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佛笔记

紫虚居士:以现代知识解读佛经中的各种世界
2025-04-27 06:42

一、前言

二、华严经中的世界成就品

三、《华严经》中所说的「华藏世界」

四、《无量寿经》中的西方极乐世界

五、长阿含经中的娑婆世界

六、科学家所知的宇宙

七、比较科学家的宇宙与佛经的娑婆世界

八、佛教如何看这些世界

九、结语

一、前言

在寂静的夜晚,我们抬头可看到无尽夜空中,闪烁着无数的星星,有时还有灰白色带状的「天河」。这些现象使我们很容易会想到「宇宙」到底有多大?其中有些什么东西?经过古今中外很多人的共同努力,成就了今日高度发展的天文学;科学家已发明了很多工具,可以直接或间接观测这些星星的状况,对宇宙也有了一些初步的了解。在另一方面,宗教或哲学家自古以来也有很多对宇宙的描述;此中,佛教在这方面着墨较多。在佛经中,很多地方可以看到很生动的描述各种世界;例如,大家最常听到的「西方极乐世界」,这是很多佛教信仰者想往生的世界。又例如,「娑婆世界」这是人类自己所居住的世界,此世界在《长阿含经》与世亲所著的《俱舍论》中,都有详细的描述。在《楞伽经》中,也提到世界有很多种相状。《华严经》对世界的描述更为彻底,在「世界成就品」中,就有详细描述世界的成因、相状、体性及依住等问题;其在「华藏世界品」中,有详细描述「华藏世界」的状况。但由于佛经中所说这些世界,在科学上至今大多尚不能证实,因此,只能是「信仰」的层次。例如,对西方极乐世界是否存在,就是个人信仰的问题,科学上无法提供任何资料。至于我们人类所居住的地方,佛经中有提到「南赡部洲」,其也对我们居住的南赡部洲有相当清楚的描述。佛经中也说我们的世界属于娑婆世界,或三千大千世界中的一部份,因此,我们可以由目前人类所知的宇宙及地球的各种资料,与佛经中的描述做比较,看看佛经所说是否合乎科学;但直接比较似乎有困难,因此,很多人对佛经所说的「三千大千世界」结构就很不认同。在本文中,笔者以自己的观点,对佛教所说的世界,做一些探讨,请有缘的读者多多指教。

另外一件事要在此说明,我们一般人所说的宇宙或世界,不是只指空间,它尚包含时间。佛经上有说「世」是时间(三世之义);「界」是界限,空间之义。也说「宇」是古今,是时间;「宙」是指空间。在本文中,我们主要是说明世界的「空间」部份,故若以「国土」说明,似乎比较恰当,例如说「西方极乐国土」。国土又有分净土与秽土,故说「西方极乐净土」更为适当。但一般人常以「世界」称某一国土,故本文亦以世界称之。实际上,若以近代科学的「相对论」观点,时间与空间二者是不可分,彼此有关;由此而言,以世界说国土也没有什么不对。

二、华严经中的世界成就品

《在大方广佛华严经卷》第六,世界成就品第四中,普贤菩萨承佛威神力,以神通观察一切世界,说出与世界相关的十种事,包括(一)世界起具因缘。(二)世界所安住。(三)世界的各种形状。(四)世界的体性。(五)世界以何庄严。(六)世界以何法得清净。(七)世界中有何佛出世。(八)世界存在的时间。(九)世界为何会有改变,例如由好转坏或由坏转好等原因。(十)各世界中有那些共同之处。

关于世界生起的因缘,经中说有无数的原因,大略可有十种:(一)如来神力之故。(二)法应如是故。(三)一切众生行业所感故。(四)菩萨所成就。(五)众生与菩萨共同善根所集。(六)菩萨的愿力所成。(七)菩萨不退行愿所成。(八)菩萨清净胜解自在力所成。(九)诸佛成道时,自在势力之故。(十)普贤菩萨自在愿力之故。由此十种因缘中,大致可归纳成三类,(一)佛菩萨之愿力与神力,(二)众生之业力,(三)诸法本来如此。这三类使世界生起的原因中,「诸法本来如此」这一项,是我们最感兴趣者。我们观察到的物质世界,其成就的因缘很多就是「法本如是」;例如,物质间有互相吸引之力(如今日科学家所说的万有引力、电力、磁力、分子间的作用力等),这就是世界的一种「本有之法」(本有的现象)。此种「吸引力」就会使物质粒子不断聚集,久之,就成为大的物质,甚而形成各种星球之类。这就是《世界成就品》中所说的「法应如是」的一种。其他原因,例如物质分子间的热作用力,使物质膨胀,使星球产生爆炸消灭;又例如万有引力的作用与物质爆炸时物体所具有的速度,会使小物体绕行于大物体的周围,如此形成星球的运行,这些都是「法应如是」之例。

关于「世界依何而安住」,经中例举了十种,事实上有无数多种安住之法。例如依虚空安住、依宝光明安住、依佛光明安住、依佛音声安住、依一切世主身安住、依菩萨身安住、依普贤菩萨愿力所生、依如幻业生、及依一切差别庄严海安住等。由此,我们可以看出一个世界之存在是有很多种安住之法,例如娑婆世界即是安住在虚空之中。本经告诉我们有些世界是安住在光明中,也有安住在音声中或安住在佛、菩萨或神的身上,这是很难想象的事。但我们可以想象一些「寄生类」生命,例如寄生在人体中的寄生虫,它们的世界就是依人身而安住;寄生在某些植物的生物,它的世界就是依植物身而安住。而树身又安住在地球上,地球又安住在虚空中。我们可以说「世界」是每个众生自己觉知所现、所感的范围,例如,蚂蚁所认知的「世界」与人类就不会相同。鱼类所认知的世界可能只是水,而水安住在地球中,鱼类可能并不知道。蚂蚁也许不知道它所住的世界是安住虚空之中。故佛经说有的世界安住在佛菩萨或神的身中,这也不无可能。

