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佛笔记

紫虚居士:比较禅宗的参话头与观世音菩萨的耳根圆通法门
2025-04-26 12:08

比较禅宗的参话头与观世音菩萨的耳根圆通法门

药师山紫虚居士

一、前言

禅宗以「不立文字、以心传心」为其宗旨,其修行方法充满玄机,很多人看那些祖师们留下的公案,就如雾里看花摸不着头绪,更有很多所谓大师者似乎只有「口头禅」,虽然讲得很有「禅味」,但不一定真有证量,像这样真假难辨,更使一般人对禅宗有「莫测高深」的感觉,因此也不太敢去修其法门。

但从另一方面来说,很多知识份子以为禅宗可不拜佛、供佛,如此既省时间又可不落入「迷信」之俗,又可顿悟成佛,由于这些原因,使很多「知识份子」(也许挟有傲慢心及不明)偏爱禅宗。但以笔者的修行经验,若不得佛力相助想修行顺利,那是缘木求鱼!想修禅宗的朋友,要多考虑一下。

另外一件事是「传承」问题,禅宗是「以心传心」的法门,故师门传承很重要,因此在今日的佛教界,有不少人自称得××传承,但在我看来,大多是修「禅定」而已(由这些人的著作或其对弟子的言论可知),就算有得「传承」,也可能只是世间法中的东西,此与禅宗顿悟的心法无关。

笔者并非主修禅宗,故不敢说禅宗的心法,在此仅对禅宗修行的「道理」做一些意识心层次的解释,并与教门的观世音菩萨耳根圆通及《楞严经》中所说「无所还地」的道理,三者做一些比较,藉此来了解禅宗所说「三关」的意义。

在本文中,笔者也对禅定与禅宗的分别做一些简单的解释,最后,本文对「大悟与小悟」及「一次悟与多次悟」的问题也做些说明。此外,在本文中对「禅密双修」与「禅净双修」的要旨也说些自己的观点,本文中有一些知见是来自笔者自己对佛学的了解,若有不正确之处,请有缘的读者多多指教!

二、禅定与禅宗

禅是梵语「禅那」之略称,『禅那』译为「静虑」,也就是在沈静中作思惟、作观想之义。「定」是心置于一处,由这些字看来,『禅那』本身就有定的内涵,一般在书上也可以看到「三昧」的字眼,三昧译为「正定」,也就是依佛正法所生之定。禅定一般在书上可看到色界天的四禅与无色界天的四空定,其他尚有很多外道的各种「定」。

《智度论二十八》认为除了色界的四禅外,其他的各种「定」都不能称为禅,只能说是「定」,此观点笔者并不认同。禅定的四禅与四空定是世间法所属,一般凡夫、外道与佛教的圣者皆可修这些法,修禅定可引发神通,如天眼、天耳等,但不是了脱生死的出世间法。这些禅定都尚有能定的心与所定的境存在,例如「识无边处定」以阿赖耶识为定境,「空无边处定」以虚空为所定之境。色界第十三天的「无想定」,这是灰心灭智的一种境界,它是第六识的一种状态,是把第六识观入昏沈不起的境界,故其所定即是「昏沈不起」。

另外有一种禅定是「灭受想定」(又称灭尽定),这是四果阿罗汉所证的涅槃境界,但在《楞伽经》中,称其为「涅槃觉」,这是一种「假涅槃」,与佛所证的大涅槃不同。「灭受想定」是前六识不起作用,因此第七识亦不起作用(见《楞伽经》所说:意识灭第七识亦灭之义),但其第八识尚有微细生灭,故尚属意识心层次,由于阿罗汉将第八识种子观成「空无」,且安住定中不起,因此不再轮回生死,但其不能自在出入世间,故只能说是安住于「定中」而已,我们常称其为「偏空」,此与佛所悟之「空性」(即空如来藏、法身等)不同。

因此在《楞伽经》中,释尊称灭尽定是涅槃「觉」,「觉」就表示一种感觉,不是真实之意。除了世间的禅定之外,诸佛菩萨尚修习很多出世间的禅定,例如《楞严经》中观世音菩萨所说的「耳根圆通」法门,即可悟入「空性」了脱生死,亦可由空性起妙用,现各种不思议神变以渡众生。

