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佛笔记

钟茂森:孝经简讲(第十集)
2025-10-15 08:32

尊敬的诸位法师,诸位老师,诸位学长,大家好!刚才我们讲「广至德章第十三」,最后有一句是引用《诗经》里面的,这一段文说:

【恺悌君子。民之父母。非至德。其孰能顺民如此其大者乎。】

这一句话意思是很深广,刚才还没有把它讲够味道,所以现在加一些补充说明。《诗经》里面说『恺悌君子』,是赞叹为人君者,这是引《大雅》里面赞叹圣王,圣王能够以至德来感化万民。这『至德』不是说圣人才有,我们凡夫没有,是人人本有,只是圣人把它能够做出来,我们凡夫做不出来。虽做不出来,看到别人做出来心里就有感动。所以圣人做出来他就能顺民,顺什么?顺人的天性、良知。

谈到孝道,《二十四孝》里面头一个故事就是舜的大孝,至孝感天。舜是一个平凡家里的孩子,自己亲生的母亲早逝,父亲娶了后母,可是后母偏爱自己的儿女而虐待舜。他的父亲也很愚痴,跟他后母一起虐待舜,甚至多次想把舜置之于死地。有一次骗舜下到井里去干活,可是当舜下去以后,他们竟然把土往井里面埋,想把舜埋死在井底。幸亏舜很有智慧,事先已经知道他们的用心,就在井里挖了一条通道通出去,所以他下到井里面,从早挖好的通道里走出去,又回到家里。他父母一看,怎么又回来了!可是见到舜好像什么事情没有发生似的,照样做他的事情,不仅外表没有对他父母的不满,内心里一点怨恨、埋怨的心都没有。后来他父母又骗他上草房干活,上了房顶,底下把梯子一抽,放火,想把舜也活活烧死。可是舜也早有防备,他准备好两个大斗笠,从房顶拿着两个大斗笠跳了下来,像跳降落伞一样缓缓的下了地,又没死。你看看,他父母这样的狠毒,对他这样,但是舜内心里一丝毫埋怨父母、跟父母对立的念头都没有。这是大孝,感动了邻里乡党,感动了当时的尧王,所以尧王请他出来做事。不仅感动人,也感动动物,传记上讲,大象为他耕田,小鸟为他播种,动物都归顺他,都给他服务。所以这是顺什么?顺自性,随顺性德就能感动万物,连异类都能感动,人当然也能感动,所以他父母最后也感动,也回头了。后来尧请他出来为百姓服务,尧把两个女儿都嫁给他,最后把天子的位子也让给他。

我们看到舜好幸福,娶的是公主,得到的是天子之位,真的是「四海之内,莫非王土」,这么大的福报从哪来的?随顺自性的性德。人能够随顺性德,就能够随顺万民,就能够顺应民心,所以这叫至德。至,一定是要通到自性里面才叫至德。舜所做的就是《弟子规》两句话做到圆满,「亲爱我,孝何难?亲憎我,孝方贤」。父母憎恨他,他依然能尽孝,孝做到这样的地步,可以说他已经了生死、出三界了。这个观点提出来,不是我提的,是徐醒民老师,我们师父的同门师兄弟,他在讲《孝经》当中说到。我有认真学习过他讲的《孝经》,他讲了二十二个小时,他分析舜这个境界是什么?他说至少是破了我执,他才能做到。

我们如果读过《金刚经》都知道,《金刚经》里有一句经文说歌利王割截身体,忍辱仙人在这个时候怎么样?「无我相、无人相、无众生相、无寿者相」。这是讲释迦牟尼佛前生,他做忍辱仙人,在树林里面打坐,修忍辱行。歌利王是暴君,这个暴君带着这些嫔妃出来打猎,追逐猎物,结果他那些嫔妃就停下来等歌利王追猎物回来,看到树林里竟然有一位忍辱仙人,一个修行人正在打坐,就围过去。看他相好庄严,向他请教问题,忍辱仙人给她们讲法,大家听得很欢喜。听着听着,这歌利王回来了,一看,好家伙,把我嫔妃都骗到他身边干什么?妒忌的火就起来了,拿着刀上前质问忍辱仙人:「你为什么在这里调戏我的嫔妃?」忍辱仙人很安详的说:「我没有调戏你的嫔妃,是她们要请教我问题,我来回答她们。」「那你在这干什么?」「我在这修忍辱。」「你忍辱,我给你一刀你能不能忍?」忍辱仙人无我相、无人相、无众生相、无寿者相,什么都能忍。能忍吗?「喀嚓」来一刀,鲜血直流,看你能不能忍;再来一刀,一刀一刀的下去,把忍辱仙人凌迟处死,就是一刀一刀把肉割下来,这样的死法非常痛苦。可是忍辱仙人自始至终心里没有瞋恨心,所以他的神识离开他的身体以后就升到天上去了,歌利王就下了地狱。忍辱仙人看他这么可怜,愚痴颠倒到这个地步,不知道造这个罪业很深重,下大地狱。所以发了个愿,发了慈悲心,说我以后成佛了,第一个来度你。结果后来这两个人两条路,一个上天,一个下地狱,不知过了多少劫,忍辱仙人成佛,就是三千年前印度释迦牟尼佛。他成道以后在鹿野苑讲法,第一次听他讲法的五比丘,其中第一个开悟证果的,证阿罗汉果的,憍陈如尊者,他就是歌利王的后身。真的,释迦牟尼佛信守诺言,成佛以后第一个度的是他。

所以忍辱仙人因为四相都放下,无我相,没有我,没有我这个念头;没有人相,没有对立的念头;没有众生相,众生与我一体,除自己以外没有众生,众生就是我,所以无众生相;无寿者相,寿者就是我们讲的时间延续。事实真相是什么?事实真相,我们这个宇宙是我们一个念头变现出来的。哪个念头?就是当下这一个念头,这个念头里头含有着无量的时空,时间、空间都在这一念当中。时间、空间是四维空间,四度空间;不仅四度空间,现在科学家证明有十度、十一度的空间;其实不止,无量维次的空间都在这一念当中,就是当下这一念,所以没有先后、没有来去,无寿者相。他四相放下了,所以他能忍。《金刚经》里讲,「若有我相、人相、众生相、寿者相」,歌利王割截身体的时候「应生瞋恨」,那会产生瞋恨心。要不然你试试看,人家去割你身体,不要说凌迟处死,割你这一个小手指恐怕都生瞋恨心,不要说割肉,人家不小心踩一下,瞪一眼,瞋恨心就起来了,四相具足。有四相,那你还是在三界六道里面的凡夫,所以应生瞋恨,这个很自然,肯定生瞋恨,有我执。破了我执,才真正不生瞋恨,忍辱才叫到圆满。