关于各种世界的形状,华严经说有无数种,经上说:「或圆或方或非圆方、无量差别,或如水漩形,或如山焰形,或如树形,或如花形,或如宫殿形,或如众生型,或如佛形,如是等,有世界海微尘数」。以今日天文学的观测,宇宙中很多星系或星云,其形状就有圆形、扁平形或螺旋状等。又例如寄生于树上的寄生虫,其世界就是树形;寄生于人体的寄生虫,其世界即人形。因此,《华严经》所说相当合乎科学所说。

关于构成各种世界的体性,也就是世界由什么所构成,在华严经中有说:「以宝庄严为体、以宝光明为体、以种种色光明为体、以不可坏金刚为体、以佛力持为体、以妙宝相为体、以极细宝为体、以香为体、以宝焰为体,以一念心普现境界为体、以佛音声为体等」。由这段文字可知,世界可由光、音、宝、金刚、火焰、香,甚至心力为构成之体。例如经中的偈说:「或有诸剎海,妙宝所合成,坚固不可坏」、「或是净光明一切光庄严,依止虚空住」、「或有诸剎海、从于愿力生。犹如影像住,取说不可得」。在今日科学上所观测到的星云中,就有见不到实体的X光或无线电波星云,这些很类似经中所说的以「光明为体」的世界。又例如天文学上所观到的极高密度星球,如中子星之类,就类似「金刚所成,坚固不可坏」。而像地球等,就是「诸微细宝所成」。像高温的太阳等恒星,就类似以「火焰」、「光明」等所成。因此《华严经》对世界组成的开示,与科学所知也大致吻合。

至于世界转变(也就是变好或变坏、由存在转变而消失等)有无数多的原因,其中包括:「法如是故,世界海无量成坏劫转变」,这一项就包括我们物质世界转变的原因,这是「法如是之故」,可以说物质间作用法则使然。此外,本经中还强调居住其中众生的精神力量会改变其世界,例如经中所说:「染污众生住故,世界海成染污劫转变」,这是说众生心染污而住在此世界,则此世界就转变成染污。又说「修广大福众生住故,世界海成染净劫转变」、「信解菩萨住故,世界海成染净劫转变」、「诸菩萨云集故,世界海无量庄严劫转变」等。佛教常说世间的好坏、社会的和或乱都是其中所住众生的「共业」,《华严经》在此即说明这种道理。

三、《华严经》中所说的「华藏世界」

《华严经》在卷八第五品中,就叙述华藏世界的状况。经中说此华藏世界是世尊毗卢遮那如来,在无数劫长时间行菩萨道,亲近无数佛修清净业所成就者,如经中偈说:「世尊往昔于诸有,微尘佛所修净业,故获种种宝光明,华藏庄严世界海」。此华藏世界是风力所持,于虚空中安住,且是清净无垢的世界,世界中之一切皆是毗卢遮那如来之神力而现出庄严、清净及光明之相。故可说是「华藏净土」。经上说此世界,是由风轮在虚空中支持一个「普光摩尼香水海」,海中有一朵大莲花,华藏世界海就安住在此大莲花之中。华藏世界海周围有「金刚轮山」围绕。轮围山内所有大地皆金刚所成、清净平坦、众宝分布其中,此大地中有无数的「香水海」与「香水河」,皆妙宝所成,香水流于其中,香花遍开其畔,处处有佛演妙音,宝树宝林各种光明庄严处处普现,皆是佛力所显现。在这些数量众多的「香水海」中,有很多「世界种」安住其中,每一世界种之中,有无数「世界」安住其上。依笔者所了解,「世界种」是指由某些因缘而集合的一些世界,这是毗卢遮那法身佛所化的报身佛所住的世界;其上的各个「佛世界」,则是毗卢遮那应身佛或其他有缘的应身佛所教化的世界。而此「华藏世界海」全体,则是法身佛毗庐遮那如来无数劫清净菩萨行愿所化之净土。

这些「世界种」有如前面文章所说的各种不同安住方法、不同形状、不同体性、不同庄严方法、不同劫住时间及不同转变因缘等。依本经所说,华藏世界大轮围山内的香水海无数,本经中例举110个香水海,其皆有名称。海中有无数「世界种」与「佛世界」,经中也举很多例子,说明在其世界种或佛世界中住世渡生的佛及其特性。经中提到在华藏世界所住的大莲花中央,有一香水海名叫「无边妙华光香水海」,其上有莲花,花上有世界种,名叫「普照十方炽然宝光明世界种」,有无数佛世界安住其中,此世界种由下往上有20层,无数的佛世界分布其中,这些世界有不同形状,不同依住及不同性质。其最下层中央有一佛世界,周围有「微尘数佛世界」围绕。其第二层中央有一佛世界,周围有「二微尘数佛世界」围绕,如此往上,直到第二十层,其周围有「二十微尘数佛世界」围绕。依笔者了解,所谓「二微尘数佛世界」就是有两团、两堆或「两群」,每一群中有很多佛世界所集合而成;就如同今日星团或星云,由很多星体集合成群。在此世界种的第十三层,有一个世界叫「娑婆世界」,周围有「十三微尘数世界」围绕,其佛即毗卢遮那如来世尊。由于这一段文字,使很多人认为毗卢遮那如来与释尊是同一佛,其实这是误会;依笔者所知,此第十三层含周围十三群佛世界,全体是应身佛毗卢遮那所教化的世界,而其中央佛土才是释尊所教化的娑婆世界。毗卢遮那佛以净土之相现此娑婆世界,而释尊则为教化刚强顽劣众生,以秽土之相现此中央的娑婆世界。

