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佛笔记

紫云居士:从情缘故事看情爱对修行的影响
2025-04-29 10:23

以下以五个故事来说明,情缘与爱欲的感人及对修行影响的深远,希望药师山佛弟子们深思。

故事(一)

话说三千五百年前,释某某为道场高僧,多生多世为清修者,以戒为师,累生累世以办道业、盖道场成就众多修行者,是一位得道高僧,道场中聘请多方学者演讲、研究经律。就在此时有位学者胡居士,能言善道、学识丰富,时常在幽暗的灯光下钻研经律,在雅致禅房内品尝茗茶,尤其是对佛法的探讨、修证及对道场的关心,彼此言谈甚欢,互有默契,长期下来高僧只是仰慕之情而已,因而种下日后十世夫妻的情缘。光阴似箭、岁月如梭,前八世很快地过去了,释某某以女居士的修行方式修得很好,中途在第九世因修行有成,女方(释某某)回弥陀净土,因习性根性不同又再转至药师净土,继而修行至千年(人间岁月),在净土修行有了成就,快到阿鞞跋致果位,但因想念昔日的先生胡居士而情种显现,因此再回人间以了情缘,并愿将净土实相引出,那知世间已非,情爱复杂,更清楚了知世间多数苦都是由情苦而来,以致娑婆世界众生永远无法超脱轮回,因此她发下大愿,以药师十二大愿为主并愿协助情苦众生及淫苦众生了脱生死。

此胡居士(男性)在千年中仍独自一人,轮转为神父多生多世,或在某些有因缘的道场渡生漂泊不定,空慧成就高于一切,在此千载难逄时期,因福慧的共同认知、勤守戒律,努力精进修行,创办道业、翻译经典,了知爱情、爱欲无常,使人无法解脱,因此发愿护持众生学佛,发大愿由此得以成就。

讲评:

1、修行大师因起心动念,情投意合终遭到情苦果报。

2、修行大师也因情苦再次发大愿,愿为苍生排解因情苦、淫苦所生之苦,终以此愿力修成正果。

3、阿鞞跋致果位是修行者在净土已修到快八地果位,只因第八识内,尚有情种仍致无法成就八地果位。仍须下凡世间了却情缘,才可修成正果。

故事(二)

话说三千年以前四川有位采药草为生的人名叫杨佑,品性敦厚,慈悲待人甚至连动物都友善关怀,杨佑于深山无人烟处,每天清净的过日子,不时心中念著阿弥陀佛四字。

夏天某一日,杨佑仍戴著斗笠背著篓子,啍著小调以轻快的脚步上山采药,一不小心差点踏著一条白蛇,此白蛇温柔婉约,因身上有伤痕而纹风不动,杨佑心生怜爱,将白蛇带回家中放在笼子中喂养疗伤,杨佑家院中种植著各种奇珍异草,如灵芝、当归、枸杞、散发出药草的气息,甚为白蛇所喜爱,同时有猴子、狗、猫.及其他动物也相伴著这个有情世界之天地。

杨佑在药草世界中忙著采药制药,空闲时即将白蛇由笼中拿出,带著狗儿、猴儿一齐玩耍,大家非常快乐,白蛇也非常高兴,经常依偎在杨佑身边,享受那份浓情蜜意的关怀之爱。

人世间无常,杨佑与白蛇仍然无法逃离出生老病死的苦,白蛇悟出此理并发愿修行,潜心学道,但以蛇身修行那是多么不容易呀!千年以后终于修成蛇精,也会精通各种法术。碍于对杨佑爱幕的心放不下,情种显现,在修行中杨佑的脸经常历历现在眼前,无法继续修行,只好辞别师傅下山找杨佑,事隔千年人事已非,杨佑人在何处?在茫茫人海之中从何处寻找呢!只好用神通观之,皇天终于不负苦心人,在杭州发现了心中所系念的情人,可是非常无奈,由于非人身而无法接近杨佑,即附身于郝员外千金之身上,从此展开人类有情世界的日子,本以为从此可以过著甜蜜恩爱的日子,怎知人算不如天算,毕竟人界了知此白蛇讨情缘的大师不多,却不幸遭遇守戒执事刚正不阿的法果师识破,法果师以为人妖不可共处一室而破坏人间律法,另外又为杨佑亲人所托,要斩妖除魔为地方除害,那知展开一场人、蛇大战,包括水淹龙门寺,使得鱼虾、螃蟹..等等均受伤害,使一些无辜的阴界众生鬼哭神嚎,大地为之震动,不知为何有此灾劫,同时也使欲界、色界、无色界的大德们受伤不少,真正震动法界。