所以我们看到舜王,舜王在这样一个境界里面,他父母这样虐待他、谋害他,一般人应生瞋恨,再孝顺的人,只要还是个凡夫,还有我相、人相,有对立的念头在里头,在这样的境界里不生瞋恨是不可能的。但是舜他竟然不生瞋恨,忍辱波罗蜜达到圆满,可见得他已经是了生死、出三界的圣人了。

徐醒民老师这么一分析,我听了恍然大悟,真的很有道理!然后他告诉我-这次我去台湾,到师父那里拜见师父,刚好他也来到师父那儿作客,跟我就谈起了这一段,让我非常受启发。他告诉我,孝道做到圆满了,你也能够了生死,也能出三界。为什么?完全随顺性德。顺自性这才叫至德,这样的顺民才能称得上『如此其大者乎』,这是赞叹,赞叹你这个圣人随顺性德。所以行孝虽然说是德之本、基础,德的根本,但是一直做到最后,做到顶点,至德也是孝,所以孝无终始。浅的人看得浅,深的人看得深,做起来是没有止境、没有边界。

『民之父母』,父母代表什么?能生之义,能够生叫父母。我们这个身体是我们现在的父母所生,我们问问,我们身外之物又从何而生?佛法里讲得究竟,一切法都是自性变现的,《华严经》所讲的唯心所现、唯识所变。所以真正的父母是什么?我们的真如自性,能生万法,这是民之父母。我们能够见性,跟自性融为一体,跟无量无边一切众生合而为一,这个叫做至德,至是圆满。《华严经》里讲,众生皆有如来智慧德相,但因妄想执着而不能证得。如来的智慧德相在这里称为至德,圆满没有一丝毫欠缺,那是如来果地上的智慧、果地上的德能、果地上的相好,每一个众生都有,你只要证得自性,你当下就具足。现在为什么不具足?这至德本来有的,现在没了。上哪去了?其实不是你没了,它还在。还在,为什么我见不到?那是因为你有妄想执着而不能证得。这个证是什么?证明,你不能证明它,你以为它不在了,实际上它在,不是说过去在,现在不在。过去在,现在也在,未来也在,始终都在,不来不去,不生不灭,当下你现在本来就是佛,你本来现在就具足至德。我们为什么看不到它?妄想执着,讲得具体一点,妄想分别执着,就是因为这个东西障住了我们的至德,把妄想分别执着一放下,这个至德圆满现前。它只有隐显之不同,没有来去,没有生灭。所以这一念回头,回光返照,自性现前了,你就能做民之父母。「民之父母」,民也是广义的,一切众生,你回归本性能生万法。

妄想、分别、执着可以一下断掉,譬如说唐朝六祖惠能大师一下断掉,一下子就恢复至德,见性成佛。他的老师五祖给他证明说,你识得自性就是丈夫、天人师、佛,证明他成佛。为什么?见性了,至德圆满现前。我们凡夫没有六祖的根性,六祖是上上根人,一下子统统放下,我们就慢慢放。妄想分别执着,从执着放起,执着里面有善有恶,先从断恶修善做起。修善也是执着,这个执着是好的执着,叫执善而行,要执,执着。不执着善,那你就执着恶,反正你执着断不掉。那我们就执着善,所以来学《弟子规》、学《太上感应篇》、学《十善业道经》,这执善。可是这个执善有好处,它跟自性的方向是一致的,先把恶断掉,把自私自利断掉,把这些不好的习气毛病断掉,去修孝悌忠信、礼义廉耻,修爱人敬人,慢慢你就跟自性愈来愈近,这叫做性相近。你的习气要远离,你就能跟自性相近。最后把执着也放下,行善没有分别执着,一切能够恒顺众生、随喜功德,这个人就能见性。

所以我们从舜的例子里面看到,他为什么能够「顺民如此其大」?就是因为他真正放下我执了,完全随顺性德来生活,这是行孝到了高级的地步。当然更进一步,不仅是出三界,还要脱离十法界,入一真法界,那才叫真正成佛。入一真法界完全是随顺自性,妄想分别执着统统放下,他才真正叫做恒顺众生,随喜功德。普贤菩萨十大愿王里面这两条就是讲顺民。怎么顺民?自己还有妄想分别执着,你就不可能真正做到顺民,你以为顺民了,其实没有真正顺民。我们懂得这些境界,慢慢的去学,还是一步一个脚印,先从孝亲开始,慢慢修己以敬,敬亲而敬人,敬人而敬物,这是孟子所说的「亲亲而后仁民,仁民而后爱物」,这是一个次第过程。修行要有次第,不能一步登天,一步登天不可能,但是要懂得这些方向,还有我们各个层次的境界,我们就不会得少为足,不会以为自己做得还不错,真正一看,自己还是小小学生,我们刚刚准备跨入门,恐怕还没进门,只是有个好的方向而已。慢慢去修,但是知道方向正确,最后就一定能够修得圆满。

这「广至德章」,这里面的至德意思是极其深广,当然学了佛法以后,回头来看儒家的经典是愈看愈有味道,圣人的这些教诲它是通的,三教互通,你学得愈深,你就解得愈深。我们来看第十四章,我们一起把经文念一遍:

【广扬名章第十四。子曰。君子之事亲孝。故忠可移于君。事兄悌。故顺可移于长。居家理。故治可移于官。是以行成于内。而名立于后世矣。】

这一章『广扬名章』是详细的为我们说明扬名,这也是「开宗明义章第一」里面讲到「扬名于后世,以显父母」,扬名是什么意思,这里给我们广述。孔子在这里为我们解释,『君子之事亲孝,故忠可移于君』,这里讲到的就是以孝事君的道理。可见得我们的孝不是只对父母的,而是应该把它移到对任何人,对自己父母能够事亲尽孝,那对待自己的领导、君长就能够尽忠,这就移孝作忠。五伦关系实际上都是孝道的展开,孝从父子这一伦先开始,所以始于事亲,父子之间有亲这是孝。但是不能仅此而已,还要扩大,扩大到君臣,就是君臣有义,这也是孝,同一个孝心,只是用在不同的关系上面,原来是对父子,现在是对君臣。

