钟茂森:窈窕淑女的标准《宋尚宫 女论语》(第二集)
2025-10-15 08:45
尊敬的诸位大德、仁者,大家好!请坐。我们今天继续来学习女德。昨天我们给大家讲了一段前言,说明在现代社会当中,学习女德的重要性。可以说这是天下治乱的根本。如果一个社会没有女德了,那么可以说没有贤女就不可能有贤妻了,没有贤妻,家庭就会乱了,家乱了,国也乱了。那么没有贤妻当然也不可能有贤母,没有贤母就不可能有好的子女,那么国家的下一代也就完了。由此可知,学习女德是非常重要的。而且正如印光大师所说,是当务之急,对于我们立身、齐家,乃至和谐社会、和谐世界,这都是有着重要的意义。所以我们今天就开始具体的来学习女德教育。
女德,不要以为好像只有女孩子才学,当然女孩子首先要学,这是要做一个窈窕淑女。昨天我们把《诗经o周南o关雎》这一首诗仔细的学习了一遍。知道原来窈窕淑女并不是指貌美的女子,而是指品德美好的女子。真正有贤慧的德行,我们叫贞德。这个贞,如果妳查找字典,贞的意思有好几种说法,贞操的贞,贞洁的贞。这是女德一个最重要的这一部分。贞,有定的意思。定是什么?心安定。心安定,她的人生取向就会坚定、固定,她就不会胡思乱想,更不可能胡作非为。她的心是定的、是安的,这是讲贞。还有一种讲法,贞是讲正,品德是正的。正就不邪,没有邪思邪念,更没有邪行。特别表现在对于婚姻、对于家庭这方面,那是贞正。因为家中有这样的贞良的贤妻良母,所以能够使这一家保持长远而不偏邪。
我们昨天讲到周朝开国的「三太」,三位都是贤女、圣女。她们这种贞德所感召的便是周朝(周家)八百年长久的基业,这是女德的护佑。往往女德都称为是坤德。《易经》里面讲乾坤二卦,干为天,坤为地。通常男子,在家里,先生喻为天,女子就是妻子喻为地,天之德在于自强不息,地之德,这个坤德,在于厚德载物,它能包容。像我们昨天讲到的《关雎》一诗是赞美文王后妃之德。文王的后妃是太姒,太姒没有嫉妒心,她一心只想着辅佐文王,令他能够治国安邦,利益百姓,所以她广求贤女来服侍文王。所以「窈窕淑女,君子好逑」,这讲君子的好伴侣,谁去找,君子是文王,谁去找?后妃去找,。你看看,这种包容心,这种厚德载物的德行,所以感得周家能够长盛不衰,成为历史上最长久的王朝。这真正有祖德,祖德护佑,才能够基业长远。
一般女子,因为在古代,受的教育比较少,心量容易狭小,所以容易产生嫉妒心。我有一次听到有一位老师,她也是在专门讲女德教育,她是一位女老师,她说「嫉妒」这两个字都是女字边,当然嫉妒不是只有女子才有,男子也一样有,但是为什么专门以女字边?我们想到古人造字他有用意,是提醒的意思。如果人一有嫉妒心了,嫉妒是什么?心量狭小,不能容物,一切都从自己来考虑,自私自利作主,那这样真正会坏大事。
我们昨天有举到几个例子,历朝历代,凡是国君帝王沉迷于女色,这个帝王多半都会亡国丧身。像夏朝的末代皇帝天子夏桀宠幸末喜;商朝最后一个皇帝商纣王,商纣王他也是宠幸女色妲己;周朝西周最后一个皇帝周幽王宠幸褒姒;唐朝玄宗皇帝宠幸杨贵妃。这些女子都是心量狭小,嫉妒心重,没有女德,只有美色,使这些皇帝沉沦。所以古人有一句话讲的「红颜祸水」,有道理。
当然这个祸水,男子也可以远离。那怎么样才能远离?他一定要学习伦理道德,知道因果,知道取舍的标准,知道什么才是真正的淑女,淑女的标准在哪?他要知道。而自己也真正要降伏情欲,崇尚道义,这才有正气,邪气才不会污染,所以这个贞是正,正气。
那女子她对于一家正气的辅佐来讲,她起了决定性的关键的作用。这一家太太要是正,家里多半都能正。这就像大地似的,这地就稳固了,那么这个家庭它就旺,它地基牢。地要是不稳,要是斜了,这家庭就容易倾倒。所以太太不仅自己正,她也有这个使命正一家,这叫齐家。修身齐家也能够治国、平天下。周朝三太,你看看,她就在家里,不也是治国、平天下?所以这个正是非常重要的。
第三个意思,贞有诚的意思,精诚、至诚。《中庸》里讲「不诚无物」。
第四个意思,贞讲的节,节操的节,妇节。这是专门对女德来讲。所谓从一而终,这叫懿行,懿,司马懿的懿,就是美德、美好的意思,我们讲贞节。贞节是正气,正气,古人把它看得比生命还重。孟子讲的「吾养吾浩然之气」,这浩然之气就是正气。女子一样也是要养浩然正气,我们一般讲香闺正气,这个正气不亚于男子、士君子的这种正气。往往女子能够大义凛然,连男子都自愧不如,这所谓巾帼不让须眉。所以女德讲究贞德。
其实只要心得其正,这女德也就完备了。还是《大学》里讲「修身在正其心」,正心自然就有贞德。怎么样正心?正心在诚其意,诚意是意念真诚。怎么才叫真诚?曾国藩先生给诚字下过定义,他说,「一念不生是谓诚」。一个念头都没有,心空了,空就是诚,心是清净的。一个人能够心清净,她自然就能够守本分,她没有妄想,绝对不会胡思乱想,那她当然就能够做到贞洁。凡是有很多念头、妄念,往往受外面境界诱惑,念头会跟着它跑。境界一来,立刻会生起很多妄念,这意不诚。意不诚,心也就不正,身也就难修,家也不齐,国也不治,天下也不能太平。