讲评:

一、修行人法果师执事降魔除妖,仍要以慈悲心为主,要了知因果的来龙去脉才能执事,若想解开此结,不可以法力行之,更何况白蛇是讨情缘,以强行方式介入因果是无智慧的修行人。

二、白蛇不了解人间律法,最好是投生人身来了情缘较不会有问题,用蛇身的方式才会受此委屈,以致无法过正常人的生活,白蛇为了杨佑做出一些违反戒律之事,到最后还开了杀戒使各界受苦,因此因果仍要受,真是得不偿失。

白蛇、法果因此要受果报,白蛇被压在七层宝塔(雷峰宝塔)中忏悔修行,法果也因无慈悲心故,被驱出佛门落入天道中,他不时的忏悔往昔所做之事,在夜深人静时常会有莫明奇妙的伤感由心中流出,但怎么也不知此原因为何。杨佑仍在人间轮回,老实木讷优柔寡断,乃为其个性所使然,他怎知由于他的无知与自私(怕爱白蛇),没有想到爱他的白蛇为了情缘而付出相当的代价,沦落塔下受苦。而杨佑在世间也以忏悔心在修行,但慈悲心遭误解,加上外表英俊使修行无法成就,若要有成就仍需下定决心破邪见。

话说时空轮转,雷峰宝塔经千年以后终于倒塌,往者历历在眼前,法雨大师禅定中发觉此事,觉得不妙,在一个因缘际会的时空中,所有当年的人,均在道场中修行-(法雨佛寺)。果然白蛇哭泣于法雨大师处,述说千百年的哀怨心酸,恳求全家团圆并要求见杨佑,纵使百千万年白蛇仍是温婉娴雅、明礼明义,心中仍然系爱著杨佑,愿以杨佑为依归,多么令人心动感人,白蛇现皈依佛门潜心学佛,目前生活安好。

三、情种不因时空消失,纵使百千万年仍如影随形。只待机缘成熟即可显发。

四、此情种是属第八识无明痴业,任何人都无法掌控。

五、佛门出家是要断爱欲方可证菩提。

故事(三)

话说二千五百年前,在西安某某寺内有一德高望众,白发苍苍的住持法号祥云大师,某某寺内有众多比丘、沙弥及一些执事的修行者,祥云大师以本师戒律为依;持事严谨,如讲经弘法、各种法会及开坛受戒等等为当地佛寺之冠,深得地方知府上层人士及高界人士们所喜爱,并且得到他们的护持。

佛寺内沙弥、比丘、方丈、长老都在制度下运作良好,大家安份守已。一日有一少妇张氏因为先生往生,所以来道场办超渡,此张氏长得风姿绰约,谈古论今、中外之事无不知晓,在言谈之时,时而有打情骂悄之行为,顿时为平静的佛寺,兴起一些骚动,且张氏尤其喜欢对二位比丘抛媚眼(陈比丘、许比丘),有时甚至有肢体上的碰触。

经过相当时日之后,使得陈比丘与许比丘之间有了相互比较之心出现,彼此心生怀疑与怨气使得修行有碍,真是桃花劫数,道场中有执戒律师为此事颇有意见,要以律法为处。住持以为不可,又经过二年,那知二比丘与张氏仍暗中互相往来更胜于过去,并在佛寺中与比丘有不可告人之事,此事执戒律师认为该依戒律移送法办。

住持因众比丘要求予以法办,即将他们送官办,遭地方知府严判,结果张氏囚禁后内心憎恨、埋怨最后上吊死亡。

比丘怨恨住持,最后结合二三比丘离开佛寺,中国西北天寒地冻,离开佛寺,顿时生活无依,每当夜晚比丘百感交集,憎恨住持、憎恨世间一切,怨气充满本心,从此二比丘与住持结下怨气,结果2500年后,机缘成熟时仍然怨气冲天。

