界里面,又起了妄想分别执着,所以这个识灭不掉,也就是念头断不了,念念在生灭。一念起来、灭了,又一念起来、又灭了,念念相续,没有间断。所以,能视、所视都不间断,就产生我们这个相似相续的宇宙。我们如果在这样一个境界里面不觉悟,执着有能有所,这叫有视。有听,听是讲耳,耳能听。耳根接触声尘的境界,耳闻声,就有听觉,这个听觉立刻转变成妄识里面的耳识,又留下种子,含藏在第八识里头。下面讲的食,食而不知其味的食,这是用六根里的舌头,舌头尝味。如果不能够觉了,能尝的舌根与所尝的食物、食品这些味道是一不是二,在里头产生分别执着,留下舌的识,又含藏在第八识里做为种子,这些种子将会遇缘又起现行。我们念念都在重复着这些动作,从来没有断过我们的妄想分别执着,从来没有断过能所的这种妄念,总把本来一体的自性分为能所二法,这就是叫染法。

所以,「面见闻知之妙性」,这个妙性是自性的这种作用,自性本来具有见闻觉知的功能。面见闻知这些是指它的见闻觉知的功能,也就是它会有反应,但是没有妄想分别执着。自性它不是死的,它是活的,它能够见闻觉知,能够变现境界。但是因为我们染着境界,起了妄想分别执着,所以自性的作用就受到障蔽。这里说「遂为彼所覆蔽」,覆蔽就是障蔽住,障碍住。为彼,这个彼是什么?就是染法,也就是妄想分别执着。所以有妄想分别执着,自性的作用就被扭曲。本来是能见,现在称为视,叫视而不见。所谓见,这个功能是能见尽虚空遍法界。如果落入妄想分别执着里面,就只能叫能视,能视的范围就小多了。你用眼睛能看到多少范围?你站在最高处,往最远的地方看,大概方圆三十里地也就是尽头,这是你能视的范围,三十里以外你就见不到。本来你是能见到的,为什么?那是自性本来的作用,因为自性无所不在,遍一切处,它都有见的功能,所以不管在哪里都能见。现在我们不能见,原因就是为彼染法所覆蔽,好像眼中长了白内障,障住了。

耳本具闻性,闻性是自性本来的作用,也是无所不在,遍一切处。现在是听而不闻,耳朵只能听。所听到的,都是你妄识所变现的声尘,而且听的也不能很远,有了障碍。食,是用舌头去尝味。本来舌根的功能通自性,自性是能知虚空法界一切处的味道。但是由于我们有妄想分别执着,把范围给缩小了,舌头所尝到的味道范围就很狭窄,一般讲苦辣酸甜咸这些味道而已。所以食而不知其味,统统因为自己有妄想分别执着。

所以这里讲到的「心不在焉」是什么?迷失了真心,真心也就是自性,就是这里讲的第八识体,你迷失了,好像它不在了。其实不是不在,是你迷失了,它不起作用;或者说它的作用本来是妙用无方、尽虚空遍法界的,现在被你的妄想分别执着缩小到很小的范围。

底下,蕅益大师给我们分视而不见、听而不闻、食而不知其味这三个方面,进一步的给我们说明。他说,「盖其光圆满,得无憎爱者,名之为见,既有所视,便不名见」。这句话,「其光圆满,得无憎爱」,是出自于《大方广圆觉修多罗了义经》,简称《圆觉经》。这个经文的意思是什么?「其光圆满」,光,我们六根里面对光最敏感的是眼根。这里讲的光是我们眼根的作用,它所感知的就叫光。其光圆满是什么意思?因为宇宙一切的光都是我们心性所现,心性是一不是二,所以这个光是圆照的,遍一切处的,一切处都是我们眼根中的见性所遍及的地方。所以这里讲的其光圆满,正说明我们眼根本来的作用,见性是遍一切处。「得无憎爱」,当我们用一心的时候,一心里面没有妄想分别执着,也就是它没有憎爱,憎爱就是爱憎,爱是贪爱,憎是厌恶。有爱憎说明有执着有分别、有起心动念,这就不平等,这就产生二相,你有爱有憎,这是二。本来是不二的,本来只有一心,眼所见,你就能觉知。这见的当下,不起心不动念、不分别不执着,就像镜子照物一样,它不会留下印象,不会留下痕迹,也就是说它不会产生识,不会产生第八识的染法种子。这种见的作用「名之为见」,这是见性见。

交光大师在批注《楞严经》里面告诉我们,应该用根中之性,不要用根中之识。譬如说我们眼根是能见这个作用。那用我们见性见,就是见的当下明明了瞭,照得圆圆满满,但是里头没有起心动念、没有分别执着,这是用见性见。可是我们凡夫一见到东西,第一念是见性,但是速度很快,马上就会起念头。先是起妄想,心动了,境界一现前心是动的,这是妄想,这时候分别执着还来不及起来。但是这个速度太快,马上就起分别,这个第三念就是分别。第一念是没有起心动念、没有分别执着;第二念一看到就起心动念,就是妄想;马上又起第三念,分别来了,这是好的,这是坏的,那个时候只有分别,还没有执着,也就是还没有爱憎;到第四念的时候,执着也起来,好的我就爱它,不好看的我就不爱它、厌恶它,这是爱憎。第一念是觉悟,那是自性的作用,可是到了二三四念的时候,就落到识里头。因此,圣人的能耐就在于保持第一念,他不起第二、第三、第四念,所以他能够「其光圆满,得无憎爱」,他用见性见,不用眼识去见。用眼识见,实际上没有见到事实真相。外面的这些色尘,实际上我们所见到的,是我们眼识连带着第六识的分别、第七识的执着和第八识里头种子的现行混合的作用,产生这个色尘的境界,我们见到是这个。这个时候就不能叫见,就叫视。「既有所视,便不名见」,你有所视,你看到了,这个是假相,你就没见到真相。

这个道理听起来好像很难懂,我举个简单的比喻,大家就好懂。我想现在可能有不少人看过3D电影,就是立体电影。立体电影的原理实际上很简单。你进入立体电影院,每个人发一副特殊的眼镜,这种眼镜能使平面的影像立体化,你戴在眼睛上,它会变成立体的形相,把二维变成三维。所以你在这个电影院里头,戴着这个3D的眼镜去看,结果你看到影片里头有东西向你袭来的时候,你会发现它真的是向你袭来,你会躲。当看到有人拿个棒子向你砸过来的时候,你真的觉得那个人拿着棒子打到你头上来,所以你就会躲避、会逃跑、会惊叫。特别是带些恐怖性质的电影,在里头你会看到很多观众就像丢了魂似的,一会东倒西歪,一会惊狂乱叫。这是什么?他看不到事实真相。假如这时候你把眼镜摘下来,你看那平面上没有什么。因为立体的影片在平面上显示,这个影像是不清晰的,还不如一个一般的平面电影,所以你看到一点东西都没有。你再看看周围的这些观众,一个个都东倒西歪、惊恐乱叫,你觉得他们好像很好笑。这个时候,把眼镜摘下来的人,就是一位圣人,你看清楚了事实真相,原来如此,有什么值得我们这么投入?全是假相。可是戴着眼镜的那些人,他们忘了真相,他们迷在境界里头,他有爱有憎,就有恐惧、有好乐、有忿懥、有忧患,这是迷惑颠倒的人。所以他们是什么?有所视就不能见真相,真相被他的眼镜挡住,这个眼镜就是妄想分别执着,我们没见到真相。

