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佛笔记

钟茂森:窈窕淑女的标准《宋尚宫 女论语》(第十五集)
2025-10-11 09:14

尊敬的诸位仁者,大家好!请坐。我们今天是最后一天来学习《宋尚宫 女论语》,请看最后一章,「守节章第十二」。在讲义我们从第四行第二句看起:

【夫妻结发。义重千金。若有不幸。中路先倾。三年重服。守志坚心。保家持业。整顿坟茔。殷勤训后。存殁光荣。】

这「守节章」是讲到女子重节义,重夫妇之间的道义、恩义、情义,这个义跟生命比起来,孟子讲可以舍生而取义,可见得道义比生命更加可贵。为什么?因为生命不止一次,现在科学家,这些西方的死亡医学家、心理学家,他们都已经用大量的案例证实了,人是有轮回的。像最著名的美国维吉尼亚大学的教授史蒂芬森博士,他是四十多年专门研究孩子能够有轮回记忆的这些案例,他搜集了四千多个案例。我看过他好几本书,我原来在美国大学教书的时候也曾经跟他有联系过,向他请教。他对于轮回已经彻底证明,科学界对他的研究都非常的认同。他可以说是一个突破性的科学发现,所以科学界赞叹他的研究,把他比作是二十世纪的伽利略。伽利略我们知道是十七世纪的意大利的天文学家,他发现宗教里面所讲到的地球是宇宙的中心,太阳是围着地球转的,这些不是真实的,他发现实际上地球围着太阳转,地球只是宇宙当中很小的一个星球,不是宇宙的中心。他发表的言论当时没办法被人接受,所以他遭到宗教的迫害,被终身监禁。但是后来科学发展了,人们知道他讲的是对的。史蒂芬森教授也被比作是二十世纪的伽利略,他现在研究的轮回,以后一定是被世人所接受。

还有很多的催眠师能够帮助人进入催眠状态。催眠我自己做过,实际上是什么?我们的精神高度集中,心灵进入很深度宁静的,类似禅定的状态,所以能够回忆起久远过去那些事情,包括前生的事情。现在在西方国家,特别是美国,很多的催眠师做过很多这些催眠案例,都能够帮助人回忆前生。最有名的是耶鲁大学心理学的博士,他毕业之后专门从事催眠的研究,是Brian Weiss,魏斯博士。我也在美国跟他联系过,他告诉我,他已经有两万多个案例证明人有轮回,他自己说自己是天主教徒,本来天主教不信轮回,他自己深信不疑。为什么?大量的科学实证摆在面前,我们怎么能否认?

我自己做催眠我也能回忆,我回忆过六世,所以我自己也深信不疑,所以说什么?真的,人确确实实生命不止一次,我们的身体就像一件衣服一样,你换上件新衣服了,你能穿上个几十年它就坏了,坏了怎么办?你把它脱下来之后再换件新衣服,不可能一直穿这件衣服的,一定要换,身体就是像衣服一样。无量劫来,漫长的岁月里头我们舍身受身,不知换了多少身了。那换的这个身体,好和不好是什么决定的?我们这一世是得人身,实际上真有六道轮回,有天神,做天人,也有做畜生的,这我们也能看到,做动物的,也有饿鬼的,也有地狱的,这真有。

身有好坏,有贵贱,原因是怎么来的?佛法里讲得究竟,告诉我们是业力驱使的。我们修的是善业,我们就得到好的身子,得到人身、得到天身。如果我们的业不好,自私自利、损人利己、不讲道义、忘恩负义,这种人将会得到恶道的身,变成饿鬼、地狱、畜生,受苦去了。所以明白这个道理,我们这一生在这人世间走一遭,那是个过程,它既不是起点也不是终点,就是个过程。这一生我们这条路要怎么走要全看自己,我们的路通向何方也是自己把握。所以能讲道义、恩义、情义,重道义他这个身就会好,他的灵魂就能够往上升,忘恩负义的、没有道义、不讲节义,灵魂往下降。实际上人有没有生死?灵魂没有生死,不生不灭,他只是在舍身受身,在轮回,我们的肉体是灵魂的载体而已,岂能够为着这个暂时的、不长久的身体而去造业?而让我们这个灵魂堕落?真正学了圣贤教育之后,他的心量大了,眼光长远了,他不是只看这一生,他是看三生,过去生、现在生、未来生,所以他的选择一定是在三世的高度,看得远。

佛法里面告诉我们,「欲知前世因,今生受者是;欲知来世果,今生作者是」。你前生造的什么业,说老实话,你要不要去做催眠才能晓得?不需要,当然你要好奇做做也无妨,那得找一个专业的催眠师帮你来引导。但是真正懂得因果的道理了,你就知道看看现在这一生我受的是什么,拿镜子好好照照自己的模样,是好模样,还是丑的样子?是健康的身体,还是多病的身体?是这一生有富贵、有福报,还是这一生没有福报?你所享受的是什么,你就能够推测前生造了什么业。不用问人,必定是「善有善报,恶有恶报」。前生修得圆满,这一生福报就圆满,前身修得不圆满,这一生也就处处有不如意。要想知道来生,你上哪去,你会得到什么样的福报?也不用去算命,不用去搞预测了,就看你现在做的是什么。你做的是善业,你重道义,那你当然会到好地方去。如果行为不善,重利轻义,甚至见利忘义,那一定是到恶道,或者是勉强得个人身,那也是贫穷下贱,很多苦难。

正所谓「种瓜得瓜,种豆得豆」,自然之理,不可能种瓜得豆,种豆得瓜了,没这个道理,因果报应是丝毫不爽。所以明白这个道理,我们来读这个「守节章」,心量也就扩大了,也就能理解为什么古代的列女、贞妇能够做出这种义事,能够真正为了保全贞节、保全道义,甚至视死如归,这我们就能理解,而且她真正为义而死,绝对是生天。来生要是做人也是大富大贵,而且都是德行完好。因为生死是我们凡人看到的这个身体而已,身体有生死,灵性是不灭的,不生不灭。

我们来看『夫妻结发,义重千金』,在《教女遗规》里面吕新吾有个《闺范》,他就举了很多古代这些贞女、烈女的故事。其中有一位是宋朝时候,宋末元初,有一个叫谭烈的人,他的太太赵氏,他们在吉州永新,是那里的人。元朝的兵马那时候攻打下来,破了城。当时赵氏,这个太太抱着婴儿,她的孩子很小,跟着她的公公婆婆一起躲避。结果后来被元兵抓住,元兵非常的残忍,把她的公公婆婆杀了。然后又抓住这个赵氏,想要强暴她,赵氏不从,元兵就拿刀来威胁她。结果赵氏正气凛然,大骂说:我的公公婆婆都被你们杀了,我与其不义而生,宁可跟我公公婆婆一起死。说完之后就跟她的,就是自己抱着婴儿就英勇就义了,元兵就把她杀了。当时杀了之后,她的血溅到了文庙,大概是在文庙前杀的,文庙是祭祀孔子的宗庙。在文庙两个柱子那里,柱子有八块砖,结果血溅上去的时候形成的形状像妇人抱着婴孩的那种形状,后人尝试用砂石把血迹给磨掉,都磨不去,就好像整个镶刻在那里一样。

