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佛笔记

紫虚居士:从佛教的观点看男女的情欲问题
2025-04-26 12:36

从佛教的观点看男女的情欲问题

药师山紫虚居士

壹、前言

人生最重要的两件事就是饮食、男女,饮食是维持肉体生命的存在所必须,而男女欲爱则是维持人类种族延续的必要活动,这里所称的男女是指单纯的男女肉体上的欲爱(即性爱)而言。本文所探讨的情欲问题则范围较广,本文所说的情欲包括身淫与心淫两方面,佛教统称为淫欲,身淫是指肉体的欲爱(即性行为),而心淫则是指内心对肉体欲爱的渴求,除了男女之间的淫欲之外,本文所谈的内容也包含男人与男人之间的淫欲,也包含女人与女人之间的淫欲问题。

由于佛教很少公开深入讨论淫欲方面的问题,而大多只叫人要节欲,大多数人对淫欲方面的问题了解不够,因此产生很多令人觉得奇怪的事情,例如很多学佛的居士很害怕与他(她)另一半做「那件事」,他(她)们害怕做「那件事」会对佛菩萨不恭敬,有些人做「那件事」后的第二天就不敢上佛堂。还有很多人认为做「那件事」会影响修行,有些人因此不敢结婚,有些夫妻学佛以后就变成「道友」,完全没有夫妻的样子。像这些事情使很多人困惑不已,有不少学佛的人与不是学佛的人都问过我学佛就一定要那样做吗?还有些年轻人认为佛教要人放弃情欲,那谈恋爱岂不是罪过?要结婚就不要学佛,有这种误解的人还不少。

尤其有些人说若不出家不断男女性爱,学佛不会有成就,这也使很多在家居士不愿学佛。然而,学佛就要放弃夫妻关系?有情欲关系学佛就不会有成就吗?要学佛有成就一定要出家吗?这些问题要彻底了解好像不是很容易,在本文中作者以自己对佛法粗浅的认识提出一些自己的观点给大家做参考,若有不正确之处请各位读者来函指正。

贰、禁欲的观念

古今中外世界很多宗教,包括佛教、天主教、印度教及中国的道教,几乎都主张禁欲或要求尽量节欲。基督教主耶稣一生没有结婚,几乎是苦行的修行者,他们中有名的使徒约翰更明白主张:替天主工作的人一定要身心圣洁,不能染爱欲。到今日天主教的修女与神父都是禁欲的。

道教自从汉朝末年以后就主张要修精、气、神,希望能修到羽化升天而名列仙班,他们认为有男女淫欲会损精气,因此要禁欲,至于道教中有些以男女性爱行「采补之术」者,那应属邪教,应不是正统的道教思想。

佛教的情欲只有在欲界存在,色界、无色界及各净土都没有情欲存在。有男女淫欲执着的众生就脱不出欲界,故佛教希望能做到没有情欲。佛教中告诉我们男女「成淫」的方式并不是只有性器官的接触,假如在欲界六层天之中,四天王天与忉利天男女行淫的方式与人间相同,但夜摩天则以男女「勾抱」成淫,兜率天以男女「执手」成淫,乐化天以男女「对面熟笑成淫」,到欲界第六层天(即他化自在天)则男女以「相视成淫」。他化自在天以上进入色界天就没有淫欲存在。

我们可以看出忉利天以上的四层欲界天众生只有「心淫」没有「身淫」。佛教有句名言:「三界众生皆因淫欲而正性命」,也就是说有淫欲之心就会轮落三界之中而不得解脱。

释尊为要众生速得解脱生死,超脱三界之轮回,故在大小乘诸经中,很多地方都强调或暗示「女色」对修行之障碍,例如在增壹阿含经中,佛陀说「莫与女交通,亦莫共言语,有能远离者则离于八难。」在长阿含经中,阿难白佛言:「佛灭度后,诸女来受诲者当如之何?」佛言:「莫与相见,莫与共语。」阿难言:「设若相见,共语当如何?」佛言「当自检心」。