除了禅定之外,密宗还有一种定中起观想之法,称为本尊观或坛城观之类,此属「三摩钵提」的范围。密宗的修行者可由意识心观佛菩萨身相及坛城状况,有观到甚为详细者,例如观佛像的背光或心间月轮的种子字等,若经长期训练则修行者观力强大,所观之像出现眼前久住不衰,但这些都属「转境」的功夫,密宗称为转凡夫慢为佛慢,若未得佛力加持,则所观之境界皆属意识心的层次,功用不大。

但以下五种成就则为非意识心的不思议境界:

(1)由空起观

(2)由月轮起观

(3)咒力成就者所观

(4)佛力加持所成

(5)由双身妙乐中起用。

至于「禅宗」则是佛教的一个宗派,其主张「不立文字、教外别传、以心传心」,故其禅是「直入心地」的法门,是顿悟空性了脱生死的法门,其与一般的禅定相差甚大,此禅观是在剎那脱离凡夫的意识心而悟入空如来藏,其与一般禅定安住意识心的境界不同。

三、禅宗的修行原理

禅宗的修行方法有多种方便,各家不同,但其主要原理则是断意识心,并在当下返观心源,悟入「空性」。

六祖的名言:「不思善不思恶,在此当下谁是你的本来面目?」,此中不思善不思恶即断意识心之义,因为众生意识心如瀑流、如猿猴,很少安静停止,一般人时时刻刻心中所想皆不离世俗善恶之事,此不间断的心念即「意识流」,也是生死轮回的所依。

禅宗有些师父以棒喝打骂教导其弟子,主要就是要在剎那断其妄想所生之意识流,在此当下,若此弟子业障已薄弱或过去生有好的根器,或此生参话头多年,疑情已真正生起,则在此不思善不思恶的当下就很有机会顿悟「空性」彻见心源。

因此,对一个禅宗的修行者,参话头的功夫很重要。以下简介参话头的原理。

(一)参话头

禅宗修行方便法之中,笔者认为「参话头」最有效。所谓「话头」就是一句话的源头,其实就是起此心念的源头,此源头当然就是「空性」,就是不生不灭、不垢不净的「如来藏」,参话头的重点在「心源」,不是在此话的本身。此参话头类似教门中的「观心法门」,由于禅宗大师用一些善巧方便的「语句」来接引其弟子,故有参话头之说。

在教门中,「观心法门」就是观心念的生起、消灭,最终要观心念来自何处?但若没有一些方便法接引,直接观心念很容易落入意识心而不得成就。当然,若是大根器者,如迦叶尊者见释尊捻花,当下即返见心源,何必要什么参话头!参话头正式使用的是临济宗的大慧宗杲禅师,他主张参赵州和尚的「狗子有佛性也无」,主张参「无」字。其他如参「父母未生前的本来面目」、参「万法归一、一归何处」,到后来与净土宗相合,就参「念佛者谁」,禅师们就是利用诸如此种简短的句子让修行者去参,由此生起「疑情」,机缘成熟即可彻见心源。

(二)起疑情与破三关

起疑情是为了要解决参话头的一种方便法,例如参「念佛者谁」,我们可以想念佛者为此肉身,嘴巴在念,但肉身无知为何会念?故应该不是它。那是否五蕴身(精神身)在念?那么此五蕴身又是谁?谁要它念?如此一路下追,但逼到最后还是想不出到底是谁在念佛,这是开始的疑情,属意识心的一些推理,其属妄想层次。

诸如此种想法,行、住、坐、卧都不停止的想,直到有一天会发现这些想法都不会有结果,只有直心的问「谁!」,且心力要向内,好像要挖出内心的秘密一样,此时舍妄想直心内照,这才是真的疑情。若在参「谁」之时夹杂很多意识心的推理妄想,甚至观有光明等,此一切皆妄想,如此则疑情不可得。