如何做到意诚?要致其知,致知是良知现前,遇人遇事遇物都用良知。良知怎么得到?良知不需要从外面得到,是你本性里头本有的。《三字经》里讲的「人之初,性本善」,本有良知良能,跟圣人没有两样。只是圣人把这良知良能显发出来,所以他成为圣人。我们凡人这些良知良能被覆盖住,有障碍,所以显发不出来。什么东西障碍住我们的良知良能?物欲、烦恼,这些心里头的欲望烦恼障覆了我们的良知,所以不能致知。所以要致知,致知在格物。格是什么意思?格斗的意思,物是物欲,跟自己的物欲格斗。把内心里的贪婪、欲望、情执、嫉妒,把它放下,就格物了。格了这些烦恼物,那你的良知就现前。当下意也诚了,心也正了,身也修了,然后自然感召家齐、国治、天下平。
你看,女德它也能够和谐世界,而且这是最重要的一种德行。那么这就需要我们学习传统文化,学习圣贤教育,如果不学习我们怎么能够懂得?真正是《礼记》里讲的,「人不学,不知道」,《三字经》讲的「人不学,不知义」。这女德也是,不学真的就不知道,原来这是淑女的标准。这不学真的不知道,全都是被社会污染的思想所影响,形成错误的人生观、价值观、世界观,其后果就是痛苦、烦恼。现在大家来学习那是很有善根,这是过去生中积累的,这世又遇到缘了,大家能够认真的学习,从改造自我做起。治国、平天下是自己的事情,我把自己身修好了,就能治国、平天下。不仅能治国、平天下,你还能够和谐宇宙,夫子讲的「天下归仁」。天下归仁,现在我们应该讲宇宙归仁,为什么?因为宇宙也是你的心变现的。你知道这个道理,这叫知道根本,《大学》里讲的「此谓知本」,知本就是知道根本。根本的真理就是整个宇宙全都是我自己的心念变现出来的。
现在这个量子力学,量子科学家们已经在逐步证明这一点。他们发现原来整个宇宙所有万物,分析到最后,基本粒子构成的。基本粒子又是什么构成的?就是我们的念头的振动。正如著名的量子科学家普朗克说的,这是个德国科学家,获得过诺贝尔奖,他说,这个宇宙里根本没有物质,全都是什么?由我们意识单位所组成的,意识单位就是我们的念头,由念头组成的。念头的振动组合成基本粒子,基本粒子再组合成原子、分子,变成物质。
所以你有什么样的念头就有什么样的宇宙,你的念头善,你的宇宙就善。宗教里讲的天堂,佛法里讲的极乐世界,都是你善念,纯善的念头,所变现的。那地狱、恶道?是你恶念变现的。没有出你一念。所以你能够在当下这一念回头,如果原来做错了,现在回头,现在悔改、忏悔,用圣贤标准要求自己,你这当下就成圣成贤,当下你的天下归仁,当下你的宇宙就变得是和谐世界、极乐世界。
所以对于我们女同学来讲,和谐世界从我心做起,从学习女德做起。妳真明白了这个道理,知道身心是本,世界是末,所以欲明明德于天下,要帮助天下太平,皆是要以修身为本。这女德就告诉妳修身,这就是下手处。颜回请问夫子如何行仁,如何使天下归仁?仁是仁爱的仁,天下归仁就是讲天下太平。怎么样下手?夫子告诉他「克己复礼」,就从这下手。「克己」是克服自己的毛病习气,「复礼」,恢复到正常的秩序上来。「礼」是正常的秩序。包括我们身心的秩序,人与人之间的礼节,社会的运作,这些都有礼,礼就是规矩。那我们学习女德,这就是学规矩,跟《弟子规》都一样,《弟子规》也是规矩。从这开始入手学,「克己复礼」。跟这个规矩不相应的就把它放下,克服自己的习气,这是克己,圣贤用的就是克己功夫。妳能克己,才能归礼,才能复礼,复礼就是回归到妳本性本善上面来。礼不是圣人规定让我们一定要这么做的,不是,那是妳本性本来的样子。妳回归本性了,成了圣贤了,妳自然生活行为就是礼,把它记录下来这就是礼,所以我们今天选用《女论语》做为我们的教材。
《女论语》它是《女四书》里面的一本,我们现在正在讲儒家《四书》,讲了《大学》了,正在讲《论语》。古人除了这《四书》以外,还有一套《女四书》,专门是对女子的《四书》,这里头有《女论语》。我们现在讲《论语》的同时,也开讲《女论语》,很有味道。使我想到古人对于女子教育特别重视,儒家的《四书》,我们讲《大学》、《中庸》、《论语》、《孟子》,这男女都要学。除了这《四书》以外,又多编一个《女四书》,专门给女子学,你看,特别照顾我们女性,他没有编一个「男四书」,专门编一个《女四书》,你就想到古人其实对女德教育多么重视,都知道这是治国、平天下的根本。
《女四书》这是清朝初年,学者王相编辑的。他是生活在康熙年间,前清的人。他自小受到良好的母教。他母亲是一位贤母,他母亲是刘氏,姓刘,刘氏写了一本《女范捷录》。王相因为受母亲的教诲,对于女德教育非常重视,他把《女诫》、《内训》、《女论语》跟《女范捷录》这四部书合在一起,就称为《女四书》,在当时成为女子必读的教材,流传非常的广泛,遍布到全国,一直到近代都是非常重要的德育课程。