对夫妇呢?夫妇有别。别是什么意思?就是有分别,我们师父解释分工不同,这个解释相当好,这是男女有别,男主外、女主内,分工合作,大家是平等的,但是只有分工不同,没有高下之别。刚才有一位学长就跟我讲,你刚才讲到男主外、女主内的事情,好像让她特别有启发,她说是,如果是女性又要主内、又要主外的话,那就累死了。现在社会我们真的看到女性都很可怜,为什么?被那些女权主义者叫嚣起来了,所以她又要承担生育抚养儿女的义务,又要出外挣钱,不挣钱好像还没尽到义务,双重重担,压得死去活来。所以被女权主义给骗了,还执迷不悟的话,那真的是太可怜。本来男女有别,各有天职不同,男性自己不能够生育儿女,所以只好去外面工作,也要尽点义务;女性她承担的使命更重大,人类要靠母亲,古德有讲,「闺阃乃圣贤所出之地,母教乃天下太平之源」,你看女性的使命多么重大、多么崇高!这份天职我们不去歌诵、不去赞叹,反而偏偏说妳这样做是不平等,妳应该出去工作,这是导向错误,误导。

所以尽孝是什么?用在夫妇,它是能够相亲相爱、团结合作,这也是尽孝,而且能够真正抚养优秀的后代,这是最大的孝。孝对于兄弟而言,就是兄友弟恭、就是长幼有序,「兄弟睦,孝在中」,都是孝心的发展。对待朋友,朋友有信,互相信任。我们看到《八德故事》,那天听到的,你看羊叔子跟敌军的将领之间尚且都能够这样互相信任,互相之间送酒送药,一点怀疑都没有,就吃下去,这是敌对双方都有这种信任。朋友如果没有信任,那怎么能够过得去?说不过去。这个信任还是始于这种孝心,为什么?孝是一体的含义,跟朋友志同道合、同舟共济、风雨与共,这才能够有这种信任度。

孝展开来就是五伦、十义、八德,因此君子从孝道入手,移孝作忠。『事兄悌,故顺可移于长』,这是移悌而顺长,在家里能够敬事兄长,所以出外就能够对任何的长辈、任何的长官能够尽顺。『居家理,故治可移于官』,在家里能够井井有条,治家很严谨,做什么事情都有条不紊,他就能够做官也做得非常的英明,办事、判案都能够非常的正确,而不至于混乱。这个是讲『行成于内,而名立于后世』。行,包括前面讲的三种行:事亲能够孝,事兄能够悌,居家能够理(理就是井井有条),这是在家里的行,在家能够养成这种德行,你到哪里都能够把德行带到哪里。不管你做什么事业,你做官必定是忠君爱国,廉政爱民;你做普通的事业,也能做到尽忠职守,井井有条。做一生,这个德行都不改变,那你也能成圣成贤,能够扬名后世,即使是过世了,你的名称仍然留在史册上,为后人所赞颂、所效法,这是名立于后世。

所以我们不可以忽略我们自己日常的生活行为,日常生活里面就包含着治国平天下的德行在里头,对待自己父母孝敬,对兄长尊重顺从,自己生活有条不紊,这都是很重要的德行。在《弟子规》里都讲到,「入则孝」、「出则悌」、「谨」,都是正好讲的这三桩事情,事亲孝就是入则孝,事兄悌就是出则悌,谨就是居家理,一部《弟子规》你能够圆圆满满的落实,就是行成于内,而名立于后世。不能小看《弟子规》,成圣成贤的根基就在这里。所以《孝经》里面讲的道理极深极广,可是要落实,要落实在《弟子规》里面才行,否则这些大道理我们学了之后,听了好像也满振奋的,但是如果不去落实,这是空理、空谈,就是搞儒学,不是学儒。我们师父讲儒学和学儒有不同,不同在哪里?儒学就是你只搞理论研究,你可以研究《孝经》写成论文发表,做「孝经博士」(孝经博士汉文帝那时候就开始设立了),还能做「孝经教授」,但是怎么样?你如果没有落实,成圣成贤那是永远做不到的,也更谈不上扬名后世。所以要做,从《弟子规》做起。《弟子规》是《孝经》的根,孝是德之本。那《孝经》,《弟子规》是它的本,所以还是落到《弟子规》。

这里讲的扬名于后世,我们一个字一个字都不能放过,他没有说名利于现代。为什么圣人孔子不跟我们讲名利于现在?其实,如果你真正做到事亲孝、事兄悌、居家理,可能你很快就能出名。为什么?特别是现在社会都没人这么做,你偏偏这么做,脱颖而出,领导特别喜欢这样的人,他会请你出来做事,你自然就可以移孝作忠,移悌顺长,你自然就可以做事情井井有条,你能够做出一番事业,你也能够成名,实至名归,这很自然。但是为什么孔子不说名利于现在,而告诉我们名利于后世?不是说利、名是坏事,而是怕我们做这些事情为了名,这心里如果还有个名利的思想在里面,做这些事情统统都成了自己障碍,叫作茧自缚;换句话说,成圣成贤还是达不到。

夫子劝我们名不要现在去立,什么时候立?后世去立,就是让后人去评价、后人去效法,我们自己把名利放得干干净净。做圣贤教育的事业,首先要放下名闻利养的贪着,要放弃得干干净净,我们的根基才牢、才稳。往往是这些根基不牢的人,一开始好像是满顺利的,但是到最后很容易倒。现在我们看到,像我们中国政府提倡恢复传统文化,十七大报告里面特别提出要「重建中华民族的精神家园」,要把传统文化带动起来,所以我们看到推动传统文化的这些老师,好像如雨后春笋一般都冒出来了。不仅是我们学《弟子规》的老师们,还有很多大学的教授、学者,只要过去读过几遍《论语》或者是《四书》,或者是懂一点传统文化的,出来都能讲得头头是道。可是我们要看,讲,讲得好是一回事,自己能不能够真正做到?譬如说《孝经》里面讲,能不能够「行成于内」,你的德行能不能成就,这个动机一定要纯正才行。什么叫动机纯正?要把名利的思想扫除得干干净净,让意地清净才行。如果心地上面还有这些名利夹杂在里面,因不正,果也就不正,那他就很难真正成就真实德行。我这次在台湾有幸见到我们徐醒民老师,他也谈到这一点,所以他说讲儒一定要加上佛法。佛法高明之处是什么?以出世之心来做入世的工作,如果不发心出世,难免受到名利的污染,这个很难避免。我们没有名利的时候觉得自己可以胜任;名闻利养一现前,根基还是不牢固。所以要以出世之心来做这桩事情,才能做得圆满,才不会有错误或者是缺失。