若能直心参「谁」,不杂妄想,此时大概就是禅宗所说「三关」的初关,此称「破本参」。此时观力尚不足,必须加强修习内照的观力,故要继续不断向内参「谁」,久之就可以直入心的更深层次,称为「重关」。若不停止,继续精进直心参「谁」,就会进入「牢关」的境界,「破牢关」就可剎那悟入十方圆明的「空性」。此时就类似《楞严经》中所说的到达「无所还地」。

四、禅宗的「三关」与观世音菩萨的「耳根圆通」各阶段的比较

以笔者的观点来看,这种参话头、起疑情的修行方式,与教门的「内观」方式,例如返闻自性、返观自性等,两者没有什么不同。禅宗参「谁」起疑情的深浅,就类同返闻自性时返闻的深度。

依笔者之所知,「破本参」大约在第六识与末那识的层次,在耳根圆通的修行上,约相当于「空觉极圆」到「空所空灭」的阶段。「破重关」大约在第七识与第八识层次,在耳根圆通中相当于「空所空灭」与「生灭俱灭」的阶段。而「破牢关」则相当于在「黑漆筒」与「空性」的层次,在耳根圆通中约在「寂灭现前」与「忽然超越世出世间、十方圆明」的阶段。在起疑情的过程中,修行人会有各种不同层次的业障现前,例如,在破本参之前,可能是第六识以下层次的业障会现前,而到重关或牢关

时才会有第八识层次的业障显现,这种现象与教门的修行大同小异。禅宗的修行人是否每个人都要经历「三关」?由资料看来,答案是否定的,有些禅师认为只有牢关,也有人说要过两关,依笔者之见,根器好的人,参「谁」当下即入空性,当然直破牢关,不用经历「三关」,根器较差之人,只有慢慢的过此「三关」。

这种情形在修习耳根圆通时也会碰到,内观之力大的人或业障少的人,在返闻当下,就容易返入到较深的内心深处。我们可以用火车爬山坡来比喻,内观之禅定能力就如同火车的「推力」,人自己的业障类似爬坡时的「坡度」,推力大、坡度小,则过山坡就容易,宗下的参话头与教下的返闻自性亦如此。

五、禅密双修的秘密

密宗的修行者有修习「阿字观」或「月轮观」者,若长期观阿(梵文)字或月轮,并能得到毗卢遮那如来的加持,则可见到发光发亮的阿字或观见如满月光辉的「月轮」,此境界是在第八识层次,在此境界时,若能生起微细快速的「谁」,则在机缘成熟下会很快由月轮直入空性光明之中,此是禅密双修的要诀。可以说观阿字或月轮类同起疑情,但有佛力加持为其优势。

六、禅净双修的要点

在禅宗起疑情参「谁」的同时,若能得阿弥陀佛佛力的加持,则内照之力必会大增,且在佛力加持下,也可以帮助修行者消除阻碍内照的各种业障,如此则参话头成就的机会就大为增加,这种佛力与自力并进的方式就是禅净双修的要点所在,故很多修禅宗的人到后来都采用此种方式,永明延寿禅师是修此方法的大成就者。此方式在末法的今日,应该是很有用的修行方法。

七、悟有大悟与小悟的分别吗?

依笔者的了解,一般讲「悟」就是开悟,开悟本身应没有大小之分,但很多人宣称有多次小悟的经验,笔者认为此可能是重关与牢关之间的一些境界,属意识心的知解,不是真正的开悟。很多人不明,也许误以为是「小开悟」。但若以另一种观点来看,「小悟」是悟空性,则大悟应是由空性起用的妙境界,但要能由空性起妙用,则非到八地以上菩萨不可得,此非一般人或禅师们所能到达的层次,故笔者不认为一般禅师或修行者有大悟的可能,故也不可能有大悟与小悟不同的经验。所以笔者认为一般人所经验的小悟应不是真悟。

八、开悟有一次或多次的不同吗?