此事在2500年前时,轰动西安城的一案,顿使佛寺名誉受损,久久不能恢复,老住持百感交集且百思不解,人为何不能守戒律?会经不起女色的诱惑?由于对本师所订的戒律及对人性的贪欲、无知非常厌恶,一切由他去吧!老住持抑郁而终,往生回净土。

话说此张氏的果报,由于挑拨出家人破和合僧且犯淫戒而受地狱苦报,陈比丘与许比丘深信自以为是不受律法的约束,因此在世间仍到处行走,以居士身学佛,修行已有千百年,虽有慈悲心,但因不守戒律及情缘戒,故道业仍无法有所成就,金刚地狱仍等著他。

陈比丘与许比丘仍要受金刚地狱之果报,只是因其慈悲故仍带罪于世上,且因缘际会,二人又在祥云寺聚会,某日张氏受完地狱苦又回到祥云佛寺时,祥云大师百感交集,时间似乎没有转动,往日历历摆在眼前,张氏习性未改,二比丘僧仍是心浮气躁,多话聒噪,仍在破僧团和合,真不知何时方能改过。祥云大师深受怨气之苦,忏悔往昔所作送官一事及开除一事,至今仍耿耿于怀,祈愿我佛慈悲让他们能放下一切,莫再造业!

讲评:

1、 慈悲与智慧要互相圆融,处事才能无碍。

2、 执戒律师应以祥云师的意见为意见,妄自主张易造成怨气,罪业仍由祥云师承担。

3、 相信因果,果报自受。

故事(四)

话说2500年前,有一西藏法王桑定大师,平日以持珠念佛方式,口念不停的持咒,行事风格果断,慈悲心够,关心众多弟子及一些初学佛的修行者。道场行事仪轨都依律行事,每当举行大法会时都是给人山人海的信徒灌顶,好不威风。

佛寺中有一修行到五回向位的徒弟,眉清目秀、智慧过人。二者相谈甚欢,凡寺中之事此徒弟必为大师左右,徒弟仰慕大师风范,行事默契,眼神互为关切,一切在时空中迅速成长,蕴酿著种苗。当无常到来时桑定大师心牵挂此徒弟,无法回到上师净土国处(此处又叫持名净土,为莲师的西方净土一角处),从此受到业力轮回,身身世世形成女儿身,此徒弟又受业力轮回身身世世男儿身,如此受千年的轮回之苦仍无法出离人界。且每一世都无法结善良姻缘,都是在正值风华貌美之时产生殉情、自杀的悲剧,此男儿在阴界也不愿超渡,紧跟著此女儿身的大师,形影不离,也不愿此女儿身大师再结交新男友,若有违背之处,必遭到一些不如意之事。此女儿身受苦无数,求神问卜了知一、二,开始诚心学佛想藉此摆脱此事。

某日此女儿身大师轮回2500年后,到了现代投生名叫达西小姐,仍如往昔来到佛寺参拜宝云、宝光大师,大师闭目、眉头深锁,了知此往事,不禁感叹时空经过2500年仍未了结此因缘,愿意助达西小姐一臂之力,但望达西小姐要发愿好好学佛、以正知见学佛。

从此达西小姐由忏悔因果业障,了解法界仪规,礼敬诸佛,礼敬大师,凡事必以佛知见为知见,一些人间习气如傲慢、自大、自信、夸大也在佛菩萨教导下将各种业障除去,很快的将往昔修行的能力又再恢复,以达西小姐的福报及慈悲心必有刮目相看的一日。

讲评:

一、达西小姐修行的善种不因时空而消失,纵使2500年也仍可恢复她的能力。

二、达西小姐的因果缠身千年果报之苦不堪其扰,但是因缘果报终须还,此身因果已暂停,所以达西小姐在大师引导下,继续入佛门才能稍有成就。

三、大师因地解行,了解情缘爱种让修行者有障碍,无法证菩提,所以开始在道场中愿意推广情缘戒、不放逸戒、庄严身相戒。

四、每当法会之时过去身的修行者(与达西小姐同时修行的大师)都会在法会中鼓励达西小姐,愿早日脱离肉身、证菩提入圆觉。

故事(五)

