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佛笔记

钟茂森:四书研习报告_大学(第一集)
2025-10-14 11:53

尊敬的诸位大德,大家好!今天我们开始学习四书第一部,《大学》。

「大学」这篇文章并不算长,它原来是出自于《礼记》第四十二篇,到南宋,朱熹朱夫子把这篇文章单提出来,成为四书第一篇。朱夫子在他对《大学》的批注,叫《大学章句》,开头有篇序文,在这篇序文里面为我们谈及《大学》的旨趣,我们看其中两段。

他说到,「夫以学校之设,其广如此,教之之术,其次第节目之详又如此,而其所以为教,则又皆本之人君躬行心得之余,不待求之民生日用彝伦之外,是以当世之人无不学。其学焉者,无不有以知其性分之所固有、职分之所当为,而各俛焉以尽其力。此古昔盛时所以治隆于上、俗美于下,而非后世之所能及也」。这段文字是夫子为我们说明古代学校教育是怎么回事。他讲到,在古代,这当然是夫子之前,学校的设立有很多的科目,这是讲它们的广;教育的内容里面来讲,它的次第、次序也是非常详尽。教育之所以叫教育,是什么?是教人如何生活,如何处事待人接物,这是教育真正的意思。它的由来是根据古圣先王他们力行圣贤之道而有了心得。圣贤之道,我们不要错以为是某一个圣人给我们留下来的规范我们的行为准则,不是。所谓圣贤之道,是我们每个人本有的自性性德。

我们前两次在讲到「四书概要」里面给大家也有了说明,「人之初,性本善」,自性本身它是纯净,它的作用是纯善。所以我们要恢复本性本善,必须通过圣贤教育,把我们那些本来没有的烦恼习气断除掉,就能让我们自性的光明、明德显发出来,而止于至善当中。所以这种教育不能脱离生活之外,就是在我们日用平常当中显发我们本有的自性。古圣先贤是过来人,他们把他们修学的心得给我们讲述出来。这是他们日常行为修学的心得,并不是在日用彝伦之外。「彝伦」就是我们现在讲的常理,这个伦,特别讲到五伦的关系,五伦关系是常理,所谓君臣、父子、夫妇、兄弟、朋友,这是伦常大道,而这又是每天我们所面对的。只要在这五伦关系当中尽到自己的义务,你就能成圣成贤。所以这不是民生日用彝伦之外的,全在生活当中,这是圣学离不开生活,圣学就是生活。所以过去没有人不学的,「当世之人」是古人,都学习。

学习的目的,这里讲到,无不有以知其性分之所固有、职分之所当为。就讲到一个知、一个行。知什么?性分之所固有,这个性分就是我们的自性,五伦十义、伦常大德皆是我们自性本有的性德,不是从外而来。所以这桩事情,说难也难,说容易也容易。难是难在什么?你不知,不知当然你就不会做,这就难。可是一旦知道了,那做还不容易吗?就是日常生活,人本来就应该是这样生活的。所以学习圣贤,不是说从外面多增加一点什么,而是把自己原有的恢复过来就行了。就怕你不知,所以圣贤之道是知难行易。也就是你明白很难、觉悟很难,一旦你明白、觉悟了,你立刻就成为圣贤,那是你职分之所当为,每个人都能成为圣贤。上至国家总统,他能成为圣贤;下至黎民百姓,一个扫大街的清洁工,他只要能够知道自己的本分,敦睦伦常,尽到自己的义务,守住道德,他也能成圣贤。孔子的门生里面就有富贵的学生,也有贫贱的学生,地位高下悬殊很大,譬如说子贡就很富有,子路就很贫穷,两个人都成为贤人。而孔子最赞叹的学生并不是有什么地位和财富,反而是最贫贱之人,颜回,箪食瓢饮,居于陋巷,但是却成为夫子最优秀的学生,他也成为圣贤。所以人皆可以成圣贤,孟夫子说得好,「人皆可以为尧舜」,尧舜就是圣贤。因此,各俛焉以尽其力,我们每个人都需要勉力而行之,努力去做到。这个事情不是求人,求人难,这事情是求自己,有什么难?只要你肯干,没有做不到的。

所以古时候教育的原理,就是告诉我们人皆可以为尧舜,目的就是让我们成圣成贤,恢复我们性分中所固有的智慧德能而已。这是古昔盛时所以治隆于上、俗美于下的原因。所以《礼记o学记》里头讲到,「建国君民,教学为先」,这个教学是圣贤的教育,太重要了。一个国家政权的建立,必须先要用教育,彻始彻终都是要用教育,这样能够让上下和睦。现在我们追求的和谐社会、和谐世界,大家都能够安于本分,这是一个太平盛世,靠什么?靠教育能达到。上古时代的这种和谐世界后世比不上,比不上的原因没有别的,教育没跟上。我们看中国的历史上下五千年,凡是一个历史时期当中帝王重视教育的那个时代,必定是太平盛世;忽略教育,甚至把教育打翻在地,最明显的秦朝焚书坑儒,必定会导致天下大乱。所以朱夫子第一段告诉我们古代圣哲教育的原理以及重要性。

底下一段,说「及周之衰,贤圣之君不作,学校之政不修,教化凌夷、风俗颓败。时则有若孔子之圣,而不得君师之位,以行其政教,于是独取先王之法,诵而传之,以诏后世。若曲礼、少仪、内则、弟子职诸篇,固小学之支流余裔,而此篇者,则因小学之成功,以着大学之明法,外有以极其规模之大、而内有以尽其节目之详者也。三千之徒,盖莫不闻其说,而曾氏之传独得其宗,于是作为传义,以发其意。及孟子没,而其传泯焉,则其书虽存,而知者鲜矣」。这一段是讲到此书《大学》何以能够传世。《大学》里面所说的这些教育的哲学、方法,在上古时代人人皆知,所以上古时代孔子是很仰慕的,那真的是和谐世界。过去讲的三代,夏商周三个朝代,很多的圣贤之君出现。周朝末年,春秋战国时期就没有圣贤之君出来,这些诸侯天子都不懂得教育,更不能提倡教育,所以学校之政不修。学校本来是国家来办的教育机构,就是教导百姓五伦、十义、八德,教做人,人做好了,社会都太平。学校之政不修,也就是教育的职能被荒废的时候,教化凌夷、风俗颓败,这个社会就大乱。大乱的原因就是出自于教育跟不上。当没有了圣贤的教育之后,人心就开始堕落,唯利是图,损人利己,风俗就败坏,和谐社会就没有了。这是什么?百姓没有福报,不能感得圣贤的帝王出现。

到春秋时期孔子出现,孔子虽然是大圣,可是他也不得君师之位以行其政教。君是国家领导人,师是老师。领导的职责是带领好百姓,师的职责是教化百姓,这是国家领导人要负的责任。孔老夫子当时很希望能找到一个诸侯国来做试验,试验什么?把他所学到的周公之道来推广,构建出一个和谐的国家出来。有一个国家能够和谐,它就起到模范的作用,就能带动其它的国家。当时周朝是八百诸侯国,国家都不大,小小一个地方,可能小至方圆百里就能够成为一个诸侯国。在这个地方,就是老子所说的「小国寡民」,小国容易教化。我们的师父净空老法师几年前在他的家乡安徽省庐江县建立一个文化教育中心,在汤池镇。汤池镇很小,小地方,那里也很偏僻,人口只有四万八千。在那里来做试验,就用古圣先贤的这些教育,用《弟子规》做教材,进行这个镇的全民教学,结果效果令人惊叹。两年不到的时间,我们真正能看到,原来和谐社会是可以落实,人是可以教得好的,这是显示出圣贤教育的神功。当然,我们师父他是出家的法师,他不是在君师之位,不能行其政教。所以这样一个做法,只是提供国家领导人和联合国这些热爱和平的人士们一个试点、一个试验,让大家知道,原来古圣先贤说的没有错,和谐社会要用教育来实现,就说明这句话。孔老夫子当年就是希望能够在一个国家推行这个教化,但是很可惜办不到。列国的诸侯、国君对孔老夫子都不能完全信任,对他都很防备,为什么?因为孔老夫子太有智慧,太有能力了,他的弟子个个都是能文能武的,所以不敢重用孔子。孔子没有办法,不能够实现他的抱负,最后只好回到自己的家乡鲁国去办教育、办私学。

