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不惯是境界太小
人生在世,难免有看不惯的人和事。庄子说:物固有所然,物固有所可。无物不然,无物不可。
万物都有其存在价值和存在根据,没有什么不可以存在,没有什么没有价值。所以世间善恶美丑,从道的观点来看是可以相通为一而存在的。
一个人生活在世界上,角度不同,立场不同,人生的境界也不同。不必随意就对别人的行为、言语看不惯。
庄子说:不谴是非,以与世俗处。庄子告诉我们,要遵从自己的内心,不为世俗所累。看不惯的东西、人和事越多,这个人的境界也就越低,格局也就越小。
从世俗的角度讲,看不惯不仅是境界小、情商低的表现,更会为自己树敌无数,招致怨恨。在这方面,曾国藩做的就非常到位。
曾国藩升为二品官员后,可以乘八人抬的绿呢轿,但他一向节俭低调,就决定依然乘坐四人抬的蓝呢轿。按照例制,蓝呢轿见到绿呢轿必须让路,否则,抬绿呢轿的人就可以揪住坐蓝呢轿的人一通暴打。
那次,曾国藩乘着蓝呢轿出门,轿子走到一条窄路上,后面来了个绿呢轿。这种情况下,蓝呢轿可以不让路。但曾国藩还是命人靠边走,即使如此,绿呢轿依然不能通过。
抬绿呢轿的人见状奔过来,不由分说,掀起蓝呢轿帘,一把揪出曾国藩,啪啪就是两耳光。
可笑的是,乘绿呢轿的只是个三品官员,曾国藩还比他大一级呢,此官员吓得不轻,赶紧跪下来赔礼道歉。
所有人都等着曾国藩打对方两耳光解气,没想到,曾国藩扶起对方,诚恳地说:确实是我的轿子挡了大人的路,大人赶紧上轿,赶路要紧。莫名其妙挨了打,居然没事儿人一样,而且,还再三叮嘱轿夫,凡是见了绿呢轿,不管对方是否官比自己大,都必须让路。
曾国藩说:士有三不斗:勿与君子斗名,勿与小人斗利,勿与天地斗巧。不计较,就不会将自己拉入争斗的漩涡,不被尔虞我诈所累;不计较,就不会树立太多的敌人,不会时时遭人陷害;不计较,就能节省大量的时间,精力充沛地做自己想做的事。
因为事事不计较,所以事事看得开,看的顺。曾国藩一门心思做实事,创下了九年内连升十级的官场奇迹。
痛苦太多是智慧不够
老子认为,痛苦源于欲望的放纵。祸莫大于不知足 咎莫大于欲得痛苦和烦恼来自不合理的欲望。欲望过盛,心头贪念越多,羁绊越重,痛苦和烦恼也就越多。
庄子的大智慧在于他能够将人内心最隐蔽的欲望消除一空。当世人为了内心的欲望拼命往上挤时,庄子却从从容的放下一个又一个欲望的包袱,开始往下走,名、利、权、势都抛下,越走越轻,将生命重新归零。
仓央嘉措曾说:世间事,除了生死哪一桩不是闲事。庄子,连生死大事也看淡了。庄子妻子死的时候,他不哭不叫,却鼓盆而歌,因为在庄子看来,生死都是假象,我们都在大道中。
庄子将死,他的弟子想要厚葬他,庄子则认为吾以天地为棺廓,以日月为连壁,星辰为珠玑,万物为济送,吾葬具岂不备耶。弟子怕庄子死后,尸身被鸟兽破坏,庄子却说:在上为鸟鸢食,在下为蝼蚁食,夺彼与此,何其偏也?
生不带来,死不带走,遑遑光阴数十载已是上苍给予我们最好的礼物,又何必要求更多呢?
做人欲望不要太多,要求不要太高,攀比心不要太重。
庄子在《至乐》中说:天下有至乐无有哉?天下有至乐吗?如果有至乐,人们将要做些什么,依靠什么?躲避什么,留念什么?喜欢什么,憎恶什么?
他说,在这个社会,夫天下之所尊者,富、贵、寿、善也;所乐者,身安、厚味、美服、好色、音声也;所下者,贫贱、夭恶也;所苦者,身不得安逸,口不得厚味,形不得美服,
若不得者,则大忧以惧,其为形也亦愚哉!
富、贵、寿、善不是快乐的必要条件。反之,庄子认为,那些富贵的人不仅不快乐,而且还很苦恼,很忧愁。
庄子说:至乐无乐,至誉无誉。达到极至的快乐是在内心深处,是没有表现的。真正的快乐是与自然相融合、与天地相感应的乐,真正的荣誉是没有赞扬、没有名辉的荣誉。这种快乐,并非物质或地位等因素决定,而是取决于一个人的智慧和境界。
 
