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佛笔记

钟茂森:窈窕淑女的标准《宋尚宫 女论语》(第三集)
2025-10-15 08:49

尊敬的诸位仁者,大家好!请坐。我们今天继续来学习《宋尚宫 女论语》。第一天我们跟大家做了一个前言介绍,主要探讨了学习女德教育的重要性、意义。昨天我们学习了在《五种遗规.教女遗规》里头《女论语》前面的两段前言,一段是引《唐书》对于《女论语》作者宋尚宫的传记,另外是陈弘谋先生,就是《五种遗规》的编著者,他对于学习《女论语》的一些看法,鼓励我们认真的来修学。今天我们在讲正文之前,还要讲一段「女论语序传」,在大家讲义当中没有,「序传」也只有几句话。

这是在《女四书集注》这个本子里头,是王相(清朝的学者)他编订和批注的。《女四书集注》在《女论语》之前有这么一篇「序传」,这篇「序传」是《女论语》的作者宋若昭(宋尚宫)她自己写的,也写得非常的好,说明她为什么要作这本《女论语》,目的和意义何在。我们也来认真学习一遍,真正明了,对于女德教育我们认识了意义和重要性,那我们学起来就不一样。因为女德已经很久没有去提倡了,所以我们在意义和重要性方面花了很长的时间来探讨。

好,我们来看这篇「序传」,「大家曰:妾乃贤人之妻,名家之女,四德粗全,亦通书史」。

「大家」就是曹大家,这个不念大家,念「太姑」。因为曹大家是东汉的女史学家班昭,昨天我们有介绍了她,她是嫁到了曹家,所以称为曹大家。她着有《女诫》,可以说是第一部对于女德进行很完善的阐述的一篇教材,已具有了深远的影响。所以大家是汉曹大家也,这就是班昭,我们现在看的是王相的「笺注」,他的批注。此书宋氏所作,此书是《女论语》,是宋若昭姊妹所作的。第一个版本我们昨天讲到是宋若华大姐作的,宋若昭是二姐,她来批注的。「而云大家者,犹女孝经出自唐郑氏,不敢自居其名,而托云曹大家也」。这个《女论语》本是宋若华、宋若昭所作,为什么「序传」里面它托曹大家之名,说「大家曰」?这个是不敢自居其名。古人都很谦卑,尤其是她提倡女德,女德最重要的一个是谦卑,中西方讲到女德都是一样。曹大家《女诫》里面第一篇就是卑弱,卑是谦卑,弱是柔弱。我们看西方,你看圣母玛利亚,这耶稣的母亲,《圣经》里讲,「我们要学习圣母玛利亚的谦卑」。证明东西方圣哲认识都是相同。所以宋氏姐妹虽然是这本书的作者,但是不敢居其名。实际上这里所说的全都是述而不作,转述前人的这些理念而已。所以自己既然没有创作,那就不敢自己挂名了。所以这部《女论语》是托曹大家之名所作的。

这个做法自古以来有之,好比我们现在读到的《黄帝内经》。《黄帝内经》不是黄帝本人作的,是托黄帝之名所作的,因为黄帝德高望重,后人不敢居其名,成书是远在黄帝以后。我们现在读到的道家的《太上感应篇》也是如此,太上是谁?是老子,但是《太上感应篇》成书应该是宋朝,远在老子之后,但是托老子之名,因为所说的跟老子教诲是一致。这就是古人谦卑的做法,不像现在人,什么都要自己创作,还要加上版权、创作权,别人引用他一点,还要经得他的书面同意,你看看这是谦卑就没有了。实际上,这样的创作,说老实话,离本性已经偏离了。真正证得本性的人,他一定是「述而不作,信而好古」。古人的创作也绝对没有版权,欢迎您流通。所以我们恩师也是这种风格,他的作品,他的书、光盘都是没有版权,欢迎翻印。我们做为恩师的学生,也要继承这个家风。所以我们的所有作品,书、光盘也统统都是没有版权,欢迎流通,谁拿去印都可以。曾经有些同学在国内找了一些出版社,把我讲的这些讲义拿去出版,我说很欢迎,但是只有一个条件,就是不能够加注版权,不能说「版权所有,翻印必究」,这个条件你要是同意,出版社拿去印,没问题。刚开始出版社还不理解,因为从来没有这样做法的,后来也接受了,结果印出来,即使有人翻印,绝对不会影响这个出版社的流通。真正好东西,为什么要局限它?

这里王相「笺注」里面引了一个例子,《女孝经》,这是出自唐朝侯莫陈邈之妻郑氏她所写的,她撰写的。也是不敢自居其名,也是托曹大家之名来写的《女孝经》,都是讲的女德教育。下面说「此篇自叙著书之意故称大家之言」。这篇「序传」是宋若昭她自己叙述,为什么要写这部《女论语》,它的意义何在。托曹大家这个名义来写的。这里讲到说,「妾乃贤人之妻,名家之女,四德粗全,亦通书史」。这是曹大家,因为宋若昭本人她没有嫁人,这个是完全托曹大家自己本人的那个说法。

「妾」就是古代女子谦称,它不是说做了人家的妾,不是,是谦称,即使是正式的夫人,自己自称都称妾。这就是从称呼当中你就能够体会到谦卑。所谓「谦受益,满招损」,《尚书》里面就提醒我们。《尚书》是上古时代的这部书,就已经说到谦德之重要。我们从《女论语》里面可以反复的看到谦德。「贤人之妻」,这是班昭嫁给了曹世叔,他是贤人,做了他的妻子。又是「名家之女」,曹家也是书香门第,班昭也是书香门第。她的父亲班彪和她的兄长班固都是史学家,写这个《汉书》,最后班昭完成了《汉书》。这是等于说父亲、兄长,还有班昭这个做妹妹的、做女儿的,三人一起完成的。所以都是通文学,有学问的人。

「四德粗全」,这里底下我们看到「笺注」上讲,「吾名门女,贤士妻,德容言工,四者粗备」。这就讲到四德,这是女子,一位真正的贤淑的女性必须所具备的四种德行。这四德所谓是妇德、妇容、妇言、妇功,这叫做四德。大家都有听过三从四德,这就是讲的四德。真正具备这四德,那真是一位圣女贤女。曹大家确确实实具备了,这部《女论语》的作者若华、若昭也都具备了。但是她们说的这个口气还是很谦虚,讲四德粗全,粗就是还是很粗浅,虽然有,但是只是具备了一点点很粗浅的,并不是完满的,这是很谦虚。

「亦通书史」,这个书就是经书的书,所以批注里讲「经传子史」。经是经典,像儒家的五经、十三经,这都是经。传是经的批注,叫传,像《孝经》它有《孝经》的批注,《诗经》有《诗经》的批注。像《诗经》有《毛传》,就是大毛公毛亨对《诗经》的一个注。子是诸子百家的这些文章。史是历史。通书史证明这位曹大家很博学,「群书遍览」。她也确实是如此,否则她没有办法完成《汉书》这部汉朝的断代史。这部史在历史价值上非常的高,跟《史记》是齐名,没想到完成在一位女性手中。

这里讲到的四德,我们要稍微开解一下,因为整个《女论语》也是围绕四德来讲。这个四德我们引用了曹大家《女诫》它里面讲到的这四德。她这个《女诫》里头的原文是这样讲的,「夫云妇德,不必才明绝异也;妇言,不必辩口利辞也;妇容,不必颜色美丽也;妇功,不必工巧过人也」。她先为我们澄清对于四德的理解,这个「夫云」的夫是语气助词,没有意思,云是讲到。讲到妇德,不必是「才明绝异」,才是才华,明是聪明。如果说一个女子她很有才华、很聪明,聪明绝顶,超异常人,那并不一定代表她有妇德。那只是才,不代表德。如果对于这个才产生了执着,所谓恃才傲物,这往往有之,一个人有了才华了,他就会傲慢。没有才,他还挺谦卑的;一有才华了,他眼睛就长到了头顶上,看不见什么了,那倒不如无才。所以有句古话说「女子无才便是德」,这个无才是什么?是说心中不能执着于这些才华。你一执着了,你心中有这一物,你这个傲慢心就起来了,谦卑立刻就没有了,没有了谦,其它的女德也就很难建立。所以「女子无才便是德」是这么讲的,不是说叫你什么都不懂,不要学这些才华,不是。你要有德,你的才愈高愈好。你看像班昭,人家有德行,记载中说她是温柔细腻,具足女德。论到才华,她也是才明绝异,那是聪明的人,才华也是非常高,男子都比不上。最后还参政,帮助太后治理国家,是太后的老师,你说她没有才华吗?才华有没有这并不是最主要,最主要是有德。

