先师虚老开示净业心要黄念祖居士一九三一年福建功德林居士念佛七,中国近代三大高僧(谛老印老虚老)中的虚老(虚老是接我入佛门的第一位恩师),正好有事在当地,听说有念佛七,他就去了。功德林居士们正在念佛,听
再有人说,说戒定慧,那这个佛号能包括吗?全都包括在内!戒定慧,师父说了,「三具净戒,统统在这一句佛号里,那戒定慧也在这一句佛号里」,你说你还缺什么?戒定慧都在这一句佛号里,你非得要分别分别,这个戒怎么
念佛法门我们这一生遇到了,你是福报大,你是运气好,就看你知不知道珍惜,你遇到了如果你又错过了,那就太遗憾了。因为什么?你遇到这个法门就是说你机缘成熟了。什么机缘?成佛的机缘。我们修行人不就是要成佛吗?
◎ 证 严 佛学千经万论,莫非论心、行、业、果。人的一切动作无不由心起,心可以带来社会的和乐;也可以造成社会的戾气。人与人之间有和睦的爱念,社会才有祥和的气氛。若是一念偏差,就容易招来暴力。有粗暴的
◎ 魏健鹏佛教从丝绸之路传入中土,随着丝绸之路的发展而日益兴盛。魏晋十六国时期,河西的佛教活动声势浩大,这与它所处的地理位置与历史环境有着必然的关系。河西地区是中原至西域的必经之路,佛教传入应该要早于
《劝发菩提心文》(省庵大师,清代高僧):我与众生从旷劫来,世世生生互为父母、彼此有恩。今虽隔世昏迷,互不相识;以理推之,岂无报效?今之披毛带角,安知非昔为其子乎?今之蠕动蜎飞,安知不曾为我父乎?每见幼
宣化上人有几句话讲因果报应:今生不笼鸟 来生不坐监今生不钓鱼 来生不讨饭今生不杀生 来生无灾难今生不偷盗 来生无抢案今生不邪淫 来生不婚变今生不妄语 来生无欺骗今生不醉酒 来生不狂乱你今生若不笼鸟,不
如果有什么事想要去做,那就去做,因为你永远准备不好。生命极其短暂,短到,用来做自己喜欢的事,都不够。更不要说用来犹豫,以及妥协。无魂兮无求乎永生,竭尽兮人事之所能。你要相信:信深则愿真,愿真则行切,行
人和人相遇,靠的是一点缘份人和人相处,靠的是一点诚意知音是贴切的默契知己是完美的深交这个世界上没有谁对不起谁只有谁不懂得珍惜谁男人的魅力不在于有多少钱长得有多帅而是遇事有多大担当女人的魅力不在于长得多
【经典原文】因地不真。果招纡曲。--《楞严经》【经文解释】办道的先决条件--深信因果无论什么人。尤其想用功办道的人。先要深信因果。若不信因果。妄作胡为。不要说办道不成功。三涂少他不了。佛云。欲知前世因
据考古证实:保定市安新县三台镇大寺坡有着将近5000年的历史,属于新石器时代,是仰韶文化的一部分。追溯到战国,三台亦是燕、赵边界的军事要地。据《城冢记》载:燕赵分易水为界,筑三台城登降以耀武。汉代赤眉
有一天,佛佛祖告诉阿难:我看天地万物,各自都有他们的宿世因缘。阿难见佛跟他说话,于是赶紧前来顶礼佛陀,跪著问佛说:是怎么样的因缘呢?这些弟子大家都想知道。请您敷演讲说,以开示度化不知道的人。佛就告诉阿
1、八字与相上会有特殊印记符号。2、有三星、七星的标志,斑点或痣一类的,组成星图。3、阴阳分离,身体或身体某个部位,最明显的是看手。攥起拳头的时候,手心和手背之间的颜色突然变化,白的和红的有一明显界限
1、多灾多难磨难重重,身体与精神始终处于亚健康状态。一生会有大难不死的经历。2、心软慈悲不忍杀生,不贪金钱不吝啬攒不住钱。3、聪明智慧悟性高,天生对佛道宗教玄学感兴趣。时常会走暗功,梦中常去一些山林古