《女四书》第一部叫《女诫》,《女诫》它是汉朝班昭所著的。班昭是著名的女史学家,她的父亲叫班彪,兄长叫班固。她父亲开始着手写《汉书》,这是一部很有名的汉朝断代史,跟《史记》是齐名的。但是她父亲英年早逝,没有写完这本书就去世了,结果儿子班固接着写,可以后来又遭到小人陷害,班固后来死在狱中。妹妹班昭继承父兄的事业,接着写这个历史,最后在她四十岁的时候,终于把《汉书》写完成。这也是班昭她的孝行。《中庸》所谓「夫孝者,善继人之志,善述人之事」,继承先人的志向和事业,这是孝顺。做为一个女子,她也能够做到,这个很了不起。
班昭人称曹大家,所以《女诫》也叫《曹大家女诫》。因为班昭她十四岁的时候就嫁给了同郡(就是同一个地方)一个曹家,曹世叔,她的先生叫曹世叔,所以别人就称她为曹大家。大家(音太姑)的写法是大家那个写法,但是念太姑。后来因为曹大家她非常有女德,她写《女诫》,女子的道德规范,她全做到了,这真正是难得,她先做再说。后来皇帝延请她来宫廷里面教导后宫嫔妃,她做了皇后的老师。皇帝当时是汉和帝,驾崩以后,皇后就变成太后,邓太后,邓太后主政,有点像垂帘听政一样,因为小皇帝还小,所以太后主政。曹大家又是皇太后的老师,所以太后请她来参与这些政要,所以班昭得以也能够为朝廷尽忠,辅佐王政。
但是她本人并不是女强人,虽然她地位很崇高,直接是帮助太后来治理国政。但是记载中说她是一位生性温柔细腻的女子。所以跟她的先生在一起,她先生是外向活泼型,她自己是温柔细腻的,夫妇之间生活得十分幸福美满。从这里可以看到,不需要一定要做所谓的女强人,才能够干大事业,女子以柔弱为美。其实柔弱并不会输给刚强,男子以刚强为美,女子以柔弱为美。《道德经》里面有这么一句话,讲「天下莫柔弱于水,而攻坚强者,莫之能胜,以其无以易之,弱之胜强,柔之胜刚。」这讲的确确实实是自然界里的真相。天下最柔弱的是水,它能够恒顺一切的万物,它能够顺着这个河道,不管是怎么样形状的河道,宽的、窄的、弯的、直的,它都能够随顺,流向大海。但是「攻坚强者,莫之能胜」,水那是最坚强的,它能够冲毁堤坝,它能够滴水穿石,所以没有任何的物质比水更强,这是所谓「弱能胜强,柔能胜刚」。
柔顺并不代表软弱,所以女德里面讲究的柔顺,《女诫》里面,它有七章,第一章就讲卑弱,「卑弱第一」,卑弱是讲柔顺,谦卑柔顺。这种谦卑才会有得尊贵,柔弱自然能胜刚强,这是《道德经》里面给我们揭发的天地的真理。就从我们人身体的器官而言,你看这嘴巴里头的牙齿和舌头,哪个刚强哪个柔弱?牙齿是刚强的,舌头是柔软的,这牙齿和舌头配合在一起,可以咀嚼食物,缺一不可。但是,这刚强和柔弱的两个谁最长久?人到老人,他先掉牙齿,他不会掉舌头,舌头一直伴随到断气为止,它都不会掉,你就想想,原来这个柔弱才是恒久,这里头有大道理。
我们看到曹大家,她活到了古稀之年,七十以上,长久,她真正力行女德,这个不妨碍她治国平天下,而且留下了这个《女诫》,那真正是利益万世的社会。这是讲的《女诫》,它是《女四书》里的第一部,影响极其深远,而突出女子柔顺之德,这是真理。一般我们把女子比喻水,柔弱如水,但是她里头是最刚强的。男子刚强,如果没有了水的这种辅助,他不能长久。
所以你看看古代结婚的时候,它这个礼,很有道理。男子去娶妻子的时候,婚礼娶新娘了,在古礼来讲,男子驾着车,去女方那里接女子,到现在都是这样的,娶媳妇,娶她过门。在古礼来讲,男子去迎亲的时候,把女子接到车里,是男子驾车,女子乘车,男的要屈膝于女方。这在《易经》里面有一个卦,第三十一卦,《易经》是六十四卦,第三十一卦里面是讲咸卦。咸卦是感动的感字上面,心上面那个咸字,咸卦,咸是什么意思?它是艮下兑上。艮代表山,兑代表水,山在水下,这是表什么?夫妇之道。山是男方,他是刚强的,水是女方,她是柔弱的,代表阴,这边是阳。阳刚的山要在阴柔的水之下,柔上刚下,这个寓意就特别的明显了。这个卦是一个吉卦,所以它这个卦象上讲是:亨,亨就是亨通;利,利就是吉利;贞,贞正,贞就是我们讲贞德、贞洁的贞,取女吉。这是它的卦辞上是这么说的。取女吉,这个「取」是通娶新娘的娶,娶这个女子很吉利。
所以这个婚礼它代表什么?男方把女方接到家里,不是说女方的地位就卑下,不是,反而在上面。为什么?因为她担负的使命重大。昨天我们讲到女主内,主内的是相夫教子。不孝有三,无后为大,如果这家里没有后代了,那你看看这就是大不孝。那能不能有后代,关键是看女方,看母亲。所以男子把这个媳妇迎请到家里,那是什么?请她来帮助延续家道、家业、家风。这当中女德就尤其重要,没有女德,不可能有后。
所以昨天我说了一句话,说我不同意现代人讲的古人是重男轻女,我不同意,反过来讲重女轻男,我还能接受。你看这《易经》上卦辞都这么说。这重女的重是什么?她的使命重大。但是要完成这样重大的使命,一定要有谦卑柔顺的贞德,这才能完成这样的使命。大家细细去体会这里头的深意,不是那样简单的。