妇言,这第二个德就是讲言语,这个跟夫子四科教育很相像。这四科里面讲的,第一个是道德、德行,第二是言语,第三是政事,第四是文学,文学是属于才华之类的,摆在最后。第一是德,第二是言语。妇人的言语不必「辩口利辞」,就是你不一定要很有口才,讲话滔滔不绝,牙尖嘴利,这个并不是令人赞赏的。

妇容,不必是「颜色美丽」,这讲到容貌。容貌这一条,很多的女子都追求美,外在的这个容貌的美。当然这个无可厚非,所谓「爱美之心,人皆有之」,尤其是女性。但是要知道,如果一味追求颜色美丽,好打扮,心在这上面去务求,那往往就忽略了德行。如果是长得很好看,这也是一个资本,什么资本?傲慢的资本。傲慢的资本就把妇德给损了,那也就不美了。所以我们昨天也都反复讲到什么是窈窕淑女,窈窕是美,淑女也是讲美,什么美?德美,她有美德,那才是真正的淑女,不一定讲有美貌。美貌是其次,那是附加品,有没有都不重要,重要的是有美德。

在这里我给大家举一个,在佛经里面也谈到这么一个案例。儒释道三家都通的,我们可以兼容,兼收并蓄。在佛法,佛经里面有一部《杂譬喻经》,这里面就讲到,释迦牟尼佛的时代,有一个婆罗门贵族,这个贵族有一个女儿,这女儿长得特别的美,就是美貌,端正艳丽,可以说是举世无双。所谓是沉鱼落雁之容,闭月羞花之貌,她都具足了。结果这个女孩就很傲慢,她又是富贵人家,千金小姐,长得又那么好看,真的,你说能不傲慢吗?如果不是贤人圣人,凡人一定会傲慢。所以她怎么做?她就悬出一些黄金,悬到城门外,悬赏,赏什么?看看有谁能够说这个女子不美,很丑的,谁敢这么说,要给他这些金银珠宝。你看还有这样的人,简直傲慢到极处了。结果把金银珠宝挂在那儿悬赏,悬了九十天,都没人敢来应。大家都知道这个小姐是举世无双的美,谁也不敢说她丑。

结果消息传到了佛那里,释迦牟尼佛就说了,这个女子非常丑,一点都没有好的地方,「无有一好」。弟子阿难在旁边就不明白了,就问佛了,说这个女孩确实长得像天仙一样的美,为什么佛说她很丑,没有一好?佛就跟他说,说人眼不视色,这是好眼。眼睛能够目不斜视,它不会追求攀缘美色,这个眼才是好眼。那这个女孩有没有?她肯定她有色心,眼睛自然攀缘美色,她肯定天天都对着自己镜子照,打扮,追求美色,就不是好眼。耳鼻舌也是这样,耳朵追求好听的声音,鼻子追求好闻的味道,舌头也是追求美味,这都不是好的器官。身体能够不贪着这些细滑的这些感受,那才是好身。手不去盗财,那才是好手。为什么他能不盗财,他没有盗心,他不会贪人的便宜,这就是好的。

佛就说了,这个女子眼贪着色,耳贪着音声,鼻贪着香气,身贪着细滑的感受,手喜欢拿人家便宜、盗财,如此者,皆不好也,无有一好。你看眼耳鼻舌身意,这六根,这全身没有一个好,实际上是丑。从这里我们也能看到,佛的见解跟夫子见解一样,《论语》里面有一句话讲,子曰,「吾未见好德如好色者也」。孔子说,我没有看到过崇尚道德如同崇尚美色的人一样,重德不重色的人少。但是真正的圣者他们观点相同,都是重德不重色。所以美的标准不在于色美,在于有美好的品德。

那曹大家在这里讲到妇容,讲容貌,那不必是要相貌很美,打扮得很漂亮,这个涂脂搽粉,全身珠光宝气,这个不必。

妇功,不必工巧过人。妇功也叫女工,女子通常的工作,包括什么?家务,刺绣、纺织等等。自古以来所谓男耕女织。耕种多半是在外面,不可能在家里耕种,所以男自然是主外。纺织多半是在家里,不可能顶着烈日,冒着风雨去纺织,在家里头纺织,所以主内。这自然的分工就是这样,这分工好不好?大家自己可以想想,假如一个女的,让她每天顶着烈日风雨去外面耕种,让男的在家里纺织,这好像不太象话。所以这个分工自然合乎道理,那一定是男的他身体粗壮,他自然应该是主外面的工作。女子她这个心比较细腻,比较柔软,她就做家里的活。这是合乎自然之道的。不能违背自然,一定说女主外,那才是男女平等。好,那让妳去顶着烈日风雨去干活,那就不平等了,那是欺负女性。女功,这里着重是讲刺绣方面,不一定工巧过人,就是妳能够把工作做好,把妳的义务尽到了,敦伦尽分,这就很好。

那到底什么才是妇德、妇言、妇容、妇功?这里讲不必如此,那到底是如何定义?《班昭女诫》里讲,「清闲贞静,守节整齐,行己有耻,动静有法,是谓妇德」。原来妇德是这样定义的,清闲贞静这讲到四个,清是讲她的品德是一种清净,这个清字三点水让我们想到水,这个水如何才能够清?我们讲清澈见底,那一定是里头没有污浊的东西。我们的心要清净,那心里面一定要放下烦恼和欲望。烦恼、欲望这就是浊,清和浊从这来分。人的心里头愈没有念头就愈清。清通常连着高来讲,清高,一个人能清他就高。如果是他很多的欲望、烦恼、念头放在心里,这个人就浊,浊就重,就往下坠。所以我们看到这世间真正有大成就的人,实际上他都有一股清气,尤其是什么?德高望重,受人仰慕的人,他有一种清气,这是高。那一定是什么?他欲望少,不会胡思乱想。那这是女子讲到妇德,第一德。

第二是闲,清闲这个闲,闲就是不要太忙,为什么不忙?《弟子规》上讲,「事勿忙,忙多错」,一个人忙起来,就很容易出错。女子崇尚细腻,我们不一定要做很多很多工作,家里的活也就这么多,何必要这么急?这讲古代,现代也是。工作,我们没有跟人竞争的心,一切都随缘,只要把我本分该做的做好就好,不要贪,贪做也是贪。她不贪做,自然她就能得闲,空闲。空闲是一种福报,这叫清福,比那个世间洪福更有味道。生活优雅恬静,这确实是人生一乐。所以真正有智慧的人,他不要让自己很忙。首先我们要把名利心给放下,如果心里面要追求名闻利养,那你一定会很忙。你想多都不够,就像你发展事业似的,开一个公司不够,开两个公司。开一个项目不够,开两个项目,一个接一个,很忙,都没时间。实际上,知足就行了,你就得闲了,都是你自己把握自己的时间。

特别是女子,既然说女子以谦卑为美德,那就要像《礼记》讲的,「尚辞让」,多让,甘心走在人后面。《道德经》上讲的,「不敢为天下先」,不敢为天下先这是谦德。人能不敢为天下先,故能成器长,《道德经》讲得很辩证,你愈不走在先头,人家愈把你推到高位上。为器长,长就是首领,首长,器就是我们讲的这些一切物类,人类、物类都属于器。就像大海,大海是水之长,为什么它能成为大海?它最低,姿势最低,所有的水都归向它。所以如果能够守着如同大海一样的谦德,那你自然就会高,人家会尊重你。像曹大家她本人就做到了,你看她自己非常谦卑,有这些女德,但是却被朝廷请出来,做后宫的老师,太后都尊她为师,这就是被推向最高处。推向最高处,她还是守着谦德,大家细细去体会。所以她的心永远处于清净安闲,她没有争的念头,正如《道德经》上讲的,圣人「为而不争」。为就是你还去做工作,你要有一些作为,你不能够什么都不做,不争不代表不做。像女子,她能够把自己的本分工作做好,这是为,但是她不争,这是圣人。