依笔者的知见,开悟是悟到本具「空性」之义,就如同喝桌上那杯水,喝过的人自知其味,不论喝几遍,其味不变,而未喝过之人则不知其味,故喝过之人与未喝过之人,其自心所知有所不同,但喝一次与喝多次没有什么差异。故开悟一次与多次之说没有什么意义。我们可以说一生有多次悟入空性或经常安住空性的体验,但说一生有多次开悟似乎不太合理,就如同我们也许常喝这种水,但第一次即已知其味,此才是「开悟之义」。

九、结论

禅宗是直指人心开悟见性的法门,是直接了脱生死之法,此与一般凡、外的禅定或观想不相同;禅宗的参话头法门与教门的观心法门很类似,只是宗门有独特的方便而已,在原理上,宗下与教下之法差异不大。禅宗所行的方法除了参话头外,尚有参公案者,一般是参一个适合修行者根基的偈,然后行者努力去参照,直到破所参之公案或偈为止。禅密双修在于观由佛力加持之月轮或阿字,由此直入第八识是其方便。禅净双修在于得佛力的加持,以消悟空的障碍并助行者增加内观参照之力,此是其大方便。

End

面壁九年的禅宗初祖达摩大师

达摩大师面壁九年(一说十年)的故事,在我国历史上传为佳话。达摩大师,全名是菩提达摩(?-528年),本是南天竺人,属婆罗门种姓,出家为僧。在南朝宋末时航海到达我国广州。后到洛阳嵩山少林寺面壁修炼,终日

“立雪断臂”的禅宗二祖慧可大师

慧可(487-593年),北魏、北齐时僧人。俗姓姬,初名神光,后称慧可,又作僧可。洛阳武牢(今河南省洛阳市东)人。慧可早年在洛阳龙门的香山从宝静法师出家,在永穆寺受具足戒,后周游各地,学习大小乘经义。

净土法门是权法还是实法

了然法师【原文】客曰:弟子昔日闻言,净土法门,全属小乘。极乐国土,原是权说。因是久怀疑惑,自莫能决。今日闻师所言,《华严》《弥陀》,大小相入。以此互相证明,足信净土法门,至大无外,极顿极圆。方知昔日所

宋代高僧圆通居讷禅师

庐山圆通寺居讷禅师,宋代著名高僧。梓州(今四川三台)人,俗姓蹇。相貌英俊,读书过目成诵。居讷禅师十一岁出家,十七岁时因背诵《法华经》得度出家,受戒后开始登坛讲经,因辩才无碍,深得信徒的欢迎,连当时的耆

净土法门是佛为末法众生的预设济度

大安法师这一节是谈浊世津梁,预垂济度。我们先要了解这个时代是五浊恶世,在这个恶世,劫浊、见浊、烦恼浊、众生浊、命浊里面,我们若是想靠自力修行,断惑证真,竖出生死,很难的。释迦牟尼佛也知道五浊恶世的众生

八种方法成就净土法门

◎ 方海权在过去好多祖师大德,为众生示现一生勤苦办道,一生成就,从今走上永恒的快乐,证到佛心。而我们所学到的净土法门,也即是用最快的速度来修学就能够即刻成功。在《华严经》里,普贤菩萨教导善财童子,以及

禅宗与信仰

◎ 明 贤身心放下坐下来,一刹那之间禅就会现前。禅是无处不在的,我们今天要谈的是:有人心就有禅宗,有生死就有信仰。禅是心地法门。我们之前就谈过,为什么三教能同源?就是因为人同此心。禅所谈的不仅是人心同

净土法门广泛流行说

◎ 谢路军自善导创立净土宗以来,净土法门日益广泛流传。若把种种流传的情况和表现加以归类,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善导称名念佛法门引发社会的普遍信仰;在民间净土集会结社风行;佛教其他宗派兼修净土。(一)引发

禅宗开悟因缘

或许大家常常听说禅宗门下,往往是在言下顿悟,于是就觉得开悟之事是灵然一句超象外,远处三乘不用修的,但是如果大家仔细阅读《指月录》和记录大禅师们生平的行状,就会发现开悟并没有我们想象的那么简单,以下以即

李炳南:净土法门,没有什么秘密

而净土法门是出世间法,是小乘还是大乘?是大乘。我说的话皆是佛经上的,看祖师的注解说的,我怕诸位误会,以为我妄作聪明,强说净土是大乘。但是,我懂净土吗?这世界上没有懂得的,出家二众,在家二众皆不懂得。唯

李炳南:净土安心法门(一)