所以我们的名和利,孔子他没有讲得像佛这么彻底,他只是说「不义而富且贵,于我如浮云」。这个富贵、名利,因为名后来就跟着利,成了名自然就有利,这些属于不义。什么叫不义?我心里有贪图这个,来做这个事情就不义。真正是全心全意为了恢复圣教,为了利益万民,没有自己,那才叫做真正的义。孔子把这些名利看成浮云一样,释迦牟尼佛告诉我们,这些都要把它全部放下,这属于贪,贪这个烦恼要放下。所以广扬名,就是自己认认真真的做,做世间的好榜样,可是绝对不能有名利的思想,让名立于后世就好。这一章我们就讲到此地。下来我们看第十五章「谏诤章」,我们先把经文一起念一遍:

【谏诤章第十五。曾子曰。若夫慈爱。恭敬。安亲。扬名。则闻命矣。敢问子从父之令。可谓孝乎。子曰。是何言与。是何言与。昔者天子有争臣七人。虽无道。不失其天下。诸侯有争臣五人。虽无道。不失其国。大夫有争臣三人。虽无道。不失其家。士有争友。则身不离于令名。父有争子。则身不陷于不义。故当不义。则子不可以不争于父。臣不可以不争于君。故当不义则争之。从父之令。又焉得为孝乎。】

夫子讲这一章也是非常的重要,为什么?因为通篇《孝经》讲到这里都让我们爱敬父母、顺从父母。但是有时候就会让人产生一种错觉,一味的顺着父母的意思去做,不分好坏照样去做,这是不是就是孝亲?孔子帮我们更正了这个偏颇的思想,所以讲这一章『谏诤章』。谏诤,就是给父母劝谏,让父母改正过失。父母不是圣人,难免就会有过失,有过失的时候,真正的孝子不是一味的去顺从父母,看着父母做出错事情,甚至帮助父母造恶,这就不是真正的孝,这是什么?陷父母于不义。真正孝子要有劝谏帮助父母改过自新的义务,所以夫子给我们讲这一章的经。父子如此,君臣亦如此,其实夫妇、兄弟、朋友不都是如此吗?都是要有谏诤的精神。这种劝谏他人改过是出于一种爱心,不是为了指责他、批评他,或者是发泄,不是这样,而是真正爱心帮助他提升,免于他造恶受果报,免于他陷于不义,所以这还是出自于真诚的孝心。

曾子在这里也是替我们发问,我们很感谢曾子,他的确想得很周到,问出我们心里面存的疑虑,所以『曾子曰:若夫慈爱、恭敬、安亲、扬名,则闻命矣』。夫子前面已经给我们讲到,我们对父母要慈爱、要恭敬,要使父母心安、身安,这都是尽孝。自己要立身行道,扬名于后世,为社会、为后世子孙做一个好榜样,这些都是在行孝。曾子已经听明白,「闻命矣」,你看曾子了不起,他都明白。咱们明不明白?明白了就要去做,这才叫闻命矣,就是闻了之后受命去做,就是依教奉行,听懂一句就干一句,依教奉行,这是真正的好学生。所以曾子是夫子《孝经》的传人,后人称他为宗圣,他也是夫子一个了不起的大弟子。夫子是大圣,他是宗圣,为什么?他就是能够闻即信受,闻即真干,这是闻命矣。

这里他又问,『敢问子从父之令,可谓孝乎?』这个「敢问」前面有说过,是一个极其谦虚的说法,他不是质问。对老师提问题的态度很重要,如果是很傲慢的问,或者是考问,考考这老师知不知道,或者是故意刁难的问,质问,这些问题提出来老师是可以不回答的。佛法里面也谈到这个问题,说如果有人请问佛法,问得不如法,可以默摈,沉默不语,不跟他讲。为什么?他不是受教的态度,他不是来跟你学,而是故意来考考你,看你水平怎么样;甚至他来刁难你,让你下不了台的,最好是默摈,沉默是最好的回答。这些我们都要学会,出去外面,因为我们也是,至少我本人是这样,学的是半桶水,有很多人可能他知识很多,故意来问你,这个时候你看他这个态度,你即使是能够回答也可以不用回答。

遇到曾子这样的好学生,夫子就不能不回答,你看看「敢问」,非常谦敬。他问什么?儿女如果一味顺从父母的命令,父母说怎么样干他就怎么干,不分好歹,这算不算是孝?夫子他怎么回答?夫子反应还是满强烈的,他说『是何言与,是何言与!』你看连讲了两次,这个话就是用我们现在话来讲,是什么话,这是什么话!这说明什么?曾子所提的这个问题他理解错误。其实不是曾子理解错误,他是代我们请问,我们心里容易会有这些错误的思想,以为一味顺从父母那就叫尽孝,这是错误。这道理很深,所以孔子说是何言与。为什么?如果不分是非好丑,盲目顺从父母,这就是成就父母不义的行为,这是大不孝。所以顺,要知道如何顺亲,这个顺讲到绝对的标准,随顺自性,顺性德,这样才叫做真正的顺。所以父母的言语造作行为是正确的,符合性德的,我们尽力的去随顺,帮助父母、成就父母;假如他是违背性德的,那我们不能盲目随顺,而应该善巧方便的帮助父母改正他的过失,这个心才是真正的孝顺。

夫子在这里给我们举例而说明,他说『昔者天子有争臣七人,虽无道,不失其天下』。这举出过去,昔者就是过去,做天子的人,只要他手下有七位争臣。争臣是什么?敢于劝谏的,敢于坚持真理,不是那种阿谀奉承、盲目去顺着领导意思的人。有这些人在,他就能够匡扶正义,能够帮助天子,帮助领导避免过失。所以,即使天子是一个无道的昏君,不明白事理的,有这些人辅佐,他也不失其天下,他的天下也不会灭亡。怕就怕什么?这些天子昏庸无道,把这些忠臣都给杀掉,那就完蛋!夏朝最后夏桀他之所以被灭亡,商朝商纣王之所以被灭亡,都是因为这个原因。实际上有好的领导,身边必定是有好的忠臣,有忠臣在,这是一国之福,他能够有安定社会这样一个效果。