贞,昨天我们有讲到,贞的意思有四个,贞有定的意思,心是定的;有正的意思,心正;有诚的意思,意诚;对女子而言,还有守节的意思。这是讲到贞,我们不展开来讲了,因为后面还会讲到。

还有静,静是安静,她能够守静。所以女子她能够比较沉默、寡言、安静,反而更受人尊重,这是一种美德。如果一个女子非常外向,非常会交际,见到谁都呱啦呱啦的,那这种人,你自己想一想,你去衡量衡量她如何。这种和一个能够清闲贞静的女子相比起来,哪个高哪个下?高下就能分出来了。这个你们自己去体会,你们自己体会的那是真实的。我们去平常观察人,观察女子,当然首先我们自己要做,观察自己为主,自己是什么样的人。如果还没做到清闲贞静,那你赶紧向这个方向努力。

「守节整齐」,守节是守着妇道,特别讲究什么?贞节。女子出嫁了,古人讲以夫为天,这个天是讲那是她的终身的依靠,即使是丈夫早死,也都能够矢志不渝,不再改嫁,这叫守节。这种人心是多么定,多么的清净,她没有欲望,对于这个世间没有任何索求,真正是「于人无争,于世无求」,淡泊,这种品格就高。像宋若昭连嫁人她都放弃了,她写出这个《女论语》,你看流传千古,她真正有这种德行。守节没有别的,就是放下情欲而已,守着这个节,节就是义,道义、恩义,守着这个义字,一生都生活在义里头。文天祥有首诗讲到,「惟有义尽,方为仁至」,仁是我们一生所追求的。正所谓以仁为己任,死而后已,不管男女,都要以仁为己任,就是一生就是行仁。我来这个世间做什么的?我有使命的,使命就是行仁,把仁落实在自己自身上,然后能够教化别人,这是以仁为己任。死而后已,到死那天,我这个责任还不放弃,死了以后,那才算结束,这一生算是圆满。那怎么样能达到仁的境界?义尽了仁就至了,义尽就是一生都守着义,守到最后那你就是一位仁者,你就是圣人。

另外一德是整齐,这是家居生活有条不紊,家里一定是打扫得干干净净。「房室清,墙壁净,几案洁,笔砚正」,这《弟子规》里面教的,整整齐齐,特别是干干净净。如果一个女子很邋遢,那最讨人厌了,一定是清净、清洁、整齐。

「动静有法」,这是讲她的进退,她的为人处事,有法就是有规矩,不会乱来,不会轻佻,稳重安详,这叫妇德。

那什么叫妇言?「择辞而说,不道恶语,时然后言,不厌于人,是谓妇言」。这些概括的都是非常好,《女诫》将来有机会大家也应该学习。《女论语》、《女诫》这都是非常重要的女德教科书。现在在大陆也有一位老师,她是女老师,也在专门弘扬《女诫》,将来有机会我们请她来,给大家上上课。妇言,是择辞而说,就是讲话要注意分寸,不能乱说,《论语》里面讲到的,「敏于事而慎于言」。做事干活要敏捷,说话要谨慎,要慢三拍。宁愿慢着说,也不能抢着说,「话说多,不如少,惟其是,勿佞巧」。这都是做人的道理,尤其是女子,一般来讲女子都有她的尊严,如果是说话多,容易出错,说错话那自己就丢了尊严了。

讲话要有选择,「择辞而说」,特别不能出恶语,恶语就是粗言烂语,骂人,骂街,这种泼辣的女子,人家只能够畏而远之,不敢接近。「时然后言」,该说的时候再说,这叫时然后言。看着这个因缘成熟的时候,现在应该说,我们再说。时机没到,就说了,这叫失言了。反过来,该说的时候还没说,这就会失人了。失言失人,这都不对,这就要自己懂得进退,把握这种人与人之间交往的这种分寸,这就不会令人讨厌了。所以讲话很重要,德行以后就是言语。言语宁少勿多,要是不会讲话,那就不要讲。像我平时,你看出门挂着止语牌,不讲话,「话说多,不如少」。这是妇言,尤其如此。刚才我们讲到的,清闲贞静,安静,讲话多了,不安静。更何况古人有一句话讲,言多信少。讲话多了,他的信用就少了,这真有道理。一个人老爱表态,老爱承诺的人,那你知道,他肯定很难守信。那种平时寡言少语,言不出则已,一鸣就惊人,不承诺则已,一承诺必定能够做到,我们要学习这种人。

底下又说,「盥浣尘秽,服饰鲜洁,沐浴以时,身不垢辱,是谓妇容」。这讲到容貌,就是外表。做人不能不讲究外表,因为外表代表你自己的德行学问,你有什么样的内心自然有什么样的外表,讲究也不能够过分。女子可以说都讲究外表,很少说不讲究外表的,不讲究外表也不对,那种不修边幅的女子也是不能令人尊敬的。可是这个讲究,怎么讲究法?能够整洁就很好,朴素大方。这里讲的,「盥浣尘秽」,每天洗浴身体,把衣服洗干净,衣服上不能有污点。如果衣服很脏,这个就很失礼了,特别是女性,她以清洁为美。穿的服饰跟男子不同,男子的服饰比较单调一些,女子可以比较颜色多样化一些。鲜洁就是颜色比较鲜,不一定需要很沉,当然看各人的年龄,还要特别注重干净整洁。衣服本身不一定要很贵重,不一定是很时髦。时髦又未必是好,朴素大方,符合身分,整洁干净,这就是最好的。《弟子规》也讲,「若衣服,若饮食,不如人,勿生戚」。穿衣服,我们只要能够符合自己身分,「上循分,下称家」就很好,千万不要追求时髦。如果说这个衣服,特别是女性,你看现在服装设计师们就抓住女性的这个心理弱点,你喜欢时髦,年年给你出新装,让你追着潮流,追得好辛苦,辛辛苦苦挣来的钱,全都跑到他们腰包里去了。你要知道一件衣服好好穿,穿十年都可以不坏。有的女性就说了,衣服穿十年?那不是太老旧了,穿出来都笑死人了。笑死是他死又不是妳死,妳可千万别上当。所以衣服整洁为美,更何况一个人是不是真正有美的气质,最重要不在于你穿着。

「沐浴以时,身不垢辱」,就是要洗浴身体,身体不要有味道,特别是现在天气热了,晚上我们都洗澡,这是卫生的习惯。如果身上有污垢,这也是一种失礼,这是自辱了。其实人都是先自辱,然后人辱之,你自己不自爱,不自重,那当然别人也就不敬重你了,首先我们要自爱自重。这个「身不垢辱」还有一层引申的意思,就是我们自己的德行要完美无缺,这才不垢辱。特别是跟男子交往,这一定要掌握分寸,保持距离,不能够轻佻,不能够过分,这也是不垢辱的意思。这是讲到妇容,这个容是表示她的这个不仅是外表,还有她的仪容、她的风度,进退应对都非常得体、大方,这就不垢辱,那自然也就受人尊敬。你看曹大家连皇上都尊敬她,写这篇《女论语》的宋尚宫,也是皇帝尊敬她,迎请她来做宫廷教师。