于是独取先王之法,诵而传之,以诏后世。夫子也很失望,这么好的治国方略,竟然得不到人的赏识运用。古圣先王的这些方法,当时没有得到应用,可是不能让它在我们这一代断绝。因此夫子把它都记述下来,整理出这些文献,让他的弟子们传下去。以诏后世,就是告诉后人这些古圣先王治国平天下的大法,这是往圣之绝学,可以开天下之太平。这是孔老夫子仁爱慈悲之心,圣人之心。夫子的门人,这些弟子们个个都是好样的,他有三千弟子、七十二贤,真的能够把夫子之道传到后世来。他们整理成文字,以书传世,这就是儒家的由来。所以儒家并不是自己创造出一个什么学派,这些儒家的教学全都是古圣先王他们的智慧。夫子说得很好,他是「述而不作,信而好古」,他没有创作,全都是记述前人的而已。但是他难得之处,他是一位集大成者,他和他的门人,把古圣先王之法能够系统的形成文字的内容,所以有儒家的经典传世。我们一般讲的儒家代表的经典是十三经,《礼记》是其中一部。《礼记》所记录的都是圣人教育最重要的内容,它里面有小学的内容,也有大学的内容。所谓小学和大学如何分?小学是基础,大学是提升。一个人在孩童的时代要接受小学的教育,古代的小学教育从八岁开始到十五岁,学什么?学规矩,学做人。当然八岁之前必须也要教。儒家的教育从什么时候开始?从胎教就开始,胎教为他奠定这一生的根基,胎教好,他根基就好。然后出生之后,继续由父母来教,教到八岁就交给老师教,所以小学是八岁开始老师带他,这是正式教育开始。

底下讲的,若曲礼、少仪、内则、弟子职诸篇,固小学之支流余裔。小学里面主要的教材,朱夫子点出几篇,「曲礼」、「少仪」、「内则」,这是《礼记》当中的,「弟子职」是春秋时代管仲撰写的,它出自于《管子》这部书第十九卷,那是教弟子各种规矩,着重在事相上教。而此篇者,此篇就是讲「大学」,则因小学之成功,以着大学之明法。一个孩子小学毕业之后,也就是说他十五岁的时候,他小学已经圆满了、成功了,他就要开始入大学。大学主要是要穷理,有了很好的小学的根基之后就可以提升,探索宇宙人生的真相,明白道理,提高智慧,从而真正能够圆满圣贤之道。但是要知道,大学一定要建立在小学基础上,这不能够跳跃,不能够躐等。古圣先贤的学问都是如此的,重视基础教育。

儒家的小学集中的体现在《弟子规》上面。道家的小学集中体现在《太上感应篇》上面,这是讲到因果教育,还有《文昌帝君阴骘文》上面,这两篇相辅相成,里面讲的道德,都是给我们在因果的层面上说明「善有善报,恶有恶报」。佛家的小学,他们叫小乘,大学称大乘,小学,小乘的经典很多,阿含里面就包含了很多的经典,在中国翻译的经典,小乘经典也很多,我们看《大藏经》里面很多。佛告诉我们,「不先学小乘后学大乘者,非佛弟子」,就是你没有前面小乘的基础,你想学大乘,你想成佛,不可能,你不是真正的佛弟子。这句话套在儒家的教学里面也一样,「不先学小学后学大学者,非儒弟子」,你就知道小学多么重要。佛家,我们中国的小乘经典虽然翻译得很多,但是唐朝之后学的人很少,为什么?中国大乘佛法真的是成绩斐然,代有人才,为什么这些人不学小乘,在大乘上居然有这么高的建树和成就?我们的师父给我们分析出来,其实原因在于大乘佛法确实要建立在小乘基础上,而在中国,儒和道的教育很好的代替了小乘,所以小乘就可以不需要了,古人都是在儒、在道上下很深的功夫,然后直接进入大乘,就有很好的成就。现在我们要学大乘的话,那小乘既然不学了,在儒、在道这个基础上必须要巩固,大乘才有成就。所以印光大师讲,有真儒才有真佛子,这个话给我们点出原因。所以我们师父要求我们,先要在儒家、道家伦理道德因果教育上扎根,不管你想成为世间圣贤,还是出世间圣贤,这根基非常重要,而根中之根就是《弟子规》,不可忽略。

所以「大学」,外有以极其规模之大,而内有以尽其节目之详者也。这篇「大学」的文章是给学者订立规模,什么规模?圣贤的规模,圣贤教育的规模。这个规模很大,大到可以说是尽虚空遍法界。为什么这么说?成圣人,那是成就圆满的性德,证得圆满的自性,而这个自性便是宇宙之体、宇宙是相,性相一如,性相不二,也就是自性便是宇宙的相,宇宙的相便是自性。真正回归本性的人,你说他的规模有多大?尽法界虚空界,整个宇宙便是他的法身,这是圣人的规模。内有以尽其节目之详,是讲修学的次第,教学的内容、节目很详尽。在《大学》里面主要是告诉我们修学方法,这个方法就是「三纲八目」。尤其是讲到八目,所谓格物、致知、诚意、正心、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而根本便在于修身。修身是什么?修身就是格物致知、诚意正心。我们上次讲到的四书里面「明宗」,就是明了它修学的方法,这个方法是什么?就是格物致知、诚意正心。格物是把物欲格除掉,才能够恢复我们的良知,这叫致知,然后意念才真诚、心地才正直,你的身就修好了,齐家、治国、平天下便是顺理成章的事情。

这种教学的方法,三千之徒,盖莫不闻其说。三千之徒是孔老夫子的三千弟子,他们都知道,夫子一生教学教什么?概括起来就是大学之道。那么大家都知道,总有一个人把它记录下来,来传后世。这个时候曾子(曾夫子曾参)深得孔子的心传,「独得其宗」,这个宗就是我们讲到的修学的方法,大学之道,于是他为夫子大学之道写下这部书《大学》,把夫子的心传传给后世,不要断绝了,所以我们要感谢曾子。曾参他是一位大孝子,记载里面就记述到,有一次他母亲在家里,他上山砍柴,结果家里来了客人,他母亲一个人也不知道如何去招待,就急着想着儿子赶快回来,急中生智,咬自己的手指,一咬就破了。十指连心,曾子在山上就感觉到心痛,不知道家里发生什么事,赶紧就跑回家里,才知道原来家里来了客人。他母亲告诉他说,我不知道怎么样呼唤你。过去也没有手机,不像现在方便,结果他母亲想了这个方法。你看看《弟子规》第一条,「父母呼,应勿缓」,曾子做到圆满了。这个呼不是声音传出去,她的心声传出去的时候,曾子就能够收到,就能够应勿缓。不像我们现在人,父母给他打电话,打了多少次手机,都呼他不回来,真的是一个天、一个地。