又如大宝经:「我观一切千世界中,众生大怨,无过妻妾女色诸欲,于女色所缠縳故,于诸善法多生障碍。」,其他还有很多佛经论中都有诃责女色之言论,如在四十二章经中,竟有十九章说到女色与情欲的危害。各位也许会觉得释尊似乎很轻视女性,其实不是如此,佛经中释尊会诃责女色的危害而少谈男色,我个人认为最大原因是当时印度社会修行人绝大多数是男性,这一点由修行者之中有成就的大多数是男性(女性不是没有,但很少)可知。

此外,以天生的生理条件而言,女性对男性的诱惑力的确是远大于男性对女性的诱惑力,基于这两个理由,释尊在当时对大部份的修行人强调女色的危害,目的只是要告诫修行的男众要随时提高警觉,不要掉入淫欲的陷阱中,我相信应该没有轻贱女性的意思。我个人认为,对今天的社会环境,佛经中释尊说到「女色」的危害应改为「淫欲」的危害较合实际,今天的社会由于人际接触频繁,人之思想开放,资讯广告发达等因素,使得同性恋俱乐部、星期五餐厅等在社会上到处可见,因此,除了以前女性诱惑男性外,今日男性诱惑女性、男性诱惑男性以及女性诱惑女性也都普遍存在,这些诱惑力对修行人的杀伤力所差无几,都是障碍修行的淫欲陷阱,所以我认为佛经中「女色」的伤害应改为「淫欲」的伤害。

除了以上的理由使佛教排斥淫欲外,我认为释尊在楞严经中对戒淫所作的开示也是使很多学佛人认为要断淫欲的主要原因。一般佛经讲戒律少有以淫为首,唯独楞严经。释尊在经中对阿难尊者开示:「云何摄心我名为戒,若诸六道众生其心不淫,则不随其生死相续,汝修三昧本出麈劳,淫心不除,麈不可出,纵有多智禅定现前,如不断淫必落魔道,上品魔王,中品魔民,下品魔女。魔亦有徒众,各各自谓成无上道,我灭度后,末法之中,多此魔民,炽盛世间广行贪淫,为善知识,令诸众生落爱见坑,失菩提路。汝教世人修三摩地,先断淫心是名如来先佛世尊第一决定清净明诲。若不断淫修禅定者,如蒸砂石,欲成其饭,经百千劫只名热砂,何以故,此非饭本,砂石成故。汝以淫身求佛妙果,纵得妙悟,皆是淫根,根本成淫,轮回三途,必不能出。如来涅槃,何路修证。必使淫机,身心俱断,断性亦无,于佛菩提,斯可希冀。」

这一段话是释尊对淫欲最详细的开示,我所以详细写下来,是希望大家要注意到今天社会上有些修行者或道场是否有这些问题?道场的指导者对「淫欲」之问题是否真正了解?是否有正法可以克服?下面我们来探讨这段话的意义。第一,释尊在此中所说的断淫是指正淫还是邪淫?这一点争议很多,很多修行者认为在家居士不断夫妻关系,修行不会有成就,这些人就是认为释尊所说断淫包括正淫及邪淫。我个人所了解应该是指断邪淫而言。但因为阿难是出家众,本当断正邪二淫,释尊在此经是对阿难所说,当然不会特别强调断邪淫。

第二,此中释尊说断淫才有得菩提的希望,断淫的意义是指要断除男女或夫妻间的淫欲行为吗?我个人认为好像不是如此,释尊在这段话最后说「必使淫机、身心俱断,断性亦无......」的真义是什么?我个人所了解,淫机的机就是机率,要使身淫、心淫的机会都没有,那要怎样做才有可能?我认为最重要的是消除无始以来的「淫业」,淫业不除,「要使淫机、身心俱断」那才是蒸砂成饭(不可能)。

此外,什么是「断性亦无」的意义?我所了解是不要执着有淫欲之实性可断,淫欲本空无,没有体性,无可断者,只要不执着,若执着实有淫欲可断,想得菩提则希望渺茫。总结这一段话,我个人认为释尊教我们对淫欲的看法是:观淫欲如梦幻而不执着其有体性,要修行断除淫业,也要断邪淫。(出家人断正邪二淫)