这是什么?正气使然。一个人能够有这样的贞操,古人讲的「士可杀不可辱」,士人一般是男子,宁愿是把命丢了,也不会受屈辱。女子也是一样,赵氏是巾帼不让须眉,也是可杀不可辱。而她这种正气,我们知道决定不会堕落,一定是提升。遇到这种厄难,当然现在我们知道有因果轮回了,肯定也是前生跟这些元兵有这种怨债,有命债,全都不是偶然的。可是在这种情形下,我们英勇就义而没有对杀害我们的人有丝毫的怨恨的话,我们的灵性一定提升。人这个灵性,实际上我们自己可以检验出来,它真的不生不灭。

在过去,释迦牟尼佛讲经的时候,他讲《楞严经》,有人就向他请教过,就问释迦牟尼佛:到底你说这个灵性不生不灭,这没办法体会。释迦牟尼佛就跟他讲,他是位老者,就说:你现在六十多岁,你在小的时候,你三岁的时候见到恒河,你那个见,你是能见它,那你到十三岁的时候你长大了,你还是能见恒河吧,对。那你二十三岁,十年十年你不断的长大,到现在你是六十二岁了,现在你觉得眼睛老花了,可是你能见恒河的见有没有衰老?你仔细去想一想。他想想,我三岁、十三岁、二十三岁那时候能见,见得很清楚,现在我眼睛老了,但是我还是能见。现在老人家戴了老花镜,或者是戴着,如果是近视的,戴着近视镜,他也能看得很清楚,不戴的时候可能这个功能弱了,看得不这么清楚,戴上了他就看得清楚。说明什么?能见的那个见性,它没有老化、没有衰减,只是你眼睛那个功能衰减了,是眼根老了。人死的时候,眼根是死了,但是那个能见的见性它是不会老、不会死的。

我们真正明白这一点,就知道我们六根的根性都是这样的,它不老、不死,那就是我们的灵性,灵性的作用是能见、能闻、能感知,见闻觉知。这种性能不会生灭,你有肉体、没有肉体,它都有这种性能。有个肉体,就有六根了,那只是性能把它能够显现出来。没有肉体?性能不灭,这个性才是真正的自己,所以自己真正是不死的。佛讲不生不灭那是真的,那是讲自性。既然自己不死,又何必怕死?怕死,以为自己有死,那是自己吓唬自己。以为自己有死,是看到了身体有死,你怕也没用,身体还是要死,你不要怕,身体不是自己。自己是我们自己的不生不灭的灵性,肉体只是像件衣服,可以换。而我们能够有道义的话,有节义,这个身体舍掉了,换的身体更殊胜。

所以真正如孔子、孟子所说的,杀身成仁,舍身取义,你要真明白了,你不会觉得难。所以夫子讲「朝闻道,夕死可矣」,你闻到了什么?你明白了宇宙人生真相。原来什么?真的没有生死,你真正明白了之后,肉体死了无所谓,夕死可矣,自己是不生不灭。当然这不是说肉体不是自己,就不爱护它,那也不对。因为什么?肉体是灵魂的一个载体,要通过肉体这个工具来修行,来断恶修善、破迷开悟,提升自己的灵性,让自己愈来愈有智慧,回归自己的本性,成就圣贤。这个工具还是很有用的,它也是父母所生,也就是父母的分身,所以我们爱护它也是孝养父母。但是到了大节关头,在道义跟生命之间选择,我们就选择道义,生命不足惜。

在《吕新吾闺范》里面又讲到一个故事,是讲从前有个妇女,叫高行,早年守寡,这位少妇很有姿色,而且很有德行,丈夫去世以后她就守节不嫁。这是我们昨天讲到的,是死守善道,这是「圣人抱一为天下式」,他心专一,他没有欲念,他安住寂寥贫贱的生活,这是清高。当时很多富贵人家都非常的仰慕她的德行,当然也看中她的姿色,所以都想娶她,她都拒绝。后来那里的王,梁王听说有这么一个才色具足的,很有德行的女子,他也去要迎娶她。请了三次,高行都拒绝,她说:我的丈夫不幸早逝,我现在之所以还存活着,是因为为夫君养孤儿,为他家留后;如果是现在改嫁就是不义,那既然是不义,何以为人?说完之后她就对着镜子,拿着刀把自己的鼻子割掉,因为人家爱的是她的美色,她把自己的鼻子割掉了,这就杜绝了人家的这种妄求心。

然后她说:现在我割掉鼻子,还能够忍住不死,只是为了抚养孤儿,其它的事情我一概想法都没有。然后请来迎娶她的,就是说媒的人回去报告梁王,梁王听到之后非常震撼,对她的这种高义十分的敬佩,所以给她取了一个号叫「高行」,德行很高。这真正是冰清玉洁,能够大义凛然,为了自己的丈夫真是死守道义,忍痛、忍辱来抚养孤儿,这种高义确确实实男子都不如,这是周朝梁国的故事。这是解释下面一句,刚才解释「夫妻结发,义重千金」,夫妻的结合可以说是多生多世的良缘,所谓「百年修得同船渡,千年修得共枕眠」。这种义真的比千金还重,千金是代表利,不能够见利忘义。

『若有不幸,中路先倾』,就像刚才这位高行的妇人,她先生早逝,「中路先倾」就是两个人不能白头偕老,这当然是人生的大不幸,可是能够『三年重服,守志坚心』。「三年重服」是守孝三年,就像父母过世我们守孝三年一样。女子在家从父,出嫁从夫,所以出嫁之后事夫如事父,夫为君,所以讲夫君夫君,自己自称臣妾,自己为臣,以孝敬心、忠诚的心来事夫。因此跟父母一样,夫死之后三年守孝,三年之后守节,一生矢志不渝,守着志向,终身坚强的来为夫君守节,为家留后,蓄养后代。如果是遇到了这种不幸的所谓冤亲债主来逼迫,会怎么样?这是看自己的心是不是坚,义是不是重。

在三国时代有这么一个人,叫皇甫规,他的妻子长得很美,而且能文、能书,很有才华。别人对皇甫规有这样的妻子也很羡慕。后来皇甫规死了,妻子还非常年少,当时正是董卓做丞相,汉朝,还不到三国时代,是三国之前,汉末,董卓专权,这是个大奸臣。听说皇甫规的妻子很有姿色,于是拿了很多的嫁妆,百乘就是一百辆车子装这些嫁妆,二十匹马,还有很多的奴婢,来聘这位皇甫规的妻子做自己的侍妾。因为董卓是专权,他不可一世,皇甫规妻是做为臣子,按照礼仪,确实她就自己披麻戴孝到了董卓的门口,跪下来跟董卓祈请,要求他放过她,讲得非常的感人,把自己的这种守志坚心的愿望向董卓诉说,希望能够打动董卓的心。