下面,「专心纺绩,不好戏笑,洁齐酒食,以奉宾客,是谓妇功」。这是妇女的工作,讲到妇功。第一个专心纺织,古代不像现代衣服随便就能买到,过去做一件衣服是很不容易,亲手纺织,布匹、丝绸都是自己亲手做的,每一个女子都要会做。现在不需要我们自己亲自去纺织了,但是如果一个女子懂得自己裁衣服、做衣服,这也是一个很优秀的一种素质。像我母亲,她年轻的时候她就自己会裁衣服、做衣服。虽然现在不用自己做了,要什么衣服可以买,但是因为她懂得裁衣服、做衣服,她就会挑衣服、会看衣服,她懂得这个衣服的材料,衣服做的这个袖口、止口,做得工不工整,她会看,耐不耐穿,这个她是内行,她就能够鉴别。这是女人家的一个本事,家里面这些家务,家里的日用平常的东西,妳都得要内行。所以这个纺绩,我们现在就是说妳要懂得一点,衣服破了,妳也懂得缝缝补补。一是爱惜妳的福分,不要浪费,衣服破一个洞,就好像不穿了,扔掉了,太可惜了,能够补一补,还能够用,缝补的本事这也需要懂。

古人女子都有学刺绣,刺绣那都是考手艺的,这是一个精细活,做这个活有什么好处?练我们的心很细腻。人能够细腻,做任何事都细心,不会出错。其实往往大错都是源自于小错,都是源自于马虎大意。所以一个家里面,从性格上来讲,一般来讲,男子比较活泼、外向、粗犷,女子比较细腻、比较安定,这个是最美的家庭,互补。像曹大家,她先生曹世叔他就是一位外向型的人,曹大家本身就是很细腻的人,她能细腻,她能写出《汉书》这样的好作品。你看很多的外科手术的医师,他们都要练刺绣,平时就做刺绣的活。为什么?你能够缝得很好的刺绣,你就能缝人体、缝器官。这个男的大夫,外科医生,他们都是要做这个刺绣,练自己的细腻。这是很好的一种修学,做任何事情都用耐心来做,多好。

「不好戏笑」,不要喜欢开玩笑、喜欢游手好闲,应该把心安定下来,好好做好自己的本分工作。不光是女性,男性也一样,这些德行其实很多是通用的,实际上都是《弟子规》,是《弟子规》对于女性的具体落实,这就是女德,《女论语》讲的就是这个。

宾客来了,「洁齐酒食,以奉宾客」,你要做好饭,烧几个好菜,来招待客人。妇女在家里,要有两把刷子,我们讲说要有几下功夫,什么功夫?第一个就是妳会做饭,要是不会做饭,那在家里肯定很难维持得很安宁长久。太太不会做饭,老公只好老在外面去吃馆子了,他就不想回家了,久而生变。假如太太做得一手好饭菜,这家里就有吸引力,有亲和力,先生也喜欢下了班就回家,因为外面馆子的饭菜做不过自己太太。孩子放了学也会回家了,也不会疯在外面了。这都是什么?做一个太太、做一个母亲,她要有这个功夫,她是一家的主心骨、向心力,在这里。家务活,家里都搞得整整齐齐,让家人回到家里觉得很清新的感受,他喜欢在家里待。如果家里搞得很乱,又不能做饭,那妳想想,先生只好跑到外面,万一遇到一个,她会做饭的、柔情蜜意的,那就跟着她跑了。所以凡事反求诸己,我们自己要好好练就自己这一身功夫、本领,那自然就幸福掌握在自己手中。

所以这里讲到妇德、妇言、妇容、妇功,「此四者」,这四项,「女人之大德」。注意这个大字,它不是小,大,是重要的德行。「而不可乏之者也」,乏是缺乏,不可以缺乏,这四德不能够缺,缺一样都不可,这个女德才完备。「然为之甚易,唯在存心耳」。其实要做起来不难,从小好好的接受培养,一点都不难。现在如果从小没学过,现在回头补习,也不难,做饭做菜,譬如说妳要学个半个月一个月,妳也就能做得很好了,只要能用心。存心重要,存心是什么?仁爱的存心。女德也叫坤德,坤是代表大地,大地厚德载物,它包容,它抚育万物。万物离开了大地不能生长,所以大地就像母亲一样孕育万物,这是女子要效仿大地这种,这是真正的坤德、母仪,这是仁爱。

「古人有言:仁远乎哉?我欲仁,斯仁至矣。』此之谓也」。这是曹大家引用《论语》里面的话,这个话是孔子说的,他说仁远乎哉?仁是圣人一生所追求的境界,这个境界很远?孔子说,「我欲仁,斯仁至矣」。我要想到我要做一个仁人,这个仁的境界就现前了,在乎你一念之间。关键是你这一念是不是真诚,你这一念如果是真诚,不夹杂着其它的妄念,那真的你可以当下成为一个仁者。即使是过去有做得不足的地方,有很多过失,因为过去没有学过,现在学了,发心改过自新,那你真的就是变成仁者。

好,我们继续看「序传」里面第二句,「因辍女工,闲观文字,九烈可嘉,三贞可慕,惧夫后人,不能追步」。

这是宋若昭她写的这个《序传》第二句说,她还是引曹大家,托她的名。「因辍女工」,辍是停,停下来。班昭家境不错,所以她可以不用做一些女工,家里有佣人、有奴婢来做这个工作,所以能够学文,所以说「闲观文字」,她可以学文。

「九烈可嘉」,这个九烈什么意思?嘉是赞赏,这个烈,我们看王相「笺注」,「烈,光也」,光烈的意思。「九烈,言女子全贞完德,有光于夫子,上荣高祖,下荫元孙,光烈昭于九族也」。这叫九烈的意思,所以一个女子也能够像男子一样立身行道,光耀门楣,扬名后世。这个九烈就是讲的女子全贞完德,这个女德已经完备了。这种德行「光于夫子」,使她的丈夫、儿子都能得到光耀、光荣。对上使高祖,这讲祖先都得到荣耀,光耀门楣。「下荫元孙」,对于子孙后世,因为妳有这个德,也能给他们福荫。正如文王的后妃太姒,她真正做到上荣高祖,下荫元孙。你看她的这些儿子,武王、周公、召公,召公不是她的亲生儿子,武王、周公是她儿子,她为文王生了十个儿子。那周朝后代子孙都享受这位后妃的福荫。这个「光烈昭于九族」,昭就是昭明,就是放光,放大异彩。九族,这是这个家族来讲,高曾祖,这是上面到自己,然后是子、孙、曾孙、玄孙等等,这合在一起,九族,九代人。实际上,德行愈厚,她福荫的子孙愈长久。正所谓有百代之德者,必有百代之子孙保之。像孔子,你看他的厚德、盛德,到现在你看他八十代的孙子都享着他的福,那是百代之德。

下面说贞,「三贞可慕」,这个贞是什么意思?「贞,纯一其志,操而不二也」。这个解释贞也解释得很好,纯一,他是一,这个心是纯一的,志向纯一。尤其是指女子选定了她的生活伴侣之后,她心就很安定,她不会有其它想法,结了婚就没想过要离婚。我外公外婆、爷爷奶奶这一代人,他们都是这样的。像我外公和我外婆,十八岁结婚,他俩同年的,十八岁结婚。我外公到八十岁走的,我外婆八十四岁走的,在一起生活了六十多年,没有一天想过说要离婚,从一而终,这是贞,男女都贞。这个贞不光是指对女性而言,男性也是,为什么?因为他的心是清净的,他专一,他没有夹杂其它的那些妄想,没有欲望,真正是乐天知命。孔子乐天知命,只有乐天知命的人他才能守一。《道德经》也讲,「抱元守一」,能够守一的人,容易得道,他安于本分。「操而不二」,操是他的节操,操也是有操持,把持住这一个信念一直到底,他不改变,他没有二心,这个难得,这叫贞。这个人高贵,死了以后生天,他清高,清贞的人他就往高处走,污浊的人往下面堕。

所以这里讲「三贞可慕」,三贞是什么?「三贞云者,女子在家孝于父母;出嫁孝于舅姑;敬于夫子。三者之间,皆克尽其贞纯之德,斯为女子之全行」。所以这三贞,这是讲到三个方面,她的贞操表现在这三个方面。第一个是女子在家孝于父母,这是未嫁之前,在家里对父母尽孝。这个男女都一样,都要尽孝。女子出嫁以后,所谓嫁鸡随鸡嫁狗随狗,那就是夫家的人了。出嫁以后,公公婆婆就是舅姑,公公婆婆就是自己的父母,所以要孝顺公婆如同孝顺自己的父母一样。这是尽孝,这叫出嫁就从夫,跟丈夫一起孝敬父母。「敬于夫子」,这是对于丈夫和儿子要尊敬。所谓的三从,这往往是跟四德合在一起,三从讲的未嫁从父,已嫁从夫,夫死从子。