我们现在能看见的这个宇宙,一切人、一切事、一切物,统统是被我们妄想分别执着扭曲了的形相。就好像我们戴了这个眼镜,把外面的真实的景象给扭成我们所感知的那个境界,因此,在这境界里面产生种种的烦恼。七情五欲就是烦恼,喜怒哀乐爱恶欲都起来了,《大学》里面讲到的忿懥、恐惧、好乐、忧患起来了,我们前面讲到的六种根本烦恼、二十种随烦恼也起来了,全是因为迷惑产生的。而这些迷惑还有个很麻烦的事情,它又在自己第八识留下种子,将来又会遇缘起现行,又产生境界,又让你迷在那个境界当中,所以你永远出不来。

如何才能得到解脱?把眼镜摘下来。你放下妄想分别执着,立刻境界就没有。当你放下识的时候,妄想分别执着放下,境界也就跟着消失。所以,永嘉大师说得好,「梦里明明有六趣,觉后空空无大千」。大千世界,我们讲宇宙,哪来的?因为你在迷惑当中,你是在作梦,梦出来的。「本来无一物,何处惹尘埃?」这个时候,你就能够入大光明藏,入常寂光土。那个境界里头就是本来无一物,而随着一切众生的妄想分别执着,你能够去应,遍应万物而保持不起心不动念、不分别不执着,你能见虚空法界一切众生。但是因为你没有妄想分别执着,你不会留下识这个种子。那个时候叫得大自在,所谓能够「随众生心,应所知量」,你已经跟自性融为一体,你的身就是宇宙,叫法界身。你能够随顺一切众生的妄想分别执着而去应化,去普度众生。这就是《法华经》里讲,观世音菩萨能够应以什么身得度者,他就现什么身而为说法。这个用功,全是在转识成智,所谓转识成智,就是不用妄想分别执着,你就是用智慧。

这是讲到「视而不见」这一条,视而不见是迷的时候的状态。听而不闻道理是一样,这是讲耳根,视而不见是讲眼根。蕅益大师说,「十方击鼓,十处齐闻者名之为闻,既有所听,便不名闻」。这是出自于《楞严经》里面的比喻。它原来的经文是说,「譬如人静居,十方俱击鼓,十处一时闻,此则圆真实」。这是讲,假如你在安静的地方,没有声音,你耳朵里听不到东西。忽然之间,十方一齐击鼓,有鼓声响起来,你这时候当然明显听到有鼓声。你听到鼓声的时候,请问你,东、南、西、北、东南、东北、西南、西北,加上、下,这叫十方,是一方一方这个鼓声按照次序进入你的耳朵,还是你同时听到的?当然我们是同时听到的。我们听到的声音,不是说先听到东边的声音,再听东南的声音,再听西边,再听西南,没有这样的次序。十方一齐击鼓的时候,鼓声一下子统统进入我们的耳根,叫「十处一时闻」,同时闻到,没有先后。这就是讲,我们耳根里面的闻性是遍十方,所以你才能够十方的鼓声一时同时能够听到。

你从这里去体会,是不是闻性遍十方?假如说我这闻性只遍东方和南方,不到西方和北方,那十方击鼓,你只能听到东方和南方,听不到西方和北方。可是你同时听到,正说明闻性遍东南西北,遍于十方,遍一切处,叫周遍十方、本自圆满。这是闻的作用,这我们比较容易体会到。自性的作用就是这样,不仅是耳根,眼耳鼻舌身都是,这个根中之性遍满十方。在这里面假如我们动了念头,本来我们是十处的鼓声一起听到,但是我们把注意力集中在东边的鼓声,专门听那个方向的鼓声,这就是有所听,其它方向鼓声你可能就听而不闻。你注意力不在那,他的鼓声敲错了你也听不出来,因为你的注意力集中在东边的鼓声。这是什么?因为你有妄想、有分别、有执着,把范围就缩小了。

我们常常有这个经验,假如在一个菜市场里面跟一个朋友聊天,菜市场里面很嘈杂,很多的杂音,其实你是听到的,因为你的闻性遍满菜市场,所以你都能听到。可是你跟你的朋友聊天,回来了别人问你,你在菜市场跟朋友聊天的时候,二十米外可能有个人在大声讲话,你有没有听到?你说我听不到。他很大声讲话。我当时跟我朋友在聊天,我怎么能听到他讲话?你看,这就叫听而不闻,明白了吧?因为我在跟朋友聊天的时候,我的妄想分别执着集中在这个朋友身上,范围就缩小,把闻性的作用就变成了只对这个聊天的朋友、听到他的话这个小范围,所以其它地方都不能闻了。我们自性,这讲闻性,是就耳根而言,本身也是遍虚空法界,一切宇宙的众生的声音我们都能听到。可是为什么我们现在听不到?你能听到银河系以外那个星球上的众生在讲话吗?你听不到。你的闻性也遍及那个地方,你本来是可以听到的,可是现在你把妄想分别执着只集中在你现前这个地球周边的范围,而且很小的范围,不要说整个地球,过一条街,隔壁人讲话你都听不到。你看,这妄想分别执着把我们闻性的作用缩小到这么小、这么可怜的范围。就是因为我们有这种妄想分别执着,只要放下,自性的德能马上现前。

下来讲「食而不知其味」,道理是相通的。「舌根不动,淡性常在者名为知味,既有所食,便不知其味」。这也是出自于《楞严经》的解释。《楞严经》经文说到,假如一个人用舌头舔着自己的嘴唇,舔了很久,你的舌头就累了。累了以后,如果我们有病,会尝到苦的味道,如果没有病,会有微微的甜味。实际上,这个甜味和苦味本身根本不存在,本身是淡味,「淡性常在」。可是因为我们这个舌头舔着唇舔了很久,疲劳了,就产生这种幻觉,味道的幻觉。大家可以自己试验一下,这个味道的幻觉有甜有苦,那是什么?就是妄识的作用。如果舌头不动的时候,它有没有尝到味?也是尝到味,尝到淡味,就是不苦不甜的味,也是一种味,叫淡性常在。所以苦和甜是有味,这是一种幻觉,淡味也是一种幻觉。我们舌头本身就有能尝的功能,因为它有知味性,「名为知味」,知味的这个性,就是这个功能。见闻觉知,这是自性本来的功能,舌头的根中之性也有见闻觉知,它能知味,因为舌头对味道最敏感,所以讲它知味这个性能。