佛教或一些自认要出离世间的宗教,其所以要禁止情欲,主要是情欲本身的诱惑力太大,使人产生「执着」的力量太大,人一旦着迷,不但脱不了轮回,甚至伤生害命,造下恶业,古今中外多少英雄豪杰、帝王将相因女色而坠落,俗语说英雄难过美人关,何况一般凡人那能逃脱淫欲的关卡,各位也看看市面上的流行歌曲,十之八九是叙述情欲之事,可见情欲之事对人之影响力之大。因此,释尊为让人了脱生死,只好制戒劝人远离淫欲之诱惑,不要贪着淫欲,应该节欲,但并不是教要「断」欲、禁欲。也许禁欲(如出家众自愿如此)对某些人修行较有帮助,但并非人人皆如此,每个人因缘不同、愿亦不同,某些方法(如禁欲)对他不一定有好处。

参、情欲的本质

要修行了脱生死能断除淫欲的诱惑当然是很好,但这是一件很不容易的事,尤其在淫欲陷阱繁多的今日。人之所以为人,主要是淫欲业障所致。三界众生之所以会出现,归根就底就是因为「生存」欲望之存在,而到了欲界之人畜更执着,认为要以生殖繁衍个体才得以「生存」,为繁衍个体,「神识」就造出能使人快乐之性器官,以诱人行淫繁衍个体。很多动物行淫欲之目的纯粹只为生殖,但人类却随时行淫欲以「享乐」,淫欲之行为与愿望互相「熏染」,长时间就形成淫相(第六识之名色)与淫习(第八识之业种),淫业因此就形成,因此众生就轮回三界,淫业重者缘生三恶道(即畜生、饿鬼、地狱),轻者投生人界或天界(欲界各天)。

肉体爱欲之发生是源于脑下垂体的前叶腺受到某种刺激后分秘「激素」,这些激素刺激性器官产生性冲动,就会有淫欲发生。引起脑下垂体前叶腺产生激素的刺激主要是我们的五官接受外面「淫境」所引起,例如看到色情影片,听到淫的声音等。由潜意识「淫业」(来自淫习与淫相)使意根(大脑)作用亦会刺激脑下垂体产生淫欲。还有一些淫欲的原因好像与脑下垂体受刺激无关,例如在打坐中之性勃起产生性冲动,这好像是因为「气」行经性器官时不能顺利通过所引起。还有,好像健康的人长时间没有性行为亦会「满则溢」。身体衰弱、饥饿过度或者有某些特殊疾病之人亦不会有淫欲之行为,这些有可能是纯粹的肉身问题。

由人之五官受到「淫境」之刺激产生淫欲,其原因是这些刺激到达第六识后,由于过去生的淫习与淫相引发对淫乐的记忆,因此会有淫欲之心产生。所以表面上肉体之爱欲是脑下垂体与性器官之共同作用,但本质上「淫业」是最重要之原因。

另外一点情欲与性征系统(包括性腺、性器官、脑下垂体前叶腺等)及神识之间的关系也是我们所必须了解的,人之情欲与性征系统之发育情形有关,发育未到相当程度的孩童似乎情欲的现象很少,随着年龄增长,性征系统逐渐发育成熟,情欲的现象逐渐出现。年纪很小的孩童对「淫境」的染着似乎没有(理论上也许有一点),主要原因是他们尚没有发育成熟的器官可以用,要知道,众生的神识要有「根」(器官)才会有表达作用。

据我个人所了解,人类性征系统之发育成熟过程,是被神识所操控,而不是基因的问题,当人初生,神识入胎就取「基因」(细胞的染色体内)中的记录制造性征器官,但只是准备未来使用而已,使用者是神识。人类为达到种族之繁衍及个体发育之双重行为,性征器官必须存在,但不能太早成熟以免影响个体之发育。当个体发育成熟到一定程度,性征器官也就发育差不多了,神识才有「根」可以表达淫欲。而神识之所以要表达淫欲就是无始以来在三界轮回对情欲快乐的贪着所致,也就是淫业的问题。

总结这一段,我们可以说,人的身体器官之所以有淫根(性征器官)以及人之所以有淫的欲望,主因是「淫业」,其与人的自主意识及外面的淫境三者共同造成淫之行为(身、口、意三淫业)。

