紫虚居士:如何获得圆满的人生
2025-04-27 06:46
如何获得圆满的人生(一)
药师山紫虚居士
一、摘要
本文说明什么是人生的价值及人生观的种种,也提出如何在人生中能无怨无悔的度过,直到往生时能无憾无恨!
二、人生价值认定的重要性
佛教中有说修行人都要发大愿,因地时有大愿,果地才会有大成就。例如,南无阿弥陀佛在因地当比丘时就发下四十八大愿,到果地终究成为名号响亮的佛。愿力是修行的指标,没有愿力修行将失去方向,甚至误入外道。人生也是如此,虽然人生只是短暂的时光而不像菩萨道那么长久,但人生中若没有一个自己认同的「指标」,生命的价值就不能确定,那么在人生中生活与工作的「动力」就很薄弱,这样的人,他一生中可能就会陷入生活混乱无方,经常活在矛盾不安之中,甚至痛苦烦恼无有止尽。
观察近代人的状况可看出,虽然科技发达,医学进步,物质生活也大为改善,病苦也大为减少,但人类精神方面的疾病(如忧郁症等)并未减少,反而有不断增加的趋势,例如:由美国人对妇女快乐指数的调查及台湾自杀人口的增加都显示此事实,也就是:「科技不见得能改善人类的精神生活」。很多人平日就以怨天尤人的方式过日子,也有很多人到往生时还是充满无奈,甚至含怨而终。追究其原由,笔者认为没有正确的人生价值观是主要原因。
三、人生价值观的种种
每个人对人生的价值都有自己的想法,也许有些人弄不清楚这些事,但每个人对日常生活中所发生的事都会有自己的看法,对于所认识的人或公众人物也都有自己的评价,这些就与人生价值的认定有关。简单来说,你如何评断一个人的价值,这大概也就是你自己对人生价值的观点。
由于每个人对人生的看法不同,因此,对人生价值也有不同的认定。例如,唐朝武则天时的官员叫陈子?,他在「豋幽州台歌」中就写下:「前不见古人,后不见来者念天地之悠悠,独怆然(注:哀伤之义)而涕下」的悲歌。又例如汉武帝有一次在山西汾河与大臣们乘舟玩乐时,就因心有所感而写下一首诗:「欢乐极兮哀情多,少壮几时兮奈老何!」像这些人都是对人生抱持「悲观与无奈」,内心经常悲苦难过,就算有丰功伟业的汉武帝也难免如此。悲观的人对人生的价值抱持否定消极的态度,有的人会藉努力工作以掩饰忧愁,有的人会什么事都不做,甚至形成今朝有酒今朝醉的灰色人生。
反之,也有些「乐观」的人,例如古代中国人尽其一生以追求福禄寿为目标,现代的人则为达到「五子登科」而努力。这些人建立其快乐在短暂的亲情、爱情、官位或金钱之上,一旦这些东西消失或人生老去之时,痛苦也如影随形而到,因此,这是愚痴的快乐人生。又例如西洋哲学家尼采等人,以奋斗为人生指标,认为「意志力」可战胜一切,人定可胜天,今日很多人把小孩送去「军事化管理」,这些大多是不明世间因缘成败与聚散之理,像一生坚持此种人生观的希特勒,终因不明天时地利之理而去攻打苏联时一败涂地,故这是不正确的骄慢人生。
又例如民初哲学家罗家伦所提倡的新人生观,他以「立德、立功、立言」为人生价值,这种观点还算不错,但执着在这些有相的功过、言论及道德上,以佛法看来,也都是短暂无常的事,就如同大海中的一个小波浪,因为要依功德、言论来「留名千古」,但千古也只是剎那。故以此三者为人生的价值,笔者认为不是很好。最后一种人生价值观就是笔者一向所推崇的:「佛教中菩萨道的人生观」,其要点是「要为众生离苦得乐而热诚工作,但了知毕竟是空,故不计较一切成果得失。」若我们能以此种人生观作为人生的价值,则生活将会快乐无烦恼,其对人类社会也会有贡献,又因为不计得失,社会也比较容易达到和谐无争的境界,孔子的大同世界也由此得以实现。
四、如何实现圆满的人生?