话说有一修行者名何生,多生行医医术高明,是一位慈悲清寒孤苦的人士,对清寒病患莫不善待之,每生每世都随缘渡日,以佛法为第二专才,也随材而教授。

何生博学多闻,通古经论无不以为是,每当与大众论事时不时的透露出神通、药理,为众生所羡慕,一段时间后何生渡生时仍以神通、玄理为主,个人亦以此自豪,口沬横飞地像菩萨在开示:我是最高法力代言者,以慈心渡化女众弟子。女众弟子们与他无分高下,殷勤受其指导,情缘不断,纵使修行3500年,仍然在原地踏步,无法入佛三昧,在道场中自以为是一种特殊风格,谁也奈何不了他。一些律师深以为苦,寻问住持,住持曰:因因果果、果果因因、自因自果需由心性忏悔,无需说明或告诫之,自行参考戒律章则或圆觉经。

某日,一向夸大的何生自言能不为情所困,因此深受众男众的崇拜,修行有如此深厚功力,游走世间多美好,殊不知二年过后,何生一样为情所苦,此时才知,情苦真苦,茶不思饭不想,打坐中情人历历在眼前。探其原因才知何生与女友共处时经常以她为渡生的对象,女性希求的梦幻爱情并无法得到满足,深深觉得他不能为她所依靠,同时发觉到我自己也可以学佛,直接受佛教化,回佛净土即可,一向优越感的何生,即使用再大的神通炫耀,但再也激不起她内心的涟漪,只有入自己的天地努力拜佛祈求内心能入平静的世界。

讲评:

一、佛门是一个有律有仪规的修行地,切不可只以自己的意见为意见。

二、憍慢、自大、嗔恨、爱种是无法证菩提入圆觉。

三、慈悲心是修行的基本要件,一旦只以慈悲心而没有智慧,此知见仍可能为邪知见。

四、渡生勿与爱情相提并论,二者所求境界不同,若混为一谈,可能会因目标不同而分离。

End

念佛专精

省庵大师念弥陀佛贵专精,念到功深念自纯。念念圆明真性体,声声唤醒本来人。婴儿堕水频呼母,荡子还家始见亲。却话从前离别事,翻令呜咽泪沾巾。欲得工夫无间断,直须精进始相应。暂时失念云霾日,瞥尔生心蛾掩灯

假如生活欺骗了你

◎ 普希金假如生活欺骗了你,不要悲伤,不要心急!忧郁的日子里须要镇静:相信吧,快乐的日子将会来临!心儿永远向往着未来;现在却常是忧郁。一切都是瞬息,一切都将会过去;而那过去了的,就会成为亲切的怀恋。摘

念佛集句

◎ 觉 鉴一沉迷三途,轮回六道;心尊心使,即言即行。一心念佛,万缘放下;罪业消尽,功德圆成。二深思八难苦,勤修十善业;念佛为捷便,静心是根本。三昼夜兼程证菩提,分秒必争念弥陀。永断贪嗔痴慢疑,根除淫杀

水本静而流动

◎ 真 可夫淫习不难克,难在知淫之所以然。所以然明,则能寻流而得源矣。流譬心也,水喻性也。水本静而流动,能了动外无静,则心可以复性也。心既可以复性,率性而治习,犹残雪扑红炉之焰,习岂能久停者哉。虽然复

以佛心为心

◎ 本 焕信佛的人要以佛心为心,无骄慢心,而有谦下心,服务他人的心,如大地运载一切,供给一切而无厌足的心,忍一切苦而无懈怠的心,对一切贫苦众生施与善根的心。无论顺逆,无论任何时候,都要增进信仰,如山而

智威与慧威

◎ 慧 皎释智威,俗姓蒋,唐朝处州缙云(浙江省永康县北)人。少年时就离俗出家,心游物外。起初拜师于轩辕氏炼丹山,听说天台教学很盛,遂负笈往沃洲石城寺,拜谒灌顶法师,蒙灌顶指示心要,遂了定慧双开、寂照相