这个正说明什么?甜苦这是有味道,淡性这是没味道,能尝有味道和没味道的这种功能,不是因为有没有真的食品给你去尝才存在。给你一块糖,当然你能尝到它有甜味,给你吃黄连,你就觉得苦味。这个能尝味的功能,是遇缘它能显出来,遇到糖它就显出你能尝甜味,遇到黄连你能显出知苦味。可是没有缘它本身也有能尝的性能,你把舌头伸到嘴唇上久了,你也能尝到这个味,那时候没有糖,也没有黄连,你怎么会尝到甜和苦?因为有妄识作用,就生出这种虚妄的味尘,叫妄尘。外面的境界叫尘,这个是讲味道的境界,叫味尘。那为什么它有能尝到甜苦这种性能?就是因为舌头的能尝之性、知味之性是遍一切处的,有缘它能显出来,没有缘的时候,虽然平时不显,但是它还存在,不因你吃糖还是吃黄连它才有知味之性,你不吃黄连不吃糖,你也能知甜知苦。这也说明舌的尝性遍一切处。

这里讲到的用眼、用耳、用舌,这是六根里面的三个,来说明什么?根中之性周边法界,但是一有分别执着,这个作用范围马上受到限制,缩到很小很可怜的范围。所以既有所食便不知其味。有所食,就是因为你有妄想分别执着。你有所食,所以你就有所不食,你知味的功能受到障碍,你只能知道你舌头尝到的东西那些味道,不知道你尝不到的那些味道。所以,视而不见、听而不闻、食而不知其味是这样讲法,非常的深刻。总的原因就是因为我们有妄想分别执着,所以迷失了真心,这叫心不在焉。

蕅益大师讲,「故前一节,深明现行熏种子之失。此一节,深明种子生现行之失。身心相关若此」。前一节就是「所谓修身在正其心者,身有所忿懥」下来的这一节。这一节是讲「现行熏种子」。现行是什么?烦恼现行,忿懥、恐惧、好乐、忧患,这是烦恼现行,留下阿赖耶识的种子,这叫熏种子,熏习之后留下的种子,这是一种过失。「此一节,深明种子生现行之失」。种子是阿赖耶识里的种子,第八识里的种子现行。所谓现行就是产生境界。产生境界,我们有妄想分别执着,就视而不见、听而不闻、食而不知其味。这是讲到身心互相的关系。前面是讲身对心的影响,后面这第二节是心对身的影响。这两节把心和身合起来解释,再次证明前面第一节「身有所忿懥」这个身不应该换作心。程朱大德他解释说身就是心,这个倒不如保持原文里的「身」好,这意思更加的圆满、更加的深刻。现在时间到了,我们先学习到此地。谢谢大家。

尊敬的诸位大德,大家好!我们继续来看《大学》里面「心不在焉」这节经文。蕅益大师为我们说明,这个心是第八识。第八识的体就是自性,因为有妄想分别执着,就有识的存在。有妄想分别执着,我们身体的六根根性作用都受到障碍。本来这个作用是见闻觉知,这种功能是尽法界虚空界遍宇宙的,但是现在被我们妄想分别执着全缩小了、全障碍了、全扭曲了,因此才会有视而不见、听而不闻、食而不知其味的问题出现。

蕅益大师批注当中继续说到,「故必格物致知,以诚其意,然后心正而身修也。有所忿懥等,只是不能格物,故意不诚。不见不闻等,只是不能致知,故心不正,而身不修」。这是告诉我们,要想恢复我们自性的作用,必须要格物致知。格物,蕅益大师解释作唯心识观,也就是能够明了整个宇宙就是自己心性变现的,在这里面不能分为二,只有一,一就是自性。即使有妄想分别执着,还是一,这时候不叫唯心所现,叫唯识所变,能变跟所变还是一,根本没有二。这是告诉我们正确的宇宙人生观,这叫唯心识观,这就是格物。也就是说,让我们放下妄想分别执着。妄想分别执着,《大学》里用物来作代表,把这些都格掉,格除掉。当然,要格除,从最重的格起。最重的是什么?我们的欲望。

所以,印光大师将格物直接解释成格除物欲,这是从最初下手来讲起的。格到最后,一切妄想分别执着都格除掉,你真正入唯心识观,这时候你致知了,致知就是你自性智慧现前。具体而言,你将第六识意识转成妙观察智;你能诚意,诚意是把第七识末那识的执着这种烦恼格掉,那就转末那识成平等性智;然后心正,这是讲转第八识阿赖耶识成大圆镜智;而身修,身是讲眼耳鼻舌身这五根,五根里头原来的五识也转,转成成所作智。你看,格物、致知、诚意、正心、身修统统圆满,这时候就是你放下了妄想分别执着。这是关键问题,我们肯放下,格致诚正修统统圆满,不肯放下,一样都不圆满。

「有所忿懥等」,这个「忿懥等」就是有这些烦恼,有分别执着,原因是什么?「只是不能格物」,不能放下这些烦恼、格除这些烦恼,意就不诚。这些烦恼都是执着里头的现象,所以意不诚,有执着意就不诚。「不见不闻等,只是不能致知」。为什么不见?因为有所视,视而不见。有所视,这是什么?见的时候起了分别,你挑你想见的见,不想见的就见不到,这是分别。耳本来能闻,闻性遍一切处,可是现在听而不闻,因为你有所听,所以就有所不听。这就不见不闻了,只有能视和能听。这是因为有分别,分别是不能致知,有分别你用的是意识,不是用妙观察智,所以你不能致知。不能致知,前面讲,又不能格物,意就不诚,有分别有执着,这些会留下业习种子。分别执着产生业,在阿赖耶识第八识里头落印象,本来是大圆镜智,现在成为阿赖耶识,心就不正。所以眼耳鼻舌身统统不正,这就身不修,完全迷失事实真相,眼所见的、耳所闻的、鼻所嗅的、舌所尝的、身所触的,全不是本来的样子。宇宙本来的样子是什么?叫一真法界,现在我们见不到、接触不到,我们落到十法界里头,甚至落到六道里面,总在身不修、心不正、知不至、意不诚、物未格。

底下蕅益大师用个设问来回答,「问曰:前云如恶恶臭,如好好色,此云忿懥好乐,皆不得正,前后不相违耶?」这个问得也很好。前面经文里面明确的告诉我们,我们要「所谓诚其意者,毋自欺也,如恶恶臭,如好好色,此之谓自谦。故君子必慎其独也」。如恶恶臭就是像讨厌难闻的臭味一样,这种讨厌属不属于忿懥?如好好色,是说像喜爱美色一样,这属不属于好乐?前面讲的这是讲诚意,为什么好像说成了有忿懥、有好乐?明明是说「有所忿懥,有所好乐,则不得其正」,这前后不是互相矛盾了?