世界上也有些人相爱相许,但不做「那一种事」,这只是心淫的层次,还是在三界轮回之中,只是层次高一点而已。

肆、断绝情欲与不执着情欲

有情欲的业因才有人类的存在,若人皆断除淫欲的行为,人类很快会由世界消失,强行要学佛的人断淫欲行为似乎也不合理。对一个居士不能断淫欲行为,又想能学佛了生死是否有可能?是否有这种方便法门存在?答案在小乘是没有,在菩萨乘是有,而在密乘(金刚乘)更不是问题。著名的维摩诘经上说:「不断淫怒痴,而不与俱」。

意思是淫怒痴之心亦源于自性,故不可断,但可以「转」。淫怒痴可以面对,但不要执着起贪爱之心。维摩诘居士的「不执着」观念对居士学佛者最为重要。要能面对世间各种善恶麈境不起执着,而不是断绝麈境、逃避而不去面对。居士学佛者都要好好研读维摩诘经,并以他为修行、做人行事之榜样。维摩诘居士是个大菩萨,在释尊时化生在毗耶离(城市名)大城中,「虽为白衣,奉行沙门清净律行,虽处居家,不着三界,示有妻子,常修梵行,现有眷属,常乐远离,虽服宝饰而以相好严身,虽复饮食而以禅悦为味。若至博奕戏处辄以度人,受诸异道不毁正信。虽明世典常乐佛法。」

这些话是说维摩诘现居士身在世间,也有妻子眷属,也做一般人之事,如看各种书(包括外道书籍)、戴装饰品等,但他内心不贪着这些事,最重要的是他一有机会就到处渡生。他说虽饮食而以禅悦为味,不是说他吃东西时还在做禅定,只是说他不贪着饮食之美味,而经常乐在禅悦之中。居士不像出家众面对较单纯的环境,居士一般有父母、妻子、儿女,要赚钱要做事,要面对长官、同事及各种复杂之人际问题,每天几乎都不离淫怒痴的各种境界。

例如有些人为了全家的生计问题,不能不与他人上酒家应酬,去面对女色的诱惑。这时能不能免除「污染」就看是否能心不执着了。当然,这种不染的工夫说起来只有「不着」两个字,但做起来可不容易,但常下工夫可以减少「污染」的程度。把「不着」的工夫用于爱欲就是要不贪着淫欲之乐,尤其是在「重要关头」之时,否则,必落三界。这必须有工夫能做到「以大慈心」成就自己的眷属而自己不着淫乐,这是对高层次的修行者而言。对一般学佛之人,只要守五戒之淫戒,能不邪淫就很好了,不要想太多,否则会成障碍。当然,若有要做佛事者,事前「清净」一段时间有时候有必要,详情不在此谈论。

伍、密宗的双身像

密宗的佛像中有很多双身像,即男女互相拥抱在一起的像,一般人称为欢喜佛,有污辱佛教的意味。这些佛像并非一种,而有很多,有佛、有菩萨亦有金刚萨埵。这些佛像都有悠久历史,按密宗修持上说,他们都具有「乐空双运」或「双身大乐」之义。据我个人所了解,淫欲的「行为」是人类繁衍种族所必需,这些双身像就是示现给人们看,居士修行者必需面对自己的妻子,必须面对淫欲之行为,但这些佛像的本身及眷属(藏经称明妃或部母)都是脸现可怖愤怒之像,脚踏动物或邪气模样的人物,这表示要大家以大定力、大智慧克服淫欲行为之淫乐障碍以求解脱,但亦不碍繁衍人类种族之活动。双身像很多皆有高明深妙的本尊修持法门,绝不是世俗所称的淫乐象征。这在密宗大多列为最高级的无上密法,一般学佛者最好不要轻易自行盲修瞎炼,也不要乱加毁谤,以免犯谤佛之口业。

陆、谈情说爱与婚姻

佛教的根本思想十二因缘讲得很清楚:无明后有行,行后有识,识后有名色,名色然后有六入,六入(六种器官)然后有触,触后有受,受后有爱,爱后有取,然后有占有之事,接着就要有生老悲忧苦的结果。男女的爱情开始是双方接「触」以后,是否「来电」则接「受」对方而有「爱」情发生,然后才会决定嫁娶(取)并占「有」对方,以后就会有「生」活上柴米油盐及养子女的问题。这些是「触」以后就决定是否「受」的问题,是自己愿不愿意,而不是该不该有爱情婚姻的问题。若愿意则生老悲忧苦(当然也包括一些小乐之果)之果就必须甘愿承受,不能后悔。