宗炳居士

宗炳,字少文,籍贯南阳(今河南邓州)。其母聪辨,富于学识,教授几个孩子,皆有成就。宗炳妙善琴书,尤精玄理。殷仲堪、桓玄都授予他主簿官职,皆不就。刘裕领荆州,复授予主簿,宗炳答说:我隐逸山林,三十年了。

善因得善果的故事

嘉靖年间,一男子去朋友家做客。盛情之下,朋友想要宰一只鸡来款待他,却被他伸手拦住,劝道:天色已晚,鸡要睡觉,你就别杀生了。谁知,男子就这么随口一说,却让他当晚躲过一劫。这名男子名叫施复,他的朋友是朱恩

如何是日用而不知

圣严法师玄沙师备禅师与韦监军吃果子。韦监军问:如何是日用而不知?玄沙拈起果子说:吃。韦监军吃了果子,再问同一个问题。玄沙说:这就是日用而不知。这则公案呈现了一个事实:人们恍恍惚惚度日,生活中有太多的不

因是子静坐法

蒋维乔◎幼年时代余自幼多病,消瘦骨立,父母虑其不育。年十二,即犯手淫,久之,梦遗、头晕、腰酸、目眩、耳鸣、夜间盗汗、百病环生。幼时愚昧,初不知致病之由。年十三、四时,略知其故;然不甚明了,屡戒屡犯,又

静心曲

并不是急着要去干什么我的心却浮躁起来无处安搁像湖中的芦苇必须摇曳像林中的鸟儿必须欢歌我也想要放空自己不想明天只醉今夕但我没能做到心浮躁起来今夕是何夕比起雪中漫步我更喜欢在雪中起舞可雪地上没能留下我的脚

峡山飞来寺

峡山飞来寺宋向敏中峡山胜地安禅处,万仞危桥压要津。世上岂知名利路,浪中空笑往来人。倚门怪石狂遮面,入座寒云碎绕身。日暮西风懒回首,满林幽鸟语声频。 摘自《 禅诗三百首》

嗔 火

嗔 火寒 山嗔是心中火,能烧功德林。欲行菩萨道,忍辱是真心。 摘自《佛诗三百首》

诗 二 首

诗 二 首p>韦世福 庚辰四月卧龙游 卧龙寺立西峰间,登上佛殿道蜿蜒。 龙泉喷吐甘露水,绿染青山飞鸟旋。 漫山翠色花似锦,蜂蝶纷飞别有天。 借问盛世今何在,钟声悠扬太平年。

禅 堂

禅 堂唐柳宗元发地结青茅,团团抱虚白。 山花落幽户,中有忘机客。 涉有本非取,照空不待析。 万籁俱缘生,窅然喧中寂。 心境本洞如,鸟飞无遗迹。     摘自《禅师三百首》 柳宗

诗 四 首

清 净春渡桃李芳野渡,小舟拂柳来。春歌传清溪,塔影惬幽怀。溪寺清泉飞瀑岸林荫,碧云雁阵空渡影。松竹掩映溪畔寺,高僧妙演莲花经。乡村春景蝶舞香径兰蕙丛,禅寺梨花细雨中。绿蓑竹笠伴舟行,牧童清苗弄春风。乡

自己挠痒自己笑

有来访者问弘一大师:何时是你最高兴的时候?回答:每当我有新收获。又问:那么,什么是你最痛苦的时候?回答:一无所得。再问:你是如何对待高兴与痛苦的呢?回答:高兴时,我会节制自己,痛苦时,自己挠痒自己笑。

怎样发心报恩

◎ 太 虚今天偶然到这里来,与各位说几句话,就是要劝各位发心。发心的根本就是佛法中救度众生的大悲心和求成正觉的菩提心。发大悲心者就是施种种药,应种种病。现在就依据七塔报恩佛学院,报恩二字来与各位讲讲。

佛典小故事两则

佛典小故事两则◎ 无 碍楼上磨刀有一个人,被国王征去做很苦的工作,做了很长时间,弄得身体十分瘦弱。国王见他可怜,就赏赐给他一只死了的骆驼。他得了以后,运到家里去剥皮,因为刀很钝,割不进去,他就在家里找

宣化上人的故事——野驴驯服

这里讲述的是上人驯服倔强的野驴的故事。记得有一年,有很多一群一群野生的驴子,因为破坏农作物,或是吃马的草,政府决定用直升机在空中射杀它们。有人知道了,说:不对!我们去救它们。万佛城这么大,又这么多草!