《女四书》第二部是《内训》。《内训》是明成祖,明朝明成祖的徐皇后为了教育宫中妇女,采取了古圣先贤关于女子品德的教诲﹐编成的。它分为二十章,这是《内训》,这个训是教训,内是什么?专门对妇女,因为女主内。主内重要,比主外的还重要,所以这个教育就尤其重视。
第三部就是《女论语》,《女论语》就是这次我们所采用的课本。它是唐朝一位女学士叫做宋若华所编着的。宋氏家族有五姊妹,都是具备女德的。宋若华写了这个《女论语》,她是仿效《论语》的体例。因为《论语》里面多半是夫子跟学生、门人的问答,所以《女论语》原版它也是用师生问答的这个方式来写的,是大姐宋若华所著。宋若昭是她的妹妹,五姊妹这是其中一个妹妹,她批注她姐姐写的这个《女论语》。原版现在失传了,宋若华写的《女论语》失传了,为什么?因为按照《唐书》的记载,这是历史上的记载,它这个体例是师生对话,是以前秦太常韦逞之母宋氏来代孔子(这是做老师)﹐以曹大家(就是班昭)代颜回和闵子骞来做为问答﹐这是效仿《论语》那种体例。前秦,就是南北朝前秦的时候,当时苻坚皇帝请了韦逞,韦逞是个人,他是前秦太常这个官职,太常就是掌管宗庙礼仪的这种官,叫韦逞。韦逞的母亲宋氏,被皇帝请来在宫廷里面教授学生,特别是对「周官」学来教授,使到这个学问能够得以流传,因为当时只有她才懂得这个学问。
所以这位宋氏,这位女子,就是韦逞之母,成为了当时,这也是古代历史上第一位女博士,这是皇帝封的,后来人称为「宣文君」,证明她对于女德也很有研究。以她来做老师,以班昭来代颜回,代表弟子,彼此问答来阐述女德、妇道。妹妹若昭就给它做注释,可能做注释之后,原版也就不需要了,直接用她的注释,这就是宋若昭的这个版本,可能就是我们流传到现在的我们看到的版本。它是以四字为一句,分成十二章来写的,这个已经不是问答的体例,但是内容应该是完全一致。《女论语》因为它是以四字为一句,这个好记诵,像《弟子规》三字一句,好记诵,所以我们选它来学习,便于读诵和记忆,有这样的一个目的。不像《女诫》、《内训》这些都是用古文写的,当然记诵方面就稍微有点难度。
第四篇,第四本书叫《女范捷录》,这是刚才我们讲到的清朝初年王相他的母亲刘氏所作,也是主要宣扬贞德的教育,它有十一篇。
这四部书称为《女四书》,成为了历史上女德教育最重要的教材。也有的版本,像在明朝时代,《女四书》已经流传到国外去了,当时王相还没有编辑《女四书》,但是在日本那时候也有一种《女四书》,那是什么?当然没有《女范捷录》,当时王相的母亲还没有出生,是用《女孝经》来代替。儒家有《孝经》,还有《女孝经》,这是唐朝侯莫陈邈之妻郑氏,姓郑,她所编写的《女孝经》,就跟刚才我们讲到的前面三部,《女诫》﹑《女论语》、《内训》合起来《四书》,这是日本那边有的《四书》。
好,我们来看看我们今天要学习的教材。《女论语》又叫《宋尚宫 女论语》。宋是这个作者的姓氏,尚宫是她的官职,这位是一位女官,尚宫是皇帝封她在宫廷里面教化这些公主、后妃,包括公子、王子这个宫里头的人。尚宫的地位,据记载,跟外朝的尚书地位是相当的。尚书现在我们讲就是部长,部长级的一个人物,是很大的官。那宋尚宫是两姊妹都做过尚宫,姐姐宋若华先做,姐姐去世之后,妹妹宋若昭接着也做,做尚宫,所以这个也称为《宋尚宫 女论语》。
我们采取的版本,采用的是清朝乾隆年间陈弘谋先生所编定的《五种遗规》,《五种遗规》里头有一种叫《教女遗规》,专门是教女德。这个遗规是遗留下来的规矩、规范、教诲。《教女遗规》收录了不少篇都是非常好的女德教材,我们用了其中的《女论语》。我们在校对上,我们用日本筑波大学古本,他们藏有一个古本,叫《校订女四书集注》,有两卷。
《女四书》王相都有批注,他的批注叫笺注,是简单的批注。我们学《女论语》主要也是采取王相的笺注。从《教女遗规》里面的内容,我们看到它那里面有一个序。还有陈弘谋先生(陈弘谋是乾隆年间的进士,官也做得很大),他有一个按言,就是写在文章之前的一段话,叫按。看王相笺注本里头之前,他还有一个第一部分就是《唐书列传》里面的「宋若昭传」,就是作者的一个传。这个传,我们看到在历史史书上有写,可见得这位作者宋若昭在历史上也是享有盛名。
第二部分才有《女论语 序传》,有这个序传,这是作者自己写为什么要写《女论语》的意义和目的。
第三部分才是正文,正文分有十二章,就是你们手上拿到的这个正文。我们看到前面有一个她的传,「宋若昭传」,序文,另外还有陈弘谋先生的按。正文有十二章,第一是立身章,第二是学作章,第三是学礼章,第四是早起章,第五事父母章,第六事舅姑章,第七事夫章,第八训男女章,第九管家章,第十待客章,第十一和柔章,第十二是守节章,总共十二章。每一章都是详细的阐述了古代女子应具备的言行举止,还有这些道德,以及一些持家处世的事理,写得非常细腻,很具体,很容易落实。我们虽然现在一千多年之后,看回这些,如果能够都做到了这些行持,这真的是一位标准的淑女。