End
如清法师为什么孝顺父母,可以解决工作、姻缘、资财、办事、抑郁多病等一切问题?佛说:菩萨于无量阿僧祇劫,孝养父母(用衣服饮食,房舍卧具,乃至身肉骨髓),因为这样孝顺供养父母的因,直至成佛。我以孝顺供养父
 
这就是习气。财色名食睡,地狱五条根。你看我们这些男孩子,见女孩子就起心动念。你学了多少年的佛,佛在经上讲过这个故事。一小和尚在山上跟老和尚学佛,学了十年了说,师父,我成就了。下山了,下山见一小姑娘,不
 
觉醒法师百丈怀海禅师是唐代著名的禅宗高僧,我国丛林清规的制定者。他曾写有一首《一任清风送白云》诗歌,这首诗歌在禅门中流传久远,成为历代赞叹出家人悠闲生活的名诗。诗云:幸为福田衣下僧,乾坤赢得一闲人。有
 
大彻大悟的人什么样子?他表演那个模型给我们看,里面没有贪、嗔、痴、慢、疑,表现在外面的必然是跟孔老夫子一样,温、良、恭、俭、让,表现在外面,你跟他接触,温和,好!谦虚、客气;温和,善良、恭敬,有礼貌,
 
1、朴素而天下莫能与之争美。如果一个人能保持淳朴本性的话,那他就是这世界上最完美的人。2、道隐于小成,言隐于荣华。主观偏见会妨碍对真理的追求,花言巧语容易掩盖真言。3、至乐无乐,至誉无誉。最大的快乐就
 
心中无挂碍,人乃有所安。尘世纷扰,充满着未知与不确定。人如纸鸢,我们总想紧紧抓住手上那一根线,但风起时,下一刻又不知身居何处,前路何方。只有到了一定年龄,经过生活的洗礼,才懂得心安是福,心安才是归处。
 
看不惯是境界太小人生在世,难免有看不惯的人和事。庄子说:物固有所然,物固有所可。无物不然,无物不可。万物都有其存在价值和存在根据,没有什么不可以存在,没有什么没有价值。所以世间善恶美丑,从道的观点来看
 
一个人,一旦领悟了这五句天机,必能苦尽甘来,大器晚成。一、连自己都不爱的人,怎么懂得爱别人夫道不欲杂,杂则多,多则扰,扰则忧,忧而不救。古之至人,先存诸己而后存诸人。--庄子翻译:道不欲杂,杂则繁多,
 
《庄子山木》篇里讲了一个小故事:一个人在乘船渡河的时候,前面一只船正要撞过来。这个人喊了好几声没有人回应,于是破口大骂前面开船的人不长眼。结果撞上来的竟是一只空船,于是刚才怒气冲冲的人,一下子怒火就消
 
人生是一条长长的路,慢慢走,才能看到风景。生活像一方古老的石磨,慢慢碾,才能闻到香气。最舒服的日子,就像碧波摇晃的小船,也像雨滴激起的涟漪,一圈圈荡开,轻轻得,慢慢得。一、人生最忌用力过猛自古人生最忌
 