来去自在的庞居士一家

庞蕴居士,字道玄,是唐代著名的在家禅者,他曾在马祖道一、石头希迁座下习禅,与丹霞天然、药山惟俨、百灵、大梅法常、洛浦、仰山慧寂等当代知名禅师频相往来,悟境甚高,后世誉称他为中国的维摩诘,与傅大士并称于

黑与白的故事

◎ 黄小平一位在非洲工作的朋友给我讲了一个故事。一个黑人小孩问母亲,为什么在黑人之外还有白人呢?母亲回答,因为有黑天和白天,光有黑天而没有白天,或光有白天而没有黑天,都是不完整的,只有黑天和白天同在,

“如狼守斋”的故事

◎ 净 界佛陀一开始用中道的实相,对我们一个烦恼粗重的人来说是不适合的,就是我们没办法做到犹如莲华不着水,亦如日月不住空。我们必须怎么样?采取对立。就是生死是杂染法,四圣道是清净法,我们要把染净先切开

居家的修行

◎ 悟 彻人都要修行,修行不是出家人的专利,在家也能修行。修行也不一定要到寺庙里去,家庭就是道场,就是修行的好地方。佛法在世间,不离世间解。真正的修行,要从生活中去体证、落实,关于居家修行,有四点建议

看不见的网

◎ 济 群佛法所说的业力,根据行为属性,有善业、恶业之分;根据受报与否,有定业、不定业之分;根据受报范围,有共业、别业之分;根据受报差别,有引业、满业之分。所谓引业,是业力招感的总体果报。有情生命在延

禅诗赏识

【禅诗赏识】一世枯荣无异同百年哀乐又归空无论是枯是荣,到头一死,并无区别。世间白发最公道,贵人头上不曾饶。从此再看种种悲哀欢乐,在时间的流逝中,谁也不能使之常住不变。一切悲哀终将逝灭,时间会抚平所有伤

理法不依言传

法指众生和万物固有的法性,这种法性不生不灭、非有非无,非异。遍及一切事物。这种法不是说了就有,不说就没有的东西。佛是悟到法性者,并不是创法者,他只是向人们揭穿了法性的秘密;但人们对法性的认识不能只靠言

论出家

夫佛法者,乃九法界公共之法。无一人不当修,亦无一人不能修。持斋念佛者多,推其效则法道兴隆,风俗淳善。此则唯恐其不多,愈多则愈美也。至于出家为僧,乃如来为住持法道,与流通法道而设。若其立向上志,发大菩提

示 众

◎ 憨 山幻海无涯没尽头,尘劳妄想几时休;应知世相空中电,须信人生水上沤。唯摄一心归净土,全凭万行作真修。目前总是菩提路,念念常登般若舟。      摘自《憨山老人梦游集》卷37

自 遣

自 遣 ◎李 白 对酒不觉暝, 落花盈我衣; 醉起步溪月, 鸟还人亦稀。 摘自《李太白全集》卷二十三

念 佛 偈

彻悟大师 说着莲邦两泪垂阎浮苦趣实堪悲世间出世思惟遍不念弥陀更念谁

养生

马一浮养生须是学无生,谁谓无情异有情。高士形骸同土木,圣人志气本清明。何年百草头边见,终日孤峰顶上行。不识那伽常在定,空劳小雅补由庚。即事地载风霆气,江流日夜声。楼开云自入,花发眼初明。寂默支床卧,逍

一月在天

祖 语一月在天,影涵众水。一佛出世,各坐一华。白毫舒而三界明,甘露洒而四生润。摘自《浴像功德经》

万境本闲,惟人自闹

憨山大师双轮照禅人来参,且云将隐居山中,单究向上事,乞老人住山之法。因示之曰:古人住山,乃大舍身命处,殊非细事,专要善用其心。用心之法,单提向上一念,直须向佛祖不容处一着,立定脚跟。次则要将胸中一切知