双方若已决定承受婚姻之事,那就要双方相互照顾互相鼓励,在此生结善缘,使双方感情生活和谐。爱情也是一种很大的力量,能使人精神愉快充满活力。以因果来看,婚姻很多是过去生某些前因所衍生的果报,此生既现,则有怨要化解,有恩要了结,不要在此生生命结束时尚有遗憾而延续到来生。

我们既已学佛,就要用佛经的智慧,要观世间一切如梦幻,我们既要进入爱情婚姻的梦中,就要以慈悲心抱着成就家庭而牺牲自己之心,成就短暂之美梦,使在时空交会的短暂中能发出家的光辉,那也是难能可贵的。但也不要忘记时常提醒自己,世间毕竟无常,婚姻爱情之乐也是短暂无常,再甜蜜也有破灭之时(最多在肉身死亡之时)。

当肉身败亡后,彼此就不相识,就是识中留有爱,但又如何?只是潜意识的幻影而已,来生要再相见要相识,毕竟机会很少。我个人认为要真正能长久在一起,只有双方一起修习佛道,若双方皆能修成佛菩萨的「化身」,则永生永世彼此了知,那才是永远在一起。双方可以在无尽的明天共同出世间行菩萨道,这是永久的「爱侣」(并非一般的情爱),这才是究竟。各位也许认为很困难,但只要有恒心亦会有成功的一天。此外,我建议各位在找另一半时最好能找个志同道合,有慈悲心,能共修佛道的伴侣。

End

中日佛教交流史研究

◎ 江 静杨曾文先生在佛教思想及中国佛教研究领域的代表作,以时间线为轴,基于相应的研究成果,将杨先生对日本佛教及中日佛教交流史的研究整理分为四个时间段,分别对应萌芽、开花、结果和圆熟时期。1.萌芽期(

念佛专精

省庵大师念弥陀佛贵专精,念到功深念自纯。念念圆明真性体,声声唤醒本来人。婴儿堕水频呼母,荡子还家始见亲。却话从前离别事,翻令呜咽泪沾巾。欲得工夫无间断,直须精进始相应。暂时失念云霾日,瞥尔生心蛾掩灯

假如生活欺骗了你

◎ 普希金假如生活欺骗了你,不要悲伤,不要心急!忧郁的日子里须要镇静:相信吧,快乐的日子将会来临!心儿永远向往着未来;现在却常是忧郁。一切都是瞬息,一切都将会过去;而那过去了的,就会成为亲切的怀恋。摘

念佛集句

◎ 觉 鉴一沉迷三途,轮回六道;心尊心使,即言即行。一心念佛,万缘放下;罪业消尽,功德圆成。二深思八难苦,勤修十善业;念佛为捷便,静心是根本。三昼夜兼程证菩提,分秒必争念弥陀。永断贪嗔痴慢疑,根除淫杀

水本静而流动

◎ 真 可夫淫习不难克,难在知淫之所以然。所以然明,则能寻流而得源矣。流譬心也,水喻性也。水本静而流动,能了动外无静,则心可以复性也。心既可以复性,率性而治习,犹残雪扑红炉之焰,习岂能久停者哉。虽然复

以佛心为心

◎ 本 焕信佛的人要以佛心为心,无骄慢心,而有谦下心,服务他人的心,如大地运载一切,供给一切而无厌足的心,忍一切苦而无懈怠的心,对一切贫苦众生施与善根的心。无论顺逆,无论任何时候,都要增进信仰,如山而

智威与慧威

◎ 慧 皎释智威,俗姓蒋,唐朝处州缙云(浙江省永康县北)人。少年时就离俗出家,心游物外。起初拜师于轩辕氏炼丹山,听说天台教学很盛,遂负笈往沃洲石城寺,拜谒灌顶法师,蒙灌顶指示心要,遂了定慧双开、寂照相

宗炳居士

宗炳,字少文,籍贯南阳(今河南邓州)。其母聪辨,富于学识,教授几个孩子,皆有成就。宗炳妙善琴书,尤精玄理。殷仲堪、桓玄都授予他主簿官职,皆不就。刘裕领荆州,复授予主簿,宗炳答说:我隐逸山林,三十年了。