这里头我们一般听到这三从四德,马上想到这是封建的吃人的礼教,好像这是禁锢女子的,马上有一种逆反心理。我们先不要起逆反心理,先把这个道理分析一下。这三从四德是早在周朝《周礼》里面就记述了,绵延了两千多年,不止两千多年,周朝到现在三千年了。这么久的历史都能够没有人质疑,为什么偏偏我们现在开始质疑了,难道我们都比古人聪明、智慧?所以这个里头必有道理,不能够一棍子打死。

为什么说要三从?从父、从夫、从子,这是讲女子她普通来经历的这个阶段。年幼未嫁之前她是要在家里,当然从父,这个好理解,她是跟从她父亲,总不能自己过生活,一切听从父亲的安排。既嫁从夫,听从先生的安排,这个有些人就起逆反了,为什么我得听他的,他得听我的才对。这个也是有一定的原因,为什么?客观的原因来讲,在古代男子接受教育比女子机会要多,当然不能说是女子就没有机会受教育,也不是,曹大家她就是出生名门,她有教育。因为男子他受教育不光是为自己,他是要为国为民的。所谓「学而优则仕」,他学得好,出来为国家服务,他要为民,所以当然应该优先给他们教育的机会。既然他受了这些教育,特别是古圣先贤的教育,他的见识、他的思想肯定比较纯正,平均普遍来讲,总比那个没有接受圣贤教育的人,普遍的来讲会更加纯正,所以这个从是有道理的。既然你已经受了良好的圣贤教育,你立志做圣贤,我听从你的不等于听从圣贤的一样吗?所以这样讲法,客观的因素。

还有男女之间,女子以柔弱为美,注重谦卑的品德,男子以刚强为美,他要顶天立地,撑起一个家,他要为国家、为人民效力,他没有两下子不行,他太柔弱,女也柔弱男也柔弱,那撑不起来了。必定有一个刚的有个柔的,刚柔相济,这个结合是最美的。既然一个刚一个柔,当然柔的顺从刚的比较容易,刚的顺从柔的比较难,他要顺从这一下就断了,太刚他就会断。

顺从这是一种智慧,这个智慧高于那个被顺从的,这真的。这个从在佛法里讲,叫做恒顺众生,随喜功德,顺从,恒顺众生,随喜功德,这是普贤行。《华严经》到末后,华严经主普贤菩萨他所修的法门就是十大愿王,这是成佛的法门。里头有两条,就是一个恒顺众生,一个随喜功德,这就是从的意思。自己如果没有智慧,肯定会执着,执着是烦恼,一执着你就不能够从、不能够顺了。所以,如果去测测智商,我估计应该女子比男子的智商要高,她有智慧,因为她懂得从、懂得顺。不过现在女子也很刚强,那就不一定了。总是柔软的,她能够随时、随着环境可以随缘相处得很好的,这种人智慧要高。《道德经》里讲的,弱能胜强,柔能胜刚,这真的有道理。所以不是说从夫从子这就是反而不好,不是,这是有智慧的,使到一个家里和谐。

这个从当然也不是盲从。如果是丈夫或者儿子他没有道义,陷于不义的时候,这就不能从,所以从真的要有智慧,从的是义。你看我们第一天讲的夫义妇听,这是五伦十义里面夫妇这伦,夫要有义,妇就是太太要听,听就是顺从。丈夫要是不义?那就不能盲从。可是不能盲从又不能够抛下他不管,抛下不管也是不义,妳要有那个智慧去改变先生,那这就是妳的智慧。

我认识一位年长的妇女,这位妇女就非常有女德,在家里孝顺她的父母,出嫁以后孝顺公公婆婆。她婆婆还老嫌弃她,大概前生缘分不好,老嫌弃她,但是她对婆婆百依百顺。到最后婆婆生病了,只有她在她的床前去照顾服侍她,后来她婆婆都感动了。先生有时候做得不对的事情,她能够很敏锐的观察出来,她就能够纠正,帮助先生改过自新,这就是智慧。你看在顺从的当中能够施行教化,如果没有智慧妳怎么做得到?

那如何能够有智慧?一定要你放下执着,你能恒顺众生,随喜功德,你就有智慧了。为什么?智慧是本有的,不是学过来的。学来的只是知识,只是你的才华,你可以学来。但是智慧你本性中具足的,只要把本性的障碍给放下了,你那个智能就源源不断流出来。

所以你看看,圣人的母亲都是很有智慧的,但是都并不一定是很有才华和学识。我们看孔子的母亲、孟子的母亲,这些母亲她都没有读过书,可是她们都很有智慧,知道怎样培养儿女,造就出圣人的儿子,所以才华、知识跟智能是两码事。一个女子她具足了女德的,她可以没念过书,她不识字,但是她能够让整个家庭和谐、安乐、幸福,儿女都能成才。我们也见过不少这样的家庭,真正是一个家里有个好母亲、好太太,这是一家的福相。

所以这个从不是盲从,一定要放下自我。有一个我,你就把智慧挡住了,挡住智慧也挡住你的德行,你的德行就不能完备。因为有我就有私,有私就会有争,这是我的,我就不给你了,你的我也要,这个工作为什么我要做,你不能做?这争了,那离道就远了。所以圣人为而不争,一定是修谦卑、修恒顺。

所以《道德经》里讲的,「上善若水」。往往我们把女子比喻成水一样的美,美在哪?上善,上善不是一般的善,上善,最高的善,善在哪?《道德经》里讲的,「水善利万物而不争」。水它滋养万物,它可以用于灌溉,用于给人饮用,善利万物。而且水它不需要任何的形式,它在什么样的形状里头它都能很好的生存。你挖一个井,它就是圆的;你搞一个水塔,是方的;你那个河道弯弯曲曲的,都可以,恒顺众生,你就能够想到,这是上善。而且它能利万物,恒顺当中利益众生,又不跟众生有争,它只有让,它只是往下流,它不会往上争,这就是上善若水。

这些自然中的这些道理,我们好好去体会,也就懂得如何修女德了,然后对于这个三从的说法,你也就不见怪了,这是高级的修行,智慧的道理,是圣人的教化,那都是我们虚心的接受,你才能真正得利益。所以这三者,这三贞妳都做到完备了,「皆克尽其贞纯之德」,这是女子的全行。全行就是她的德行圆满,也就是女中圣人了。

底下原文讲,「惧夫后人,不能追步」。惧是恐惧,就是担心,《女论语》的作者担心后人,夫是一个语气词,后人就是后来人,不能够追步,就是赶不上。我们看王相「笺注」中说,「然此乃古人所常,今人宜勉而法之」。九烈三贞四德,古人都能做得到,不难,妳要真肯做,可以做到。为什么?那是妳本性中本善,是妳的性德,妳只是恢复妳本来的面目而已,并不是难事。况且是求自己,又不是求人,有何难哉?所以「今人宜勉而法之」,要勉力的效法,努力的去依教奉行。但是又「恐后之女子,不能追其步迹,而履其行也」。

这也是事实,特别是现在这个所谓的开放时代,男女平权时代,女子都走出家门,要跟男子争平等了。其实她本来地位就高过男子,何必再去争?主内的工作更高,结果这么重要的使命扔掉了,教养后代这是大使命,不要了,出去外面争,那就导致种种乱象发生了。自己幸不幸福?你去问问她,她难有幸福。她所追求的、得到的成就,只是一种外面名闻利养给她的刺激而已,她内心里面得不到那种喜乐,她没有幸福感,没有安全感。愈争的人其实是愈没有安全感,正因为没有安全感,她才去争,恶性循环。我们也很感谢宋尚宫很慈悲,写这部《女论语》,她是担心后世的女子追不上,就是不能够履行这样的女德,所以写这一部书,流传后世,让我们来学习效法。