下面『诸侯有争臣五人』,这是讲完天子就讲诸侯,诸侯这个级别就下一级,就是一国之君。像周朝八百诸侯,他们都有他的封地,一国的君主。用现在来讲,用天子可以比喻国家主席或者总统,这个诸侯可能是一个省的省长,或者一个州的州长等等,这是地方的领导。他有「争臣五人」,有忠臣义士来辅佐他们,有五个这样的人,他『虽无道』,也『不失其国』。所以你看看,有好的帮手,辅佐的人多么的重要。你看刘备,刘备本身他谈武打不够关公、张飞厉害;谈调兵遣将、出谋划策,运筹帷幄之中,决胜千里之外,他远不如诸葛亮,但是他竟然能够三分天下,建立蜀国,不失其国。原因就是因为他有很好的辅佐的人,自己虽然没什么能耐,他使国家能够安定。哪怕是到他儿子阿斗,阿斗是刘禅,现在我们把阿斗做为无能的代名词,你看这么无能,虽无道,他也最后不失其国。当然最后辅佐的人也失掉了,他才灭国。所以,可见得这些忠臣义士是宝,聪明的领导一定是懂得任用贤才。

『大夫有争臣三人』,大夫讲卿大夫,国家的重臣。他们自己家族里面有家臣,有三位忠心耿耿的、能够坚持真理、能够劝谏自己主人的这种帮手,他自己『虽无道』,也『不失其家』,他的家道也不衰。

这里讲天子、讲诸侯、讲大夫,他用的数字不一样,天子说七人,诸侯说五人,大夫说三人,每下一级降两个人,这个是表法的意思。说明什么?这是因为有尊卑不同,所以用七、五、三,每一级降两,这是一种表尊卑不同。在《左传》里面也是用这个方式,说「自上以下,降杀以两」,就是从上面每降一位,降两个数字,这是符合礼的。到士,士人就是我们讲的读书人,他就讲一个人,『士有争友』。什么是争友?真正能够直言相劝我们,帮助我们提升德行,这是益友,有这么一个人,那你『身不离于令名』,令名就是美名、好名声,你的德行能受人赞叹。为什么?因为你有一个好友,他来帮助你,你做得不好的地方,他马上劝谏你,让你改正,这是益友。益友便是良师,人有良师益友,当然学业、道业成长就很快。

底下用前面的模拟把这逻辑一直讲下来,你看夫子说话的学问让我们很赞叹,他提出一个观点之前,先把这个逻辑给你摆出来,让你心服口服。因为一下子说,你当儿子的要做争子,可能有些人不服气,先从天子说起,天子到诸侯、到大夫、到士,这样说到父对子而言。『父有争子,则身不陷于不义』,如果父母有能够坚持真理的儿女,父母有过错,儿女能够劝谏,父母他也不会陷于不义,他不会做出不道义的行为,为什么?儿女会阻止他,他不会背负恶名。所以培养儿女学习圣贤教育很重要,对父母也是很好的帮助,为什么?有些时候自己可能没学或者忽略了,儿女他看到,他能够帮助父母。所以『故当不义,则子不可以不争于父』,如果父母有不义的行为。不义,就是不应该做的事情他做了,不应该说的话说了,不应该动的念头他动了,这都属于不义。有不义的事情发生,儿女真正孝顺,不可以不争于自己的父母,要劝谏、要帮助父母改过。

臣也『不可以不争于君』,尽孝和尽忠的理是一样,做臣子的对自己的君王、领导也是要极力劝谏,哪怕是冒着生命的危险也要去劝谏。所以古人讲「武死战,文死谏」,武将的光荣是死于战场,文官的光荣是因为力谏而被皇帝杀头,这反而是一种荣耀。

所以『故当不义则争之』,如果父母或领导有不道义的行为、不正确的观念,我们就要劝谏。『从父之令,又焉得为孝乎?』仅仅是盲目的跟从、听从父母的号令,怎么能够称为孝?夫子给我们说明,顺从父母要看符不符合道义。当然自己首先得明白道义,自己都不明白道义,看到这句话,「从父之令,又焉得为孝乎?」父母叫我读《弟子规》,我不读,父母叫我扫扫地、洗洗碗,不做,从父之令怎么能叫做孝?断章取义。所以,要不义才争之,要是父母有道义的事情要尽力而为之,哪怕是父母所做的行为谈不上符不符合道义,很一般的事情,只要是没有违背道义,我们都应该顺。你看给父母洗个碗,这当然应该做。譬如说一些很小的小事,父母希望我们做的事情,那个事情并没有说得上是非判断,谈不上那么高,分不出善恶,在佛法里叫无记业,父母说吃饭了、吃饭了,那你就来吃饭就好了,这是顺从父母,不要拧着父母。只有在父母不义的时候,通常这是少数情况,那才有谏诤。

谏诤的方法这里我们也要多讲一些,不讲方法往往会适得其反。《论语》里面有这么一句话说,「子曰:事父母几谏。见志不从,又敬不违,劳而不怨」。夫子告诉我们,事父母(事亲)要懂得几谏。几是微小的意思,很微细的意思。这是见到父母有微小的过错刚刚发动的时候,还没形成气候,就赶紧得劝谏。为什么?刚刚开始容易改,如果把它定型了,它已经发展成型了,你要改它就很难。我们平时有处处留心父母的言行举止,这本身也是一种尽孝,念念都想到父母,所以很有一种敏感度,看见父母有一点点微细的过错,马上要帮助父母改,不要让它发展,这叫几谏。见志不从,如果是父母习气很重,他有一点过错不肯改,慢慢发展,不听你的,慢慢形成大过,还是不能够听劝谏。他不听从,那我们要怎么做,是不是说,父母业障深重,改不了,放弃了?这也就不孝。任何时候不能有遗弃父母的念头,愈见到父母有过失,愈要生起那种大的愿心来帮助父母,但同时还要更加恭敬父母,「又敬不违」,对父母尊敬,才能让父母生欢喜心。