以下是笔者的意见:
(一)要以菩萨道的人生观作为人生的价值
凡是能使众生离苦得乐之事,都要努力去做,不论事之大小,要深心去做、要主动去做、要不计成败得失。且要观世间如幻,不执着做事的成果与回馈。
(二)要破除自己内心的四种障碍
佛教《佛说八大人觉经》中有「摧伏四魔出阴界狱」之说,此中「四魔」就是四种心理障碍,包括病魔、死魔、烦恼魔、五阴炽盛魔。我们对这四种障碍要克服,否则人生难以圆满,故笔者在此特别提出。大略而言,就是每个人对肉身的病苦与死亡要有准备与对治之法,对心中的烦恼要设法转化,对各种尘境的过度执着要克制,详细内容请参考《药师山通讯》第62 期及紫虚居士所写《佛说八大人觉经白话注解》。笔者在此仅对「烦恼魔」做一些补充说明。人的烦恼很多,佛经说众生有八万四千烦恼,这就是说明烦恼无量之喻。在高层次上,要观世间一切法因缘所成,源于自心妄想、要观如幻不可执着,若观想成就则不会为烦恼所缠。但就一般人而言,笔者提出以下意见给各位参考:
(1)要有好的谋生技能(属知识层面),以免生活无着而生烦恼。
(2)对感情问题(爱情、亲情、友情)要适当处理,要以佛法中慈悲观及因缘观的原则作为处理的依据。
(3)对父母要孝顺但不粘着,要以佛法的慈悲心与因缘观面对父母。
(4)对同事要包容与慈悲,要以慈悲心为基础去包容各种不同意见的人。
(5)要宽恕他人,努力做到不念旧恶与不憎恶人。尤其当你拥有权力可处置你的仇人之时,宽恕之心更加难能可贵。
最后笔者以南非黑人领袖曼德拉总统之言行与各位读者共勉:
曼德拉因反对白人统治,曾被关在孤岛中长达27 年之久,且有两个狱卒长期「伺候」,当他离开监狱时就说:「若我不能把怨气与悲情留在身后,则我等于未离此囚室。」
(或是:「自己若不能把悲痛与怨恨留在身后,那么我其实仍在狱中!」)。他当选为总统之后,完全不对害他的白人作任何报复行动,而且还请这两位狱卒参加总统就职典礼,并感谢他们二位过去对他的关照。这就是了不起的「宽恕」,他做到佛教所说:「不念旧恶,不憎恶人」。
如何获得圆满的人生(二)
药师山 紫虚居士
一、前言
在前文「如何获得圆满的人生(一)」中,笔者比较强调一些人生观的确立及一些思想上的「了解」,在本文中,笔者主要强调「如何修行」,在此是以「自力修行」为主,希望由此强化个人的「内心」,改变个人的内心,此中所依据的道理都是佛教中所修习的。
二、要自心忏悔
人若能经常自心忏悔,则可改善自心,也可以减少自己的骄慢,忏悔要针对两点:
(一)因为自己不舍尘境贪恋世间,以致轮回六道不得解脱,应该向诸佛菩萨忏悔,愿早除贪欲、成佛解脱。
(二)因自己贪欲造诸种恶业,在漫长轮回的世间中伤害无数众生,使很多众生受无量苦,在此向这些受苦的众生忏悔。
一个人若常如此忏悔,则会受到佛菩萨的加持与护法的护持,来讨因果及怨气的众生对知道忏悔的人也会手下留情,给予伤害会大为减轻,故忏悔是很重要的事。发心忏悔要诚心,不可有骄慢,否则成效会减少。
三、要修定力
修定力的方式很多,例如数息、看自己所吐出的气息等,甚至一心念咒、念佛都可以。常修定力可改善身体状况,也可以减轻内心的各种压力,又可增加工作效力,对修行人而言,由此可控制自心,能对境不乱,甚至改变外在境界。见《杂阿含经》。
四、要修观想