如何是日用而不知

圣严法师玄沙师备禅师与韦监军吃果子。韦监军问:如何是日用而不知?玄沙拈起果子说:吃。韦监军吃了果子,再问同一个问题。玄沙说:这就是日用而不知。这则公案呈现了一个事实:人们恍恍惚惚度日,生活中有太多的不

世人对佛教常见的四种误解

神佛不分  中华文化兼容并蓄,对于劝善的宗教皆能广为接纳。流传至今,凡持香礼拜者皆误以为佛教,实则诸多民间信仰之神祗,如城隍爷、土地公、三太子、妈祖皆被门外汉披上佛教外衣,不知神佛二者,其本质、愿力迥

因是子静坐法

蒋维乔◎幼年时代余自幼多病,消瘦骨立,父母虑其不育。年十二,即犯手淫,久之,梦遗、头晕、腰酸、目眩、耳鸣、夜间盗汗、百病环生。幼时愚昧,初不知致病之由。年十三、四时,略知其故;然不甚明了,屡戒屡犯,又

静心曲

并不是急着要去干什么我的心却浮躁起来无处安搁像湖中的芦苇必须摇曳像林中的鸟儿必须欢歌我也想要放空自己不想明天只醉今夕但我没能做到心浮躁起来今夕是何夕比起雪中漫步我更喜欢在雪中起舞可雪地上没能留下我的脚

峡山飞来寺

峡山飞来寺宋向敏中峡山胜地安禅处,万仞危桥压要津。世上岂知名利路,浪中空笑往来人。倚门怪石狂遮面,入座寒云碎绕身。日暮西风懒回首,满林幽鸟语声频。 摘自《 禅诗三百首》

嗔 火

嗔 火寒 山嗔是心中火,能烧功德林。欲行菩萨道,忍辱是真心。 摘自《佛诗三百首》

诗 二 首

诗 二 首p>韦世福 庚辰四月卧龙游 卧龙寺立西峰间,登上佛殿道蜿蜒。 龙泉喷吐甘露水,绿染青山飞鸟旋。 漫山翠色花似锦,蜂蝶纷飞别有天。 借问盛世今何在,钟声悠扬太平年。

禅 堂

禅 堂唐柳宗元发地结青茅,团团抱虚白。 山花落幽户,中有忘机客。 涉有本非取,照空不待析。 万籁俱缘生,窅然喧中寂。 心境本洞如,鸟飞无遗迹。     摘自《禅师三百首》 柳宗

诗 四 首

清 净春渡桃李芳野渡,小舟拂柳来。春歌传清溪,塔影惬幽怀。溪寺清泉飞瀑岸林荫,碧云雁阵空渡影。松竹掩映溪畔寺,高僧妙演莲花经。乡村春景蝶舞香径兰蕙丛,禅寺梨花细雨中。绿蓑竹笠伴舟行,牧童清苗弄春风。乡

自己挠痒自己笑

有来访者问弘一大师:何时是你最高兴的时候?回答:每当我有新收获。又问:那么,什么是你最痛苦的时候?回答:一无所得。再问:你是如何对待高兴与痛苦的呢?回答:高兴时,我会节制自己,痛苦时,自己挠痒自己笑。

怎样发心报恩

◎ 太 虚今天偶然到这里来,与各位说几句话,就是要劝各位发心。发心的根本就是佛法中救度众生的大悲心和求成正觉的菩提心。发大悲心者就是施种种药,应种种病。现在就依据七塔报恩佛学院,报恩二字来与各位讲讲。

中国佛教第一僧 朱士行

◎无 碍汉、魏时代,官方是不准汉人出家的。当时佛教如同黄老学说一样,只是在社会上层和知识分子中流传和崇信。沙门不入王者,没有出家受戒的僧人,就连伊存、景卢等,也仅是居士、信徒而已。直到西晋后赵石虎时代

来去自在的庞居士一家

庞蕴居士,字道玄,是唐代著名的在家禅者,他曾在马祖道一、石头希迁座下习禅,与丹霞天然、药山惟俨、百灵、大梅法常、洛浦、仰山慧寂等当代知名禅师频相往来,悟境甚高,后世誉称他为中国的维摩诘,与傅大士并称于