又在《华严经》卷十二第七如来名号品中,对释尊的名号有如是之说:「如来于此娑婆世界,诸四天下,种种身、种种名,或名一切义成,或名狮子吼,或名释迦牟尼,或名第七仙,或名毗卢遮那,或名瞿昙氏,此四天下东或名金刚,如是等,其数十千,令诸众生各别知见。此娑婆世界有百亿四天下,如来于其中有百亿万种种名号,此娑婆世界东,次有世界名密训,如来于彼,或名平等,或名大仙师,诸佛子,如娑婆世界,如是东方百千亿不可数世界,如来名号种种不同,南西北方上下四维亦复如是」,这一段经文中也提到释尊亦有时名号为毗卢遮那,因此,有些人就认为释尊即毗卢遮那佛,二者相同(即有同一如来藏之义);但依笔者所知,此为误会,此段经文只是说释尊以各种名号,在各世界依众生根器不同而为其说法渡生,只是有时亦叫毗卢遮那佛,如此而已,不是指二佛为同一佛。依笔者所知,此乃当释尊要对与毗卢遮那佛因缘较深的众生说法时,会以此名号较为方便。此段经文亦说明一个娑婆世界有百亿四天下,一百亿是1010,而三千大千世界有109个四天下(即小世界),因此,娑婆世界的大小大概是「三千大千世界」的10倍。但依笔者所知,此娑婆世界是指华藏世界中央世界种之上第十三层所有的国土,不是只指中央释尊所化的国土;释尊所化娑婆秽土的范围,大概有百个中千世界到一个三千大千世界。在《华严经》中,并没有「详细」描述我们所住娑婆世界的详细情况,此在《长阿含经》与世亲的《俱舍论》中有详述,下文再予说明。

四、《无量寿经》中的西方极乐世界

释尊在阿弥陀经与无量寿经中都有详细开示西方极乐世界的状况。在无量寿经中,释尊开示,此极乐世界是阿弥陀佛在因地时,以法藏比丘身修菩萨行,累积功德无量无边,完成誓愿而圆满成就之净土。此净土「具足一切庄严,永无众苦,亦无诸难、恶趣、魔恼之名。无大小江海、丘陵坑坎荆棘沙砾。亦无铁围、虚弥等山。唯以自然七宝、黄金为地,宽广平正,不可限极。微妙奇丽、清净庄严」,经文中又说此净土有很多「宝树」,由一宝或多宝所成,又有「菩提树」,高四百万里,众宝所成,此树在微风吹动时会演「无量妙法声音」。无量寿佛的讲堂精舍七宝庄严,周围有泉池交流,地上有菩萨、罗汉等在修行。泉池之畔有香树无数,出种种香。此水或急或缓或温或冷,随众生意而现,且其水波皆演微妙法音。此土又有「七宝池」,中有莲花,十方世界往生此净土者,皆于此莲花中自然化生。此土所有众生,容色微妙,超世希有,所处宫殿衣服饮食犹如他化自在天王,一切所需皆随意念,一切所食,但见色闻香,「以意为食」。此土之堂宇房舍或在平地或在虚空皆极庄严,皆随意现。众生皆在幽隐的房舍中修行。此为西方极乐净土之相状,其结构甚为简单,不像华藏世界那么复杂。

五、长阿含经中的娑婆世界

释尊在《长阿含经》中卷第十八世纪经阎浮提品中,就详细开示有关我们所住的娑婆世界,释尊所开示的娑婆世界,是由「小世界」为最小单位扩充而成。在经文中,「佛告诸比丘:如一日月周行四天下,光明所照,如是千世界,千世界中有千日月、千须弥山王、四千天下、四千大天下、四千海水、四千大海水,四千龙、四千大龙、四千金翅鸟、四千大金翅鸟、四千恶道、四千大恶道、四千王、四千大王、七千大树、八千大泥梨(地狱之义)、十千大山、千阎罗王、千四天王、千忉利天、千焰摩天、千兜率天、千化自在天、千他化自在天、千梵天,是为小千世界,如一小千世界,尔所小千千世界,是为中千世界,如一中千世界,尔所中千千世界,是为三千大千世界,如是世界周匝成败,众生所居名一佛剎」,在此段经文中说明此娑婆世界的空间分布状况,一千个小世界集合成一群,称为「小千世界」,依笔者所知这些小世界在此群中的分布不一定很均匀。一千个「小千世界」又集合成一群,称为一个「中千世界」,一千个中千世界之集合,则称为一个「三千大千世界」,这是众生所住之处,称为一个「佛剎」。此即一佛在教化之处,此处是指释尊自己所化的「娑婆世界」,也就是《华严经》中所述「华藏世界」中央世界种上,第十三层的中心部份。一个「三千大千世界」有十亿个须弥山,四十亿个南赡部洲,十亿个日月。而《华严经》中所说毗卢遮那如来所化的娑婆世界有百亿个须弥山,百亿个日月,故它是第十三层含周围十三群佛土的总合,由《长阿含经》与《华严经》相对照,可知释尊所化的娑婆世界「约为」毗卢遮那佛所化娑婆世界的十分之一。

在《长阿含经》世纪经中也开示「小世界」的状况,经文中说小世界是由地、水与风三轮所支持,最下为风轮,依虚空而住。小世界的中央是「须弥山」,此山高出水面84000由旬(约110万公里),其水下部份亦同高。须弥山半山腰有四大天王宫殿,山顶有三十三天宫,帝释住在其中,在三十三天之上虚空中有欲界、色界与无色界诸天宫,包括焰摩天宫、兜率天宫、他化自在天宫、梵加夷天宫、光音天宫色究竟天宫,空无边处天,有想无想处天。经文上说非想非非想天(即有想无想处天)是众生边际,众生世界,一切生、老、病、死、受阴、受有、齐此不过。

经上说在须弥山周围大海中,有八重大山,离须弥山最近的叫「伽陀罗山」,此山高42000由旬,依次降低,最外围的山叫「金刚山」,此山只有300由旬高。在须弥山的四面有四个洲,其南边即人类居住的「南赡部洲」,又名「阎浮提」。经上说此土南狭北广,纵广7000由旬。经文中又说四洲各有一棵大树王,南洲大树王名「阎浮」,此树高百由旬(约1300公里),其树围700由旬。经上又说在此小天下中,有各种植物,例如木瓜、甘蔗、竹子、栴檀等,有很多水池,也有很多动物,例如象王、龙王等。经上说雪山顶上的阿耨达池,七宝合成,阿耨达龙王居住此中,此龙王没有一般龙族的三种痛苦:即被热风灼身烧肤之苦、恶风吹龙所住宫殿使龙失去宝衣之苦与被金翅鸟吃食之苦。又说雪山之东有毗舍离城,其附近有洞穴名「善昼」,妙音干达婆王及五百眷属居其中,在此洞穴北面有一棵大树,名「善住」,其下有大象王,身纯白,力能飞行,随行有八千象王。

