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我的回归
2024-11-20 09:33
自我的回归
◎ 济 群
  自我, 大家似乎都非常熟悉。我们每个人都是生活在强烈的自我意识中,一生都在为所谓的我而奔忙。为了我的事业、我的家庭、我的儿女、我的名誉地位、我的财富等,我们所关注的一切,都是围绕着自我这个中心。在我们每个人的心中:我有着神圣的地位,有着至高无上的权力。
在人类社会的发展过程中, 正是因为我执,才导致了私有制的产生,导致了一切社会不平等现象的发生。也正是因为我执,人类不但对我有着深深的贪恋,还进一步希望更多的东西为我所有。在家庭中,一方面体现在父母对子女的专制,尤其在中国,根深蒂固的家族观念,使父母往往把子女当作自己的一部分,当作私有财产般任意处置,固执地以自己的观念和生活方式去要求子女,无视子女的独立人格,使他们活得痛苦不堪;一 方面又体现在夫妻间的过分占有,男女地位的不平等,使妇女们在很长时间内只是男性社会的附庸,彼此都活得很不自由。
我执,使人与人之间产生严重的隔阂;我执是造成人类不平等的根源;我执又引发人生的种种烦恼;我执还是社会犯罪的祸根。我们每天何止百次千次说到我。然而,究竟什么是真正的我呢?在生活中,我们有身外之物,有身内之物。身外之物,包括我们的事业、名誉、地位,包括我们的信用卡、房子、汽车,还包括我们的妻子、儿女、朋友,以及诸如此类的一切。我们时常将它们作为生活的尺度和成功的标准,将它们和我混淆在一起,不分彼此。
在生活中我们可以发现这样的例子:若事业成功,似乎就高人一等,而职业低贱,又会自惭形秽;若家资巨万,便觉得趾高气扬,而身无分文,又会无脸见人。事实上,这些东西只是暂时地为我所拥有,都逃脱不了无常的规律。我们的名誉地位,无法永远保有;我们的信用卡、房子、汽车,随时都会更换主人;即便是我们的妻子儿女,也可能在聚散离合中变换相互的关系。由此可知,这些身外之物并不能代表真正的我,我们只是出于执著,才将它们当成是我的一部分。
那么,我们的身内之物,我们的生命体总该是我的吧?通常,每个人最关心的就是自己。我们为他人付出一些劳动,就会计较报酬、计较得失。可我们一生几十年的光阴,都在为自己的色身服务,忙他的衣食、忙他的成长,却无怨无悔。这样看来,色身似乎理所当然地代表着真正的我了。可我们再分析一下,就会发现,我们的色身也不过是四大的假合。现在医学发达,人体的每个器官都可以像机器零件一样随时更换:当你的手断了,可以换上一只别人的手;当你的心脏有了问题,可以换上合成材料制作的人工心脏;甚至换头也不再是神话,不久的将来,人就可能在自己的肩上摸到别人的头,那个头到底是不是你的呢?而且,我们的色身每天都处在不断的新陈代谢之中: 从婴儿到少年、成年,时时刻刻都在成长,然后开始逐渐地衰老、败坏,又有哪一刻不在变化中?肉食的人,组成色身的原材料,是动物的肉;素食的人,组成色身的原材料,是蔬菜和瓜果。所以,在动物界,肉食动物的性格都比较凶暴;而素食动物则相对温和许多。色身有如住房,只供我们暂时住一住,我们无法永远拥有它,更无法让它永不败坏。生命只在呼吸间,当我们还有一口气在的时候,可以很活泼、很灿烂;倘若哪天一口气不来,就该腐烂、发臭了。可见,色身也不能代表真正的我。
再来看一下我们的精神活动。我们的精神领域是一个错综复杂的世界,不会比一个庞大的政府机构更简单。在我们色身成长的岁月里,我们的精神领域也在不断地得到充实。就我自己的人生经验来说,我的观念、我的知识,离不开小时候父母的教育,上学后老师的教育,以及走上弘法道路后社会所给予的影响。我现在所想的、所说的都是长期以来一点一滴慢慢形成的。尽管,我们每天都会不断地表述我的想法!我的看法!不时地发表些高论。但在我们人生的每个阶段,观念并不是一成不变的,而是随着阅历的丰富,随着知识的增长,不断地发生改变。尽管我们每天都会不断地强调:我喜欢,我讨厌;我快乐,我痛苦   我喜欢的时候,对方的缺点也是优点;我讨厌的时候,对方的优点也成了缺点。我快乐的时候,浑身的每个细胞都在欢喜踊跃;我痛苦的时候,日月星辰也显得暗淡无光。痛苦时的我,无法想象快乐时的我;快乐时的我,同样无法想象痛苦时的我。那么,究竟是痛苦时的我代表着真正的我,还是快乐时的我代表着真正的我呢?
我究竟是什么? 从以上的分析中, 我们可以了解到,所谓的我其实是由许多非我的东西组成。而这些非我的东西,哪一样都不能代表着真正的我。如果我们把它们当成我的话,人生就会充满烦恼。
我们要以缘起的智慧来观照人生,要充分地认识到世间的一切都是无常变幻的。无论是财富、家庭、事业,还是我们的生命,我们都不能永远拥有,更不能将它们当作是真正的我。如果我们可以认识到这一点,就能够减少对世间万物的执著,让我们的心从物欲中解脱出来,从自我中解脱出来,再也不为它们所左右,从而保有心态的超然,保有人格的独立。
我们也要以缘起的智慧来观照心念,我们的思维中有种种不同的想法和情绪。有人说世道险恶,但我觉得人心更险恶。当我说到人心的时候,大家想到的可能只是他人的心,但我指的却是我们每个人自己的心。在我们每个人的心中都有无数的陷阱:贪婪的陷阱、嗔恚的陷阱、自私的陷阱、怀疑的陷阱、骄傲的陷阱、嫉妒的陷阱、欲望的陷阱、愚痴的陷阱以及不良嗜好的陷   如果没有智慧的观照,我们的心就会时常掉入这些陷阱中,让贪婪、嗔恚、猜疑、骄傲、嫉妒和欲望支配着我们的生命。如果没有智慧的观照,我们的心就会时常沉迷在这些陷阱中而不自知,把眼前的一点私利当作生活的全部,被当下的一点情绪主宰我们的心灵。如果没有智慧的观照,我们就会缺乏辨别真相的能力,就不能透过现象看到事物的本质,把这些原本非我的东西当成是我,造成无尽的人生的烦恼和痛苦。
如果我们能够通达无我的真理,就能更正确地认识自己生命,不再盲目地执著身内或身外之物为我,不再被世间的无常变化所困扰。就能够更好地把握自己的心念,对每种想法的产生都能清清楚楚;对每种情绪的出现,都能明明白白,就不会心甘情愿地做他们的奴隶。
如果我们能够通达无我的真理,才有可能开发出我们本自具足的智慧,寻找到我们本自具足的佛性。
自我的回归,让我们回归到生命的本来!
摘自《人生佛教演讲集》
 