结果董卓他是好色,好色就不能好德,看到这个女子到手了,就不能放,所以就命人逼迫她。这些侍从拿着刀围着她,董卓就说:「我的号令四海没有人敢违抗,何况是这一个区区妇人,怎么能够违反我的号令?」不可一世!结果皇甫规的妻子知道这没有办法幸免了,董卓这个人是狼心狗肺,根本没有任何仁慈的心,打动不了,于是就大骂董卓,就是骂他坑害天下人,对于一个妇人你都不能放过,来行非礼。结果董卓听了很生气,就命人把她的身体吊起来,用鞭子抽她,皇甫规的妻子就对给她上刑的人说,请求他,「你打我打得重一点,让我赶快死」,结果后来真的就被打死。

皇甫规的妻子,你看自己有美色、有文采,这个并不一定令人仰慕、尊重,真正让人尊重的是她的这种节义。古人有句话讲,叫「三军可夺帅也,匹夫不可夺志也」,三军的元帅可以把他拿下,但是一介草民他的这种节义、他的志向,你没办法夺他,你最多只能让他死,但是不能让他丢掉自己的志向。董卓为人如此狠毒,他的果报当然也是不好。历史上我们都知道,董卓后来他亲信吕布,吕布是位很骁勇的大将,吕布跟他一样,吕布认董卓为义父,吕布跟他一样好色,结果中了貂蝉的连环美人计。结果义父、义子两个人之间,因为貂蝉而发生了怨恨,最后吕布亲手把董卓给杀死。

当然吕布最后他也是被曹操捉拿了,也被曹操杀了,这些没有德行的人都没有好下场。当董卓死了以后,消息传开了,百姓在路上载歌载舞,欢庆,董卓的尸体被陈列在街道上被人唾弃,他的家族全都被灭掉,这是果报。所以不可一世的人,他有这个权、有这个势,只能够是得逞一时,而在这当中他不能积德,而去造恶,这种威势很快就没有了,命终之后一定是堕到恶道去。像董卓这种人肯定是堕地狱,而皇甫规的妻子为义而死的,肯定是生天堂。所以看历史看多了,这是了解了,怎么能够造恶?怎么能够不义?生命都不足惜,只要真正有道义,为我们灵性提升,这个重要。

《吕新吾闺范》里面又讲到一个故事,是讲有一个人叫俞新,他的妻子姓闻,闻氏,是绍兴人。俞新死了以后,闻氏年纪尚幼,公公婆婆就担心闻氏这么早就丧夫,估计怕她不能守节,所以就想把她重新嫁了。结果闻氏就哭着对公公婆婆讲,说「一身侍二夫,烈妇所耻」,我觉得很可耻,我宁可失去生命也不能够无耻,现在公公婆婆年老,而儿子尚幼,我怎么能够抛弃你们?说完之后把自己的头发剪下来,过去女子都留长发,如果是把头发剪掉了,这就是毁自己的相,她把自己头发剪掉之后就发誓守节。

后来婆婆有病,病得很厉害,最后失明了,闻氏每次给她婆婆用自己的舌头舔她的眼睛,竟然她婆婆后来双目复明了。这个我们现在人看到这种情形就有点想不通,是不是闻氏的口水能够治眼睛,拿那个口水去化验化验,到底里头有什么样的营养,有什么样的配方,我们制作来治瞎眼。那你去研究,也研究不出来个道理,她能够把她婆婆的眼睛治好,不是她口水怎么样,是她真正有孝心。在《俞净意公遇灶神记》里面我们也看到这个例子,俞净意公他的儿子早年失散了,因为俞净意他自己后来认真改过,断恶修善,改造了命运,他的儿子也找到。俞净意公的夫人因为哭儿女的原因,眼睛双目失明了,这个儿子见到他母亲,也是用舌头舔他母亲的眼睛,也让他母亲双目复明,这是孝心使然。现在科学家也逐渐在证明心的能量、意念的能量,真有。

你看日本江本胜博士他做水实验,他发现人的善心对水,水的结晶很美,人以恶心对水,水的结晶就很丑、难看。同样的水它有不同的反应,为什么?因为人的心不一样,意念不一样。人身上百分之七十是水分,我们的眼睛里也不例外,细胞里面百分之七十是水。那这个闻氏用这样的孝心、爱心舔她婆婆的眼睛,我们就能想象那个结晶会变得很美,原来有的那些毒素很可能就转化了,眼睛就恢复了正常,应该是这个道理。所以孝心、爱心能治病,不是什么神奇的,所谓很玄的感应,这感应是什么?它是有道理的,它不是迷信,是科学的。

现在量子力学的科学家也逐渐证明了人意念的力量。像著名的物理学家普朗克,他是诺贝尔物理学奖得主,他是研究量子力学,他说他几十年的研究证明整个宇宙实际上都是意念这个能量所创造出来的,他说宇宙是由基本粒子构成的。现在我们知道基本粒子,像夸克、像电子,这是最小的物质,再往细去分,那已经不是物质,最细最细的那个单位就是念头的波动,是念头创造了基本粒子,创造了宇宙万物。所以你用什么样的意念,就能够变现什么样的物质。整个宇宙都是念头所生的,那更何况说用念头来治病?这也就并不是困难的事情。

所以闻氏孝心真纯,就有这样的感应,后来她的公公去世得早,婆婆去世的时候因为家里穷,连埋葬的费用都没有。于是闻氏就跟他的儿子一起背着土,一点点把婆婆给埋葬了。而且痛哭哀悼,那种悲号、那种声音让听的人都觉得非常的感动、不安,可见得闻氏那种纯孝的心。她之所以能够为夫守节,我们就了解,因为她有孝心。所以吕新吾先生说「未有贞妻不为孝妇者」,这个贞良的妻子从孝妇而来,孝女而来。人有这个孝心,他才能够有这种坚持,他不把自己的利欲摆在心上,他只看道义,只有恩义和情意。所以像这样的节妇,虽然那一生有不幸,但是不幸的苦难却造就了她可贵的德行,这种人这一生过完了一定是到好地方去。所以这不幸的苦难不也就是成为了她提升境界的增上缘吗?就看我们自己存什么样的心态。

这些故事我们现代人看,可能有的人觉得真是了不起,肃然起敬,这种崇高的道义真是让我们正气提起来。可能也有的人觉得她们这么做不可思议,现在人哪还讲这些,结婚了又离婚,离婚了又结婚,这是常有的事情,他不能理解。甚至有人会起而反对,这都什么时代了,还搞这些封建的、禁锢女性的道德。当然对于这些评论,我们也不必去跟他们辩解,这是什么?人各有志,现在又是民主社会,各人说各人的,各人走各人的路,善道自己走,只能要求自己做,不能要求别人做。所以我们讲女德教育是把古圣先贤的这种道德,妇道的教育把它重新提起来,给大家做个参考。