《长阿含经》中,对四洲的北洲有详细描述,此洲名叫「郁单日洲」,其土正方,纵广10000由旬,有大树王高百由旬,此土的土地平整如常,没有坑坎,沙丘等,有自然而生的梗米可吃,其人住在天然的树下,有庄严树、衣树等自然提供衣服及庄严之用具。其人民没有病痛、蚊虫之苦,到处香花异草,无有冬夏之分,人的长相皆相同,不会衰老,皆如南洲二十几岁的年青人。大小便时,此土地自然开,结束后地又合起来。男女若相爱则嬉戏七日即怀胎,七日后就生产,胎儿放在街道中,由过路人以手指给小孩吸吮,即出乳汁,七日就长大成人。人死之后,不哭泣,也没有葬礼,只要放在街上,自然有鸟将尸体接到其他处所。经中说此土之人不受十善,但自然行十善,寿命千岁,死后往生天上。至于我们所住的南赡部洲,在《起世经忉利天品》有简单说明,只说人寿约百岁,以贩卖各种物品为生及人类有嫁娶等,其余未详说。《长阿含经》世纪经地狱品有提到娑婆世界中有各种地狱,有所谓「八大地狱」,每一个大地狱又有十六个小地狱,其位置在世界外围的两「大金刚山」之间,经中说此二山中间窈窈冥冥,日月光所不能照。此二山中,除了八大地狱外,还有较轻罪所受的「十地狱」。这些地狱的众生都受各种痛苦无有间断。《长阿含经》也提到在阎浮提南边金刚山内有阎罗王的宫殿,此王所治处纵广6000由旬,中有阎罗王居住,有火热的铜镬自然现前(业力之故),阎罗王会被大鬼王捉住放在铜镬上,并灌热铜汁于其口中,王全身热烂,但受完罪后,王又与宫女嬉戏娱乐,其有福诸大臣亦皆如此。阎罗王与其「三使者」会同审判罪人,有罪者即送入大地狱中。在《长阿含经》中,也提到娑婆世界有《阿修罗》众生存在,经中说其位置在须弥山北大海水底下,其城纵广8万由旬,皆七宝所成。其城内有阿修罗王宫殿、讲堂、园林及臣下所住宫殿等。阿修罗世界,除大阿修罗王外,尚有很多不同阶段的各种阿修罗小王。《长阿含经》中也提到一件很值得注意的事,经上说:「一切人民所居舍宅皆有鬼神,无有空着,一切街巷田衢道中,屠夫市肆及丘冢间皆有鬼神,无有空着。一切树木极小如车轴,皆有鬼神依止,无有空着,一切男子、女人初始生时,皆有鬼神随逐拥护,若其死时,彼守护鬼,摄其精气,其人则死。」以上简述《长阿含经》对娑婆世界的描述。此外经中也说出阿修罗与帝释天的战争,又提到阿修罗势力的增长与否,与人类的恶业增长有关,这一点说明整个娑婆世界存在有「共业」关系。至于娑婆世界的成住坏空过程,此经中也有详述,有兴趣的读者可自行参阅。

六、科学家所知的宇宙

由于近代科技的高度发展,天文学的进步也很快速,目前科学家已可由仪器观测到100亿光年范围内的天体现象(注:1光年是光行一年的距离,其数字是94605亿公里,约9.51012公里,例如有名的织女星离我们有27光年之遥)。此100亿光年约合1023公里,这大概就是人类目前所知的「宇宙大小」。目前已发现此宇宙中约有10亿个与银河系相同的星系,「银河系」是人类所在的星系,其直径大约有10万光年,整体看起来,类似中间凸起的圆盘,而我们的太阳系在银河系的边缘。银河系中共有大约1011个恒星,形成约1000多个星团。因此每个星团大约有108个恒星。除了这些物质密度较大的星系,宇宙中尚有密度很低的星际物质充斥其中,包括一些尘埃或气体分子,此外,宇宙中也充满各种辐射线,例如可见光,X线,线,微波、各种高速粒子(称宇宙线)。宇宙中这些物质、辐射线等,在重力、热力等交互作用下,形成复杂的宇宙现象,例如星球出生,死亡、爆炸、再生、黑洞现象等,这就是《华严经》所说的「法尔如是」。除了观测外,科学家们也企图想由实验室中去了解宇宙「最初」的状况,也用理论去创造各种「宇宙模型」,目前比较容易了解的宇宙模型为「泡泡论」之说,其理论说宇宙物质的分布就如一个大泡泡内中有很多小泡泡,此大泡泡又含在另一个大泡泡中,如此无尽的扩充到无限。反之,也有科学家认为物质在宇宙中的分布可能只在某些区域,其它都是虚空无一物。总之,有很多理论存在,但皆「不能证实」。

七、比较科学家的宇宙与佛经的娑婆世界

本师佛在《长阿含经》中所开示我们人类居住的娑婆世界,其中的须弥山等,到底在那里?很多有兴趣的人士有不同说法,有很多人认为是喜马拉雅山(早年笔者开始学佛时,也认为如此),也有人说是北极,也有人说是银河系盘状星云中央凸起的部份,为了比较佛经与科学家所观测的结果,我们先将一些相关的主要数据列于下面:

(1)须弥山离水面高84000由旬,即约114万公里(若1由旬等于13.6公里),由佛经记载得知,欲界顶离人间约3400万公里(3.4107)。笔者也依据《长阿含经》所说,估计由须弥山中央到其周围八个山的最外边缘,得出其距离约为470万公里(4.7106),经中也说,支持世界的地轮厚16万8千由旬,水轮厚三千三十由旬,风轮厚六千四十由旬,总计约240万公里。由佛经中,也看到大海底有很多龙宫,其大小宽广可达8万由旬(约合一百万公里),海底也有一些阿修罗宫殿,宽广也有到百万公里者,佛经中也有记载在人类所住地下6000公里处有饿鬼城,其宽广达36000由旬(约合50万公里)。

(2)科学上目前已观测到一些资料,包括:太阳直径约140万公里,地球平均直径约1.2万公里,其总面积约5.1亿(5.1108)平方公里,此中约1/4为陆地。且有证据显示约一亿年前,地球陆地是一整块,并未如今日之分成多块。至于本星系(即我们所住的银河系),其形状为圆盘形,中央凸起,此圆盘之直径约为1018公里,其厚度约为1016公里(指中央部份)。

由这些资料与前文的资料,笔者认为我们目前已知的宇宙(即100亿光年范围内)就是与人类有因缘的娑婆世界(即释尊所教化的世界)。科学家说,宇宙中约有10亿个类似银河系的星团,也就是有10亿(109)个银河系,若娑婆世界即我们所知的宇宙,佛经说此为一个「三千大千世界」,则其中有10亿(109)个「四天下」(即小世界),因此,推论得出一个「小世界」大约相当一个「银河系」的范围。若如此,则《长阿含经》中所说的「海面」应是指银河系盘状星云横向中间剖面。

若须弥山在盘状星云的中央凸起处,则由科学家资料与佛经所说:须弥山高约114万公里,地、水与风轮总厚度240万公里,欲界诸天高度约3400万公里,若此三者皆在中央凸起部份,则总高度约为3754万(约3.7107)公里,此数字与科学家所观测到的厚度1016公里,二者相差甚多;但若将色界天宫加入,则有可能。又由科学家观测得知,此银河系中约有1000个星团,这些星团可能是《长阿含经》中所说的一些陆地、宫殿、湖泊及八大山之类。其中八大山,可能是在盘状星云中较厚的中央部份。《长阿含经》中记载,此八大山的最外围名叫「金刚围山」,过此不远有大海水,北岸有大树林,林中有很多大树、木瓜等植物,其每棵枝叶所覆面积纵广各50由旬(约合45万平方公里)。经中提及40棵大树之名,然后是大片空地,又有花池,此外,尚有郁禅山、金壁山、七黑山及雪山、大浴池等。须弥山北面海底尚有阿修罗大小不同宫殿,有宽广各8万由旬者。海中尚有很多龙宫,住各种龙王,宫殿大小也有八万由旬(约100万公里)。山南有金翅鸟王的宫殿;南洲地下有馈鬼城,宽广各36000由旬。除此之外尚有很多地狱。这些非虚空部份与科学上所观测到的1000多个星团,可能有密切关系。我们可能看到其中某部份,此中很有趣的是太阳(恒星之一)的直径与各龙宫、阿修罗宫殿的大小大约相同。

至于佛经中说日与月绕须弥山,这与科学上所知,银河系中各星团都绕着盘状星云中央运行,二者不相违背。(注:月亮虽绕地球而行,但在银河中心看,日月皆绕中央部份运行。佛经中说日宫及月宫中有日天子与月天子居住其中,他们主导放日月光;我们虽见不到天子及宫殿,但可见其光明与放光的主体(即太阳与主体))。再看看我们居住的地球与佛经所说的南赡部洲,二者是否相合,《长阿含经》中记载,南赡部洲,纵广各7000由旬,其地南狭北广,由此估算其长宽各约9.5万公里,面积约9109平方公里,此比地球陆地总面积约大18倍。其他佛经有说,须弥山周围有四洲为东胜身洲,南赡部洲,西牛贺洲,北俱卢洲,东胜身洲其状如半月形,其人身形胜故,名胜身洲。南赡部洲,其状上大下小,亦称南阎浮提,有大树故名。西牛贺洲其状周圆,其地多牛,以牛为货,故名。北俱卢洲,其地方正,此洲人寿千岁,衣食自然,唯无佛法,是八难之一。这些叙述用吾人科学知识如何解读?依读者之了解,释尊当年在印度,定中以佛之殊胜天眼所观,须弥山在其之北方,故说其所在之南赡部洲在须弥山之南方。故所谓南赡部洲,有佛法盛传之地是指印度、中国、日本、泰、马、中亚及非洲等地。南北美洲在印度之东,故应是相当于佛经中的东胜身洲。北极与苏俄在印度之北方,故应是北俱卢洲,而澳洲在印度之西南,此应是相当于西牛贺洲。北洲由于是寒冰所盖,故看起来是地平整如掌。至于释尊当年所见住于此地之人,寿命千年,衣食自然,也许人数很少,未有记载,或未被发现,也不无可能。今之澳洲多牛,也尚正确,至于南北美洲当年之原住民,其身殊胜,也不无可能。至于这些洲的陆地面积比佛经所记载少很多,这是因为吾人业障之故,若能见到陆地周围之红外线或气,则就会有可能如佛经所说之面积。另外一点,若依佛经所说,则在银河系中应该只有地球一处有人类;但在宇宙中,有10亿(109)个银河系,则就有10亿(109)个类似人类所住的南赡部洲,其中皆有与我们相同的人类,此有待未来科学家去证实。由以上这些资料相比对,虽不能很正确的说明佛经所说与科学所知完全相符合,但应该可以说「二者不相违背」。