李炳南老居士讲述弟子钟清泉敬记前言民国七十四年六月十二日的华严经讲座,雪公老恩师讲到第十回向的安住梵行,老恩师根据善导大师的观无量寿经四帖疏,讲述净土宗的安心法门,劝所有净业莲友,一起把心安住在至诚心

李炳南:净土安心法门(二)

丙二、夹杂恶性名杂毒善上一次说到安心法门,我们众生尘沙劫以来,心安不住,东奔西跑,所以轮回到今天,这轮回必得安住心才可能跳出。今天继续讲净土别安心,上次讲到至诚心辨真伪的三业修善,清净心作,今天接着讲

李炳南:净土安心法门(三)

乙二、明两利净土宗的三种别安心,上两次说至诚心,至诚心又分两项,辨真伪和明两利,辨真伪上次说过了,今天来讲明两利。明是明明白白地表示出来,两利是自他两利。辨真伪是谁修行谁得好处,自己得利益。两利是自己

李炳南:净土安心法门(四)

甲二、深心深心,深是一个讲法,心是一个讲法。深是以水的深作譬喻,水深水浅,有限度吗?深是因为有浅比较来的。心并不是胸腔里的肉团心,心是性一动谓之心。深心这个表,旁边括着两个字决信,为着大家不明白,所以

李炳南:净土安心法门(五)

弥陀大愿摄众往生虽然列出表来,还得有人讲,没人讲还是看不懂。我们现在不是讲华严经吗?怎么说到弥陀大愿摄众往生呢?净土法门就在华严经上,没有华严经就没有净土法门。这些年来,我们大家都念阿弥陀佛,诸位可别

李炳南:净土安心法门(七)

往生西方极乐世界,有特别的方法,不是随随便便能去的,懂得净土安心法门可以办得到,不懂这个方法,念上一百年也不生效。在观经说的净土三种特别安心法,现在讲到第二种深心。观经说发三种心,即便往生。这三心是至

李炳南:净土安心法门(六)

弥陀大愿摄众往生净土宗说带业往生,带业这两个字不容易讲,把三藏十二部都看完了,才能清楚带业往生的道理。往生为何还带业呢?除了佛才不带业,菩萨以下往生都是带业的。往生只有净土宗有主张,别的宗派并无往生这

李炳南:净土安心法门(八)

现在继续讲净土三种安心的第二种深心,深心的讲义表解有上下两层,下面七行是解释上面九行的,现在就来解释深心表解下面的七行文义。丙一、一心依佛所教一心这两个字十二万分的重要,是指修净土法门的功夫。而什么人

李炳南:净土安心法门(九)

我们来听一次经,总要得一点好处,这次先来谈念佛,怎样念可得一心不乱?有一首偈云:念佛不必求多念,但念百八声不乱,其中若有一念差,掉转珠头皆不算。不乱是指有人来打扰时,你打扰你的,我还是得我的一心,不被

李炳南:净土安心法门(十)

乙二、随喜他一切三业世出世善根你若想存心做善事有的是办法,除了自己三业作外,可以随喜。什么叫随喜呢?譬如诸位今晚在此听经,听经是你的功德,这两个钟头你听进去的都是经文好言语。而这所有的人是谁约来的?他

李炳南:净土安心法门(十一)

乙三、不为一切异见、异学、别解、别行人等动乱破坏净土宗是难信之法,为什么是难信呢?难信的原因是什么呢?谁能够说出来,不学佛的人听到净土法门是糊里糊涂,半信半疑;学佛的人对净土法门也多是一知半解,学佛的

李炳南:净土安心法门(十二)

乙四、生彼国已回入娑婆教化众生华严经讲了十六年,全套华严经共有十六本,现在才讲到第七册,这还只是粗枝大叶的讲而已,细讲那就不用说了,个人也没细讲的学问。目前华严经讲到第十回向的安住梵行,这和净土法门的

李炳南:净土安心法门(十三)

乙五、忆持不忘无分时节常作此愿学佛修净土的人,无分时节,忆念不忘回入娑婆教化众生的大愿。大乘法是自度度他,自己先成就,但自己成就不行,局面太小了;中乘是自己成就,也给别人小小的帮助,不能全部地帮助,因