生命就像一条大河,有人澎湃,有人干涸。生活不过一段前行,有人顺遂,有人坎坷。也许你曾感到困惑,也许你曾深夜泪落,但世界从不是千篇一律的模板画作。一树花开,一树花落,处事要靠自己摸索,无人能替你感受,替
 
先秦诸子时代,当所有人厮混名利场时,只有庄子在野外淡定地玩泥巴。作为穷光蛋,他擅长挨饿,饿到借米吃还坚持耍刻薄。他是唯一的超脱者,世界想和他谈谈,他懒得理睬。钓鱼是《古人装X指南》中第一条行为规范,姜
 
10.28日发生的重庆公交事件中,刘某因为错过了一站路,情绪一时失控,与司机发生争执,导致公交车坠河,让一车十几人失去了生命。这其中有老人,有孩子。冲动是魔鬼,不稳定的情绪伤人伤己,控制情绪是一个人最
 
体检通常是我们了解自身健康状况的重要途径,但是,生活中我们更常见的是:一张体检单,给大家带来的不是安心,反而使危机感。好像每一个箭头都能牵动神经。但体检指标显示异常,就一定得治疗了吗?未必!今天就给大
 
庄子说:君子之交淡如水,小人之交甘若醴。君子之交,互相之间不苛求,不强迫,不嫉妒,不黏人,在常人看来,就像白水一样的淡。淡淡相交得长久淡淡相交,浅浅欢喜,聊得来,说得开,不掩饰,不累心,这是一种舒服的
 
修得平常心,忘掉成心、机心、分别心真正的生活是自然而然的,因此不需要去教导什么,规定什么,而是要去掉什么,忘掉什么,忘掉成心、机心、分别心。庄子讲了一个故事:鲁国的木匠名叫梓庆。他的职业是削木为镶。镶
 
01一个人难免会对周围的一些事物看不惯。当看不惯别人的时候,我们在想什么?其实无非就是把自己的思想或者标准强加给别人,认为自己是怎样看待事物,别人也应该用这个标准来看待事物。殊不知每个人的家庭背景、教
 
我们学习了太多如何与人相处的教条,却忘记了最为根本的一点,即如何与自己相处。一个不会与自己相处的人,也一定不会与他人相处。我们经常说人与自然,人与社会的和谐,其实最重要是的人自身的和谐。我们的内心有无
 
1.不生气:面对非议责难诽谤,执着求道一无所动有一个成语呼牛呼马,意思是别人辱骂也好,称赞也好,决不计较。这个成语来源于庄子讲的一个故事:有一个自认为博学的人,名叫士成绮。他经常听别人赞叹老子具有超然
 
01.流水不争先老子说:上善若水,水善利万物而不争。水无常形,顺势而为,为而不争,方达所愿。可以削平山川却堵不住流水。不争先不是不求上进,而是尊重自然规律,不破坏均衡,不因小失大、迷失自我。做事不能靠
 
什么是幸福?有人说,就是照看好这条命,安顿好这颗心。每个人都有一条命,一颗心。这条命是父母给的,也是我们在世上生活的基础,我们要保证它的健康。而身上的痛苦会影响生命整体的质量。这颗心是自己修的,我们得
 
壹要说治疗失眠,中医从来不乏经典方剂,比如说《黄帝内经》记载的半夏秫米汤,还比如《万病回春》中的天王补心丹,还比如出自《体仁汇编》的柏子养心丸。这些都是治疗失眠的经典良方,只要运用得当,自然是药到病除
 
一、停止邪淫。邪淫包括手淫、未婚同居、婚外情、同性恋、意淫、看和黄色有关的图片、网上转发有关黄色内容等。二、坚持放生。放生是增福报最快的法门,这点是同修共知的。首先,尽自己最大的力量坚持每天或定期放生
 