八、佛教如何看这些世界

依笔者的了解,「世界」是一些有缘「众生」的聚集而成,这些众生包含有情众生与无情众生在内。所谓有缘是指起心有「交集」,也就是有某些相关因素,这些无情的众生,笔者称之为「尘」,每个尘皆有自己的如来藏,「尘」是属于「相」,但不是吾人所见的现象(佛教称此为法),吾人所见所知的现象都是尘、根、识和合所生的「意识心」。至于尘的相状为何,吾人不得知,只能说它是一些与我们有缘的众生。这些众生也是因为无始无明之故而妄现于各世界。而法尘不同,其乃妄想所生。由这种「尘」聚合加上三界有情众生,形成有情众生的各种世界,释尊的娑婆世界即属此种。至于阿弥陀佛的西方净土则与此不同,其国土乃阿弥陀佛由不空如来藏的智种子变现而成,即其国土与阿弥陀佛皆来自同一个如来藏。一些有缘众生依佛力之加持而安住于此净土中。至于「华藏世界」,此土部份是由毗卢遮那佛的如来藏所化现,有些则是有缘众生(即尘)由佛力召引或依因缘自聚而成,这是一个非常复杂的世界。依笔者所知,「尘」有「智尘」与「识尘」两种,前者未有无明遮覆,故可回复其空性,佛所召集之尘即此种;而识尘则具有无明,不易回复其空性,娑婆世界之尘大多属此种,这是「法尔如是」(即因缘自聚)。智尘所成世界大多是属实相(如麻绳蛇比喻中的绳),西方净土即属此。而识尘所成世界,即为凡夫所住之娑婆世界之类。娑婆世界是释尊为渡化一些刚强顽劣的众生,故依众生之业力而现此秽土,此与净土的状况不同。在娑婆世界中有六道众生共同居此世界,但由于业力不同,故所见所觉亦各自不同。释尊在佛经中所开示娑婆世界的相状,此乃释尊以其神通力得知在娑婆世界中存在的各种尘,这些尘乃与六道众生有因缘者;对这些尘,释尊将其「以人类的识能系统现出」,此即佛经中所开示的世界相状。由于人类业力所障,娑婆世界中很多「尘」人类看不见,例如经中所说的龙宫、阿修罗宫、各天宫、地狱等,这些虽看不见,但释尊所说,我们可以了知,此乃因释尊以人类所知方式予以表达之故。以南赡部洲而言,释尊所见就比人类所见宽广很多。又例如人类看见地球呈椭圆形,但释尊所见则为平面。人类所见的「海」,只是释尊所见的极小部份。人类所观测到的很多星球,是释尊所见小世界中「土地」的一部份。另外顺便一提,是六道众生有缘之「尘」不同,众生轮回时,「尘」改变,故依报亦变。

九、结语

佛经中所说的世界,包括净土与秽土两种。净土是佛由不空如来藏智种子所化现,为其功德福报所累积而得成就。秽土是佛为教化刚强顽劣众生,故依所渡众生之业力而现不同之相状。娑婆世界约为一个三千大千世界的范围,此中有10亿(109)个小世界,一个小世界约为人类所知的一个「银河系」(或称本星系)。须弥山及其上天宫,是银河系盘状星云中间凸起的部份。秽土是由很多「识尘」所聚合而成。「尘」是如来藏因无明而妄现,是属「无情类众生」。例如地狱乃有情众生神识及一些识尘和合所成,佛在经中所开示地狱之位置与相状,此乃以其所知地狱之众生与尘,依人类的识而呈现者。大体而言,佛经对娑婆世界的描述与科学目前所观测所得,大致没有违背之处。

End

念佛专精

省庵大师念弥陀佛贵专精,念到功深念自纯。念念圆明真性体,声声唤醒本来人。婴儿堕水频呼母,荡子还家始见亲。却话从前离别事,翻令呜咽泪沾巾。欲得工夫无间断,直须精进始相应。暂时失念云霾日,瞥尔生心蛾掩灯

假如生活欺骗了你

◎ 普希金假如生活欺骗了你,不要悲伤,不要心急!忧郁的日子里须要镇静:相信吧,快乐的日子将会来临!心儿永远向往着未来;现在却常是忧郁。一切都是瞬息,一切都将会过去;而那过去了的,就会成为亲切的怀恋。摘

念佛集句

◎ 觉 鉴一沉迷三途,轮回六道;心尊心使,即言即行。一心念佛,万缘放下;罪业消尽,功德圆成。二深思八难苦,勤修十善业;念佛为捷便,静心是根本。三昼夜兼程证菩提,分秒必争念弥陀。永断贪嗔痴慢疑,根除淫杀

水本静而流动

◎ 真 可夫淫习不难克,难在知淫之所以然。所以然明,则能寻流而得源矣。流譬心也,水喻性也。水本静而流动,能了动外无静,则心可以复性也。心既可以复性,率性而治习,犹残雪扑红炉之焰,习岂能久停者哉。虽然复

以佛心为心

◎ 本 焕信佛的人要以佛心为心,无骄慢心,而有谦下心,服务他人的心,如大地运载一切,供给一切而无厌足的心,忍一切苦而无懈怠的心,对一切贫苦众生施与善根的心。无论顺逆,无论任何时候,都要增进信仰,如山而

智威与慧威

◎ 慧 皎释智威,俗姓蒋,唐朝处州缙云(浙江省永康县北)人。少年时就离俗出家,心游物外。起初拜师于轩辕氏炼丹山,听说天台教学很盛,遂负笈往沃洲石城寺,拜谒灌顶法师,蒙灌顶指示心要,遂了定慧双开、寂照相

宗炳居士

宗炳,字少文,籍贯南阳(今河南邓州)。其母聪辨,富于学识,教授几个孩子,皆有成就。宗炳妙善琴书,尤精玄理。殷仲堪、桓玄都授予他主簿官职,皆不就。刘裕领荆州,复授予主簿,宗炳答说:我隐逸山林,三十年了。

把极乐世界的莲花念出来

净界法师在宋朝有一个越国夫人,这个《净土圣贤录》有讲到。这个夫人福报很大,她领着一群婢女一起共修。有一天发现有个婢女懈怠,几天都不来参加共修,夫人就把这个婢女叫过来,就诃责了一下:你这么懈怠,你这个往

如何是日用而不知

圣严法师玄沙师备禅师与韦监军吃果子。韦监军问:如何是日用而不知?玄沙拈起果子说:吃。韦监军吃了果子,再问同一个问题。玄沙说:这就是日用而不知。这则公案呈现了一个事实:人们恍恍惚惚度日,生活中有太多的不

佛像和佛经可以下载到手机里吗?