李炳南:净土安心法门(十四)

华严经讲到梵行,梵行有二十条,安住梵行是第十六条,大家若能安住梵行,就到一心不乱了。念佛能念到一心不乱就行了,诸位或可有一心不乱的,但是我看不出来。要一心不乱须先伏惑,一起贪嗔痴就压住,学伏住惑再学断

刘素云:舍八万四千法门,持一句弥陀名号

我想借这个机会,再把大家关心的几个问题跟大家叨咕叨咕。第一个问题是:大家问的最多的,我认为是一个很普遍的问题,很多同修问,刘老师,你看我应该怎样修行?就这个问题,这几年来是不停地有人在问。这次我用很简

李炳南:大势至念佛圆通章要义

大势至念佛圆通章要义李炳南老居士讲述录自慈光半月刊岁己酉,台湾光复节日,师应台中莲社青莲谦益两念佛班之启请,为讲楞严大势至菩萨念佛圆通章曰:学佛须知行解,由解而行,方能入道,解而不行,是为说食数宝。楞

李炳南:如何修净土法门_修净土法门必须了解的十件事

什么是净土法门?净土法门,是指修持往生佛国净土的法门,具体实施起来就是每天念 南无阿弥陀佛,一向专念,乘佛愿力,往生极乐世界净土。如何修净土法门?净土法门是二力法门,靠佛力与自力修行。但是真正相信净土

李炳南:修净土法门必须要了解的十件事

佛法修行有「通途」和「别途」之分,净土法门是属于「别途」,也就是「二力法门」,与普通法门不一样。修一般法门是「信解行证」,但净土法门重在「信愿行」。为什么没有「解」呢?因为这个法门除了佛以外,没有第二

李炳南:念佛配以‘忏悔回向’法门,则成就易矣!

然佛法无边,各有方便,蕅益祖师予愚人一法曰忏悔回向\。身、口、意所作一切,善则回向西方,恶则当下忏悔,以此忏悔之善亦回向西方。痴者不能分善恶,则一概忏悔、一概回向。肯心如此,则念念在西方,其力甚大。其

李炳南:末法时期如何修净土法门?

在佛学中,本没有什么宗派,因为末法时期,众生根器薄弱,智慧不及从前。所以修行方法必须有所选择。佛说:末法时期净土成就\我们就必须依佛陀之教化而修。净土法门是二力法门,靠佛力与自力修行。但是真正相信净土

苏轼与禅宗

苏轼与禅宗◎ 吉晓凡创作佛禅诗几乎贯穿了苏轼一生。彼时,禅宗思想盛行,恰逢苏轼政治失意、远离朝廷。由此,苏轼自觉地接受佛禅思想并融会贯通,将佛禅融入自己的诗作创作。不仅如此,禅宗也对苏诗的思想内容产生

禅宗高僧憨山祖师生平纪实

憨山大师(一五四六至一六二三)名德清,字澄印,明金陵全椒县(今属安徽)人。明代四大高僧之一,是中国近代禅宗最大的成就者。憨山大师的母亲具超凡慈智,生平敬奉观音大士。年轻时夜梦观音大士携一童子走进家门后

以妄制妄参话头

参禅,就是不打其他的妄想。现在开始打禅七。在禅堂里不念佛,在佛七不参禅。现在是坐禅,行也是禅,坐也是禅,站也是禅,卧也是禅。总之,行住坐卧都是禅。从前参禅人,没有什么念头,这叫无念。所谓一念不生全体现

教育孩子是父母最好、最真实的修行法门

父母不是缺少爱心而是缺少觉醒,亲子冲突,问题不在于孩子,而在于我们自己不觉醒。所以你要知道,用禅的智慧来看亲子教育,它不是一个普通的教育学的方法,而是什么?而是提高到你修行的高度,提高到让父母首先要生

药师法门的七种修持方法

对佛教文化有一定了解之人,都知道西方三圣、东方三圣、华严三圣等说法。其中东方三圣又称药师三尊,即药师如来与日光菩萨、月光菩萨,药师如来即药师佛,他是东方净琉璃世界的教主,日光菩萨和月光菩萨则是其胁侍菩