我们来看蕅益大师这里回答,「答曰:如恶恶臭,断我法二执也,如好好色,修二空妙观也。二观成就,方能无忿懥等。自无忿懥等私,方能民之所好好之、民之所恶恶之」。所以,这里讲的如恶恶臭,他不是讲的忿懥,这是用比喻来讲,对我执、法执这两种执着要去舍离,好像舍离难闻的臭味一样,比喻我们当下要把它断除。如好好色是讲修二空妙观,我空、法空,这属于正确的人生观、宇宙观,我们修这两种观,就像喜好美色一样,比喻我们要不断用功追求。这不是讲的贪婪或者瞋恚,它不是烦恼。为什么?因为二观成就,你能观人我空,你能观法我空,这时候烦恼就断除,所以才能够无忿懥等烦恼。忿懥、好乐、恐惧、忧患,统统都是烦恼,烦恼就是因为有我法二执。把二执断除掉,就没有忿懥等私了。这个私是自私自利,这是我执。有我执,只想到我,不能想到众生,所以就不能够「民之所好好之、民之所恶恶之」。这两句是《大学》后面提到的经文。

「民之所好好之」,就是众生喜欢的,我们就能够帮助众生得到。如果众生厌恶的,我们就帮助他去除。《弟子规》讲的,「亲所好,力为具,亲所恶,谨为去」。这个亲,如果扩大到当作民众来讲,就是这句话,「民所好,力为具,民所恶,谨为去」。说明什么?自己没有好恶,为什么?没有自己,众生跟我是一体,只有众生,所以才能够做到「民之所好好之、民之所恶恶之」。这里回答了如恶恶臭、如好好色跟忿懥、好乐并不矛盾。有忿懥好乐是因为有私,把私心断除,然后我们才能够诚其意、正其心。所以下面说,「故知格物致知之外,别无诚意正心之功」。把私心放下就是格物,没有分别,平等了,用自性的明德来应事、应物、待人,这是致知,这就是诚意,这就是正心。格致诚正不能分开讲,它是同时的,完全是修行的同一个境界。

底下我们再讲下一节的经文。这上面两节经文我们用了比较长的时间,它属于「修齐治平,必有次第」这个段落里面的第一小段,是以「心身合释」,合起来讲。下面一段是以「身家合释」,把身和家合起来讲,经文比较短,只有一段,我们来读一读这段经文:

【所谓齐其家在修其身者。人之其所亲爱而辟焉。之其所贱恶而辟焉。之其所畏敬而辟焉。之其所哀矜而辟焉。之其所敖惰而辟焉。故好而知其恶。恶而知其美者。天下鲜矣。】

这是讲到齐家在修身。朱子解释『人之其所亲爱而辟焉』,这个之字当于字讲,就是于其所亲爱而辟焉。这个辟当偏字讲,也就是说,当我们有所亲爱的时候,就会产生偏颇,有偏私身就不修,家也就不能齐。底下都是这么说,如果有所『贱恶』,轻贱或者是厌恶,对这些我们也就有偏颇;如果对所敬畏的人或者事或者物,我们也会产生偏颇;对所『哀矜』的,就是可怜他、怜悯他的,也会产生偏颇;对所『敖惰』的,就是傲慢他、轻慢他、怠慢他的,我们也会有所偏颇。所以这个之就是当于字讲,辟就是当偏字讲。

汉朝的郑玄,他解释这个之和辟,讲法不一样。他讲这个之当适字讲,适应的适,古时候适字是作往字的意思,就是你往哪里去,这个辟当譬喻的譬字讲。也就是说,「人之其所亲爱而辟焉」,就是当我们看到别人有德行就对他亲爱,我们要回过头来想想自己,这个辟是能近取譬那个譬,就是回过头来拿自己跟他比一比,我们有没有他那种令人亲爱的德行。所以赶紧要自己修德,能够使人也亲爱于我。他这个解释就不一样,所以关键词是两个,一个之字,一个辟字。贱恶也是如此,当看到我们所贱恶的人,轻贱厌恶的人,我们想想他有什么恶行,反观自己有没有,如果有,我们自己也会遭人轻贱厌恶。看见别人有令人敬畏的这些方面,我们也反观自照,如果我们也希望别人敬畏我们,我们也要向他学习。哀矜、敖惰,都是这样。当我们哀矜别人的时候,他肯定有值得我可怜的地方,让我生起怜悯心,我们也反观自己,如果希望别人也可怜我们,来帮助我们,我们也需要有这方面的这些状况。敖惰,当我们傲慢、轻视别人的时候,也反观自己,如果我们也像他那样,我们岂不是也被人轻慢?所以,这些都是什么?以人为镜,而后修其身,修身之后齐家。

他讲的这个,这郑玄的解释固然有他的道理,但是我们这里还是要取朱子的解释,因为这个跟蕅益大师的解释是一脉相承下来,相通的。朱子是把之字当于字讲,辟当偏字讲,当我们有所亲爱的时候,譬如说我们爱某人、爱某物,我们会不会起偏颇的心?由于心偏颇,心也就不正了,心不正,身也就不能修,因而家也不能齐了。所以,有所贱恶、有所畏敬、有所哀矜、有所敖惰,这些心都不正,都不能够达到正心。

在历史上我们也看到这样的例子。人之其所亲爱而辟焉,当人自己有所亲爱的时候,他这个心就没处在正位上。清朝还没建国的时候,当时明朝末年,朝廷面临着李自成起义,带兵准备进入京师,大兵压境了。北部,清兵也要入关了。当时镇守山海关的明朝将领是吴三桂,当时吴三桂,明朝想他效忠,李自成也想把他招降,清兵也想笼络他,吴三桂处在这么个局面,他是员大将。吴三桂带兵来救山海关的时候,明朝崇祯皇帝已经上吊死了,李自成把吴三桂的父亲给抓住,羁押起来,然后写信招降吴三桂。当时吴三桂已经心里有动摇,想归顺李自成,准备把大明江山交给李自成。可是后来听闻李自成的一个部将把吴三桂的一个爱妾陈圆圆给霸占了,他就非常的生气,立刻就决定将清兵引入关内,跟清兵合在一起把李自成给灭掉。这就是什么?吴三桂请清兵入关,他也就归降了清兵,后来成为清朝的平西王。