所以曾子能够这样的仁孝,他才是一个大器、法器,可以接受夫子的大法。所以孔老夫子传给他两部经,一部是《孝经》,一部是《大学》。《孝经》也是孔老夫子的心传,传给他,《孝经》也讲到和谐世界的大道,跟《大学》义理相通,只是着重点不同。《孝经》主要是恢复我们孝德,从孝下手;《大学》是教我们修学的方法。所以曾子他得到心传,而且把它记载下来,这对后世的恩德就很大。曾子的学生是子思,子思是孔子的孙子孔伋,子思也得到曾子的心传,子思作《中庸》,以后我们会学到。子思再传给孟子,孟子也得到孔老夫子的心传,所以孟子称为亚圣。孟子没(音默),就是孟子去世之后,就没有再传下去,为什么?真正能得到大圣人心传的这些弟子没有了,没有这种根性。但是幸好这本书还留下来,文字还在,可是真正懂得其中深奥义理的人太少,知者鲜矣。这个知,不是说只在文字上破字、释词、训诂这叫知,那不叫知,那只是文字上解而已。

解门它有次第,第一个当然先要通文字,进而要懂义理,把义理得搞清楚。义理懂还不行,你还没入境界,要力行。力行是什么?就是观行,观是观念,你把圣人的观念转成自己的观念,而去力行,知行合一,这是观行位。前面那个只在文字义理上通达,是文字位。观行位之后还要入相似位,相似位是像一个圣人了,观行功夫得力之后他能入境界,看上去真是很像圣人。譬如说你读《论语》,你就很像孔子,你读《孟子》,你好像就是成为孟子,这是相似位。到最后要入分证位,分证位是你真的是圣人,虽然还没有圆满成为大圣,但是你成为亚圣,孟子是亚圣;成为宗圣,曾子是宗圣;颜回是复圣,这些是分证位。最后你学到、证到圆满,你就成了大圣、至圣,孔老夫子是至圣。这是修学的次第。所以我们对「大学」这篇文章要以殷重的心来学习,它可以帮我们这一生真的成圣成贤。

「大学」它最初原始的出处是在《礼记》第四十二篇。《礼记》是汉朝人,这叔侄二人一起编订的,叫戴德和戴圣。实际上他们都是述而不作,《礼记》里面的这些文章统统都是孔老夫子的学生所记录的圣人的言语,把它进行整理、编订成为《礼记》,最后成为四十九篇文章的汇集本。「大学」这篇文章本来在《礼记》当中,一直到宋朝,到了二程,单独拿出来流通,就是程颐、程颢,他们俩是宋代著名的理学家,他们对「大学」和「中庸」单独提出来,并且做过批注。这二程,他们认为《大学》原文的章次有错解,就是有错误,而且还有遗失了一些意思,这是他们的看法,所以对《大学》进行重新编订。朱熹朱夫子他是私淑二程,可以说是二程的四传弟子,他当然受到二程思想的影响,所以也认为《大学》是有缺漏、次序有颠倒错乱。所以他对《大学》也进行改编,有的是用二程的版本,有的是直接用古本。他的一个本子还有些自己的意思,特别是在解释格物致知这一章里面,他依据上下文的意思还有自己的理解,写了个「格物致知章」,总共一百三十四个字,增加到《大学》文字里面。而且他把次序进行调整,使整个《大学》的篇章很有逻辑性,按照三纲八目来排列。三纲是明明德、亲民、止于至善;八目是格物、致知、诚意、正心、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朱夫子认为,第一段就是「大学之道在明明德」,一直到最后「其所厚者薄,而其所薄者厚,未之有也」,这一大段属于「经」,他说这是孔老夫子自己说的,是孔子之言,前面这一章是经;之后叫做「传」,那是曾子补述的,按照孔老夫子的意思来解释前面这一章经的,分为十章,就是具体来解释三纲八目。

这种逻辑看起来好像很清楚,但是有个很大的问题,就是二程和朱子他们擅自按照自己的意思修改圣人的经典,这种做法不能取,这是很不应该的。所以他们做了这个事情之后,历代都有人批评他们。他们所做的,因为他们学养功深,可能做得很有道理,但是开了这个先例很不好。为什么?假如后人也学他们,读这个经典读不懂了也擅自修改,把这次序颠倒一下,觉得好像有错漏的还给你补一段,全是自己的意思,这经传到最后就面目全非了,所以这种做法很不可取。

而更有甚者,程朱所做的还并不是正确的。王阳明先生,这是明代非常著名的大儒,他就专门对于朱夫子做的《大学》的修改进行了批评,而且主张用《礼记》里面的旧本。他说其实这个旧本本身没有错解,没有错误,也没有漏失,不应该按照朱子的所谓的「一经十传」这样的结构来体现的,而是它原文就有它的意思。而朱夫子对于格物致知这个解释也并不是很正确的,王阳明先生对他这个解释有批驳。王阳明先生是中国历史上一位非常著名的大哲学家、大儒,他的学说称为「王学」,中国哲学一个高峰,在孔孟之后,可以跟朱熹朱子学说并立的儒家代表学说,这两者可以抗衡。因此我们为了尊重圣人的原本,我们的讲解跟现在的四书里头的那个《大学》朱本不同,我们用《礼记》的古本。蕅益大师《四书解》里面也是用《礼记》的古本,而他老人家给我们开示出来《大学》的篇章结构,实际上本身也是很完整的,并没有像朱夫子所说的有错解,只是朱夫子没把原文真正看透彻,用自己的意思进行删改,我们在这里就不取了。但是在文字义理方面,当然还是要采用、借助朱夫子的「大学章句」。现在第一堂课的时间到了,我们先休息,谢谢大家。

尊敬的诸位大德,大家好!我们继续来学习「大学」。刚才为大家简单介绍了一下「大学」这篇文章,我们刚才提到朱夫子将《礼记o大学》的原文进行了删改,这是有问题的。明朝的王阳明先生在他的著作里面就谈到,朱夫子对于《大学》意思,特别是「格物致知」这段解释的文字里面所讲到的义理不正确。王阳明他原话是这么说的,「朱子所谓格物云者,在即物而穷其理也。即物穷理,是就事事物物上求其所谓定理者也。是以吾心而求理于事事物物之中,析心与理而为二矣」。这讲到朱夫子讲格物,本来《大学》里面没有单独去讲格物,是朱夫子自己增加了一段释文。这释文当中就说到什么叫格物,是即物而穷其理也,也就是在万事万物当中去探求它的理,而把这个理能够透彻通达这叫穷理,所谓即物穷理,就在物上去明理。这是什么意思?王阳明先生说,这是讲到在事事物物上求一个所谓的定理,那是什么在求这个理?是我的心在求这个理。这是把心和理分为两个,心、理是二不是一,这是朱夫子的见地。

实际上心和理是不二的,为什么这么说?王阳明先生举了个例子,譬如说讲孝的理,孝理在哪里体现?在他的父母身上体现。这个人是孝子,他对他的父母很孝敬,孝敬是事物,这个事上有孝敬的事,他的父母属于物,孝之理是在事物上体现。所以朱夫子的见解是要在孝心和父母身上来体现出孝理。可是问题在于,如果说这孝之理是在物上,父母的身体就是物,如果父母去世了之后,是不是孝的理也没有了?这说不通。孝的心、孝的理不会因为父母双亲不在就泯灭了,不会。正说明什么?这个理不是只在物上,当然也不能说只在心上。如果只有心,事和物上就没有理了吗?也不能说。应该怎么说?心和理是一不是二,这就说通了,这个心既有事也有理。