昨天有一位学长跟我谈到,他说他听到我家里父亲、爷爷、奶奶他们都学佛,就想到自己父母,教他们学佛挺难的。我就劝他,首先要让他们生欢喜心,他们生欢喜才能听你的。怎么让他生欢喜心?你得恭敬他们,处处表现你很在乎他们,你很爱护他们,很关怀他们,愈恭敬他,他才愈能受谏。所以又敬不违,我们尊敬他,而且不违我们劝谏的初衷,不能够放下、放弃我们的这个念头,还是处处善巧方便,一有机会就劝谏,不违初衷,不违我们的孝心。即使是父母屡谏不从,甚至父母会怒斥我们、责打我们,我们受很多的辛苦、冤枉、委屈,劳而无怨,不辞劳苦,不怨父母,绝对没有舍弃父母的念头,这是真正的孝。

所以谏诤之法,确实我们仔细的去体会,《弟子规》里面也是这样教导我们,「亲有过,谏使更,怡吾色,柔吾声」。有过失怎么样?要劝谏他们,让他们更正、改正。可是我们的颜色、我们的方式要柔软,才能让他接受。「谏不入」,还得「悦复谏」,反复的劝谏。「号泣随,挞无怨」,直到最后实在不听劝谏,自己痛哭流涕,受到责打都劳而无怨,你看这种真诚的孝心。这一章的意思还没讲圆满,我们明天继续来学习,讲得不妥之处,请诸位多多批评指正。谢谢大家。

End

钟茂森:莲公大士净语选讲(第三集)

尊敬的诸位大德同修,大家晚上好!今天是我们晚晴轩佛七第三天。我们继续选取莲公大士念佛的偈子来学习。今天跟大家一起学习两首偈,我先念一念:【道人须学石头顽。哪有功夫说苦酸。炼得此心顽似铁。风吹雨打不相干

钟茂森:莲公大士净语选讲(第五集)

尊敬的诸位大德同修,大家晚上好!今天是我们晚晴轩佛七第五天,我们选取莲公大士一首「老实念」的偈子来一起学习。这首偈子我先给大家读一遍:【但只老实念。不必问如何。莫管同与异。休论自与他。止贵愿力强。哪怕

钟茂森:莲公大士净语选讲(第四集)

尊敬的诸位大德同修,大家晚上好!今天是佛七第四天,爷爷到今天已经是第九天断食,基本上都没有吃什么东西,只喝饮料。今天他的状态是最好的,从早上五点钟开始念佛,念了一个早上,休息了一下,又念了一个上午,下

钟茂森:往生净土之正因(第一集)

尊敬的主法和尚上悟下行法师,尊敬的开林法师,诸位法师,诸位大德同修,大家下午好。行师父慈悲,吩咐定弘给大家在佛七当中,今天在圆满之前给大家讲个半小时的话,鼓励大家念佛。佛七是自古以来祖师大德按照经典所

钟茂森:莲公大士净语选讲(第七集)

尊敬的诸位大德同修,大家晚上好!今天我们晚晴轩的助念佛七圆满。虽然佛七圆满,与其说是结束,不如说是开始,为爷爷的助念可以说又要进入一个新的阶段。今天爷爷有一点业障现前,对于西方极乐世界产生诸多的疑问,

钟茂森:往生净土之正因(第二集)

尊敬的主法和尚,尊敬的诸位法师、诸位大德同修,大家上午好!定弘昨天跟大家谈到闻名的功德,这是弥陀本愿的核心,第十八愿所说到,若有众生,闻佛的名号功德,必定能产生至心信愿,而能至心信愿就决定得生净土。所

钟茂森:往生净土之正因(第十集)

尊敬的主七和尚,诸位法师、诸位大德同修,大家好。接到念佛同修的一些问题,其中提到对于念佛怎么念法,以及可能出现的境界,有疑惑,那么想抽一点时间谈一下这个问题。念佛要是会念,就很容易得到三昧;如果不会念

钟茂森:往生净土之正因(第四集)

尊敬的主七和尚,尊敬的诸位法师、诸位大德同修,大家好。今天是佛七的第三天,大家的状态是渐入佳境,刚才大家念佛声音非常整齐,听起来很安定,证明大家的心就愈来愈静下来了。通常佛七到中间第四天这是状态最好的

钟茂森:往生净土之正因(第五集)

尊敬的上悟下行法师,尊敬的诸位法师、诸位大德同修,大家好。我们念佛最重要的是心要跟佛的愿相应,古人所谓的,「一念相应一念佛,念念相应念念佛」,如果能够相应,你当下就能随着这句万德洪名入到净土,也就是你

钟茂森:往生净土之正因(第十二集)

尊敬的主七和尚,诸位法师、诸位大德同修,大家好。今天是佛七圆满的一天,大家在这七天当中,念得都很不错,很用心。现在最后一天,我想要说点什么?应该说点劝勉的话。我们跟净老和尚学习《无量寿经》,《无量寿经

钟茂森:往生净土之正因(第十一集)

尊敬的主七和尚,诸位法师、诸位大德同修,大家好。我们昨天晚上谈话里面讲到往生净土的正因,每一个类型的往生的人,都要至心求愿往生净土,昼夜常念、思惟极乐世界和阿弥陀佛种种功德、种种庄严。品位的高下,在乎

钟茂森:往生净土之正因(第六集)

尊敬的主七和尚,诸位法师,诸位大德同修,大家好。今天是我们佛七第四天,按道理来讲通过前三天的念佛,我们的心应该是渐渐静下来了,我们的功夫应该是愈来愈绵密。那我们自己要反观一下,我现在的功夫有没有比刚来

钟茂森:往生净土之正因(第七集)

尊敬的主法和尚,尊敬的诸位法师、诸位大德同修,大家好。今天大家念佛都念得很不错,我看到有一些同修昏沉的现象减少了。在念佛当中最普遍的两种现象,一个是昏沉,一个是掉举,掉举就是妄念纷飞,心定不下来。两者

钟茂森:往生净土之正因(第九集)

尊敬的主法和尚,尊敬的诸位法师、诸位大德同修,大家好。我们今天上午跟大家谈到往生净土的正因,《无量寿经》上讲,三种品位往生的人都具备昼夜忆念、思惟极乐世界种种庄严,阿弥陀佛种种功德。你首先要对于极乐世