妳如果这一生想做圣人,妳就按照这个做。圣人能不能做?孔老夫子在《论语》里面讲,「我欲仁,斯仁至矣」,我想要做圣人,我想要求仁就得仁,斯仁至矣,求仁则得仁,妳就是个仁人。所以女子也能够做仁人,也能做圣贤,没有别的,就是把「利欲」两个字放下就行。为什么我们不能做圣人?心中有对利欲的贪爱,在利欲面前,义就摆在第二位了,利和欲就摆在第一位。义是天理,如果天理不能战胜人欲,那当然妳就做不了圣人,圣人没别的,就是朱熹朱子讲的「存天理,灭人欲」。大学之道里讲的格物,格物功夫,格是格斗,物是物欲,跟自己物欲格斗,就像打仗似的,妳打不过他,就被他打过了,就被他打败了。所以这个时候只要我们咬紧牙关,克服自己的贪念,自自然然妳能战胜自己的欲望,这个欲包括对财色名食睡这些欲望,妳能战胜,妳就是个义人,妳就是仁者,妳就成圣贤了。这一生成圣贤,妳得大众的恭敬,由衷的敬佩,妳是行人之所不能行,忍人之所不能忍,来生妳一定是到善道、到好地方。如果妳能念阿弥陀佛求生净土,那决定往生,妳是善女人,而且是上善的女人,极乐世界是上善之人俱会一处。

我们老讲什么叫上善?上善若水,你就想着水是什么样的德行,你就效法它,你就是上善。水,我们讲过它有两个德行,一个是谦卑之德,你看它从高往下流,它不会争高处,它只会让,它不会争。在一家里面她不会跟丈夫,女子不会跟丈夫争高低,在社会上不会跟别人争高低,「于人无争,于世无求」,水之德。第二个它能柔顺,水流到哪里它就随顺着那个形状,流到圆的池子里就是圆形,方的池子里就是方形,那个河道怎么曲折它都能柔顺,没有自己的执着。守着柔,她就是坚强,守着低,她就是高,这是上善。

要求生西方极乐世界,我们知道对这个世界一切都要放下,身心世界一切放下才行。对于身体要是执着了,怕死,放不下不行,往生不了;对于心,心里面有贪爱,贪利、贪男女之欲、贪名等等,贪享受,这些统统都是往生的障碍,那去不了,因为妳爱。所以爱欲是生死之根。能够恪守妇道,万一遇到不幸,丈夫过早离开我,我能够守住寂寥的生活,我能够放下世间名利欲望,我能够修清净心,这个人一定她能够往生,她没有所求,这是上善之人。而正因为这样的一种苦难的境界,成全了她往生西方极乐世界的因缘,岂不就是好因缘?所以哪有什么善恶的境界?都是善境界,都是好因缘。

这个真的如果不学佛法,考验面前比较难过去,学了佛法,知道人生苦短,而娑婆世界生生世世轮回,苦难太多了,我这一生受苦,再苦也就是短短几十年;过了之后,到西方极乐世界永寿不死,这样的一个快乐,极乐!净土经里面把这个乐讲得太多了,不用在这里赘述。所以能厌离娑婆、欣求极乐,这是往生的关键。所以妳能够守着妇德,妳看妳守的这个节义,这不也是求生净土的一个基础,这德行都属于敦伦尽分。话又说回来,「人不学,不知义」,真的很多圣贤的典籍我们没有接触,我们可能就犯过很多错,假使我们因为过去胡涂,不懂得这些道理,而做错了一些胡涂事的话,守节我也没做,怎么办?那也不必太过的、太多的遗憾,安住于当下,当下我敦伦尽分。妳譬如说这已经再嫁了,也不要因此给自己太多的压力,既然已经是走上这条路,这是跟丈夫就有这样的因缘,那我们就珍惜这样的因缘,把过去就忘掉,从现在起我完完全全按照传统伦理道德,按照女德、妇道我们来修持自己,也能成就上善之人。《了凡四训》里面讲,昨天的我已经死了,今天的我再次重生,现在我就安住于现在的缘,好好的尽我的本分,这就对了。

吕新吾先生他又举了这样的一个故事,也是讲节妇,我们这个故事多讲几个,真的点燃我们内心埋没已久的那种义的火把,要把它点燃,重新让正义的光明照耀起来。这是讲有一位古人叫魏溥,他的妻子房氏,这些故事大概都是出自于《列女传》,古人对于列女专门立传。这位房氏她自小就很有操守,嫁给魏溥以后,十六岁就嫁给他,很年轻,没过多久魏溥生病就去世了,去世之前对他的妻子说,妻子房氏,对房氏说:「我死没什么遗憾,只是母亲守寡,家里又穷,我们的孩子刚刚生下来,我这个心放不下。」房氏哭着对他讲,说:「我接受过父母的教诲,懂得道义,嫁到您家里本来是要跟您白头偕老的,但是现在有这个愿,不能如愿,这也是我的命。但是请您放心,我一定会终身照顾好婆婆,抚养我们的弱子,只是遗憾我现在不能跟您一起共赴黄泉,因为我还有替您赡养婆婆和儿子的义务。」说完之后,先生也就很安详的过世,心里的事都放下了。

古人是一诺千金,房氏虽然她当时只有十六岁,就下定了决心为自己丈夫守节,孝养母亲和抚养儿子。在安葬她丈夫的时候,房氏拿刀把自己的左耳割下来,扔到棺木里面,对她先生说「鬼神有知,相期泉壤」,这是我做一个证明,对天发誓,让鬼神他们都知晓,我这种道义之心天日可见,希望将来在黄泉相见。因为割掉了左耳,血流下来很多,她的婆婆看到她都感动得哭了,说:「妳何必要这样做?」房氏就说:「我是不幸这么年幼就守寡,但是我有这个志向为丈夫守节,又担心您对我不放心,所以我发这样的一个狠誓。」当时她这个话感动了所有周围的人,于是这个房氏真的终身实现她的愿望。你看这夫妇之义真的是义重千金,能够替自己逝去的丈夫抚孤养母,守节终身,一诺千金,一语既出,这是用一生来去守持,这样的坚心真的比金石还更加坚强。

这里还有一个故事,《闺范》里面的,有一位女子叫潘氏,出嫁以后才三个月,正好遇到元兵围城,这是宋末元初的事情。结果夫妻俩就躲到山上,就被贼人抓住,当时她丈夫就被这些贼人杀害,这潘氏因为长得有姿色,贼人就要侮辱她。这个贼人想要侵犯她的时候,潘氏就非常自若的对着贼人讲:「我是一介妇人,现在丈夫也死了,你现在要纳我为你的妾,我怎么能够不从你?只是有一个愿望,希望你先把我丈夫尸首焚化,也让他能够有一个安葬之处,这样也不愧是我们夫妻一场。」这些贼兵听到这妇人这样讲,也很高兴,于是就拿了柴火燃烧起来了,就把她的丈夫的尸体给火化了,当这个火烧得很猛烈的时候,潘氏就纵身跳入烈火当中,跟她的丈夫一块就被火烧掉。吕新吾先生他的评论,说这位妇人不仅有这种节义,而且还有这样的智慧,面对这样的一种情形知道很难逃脱,而如果是对这些贼党贼人怒骂的话,不屈从的话,那自己反正也是死,但是丈夫的尸首就没人去收,没人去火化,所以她用这种计策骗得贼人,而又成全了自己的节义。这种智勇双全不仅是女子的楷模,也是男子应该效法的,在这种特殊的情形下不得已用这样的一种智能。