我们来先读一读,请看讲义。这个文当中第一段,是陈弘谋《教女遗规》中里面一段「宋若昭传」,她的传记。原文是出自于《唐书列传》,唐朝的历史,有经过陈弘谋先生的摘录,他没有全部引用,主要的这些内容摘录出来,我们先一起来学习。
「宋若昭。贝州人。世以儒闻。」
宋若昭就是这篇文章的作者和注释者。其实这篇文《女论语》是她跟她姐姐宋若华一起合写的,宋若华写《女论语》,宋若昭注释,但是因为现在就是以她为主,估计我们现在读的版本也是出自于她之手。她是贝州这个地方的人,也就是现在河北省清河县人,唐朝时候叫贝州。「世以儒闻」就是她是出生于世家,我们讲的书香门第,家里世代都是学儒的。唐朝初年的时候有一个位著名的诗人,叫宋之问,不知道大家晓不晓得。宋氏姐妹,宋若昭就是宋之问的后裔。
「父棻。好学。生五女。若华。若昭。若伦。若宪。若荀。皆慧美能文。」
她的父亲,宋若昭的父亲叫宋廷棻,这个「棻」是她父亲的名字,他叫宋廷棻,廷是宫廷的廷,非常好学,可见得这家里面有好学的风气,所以儿女都能成才。他有五个女儿,这五个女儿名字分别是若华、若昭、若伦、若宪、若荀,都是「慧美能文」,「慧」是智慧,很聪慧。「美」,应该是不仅是有美德,也是有美貌,而且很有文采,尤其是若昭,还有大姐若华。
「若昭文词高洁。不愿归人。欲以文学名世。」
若昭是老二,五女当中的老二,她的文笔是最好的,你看《女论语》确实写得文词很好。她一生没有结婚,不愿意「归人」,就是没有去嫁人,这是她的品性也是很清高的。她是希望「以文学名世」,她文笔好,而且有德行有学问,希望著书立说来留给后世,这种人也是很难能可贵。所以一个人能够以这样的高洁的心态来写这些入世的女德教材,这个应该来讲会与众不同,就是她写得会特别的周详。
「若华着《女论语》。」
若华是大姐,最初的版本是她写的。
「若昭申释之。」
就是她做了批注,解释若华的《女论语》。大概现在留下来的只有这个版本,原本(若华的版本)我们得不到了。
「唐贞元中。诏入禁中。试文章。论经史。俱称旨。」
唐朝贞元的时候,贞元是唐德宗的年号,那个时候皇上把宋氏姊妹招到宫中,「禁」就是宫禁,皇帝居住的地方叫「禁」,现在北京有紫禁城,就是这个「禁」。试试姊妹的文章,确实有文采,跟她们论论经史,她们也能够通。「俱称旨」,旨就是皇上的意思,皇上也非常的钦佩,想不到,女人家居然有这么样的才华学问。于是就延请大姐宋若华当了尚宫,就是宫廷里面的女教师。底下又讲:
「若昭以曹大家自许。帝嘉其志。称为女学士。拜内职。官尚宫。掌六宫文学。兼教诸皇子。公主。皆事之以师礼。号曰宫师。」
若昭就是老二,她因为不愿归人,她不想成家,专门以文学,以她的学问来传世,她自己「以曹大家自许」,自己所学习的榜样是曹大家,曹大家就是班昭。所以可见她也是专门在弘扬女德教育。皇上「帝嘉其志」,「嘉」是称许、赞叹,对她的志向也很赞叹,于是封她『「为女学士」』,给她一个职位,官拜尚宫。这个尚宫也就是跟尚书齐等的这么一个官位,但是在内宫当中。她执掌『六宫文学』,文学包括教学,教学当然首重德行教育。她也是做诸皇子、公主的老师,后宫都跟她来学习,连皇子、公主都以师礼来事奉她,没有把她当作一个臣子,把她当作老师。
中国古人特别尊师重道,皇上见到老师来了,不以君臣之礼相待,而是以什么?师礼。即使是皇上,这是最高的地位,见到老师来了,他请老师在西面,他站东面,东西来敬礼。东西是什么?宾主之礼,不是君臣之礼,君臣是上下,互相行礼,宾主之礼是东西左右两边。所以可见得中国古人对于老师的敬重。尊师自然就重道,重道才会尊师。我们要好好学习一门学问,如果对老师不尊重,不可能学好。这个学习的态度是关键,所谓「一分诚敬得一分利益,十分诚敬得十分利益」。礼都是诚敬心的表达。《孝经》上讲的,「礼者,敬而已矣」,心里面有敬意,他自然就在礼节上不会缺失。如果在礼节上缺失了,说明这个人敬意不足,诚敬心不足,所谓「诚于中而形于外」,内外都是一致的。
这里讲「号曰宫师」就是宫廷里面的老师,所以唐朝朝廷里头,其实历朝历代都有这样的好的习惯,就是宫廷里面都请老师来教育。中国传统文化包括儒释道三家,宫廷里面的这些皇后、嫔妃、皇子、公主都要学习,这些老师就是国师,包括对佛法,佛教的老师就是皇帝的老师叫国师。他们都知道《礼记o学记》里面讲的「建国君民,教学为先」。国家能否安定团结,重要的是要教育。教育先从自己做起,先要自己受教育。尤其是太子,古代对太子的教育那是最完备的,为什么?太子将来要做皇帝,他是一国人民的表率。他要是没有德行,没有学问,怎么能够使天下臣服?要教好太子,首先要教好这些皇后、嫔妃,后宫的做母亲的这些人最重要。所以皇帝重视女德教育,这都很有智慧。