钟茂森:往生净土之正因(第八集)

尊敬的主七和尚,尊敬的诸位法师、诸位大德同修,大家好。时间过得非常快,今天已经佛七第五天了,能不能够成就,就看最后这三天,那么三天也过了半天了,所以大家要提起精进。正如我们每天晚上结束的时候念的普贤警

钟茂森:无量寿共修念佛法会讲话(第一集)

尊敬的诸位同修大德,大家好!我们在念佛法会正式开始之前,先跟大家讲一讲念佛的一些道理,让大家能够明了怎么来念佛,念得才如法、才能得力。在过去传统的佛七里面是不会讲开示的,就是不能讲话,也不讲经的,就是

钟茂森:无量寿共修念佛法会讲话(第三集)

尊敬的诸位同修大德,大家好!今天是我们念佛共修法会第三天,如果真正用功,我们的心一定会定下来了。如何才能做到功夫得力?最重要的是我们要真正发起出离心,要想到六道轮回太苦了,我们生生世世在这里头轮转,受

钟茂森:无量寿共修念佛法会讲话(第四集)

尊敬的诸位同修大德,大家好!我们师父上人有提到「开示」两个字,只能是佛、证果的人能够开示众生,悟入佛之知见,这个才能用开示。像我们在一起共修,只能叫「讲话」,不敢称开示,因为我自己也没有开悟,也没有证

钟茂森:无量寿共修念佛法会讲话(第六集)

尊敬的诸位同修大德,大家下午好!我们今天早上举了《无量寿经》一段经文,劝导大家对净土法门要生起坚定的信心,对《无量寿经》也要生起坚定的信心。只要对这个法门不怀疑,哪怕是我们曾经做过许多恶业,甚至地狱里

钟茂森:无量寿共修念佛法会讲话(第十一集)

尊敬的诸位同修大德,大家早上好!我看到从昨天晚上九点半到今天早上九点半,整整十二个小时,大家念得很认真、很精进,非常难得。好像没有听说有人往生,不过不要紧,这是一个开始,我们以后还要找时间自己去加功用

钟茂森:无量寿共修念佛法会讲话(第十集)

尊敬的诸位同修大德,大家好!大家刚才观赏了这个影片,有没有得到什么样的启发?记不记得刚才字幕里面的其中一、二句话?对,只要记得这句话,「能够一心念佛,就能化解灾难」。我们现在面临十二月二十一号就只剩两

钟茂森:一函遍覆_印光大师开示(第二集)

尊敬的诸位法师,诸位大德同修,大家早上好!我们今天继续来学习「一函遍覆」,昨天我们学习到前面第二段。第一段讲的是净土法门的正修,如何往生净土,印光大师一开端就为我们直示净宗法要,修信愿行三资粮求生净土

钟茂森:弟子规_父母呼 应勿缓(第一集)

尊敬的悟净老法师,尊敬的各位法师、各位大德,各位居士们、同学们,大家早上好!末学今天又回到念佛堂来跟大家一起座谈,感到非常欢喜。这已经分别了前后有十多天,跟随我们师父上人到广州参加了一次国际儒学联合会

钟茂森:一函遍覆_印光大师开示(第一集)

尊敬的各位法师,各位大德同修,大家早上好。阿弥陀佛!末学茂森非常感恩常住不断的给末学学习的机会,在我们共修的过程中,我们常常都会遇到修学上的问题,所以末学非常乐意,也非常荣幸,能够常常跟诸位法师大德一

钟茂森:一函遍覆_印光大师开示(第三集)

尊敬的诸位法师,诸位大德同修,大家早上好。阿弥陀佛!我们收到一些大德的提问,但是因为印光大师的这封「一函遍覆」还没讲完,我们先把这篇文讲完,然后再来跟大家讨论问题。说不定待「一函遍覆」讲完以后,大家也

钟茂森:阿弥陀佛四十八大愿(第二集)

尊敬的法师,尊敬的孙会长,尊敬的诸位同修大德菩萨,大家下午好。阿弥陀佛!今天早晨大家听完经之后念佛念得怎么样?挺好,好。念佛是正行,我们护世息灾也好,我们自己求生净土也好,念佛是第一重要的行门,听经目

钟茂森:一函遍覆_印光大师开示(第四集)

尊敬的诸位法师,诸位大德同修,大家早上好。阿弥陀佛!我们今天继续来学习印光大师的「一函遍覆」。昨天我们讲到「观世音菩萨,誓愿宏深,寻声救苦」这段,我们先把这段从头到尾念一遍。【观世音菩萨。誓愿宏深。寻

钟茂森:阿弥陀佛四十八大愿(第十集)

尊敬的诸位法师,诸位大德同修,大家晚上好!我们继续来学习《无量寿经》的四十八愿,我们来看第二十二到二十四愿,我们把今天要讲的经文一起念一下:【我作佛时。国无妇女。若有女人。闻我名字。得清净信。发菩提心

钟茂森:阿弥陀佛四十八大愿(第四集)

尊敬的诸位法师,诸位大德同修,大家早上好。阿弥陀佛!昨天我们一起共修了一天,大家有什么样的感受吗?非常好!今天也出太阳了,昨天阴雨了一天,看来阴气已经逐渐逐渐的退去了。大家能够这样发起真诚的心来念佛,

钟茂森:阿弥陀佛四十八大愿(第十五集)

尊敬的诸位法师,诸位大德、同修,大家下午好!我们继续来学习「弥陀四十八大愿」,请看第四十二愿的经文,我们一起合掌将此愿文读一下:【我作佛时。所居佛剎。广博严净。光莹如镜。彻照十方无量无数。不可思议。诸

钟茂森:阿弥陀佛四十八大愿(第十四集)

尊敬的诸位法师,诸位同修、大德,大家早上好。我们继续来学习弥陀四十八大愿,请大家打开经本,看第三十九愿,我们一起把这段愿文读一下:【我作佛时。国中万物。严净。光丽。形色殊特。穷微极妙。无能称量。其诸众

钟茂森:阿弥陀佛四十八大愿(第十一集)

尊敬的诸位法师,诸位大德、同修,大家早上好!我们继续来学习「阿弥陀佛四十八大愿」,昨天晚上跟大家讲到了第二十四愿,今天从第二十五到二十七愿看起。让我们一起合掌将这段愿文读一下:【我作佛时。十方众生。闻