参话头——念佛是谁

妙祥法师对以前的人来讲,根机特别利,修道不需要借助太多的方法,对个别的人才需要参话头,这是一种没办法的办法。而现在的人根机不如以前,这个参话头就像一把金刚宝剑似的,能破除无明,多少开悟大德都从这开的悟

抄写佛经是一条极为殊胜的修行法门

人世间的一切身、口、意诸般行止, 都可以用来作修炼的功夫,因此,古人讲 成佛有八万四千法门 。传统书法抄写佛 经就是一条极为殊胜的修行法门。何以见得? 大致有以下三点理由:抄写佛经,可以熏习佛法现在网

净土法门缘于《华严》

◎印 光 溯此法之缘起,实在《华严》一经。以未详示弥陀因行果德,净土殊胜庄严,行人修因证果,故致人多忽之,不肯提倡。昔如来初成正觉,与华藏世界海诸大菩萨,互相酬倡,说十信、十住、十行、十回向、十地、等

禅宗的精神

◎ 巴 宙禅宗学派的简洁提纲:教外别传;不立文字;直指人心;明性成佛。这就是传统所认为的菩提达摩思想。但是,如果我们对公元八世纪以后兴盛的禅宗检讨一下,我们就会认为禅宗更符合发扬光大的禅宗学派。现在,

略述禅宗的见行

◎ 智 圆禅宗虽然不立文字、教外别传,但祖师大德们为了有助于弟子证悟,也留下了不少著作与语录。从中可明显看出真正禅宗的见行。菩提达摩祖师作了《大乘入道四行论》,把修行方法分为理入与行入两种。理入是借助

修行是调整心态,而不是挑选法门

达真堪布修行,就是在生活中、工作中,时时刻刻观察自己的心,调整自己的心态。现在我们这些人学佛修行就像到了超市似的,挑这个,选那个。今天觉得这个好,学一学,过几天又不行了,又扔了,又选一个。学佛修行哪有

药师如来法门一斑

◎ 弘 一己卯四月在永春普济寺讲 王世英记今天所讲,就是深契时机的药师如来法门。我近年来,与人谈及药师法门时,所偏注重的有几样意思,今且举出,略说一下。药师法门甚为广大,今所举出的几样,殊不足以包括药

禅宗学在中国的发展

◎ 理 证 佛教中国化同步展开的禅的中国化,使禅与禅行的内涵不断被拓展,对心性的重视在禅学中日益突出,禅与禅行也逐渐突破原有坐禅入定的藩篱而趋向于观心守心、随缘安心。南朝时期的宝志和傅大士之禅就表现出

一历耳根即当永记

◎ 梦 参我是求过地藏水的,有没有效果呢?效果是有,怎么样开大智能倒是没有,因为我曾经中断好几十年,好多经文都记不得了。后来我就求地藏水,求完了确实又能把以前的恢复了,这就是加持力。如果这几件事都能做

禅宗的本质

◎ 铃木大拙在菩提达摩将禅佛教从西方即南印度传入中国之后,经过了两百年安静与稳定的发展,坚定的在这儒家与道家之地生了根。禅的宗旨为:教外别传不立文字直指人心见性成佛这四句话是由谁说出来的, 我们无法考

禅宗的人文意义

◎ 楼宇烈禅宗在很多方面恢复了原始佛教那种以人为根本的理念,反复强调自性佛、自性法、自性僧,皈依者皈依自性。自性皈依,所以它不是外在的。禅宗里面有一个说法,《坛经》里说:佛是自性做,莫向身外求。自性迷

信心是净土法门最大的难处

信心是净土法门最大的难处◎ 道 安 净土宗很难的就是信心,信心一定要具足。真信一定要用教理来判。小乘要见道证初果,大乘的根性初住,别教的初地,圆教的初住,才能算真信。见道就是修真性啊,可是,哪几个见道

持名念佛是末法时代最重要的一个法门

持名念佛是末法时代最重要的一个法门,所以现在一般人普遍都相信念佛法门。你不要看轻这念佛法门,永明寿禅师念一声南无阿弥陀佛,口里就有一尊化佛出来,这是当时有五眼六通的人都看得见的,所以这念佛的功德是不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