这是什么?他冲冠一怒为红颜,当他有所亲爱的时候,他心就不正。结果后世人都批评他是个不忠不孝的人,投降满清。所以,当我们有所亲爱,而能够保持不用情绪来指导我们的行为,还是用理智,这就是最起码要做到的心正。许多父母在教育儿女上也会犯这种毛病,因为爱自己的儿女,结果没有想到要用正确的方法教导儿女。所谓爱之足以害之,因为溺爱儿女,造成儿女很多不良的习气,所谓娇生惯养,反而害了他的前途。这就是什么?因为有所亲爱,心就偏颇。

之其所贱恶而辟焉,在历史上也有这么个典故。当我们轻贱一个人、厌恶一个事,也会产生偏颇的行为。在《三国志.简雍传》里面记载这么个故事,当时刘备下令禁酒,说所有人的家里不可以制作酒。结果有个官员在一个地方查到有一家家里有酒具,就是造酒的、酿酒的这些器具,于是就要给他治罪。这搞得满城风雨,这是大家都畏惧莫须有的罪名,人心就有点慌乱。简雍是刘备的一个部下,他知道这样做不仅没有达到禁酒的效果,反而会使民心不定,不利于朝政。但是要怎么样建议刘备?也不能够反对,戒酒令已经下了,你马上反对,这不等于跟皇上对着干吗?

所以,有一次简雍跟刘备一起出行,见到路上有个男子和一个女人一起在走路,简雍马上向刘备报告说,我们发现这个男子准备强暴这个女子。刘备说,你怎么见得?你得拿出证据。简雍说,因为他是个男的。刘备说,不能因为他是个男的,你就说他会犯这个罪。简雍就说,那我们抓住这个有酒具的人,他虽然有酒具,我们也不能够马上给他定他犯了戒酒令。刘备恍然大悟,就赦免了被捉拿的人。这是什么?有所轻贱、有所厌恶的时候,我们轻贱一个人、厌恶一桩事情,像厌恶酒,也容易产生偏颇的行为。

之其所畏敬而辟焉,也有这么个例子。在唐朝,唐高宗李治,他是唐太宗第九个儿子,他被立为太子的时候就跟武则天有染,后来唐太宗去世之后,李治就把武则天封为皇后。武则天是位非常有谋略、手腕也非常厉害的女人。当时武后为了扩大自己的势力,打击很多反对她的人,结果使朝廷里头很多大臣都很不甘心。有位官员叫上官仪,也是位忠臣,见到这种局面,就秘密的向唐高宗建议把武后给废掉。结果这事情还在计划当中的时候被武后知道了。武后就立即来找唐高宗,这时候正好看到唐高宗这份要废除武后的计划。武后就质问,这是谁的主意?高宗因为对于武后很敬畏,虽然也想要废除她,但是他没有这个魄力。由于畏敬,所以就马上给自己开脱,他说,这都是因为上官仪给我的计策。结果武后就要求高宗下诏,把上官仪满门抄斩。因为唐高宗李治对武则天武后的敬畏,结果他这个心就偏颇,造成自己的忠臣灭门之灾。之后政权也就逐步操纵在武后手中。后来高宗去世之后,武则天最后自己自称皇帝,这是我们中国历史上唯一一个女皇帝。这是所谓有所畏敬就有偏私了,心就不正。

有所哀矜而辟焉,《伊索寓言》里面也讲到个故事,讲农夫与蛇。在冬天,有个农夫发现地上有条蛇冻僵了,就很可怜牠,所以把牠放在自己怀里,用自己的体温来温暖牠。结果蛇后来苏醒过来,竟然把这个恩人咬了一口,这是条毒蛇,最后使农夫丧命。这农夫临死前说,我怎么能怜悯恶人?我应该受恶报。这是什么?他有所哀矜,光想到怜悯蛇的时候,就忘记了蛇的危害性,这是心没有智慧。所以,如果能够怜悯牠,救牠,但是不为牠所害,这就是智慧。

之其所敖惰而辟焉,敖惰是傲慢、轻视他人。这个人有傲慢心,他也就偏颇。在东晋时代,有位将领叫谢万,很有才气,但是他喜欢炫耀自己。他的哥哥叫谢安,比他稳重。后来谢万做了将军,统兵打仗,因为谢万常常自命清高,看不起人,而且在炫耀的同时还会轻贱人。就是袁了凡先生所说的,「常以才智盖人,直心直行,轻言妄谈」,这就是谢万的毛病。他的哥哥劝他,你身为元帅,应该多安抚部下,让部下都能够欢喜。你要恭敬他们,不能够轻贱他们。你的这些战功都是靠部下帮你成就的,所以你应该请他们多吃饭,多来抚慰他们。谢万他就勉强接受,于是就请这些部下来吃饭。结果谢万平时讲惯了那些自我炫耀、轻贱别人的话,在宴会上都不知道怎么样去抚慰大家,想了半天才挤出一句,还拿着一个铁如意指着别人讲,说你们都是劲卒。劲是强劲,卒是士卒,把将领说成是士卒,把人家讲低了。他本来是想赞叹别人,结果这话一说出来,就变成轻贱别人,将领们都非常的气愤。所以到最后,真正打仗的时候,跟敌军交战,还没打,这些将领统统都撤走,谢万就大败。因为战败,所以被罢免为庶人。这就是什么?他因为心里有傲慢,轻贱别人,心就失其正,他身也就不修,他家也就不齐,他也就不能够统帅自己的部下。

所以亲爱、贱恶、畏敬、哀矜、敖惰这五者,朱夫子讲,「五者,在人本有当然之则。然常人之情惟其所向而不加审焉,则必陷于一偏而身不修矣」。这里提到的这五个方面的情感,朱熹讲,人人本来都有的。那我们可以见到,朱子完全是以世间人的标准,他没有让我们把这些情感断除掉。要知道,这些情感统统都属于烦恼,亲爱属于贪,贪爱,贱恶属于瞋,畏惧属于恐惧,哀矜、敖惰都是属于烦恼。这些烦恼,当然一般人都会有,朱子这里讲的,只是常人有这种情感、有这些烦恼的时候,他不加以审查、不加以克制,所以就会陷于一偏,心就偏颇。偏颇就不正了,心不正就身不修。儒家是讲这些烦恼要控制,它没有要求我们断。譬如说,「欲不可纵,傲不可长」,这些是什么?它讲的这些烦恼,欲望是烦恼,你不要纵欲就行了,你要克制住,不要放纵它。你有傲慢,这里讲的敖惰,敖惰不能增长,你要克制。它没有说断。但是佛门里面讲,这些烦恼必须断除,如果不断除,根还在的话,我们就不能真正做到格物致知、诚意正心。经文讲:

【故谚有之曰。人莫知其子之恶。莫知其苗之硕。此谓身不修。不可以齐其家。】

这里经文引用谚语里面的话,这是古代民间的俗语,叫谚语。谚语说,人不知道自己儿女的过恶。为什么?因为太爱他,有所亲爱就产生偏颇。不知道其苗之硕,自己田里的苗长得很大了,他还看不出来。为什么?因为有贪心,希望它愈大愈好,还不够大,长得还不够高,果实还不够丰满。所以这就是心不正,因而身不修,就不可以齐家了。

朱子解释说,「溺爱者不明,贪得者无厌,是则偏之为害,而家之所以不齐也」。因为溺爱自己的儿女,也就不明,不明是丧失了智慧,只看到自己儿女好的一面,看不到自己儿女不好的一面。我们对所有的人都要有这种警戒心,当我们喜爱一个人的时候,会不会产生溺爱的心?溺爱就看不到他的过失。这就是前面讲的,「好而知其恶,恶而知其美」,你喜欢他,但是你要知道他的恶、他的过错;你讨厌他,也要知道他的优点。这种人,天下比较少,说明什么?心正的人少。这里又讲到,不知苗之硕,就是因为贪得无厌,所以心也就不正,落入偏私里面。这都是偏私之为害,人一有偏私,就没办法齐家。特别是古代,家里都是大家庭,可能是几百口人,五、六代同堂,假如我们有偏私、有不公,就没办法带领好这个家。

蕅益大师这里的批注比较简单,但是点出里头的深意。他说,「五个辟字,皆是不能格物,故不能致知耳,便是不能齐家之处,何止为身不修耶?莫知子恶,莫知苗硕,亦是为物所蔽,故不能致其知也。后一反结,最为有力,正显修身为本」。这五个辟字,就是说人对于他所亲爱的、所贱恶的、所畏敬的、所哀矜的、所敖惰的,都会有辟,辟就是偏私。这是因为什么?不能格物,不能把自己的私心格除掉,不能把烦恼格除掉,才产生这种现象。所以,不能格物也不能致知,没有智慧,这个就是不能齐家的原因。为什么不能齐家?因为身没有修好。所以,修身在于格物致知、诚意正心。不知道自己儿女的过恶,不知道自己田里苗的丰满,这是因为有所亲爱,有所贪婪,这也是为物(自己的物欲)所蒙蔽,所以就不能够致其知,没有智慧,心就不正。

最后的一句,「此谓身不修,不可以齐其家」,这句是小结。这个小结用反过来这个方式来讲,身修才能齐家,所以身不修就不能齐家。讲得铿锵有力,正显修身为本,齐家必须要修身为本。而修身便是格物致知、诚意正心。这是第二个小段,「以身家合释」,我们就讲解圆满。今天时间到了,我们先学习到此地。有不妥之处,请大家多多批评指正。谢谢大家。

End

钟茂森:莲公大士净语选讲(第三集)

尊敬的诸位大德同修,大家晚上好!今天是我们晚晴轩佛七第三天。我们继续选取莲公大士念佛的偈子来学习。今天跟大家一起学习两首偈,我先念一念:【道人须学石头顽。哪有功夫说苦酸。炼得此心顽似铁。风吹雨打不相干

钟茂森:莲公大士净语选讲(第五集)

尊敬的诸位大德同修,大家晚上好!今天是我们晚晴轩佛七第五天,我们选取莲公大士一首「老实念」的偈子来一起学习。这首偈子我先给大家读一遍:【但只老实念。不必问如何。莫管同与异。休论自与他。止贵愿力强。哪怕

钟茂森:莲公大士净语选讲(第四集)

尊敬的诸位大德同修,大家晚上好!今天是佛七第四天,爷爷到今天已经是第九天断食,基本上都没有吃什么东西,只喝饮料。今天他的状态是最好的,从早上五点钟开始念佛,念了一个早上,休息了一下,又念了一个上午,下

钟茂森:往生净土之正因(第一集)

尊敬的主法和尚上悟下行法师,尊敬的开林法师,诸位法师,诸位大德同修,大家下午好。行师父慈悲,吩咐定弘给大家在佛七当中,今天在圆满之前给大家讲个半小时的话,鼓励大家念佛。佛七是自古以来祖师大德按照经典所

钟茂森:莲公大士净语选讲(第七集)

尊敬的诸位大德同修,大家晚上好!今天我们晚晴轩的助念佛七圆满。虽然佛七圆满,与其说是结束,不如说是开始,为爷爷的助念可以说又要进入一个新的阶段。今天爷爷有一点业障现前,对于西方极乐世界产生诸多的疑问,

钟茂森:往生净土之正因(第二集)

尊敬的主法和尚,尊敬的诸位法师、诸位大德同修,大家上午好!定弘昨天跟大家谈到闻名的功德,这是弥陀本愿的核心,第十八愿所说到,若有众生,闻佛的名号功德,必定能产生至心信愿,而能至心信愿就决定得生净土。所

钟茂森:往生净土之正因(第十集)

尊敬的主七和尚,诸位法师、诸位大德同修,大家好。接到念佛同修的一些问题,其中提到对于念佛怎么念法,以及可能出现的境界,有疑惑,那么想抽一点时间谈一下这个问题。念佛要是会念,就很容易得到三昧;如果不会念

钟茂森:往生净土之正因(第四集)

尊敬的主七和尚,尊敬的诸位法师、诸位大德同修,大家好。今天是佛七的第三天,大家的状态是渐入佳境,刚才大家念佛声音非常整齐,听起来很安定,证明大家的心就愈来愈静下来了。通常佛七到中间第四天这是状态最好的

钟茂森:往生净土之正因(第五集)

尊敬的上悟下行法师,尊敬的诸位法师、诸位大德同修,大家好。我们念佛最重要的是心要跟佛的愿相应,古人所谓的,「一念相应一念佛,念念相应念念佛」,如果能够相应,你当下就能随着这句万德洪名入到净土,也就是你

钟茂森:往生净土之正因(第十二集)

尊敬的主七和尚,诸位法师、诸位大德同修,大家好。今天是佛七圆满的一天,大家在这七天当中,念得都很不错,很用心。现在最后一天,我想要说点什么?应该说点劝勉的话。我们跟净老和尚学习《无量寿经》,《无量寿经

钟茂森:往生净土之正因(第十一集)

尊敬的主七和尚,诸位法师、诸位大德同修,大家好。我们昨天晚上谈话里面讲到往生净土的正因,每一个类型的往生的人,都要至心求愿往生净土,昼夜常念、思惟极乐世界和阿弥陀佛种种功德、种种庄严。品位的高下,在乎