在宋朝末年,也是这个时代,还有类似的一个故事,是赵淮,长沙人,他娶了一个夫人。当时元兵打来的时候,赵淮就被元兵捉拿了,想要让他归降,但是赵淮不从,最后被元兵给杀害了,尸体抛到了江里。他夫人也被捉拿到元军那里,这个夫人就哭着对这些元将、元兵来说:「我一直都侍奉我先生,现在他的尸体被抛到河里,没人去收,情不能忍,我怎么能够忍心这样做?我希望你们能够把他掩埋,我愿意终身侍奉您。」对这个元将来讲,「我终身侍奉您,我也没有遗憾」。这个元将听到之后,就生起了怜悯心,而且看到这个太太也还是很年少,又有姿色,所以就命人把他丈夫的尸体捞上来,给他进行火化,火化之后就放到一个小缸里头。太太就抱持着它,因为路上要坐小船,在江上走,等到船到江中心的时候,这个太太仰天痛哭,抱着她先生的夫骨就跳到水里,就淹死了。这些故事都是在历史上所记录的列女的这种例子,用它来诠释「若有不幸,中路先倾,三年重服,守志坚心」。我们要从这些故事里头去领悟那种节妇的道义感,那种道义重于生命的正气,真正是视死如归的精神。人,当然可能我们会很顺利,不会遇到这些磨难,但是这种道义感、这种正气,不能没有。

底下一句讲『保家持业,整顿坟茔。殷勤训后,存殁光荣』,这是丈夫去世之后,守节一般都是讲丈夫去世以后,要为丈夫保守家业,抚养后代,还要为丈夫整顿他的坟墓。现在多半是火葬的,也就应该是常年祭祀,《孝经》上讲的「春秋祭祀,以时思之」。这不仅对父母,对夫君也是一样,更重要的殷勤训子,教育后代,为丈夫留后,孟子所谓「不孝有三,无后为大」。所以殷勤训后,这是做一个母亲最重要的使命,前面「训男女章」我们已经讲得很多,而能够好好的教养后代,不仅是对过世的丈夫最好的安慰、最好的献礼,而且也是为社会、为国家培养人才,也是第一功德。能够守节也就是我们能够把心思、精力集中在教养后代上,这一定就能够出人才。

像清朝,我们之前有讲过这个案例,尹会一,这是雍正时代的进士,他的母亲也是早年丧夫,二十七岁守寡,为丈夫守节五十年,她七十七岁离开人世。她全副的精力,在丈夫死后全副精力就摆在孝养公婆和自己的父母,以及教养后代上。这位女子真是难得,她养四位老人,自己的父母和公公婆婆,靠自己纺织为生。你看养四位老人,同时还要教养自己的孩子,她自己读过书,亲自教孩子念四书五经。后来孩子长大了,替他找老师,严格的要求他,所以真正把孩子教成才了。

这样「存殁光荣」,现存的是自己,还有儿女,如果还有父母,反正现存的人因妳能守节,妳能有这个道义而光荣,受世人的敬重,特别是节妇受人敬重。殁是讲死去的丈夫,他在九泉之下心里欢喜,他也因妳而感到光荣。学了佛法我们晓得,妳能够一心一意去教养儿女,去侍奉公婆,而且为死去的丈夫多做功德,他不仅光荣,他能超升。妳把妳教养儿女的这个功德回向给他,他都能超升。印光大师讲的,为社会培养一个良民就属无量功德,妳这个功德回向给他,他肯定超升。

在周朝有一位楚国的女子,叫贞姬,她是白公胜的妻子,很早就守寡,她靠纺织为业,这是挣点钱来维持生计,而守节不嫁。后来吴国的国君吴王听说这位女子很贤德,就差使一位大夫拿着万两黄金(黄金两万两),还有一双白玉做为聘礼,迎娶她做吴国的夫人,这是富贵在面前了。然后又用三十辆车子去迎接她,一般人看到这种情形能不动心吗?可是贞姬却辞谢说:我的丈夫白公不幸早亡,我情愿一辈子守着他的坟墓,了却我的天年。现在君上赐给我这些黄金、白玉的聘礼,又用这么多的车子来迎接我,可是这都不是我愿意听见的事情。要晓得她这里讲「弃义从欲者」,就是抛弃了义理,而依从于欲望,「污也」,这是污秽的。「见利忘死者,贪也」,见到了厚利就舍弃了道义,忘死是为道义可以舍弃生命,但是这个事情忘了,这属于贪。「贪污之人,君何以为哉」,难道君上喜欢一个贪婪而污秽的人吗?如果贪婪而污秽的人,你要她有什么用?因为吴王是敬慕她的贤德来迎娶她,她这一番话,反而吴王也觉得有道理,真正的贤德她能守节,所以吴王也很敬佩她,也没有难为她,而且送给她「贞姬」这个名号,贞是贞洁,姬是一个女性。

在《感应篇汇编》里面也有这样一个故事,讲明朝,明朝燕王朱棣他起兵谋反,就自己当了皇帝。当燕王起兵的时候,燕山府上有一个士兵,他慷慨好义,这个人在燕王起兵的时候带着母亲和妻子逃亡了,这个人叫储福。后来燕王继位了,下诏把这些士兵都招回来。这个储福他的名字在名册上,储福他仰天大哭,说:我虽然是一个贫贱小兵,但是忠义不事二君。过去真的讲忠义,一臣不事二君,这是男子的忠义,女子的忠义是一女不事二夫。当时因为朱棣他是行不义之事,他来谋反,当时还有一个很有名的人,方孝孺,也是因为大骂朱棣而被朱棣满门抄斩,灭了十族,历史上这位贤者。没想到这位储福的士兵他也有这样的忠义,他自己在船上日夜的痛哭,最后没有饮食,就自己饿死了。

这是以死来效忠,他的妻子范氏只有二十岁,而且很有姿色,丈夫死了以后她能够守节,而且侍奉婆婆,非常殷勤。她常常想念丈夫,有时候悲痛的时候,要想到丈夫的时候,自己就跑到山谷里面放声大哭,不让她婆婆听到,回来之后还是这样专心的孝养婆婆。婆婆死后,范氏尽全力给婆婆厚葬,而且在坟墓旁边自己搭了一个小茅庐来守孝。后来这位范氏一直到八十多岁才逝世,乡亲们对她很尊重,给她修了一个,就是她过去守孝的那个茅庐,给它取了名字叫「节孝勖」,来纪念这位孝妇,这位节妇。这就是存殁光荣。这是把「守节章」我们学习完了,最后这一段是整一篇《女论语》的结劝,一个总结,一个劝勉。