佛像和佛经可以下载到手机里吗?◎正如正如法师答:当然可以,但一定要恭敬虔诚。恭敬虔诚,才有功德利益。立佛像、瞻仰礼拜佛像的意义很多,但最重要的一点就是见贤思齐,向佛菩萨学习。也是信仰者向佛菩萨学习的一

因是子静坐法

蒋维乔◎幼年时代余自幼多病,消瘦骨立,父母虑其不育。年十二,即犯手淫,久之,梦遗、头晕、腰酸、目眩、耳鸣、夜间盗汗、百病环生。幼时愚昧,初不知致病之由。年十三、四时,略知其故;然不甚明了,屡戒屡犯,又

静心曲

并不是急着要去干什么我的心却浮躁起来无处安搁像湖中的芦苇必须摇曳像林中的鸟儿必须欢歌我也想要放空自己不想明天只醉今夕但我没能做到心浮躁起来今夕是何夕比起雪中漫步我更喜欢在雪中起舞可雪地上没能留下我的脚

峡山飞来寺

峡山飞来寺宋向敏中峡山胜地安禅处,万仞危桥压要津。世上岂知名利路,浪中空笑往来人。倚门怪石狂遮面,入座寒云碎绕身。日暮西风懒回首,满林幽鸟语声频。 摘自《 禅诗三百首》

嗔 火

嗔 火寒 山嗔是心中火,能烧功德林。欲行菩萨道,忍辱是真心。 摘自《佛诗三百首》

诗 二 首

诗 二 首p>韦世福 庚辰四月卧龙游 卧龙寺立西峰间,登上佛殿道蜿蜒。 龙泉喷吐甘露水,绿染青山飞鸟旋。 漫山翠色花似锦,蜂蝶纷飞别有天。 借问盛世今何在,钟声悠扬太平年。

禅 堂

禅 堂唐柳宗元发地结青茅,团团抱虚白。 山花落幽户,中有忘机客。 涉有本非取,照空不待析。 万籁俱缘生,窅然喧中寂。 心境本洞如,鸟飞无遗迹。     摘自《禅师三百首》 柳宗

诗 四 首

清 净春渡桃李芳野渡,小舟拂柳来。春歌传清溪,塔影惬幽怀。溪寺清泉飞瀑岸林荫,碧云雁阵空渡影。松竹掩映溪畔寺,高僧妙演莲花经。乡村春景蝶舞香径兰蕙丛,禅寺梨花细雨中。绿蓑竹笠伴舟行,牧童清苗弄春风。乡

自己挠痒自己笑

有来访者问弘一大师:何时是你最高兴的时候?回答:每当我有新收获。又问:那么,什么是你最痛苦的时候?回答:一无所得。再问:你是如何对待高兴与痛苦的呢?回答:高兴时,我会节制自己,痛苦时,自己挠痒自己笑。

怎样发心报恩

◎ 太 虚今天偶然到这里来,与各位说几句话,就是要劝各位发心。发心的根本就是佛法中救度众生的大悲心和求成正觉的菩提心。发大悲心者就是施种种药,应种种病。现在就依据七塔报恩佛学院,报恩二字来与各位讲讲。

来去自在的庞居士一家

庞蕴居士,字道玄,是唐代著名的在家禅者,他曾在马祖道一、石头希迁座下习禅,与丹霞天然、药山惟俨、百灵、大梅法常、洛浦、仰山慧寂等当代知名禅师频相往来,悟境甚高,后世誉称他为中国的维摩诘,与傅大士并称于

居家的修行

◎ 悟 彻人都要修行,修行不是出家人的专利,在家也能修行。修行也不一定要到寺庙里去,家庭就是道场,就是修行的好地方。佛法在世间,不离世间解。真正的修行,要从生活中去体证、落实,关于居家修行,有四点建议

看不见的网

◎ 济 群佛法所说的业力,根据行为属性,有善业、恶业之分;根据受报与否,有定业、不定业之分;根据受报范围,有共业、别业之分;根据受报差别,有引业、满业之分。所谓引业,是业力招感的总体果报。有情生命在延

禅诗赏识

【禅诗赏识】一世枯荣无异同百年哀乐又归空无论是枯是荣,到头一死,并无区别。世间白发最公道,贵人头上不曾饶。从此再看种种悲哀欢乐,在时间的流逝中,谁也不能使之常住不变。一切悲哀终将逝灭,时间会抚平所有伤

理法不依言传

法指众生和万物固有的法性,这种法性不生不灭、非有非无,非异。遍及一切事物。这种法不是说了就有,不说就没有的东西。佛是悟到法性者,并不是创法者,他只是向人们揭穿了法性的秘密;但人们对法性的认识不能只靠言

论出家

夫佛法者,乃九法界公共之法。无一人不当修,亦无一人不能修。持斋念佛者多,推其效则法道兴隆,风俗淳善。此则唯恐其不多,愈多则愈美也。至于出家为僧,乃如来为住持法道,与流通法道而设。若其立向上志,发大菩提

示 众

◎ 憨 山幻海无涯没尽头,尘劳妄想几时休;应知世相空中电,须信人生水上沤。唯摄一心归净土,全凭万行作真修。目前总是菩提路,念念常登般若舟。      摘自《憨山老人梦游集》卷37

自 遣

自 遣 ◎李 白 对酒不觉暝, 落花盈我衣; 醉起步溪月, 鸟还人亦稀。 摘自《李太白全集》卷二十三

念 佛 偈

彻悟大师 说着莲邦两泪垂阎浮苦趣实堪悲世间出世思惟遍不念弥陀更念谁

养生

马一浮养生须是学无生,谁谓无情异有情。高士形骸同土木,圣人志气本清明。何年百草头边见,终日孤峰顶上行。不识那伽常在定,空劳小雅补由庚。即事地载风霆气,江流日夜声。楼开云自入,花发眼初明。寂默支床卧,逍