顺便举一举刚才讲的四德,妇德、妇言、妇容、妇功,在《周礼》里面就记载,「周礼.天官:九嫔掌妇学之法」,九嫔是这些嫔妃,宫中的嫔妃学习这些妇道,「以教九御妇德、妇言、妇容、妇功」。这里就讲到。所以所谓的女德,三从也好,四德也好,九烈、三贞,这统统都是古圣贤的教诲,都是教我们恢复性德的。

底下,「序传」里面又讲,「乃撰一书,名为论语,敬戒相承,教训女子」。所以为什么写这部书?以上是讲了这个原因。女德非常重要,但是担心后世的人如果没有学习,她就很难做出来,所以写这部书,叫论语,《女论语》。这里讲到,王相「笺注」里面说的,「恐女教未修,乃编撰此书」。所以写这部书的目的为了光复女教,这是治国平天下的根本,这个书名曰「女论语」。

「敬戒相承,教训女子」,「笺注」里面讲「俾使女子童而习之」,女孩从幼童的年龄开始就要学习。这个习就是做,要依之奉行,做成习惯。「必敬必戒」,这个敬是讲存心。敬这是最重要的存心,你看《礼记》第一篇「曲礼」,第一句话就说「毋不敬」。所谓「一分诚敬得一分利益,十分诚敬得十分利益」。女子德行,敬是最重要的。在家敬父母,还要自己要敬重自己,自爱自重。出嫁了,敬丈夫、敬儿子、敬公婆、敬这些叔侄长幼,家里任何人没有不敬的,毋不敬。敬就是谦德的作用。戒是我们身体言语的造作,戒是规矩,要守规矩。这一套《女论语》就是规矩,只要守住,那妳就是敬,妳就女德完备了。所以「承顺其言,体而行之」,体会了,妳要去力行,「方成贤淑世之遵守,以为女子之规则」。所以这部《女论语》的作用很大,女德作用是可以使我们世道人心美好、贤良,这是贤淑世之遵守。这些女性都能遵守这样的女德,一定使到天下太平。我们之前讲了很多这个意义,所以这是女子的规则。

下面「序传」里面讲,「若依斯言,是为贤妇,罔俾前人,独美千古」。如果我们依照《女论语》上说的去做,就叫贤妇,就是窈窕淑女。「罔俾前人」这个罔就是不,俾是使,不使前人独美千古。古人她能够做到,成为贤妇,名垂千古,我们今人也不能让古人,不能只是让前人独美于千古,我们也要美于千古,这个意思。

「笺注」上说,「言女子若能依此而行,即与古之贤妇贞女,同其美名。罔俾,犹言无使也」,罔俾就当无使来讲,无使前人独美千古。「后世女子,能遵行此教」。能够遵依这样的教诲来实行,「则贤良众多」。「不使前贤独擅美名,于千古而无继也」。所以这是要继往开来,这个往昔的贤人,像曹大家、像宋氏姐妹,这都是在千古历史上留下美名,我们也不能让古人。正如《孟子》里头讲的,「舜何人也?予何人也?有为者亦若是」。舜是大圣人,他是什么人?我是什么人?我跟他本来是一样的,本性本善。圣人跟凡人在本性上没有区别,为什么我们现在变成这样?习气使然。只要断掉习气,我跟他一样。为什么我不立志成圣成贤?只让这些古圣先贤独美于千古,为什么我不能够留下美名?要发心什么?继承往圣先贤的这种德行,为后世子孙做个榜样,继往开来。

如果在座听讲的我们的女同仁们,真正发起这个心,「为往圣继绝学,为万世开太平」,从哪做起?落实女德做起。真正从我自身上落实女德了,妳就是一位贤淑的女子,那妳的这个影响力就不可思议。特别是现代社会,没人做了,就妳一个人做,那妳一定会名扬四海,名垂青史。真要做不难。当然我们并不是要这个名,只是希望「学为人师,行为世范」,做社会人的好榜样。和谐社会、和谐世界,从我做起,从落实女德做起。那妳这是真正为世界和谐做贡献了。

这就是宋尚宫她的「序传」,没想到我们花了很长的时间来讲这个。确实也有必要,细细的讲,把它讲透,大家才能够欢喜信受。古圣先贤尤其是这个女德教育,讲的人太少了,真是太少了,我自己就不知道现在还有谁在讲。我听说有一位老师现在开始发心讲,我非常鼓励她,我也给她提供不少数据,如果还有人一起来推动,那真正是志同道合。当然这个男子、女子都可以推动,女德教育,女子说的跟男子说的各有特点。如果大家能够发心也推动女德,特别是妳如果是女性,妳来推动,妳更有一种说服力,妳以身作则,先做到再说,它有这个感动力。我们讲主要从理上开解,把道理给妳说清楚,妳就能够服了,服了才能去做,要不然不服。推动女德历史上很多都是男的,你看我们现在学的王相的《女四书集注》,王相就是男子。《教女遗规》,陈弘谋先生编的,这都是男性。所以男女都有这样的使命,一起推动。

下面我们来看正文里头,这是全书,文字并不多,分成十二章。「立身章」这是总说,下面是别说。底下十一章都教你怎么立身,包括「学作章」,就是女功。「学礼章」,这是待人处事接物的礼仪。「早起章」,这是专门立这一章,早起很重要,一日之计在于晨。如果太太不能早起,那这一家勤劳的这种风气就很难养成。曾国藩先生过去要求子弟都要早起,人不能早起,这就懒了,他也就很难有所作为。像我母亲她有早起的习惯,真的都是每天寅时起床。子丑寅卯那个寅,寅是什么?三点到五点。过去大概四点起床,现在大概是三点半就起来了,一生都是这样。我的母亲的母亲,我的外婆也是这样,所以一家就有一个正气,所以我们这个后代也养成早起的习惯。对自己学业、事业的成就这是关键,不能忽略。「事父母章」,这未嫁之前在家事父母。「事舅姑章」,已嫁之后侍奉公婆。「事夫章」,这讲如何对待丈夫,夫妇相处之道这个很重要,和谐的根本,家庭和谐的根本。「训男女章」,这是教儿女的,这也是一个很重要的项目。「管家章」,女子她是管家的、当家的,所以主内的事是当家,很重要,怎么个管?所以《大学》里讲的,修身齐家,做女子是最容易落实,因为妳主内,妳齐家这是妳的本分事业。妳把自己管好了妳就能管好家。齐家在于修身,修身就在于德,所以妳把这个女德落实了,妳这个家不管已经自然整齐,妳不用去管的心。这个管不是用一种控制的心,管着自己的丈夫、管着儿女,不是。这个是什么?自己做一个好榜样,能感化一家,自然使到家里有很好的家道、家风。「待客章」,这是对待宾客的礼仪。「和柔章」,这是讲到她的德行,以和为贵,以柔为美。还有最后「守节章」,为夫守节,这是贞节。这总共十二章。

今天因为时间到了,我们没办法学正文。所以从明天晚上开始,我们就正式学习正文了,三天过去了,还没到正文,这个也是很有必要,我们多在理念上要摆正。有一个正确的学习态度,那我们学这个女德真正有受用。

好,今天讲得有不妥之处,请大家多多批评指正。谢谢大家。

End

刘素云:检验你修行的标准

修行的标准是什么?怎么检验?就是看你的身心气质,是不是发生了根本的变化?咱们有时候不爱说么,这个人气质挺好,气质!挺好!那个气是什么?气是外面外在的,大家能看出,那个质呢是内在的东西,但是人可以感觉出

做人的六条标准

◎ 净 慧学佛的最后落脚点在什么地方?我想,落脚点就在实际的做人做事当中。我们学佛就是希望做一个好人,希望人生过得更圆满、更有意义。好人的标准就是向善、向上。向善就是不做坏事,只做好事;向上就是做好

李炳南:判断善恶的简单标准

念佛是正因,作善是助缘,这好比鸟有两翅,才能高飞。但是善恶的界线,普通人还弄不清楚,往往善事不知是善,分明恶事不知是恶。现在根据十善业道经,举出一个标准来。能戒住不犯就是善,若是犯了就是恶。请看下表:

钟茂森:莲公大士净语选讲(第三集)

尊敬的诸位大德同修,大家晚上好!今天是我们晚晴轩佛七第三天。我们继续选取莲公大士念佛的偈子来学习。今天跟大家一起学习两首偈,我先念一念:【道人须学石头顽。哪有功夫说苦酸。炼得此心顽似铁。风吹雨打不相干

钟茂森:无量寿共修念佛法会讲话(第三集)

尊敬的诸位同修大德,大家好!今天是我们念佛共修法会第三天,如果真正用功,我们的心一定会定下来了。如何才能做到功夫得力?最重要的是我们要真正发起出离心,要想到六道轮回太苦了,我们生生世世在这里头轮转,受

钟茂森:一函遍覆_印光大师开示(第三集)

尊敬的诸位法师,诸位大德同修,大家早上好。阿弥陀佛!我们收到一些大德的提问,但是因为印光大师的这封「一函遍覆」还没讲完,我们先把这篇文讲完,然后再来跟大家讨论问题。说不定待「一函遍覆」讲完以后,大家也

钟茂森:沙弥律要节录(第三集)

【六、律制比丘,五夏已前,专精律部。若达持犯,办比丘事,然后乃学习经论。今越次而学,行既失序,入道无由。】『制』就是制定、规定。这是佛为弟子们在修学程序上做了一个制定。『五夏』就是五年。出家人要把世俗

富足和贫乏的判断标准

西汉时,在四川成都,有一个隐士严遵,他每天挣到一百钱就关上店铺,开始读书。当地有一个富人罗冲,见严遵生活清贫,就要接济他,给严遵送来钱粮。严遵谢绝了,他对罗冲说:我富足,而你贫乏,怎么可以让贫乏的你来

忠是基本道德标准

忠是基本道德标准◎ 印 光 文钞原文:忠之一字,义贯万行。人若存心以忠,必能孝亲敬兄,睦族信友,矜孤恤寡,仁民爱物,诸恶莫作,众善奉行矣。何也,以忠则不欺,不欺则尽分。尽分则属己分中事,自必务乎实行

钟茂森:君子修身之道—由弟子规入论语(第五集)

尊敬的诸位仁者,大家好!大家请坐。我们继续来学习「君子修身之道」。昨天我们讲到「入则孝」这一部分。「入则孝」的总纲可以用《论语》夫子讲的一段话来说明,那就是昨天我们提到的「孟懿子问孝」。后来樊迟又接着

钟茂森:君子修身之道—由弟子规入论语(第一集)

尊敬的诸位仁者,大家好!大家请坐。今天我们在一起学习《论语》的精华。在前一段时间,我们在此地刚刚把《论语》从头到尾讲习过一遍,《论语》从二00九年十月开始讲到上一个月,总共头尾讲了十八个月。我们将《论

钟茂森:君子修身之道—由弟子规入论语(第六集)

尊敬的诸位仁者,大家好!大家请坐。我们继续来学习「君子修身之道」,刚才我们讲到《弟子规》当中「入则孝」的前八句,属于事亲当中的「居则致其敬」,底下我们来讲「养则致其乐」。这是《弟子规》当中从「冬则温,

钟茂森:君子修身之道—由弟子规入论语(第二集)

尊敬的诸位仁者,大家好,请坐。我们继续来讲解「君子修身之道-由弟子规入论语」,刚才我们讲到《论语》名题,以及它所依据的原理,是以道为本体。接下来我们讲五重玄义第三个方面,叫做明宗,就是明了学习这部《论

钟茂森:君子修身之道—由弟子规入论语(第三集)

尊敬的诸位仁者,大家好,大家请坐。我们继续来学习「君子修身之道由弟子规入论语」。昨天我们前两集为大家简单介绍了《论语》的概要,今天开始进入我们这一次《论语》研习的主要的部分。我们昨天有谈到,我们这次对

钟茂森:君子修身之道—由弟子规入论语(第八集)

尊敬的诸位仁者,大家好!大家请坐。我们继续来讲习「君子修身之道」。我们再挑几段《论语》来讲,主要还是以《弟子规.入则孝》来做为总纲。我们再看「先进」第十一篇里面第四章,「子曰:孝哉闵子骞,人不间于其父

钟茂森:君子修身之道—由弟子规入论语(第九集)

尊敬的诸位仁者,大家好。大家请坐。我们继续来学习「君子修身之道」。昨天我们给大家汇报了「入则孝」这一部分,今天我们来一起学习「出则弟」。悌道,实际上就是讲恭敬、友爱的心。用恭敬的心对长辈,用友爱的心对

钟茂森:君子修身之道—由弟子规入论语(第十集)

尊敬的诸位仁者,大家好!请坐。我们继续来学习「君子修身之道-由弟子规入论语」。在《弟子规》当中第二部分是「出则弟」,我们现在继续来讲。「出则弟」,这个「弟」主要就是讲到的恭敬和友爱,不仅是对兄弟姐妹,

钟茂森:君子修身之道—由弟子规入论语(第十六集)

尊敬的诸位仁者,大家好!我们继续来学习「君子修身之道-由弟子规入论语」。我们刚才一堂课已经讲了「信」,这一部分讲完了。在《弟子规》里面第五个部分讲「泛爱众」,我们就以《弟子规》的七科做为我们这次讲题的

钟茂森:君子修身之道—由弟子规入论语(第十四集)

尊敬的诸位仁者,大家好!请坐。我们继续来学习「君子修身之道」。刚才我们讲到《弟子规》里面「见未真,勿轻言。知未的,勿轻传」。这是属于「信」这一篇里面的。在《论语》当中,「子路篇」里面有这么一章经文,「

钟茂森:君子修身之道—由弟子规入论语(第十三集)

尊敬的诸位仁者,大家好!请坐。我们继续来学习「君子修身之道」,今天我们来讲第四个部分「信」。「信」是讲诚实、守信。在《论语.为政篇第二》就有这么一章经文说到,「子曰:人而无信,不知其可也。大车无輗,小

钟茂森:君子修身之道—由弟子规入论语(第十八集)

尊敬的诸位仁者,大家好!大家请坐。我们继续来学习「君子修身之道」。刚才我们讲到「谦受益,满招损」,一个谦虚的人,他即使是很有成就,也都会自言没有成就,自己确实不行。这种谦德是自性中一种美德,要行仁,这

钟茂森:君子修身之道—由弟子规入论语(第十五集)

尊敬的诸位仁者,大家好!大家请坐。我们继续来学习「君子修身之道」。昨天我们讲到「信」这一部分,做人要诚信。在《弟子规》上又说:「闻誉恐,闻过欣。直谅士,渐相亲。」这个意思是说,我们听到了别人的赞誉,如

钟茂森:君子修身之道—由弟子规入论语(第十九集)

尊敬的诸位仁者,大家好!请坐。我们继续来学习「君子修身之道-由弟子规入论语」。上一次我们讲到「泛爱众」。《弟子规》里面有一句经文说:「己有能,勿自私。人所能,勿轻訾。」这是讲自己如果有能力、有才华,不

钟茂森:君子修身之道—由弟子规入论语(第二十一集)

尊敬的诸位仁者,大家好!请坐。我们今天继续来学习「君子修身之道-由弟子规入论语」。我们上一次还是讲到「泛爱众」这一章的《弟子规》,在这章里面有一句经文讲:「扬人恶,即是恶。疾之甚,祸且作」。这是教诫我

钟茂森:君子修身之道—由弟子规入论语(第二十二集)

尊敬的诸位仁者,大家好!我们继续来学习「君子修身之道」,还是结合《弟子规》来讲《论语》。刚才讲到「善相劝,德皆建」,还有一个方面我们要补充一下。现在国家都在做公务员的制度,要吸收公务员都要考试,都要有

钟茂森:君子修身之道—由弟子规入论语(第二十五集)

尊敬的诸位仁者,大家好!我们继续来学习「君子修身之道-由弟子规入论语」。今天,我们来看《弟子规.亲仁》这一章。「同是人,类不齐。流俗众,仁者希。」我们在修学的道路上离不开良师益友,能够亲近仁德之人,对