钟茂森:阿弥陀佛四十八大愿(第十六集)

尊敬的诸位法师,诸位大德、同修,大家早上好!我们今天是佛七的最后一天,大家这六天多来,表现得非常好,非常难得,真正发起护世息灾的愿心,一起认真的念佛、学教,希望我们以这样的功德回向这个地区灾难消除、正

钟茂森:沙弥律要节录(第一集)

《沙弥律要节录》,这一百多条,诸位可以把这个节录跟经本对照,意思就更清楚、更明白了。节录的因缘是便于大家学习,古注虽然很详细、很周全,但是时间隔得很久,有许多地方跟我们现在实际的生活已经脱节。所以我们

钟茂森:沙弥律要节录(第五集)

【十二、易云:「圣人者,与天地合其德,与日月合其明,与四时合其序,与鬼神合其吉凶。」此是世间圣人。】这是《易经》里的一段话。《易经》在中国学术上可以说是根本。称之为「易」,「易」就是简单容易。凡是「至

钟茂森:沙弥律要节录(第二集)

【三、戒是禁戒,律即法律。防非止恶曰戒,处断轻重、开遮持犯曰律。】『戒是禁戒,律即法律』,这是解释戒律两个字的定义。『防非止恶曰戒,处断轻重、开遮持犯曰律』,这是把戒律两个字讲得很清楚。「戒」的精神与

钟茂森:沙弥律要节录(第六集)

【十五、蜎飞蝡动,微细昆虫,俱禀色心,同一觉源。欣生怖死,痛痒苦乐,与人无异。既同觉源,即是未来诸佛。】这是佛告诉我们,一般人往往疏忽小动物,再小的动物,蚊虫、蚂蚁也是一个生命,也是众生之一,它也受轮

钟茂森:沙弥律要节录(第三集)

【六、律制比丘,五夏已前,专精律部。若达持犯,办比丘事,然后乃学习经论。今越次而学,行既失序,入道无由。】『制』就是制定、规定。这是佛为弟子们在修学程序上做了一个制定。『五夏』就是五年。出家人要把世俗

钟茂森:沙弥律要节录(第四集)

【七、轻戒,全是自轻;毁律,还成自毁。妄情易习,至道难闻。拔俗超群,万中无一。】这是非常真实、恳切的忠告。因为修行不是凭口头上说的,也不是靠我们思惟想象的,一定是要把错误的行为修正过来。错误与正确的标

钟茂森:沙弥律要节录(第七集)

【二十、经云:施恩济乏,使其得安。若见杀者,当起慈心。】『乏』是缺乏,众生有缺乏,如果我们有多余的,就应当要帮助他,这是『施恩济乏』。他不缺乏,他的生活就安定了,情绪也安定了,所以这个『安』是身安、心

钟茂森:沙弥律要节录(第八集)

【二十三、见他人杀生,当生慈心,愍彼行杀者,罪堕三途;其被杀者,苦痛无地。怨业既结于今生,酬报则当来不已。愿得菩提,度令解脱。】这是十戒里面的第一条,「不杀生」。这一节文有三段,第一段是讲杀生的人,杀

钟茂森:沙弥律要节录(第九集)

【二十六、金银重物,以至一针一草,不得不与而取。】这是十戒里面的第二条,「不偷盗」。『一针一草』,这是很微贱的,不是贵重的。『不得不与而取』,只要是有主人的,即使一针一草,一定要主人同意才可以取;主人

钟茂森:沙弥律要节录(第十集)

【三十一、经云,佛告比丘:若人偷盗他物,命终生地狱中,猛火烧身,烊铜灌口,镬汤炉炭,刀山剑树,煻火粪尿,磨磨碓舂,受种种酸楚苦痛,不可称计。地狱罪毕,生畜生中,以偿他力。】这一条所说的跟《地藏菩萨本愿

钟茂森:沙弥律要节录(第十二集)

【四十五、经云:夫士处世,斧在口中,所以斩身。由其恶言,应毁反誉,应誉反毁,自受其殃,终无有乐。】这一条是妄语戒,这是佛在经上说的一段话。『夫』是文言中的虚字,没有意义。『士』就是知识分子。在这个世间

刘素云:钟茂森:刘素云老师怎么学成功的?

刘素云老师怎么学成功的?她没有跟在师父上人身边,她就是听那个光盘,《无量寿经》,一门深入,不换题目,专。专妳才能得定,就在家听,不出门,也不乱去跑道场。不是今天跟这个师父学,明天跟那个师父学,没有,她

钟茂森:《文昌帝君阴骘文》研习报告(第五十集)

尊敬的诸位法师,诸位大德同修,大家早上好,请坐。我们今天进行《阴骘文》的最后一讲。我们来看第七十七句:【远报则在儿孙。】这是接着上面一句「近报则在自己」,这样接下来讲。讲报在自己这就是讲近报。自己的报

钟茂森:君子修身之道—由弟子规入论语(第十集)

尊敬的诸位仁者,大家好!请坐。我们继续来学习「君子修身之道-由弟子规入论语」。在《弟子规》当中第二部分是「出则弟」,我们现在继续来讲。「出则弟」,这个「弟」主要就是讲到的恭敬和友爱,不仅是对兄弟姐妹,

钟茂森:君子修身之道—由弟子规入论语(第十三集)

尊敬的诸位仁者,大家好!请坐。我们继续来学习「君子修身之道」,今天我们来讲第四个部分「信」。「信」是讲诚实、守信。在《论语.为政篇第二》就有这么一章经文说到,「子曰:人而无信,不知其可也。大车无輗,小

钟茂森:君子修身之道—由弟子规入论语(第二十二集)

尊敬的诸位仁者,大家好!我们继续来学习「君子修身之道」,还是结合《弟子规》来讲《论语》。刚才讲到「善相劝,德皆建」,还有一个方面我们要补充一下。现在国家都在做公务员的制度,要吸收公务员都要考试,都要有

钟茂森:君子修身之道—由弟子规入论语(第二十三集)

尊敬的诸位仁者,大家好!我们继续来学习「君子修身之道-由弟子规入论语」。昨天我们讲到《弟子规.泛爱众》,这里面我们讲到「凡取与,贵分晓。与宜多,取宜少。」在跟人交往的时候,我们应该将利让与他人,自己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