钟茂森:往生净土之正因(第六集)

尊敬的主七和尚,诸位法师,诸位大德同修,大家好。今天是我们佛七第四天,按道理来讲通过前三天的念佛,我们的心应该是渐渐静下来了,我们的功夫应该是愈来愈绵密。那我们自己要反观一下,我现在的功夫有没有比刚来

钟茂森:往生净土之正因(第七集)

尊敬的主法和尚,尊敬的诸位法师、诸位大德同修,大家好。今天大家念佛都念得很不错,我看到有一些同修昏沉的现象减少了。在念佛当中最普遍的两种现象,一个是昏沉,一个是掉举,掉举就是妄念纷飞,心定不下来。两者

钟茂森:往生净土之正因(第九集)

尊敬的主法和尚,尊敬的诸位法师、诸位大德同修,大家好。我们今天上午跟大家谈到往生净土的正因,《无量寿经》上讲,三种品位往生的人都具备昼夜忆念、思惟极乐世界种种庄严,阿弥陀佛种种功德。你首先要对于极乐世

钟茂森:往生净土之正因(第八集)

尊敬的主七和尚,尊敬的诸位法师、诸位大德同修,大家好。时间过得非常快,今天已经佛七第五天了,能不能够成就,就看最后这三天,那么三天也过了半天了,所以大家要提起精进。正如我们每天晚上结束的时候念的普贤警

钟茂森:无量寿共修念佛法会讲话(第一集)

尊敬的诸位同修大德,大家好!我们在念佛法会正式开始之前,先跟大家讲一讲念佛的一些道理,让大家能够明了怎么来念佛,念得才如法、才能得力。在过去传统的佛七里面是不会讲开示的,就是不能讲话,也不讲经的,就是

钟茂森:无量寿共修念佛法会讲话(第三集)

尊敬的诸位同修大德,大家好!今天是我们念佛共修法会第三天,如果真正用功,我们的心一定会定下来了。如何才能做到功夫得力?最重要的是我们要真正发起出离心,要想到六道轮回太苦了,我们生生世世在这里头轮转,受

钟茂森:无量寿共修念佛法会讲话(第四集)

尊敬的诸位同修大德,大家好!我们师父上人有提到「开示」两个字,只能是佛、证果的人能够开示众生,悟入佛之知见,这个才能用开示。像我们在一起共修,只能叫「讲话」,不敢称开示,因为我自己也没有开悟,也没有证

钟茂森:无量寿共修念佛法会讲话(第六集)

尊敬的诸位同修大德,大家下午好!我们今天早上举了《无量寿经》一段经文,劝导大家对净土法门要生起坚定的信心,对《无量寿经》也要生起坚定的信心。只要对这个法门不怀疑,哪怕是我们曾经做过许多恶业,甚至地狱里

钟茂森:无量寿共修念佛法会讲话(第十一集)

尊敬的诸位同修大德,大家早上好!我看到从昨天晚上九点半到今天早上九点半,整整十二个小时,大家念得很认真、很精进,非常难得。好像没有听说有人往生,不过不要紧,这是一个开始,我们以后还要找时间自己去加功用

钟茂森:无量寿共修念佛法会讲话(第十集)

尊敬的诸位同修大德,大家好!大家刚才观赏了这个影片,有没有得到什么样的启发?记不记得刚才字幕里面的其中一、二句话?对,只要记得这句话,「能够一心念佛,就能化解灾难」。我们现在面临十二月二十一号就只剩两

钟茂森:一函遍覆_印光大师开示(第二集)

尊敬的诸位法师,诸位大德同修,大家早上好!我们今天继续来学习「一函遍覆」,昨天我们学习到前面第二段。第一段讲的是净土法门的正修,如何往生净土,印光大师一开端就为我们直示净宗法要,修信愿行三资粮求生净土

钟茂森:弟子规_父母呼 应勿缓(第一集)

尊敬的悟净老法师,尊敬的各位法师、各位大德,各位居士们、同学们,大家早上好!末学今天又回到念佛堂来跟大家一起座谈,感到非常欢喜。这已经分别了前后有十多天,跟随我们师父上人到广州参加了一次国际儒学联合会

钟茂森:一函遍覆_印光大师开示(第一集)

尊敬的各位法师,各位大德同修,大家早上好。阿弥陀佛!末学茂森非常感恩常住不断的给末学学习的机会,在我们共修的过程中,我们常常都会遇到修学上的问题,所以末学非常乐意,也非常荣幸,能够常常跟诸位法师大德一

钟茂森:一函遍覆_印光大师开示(第三集)

尊敬的诸位法师,诸位大德同修,大家早上好。阿弥陀佛!我们收到一些大德的提问,但是因为印光大师的这封「一函遍覆」还没讲完,我们先把这篇文讲完,然后再来跟大家讨论问题。说不定待「一函遍覆」讲完以后,大家也

钟茂森:阿弥陀佛四十八大愿(第二集)

尊敬的法师,尊敬的孙会长,尊敬的诸位同修大德菩萨,大家下午好。阿弥陀佛!今天早晨大家听完经之后念佛念得怎么样?挺好,好。念佛是正行,我们护世息灾也好,我们自己求生净土也好,念佛是第一重要的行门,听经目

钟茂森:一函遍覆_印光大师开示(第四集)

尊敬的诸位法师,诸位大德同修,大家早上好。阿弥陀佛!我们今天继续来学习印光大师的「一函遍覆」。昨天我们讲到「观世音菩萨,誓愿宏深,寻声救苦」这段,我们先把这段从头到尾念一遍。【观世音菩萨。誓愿宏深。寻

钟茂森:阿弥陀佛四十八大愿(第十集)

尊敬的诸位法师,诸位大德同修,大家晚上好!我们继续来学习《无量寿经》的四十八愿,我们来看第二十二到二十四愿,我们把今天要讲的经文一起念一下:【我作佛时。国无妇女。若有女人。闻我名字。得清净信。发菩提心

钟茂森:阿弥陀佛四十八大愿(第四集)

尊敬的诸位法师,诸位大德同修,大家早上好。阿弥陀佛!昨天我们一起共修了一天,大家有什么样的感受吗?非常好!今天也出太阳了,昨天阴雨了一天,看来阴气已经逐渐逐渐的退去了。大家能够这样发起真诚的心来念佛,

钟茂森:阿弥陀佛四十八大愿(第十五集)

尊敬的诸位法师,诸位大德、同修,大家下午好!我们继续来学习「弥陀四十八大愿」,请看第四十二愿的经文,我们一起合掌将此愿文读一下:【我作佛时。所居佛剎。广博严净。光莹如镜。彻照十方无量无数。不可思议。诸