【此篇论语。内范仪刑。后人依此。女德聪明。幼年切记。不可朦胧。若依此言。享福无穷。】

这是整篇的《女论语》,这是一个总结的话,它是『内范仪刑』。《女论语》十二篇,这是宋尚宫所作的。宋尚宫她的姐姐若华写的初稿,若昭进行解释,就是形成我们现在看的《女论语》。它是一篇很好的女德教材,女德教材这里讲的「内范」,内是过去讲的女主内,这是讲女子的规范,「仪刑」这是讲到妇女的这些言行,我们讲母仪、威仪,这个刑是效法、是模范,真正按照《女论语》来做,可以成为女子的模范、楷模。所以《女论语》通篇,你看它讲得很细、很生活化,都是日常的小事情,没有很多大道理,就好像一位贤德的女子给我们做一个表演,这是一个剧本,妳能够按照这个剧本去演,妳就是当代的贤女、当代的贞妇。当然这里面所讲的内容毕竟是古代社会里面的生活,我们学习是应该用它的精神,对于一些生活上的事情,譬如说「学作章」里面讲教妳怎么纺织,现在妳不需要纺织了,可是这种勤于劳务的精神我们应该继承。

这里『后人依此,女德聪明』,这讲「后人」,就是我们现在人如果能够依此而行,认真的把这些女子的德行落实,依教奉行,就能够昭明显着。这个「聪明」是讲一方面妳能够成就女德,使女德昭明,能显著。当然妳自己在力行这些德行的时候,妳自己也能够恢复性德,恢复本性的本有的智慧。『幼年切记』,学女德最好从幼年始,从小开始学,我们讲「少成若天性,习惯成自然」。从小就这样学,她不会觉得这个是属于禁锢,是属于好像过时的,她没有这样的感觉,她觉得人这样做挺好。那实际上真正妳这样力行的,这里讲的『享福无穷』,妳会真正得到幸福、快乐。所以从小开始学重要,扎根。这个《女论语》可以做为童蒙教材里面《弟子规》这类的补充教材,尤其是对女孩子,我们需要活学活用,需要细细的去研究、讨论,然后真正去力行。

『不可朦胧』,就是不能够很随便的去读一读就放下,不解其义,如果妳不能深解其中的义理,那就很难去身体力行。所以我们这次整整花了十五次,三十个小时,比较认真的、仔细的来研读这篇《女论语》。《女论语》字数并不多,但是我们也讲得比较细,目的是希望我们能够真正掌握古人的这些教诲,明了女德修养的重要性,以及如何去落实。身为女子能够力行《女论语》的教诲,妳就真正能够成为当代的贤女孝妇,贞妻慈母。「若依此言,享福无穷」,妳这个福不光是这一生,如果说只是这一生的福,那就不叫无穷了,人是生生世世,生命是无止境的,妳这一生能够积德行善,恪守妇道,使自己的德行完美,那未来的福分不可思议。哪怕是像刚才我们看到「守节章」里面那些列女,即使是为节义而死的,将来还是享福无穷。

更重要的女子德行里头就是为家庭留后,现在我们的社会贤才少,原因是什么?因为贤母少,贤母是贤女而来,没有贤女不可能有贤妻贤母。所以要为社会培养人才,为和谐社会做贡献,做为女子怎么样贡献自己的力量?就是从我自身做起,力行女德,自己做一个贤女。妳成就一个贤女了,大家都敬重妳,向妳学习,妳就能感化社会,妳的德行那种感化的力量那是不可思议,现在社会就是缺乏榜样。不管妳是未婚的女子,还是已婚的女子,只要有真正的女德,妳一样能够治国平天下。

如果未婚的女子,或者是这一生想象宋若昭一样终身不嫁的,她是守着清高的这种生活,可以,她也是力行女德,她以文传世,写了《女论语》。用我们现在的话来讲,她推动传统文化教育,专职的教育,这很好,很可贵。像宋若昭她的文章,你看一千多年了,教化的力量不可思议,这是她的志向。已婚的女子,这一生选择结婚生子,那要真正培养好的下一代,用自己的德行来辅佐先生。妳有德,妳的先生肯定也能够贤能,为家庭培养后代、为社会培养后代,这个功德也是不可思议。我们看到古来的圣贤都是因为有贤母,孔子有孔母,孟子有孟母,岳飞有岳母,都是由好的母亲教出来的好孩子。

这个《女论语》是女德教材中,这一篇我们是从「女四书」里面选出来的,除了这一篇《女论语》之外,我们也衷心的希望有更多的人来弘扬「女四书」、《女孝经》等等这些女子的德育教材,有更多的人来学习。现在我只认识陈静瑜老师她在弘扬女德,她讲的是「女四书」里面的第一篇,《曹大家女诫》,《女论语》是第二篇,还有明成祖的徐皇后她写的《内训》,以及王相,清朝王相他的母亲写的《女范捷录》,这合称「女四书」,希望将来有人能讲解。还有一篇《女孝经》,唐朝侯莫陈邈之妻郑氏所写的。对于童蒙来讲,我们也推荐一本叫《改良女儿经》,这是根据古人所作的《女儿经》来修订的,这是清朝贺瑞麟先生所著,他是清代的教育家,还有《闺训千字文》,又称《女千字文》。这都是清朝人写的,都可以认真的学习,希望把女德教育复兴起来,所有的女子都能力行女德,那真正是和谐社会。

好,今天我们就把这个课程讲圆满了,有讲得不妥之处,请大家多多批评指正。谢谢大家!

End

刘素云:检验你修行的标准

修行的标准是什么?怎么检验?就是看你的身心气质,是不是发生了根本的变化?咱们有时候不爱说么,这个人气质挺好,气质!挺好!那个气是什么?气是外面外在的,大家能看出,那个质呢是内在的东西,但是人可以感觉出

做人的六条标准

◎ 净 慧学佛的最后落脚点在什么地方?我想,落脚点就在实际的做人做事当中。我们学佛就是希望做一个好人,希望人生过得更圆满、更有意义。好人的标准就是向善、向上。向善就是不做坏事,只做好事;向上就是做好

李炳南:判断善恶的简单标准

念佛是正因,作善是助缘,这好比鸟有两翅,才能高飞。但是善恶的界线,普通人还弄不清楚,往往善事不知是善,分明恶事不知是恶。现在根据十善业道经,举出一个标准来。能戒住不犯就是善,若是犯了就是恶。请看下表:

钟茂森:阿弥陀佛四十八大愿(第十五集)

尊敬的诸位法师,诸位大德、同修,大家下午好!我们继续来学习「弥陀四十八大愿」,请看第四十二愿的经文,我们一起合掌将此愿文读一下:【我作佛时。所居佛剎。广博严净。光莹如镜。彻照十方无量无数。不可思议。诸

富足和贫乏的判断标准

西汉时,在四川成都,有一个隐士严遵,他每天挣到一百钱就关上店铺,开始读书。当地有一个富人罗冲,见严遵生活清贫,就要接济他,给严遵送来钱粮。严遵谢绝了,他对罗冲说:我富足,而你贫乏,怎么可以让贫乏的你来

忠是基本道德标准

忠是基本道德标准◎ 印 光 文钞原文:忠之一字,义贯万行。人若存心以忠,必能孝亲敬兄,睦族信友,矜孤恤寡,仁民爱物,诸恶莫作,众善奉行矣。何也,以忠则不欺,不欺则尽分。尽分则属己分中事,自必务乎实行