观想是先修定,使「心念统一」,然后起心观照,如此效果才会强大,若不先「统一心念」,则是一般人平时的「乱想」,没有什么大用处。修观想的主要用途在于转化自心,以期去恶向善、改邪为正。笔者认为以下几个佛教中常用的观想对一般人都很有用:
(一)修慈悲观
这是使我们转化对人嗔恨的有效方法。慈悲就是使人
「离苦得乐」,但我们为什么要使人离苦得乐?这就要修慈悲观,由此建立自心、强化自心对此观念的「认同」。修法上要由「轮回观」、「因缘观」先修,再修「报恩观」,如此才能成就「慈悲观」。详细请参考紫虚居士所著《学佛的基础与步骤》第95 页。慈悲观若有成就,则一个人在世间的烦恼将大为减少,因为人的很多烦恼大多来自对他人的嗔恨。
(二)修因缘观
修因缘观就是要观「世间一切现象都是因缘和合而成」,因缘在则善待,缘尽则祝福,要以此观点去面对亲情与爱情。对金钱、官位等则要观,缘在则善用以度生,缘尽则不执着、不悲伤。对名、食、睡等欲望则要以随缘之心面对,观如幻而不着。因缘观若修成,则对很多俗事的牵挂可以自在放下,烦恼可大为减少。
(三)修平等观
要常观「众生皆有佛性,一切法体性皆平等,我不可骄慢」。由此来克服自心骄慢与傲慢。骄慢心是做人与修行最大的障碍之一,也是做事失败的最大因素。
(四)要修空观
要常观「一切法体性是空,意识心所生之一切法都如幻不可执为实有」。由此观照则可得「空慧」,如同得到一把利剑,可断除对世间尘境的执着,由此心得自在,烦恼不生。
(五)修无常观
要常观「世间之一切现象皆无常,变化不定,不可执着」。人的心随时在变,世事也是变化不停,物质世界的宇宙也不断在改变,对于世间各种事情,例如,爱情、亲情、官位、钱财、名位等都要观无常,更要观自身的肉身无常,随时会病痛,甚至会死亡,因此,要精进修行不可荒废。
(六)要修信根
要常观「佛经及佛菩萨所说都是真实语,要相信不疑」。对诸佛菩萨若能深信不疑,则内心会有强而有力的依靠,若此信根成就,则念佛较可得「佛力加持的利益」,也可克服一切恐怖害怕,这一点在人往生时会有很大的帮助。
五、要学习五戒及修十善
「五戒」就是不杀生、不偷盗、不邪淫、不妄语与不痴,这些内容也大多是今日的道德、法律、环保,以及「人道主义」等所说的内容,把五戒学习好,违法的事及不道德的事也就不会去做。除了消极的守好戒律得以不做恶事,更要积极做善事,也就是行「十善业」,其内容是要做到不杀生、不偷盗、不邪淫、不两舌、不妄语、不绮语、不恶口、不贪、不嗔、不痴。详细内容在很多佛教书上都可看到,在此不详述。
此中所说「不痴」就是不做一些「痴的行为」,例如,饮过量的酒、吸毒、甚至抽烟成习,皆属「痴行」。又例如违背环保之行,引来后患无穷亦属「痴行」。「不嗔」就是自己不起嗔恨,也不作引起他人嗔恨的行为,例如半夜吵闹他人就是「嗔行」。「不贪」就是自己不贪钱、不贪名等,不做贪的行为。十善业若能成就,在人间就是一个善心、善良的人,在佛教就说,此种人来生也会生为上等人,甚至投生到天界,成为天神之类的众生,享受各种福报,不会沦落到各种恶道(如畜生、饿鬼、地狱)去受苦。在佛教认为「十善业」是各种修行法门的根基,一切法门都要由「十善业」起修。若一个社会中的人都能行此十善业,那就没有战争,不生人祸,甚至天灾也会大为减少,人间也「接近」净土的境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