金刚经注疏八 持经功德 能净业障持经功德分第十五[古文]“须菩提,若有善男子、善女人,初日分以恒河沙等身布施,中日分复以恒河沙等身布施,后日分亦以恒河沙等身布施,如是无量百千万亿劫①,以身布施。若复有
原是古印度捕蛇人,常携带布袋入山捉蛇以免行人被蛇咬伤,又将抓到的蛇拔去毒牙放生于山林,因发善心而证得阿罗汉果位。因他随身总带一装蛇的布袋,故世人称他为“布袋罗汉”。按乾隆时期章嘉国师所编《三百佛像集》
这主要是看你造业的对境是否殊胜,以及发心动机是否强烈。如果是三宝所依等福田,这属于殊胜的对境;或者有强烈的动机——善或恶,就会在现世中成熟果报。有些业的果报本来不会在今生成熟,但是由于对境非常殊胜,也
相信人们都是听过月光菩萨的,这是非常殊胜的一位菩萨,我们平时若是想要认真修行的话肯定是有很多的好处的,而且我们每天修行月光菩萨的时间一定要规定好。当然我们每天可以花时间去了解一下月光菩萨。农历八月十五
韦驮天来自于南印度婆罗门教的护法神,后来婆罗门教在北印度分流成印度教时继续保留了护法神的位置。佛祖释迦牟尼在印度教教义的基础上创造了佛教,韦驮天继续转入佛教成为护法神。佛教在东汉初年传入中国,在南北朝
从前有位长者,他的夫人怀了孕,口中能散发出非常好闻的清香之气。香气飘得很远,整个城市都能闻到。国王远在深宫里也闻到这股异香,于是派遣侍卫去查访原因,发现香气来自长者家。于是国王召见长者问道:“你家为什
一天,世尊在灵鹫山,与一千二百五十位大比丘在一起,为大家说起自己过去世以凡夫身,广说经法的故事。在久远劫以前,有一个仙人名叫拨劫,具五神通。当时的国王很敬重他,他常常以神足通飞到王宫里,接受国王的供养
一天,佛陀和弟子们在罗阅只城外的一颗大树下休息,有一位新出家的比丘名叫见正,心里正在琢磨一个问题:佛陀说人有前世,为什么人都不记得?若有后世,为何又不见有人回来报告呢?我要问一下佛陀。还没开口佛陀已知
中国汉地佛教也多略称为观音。观世音菩萨是佛教中慈悲和智慧的象征,无论在大乘佛教还是在民间信仰,都具有极其重要的地位。以观世音菩萨为主导的大慈悲精神,是大乘佛教的根本。据《大悲心陀罗尼经》载,观世音菩萨
修福是我们念佛行人重要的修行科目。常常讲是培福载道,福德培植深重,才能运载、安立这个道啊。菩萨的六度,前五度都是修福的范围。布施、持戒、忍 辱、精进、禅定,这五度都是修福,第六度才是般若智慧。那么这里
净业三福,佛学术语,净宗修学以净业三福为基础。净业三福分别为:第一福、「孝养父母,奉事师长,慈心不杀,修十善业」。「孝养父母,奉事师长」,如何落实?我们采取儒家的《弟子规》。《弟子规》的内容,就是在家
净业三福,佛学术语,净宗修学以净业三福为基础。净业三福分别为:第一福、「孝养父母,奉事师长,慈心不杀,修十善业」。「孝养父母,奉事师长」,我们采取儒家的《弟子规》。《弟子规》的内容,就是在家做一个孝顺
净业三福”,只要沾近佛的边,学佛不管你学哪一宗那一派,这是根本大戒。对净业就是念佛法门,念佛法门就选了三福这三条。三福第一个,“孝养父母,奉事师长,慈心不杀,修十善业”,这四句告诉我们人懂得孝亲,懂得