钟茂森:阿弥陀佛四十八大愿(第十四集)

尊敬的诸位法师,诸位同修、大德,大家早上好。我们继续来学习弥陀四十八大愿,请大家打开经本,看第三十九愿,我们一起把这段愿文读一下:【我作佛时。国中万物。严净。光丽。形色殊特。穷微极妙。无能称量。其诸众

钟茂森:阿弥陀佛四十八大愿(第十一集)

尊敬的诸位法师,诸位大德、同修,大家早上好!我们继续来学习「阿弥陀佛四十八大愿」,昨天晚上跟大家讲到了第二十四愿,今天从第二十五到二十七愿看起。让我们一起合掌将这段愿文读一下:【我作佛时。十方众生。闻

钟茂森:阿弥陀佛四十八大愿(第十六集)

尊敬的诸位法师,诸位大德、同修,大家早上好!我们今天是佛七的最后一天,大家这六天多来,表现得非常好,非常难得,真正发起护世息灾的愿心,一起认真的念佛、学教,希望我们以这样的功德回向这个地区灾难消除、正

钟茂森:沙弥律要节录(第一集)

《沙弥律要节录》,这一百多条,诸位可以把这个节录跟经本对照,意思就更清楚、更明白了。节录的因缘是便于大家学习,古注虽然很详细、很周全,但是时间隔得很久,有许多地方跟我们现在实际的生活已经脱节。所以我们

钟茂森:沙弥律要节录(第五集)

【十二、易云:「圣人者,与天地合其德,与日月合其明,与四时合其序,与鬼神合其吉凶。」此是世间圣人。】这是《易经》里的一段话。《易经》在中国学术上可以说是根本。称之为「易」,「易」就是简单容易。凡是「至

钟茂森:沙弥律要节录(第二集)

【三、戒是禁戒,律即法律。防非止恶曰戒,处断轻重、开遮持犯曰律。】『戒是禁戒,律即法律』,这是解释戒律两个字的定义。『防非止恶曰戒,处断轻重、开遮持犯曰律』,这是把戒律两个字讲得很清楚。「戒」的精神与

钟茂森:沙弥律要节录(第六集)

【十五、蜎飞蝡动,微细昆虫,俱禀色心,同一觉源。欣生怖死,痛痒苦乐,与人无异。既同觉源,即是未来诸佛。】这是佛告诉我们,一般人往往疏忽小动物,再小的动物,蚊虫、蚂蚁也是一个生命,也是众生之一,它也受轮

钟茂森:沙弥律要节录(第三集)

【六、律制比丘,五夏已前,专精律部。若达持犯,办比丘事,然后乃学习经论。今越次而学,行既失序,入道无由。】『制』就是制定、规定。这是佛为弟子们在修学程序上做了一个制定。『五夏』就是五年。出家人要把世俗

钟茂森:沙弥律要节录(第四集)

【七、轻戒,全是自轻;毁律,还成自毁。妄情易习,至道难闻。拔俗超群,万中无一。】这是非常真实、恳切的忠告。因为修行不是凭口头上说的,也不是靠我们思惟想象的,一定是要把错误的行为修正过来。错误与正确的标

钟茂森:沙弥律要节录(第七集)

【二十、经云:施恩济乏,使其得安。若见杀者,当起慈心。】『乏』是缺乏,众生有缺乏,如果我们有多余的,就应当要帮助他,这是『施恩济乏』。他不缺乏,他的生活就安定了,情绪也安定了,所以这个『安』是身安、心

钟茂森:沙弥律要节录(第八集)

【二十三、见他人杀生,当生慈心,愍彼行杀者,罪堕三途;其被杀者,苦痛无地。怨业既结于今生,酬报则当来不已。愿得菩提,度令解脱。】这是十戒里面的第一条,「不杀生」。这一节文有三段,第一段是讲杀生的人,杀

钟茂森:沙弥律要节录(第九集)

【二十六、金银重物,以至一针一草,不得不与而取。】这是十戒里面的第二条,「不偷盗」。『一针一草』,这是很微贱的,不是贵重的。『不得不与而取』,只要是有主人的,即使一针一草,一定要主人同意才可以取;主人

钟茂森:沙弥律要节录(第十集)

【三十一、经云,佛告比丘:若人偷盗他物,命终生地狱中,猛火烧身,烊铜灌口,镬汤炉炭,刀山剑树,煻火粪尿,磨磨碓舂,受种种酸楚苦痛,不可称计。地狱罪毕,生畜生中,以偿他力。】这一条所说的跟《地藏菩萨本愿

钟茂森:沙弥律要节录(第十二集)

【四十五、经云:夫士处世,斧在口中,所以斩身。由其恶言,应毁反誉,应誉反毁,自受其殃,终无有乐。】这一条是妄语戒,这是佛在经上说的一段话。『夫』是文言中的虚字,没有意义。『士』就是知识分子。在这个世间

刘素云:钟茂森:刘素云老师怎么学成功的?

刘素云老师怎么学成功的?她没有跟在师父上人身边,她就是听那个光盘,《无量寿经》,一门深入,不换题目,专。专妳才能得定,就在家听,不出门,也不乱去跑道场。不是今天跟这个师父学,明天跟那个师父学,没有,她

钟茂森:《文昌帝君阴骘文》研习报告(第二十八集)

尊敬的诸位法师,诸位大德同修,大家早上好,请坐。我们今天继续来学习《文昌帝君阴骘文》,上一回我们讲到「广行三教」这一句,意思还没有讲完全。安士先生在《广义节录》的批注里面解释这句解释得非常详细,他在发

钟茂森:《文昌帝君阴骘文》研习报告(第二十九集)

尊敬的诸位法师,诸位大德同修,大家早上好!请坐。我们继续来学习《文昌帝君阴骘文》,我们还在继续讲「广行三教」这一句。安士先生在批注里面谈到广行儒释道三教之益,举出了三条利益,第一个是助扬王化,辅助国家

钟茂森:《文昌帝君阴骘文》研习报告(第二十七集)

尊敬的诸位大德,大家早上好!请坐。我们继续学习《文昌帝君阴骘文》。我们昨天讲到「报答四恩」这一句,还有一个公案还没有讲,今天我们继续来看。安士先生举出「酬恩护法」这一个故事,这是出自于《金汤编》。讲的

钟茂森:《文昌帝君阴骘文》研习报告(第三十六集)

尊敬的诸位法师,大德,菩萨,大家早上好!请坐。我们继续来学习《文昌帝君阴骘文》,今天我们学习第四十五句:【禁火莫烧山林。】这句话字面的意思很容易懂,安士先生在批注里面说到,「人遇火灾,未必皆丧身命。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