所以王阳明先生解释到,格物怎么解释,致知怎么解释?他讲到,「若鄙人所谓致知格物者,致吾心之良知于事事物物也。吾心之良知,即所谓天理也。致吾心良知之天理于事事物物,则事事物物皆得其理矣。致吾心之良知者,致知也,事事物物皆得其理者,格物也,是合心与理而为一者也」。这个就讲得非常明白,格物和致知是一不是二,它可以拆开来说,但是它讲的是同一桩事。什么叫致知格物?就是致我心中之良知。良知是存在于我们每个人本心当中,也就是所谓自性的性德,都存在自性当中。可是自性的性德、吾心之良知如何体现?要在事事物物上体现,理必须由事来显,我心中的良知就是天理。能够致吾心良知之天理于事事物物,就是把理在事物上显发出来。没有事物,天理没有得显出来,必须要依托事物来显,这一显,事事物物皆得其理,所以理由事显。在这个当下就致吾心之良知,这叫致知。同时事事物物都皆得其理,这叫格物。所以理在事当中显,这是致知;事中体现出理,这就是格物,这是一桩事情,不是两桩事情。所以心和理是应该合二为一来讲的,致知与格物是一不是二。不仅致知格物是一不是二,可以说三纲八目,自始至终全都是一不是二,这是讲到究竟处,「一即一切,一切即一」。得其一便得一切,你能格物,便能致知、便能诚意、便能正心、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便能明明德、亲民、止于至善。这个意境讲的就比朱夫子所说的要高、要圆满。朱夫子他还是二,二法,王阳明先生讲的是一法,合二为一,一就叫圆满。

蕅益大师在《大学》批注里面,他的《大学》批注叫「大学直指」,非常简练的解释。基本上在格物致知上,是由王阳明先生这样一个思路去引申,而讲得又比王阳明先生更为圆满,确实,我们可想而知,蕅益大师要比王阳明先生的境界又高一筹。具体格物致知的讲法,待我们讲到章节当中的时候,再详细的给大家报告,现在还是做《大学》的一个概括的介绍。蕅益大师对《大学》有这篇「直指」的批注,依的是古本。因为文字非常洗练,所以在清末民初,有一位我们国家著名的哲学家叫江谦,他是安徽婺源人,他也为蕅益大师的「大学直指」做了补注。实际上他是对整个《四书解》做了补注,《四书蕅益解》。在蕅益大师去世之后,很可惜他的《孟子》的批注失传了,只留下三篇,《大学》、《中庸》、《论语》的批注。杨仁山居士,这也是通儒通佛的大德,又给《孟子》做了个很简单的批注,我们也参考他的,用它来代替蕅益大师《孟子》的批注。非常可惜,蕅益大师《孟子》的批注叫「孟子择乳」,失传了。

江谦先生在《四书蕅益解o大学直指》之前有篇序文,他对《蕅益四书解》这篇「大学直指」非常赞叹。他说到,「夫圣经,天下国家之心要也。《大学》一书,又诸经之心要也。蕅益大师『大学直指』,又《大学》之心要也」,这讲到了极处。圣经是圣人的经典,儒家十三经都是圣经,是天下国家的心要,《大学》这本书又是诸经之心要。前面我们分析「四书概要」里面讲到,它讲的是方法论,在五重玄义里面,我们判《大学》做为「明宗」这个部分来说,明宗就是明了修学的方法。所以它的旨趣就是圣人的境界,这不正是一切圣贤经典所指归的吗?所以可以说《大学》是诸经之心要。蕅益大师对于《大学》的这篇批注「大学直指」,又是《大学》之心要,为什么?千古以来,唯有蕅益大师一人,能够把孔老夫子在《大学》里面所说的义理之核心,最圆满、最究竟的为我们开显出来,真的是把孔老夫子的心传和盘托出,二千五百年来他是第一人。印光大师如是赞叹,江谦先生也是如是赞叹,江谦是儒者,印光大师是通儒通佛的大德。所以我们在义理方面基本上都采用蕅益大师的「大学直指」,在文字训诂方面基本上采用朱夫子的章句。

江谦先生在评论格物致知这方面,又给我们开显了一层意思。他讲到,「身为物本,格之所先。家国天下,乃其末焉。本硕末荣,一气之宣。惟明明德,摄无不圆。宋儒未解,更为补传,错乱古经,大义不显。旭师妙悟,直指真诠。孔圣复起,当无间然。勋哉来学,熟复斯篇,如是修者,是真圣贤,家齐国治,天下便便」。他讲到,这个格物致知,朱夫子的理解不正确,正确的是什么?江谦先生他是用蕅益大师的这个意思,这是他序文里面的一段,因为「格物致知章」一直以来都是人争议的这一章,所以他在序文中着重提出来,先给大家一睹为快,什么叫格物,什么叫致知。物是什么?物是宇宙一切万物,我们说宇宙一切众生。众生里面有正报、有依报,正报是讲自己,依报是自己以外所有的人事物、所有的众生,有情众生、无情众生都属于依报,也就是我们的环境,包括人事环境和物质环境。正报和依报哪个是根本?正报是根本,所谓依报随着正报转。

所以这里讲到身为物本,这个物是代表宇宙一切众生,哪个是根本?身,就是我们的正报,这是根本。既然它是根本,所以格之所先,先得格这个,格物从格自己的正报、自己的身下手,修正报然后就能转依报。家国天下,这是属于枝末,像一棵大树,最重要的是它的根本,根本稳固了,它才能枝繁叶茂。所以家、国家、天下、世界乃至宇宙,都属于枝末,也就是说这都是依报。依报随着正报转,所以正报是本,依报是末。本硕末荣,根本稳固了,枝末也就繁荣。正报和依报是一体,就像一棵大树,它的根和它的枝叶、花果不都是一体吗?同一棵树。所以身是本,身跟家、国、天下都是一体,所以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叫一气之宣,是一而四,四而一。你身修了,家也齐了、国也治了、天下也就平了;身不修,家也不能齐,国也不能治,天下也不能平。

这里《大学》讲到的三纲八目,用什么来统摄?就是第一个词「明明德」就统摄了,摄无不圆。所以三纲八目它不是分开来的,不是一个个独立的个体,它是整体,这十一条,三纲加八目十一条,一就是十一,十一就是一。任何一个条目都涵盖其它,这才叫做圆满。譬如说明明德,明明德是恢复我们本性中的智慧德能,让我们的明德得以显明,这是性德开显出来了。明明德必定它有亲民,它有止于至善,必定能够格物、致知、诚意、正心、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后面十条,只要有一条没圆满,明明德也就不圆满,非得是后面十条全部圆满了,明明德才能圆满。譬如说你身还有一分没修好,你这个明德就有一分未明;又譬如说,你天下还有一个众生没度,你这个明德也未明,为什么?这个天下的众生是你自性性分中本有的众生,不是外来的,它没有明,你怎么能说是明?它跟你一体的。那是以明明德为主来讲。你要是以格物来讲,也能说得过去,格物圆满,必须是明德也明了,亲民也圆满了,止于至善也圆满,致知、诚意、正心、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都圆满了,你的格物才叫圆满。这叫摄无不圆。

这个道理,真的是通达佛家的《华严经》才能够悟入这种境界,《华严经》讲到的一即一切、一切即一。所谓「芥子纳须弥」,芥子是芥菜子,它能容纳须弥山,须弥山是很广大的,佛经里讲的须弥山是一个小世界的中心。一个小世界,单位世界,有多大?经过考证,一个小世界等于一个银河系。也就是须弥山在哪?在银河系的中心,极大的一个天体。这么大的山我们姑且不说,就说地球上的山,最高的喜马拉雅山,最大,这么大的山能够容纳在小芥菜子里面,你就想想,不可思议,这是华严境界。所以蕅益大师能入华严境界,然后他才能够圆满的解释儒家的经典。宋儒未解,宋儒包括二程和朱子,他们没入境界,没入华严境界,当然对这个不能理解。不能理解,结果要用自己的意思去解释经典,觉得好像这经典讲得错乱,意思有遗漏,所以给它更为补撰。给它补上一段,按照他们自己的意思把这段落重新编排,错乱古经。这一错乱不要紧,让后人都不能够真正明了经典的意思,所以大义就不显,这个大义是真正圣人的心传,这一调换就很难看出来。