钟茂森:君子修身之道—由弟子规入论语(第五集)

尊敬的诸位仁者,大家好!大家请坐。我们继续来学习「君子修身之道」。昨天我们讲到「入则孝」这一部分。「入则孝」的总纲可以用《论语》夫子讲的一段话来说明,那就是昨天我们提到的「孟懿子问孝」。后来樊迟又接着

钟茂森:君子修身之道—由弟子规入论语(第一集)

尊敬的诸位仁者,大家好!大家请坐。今天我们在一起学习《论语》的精华。在前一段时间,我们在此地刚刚把《论语》从头到尾讲习过一遍,《论语》从二00九年十月开始讲到上一个月,总共头尾讲了十八个月。我们将《论

钟茂森:君子修身之道—由弟子规入论语(第六集)

尊敬的诸位仁者,大家好!大家请坐。我们继续来学习「君子修身之道」,刚才我们讲到《弟子规》当中「入则孝」的前八句,属于事亲当中的「居则致其敬」,底下我们来讲「养则致其乐」。这是《弟子规》当中从「冬则温,

钟茂森:君子修身之道—由弟子规入论语(第二集)

尊敬的诸位仁者,大家好,请坐。我们继续来讲解「君子修身之道-由弟子规入论语」,刚才我们讲到《论语》名题,以及它所依据的原理,是以道为本体。接下来我们讲五重玄义第三个方面,叫做明宗,就是明了学习这部《论

钟茂森:君子修身之道—由弟子规入论语(第三集)

尊敬的诸位仁者,大家好,大家请坐。我们继续来学习「君子修身之道由弟子规入论语」。昨天我们前两集为大家简单介绍了《论语》的概要,今天开始进入我们这一次《论语》研习的主要的部分。我们昨天有谈到,我们这次对

钟茂森:君子修身之道—由弟子规入论语(第八集)

尊敬的诸位仁者,大家好!大家请坐。我们继续来讲习「君子修身之道」。我们再挑几段《论语》来讲,主要还是以《弟子规.入则孝》来做为总纲。我们再看「先进」第十一篇里面第四章,「子曰:孝哉闵子骞,人不间于其父

钟茂森:君子修身之道—由弟子规入论语(第九集)

尊敬的诸位仁者,大家好。大家请坐。我们继续来学习「君子修身之道」。昨天我们给大家汇报了「入则孝」这一部分,今天我们来一起学习「出则弟」。悌道,实际上就是讲恭敬、友爱的心。用恭敬的心对长辈,用友爱的心对

钟茂森:君子修身之道—由弟子规入论语(第十集)

尊敬的诸位仁者,大家好!请坐。我们继续来学习「君子修身之道-由弟子规入论语」。在《弟子规》当中第二部分是「出则弟」,我们现在继续来讲。「出则弟」,这个「弟」主要就是讲到的恭敬和友爱,不仅是对兄弟姐妹,

钟茂森:君子修身之道—由弟子规入论语(第十六集)

尊敬的诸位仁者,大家好!我们继续来学习「君子修身之道-由弟子规入论语」。我们刚才一堂课已经讲了「信」,这一部分讲完了。在《弟子规》里面第五个部分讲「泛爱众」,我们就以《弟子规》的七科做为我们这次讲题的

钟茂森:君子修身之道—由弟子规入论语(第十四集)

尊敬的诸位仁者,大家好!请坐。我们继续来学习「君子修身之道」。刚才我们讲到《弟子规》里面「见未真,勿轻言。知未的,勿轻传」。这是属于「信」这一篇里面的。在《论语》当中,「子路篇」里面有这么一章经文,「

钟茂森:君子修身之道—由弟子规入论语(第十三集)

尊敬的诸位仁者,大家好!请坐。我们继续来学习「君子修身之道」,今天我们来讲第四个部分「信」。「信」是讲诚实、守信。在《论语.为政篇第二》就有这么一章经文说到,「子曰:人而无信,不知其可也。大车无輗,小

钟茂森:君子修身之道—由弟子规入论语(第十八集)

尊敬的诸位仁者,大家好!大家请坐。我们继续来学习「君子修身之道」。刚才我们讲到「谦受益,满招损」,一个谦虚的人,他即使是很有成就,也都会自言没有成就,自己确实不行。这种谦德是自性中一种美德,要行仁,这

钟茂森:君子修身之道—由弟子规入论语(第十五集)

尊敬的诸位仁者,大家好!大家请坐。我们继续来学习「君子修身之道」。昨天我们讲到「信」这一部分,做人要诚信。在《弟子规》上又说:「闻誉恐,闻过欣。直谅士,渐相亲。」这个意思是说,我们听到了别人的赞誉,如

钟茂森:君子修身之道—由弟子规入论语(第十九集)

尊敬的诸位仁者,大家好!请坐。我们继续来学习「君子修身之道-由弟子规入论语」。上一次我们讲到「泛爱众」。《弟子规》里面有一句经文说:「己有能,勿自私。人所能,勿轻訾。」这是讲自己如果有能力、有才华,不

钟茂森:君子修身之道—由弟子规入论语(第二十一集)

尊敬的诸位仁者,大家好!请坐。我们今天继续来学习「君子修身之道-由弟子规入论语」。我们上一次还是讲到「泛爱众」这一章的《弟子规》,在这章里面有一句经文讲:「扬人恶,即是恶。疾之甚,祸且作」。这是教诫我

钟茂森:君子修身之道—由弟子规入论语(第二十二集)

尊敬的诸位仁者,大家好!我们继续来学习「君子修身之道」,还是结合《弟子规》来讲《论语》。刚才讲到「善相劝,德皆建」,还有一个方面我们要补充一下。现在国家都在做公务员的制度,要吸收公务员都要考试,都要有

钟茂森:君子修身之道—由弟子规入论语(第二十五集)

尊敬的诸位仁者,大家好!我们继续来学习「君子修身之道-由弟子规入论语」。今天,我们来看《弟子规.亲仁》这一章。「同是人,类不齐。流俗众,仁者希。」我们在修学的道路上离不开良师益友,能够亲近仁德之人,对

钟茂森:君子修身之道—由弟子规入论语(第二十三集)

尊敬的诸位仁者,大家好!我们继续来学习「君子修身之道-由弟子规入论语」。昨天我们讲到《弟子规.泛爱众》,这里面我们讲到「凡取与,贵分晓。与宜多,取宜少。」在跟人交往的时候,我们应该将利让与他人,自己宁

钟茂森:君子修身之道—由弟子规入论语(第二十四集)

诸位仁者,大家好!我们继续来学习「君子修身之道」。刚才我们讲到《弟子规》的「待婢仆,身贵端,虽贵端,慈而宽」。这是我们要对待下属、对待幼辈要掌握的原则。「身贵端」就是先要端正自己,不仅是行为、言语,连

钟茂森:君子修身之道—由弟子规入论语(第二十九集)

尊敬的诸位仁者,大家好!我们继续来学习「君子修身之道-由弟子规入论语」。昨天我们讲到「余力学文」,这是《弟子规》最后一部分。这里面不仅教诲我们要力行与学文并重,而且还开示我们许多学习的方法,对我们求学