居家的修行

◎ 悟 彻人都要修行,修行不是出家人的专利,在家也能修行。修行也不一定要到寺庙里去,家庭就是道场,就是修行的好地方。佛法在世间,不离世间解。真正的修行,要从生活中去体证、落实,关于居家修行,有四点建议

看不见的网

◎ 济 群佛法所说的业力,根据行为属性,有善业、恶业之分;根据受报与否,有定业、不定业之分;根据受报范围,有共业、别业之分;根据受报差别,有引业、满业之分。所谓引业,是业力招感的总体果报。有情生命在延

禅诗赏识

【禅诗赏识】一世枯荣无异同百年哀乐又归空无论是枯是荣,到头一死,并无区别。世间白发最公道,贵人头上不曾饶。从此再看种种悲哀欢乐,在时间的流逝中,谁也不能使之常住不变。一切悲哀终将逝灭,时间会抚平所有伤

理法不依言传

法指众生和万物固有的法性,这种法性不生不灭、非有非无,非异。遍及一切事物。这种法不是说了就有,不说就没有的东西。佛是悟到法性者,并不是创法者,他只是向人们揭穿了法性的秘密;但人们对法性的认识不能只靠言

近代马来佛教的特点

近代马来西亚佛教由于来自于亚洲各地的不同族群,受各母亲国的文化影响,故带有不同的地方文化特征,其表现如下:一、从民俗走向正信。早期移民马来西亚的各国人士都是来自于下层的劳工,又初到外乡,在感情与记忆

佛教心理学的智慧

有学者曾预言,21世纪将是心理学的世纪。心理学家们研究心理现象,揭示心理规律,医治心理疾病,在当代社会中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令人惊叹的是,已有2500多年悠久历史的佛教,拥有大量关于心理的理论,佛

论出家

夫佛法者,乃九法界公共之法。无一人不当修,亦无一人不能修。持斋念佛者多,推其效则法道兴隆,风俗淳善。此则唯恐其不多,愈多则愈美也。至于出家为僧,乃如来为住持法道,与流通法道而设。若其立向上志,发大菩提

佛教名胜与文化传播

◎湖 江 中国与东盟国家拥有许多佛教名胜,它们与一般自然和人文景观不同之处在于,被赋予了神圣性。所以佛教旅游除了观光、娱乐之外,往往都带有朝圣的性质。段玉明指出,自然环境由于佛教元素的介入被纳入了佛教

示 众

◎ 憨 山幻海无涯没尽头,尘劳妄想几时休;应知世相空中电,须信人生水上沤。唯摄一心归净土,全凭万行作真修。目前总是菩提路,念念常登般若舟。      摘自《憨山老人梦游集》卷37

自 遣

自 遣 ◎李 白 对酒不觉暝, 落花盈我衣; 醉起步溪月, 鸟还人亦稀。 摘自《李太白全集》卷二十三

念 佛 偈

彻悟大师 说着莲邦两泪垂阎浮苦趣实堪悲世间出世思惟遍不念弥陀更念谁

养生

马一浮养生须是学无生,谁谓无情异有情。高士形骸同土木,圣人志气本清明。何年百草头边见,终日孤峰顶上行。不识那伽常在定,空劳小雅补由庚。即事地载风霆气,江流日夜声。楼开云自入,花发眼初明。寂默支床卧,逍

一月在天

祖 语一月在天,影涵众水。一佛出世,各坐一华。白毫舒而三界明,甘露洒而四生润。摘自《浴像功德经》

万境本闲,惟人自闹

憨山大师双轮照禅人来参,且云将隐居山中,单究向上事,乞老人住山之法。因示之曰:古人住山,乃大舍身命处,殊非细事,专要善用其心。用心之法,单提向上一念,直须向佛祖不容处一着,立定脚跟。次则要将胸中一切知

关注存在的善

◎ 乔丹彼得森生活中遭遇危机时如何应对?生活的压力不会因为你遭受了不幸就停止出现,每天要做的事情还是得做。如何才能坚持下去呢?每天留出一些时间来集中思考和讨论所有的危机和应对方式,其他时间就忘掉这些事