所以蕅益大师他批注《大学》不用朱熹的本子,用古本,用原本,从《礼记》第四十二篇中抽出来。「旭师妙悟」,旭师是蕅益大师,他的法号是智旭。妙悟,印光大师称蕅益大师不是普通人,法身大士再来的,他曾经做过《阿弥陀经》的批注,印光大师称,即使是古佛再来为《阿弥陀经》做个批注,也不能够超过蕅益大师所做的《阿弥陀经要解》。你想想蕅益大师是什么人?印光大师,相传他是大势至菩萨再来的,那蕅益大师经得起大势至菩萨这样的赞叹,他若不是阿弥陀佛亲自来,必定也是观世音菩萨再来。所以他能直指真诠,他真正通透心性,入华严境界,然后解释夫子的大法,解得才圆满透彻,把里头的真义趣给我们直截了当披露出来了。所以,孔圣复起,当无间然。自此以后大家才真正明了《大学》真实义,孔老夫子在天之灵那也是欢喜。所以这个为后学是莫大的恩惠,我们能够真正认真的学习,深解其义趣,而依教奉行,这便是真圣贤。你真能做到格物、致知、诚意、正心,你真做到,你身就修好,家也齐、国也治了,天下太平。天下便便,这个便便是通平平这个音,大概是当时江谦先生写这篇文章有所忌讳,一般为了避免人名这种忌讳,用另外一个通假字。这是江谦先生的一个序文,把蕅益大师的「大学直指」为我们讲出评价,让我们能够重视这个文章的学习。

下来我们来解释名题,「大学」这个名题,这个里头意思也很深。大学的大字在古音是念太,太学。朱夫子他的章句里面就说到,现在可以改念今天的读音,就改读大学。朱夫子的「章句」当中说到,「子程子曰,『《大学》,孔氏之遗书,而初学入德之门也』。于今可见古人为学次第者,独赖此篇之存,而《论》、《孟》次之。学者必由是而学焉,则庶乎其不差矣」。什么叫大学?《大学》是孔老夫子的遗书,也就是他遗留下来的教化,是初学入德之门。要进入圣贤学问的殿堂当中,要进德修业,这是个大门,你这一步跨进来,才能叫入得门。也就是这篇文章是古人入大学第一篇要学习的,圣贤学问它是第一课。古人为学的次第,只在这一篇当中给我们圆满的解释出来,其它的篇章当中,都没有这样明确的把修学次第讲出来。《论语》、《孟子》做为「大学篇」之后来学习,循序渐进,依次第而学,这样才能够渐渐入圣贤之域。当然这个学最重要的是修行、落实,知行合一,这才能够入圣贤之域。

所以我们现在开始学四书,我们的学法要注意,不是光搞个词句文章而已,那一般大学里面的教授讲课你去听就很好。可是我们的讲法,我们的希望不是这样,不光只是在词句文章,那讲的是知识教育,更重要的是通过四书的学习,我们渐渐入圣贤境界。譬如说这里讲的《大学》是初学入德之门,学完《大学》之后你真的入门,那才叫有效果。我们的教学,在网上来讲这个课,不用考试,你成绩何以体现?你是不是真入门了,那自己知道自己的境界。《大学》之后学《论语》,学了《论语》之后,你得真像孔老夫子,你做现代的孔子。通篇《论语》学了之后,你自己看看,自己考考自己,检验检验自己,你是不是真的跟孔子有几分相像?学了《孟子》之后,你成为当代的孟子。这样学法,我们才可以入圣贤之域。这是朱夫子解释《大学》的名题,这个解释非常简单。

蕅益大师的解释就不一样,比这个要深妙得多。他怎么讲?他把「大学」两个字分开来讲,先解释大,然后解释学。「大者,当体得名,常遍为义。即指吾人现前一念之心,心外更无一物可得。无可对待,故名当体。此心前际无始、后际无终,生而无生、死而不死,故名为常。此心包容一切家国天下,无所不在,无有分剂方隅,故名为遍」。我们先看这个大字,这一段解释太妙了,怎么解释这个大字?大讲的是体,什么体?我们宇宙之体,本体,按照这个体上来讲,称为大。所以这个名称是按体来讲,跟《大方广佛华严经》的大同样的意思,那个大字也是当体得名,常遍为义。这个义是讲它的相和用,常是讲它的时间,永不间断叫常。底下给我们讲的无始无终,这叫常,有始有终都不能叫常,说明这个常是时间的概念,但是它已经超越时间。遍,遍是讲空间,遍一切处。就是时间、空间都是无限的,这叫做大的意思,就是所谓的横遍十方、竖穷三际,这才叫大,遍法界虚空界。这个到底是什么?就是指吾人现前一念之心,这一念之心是我们的真性、我们的自性。就是《中庸》所谓的「天命之谓性」,这是宇宙的本体,宇宙由这个性所变现出来的。在这里蕅益大师用现前一念之心,说心就好了,为什么说一念?这里的意思又很深,这个宇宙怎么来的?它的体是我们的真心,但是如果一起心一动念,真心起作用,就现出宇宙的相,如果不动念,不动念就没有相。

在佛经里面,我们看到释迦牟尼佛当年跟弥勒菩萨有段对话,它是讲到宇宙是怎么来的。释迦牟尼佛问,我们举手弹指这个时间很短,这一弹指之间,请问你已经有多少个念头,几个念、几个相、几个识?这是释迦牟尼佛的问题。你看我们念头很多,一念接一念,那是我们能觉察的很粗的念头,更细的念头觉察不出来,释迦牟尼佛这里问的是最细的念头。每个细念都产生相,相是我们现在讲的物质世界。相里头有识,识是什么?精神世界。弥勒菩萨回答说,举手弹指之顷,我们弹得快的一秒钟都能弹四下,这么短暂的时间里头有三十二亿百千念,念念成形,形皆有识,念极微细,不可执持。这弥勒菩萨给我们说明了真相,原来是什么?这一弹指,四分之一秒,便有三十二亿百千念。百千是十万,所以是三百二十万亿个念头,这一弹指之间。如果乘上四,一秒钟四弹指,也就是说一秒钟里面有一千二百八十万亿个念头。这个如果不是弥勒菩萨给我们说出来,我们自己怎么能觉察到?太微细了。而这念念当中都会有相,念念成形,形就是形相,物质世界形成,宇宙形成;形皆有识,识是精神世界。这个宇宙里面的物质世界和精神世界都是这一个念里头迸发出来的。

科学家讲的大爆炸,说宇宙最原始的那一个小原点,它的直径很小,是十的负三十二次方厘米,那是很小很小的,我们没办法想象那么小,叫布朗克尺度。瞬息之间迸发出大的世界和星系太空,大爆炸。但是弥勒菩萨讲到的这爆炸的速度比那大爆炸还要快,瞬息之间变现整个宇宙,这瞬息多长?一千二百八十万亿分之一秒,就形成大宇宙。科学家讲大爆炸是一千分之一秒,大概形成像太阳系这么大,相比之下,不如弥勒菩萨这里讲的快速和广大,他讲的是形成整个宇宙,而里面有精神的、物质的现相。这是什么?就是这一念里面现出的宇宙,这里讲到吾人现前一念之心,就是这个状态,宇宙是这个心变出来的。而心外更无一物可得,整个宇宙就是这个念头所幻现出来的,叫幻相、幻有,没有心又怎么会有宇宙?所以心外没有宇宙,没有一物,心外无法,法外无心,这是讲的事实真相。