钟茂森:君子修身之道—由弟子规入论语(第二十六集)

尊敬的诸位仁者,大家好!我们继续来学习「君子修身之道」。在《弟子规.亲仁》这一章里面,我们看到有下面这句经文说「果仁者,人多畏。言不讳,色不媚。」一个仁者,反而一般的人都很敬畏他,好像他不是那么容易接

钟茂森:君子修身之道—由弟子规入论语(第二十七集)

尊敬的诸位仁者,大家好!我们继续来学习「君子修身之道-由弟子规入论语」。今天我们讲到《弟子规》最后一部分「余力学文」。这是《论语》里面所讲到的「行有余力,则以学文」。也就是说能够将孝、悌、谨、信、泛爱

钟茂森:君子修身之道—由弟子规入论语(第二十八集)

尊敬的诸位仁者,大家好!我们继续来学习「君子修身之道」。我们刚才就讲到「余力学文」。要力行跟学文并重,光力行而不学文,就「任己见,昧理真」。人能成就圣贤,唯有靠好学。在《论语.阳货第十七篇》有这么一章

钟茂森:君子修身之道—由弟子规入论语(第三十集)

尊敬的诸位仁者,大家好!我们继续来学习「君子修身之道-由弟子规入论语」,这一堂课将是我们最后一讲。我们看到《弟子规》最后一句,也是《弟子规》的总结和劝勉。「勿自暴,勿自弃。圣与贤,可驯致。」这是讲到我

钟茂森:《文昌帝君阴骘文》研习报告(第十五集)

尊敬的诸位大德,大家早上好!请坐。我们继续来学习《文昌帝君阴骘文》,今天我们还在继续讲「欲广福田须凭心地」这一句。我们上一次讲到安士先生在他的批注里面有一个「福田心地说」,列举了总共二十二种不同的修福

蔡礼旭:第二届进修班课程研讨(第十五集)

大家早安。我们先几个问题跟大家交流一下。问:第一个,子路让他的同学去做官,边做边学。答:这故事没讲完,对不起对不起。他让同学去当官,孔子说,「你要害死人家的孩子是吧」,子路就觉得,「边做边学就好了嘛,

学佛之简明标准

◎ 太 虚然于佛法,各人当有理解与行为之简明标准,庶可无所歧疑而自度度他。修学佛法有二:一、理解,二、行为。以理解贯入行为之中,则能行解一致;以行为履践理解之实,则能行解相应。先言理解,即是无我缘成

看人的十种标准!

大彻大悟的人什么样子?他表演那个模型给我们看,里面没有贪、嗔、痴、慢、疑,表现在外面的必然是跟孔老夫子一样,温、良、恭、俭、让,表现在外面,你跟他接触,温和,好!谦虚、客气;温和,善良、恭敬,有礼貌,

元音老人:验证你修行功夫的三个标准是什么?

第一步:念起不随能作到念起不随就能于生死当中做得主,不为业牵,得大自在。第二步:亲证无为一切事情尽管来,我心不动。这是真正随顺,而不是压住它不动。尽管应酬各种事情,随顺一切事缘,没有什么好的,没有什么

陈柏达:善的标准和种类

要改造命运就必须决心诸恶莫作,众善奉行。不造恶业,就不会有苦果或凶事。善要积得广,才能产生受用。否则一边行善,一边造恶,那岂不像愚笨的人一手拿扫把,一手在洒土,地永远也扫不干净。然而,诸恶莫作,众善奉

《论语》:三件事,看清一个人值不值得深交

志合者,不以山海为远;道乖者,不以咫尺为近。世界上用的最普遍的名词是朋友,最难得的也是朋友。朋友分很多种,点头之交、酒肉朋友、刎颈之交、莫逆之交等等,什么样的人值得深交,什么样的朋友只是过客。三件事看

易经 道德经 论语:三个字,道破成功3要诀

谈起《易经》、《道德经》、《论语》这三本书,真可谓天下无人不知。每本书中都凝聚着圣人最为顶级的智慧,也都可以称作中国传统文化的根基。这三部书,也奠定了我们中国人智慧的基础,如何做人、如何做事的奥秘尽在

你做对了吗?拜佛有标准动作

编者按:现在很多人游玩的时候都喜欢上古寺,一是欣赏美景散散心,二是上香拜拜佛表达对佛陀的尊敬,那么上香可不是简单的点上香插在香炉上就可以的,还有就是在拜佛时也不是简单的一跪一拜就好了的,今天小编就为大

怎样做个好人?高僧:至少达到六条标准

我们学佛就是希望做一个好人,希望人生过得更圆满、更有意义。好人的标准就是向善、向上。向善就是不做坏事,只做好事;向上就是做好人,做圣贤,做伟人,成佛作祖。无论是从佛教的角度来说还是从社会的角度来说,作

陈兵:如何发真实菩提心?其成就的标准的是什么?

问:如何发真实菩提心?其成就的标准的是什么?答:《发菩提心经论》里面讲,有五种观察发起菩提心。但是发起以后是不是非常真实呢?也未必。有一个大乘经里讲,发菩提心有七种,只有前面三种发了以后不退转,后面四

方广锠:佛教古籍定级标准

佛教古籍定级标准佛教传入我国后,中国文化逐渐形成以儒学为主干,以佛教和道教为羽翼的局面。与此相适应,古代儒、释、道3家的图书也分别庋藏、独立编目、各有特点、自成体系。佛教古籍是中国古籍不可分割的一部分

正觉的标准是什么

菩萨心正行正,「能令无量众生,亦称法界」,也能跟法界相应,法界是自性,真如法界。纵然不能直接的相应,间接的相应,很不­可思议。所以他也发了「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心。此心即是真如本心也」。阿耨多罗三藐三菩

善知识十个标准是什么

一、凡是不遵守国家法令,破坏佛门戒律者,不是善知识。这一条很好理解。二、凡是自称,或通过他人透露,自己是佛菩萨再来者,不是善知识。这一条就很严重了,这一条规矩实际上是佛陀制订的,这是佛陀在《楞严经》里

陈坚:杨仁山的《论语发隐》

杨仁山的《论语发隐》陈坚金陵刻经处创办人杨仁山(18371911)是中国近代着名的居士佛学家,有《杨仁山居士遗着》十二卷留世。该遗着为杨仁山的门人欧阳渐整理汇编而成,原由金陵刻经处木刻刊印,今人周继旨

宿王华菩萨--成功的标准是什么

相信很多人其实都想成功的,比如像电视中介绍的那些成功人士。但是成功并不是只是有钱,而且成功对于没给人的标准都是不同的,我们也听过成功是不可复制的。那么成功的标准到底是什么呢?古人认为“十年寒窗,一朝得

三法印的标准

三法印:诸行无常、诸法无我、涅槃寂静。诸行无常是说一切世间法无时不在生住异灭中,过去有的,现在起了变异,现在有的,将来终归幻灭;意指世间一切事物,皆在刹那间迁流变异,无一常住不变。有为诸法概皆无常,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