若昭身历五个皇帝,历五朝,分别是唐德宗、顺宗、宪宗、穆宗和敬宗。这个人也长寿,经历五个皇帝。
好,我们来看陈弘谋先生有一段按,它叫「谨按」。谨是谦词,表示非常谨慎的写这段按言,写在正文之前,陈弘谋先生写的。
「若华托曹大家之意,集为女训,名曰《女论语》,其妹若昭申释之。」
这是宋氏五姐妹的大姐「若华托曹大家之意」,也就是她这个意思,承传班昭《女诫》的意思。古人讲究的是述而不作,述就是转述,作是创作,对古圣先贤的教诲,我们只能转述,不要创作。为什么不创作?因为没有得妳创作的。古圣先贤的教诲,都是性德流露,本性本善,本来的样子是这样。妳证得了本性了,妳就是这样子,妳要是成圣贤了,没人教妳,。妳所做的跟女德完全相应,女圣人。你看看,周朝三太,她们都是圣人,她们没有学这个,当时还没有《女四书》,但是她们已经做到,为什么?她已经恢复本性本善,所以她们的言行,你把它记录下来,那就是女德,就是女诫。她们不是刻意的,自然的流露。但是我们现在没有证得本性本善,那得从规矩来学,先模仿圣人的言行,先这么学。学到最后,学到自然了,自然妳就进入,契入到圣贤境界。契入圣贤境界之后,妳做的还是这个,没有变化,妳也不需要创作,妳做的跟圣人是一样,所以述而不作。妳只需要转述,转述什么?就是用现代人能理解的话语把它说出来,不需要妳创作。像我们现在讲解女德这些教科书,这是述而不作,把它讲解出来,讲明白,我们没有创作。
当时「若华托曹大家之意」,也是这样,她写的是唐朝人能明白的,但是转述的意思跟汉朝曹大家意思没有两样,所以若华、若昭甚至以曹大家自许,说自己完全就是曹大家一样。为什么?确实没有创作,没有加新的内容,「述而不作,信而好古」。只有认真的学习,学习了以后,我们在现在的社会里面去运用。运用是活的,活学活用。这个活学活用就是创新,不需要再额外再搞什么创新。妳能够活学活用,这就是新。
创新也不会离根本,就像一棵大树,根本在地下,很稳固,它的根深,树的枝叶才繁茂。根是不能动的,那是传统,妳把根要是搬走了,那树就死掉了,根是不能动的。但是创新是什么?树枝、树叶。年年都发新枝,年年长新叶,这是创新。创新没有离开根本,这是学习传统文化我们要应有的认识。有人说学传统文化,特别是学什么女德,这简直是你复古了、你守旧。他不晓得学习传统文化抓住根本,也要活学活用,它不是守旧,它里头有新意,就像大树年年出新枝一样,就是妳能用,但是根本不变,这是我们会学。那么她集结的这个女训,就是女德的教育,就叫《女论语》。她的妹妹若昭解释,做了批注,就是我们现在看到的这篇文。
「夫《论语》。圣贤问答之言也。可与之并列乎。」
这问得好,「夫」就是语气助词,没有意思,为什么这一篇文叫《女论语》?《论语》那是圣贤问答的记录,《四书》的《论语》大多都是孔子回答门人的话。这篇《女论语》里头记载着很多都是生活中的日常小事,譬如说怎么样纺织,怎么做饭,要早起,要怎么样侍奉父母、公公婆婆,相夫教子,怎么待客等等,这些都是很平常的话,写得太具体了,生活的事情,能够跟《论语》并列?《论语》都是讲的圣贤人的境界,这些鸡毛蒜皮的事情,怎么能够以《论语》为题?这问得好。底下陈弘谋先生回答:
「然吾观曲礼内则。所载葱薤酒浆。纷帨刀砺。纤悉具备。盖至道不离乎居室日用之常。而圣贤垂训。无非欲人言动举止。悉合于当然之则。《论语》二十篇。亦岂在高远哉。」
这回答得好,让我们不能忽视对《女论语》的学习,不能轻视它。虽然《女论语》里面讲到的都是日用平常的事情,很多是生活小事而已,但是你看看《礼记o曲礼》篇,「内则」篇里头,它们这些篇章所记载的,也是生活中的小事。像「葱薤酒浆」,「薤」就是我们一般讲的荞头,小蒜,这都是一些必备的食品,葱蒜酒浆,我们讲的柴米油盐酱醋茶,这些都是日常生活必备之物。「纷帨」,纷是抹布,帨是古时候人的佩巾,就是现在我们讲的手绢儿,拿来擦东西擦汗的。这里这些还有「刀砺」,砺是磨刀石,这些东西都很微细、很平常。「纤悉具备」,「纤」是讲的这些生活中的方方面面,很微细,这个悉,是很完备。讲得这么完备,都是讲这些日用平常,为什么?圣贤教诲我们,「至道不离乎居室日用之常」。「至道」就是最高的道理,最高的道理原来没有离开「居室日用之常」,居室是你的生活起居,日用平常,能离开吗?不能离开。《中庸》里面讲的「道也者,不可须臾离也,可离非道也」。大道在哪儿?大道无形无相,可是就在生活当中,每一个角落,每一个方面,每一个事,每一个物,举手投足,言语造作都不能离开道。
道是讲什么?宇宙的本体,佛家讲自性。宇宙万物全都是自性所变现的,所以不能离开道,不能离开自性,离开自性无有一法可得,找不到东西。所以见了性的人,你去问他,性在哪儿?就是至道在哪儿?他随便举起一物,这就是,这个毛巾、手绢它就是,至道就在这里头,确实是。他的老师也是证道的人,见了性的,他这一个动作,立刻就心领神会,就给他印证,你确实证道了。