End
达照法师当你把这个自我稍微放下一些,你就会发现痛苦也因此放下不少。有时候我们个人的烦恼,包括生老病死、爱别离、怨憎会的痛苦,事实上很多都是因比较而产生的。所谓人比人气死人,如果你没有比较,恐怕就没有痛
 
圣严法师忏悔的意思是承认错误,但是承认错误之后,还要负起责任,准备接受这个错误所带来的一切后果,这才是忏悔的功能。根据佛经,忏悔有三种方法:第一是对自己的良心忏悔;第二是对我们所亏欠的人忏悔;第三则是
 
无我与自我--佛教无我论的现代意义诸法无我是佛教引导众生了悟人生、认识自我,以及整个现象世界的根本理论之一。佛教的无我理论,最初是针对众生的我执而提出的,即所谓因破我法有无我(《中论》观法品第十八)。
 
仁德上人佛性在六根门头放光,起心动念、见闻觉知,随缘妙用真诚的爱心、慈悲心,没有一点过失,业障习气毛病是情执私心与执着挂碍。如果自己的心被外界的人事物迷住,想不开、过不去,想得死去活来的难受,这就证明
 
自我的回归◎ 济 群  自我, 大家似乎都非常熟悉。我们每个人都是生活在强烈的自我意识中,一生都在为所谓的我而奔忙。为了我的事业、我的家庭、我的儿女、我的名誉地位、我的财富等,我们所关注的一切,都是围
 
文:宗源养生道文化 丁于勤(志明)做人做事是人生的一大学问,从呱呱落地到长大成人,无时无刻都在学习东西,塑造人生,创造事业,寻找温馨的港湾,在这个过程中,人们需要懂得交流过程中的自我修炼与底线,也可以
 
佛教的核心理念之一是“业果法则”,业果是通三世的,将我们的过去、现在、未来联系在一起,所以有一句俗语叫做:“欲知前世因,今生受者是”,但这句话给人的感觉有一种悲观的意味,似乎佛教是“宿命论”,今生的一
 
佛教传入中国将近两千年。自东汉到唐末是由萌芽而达灿烂的时期,由四代到现时是由凋零而至枯槁的时期。所以衰落的主要原因就是理论与实践脱节。理论是日趋玄妙,不切实际;实际是日益庸腐,不能振作。今日佛教徒要想
 
漫谈修行中的自我转化义我们每一个佛弟子都以自我为中心去弘扬佛陀圣教,无论是重视佛教法义的研究与阐扬,以求学术的发达与觉音的遍播,或是建立自我的真理实践,求得真实的菩提道的修证体验。这二种均是依佛陀精神
 
学习佛法不同于学习世间的学问。世间的学问重于知识性的积累,而学习佛法则重在智慧性的开显。所以学习佛法就是不断改造自我,超越自我的一大过程,把人从庸俗的世界,引入真如的世界,因而大开妙慧,彻证觉道。学习
 
追求虚荣的比丘愚痴者以自我为中心5~14愚人迫求虚荣渴求于僧群中超前辈领众人受人礼敬供养5~15愚痴者心想让僧俗共知事无论大小有我才成就都由我作主增长贪与慢佛陀居住在祇树给孤独园时,有一次提到苏达玛尊
 