希腊神话话说太古时代只有神,并无人类,后来神创造了人类和其他的动物。不过,希腊神话中的神,不是独一无二的神,与耶稣教的创世纪说法不同。希腊神教是多神宗教,认为是由诸神分工合力分别从地心内取出泥土与烈火
 
其实很多自己在家中修行念诵佛经得人都会遇到一个问题,就是在念诵佛经的时候脑中会有杂念,而有的人的杂念会是非常多的,那么这些杂念该怎么去除呢?诵经脑子里杂念多,先举个例子,就像我们的衣服脏了,怎么办?需
 
壹、前言今天下午有这样一个机缘能在此处与各位科技界的朋友报告一点学佛心得,希望各位对此有兴趣而不致浪费各位的宝贵时间,否则就很抱歉了。我个人是学物理的,对震波物理、电波防护与中子源探油等问题,过去在上
 
佛法是应机而说的,众生的烦恼多,所以经典也要多,才能达成济度的任务。你想学佛,并不需要研读那么多的经,只要选择某一部大乘经典,终身持诵就可以了。像金刚经、普门品、心经和弥陀经,都很适合在家人受持。如因
 
很多佛弟子学佛多年已经断除了肉食,却始终在吃鸡蛋、鸭蛋等,那么,佛弟子到底应不应该吃这些蛋类呢?先讲一个真实的故事:在一次法会上,陈居士带来了她的同事小林。小林年龄在35岁左右,瘦削的脸上透着黄灰色,
 
问:妄念太多,要怎样摄受六根?慧律法师答:妄念太多,那么就观想,我们若是在持咒念佛的时候,这忏云法师教我们的,说我们如果在持咒念佛的时候,可以观想这个佛像,不要想太久,五秒钟就好,那么观想这个佛像,若
 
你不要去记太多就这么来、就这么去,就在这个地方完成一切! 干干净净、清清楚楚,没有任何的这种痕迹!这就是我们在修行中,所发挥的最大的作用。那么这个意思,就是告诉我们,要更上一阶,走上正确的思惟模式,那
 
打坐状况:(1)原本是在息出终点时数1,后来产生有胸闷痛的现象,请教善知识后,建议我把点移到息入的始点(初学者用息入的始点开始会比较容易上手),可是这样息出的终点,和息入的点变得模糊了。(2)数息会影
 
妄念太多,没办法只好打坐时放一些音乐,集中注意力可以吗?答:那当然不可以。你要想办法去训练置心一处把妄念除掉,那刚开始你会妄念比较多,那是很正常的,但是你还是要专心训练,那自己把心安住在呼吸上面。认真
 
智海法师答:这个问题出现在什么地方呢?没有掌握学佛首先就是需要皈依。佛法僧三宝在我们心里面有多少影响?皈依之后,我们要随时随念三宝功德。皈依的利益不是要以后产生,而是我们当下皈依当下改变。我们没有掌握
 
智海法师答:其实,学佛并不妨碍我们自己工作,也不妨碍我们自己学习业务。相反,我们能够很好地学佛,对于提高我们业务能力,会有很好的帮助作用。我们学佛,质量性问题更重要。学佛其实就是追求智慧、追求真理、追
 
请问大和尚:打坐过程中及打坐过后,都感觉气不顺,怎么情况?达照法师答:智者大师在《小止观》里有讲,叫调五事。就是调饮食,调睡眠,调身,调息,调心。调睡是不节不恣;调食是不饥不饱;调身是不宽不急;调息是
 
问:我们念这一句阿弥陀佛,不是为自己念的,为全世界苦难众生念的,声声佛号都从这个大愿心出生,这个功德无量,感应不可思议。如果起心动念都是为自己,这个心量太小了,怎么样去苦修、怎么样精进,得的效果很少、
 
南无阿弥陀佛!请问法师:我现在对念佛往生净土是比较有信心的,但当遇到自己或亲友生病或生活中有实际困难时却很困惑,不知道该怎么办。请问这时念佛回向病好或困难解决可以吗?其他的回向比如善导大师的四句回向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