那问题来了,既然宇宙就是这么短暂,你说是一千二百八十万亿分之一秒,一下就迸出来,那它能持续多长时间?持续的时间就是一千二百八十万亿分之一秒,就这么短暂。那我们明明看到这个宇宙现在在相续,它没有一下子就没了,原因在哪?就在我们念头在相续。所以念念成形,形皆有识,这不是一念,它是一念接一念,念念相续,所以变现出的宇宙也就一个一个在相续,念念成形,念念成宇宙。而这个念头极其微细,你看这么短暂,我们没办法觉察,所以不可执持,没有办法抓住,也就是你没有办法控制它、占有它,甚至没有办法觉察它,太快了。好像我们看电影,过去的电影是什么?用这个底片比较好理解,是灯光把底片照出去打在银幕上,我们看到形相。然后底片不断的更换,一张接一张的往前移,灯光把它一张一张的打在银幕上,你看到这个电影好像在相续,有故事情节出来。其实你看到的那个电影、那个故事情节是虚假的,为什么?你看看那个底片都是一张一张,互相没有联系,它怎么能够把故事情节连续起来?就是因为这个底片有不断的生灭,在银幕上有生灭,所以把你的眼睛给蒙骗了,你不知道它是一张一张的,你以为它在相续、它是连在一起的。

正如我们现在看到的宇宙,好像是相续,这是我们真实的感受,其实它没有相续,它是一念一念不断的在生灭,剎那生灭。这个剎那就是指这一念一念生灭,只是它连得太快了。电影机一秒钟放二十四张底片,你就看到电影在相续,所以一张底片存在的时间是二十四分之一秒,就把你的眼睛给蒙骗了。现在宇宙存在的时间是一千二百八十万亿分之一秒,你怎么能够觉察到它这当中的生灭?不可执持。而宇宙实际上就是当下这一念,尽管它时间很短暂,但是它就是这一念,任何时刻都是这一念。一念,下面一个时刻又是一念,一念接一念,这宇宙是这么由来的。所以我们所生活的这个境界,其实都是心性念头所变现的幻相。而它的体都是一个,是我们的心、我们的念头,念头和心又是一不是二。心是无相的,它的作用是能现,而念头是能变,把心所现的境界变了,变成我们现在宇宙的样子。

所以既然宇宙都是同一个心源而产生的,它无可对待,对待是对立。对立是什么?有两个才是对立,如果都是一,怎么有对立?一是什么?一是我们的心源、我们的心性。它的体是一,这些外面的幻相虽然再多,还是一,没有对立。你真入这个境界,那你就是法身大士,那你就是真正的圣人,圣人心里没有对立。你看孟子都说「仁者无敌」,敌是什么?敌对,敌对怎么来的?因为有对立,有二、有多,他没有个「一」的概念。一就没有对立,有二有多就有对立。什么叫二?有人有我,人跟我就对立。有多是什么?很多人跟我在一起竞争,这就对立。圣人心中没有这个对立,这叫仁者无敌。为什么?他真正入一真法界。一才是真,落到二、落到多就是妄,那是什么?迷在境界当中,你忘了体。体是一,没有二,这叫入不二法门,故名当体,当体是这么讲法的。

底下说,此心前际无始、后际无终,生而无生、死而不死,故名为常。这个心是真心,真心没有起始,也没有终点,无始无终。讲到始终,这是个时间的概念,心性里面没有。始终是二不是一,刚才讲了,心性里面只有一没有二。实在讲,连那个一的执着都没有,你有一就有多,一和多又对立了,它没有对立。它生而无生、死而不死,讲到它生,是它能变现宇宙的作用,宇宙出来,就好像生了,其实有没有生?无生,没有生。如果说真有生,那宇宙变成实体了。可是这个宇宙是个幻相,而且是剎那剎那在生灭,你说不上它生,也说不上它灭,灭是死。所以六祖惠能大师讲,「何期自性,本不生灭」,真的,你不能说生,也不能说灭,生而无生,死而不死,这叫常。讲到生死,这是讲的相上,譬如说人有生老病死,植物有生住异灭,矿物有成住坏空,这是看起来的生死,那是相。可是这个相是幻相,实际上是什么?是念念生灭的相续相,那个相续相是假的,不是真的,在这个意义上讲,这叫常。

所以,此心包容一切家国天下,无所不在,无有分剂方隅,故名为遍。这讲到遍的意思,遍一切处,周遍十方。儒家讲的家国天下,这是空间,包容一切的家国天下。实际上讲天下都小了,天下还有天上,天下天上都包在一起,天外还有天,世界以外又有世界,宇宙之外又有宇宙,重重无尽的法界都包括在内,无所不在,就是我们的心。为什么?整个宇宙是心变现的,当然宇宙的所有就是心。这叫全事即理、全相即性、全妄即真。妄是幻相、妄相,就是真,真是真心,整个宇宙就是真心,宇宙里面哪有不是真心的?所有一切皆是,随便拈一物、一个东西,那就是真心,遍一切处。而真心又是无相,它是体,可是它遍一切处。所以讲心,它是没有分剂方隅,分剂就是你可以把它划分,有一定的分的量,没有。方隅是什么?隅是角落,就是它有个地方,你说不出来。空间上来讲,这个心是一切都包含,一切都在,这叫遍的意思。所以大学的「大」字,蕅益大师竟然给我们开解得这么深,直接称性而谈。才知道原来孔老夫子也不是普通人,那也是法身大士,也是证入心性的圣人。

今天时间到了,咱们这个《大学》的题目还没讲完,只讲了一半,讲了个「大」字。下一次我们另外一半「学」给大家再做分享。今天的时间到了,我们先讲到此地。有不妥之处,请大家多多批评、指正,谢谢大家。

End

钟茂森:莲公大士净语选讲(第三集)

尊敬的诸位大德同修,大家晚上好!今天是我们晚晴轩佛七第三天。我们继续选取莲公大士念佛的偈子来学习。今天跟大家一起学习两首偈,我先念一念:【道人须学石头顽。哪有功夫说苦酸。炼得此心顽似铁。风吹雨打不相干

钟茂森:莲公大士净语选讲(第五集)

尊敬的诸位大德同修,大家晚上好!今天是我们晚晴轩佛七第五天,我们选取莲公大士一首「老实念」的偈子来一起学习。这首偈子我先给大家读一遍:【但只老实念。不必问如何。莫管同与异。休论自与他。止贵愿力强。哪怕

钟茂森:莲公大士净语选讲(第四集)

尊敬的诸位大德同修,大家晚上好!今天是佛七第四天,爷爷到今天已经是第九天断食,基本上都没有吃什么东西,只喝饮料。今天他的状态是最好的,从早上五点钟开始念佛,念了一个早上,休息了一下,又念了一个上午,下

钟茂森:往生净土之正因(第一集)

尊敬的主法和尚上悟下行法师,尊敬的开林法师,诸位法师,诸位大德同修,大家下午好。行师父慈悲,吩咐定弘给大家在佛七当中,今天在圆满之前给大家讲个半小时的话,鼓励大家念佛。佛七是自古以来祖师大德按照经典所

钟茂森:莲公大士净语选讲(第七集)

尊敬的诸位大德同修,大家晚上好!今天我们晚晴轩的助念佛七圆满。虽然佛七圆满,与其说是结束,不如说是开始,为爷爷的助念可以说又要进入一个新的阶段。今天爷爷有一点业障现前,对于西方极乐世界产生诸多的疑问,