钟茂森:君子修身之道—由弟子规入论语(第二十三集)

尊敬的诸位仁者,大家好!我们继续来学习「君子修身之道-由弟子规入论语」。昨天我们讲到《弟子规.泛爱众》,这里面我们讲到「凡取与,贵分晓。与宜多,取宜少。」在跟人交往的时候,我们应该将利让与他人,自己宁

钟茂森:君子修身之道—由弟子规入论语(第二十四集)

诸位仁者,大家好!我们继续来学习「君子修身之道」。刚才我们讲到《弟子规》的「待婢仆,身贵端,虽贵端,慈而宽」。这是我们要对待下属、对待幼辈要掌握的原则。「身贵端」就是先要端正自己,不仅是行为、言语,连

钟茂森:君子修身之道—由弟子规入论语(第二十九集)

尊敬的诸位仁者,大家好!我们继续来学习「君子修身之道-由弟子规入论语」。昨天我们讲到「余力学文」,这是《弟子规》最后一部分。这里面不仅教诲我们要力行与学文并重,而且还开示我们许多学习的方法,对我们求学

钟茂森:养正遗规选讲—朱子治家格言(第三集)

尊敬的诸位大德,大家好!我们继续来学习《朱子治家格言》。我们今天开始看第十二句:【祖宗虽远。祭祀不可不诚。】这句话是讲,祖宗虽然已经离我们很久远,但是我们对他们的祭祀却要虔诚。这句话从事上来讲是告诉我

钟茂森:君子修身之道—由弟子规入论语(第二十六集)

尊敬的诸位仁者,大家好!我们继续来学习「君子修身之道」。在《弟子规.亲仁》这一章里面,我们看到有下面这句经文说「果仁者,人多畏。言不讳,色不媚。」一个仁者,反而一般的人都很敬畏他,好像他不是那么容易接

钟茂森:君子修身之道—由弟子规入论语(第二十七集)

尊敬的诸位仁者,大家好!我们继续来学习「君子修身之道-由弟子规入论语」。今天我们讲到《弟子规》最后一部分「余力学文」。这是《论语》里面所讲到的「行有余力,则以学文」。也就是说能够将孝、悌、谨、信、泛爱

钟茂森:君子修身之道—由弟子规入论语(第二十八集)

尊敬的诸位仁者,大家好!我们继续来学习「君子修身之道」。我们刚才就讲到「余力学文」。要力行跟学文并重,光力行而不学文,就「任己见,昧理真」。人能成就圣贤,唯有靠好学。在《论语.阳货第十七篇》有这么一章

钟茂森:君子修身之道—由弟子规入论语(第三十集)

尊敬的诸位仁者,大家好!我们继续来学习「君子修身之道-由弟子规入论语」,这一堂课将是我们最后一讲。我们看到《弟子规》最后一句,也是《弟子规》的总结和劝勉。「勿自暴,勿自弃。圣与贤,可驯致。」这是讲到我

钟茂森:振兴中国精神(第三集)

尊敬的诸位仁者,大家好!我们继续来学习「振兴中国精神」。前两集我们学习了中国精神十大纲领里面从一到六。一到三讲明德,是我们的本来面目;四到十是修德,明明德,这是我们修学的纲领,我们讲了四勿、五常和六和

钟茂森:《文昌帝君阴骘文》研习报告(第三集)

尊敬的诸位大德大家好!我们今天继续来学习《文昌帝君阴骘文》。昨天我们花了整整两个小时学习了《阴骘文》的第一句话,「吾一十七世为士大夫身」,周安士先生批注了很多,这个道理为我们解析得很深刻,我们今天来学

蔡礼旭:弟子规种子教师研习营二(第三集)

尊敬的诸位法师、诸位老师,大家早上好。诸位老师们昨天睡得好吗?一定很好睡,因为人感动流泪之后特别好睡。我们昨天晚上欣赏「暖春」这部电影,相信有很多影像都还深深的印在我们的心田上。其实当我们每一天接触到

蔡礼旭:第二届进修班课程研讨(第三集)

蔡老师:大家好!刚刚我们有一个互相的承诺,每天神交古人,每天看两则德育故事、两则历史。这一段话不知道大家熟悉没有?文天祥先生说的,「哲人日已远,典型在夙夕」。典型,他们的风范、他们的行持,都印在我们的

学佛之简明标准

◎ 太 虚然于佛法,各人当有理解与行为之简明标准,庶可无所歧疑而自度度他。修学佛法有二:一、理解,二、行为。以理解贯入行为之中,则能行解一致;以行为履践理解之实,则能行解相应。先言理解,即是无我缘成

蔡礼旭:孝亲尊师(第三集)

有一句话说道,人生最重要的不是奋斗,是抉择。比方说你开车,你要先抉择对了目标跟方向,你这个车再往那个方向去开,那开车就不会耗油、开错方向了。所以抉择对了方向,很重要。你假如抉择错了方向,开得再快有没有

蔡礼旭:弟子规学习系列演讲_承先启后 继往开来 第三集

尊敬的陈局长,尊敬的诸位朋友,大家下午好!夫子有一句教诲说到,「仁远乎哉?我欲仁,斯仁至矣」。仁爱的心、仁爱之道会很远吗?我欲仁,只要我有这分替人着想的心,仁就到我的面前来。这个仁字,大家一看就可以感

蔡礼旭: 君道—管理的智慧(第三集)

尊敬的诸位校长,大家早安。刚刚我们主持人何老师有提到,冠军可以不要,但是要想到孩子的健康、他的成长、包含他的学习。我们真正用这样的心去爱孩子,冠军还是拿得到。因为孩子感受到爱,他对学校有一种责任心,他

看人的十种标准!

大彻大悟的人什么样子?他表演那个模型给我们看,里面没有贪、嗔、痴、慢、疑,表现在外面的必然是跟孔老夫子一样,温、良、恭、俭、让,表现在外面,你跟他接触,温和,好!谦虚、客气;温和,善良、恭敬,有礼貌,

元音老人:验证你修行功夫的三个标准是什么?

第一步:念起不随能作到念起不随就能于生死当中做得主,不为业牵,得大自在。第二步:亲证无为一切事情尽管来,我心不动。这是真正随顺,而不是压住它不动。尽管应酬各种事情,随顺一切事缘,没有什么好的,没有什么

陈柏达:善的标准和种类

要改造命运就必须决心诸恶莫作,众善奉行。不造恶业,就不会有苦果或凶事。善要积得广,才能产生受用。否则一边行善,一边造恶,那岂不像愚笨的人一手拿扫把,一手在洒土,地永远也扫不干净。然而,诸恶莫作,众善奉

《论语》:三件事,看清一个人值不值得深交

志合者,不以山海为远;道乖者,不以咫尺为近。世界上用的最普遍的名词是朋友,最难得的也是朋友。朋友分很多种,点头之交、酒肉朋友、刎颈之交、莫逆之交等等,什么样的人值得深交,什么样的朋友只是过客。三件事看

易经 道德经 论语:三个字,道破成功3要诀

谈起《易经》、《道德经》、《论语》这三本书,真可谓天下无人不知。每本书中都凝聚着圣人最为顶级的智慧,也都可以称作中国传统文化的根基。这三部书,也奠定了我们中国人智慧的基础,如何做人、如何做事的奥秘尽在

你做对了吗?拜佛有标准动作

编者按:现在很多人游玩的时候都喜欢上古寺,一是欣赏美景散散心,二是上香拜拜佛表达对佛陀的尊敬,那么上香可不是简单的点上香插在香炉上就可以的,还有就是在拜佛时也不是简单的一跪一拜就好了的,今天小编就为大

怎样做个好人?高僧:至少达到六条标准

我们学佛就是希望做一个好人,希望人生过得更圆满、更有意义。好人的标准就是向善、向上。向善就是不做坏事,只做好事;向上就是做好人,做圣贤,做伟人,成佛作祖。无论是从佛教的角度来说还是从社会的角度来说,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