所以你才了解,原来道离不开我们的生活,离不开我们日用平常待人处事接物。那怎么才能证道?你能觉悟了,你就证道。不用改变你的生活,只要你在生活当中做一个觉悟的人,做一个智者,你就是证了道的人,见了性的人。证了道,见了性,还是过着原来一样的生活,只是他的心态改了。原来的心态是烦恼的、痛苦的,现在的心态快乐的、幸福的、智慧的、光明的。
确实,特别是讲到妇女,妇女在家里主内,天天都是跟锅碗瓢盆打交道,日用平常,你看看这女德里面,就是讲女子在家里做的事情,都是很平常很琐碎。妳要是不懂得按照道来生活,妳在里头生烦恼,妳会很厌烦,天天的干这个事情,真厌真烦了。一烦了,起了怨恨心,抱怨:「我做得这么辛苦,他都不理解,回来还挑三拣四。」心里怨气就产生了,这家里有了怨气,就不和了,那种自然和谐一体就被破坏了。自己痛苦,自己烦恼,传染到先生也痛苦、也烦恼,这一家人都受影响,你看全家就陷在痛苦烦恼当中。要是妳真明白过来了,晓得原来我做这些事情,天天做的家务,煮饭、烧菜、打扫卫生,那是什么?过圣贤人的生活。
圣贤的存心只是爱人敬人,没有自私自利,在家里面就可以落实圣贤之道。对先生妳首先爱他,爱人从爱先生做起,从爱父母,爱公公婆婆做起,爱儿女做起,爱家里人做起,这是我们的至亲,最亲近的人。孟子讲的亲亲而后仁民,「亲亲而仁民,仁民而爱物」。妳的心量慢慢的扩展,先从自己家里面存养爱心。爱心是什么?服务于人,让别人真正生欢喜心,妳就在行菩萨道,妳在落实圣贤教诲。菩萨道里面第一讲布施,妳在修布施。原来就在每天的工作服务当中,妳就不知不觉成圣成贤了,多快乐的事情。圣贤人的心情快乐,他没有自己了,别人的快乐就是自己的快乐,所以他能够真正全心全意为别人服务,而进入了人我一体的境界。人我一体孔子叫仁,人字边一个二,这叫仁,真正仁的境界,是人我一体,没有人我了,哪里能够找出这个是人,这是自己,那个是人?妳有自己,这叫有我相,有我相就有对方,对方是人相。我相、人相、众生相、寿者相这四相,是烦恼,是错误的知见,要把它放下,妳才能够得菩萨道,得圣贤道,妳才能够真正进入仁的境界,妳才能最后证道。
证道是什么?不仅是对家人,与家人一体,而且是跟全天下人一体,这叫仁民。最后爱物,物的范围更广泛,比人的范围更广泛。物是一切有情生物和无情的众生。什么叫众生?众缘和合而生起的现象,缘是条件,各种条件组合成的现象。宇宙万物哪一物不是众缘和合而生的?都是众生。有情众生包括人、动物,这是有情众生。无情众生包括花草树木、山河大地、一切星球,妳都爱它们,这个爱是博爱。妳的心量尽虚空遍法界,涵盖整个宇宙,没有不爱的。宇宙有多大,妳的爱心就有多大。自己呢?自己没有了,纯是一种慈爱,慈爱就是妳的身体,就是妳的法身,妳跟宇宙是一体,妳就成圣人了。
这种爱,佛家里称为「同体大悲,无缘大慈」,无缘是没有条件。为什么慈悲、慈爱没有条件?因为是同体,就像妳自己的身体,妳是不是爱妳身体中每一个器官?对。假如有一个器官出了毛病,全身另外的器官都会要帮助它才对。譬如说妳的眼睛有毛病了,妳的手可能就去抚摸它,那手抚摸眼睛会不会跟眼睛讲条件:我来帮助你,你得给我多少报答。当然不会,为什么?一体。既然一体,又有什么条件可讲?帮助是应该的,是本分,这叫「无缘大慈,同体大悲」。
所以这个爱心先在家里养成,就在这些日用平常小事,天天做饭,天天搞清洁家务,侍奉先生、侍奉公公婆婆这些事情当中,妳就证道。你看,妳会修会学,妳是法喜充满。真正是孔子讲的「学而时习之,不亦悦乎」,妳学了,妳要会用,习就是妳真正去练习、去实习,真干。真干妳才有真体会。如果妳光学了些言辞,学了这些文字,妳没去真干,没去落实,妳不会有真实的体会,就是妳不可能有那种不亦悦乎的感受,法喜出不来,妳会有计较的心,妳会有怨天尤人,妳会有烦恼,最后妳会有疑惑。
什么疑惑?这些女德教育是不是真能让我们幸福?是不是这是封建帝王时代男尊女卑,男人故意搞这一套女德教育来禁锢女子的?妳会有疑惑。这些疑惑全都是没有真正尝到法喜,没有力行,所以她就对圣贤教诲有疑惑。结果就是妳会更烦恼、更痛苦,最后你看,结果是家庭离异,妳也不干妳的活,他也不肯干他的活,互相之间就离异了。家庭的离异,如果是社会中很多家庭都离异,那社会就是动乱,家庭是社会的细胞。现在离婚率年年在增长,各国都是这样,这是很令人忧心的。而离婚之后,说老实话,对双方都没有好处,尤其是对女方,有什么好处?特别受到伤害的是孩子。所以单亲家庭的孩子,据统计,犯罪率高过正常家庭的孩子,这是青少年犯罪里头,单亲家庭这是一个主要的因素之一。社会动乱的根源就在于什么?家里缺乏了这种温暖,缺乏了教育,所以这个关系重大。所以会了,妳能过上幸福美满的生活,妳要不会,妳会过着痛苦烦恼的一生,这不学怎么行?