钟茂森:往生净土之正因(第二集)

尊敬的主法和尚,尊敬的诸位法师、诸位大德同修,大家上午好!定弘昨天跟大家谈到闻名的功德,这是弥陀本愿的核心,第十八愿所说到,若有众生,闻佛的名号功德,必定能产生至心信愿,而能至心信愿就决定得生净土。所

钟茂森:往生净土之正因(第十集)

尊敬的主七和尚,诸位法师、诸位大德同修,大家好。接到念佛同修的一些问题,其中提到对于念佛怎么念法,以及可能出现的境界,有疑惑,那么想抽一点时间谈一下这个问题。念佛要是会念,就很容易得到三昧;如果不会念

钟茂森:往生净土之正因(第四集)

尊敬的主七和尚,尊敬的诸位法师、诸位大德同修,大家好。今天是佛七的第三天,大家的状态是渐入佳境,刚才大家念佛声音非常整齐,听起来很安定,证明大家的心就愈来愈静下来了。通常佛七到中间第四天这是状态最好的

钟茂森:往生净土之正因(第五集)

尊敬的上悟下行法师,尊敬的诸位法师、诸位大德同修,大家好。我们念佛最重要的是心要跟佛的愿相应,古人所谓的,「一念相应一念佛,念念相应念念佛」,如果能够相应,你当下就能随着这句万德洪名入到净土,也就是你

钟茂森:往生净土之正因(第十二集)

尊敬的主七和尚,诸位法师、诸位大德同修,大家好。今天是佛七圆满的一天,大家在这七天当中,念得都很不错,很用心。现在最后一天,我想要说点什么?应该说点劝勉的话。我们跟净老和尚学习《无量寿经》,《无量寿经

钟茂森:往生净土之正因(第十一集)

尊敬的主七和尚,诸位法师、诸位大德同修,大家好。我们昨天晚上谈话里面讲到往生净土的正因,每一个类型的往生的人,都要至心求愿往生净土,昼夜常念、思惟极乐世界和阿弥陀佛种种功德、种种庄严。品位的高下,在乎

钟茂森:往生净土之正因(第六集)

尊敬的主七和尚,诸位法师,诸位大德同修,大家好。今天是我们佛七第四天,按道理来讲通过前三天的念佛,我们的心应该是渐渐静下来了,我们的功夫应该是愈来愈绵密。那我们自己要反观一下,我现在的功夫有没有比刚来

钟茂森:往生净土之正因(第七集)

尊敬的主法和尚,尊敬的诸位法师、诸位大德同修,大家好。今天大家念佛都念得很不错,我看到有一些同修昏沉的现象减少了。在念佛当中最普遍的两种现象,一个是昏沉,一个是掉举,掉举就是妄念纷飞,心定不下来。两者

钟茂森:往生净土之正因(第九集)

尊敬的主法和尚,尊敬的诸位法师、诸位大德同修,大家好。我们今天上午跟大家谈到往生净土的正因,《无量寿经》上讲,三种品位往生的人都具备昼夜忆念、思惟极乐世界种种庄严,阿弥陀佛种种功德。你首先要对于极乐世

钟茂森:往生净土之正因(第八集)

尊敬的主七和尚,尊敬的诸位法师、诸位大德同修,大家好。时间过得非常快,今天已经佛七第五天了,能不能够成就,就看最后这三天,那么三天也过了半天了,所以大家要提起精进。正如我们每天晚上结束的时候念的普贤警

钟茂森:无量寿共修念佛法会讲话(第一集)

尊敬的诸位同修大德,大家好!我们在念佛法会正式开始之前,先跟大家讲一讲念佛的一些道理,让大家能够明了怎么来念佛,念得才如法、才能得力。在过去传统的佛七里面是不会讲开示的,就是不能讲话,也不讲经的,就是

钟茂森:无量寿共修念佛法会讲话(第三集)

尊敬的诸位同修大德,大家好!今天是我们念佛共修法会第三天,如果真正用功,我们的心一定会定下来了。如何才能做到功夫得力?最重要的是我们要真正发起出离心,要想到六道轮回太苦了,我们生生世世在这里头轮转,受

钟茂森:无量寿共修念佛法会讲话(第四集)

尊敬的诸位同修大德,大家好!我们师父上人有提到「开示」两个字,只能是佛、证果的人能够开示众生,悟入佛之知见,这个才能用开示。像我们在一起共修,只能叫「讲话」,不敢称开示,因为我自己也没有开悟,也没有证

钟茂森:无量寿共修念佛法会讲话(第六集)

尊敬的诸位同修大德,大家下午好!我们今天早上举了《无量寿经》一段经文,劝导大家对净土法门要生起坚定的信心,对《无量寿经》也要生起坚定的信心。只要对这个法门不怀疑,哪怕是我们曾经做过许多恶业,甚至地狱里

钟茂森:无量寿共修念佛法会讲话(第十一集)

尊敬的诸位同修大德,大家早上好!我看到从昨天晚上九点半到今天早上九点半,整整十二个小时,大家念得很认真、很精进,非常难得。好像没有听说有人往生,不过不要紧,这是一个开始,我们以后还要找时间自己去加功用

钟茂森:无量寿共修念佛法会讲话(第十集)

尊敬的诸位同修大德,大家好!大家刚才观赏了这个影片,有没有得到什么样的启发?记不记得刚才字幕里面的其中一、二句话?对,只要记得这句话,「能够一心念佛,就能化解灾难」。我们现在面临十二月二十一号就只剩两

钟茂森:一函遍覆_印光大师开示(第二集)

尊敬的诸位法师,诸位大德同修,大家早上好!我们今天继续来学习「一函遍覆」,昨天我们学习到前面第二段。第一段讲的是净土法门的正修,如何往生净土,印光大师一开端就为我们直示净宗法要,修信愿行三资粮求生净土

钟茂森:弟子规_父母呼 应勿缓(第一集)

尊敬的悟净老法师,尊敬的各位法师、各位大德,各位居士们、同学们,大家早上好!末学今天又回到念佛堂来跟大家一起座谈,感到非常欢喜。这已经分别了前后有十多天,跟随我们师父上人到广州参加了一次国际儒学联合会

钟茂森:一函遍覆_印光大师开示(第一集)

尊敬的各位法师,各位大德同修,大家早上好。阿弥陀佛!末学茂森非常感恩常住不断的给末学学习的机会,在我们共修的过程中,我们常常都会遇到修学上的问题,所以末学非常乐意,也非常荣幸,能够常常跟诸位法师大德一

钟茂森:一函遍覆_印光大师开示(第三集)

尊敬的诸位法师,诸位大德同修,大家早上好。阿弥陀佛!我们收到一些大德的提问,但是因为印光大师的这封「一函遍覆」还没讲完,我们先把这篇文讲完,然后再来跟大家讨论问题。说不定待「一函遍覆」讲完以后,大家也

钟茂森:阿弥陀佛四十八大愿(第二集)

尊敬的法师,尊敬的孙会长,尊敬的诸位同修大德菩萨,大家下午好。阿弥陀佛!今天早晨大家听完经之后念佛念得怎么样?挺好,好。念佛是正行,我们护世息灾也好,我们自己求生净土也好,念佛是第一重要的行门,听经目

钟茂森:一函遍覆_印光大师开示(第四集)

尊敬的诸位法师,诸位大德同修,大家早上好。阿弥陀佛!我们今天继续来学习印光大师的「一函遍覆」。昨天我们讲到「观世音菩萨,誓愿宏深,寻声救苦」这段,我们先把这段从头到尾念一遍。【观世音菩萨。誓愿宏深。寻

钟茂森:阿弥陀佛四十八大愿(第十集)