一会善一会恶不能长久,唯有忏悔惭愧才可长久。不思善不思恶才能常住,只思恭敬、信心、福慧、忏悔、三宝恩。这样才不会遇到不如意时生起思善思恶皆是为舍弃三宝,因为自我思善思恶离开三宝自性皆是恶。原标题:华平
 
随着心向外求而对相的越来越执着,再加自我贪爱而看待的判断,随着以自我看待为本的贪爱享受肯定的推广,能看到的和判断的依据皆是以相的享受和不失享受、提升享受为依据,这些观念已经远离了佛法最终的理念。佛法所
 
我们应如何清净自我?整个庄严的修行,就在于觉知会做自我的清净。并不是要给自己建立什么计划,如我要清净,这样反倒是个矛盾。觉知当下情况的觉醒,方是清净所在。因此,并没有可得的或可是的,也没有什么特别可做
 
展现「自我是佛」的升华藉由关闭诸根之妄动,摄持心念于专一,方能体会无量无边禅的世界,展现「自我是佛」的升华。为什么要说生死大事?为什么你到今天才来?能问「为什么」的人,必然是有思想、有看法、有见解的人
 
‘慢\’就是骄傲的意思。换言之,也就是自尊心过份强烈。由于长时间太过于保有自己的自尊心,因此,他的内心里面变得很敏感、变得神经衰弱,别人善意的建议,他都会误认为是恶意的攻击跟伤害。由于太过于保护自己,
 
各位手上有一张讲义,请看第一句话:如果没有一位熟悉古道的向导,将无法进行高山之旅。佛在《阿含经》中经常提到古仙人道--八正道,是三世诸佛的成佛之道,说明修行一定要找一条正确的道路。各位,生命中最重要的
 
自己的事情,要看作幻化的,再好的事情也是假的,再痛苦的事情也是一种感受,哪有真的呢?绝不要将十年前的痛苦还带在身上,歹命喔!各位要了解,佛陀说空性,是为了破我执,破烦恼,但空性不离大悲。正因为众生有苦
 
自己的事情,要看作幻化的,再好的事情也是假的,再痛苦的事情也是一种感受,哪有真的呢?绝不要将十年前的痛苦还带在身上,歹命喔!各位要了解,佛陀说空性,是为了破我执,破烦恼,但空性不离大悲。正因为众生有苦
 
第一篇 掌握人生方向盘找回真正的自我相信没有人会承认自己不知道自己是谁。你一定会说:「我就是我啊。」但是你可曾想过,我们所认为的「我」,或者「自我」究竟是什么?你可能因为从小到现在,大家都叫你这个名字
 
禅自我的提升佛法讲无我,但是众生皆有我。佛在经中,也处处以我自称,如:我如来、我世尊等等,代表著佛也有我。不过,凡夫的我是烦恼的执著,佛的我是对救度众生而言的假名施设。《阿含经》中有四念处观,是要我们
 
修行的全过程,就是一个超越自我的过程。《心经》说照见五蕴皆空,这句话翻译成现代的语言,就是超越自我,突破自我。一切烦恼的根源就是我执、我见。我是在生命主体上产生的一种虚妄分别。照见五蕴皆空,不是要消灭
 
你不是一直在修行吗?朋友,为何你说自己都没有进步?为何你说自己有点失去了信心?请你回忆近来的一段时间,回答自己三个问题:第一,我的心量是否比原来更大一些了?第二,我对内心的情绪和感觉是否比原来更清楚一
 
本次法语学修重点△禅修最大的好处,一个是身体的协调。我们身体很厉害,有很强大的一个自我修复能力。△还有一个精神上的自我修复,我们身体的行为跟你的精神是高度统一的。△大脑在接受信息的时候,会给自己做一个
 
由于过去的行为给家人造成伤害,至今也不敢跟家人谈及修炼。甚至想走捷径来个不修之修,可是我连观呼吸都不甚明白,那我如何让那个自我消亡呢?(2010.09.18章华寺)答:所以他又来到了牙牙学语,有些焦虑
 
在未证无我之前,禅定中自我是否被石头压草,不注意就容易以禅相着魔?(2010.11.22灵峰寺)答:没有证无我之前,禅定中自我是否被石头压草,这个是网络学员问的,并不是说未证无我之前是这样,而是说如果
 
师父讲到让身与心聚焦,将你那个心猿意马的心拉回来,是自我在拉吗?自我是后天的观念知见,不是要去除吗,自我去除了怎么拉呢?(2010.11.23灵峰寺)答:我好担心我无我、我怎么修呢?后面这句是我补充的
 
那么古人说发菩提心我们设定目标有三个好处,第一个我们确认修学的目标,这就是一个水库的理论,我们今天念佛是片断的对不对,我们不可能整天念佛,我们今天念半个小时,明天念半个小时。那么为什么有些人他可以把前
 
问:如何空观完成自我净化 假观为菩萨道布局 ?净界法师答:第二个「所知相」。前面是讲到能变现的心识,一切法是从这个根源发动出来。从能变现叫做「所知依」,所变现的万法叫「所知相」。当这个生命已经被表现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