所以这里讲「圣贤垂训,无非欲人言动举止,悉合于当然之则」,圣贤教诲,教诲什么?无非都是让人「言动举止」,身口意一切的作为「悉合于当然之则」,当然就是自然,本来的样子,这是当然。则,我们讲规则,证得了本性,自然流露出的是本善,本善就叫「当然之则」。这些女德的教材里面讲的也是当然之则。何以见得?周朝的三太,她们没有去学,没有系统的学这些教科书,但是她们真正成为了女中圣贤。她们所做的,妳用这些《女论语》给她它对照对照,她完全做到,百分之百做到。为什么?本善,本来就是这样。妳问她,这样做会有烦恼?会有痛苦?她没有,她做得很开心、很快乐,她有幸福感,为什么?因为她所做的,跟本性本善相应。人本来是幸福快乐的,只是因为我们违背了本性,所以快乐就失掉了,所生起来的是烦恼。
圣贤教我们先要刻意的来随顺这些规则,那是没办法,因为什么?现在我们确实已经迷失了本性,本善没有了。这个所谓没有不是真的丢掉,叫迷失了,因为妳迷了才失掉,好像是失掉,其实没有,它还在,只是被我们的自私自利,被我们的这些小心量,这些烦恼给障住了。那现在我们用这些规范来要求自己,先这么做,刚开始是刻意的,那是去除习气,去除障碍,慢慢慢慢妳就自然了。做到自然了,妳就没有刻意、没有造作,自然随顺本性本善,那时候妳就不知不觉成为了圣贤。
所以「《论语》二十篇」,这是儒家《四书》里面的《论语》二十篇,「亦岂在高远哉」。它里面讲到的确实还是生活当中这些言行、存心,它没有很玄妙的东西。《论语》里面每一章都很实在,这些弟子们问得也实在,夫子答得也实在。但是就在这些很实在的教诲当中,里头就含有了道,高远就在其中。道岂是在生活外面去另外找个道?那就不是真道了,道不离开生活。而要学道、证道也是不能离开我们当下的生活,在当下的生活只要妳能够改心,改变观念就行。
「兹编条分缕晰。便于诵习。言虽浅俚。事实切近。妪媪孩提。皆可通晓。苟如斯训。亦不愧于妇道矣。」
陈弘谋先生在这里评论,说宋尚宫《女论语》这一篇,这篇文「条分缕晰」,这里面分十二章,很有条理,层次分明,「便于诵习」,它以四字为一句,很容易记诵。先要把它记住,然后去落实。妳要记住是第一步,记都记不住,那妳怎么做?先要记,所以《女论语》我们应该真正有志于在自己身上落实女德的,就是想真正做一个淑女的,应该什么样?天天读诵,要立这个志。学贵立志,志什么?志在圣贤,孔子讲「志于道」。这两天我们讲《论语》正好讲到这一句,「志于道,据于德」,立志要成道,就是做圣人。道在哪儿学?就在日用平常,按照《女论语》这就是修女德,据德。据是依仗,依仗着《女论语》里面所说的这种女德,就能证道。妳仔细看看里头讲的,跟《弟子规》很相应,它是《弟子规》在女子生活当中具体落实,还是在学《弟子规》。所以先读诵,然后受持,受持妳能为人演说。演是表演,妳真正做到了,妳能表演出来了,妳能感动人。一位真正具足女德的人,那真正是她有特殊的那种摄受力、亲和力,这就是我们一般讲的魅力。女子的魅力在哪儿?真正把女德做到了妳那个窈窕淑女的魅力就出来了,那人见到了之后,会生起无比的崇敬之心,不敢轻慢妳,崇敬妳。
这篇文章,《女论语》,「言虽浅俚」,虽然讲得很浅的文字。俚是近乎是俚语,就是日常用的俗话。当时这种文字真的是非常的浅近,就像俗话一样,现在我们有的文言还要进行解释,但是都不难。我们开解,不仅是在文字上开解讲清楚,更重要的是把每一句话里头的义理要把它阐发出来,让大家知道为什么要这么做,那妳才甘心这么做。否则不甘心,为什么我要这么做?「事实切近」,就是它不离生活。「妪媪」,是年纪老的女人,女子到老了叫妪媪,「孩提」就是小孩,就是男女老少「皆可通晓」,都能读通,读得懂。真正的好作品,不要很高深,大家能读得懂,能够去照做,能够力行,这才是真正能传世的好作品。
「苟如斯训」,果然,苟,就是如果,妳能够「如斯训」,就是按照这一篇教诲来力行,那妳就真正「不愧于妇道」,妳就具足了妇道。这个道和德,道是自然的、本来的状态,随顺着道就叫德。夫子讲「志于道,据于德」,我们现在还没证道,先要修德,学女德,修女德,妳就能证道。这个讲的妇道的道跟圣人君子之道没有两样,都是回归到吾人的本性,宇宙的本体,跟宇宙合而为一了。
好,今天时间到了,我们只是讲了一个序言,这是第一部分。明天我们会讲解一下第二部分《女论语 序传》,然后就进入正文的学习。讲得有不妥之处,请大家多多批评指正。谢谢大家!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