尊敬的诸位法师,诸位大德同修,大家晚上好!我们继续来学习《无量寿经》的四十八愿,我们来看第二十二到二十四愿,我们把今天要讲的经文一起念一下:【我作佛时。国无妇女。若有女人。闻我名字。得清净信。发菩提心

钟茂森:阿弥陀佛四十八大愿(第四集)

尊敬的诸位法师,诸位大德同修,大家早上好。阿弥陀佛!昨天我们一起共修了一天,大家有什么样的感受吗?非常好!今天也出太阳了,昨天阴雨了一天,看来阴气已经逐渐逐渐的退去了。大家能够这样发起真诚的心来念佛,

钟茂森:阿弥陀佛四十八大愿(第十五集)

尊敬的诸位法师,诸位大德、同修,大家下午好!我们继续来学习「弥陀四十八大愿」,请看第四十二愿的经文,我们一起合掌将此愿文读一下:【我作佛时。所居佛剎。广博严净。光莹如镜。彻照十方无量无数。不可思议。诸

钟茂森:阿弥陀佛四十八大愿(第十四集)

尊敬的诸位法师,诸位同修、大德,大家早上好。我们继续来学习弥陀四十八大愿,请大家打开经本,看第三十九愿,我们一起把这段愿文读一下:【我作佛时。国中万物。严净。光丽。形色殊特。穷微极妙。无能称量。其诸众

钟茂森:阿弥陀佛四十八大愿(第十一集)

尊敬的诸位法师,诸位大德、同修,大家早上好!我们继续来学习「阿弥陀佛四十八大愿」,昨天晚上跟大家讲到了第二十四愿,今天从第二十五到二十七愿看起。让我们一起合掌将这段愿文读一下:【我作佛时。十方众生。闻

钟茂森:阿弥陀佛四十八大愿(第十六集)

尊敬的诸位法师,诸位大德、同修,大家早上好!我们今天是佛七的最后一天,大家这六天多来,表现得非常好,非常难得,真正发起护世息灾的愿心,一起认真的念佛、学教,希望我们以这样的功德回向这个地区灾难消除、正

钟茂森:沙弥律要节录(第一集)

《沙弥律要节录》,这一百多条,诸位可以把这个节录跟经本对照,意思就更清楚、更明白了。节录的因缘是便于大家学习,古注虽然很详细、很周全,但是时间隔得很久,有许多地方跟我们现在实际的生活已经脱节。所以我们

钟茂森:沙弥律要节录(第五集)

【十二、易云:「圣人者,与天地合其德,与日月合其明,与四时合其序,与鬼神合其吉凶。」此是世间圣人。】这是《易经》里的一段话。《易经》在中国学术上可以说是根本。称之为「易」,「易」就是简单容易。凡是「至

钟茂森:沙弥律要节录(第二集)

【三、戒是禁戒,律即法律。防非止恶曰戒,处断轻重、开遮持犯曰律。】『戒是禁戒,律即法律』,这是解释戒律两个字的定义。『防非止恶曰戒,处断轻重、开遮持犯曰律』,这是把戒律两个字讲得很清楚。「戒」的精神与

钟茂森:沙弥律要节录(第六集)

【十五、蜎飞蝡动,微细昆虫,俱禀色心,同一觉源。欣生怖死,痛痒苦乐,与人无异。既同觉源,即是未来诸佛。】这是佛告诉我们,一般人往往疏忽小动物,再小的动物,蚊虫、蚂蚁也是一个生命,也是众生之一,它也受轮

钟茂森:沙弥律要节录(第三集)

【六、律制比丘,五夏已前,专精律部。若达持犯,办比丘事,然后乃学习经论。今越次而学,行既失序,入道无由。】『制』就是制定、规定。这是佛为弟子们在修学程序上做了一个制定。『五夏』就是五年。出家人要把世俗

钟茂森:沙弥律要节录(第四集)

【七、轻戒,全是自轻;毁律,还成自毁。妄情易习,至道难闻。拔俗超群,万中无一。】这是非常真实、恳切的忠告。因为修行不是凭口头上说的,也不是靠我们思惟想象的,一定是要把错误的行为修正过来。错误与正确的标

钟茂森:沙弥律要节录(第七集)

【二十、经云:施恩济乏,使其得安。若见杀者,当起慈心。】『乏』是缺乏,众生有缺乏,如果我们有多余的,就应当要帮助他,这是『施恩济乏』。他不缺乏,他的生活就安定了,情绪也安定了,所以这个『安』是身安、心

钟茂森:沙弥律要节录(第八集)

【二十三、见他人杀生,当生慈心,愍彼行杀者,罪堕三途;其被杀者,苦痛无地。怨业既结于今生,酬报则当来不已。愿得菩提,度令解脱。】这是十戒里面的第一条,「不杀生」。这一节文有三段,第一段是讲杀生的人,杀

钟茂森:沙弥律要节录(第九集)

【二十六、金银重物,以至一针一草,不得不与而取。】这是十戒里面的第二条,「不偷盗」。『一针一草』,这是很微贱的,不是贵重的。『不得不与而取』,只要是有主人的,即使一针一草,一定要主人同意才可以取;主人

钟茂森:沙弥律要节录(第十集)

【三十一、经云,佛告比丘:若人偷盗他物,命终生地狱中,猛火烧身,烊铜灌口,镬汤炉炭,刀山剑树,煻火粪尿,磨磨碓舂,受种种酸楚苦痛,不可称计。地狱罪毕,生畜生中,以偿他力。】这一条所说的跟《地藏菩萨本愿

钟茂森:沙弥律要节录(第十二集)

【四十五、经云:夫士处世,斧在口中,所以斩身。由其恶言,应毁反誉,应誉反毁,自受其殃,终无有乐。】这一条是妄语戒,这是佛在经上说的一段话。『夫』是文言中的虚字,没有意义。『士』就是知识分子。在这个世间

刘素云:钟茂森:刘素云老师怎么学成功的?

刘素云老师怎么学成功的?她没有跟在师父上人身边,她就是听那个光盘,《无量寿经》,一门深入,不换题目,专。专妳才能得定,就在家听,不出门,也不乱去跑道场。不是今天跟这个师父学,明天跟那个师父学,没有,她

钟茂森:《文昌帝君阴骘文》研习报告(第二十八集)

尊敬的诸位法师,诸位大德同修,大家早上好,请坐。我们今天继续来学习《文昌帝君阴骘文》,上一回我们讲到「广行三教」这一句,意思还没有讲完全。安士先生在《广义节录》的批注里面解释这句解释得非常详细,他在发

钟茂森:《文昌帝君阴骘文》研习报告(第二十九集)

尊敬的诸位法师,诸位大德同修,大家早上好!请坐。我们继续来学习《文昌帝君阴骘文》,我们还在继续讲「广行三教」这一句。安士先生在批注里面谈到广行儒释道三教之益,举出了三条利益,第一个是助扬王化,辅助国家

钟茂森:《文昌帝君阴骘文》研习报告(第二十七集)

尊敬的诸位大德,大家早上好!请坐。我们继续学习《文昌帝君阴骘文》。我们昨天讲到「报答四恩」这一句,还有一个公案还没有讲,今天我们继续来看。安士先生举出「酬恩护法」这一个故事,这是出自于《金汤编》。讲的

钟茂森:《文昌帝君阴骘文》研习报告(第三十六集)

尊敬的诸位法师,大德,菩萨,大家早上好!请坐。我们继续来学习《文昌帝君阴骘文》,今天我们学习第四十五句:【禁火莫烧山林。】这句话字面的意思很容易懂,安士先生在批注里面说到,「人遇火灾,未必皆丧身命。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