无声经行

◎ 一 行我们修习了专注力提升和无声打坐以后,你会发现,自己的专注力得到了前所未有的提升,只要你想,随时随地都能换回自己的情绪,随时随地都能制心一处,这不正是修行修心之人梦寐以求的嘛!少些概念和说

折福与积德的事

佛在世时,有位罗汉弟子到一个地方去教化。有一次,国王打猎经过,带着随从来见他,他没有起身,国王当时就很不高兴。国王打猎返回时,发了恶愿:我再去,如果他还是那样,我就砍掉他的头。尊者知道国王发了恶愿,就

佛教故事两则

阿难说:佛陀在舍卫国,祗(音齐)树给(音几)孤独园的时候,罗睺罗和他的老师(和尚)舍利弗,有一天的清晨,风和日丽,他们身上穿整齐了出家人的法服,一手拿着锡杖,一手持钵,师徒二人,一前一后,安祥徐步,慢

相从心转

清朝光绪年间,杭州有一位非常出名的算命先生,名叫陈七。由于他的面相术很灵验,所以大家给他取了一个鬼眼七的雅号。当时杭州有一位富商名叫薛二。他邀了两位朋友去看相。鬼眼七这位相师判薛二的第一位朋友说:你秋

报冤

◎ 纪 昀一故家子,以奢纵撄法网。殁后数年,亲串中有召仙者,忽附乩自道姓名,且陈愧悔;既而复书曰:仆家法本严。仆之罹祸,以太夫人过于溺爱,养成骄恣之性,故蹈陷阱而不知耳。虽然,仆不怨太夫人。仆于过去生

莫离世间

◎ 菩 提慧忠禅师有一次问紫璘供奉(僧官职称)道:供奉学佛多年,佛是何义?紫璘不假思索,随口回答道:佛者,是觉悟之义。慧忠禅师进一步问道:佛会迷吗?紫璘不以为然,反问慧忠禅师:已经成佛,怎会迷呢?既然

认人为兄

◎ 僧伽斯【经文】昔有一人,形容端正,智慧具足,复多钱财。举世人间,无不称叹。时有愚人,见其如此,便言我兄。所以尔者,彼有钱财,须者则用之,是故为兄。见其还债,言非我兄。旁人语言:汝是愚人。云何须财,

法供养与伎乐供养

◎ 孙 云佛教称以香花、明灯、饮食等资养三宝为供养,并分财供养、法供养两种。香花、饮食等为财供养;修行、利益众生叫法供养。所行之供养除财供养外,尚有法供养,如以恭敬供养、赞叹供养、礼拜供养等精神之崇敬

禅在当下

大概禅在当下,大体上是要回答这样的两个问题。一个是什么叫禅,一个是什么叫当下。当下就是现前的一念心。禅在当下,生命在当下,生活在当下,迷惑在当下,觉悟在当下,由觉悟所生的觉的感受、受用也在当下。我想,

新时代下中国佛教慈善的特点

明生法师慈善是学佛的根本,要成为佛教徒生命的全部  作为中国佛教协会慈善委员会的主任,我有责任跟大家讲清楚我们为什么要做慈善。我觉得做慈善工作是我们佛教徒学佛的根本,因为我们的目的是在利生,也就是说弘

禅家自静

禅家能自静,住处是深山,门外事虽扰,坐中人亦闲。   --真净禅师 看禅诗请你不要看表面性,若只看一个角度,那你将不知他个中的奥妙。所谓禅家,讲的就是真正懂得禅的人。一个禅者,他的内心时时刻刻都能够保

春 游

春风吹面薄于纱,春人妆束淡于画。游春人在画中行,万花飞舞春人下。梨花淡白菜花黄,柳花委地芥花香。莺啼陌上人归去,花外疏钟送夕阳。摘自《弘一法师文集》

独觉

独 觉柳宗元觉来窗牖空,寥落雨声晓。良游怨迟暮,末事惊纷扰。为问经世心,古人难尽了。作品鉴赏  首联两句写景,写诗人清晨刚醒来时的所见所闻。第一句诉诸视觉,诗人略开睡眼,扫视窗外,路上别无行人,田野

禅 诗

◎佛 印麻砖作镜不为难,忽地生光照大千。堪笑坐禅求佛者,至今牛上更加鞭。 选自《禅诗百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