一月在天

祖 语一月在天,影涵众水。一佛出世,各坐一华。白毫舒而三界明,甘露洒而四生润。摘自《浴像功德经》

万境本闲,惟人自闹

憨山大师双轮照禅人来参,且云将隐居山中,单究向上事,乞老人住山之法。因示之曰:古人住山,乃大舍身命处,殊非细事,专要善用其心。用心之法,单提向上一念,直须向佛祖不容处一着,立定脚跟。次则要将胸中一切知

关注存在的善

◎ 乔丹彼得森生活中遭遇危机时如何应对?生活的压力不会因为你遭受了不幸就停止出现,每天要做的事情还是得做。如何才能坚持下去呢?每天留出一些时间来集中思考和讨论所有的危机和应对方式,其他时间就忘掉这些事

无需怀疑极乐世界之实

◎ 印 光 【原文】世间所有,若根身即吾人之身。若世界。即现在所住之天地,皆由众生生灭心中同业(世界)、别业(根身)所感。皆有成坏,皆不久长。身则有生、老、病、死,界则有成、住、坏、空。所谓物极必反

无声经行

◎ 一 行我们修习了专注力提升和无声打坐以后,你会发现,自己的专注力得到了前所未有的提升,只要你想,随时随地都能换回自己的情绪,随时随地都能制心一处,这不正是修行修心之人梦寐以求的嘛!少些概念和说

折福与积德的事

佛在世时,有位罗汉弟子到一个地方去教化。有一次,国王打猎经过,带着随从来见他,他没有起身,国王当时就很不高兴。国王打猎返回时,发了恶愿:我再去,如果他还是那样,我就砍掉他的头。尊者知道国王发了恶愿,就

相从心转

清朝光绪年间,杭州有一位非常出名的算命先生,名叫陈七。由于他的面相术很灵验,所以大家给他取了一个鬼眼七的雅号。当时杭州有一位富商名叫薛二。他邀了两位朋友去看相。鬼眼七这位相师判薛二的第一位朋友说:你秋

报冤

◎ 纪 昀一故家子,以奢纵撄法网。殁后数年,亲串中有召仙者,忽附乩自道姓名,且陈愧悔;既而复书曰:仆家法本严。仆之罹祸,以太夫人过于溺爱,养成骄恣之性,故蹈陷阱而不知耳。虽然,仆不怨太夫人。仆于过去生

莫离世间

◎ 菩 提慧忠禅师有一次问紫璘供奉(僧官职称)道:供奉学佛多年,佛是何义?紫璘不假思索,随口回答道:佛者,是觉悟之义。慧忠禅师进一步问道:佛会迷吗?紫璘不以为然,反问慧忠禅师:已经成佛,怎会迷呢?既然

认人为兄

◎ 僧伽斯【经文】昔有一人,形容端正,智慧具足,复多钱财。举世人间,无不称叹。时有愚人,见其如此,便言我兄。所以尔者,彼有钱财,须者则用之,是故为兄。见其还债,言非我兄。旁人语言:汝是愚人。云何须财,

法供养与伎乐供养

◎ 孙 云佛教称以香花、明灯、饮食等资养三宝为供养,并分财供养、法供养两种。香花、饮食等为财供养;修行、利益众生叫法供养。所行之供养除财供养外,尚有法供养,如以恭敬供养、赞叹供养、礼拜供养等精神之崇敬

禅在当下

大概禅在当下,大体上是要回答这样的两个问题。一个是什么叫禅,一个是什么叫当下。当下就是现前的一念心。禅在当下,生命在当下,生活在当下,迷惑在当下,觉悟在当下,由觉悟所生的觉的感受、受用也在当下。我想,

善知识的寻找方法

信众:末法时代,邪师说法如恒河沙,我们怎么样去寻找自己的善知识?法师:是啊,确实邪师说法如恒河沙。善知识说这句话,邪知识邪师也会说这句话,所以你也就分辨不出到底谁是邪,谁是正。大安法师:真假孙悟空在这

禅家自静

禅家能自静,住处是深山,门外事虽扰,坐中人亦闲。   --真净禅师 看禅诗请你不要看表面性,若只看一个角度,那你将不知他个中的奥妙。所谓禅家,讲的就是真正懂得禅的人。一个禅者,他的内心时时刻刻都能够保

春 游

春风吹面薄于纱,春人妆束淡于画。游春人在画中行,万花飞舞春人下。梨花淡白菜花黄,柳花委地芥花香。莺啼陌上人归去,花外疏钟送夕阳。摘自《弘一法师文集》

独觉

独 觉柳宗元觉来窗牖空,寥落雨声晓。良游怨迟暮,末事惊纷扰。为问经世心,古人难尽了。作品鉴赏  首联两句写景,写诗人清晨刚醒来时的所见所闻。第一句诉诸视觉,诗人略开睡眼,扫视窗外,路上别无行人,田野

禅 诗

◎佛 印麻砖作镜不为难,忽地生光照大千。堪笑坐禅求佛者,至今牛上更加鞭。 选自《禅诗百首》

老 僧

老 僧景 云日照西山雪,老僧门始开。冻瓶粘柱础,宿火焰炉灰。童子病归去,鹿麂寒入来。斋钟知渐近,枝鸟下生台。         摘自《全唐诗卷808)

插秧诗

契 此手把青秧插满田,低头便见水中天。心地清净方为道,退步原来是向前。 摘自《禅诗精选》

闲居

◎ 唐永明延寿闲居谁似我,退迹理难过。要势危身早,浮荣败德多。雨催虫出穴,寒逼鸟移窠。野径无人翦,疏窗入薜萝。 摘自《诗僧集》

扫地

唐齐己日日扫复洒,不容纤物侵。敢望来客口,道是主人心。蚁过光中少,苔依润处深。门前亦如此,一径入疏林。 摘自《全唐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