韦提希夫人选择西方极乐世界作为往生之处之后,就恳请释迦牟尼佛教导往生的方法。在那个时候的韦提希,心里就在思惟,往生到西方净土那样清净庄严的地方,一定要有很高的修行功夫,也就是要有定性、定善才能往生,她
净业正因有三:一、孝养父母,奉事师长,慈心不杀,修十善业,此四种属世善(人天福)。二、受持三归,具足众戒,不犯威仪,此三种属戒善(二乘福)。三、发菩提心,深信因果,读诵大乘,劝进行者,此四种属慧善(大
三福第一福就是人天福,就是世间的福;你要孝养父母、奉事师长、慈心不杀,修十善业。第二福是二乘福,修声闻缘觉,又叫戒福,持戒的果报。第三福是大乘福,大乘种性的众生所修的,又叫行善。这个三福,实际上涵盖着
《观经》散善义九品往生章的经文和疏文的义理,这是《观经四帖疏》的第四部分,在这一部分,主要包含着两层意思:第一是阐明净业三福作为正因,净业正因。第二是阐明九品往生以为正行。那么,分这两个层次。首先我们
在《观经》中,摩伽陀国频婆娑罗王妻子韦提希夫人,贵为皇后,却深恶逆子行为,深感世间是苦(得为国母是福,得逆子是苦,证验福中受苦),求佛带领出离娑婆,释尊于是展示诸佛国土给夫人选择,最终夫人选取了阿弥陀
净业三福第一条,「孝养父母,奉事师长,慈心不杀,修十善业」,这是学佛人的轨道,释迦牟尼佛的轨道;如果再加上信愿持名,那就是阿弥陀佛的轨道,极乐世界的轨道。你要想到极乐世界去,先要有释迦佛的轨道做基础,
早在佛陀时代,即有净人出现。《五分律》云:“富兰那语迦叶言……受无净人净果除核食之。”中国寺院的净人,可见的记载始于晋代。《法苑珠林》录有“晋滕普见净人为沙门行食”一事。晋代以后,关于净人的记载渐多
当年佛陀在舍卫城时,一下劣种姓的人家生下一个具十八丑相的女孩,父母都很忧愁,父亲说:“这样丑陋的孩子,干脆到晚上把她溺死了喂狗。”母亲说:“夫君,您不要这么说,杀人天理不容,毕竟是我们的孩子,等她长到
信愿行是净业三资粮——学习梦东大师语录的体会蔡惠明梦东大师(1741-1810)名际醒,字彻悟,河北丰润人,晚年居住北京红螺山资福寺专弘净土,世称资福际醒,被奉为中国净土宗第十二祖(印光大师在光绪十二
至诚恭敬 修习净业——纪念印光大师圆寂五十周年蔡惠明今年是我的师祖、中国净土宗第13代祖、灵岩山印光大师示寂50周年纪念。我少年时代因家母信佛也常到寺庙里拜佛,当时对佛教尚未建立信仰。13岁那年听说印
有因必定有果。或许这一世你没有造业,但若前世造业未得报应,那么这一世你就得承受回来。佛说:命由我造,福自己求。一切并非命中注定,人是可以消除这个宿命论。在恶因形成,恶果还没到时,改变因和缘,你就能改变
苏州人吴引之,是清末探花,学问、道德、相貌都很出众。(注:古代科举制度最高级别考试殿试的第三名称为探花,由皇帝钦定。)民国十年,吴引之朝礼普陀山,会晤印光大师,自称前世是个云南和尚。第二年,印祖去扬州
预知过去因,今生受者是,预知未来果,今生作者是。业力不居于记忆、你记得不记得找到你,业力形成的体现,都是你过去所造的。因缘具足了它就会形成,就算你忘记了因缘到了它该怎样就怎样。也不基于你快乐不快乐的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