关注存在的善

◎ 乔丹彼得森生活中遭遇危机时如何应对?生活的压力不会因为你遭受了不幸就停止出现,每天要做的事情还是得做。如何才能坚持下去呢?每天留出一些时间来集中思考和讨论所有的危机和应对方式,其他时间就忘掉这些事

无声经行

◎ 一 行我们修习了专注力提升和无声打坐以后,你会发现,自己的专注力得到了前所未有的提升,只要你想,随时随地都能换回自己的情绪,随时随地都能制心一处,这不正是修行修心之人梦寐以求的嘛!少些概念和说

折福与积德的事

佛在世时,有位罗汉弟子到一个地方去教化。有一次,国王打猎经过,带着随从来见他,他没有起身,国王当时就很不高兴。国王打猎返回时,发了恶愿:我再去,如果他还是那样,我就砍掉他的头。尊者知道国王发了恶愿,就

佛教故事两则

阿难说:佛陀在舍卫国,祗(音齐)树给(音几)孤独园的时候,罗睺罗和他的老师(和尚)舍利弗,有一天的清晨,风和日丽,他们身上穿整齐了出家人的法服,一手拿着锡杖,一手持钵,师徒二人,一前一后,安祥徐步,慢

慧律法师开示的小故事

有一次忏公带领了我们一大堆的法师,还有这些护法居士,去参广钦老和尚,广钦老和尚就坐在那藤椅上。那时候我在南普陀佛学院,因为我们总共差不多有二十多个大殿,大的、小的统统拜,我们没意见。因为煮饭九点十五分

相从心转

清朝光绪年间,杭州有一位非常出名的算命先生,名叫陈七。由于他的面相术很灵验,所以大家给他取了一个鬼眼七的雅号。当时杭州有一位富商名叫薛二。他邀了两位朋友去看相。鬼眼七这位相师判薛二的第一位朋友说:你秋

成就别人就是成就自己的小故事

这是一个神奇的世界,只有因果,没有偶然,所有的偶然都是必然。成就别人的人,最终将成就自己。100多年前的某天下午,在英国一个乡村的田野里,一位贫困的农民正在劳作。忽然,他听到远处传来了呼救的声音,原来

报冤

◎ 纪 昀一故家子,以奢纵撄法网。殁后数年,亲串中有召仙者,忽附乩自道姓名,且陈愧悔;既而复书曰:仆家法本严。仆之罹祸,以太夫人过于溺爱,养成骄恣之性,故蹈陷阱而不知耳。虽然,仆不怨太夫人。仆于过去生

佛陀为法舍身的故事

弘 一我到闽南,已有十年,来到贵院,也有好几回,一回到院,都觉得有一番进步,这是使我很喜欢的。贵院各种课程,都有可观,其最使我满意赞叹的,就是早晚两堂课诵。古语道:人身难得,佛法难闻。诸生倘非夙有善根

禅故事三则

◎ 文 远 舍与得寺庙里住着了凡、了尘师兄弟,他们晨曦微露出外化缘,星辰满天回到寺里。后来,只有了凡天天出去,了尘则买了很多米、面存放着,然后睡懒觉。了凡见师弟渐生懒惰,劝他。了尘却听不进劝告,反而振

莫离世间

◎ 菩 提慧忠禅师有一次问紫璘供奉(僧官职称)道:供奉学佛多年,佛是何义?紫璘不假思索,随口回答道:佛者,是觉悟之义。慧忠禅师进一步问道:佛会迷吗?紫璘不以为然,反问慧忠禅师:已经成佛,怎会迷呢?既然

认人为兄

◎ 僧伽斯【经文】昔有一人,形容端正,智慧具足,复多钱财。举世人间,无不称叹。时有愚人,见其如此,便言我兄。所以尔者,彼有钱财,须者则用之,是故为兄。见其还债,言非我兄。旁人语言:汝是愚人。云何须财,

法供养与伎乐供养

◎ 孙 云佛教称以香花、明灯、饮食等资养三宝为供养,并分财供养、法供养两种。香花、饮食等为财供养;修行、利益众生叫法供养。所行之供养除财供养外,尚有法供养,如以恭敬供养、赞叹供养、礼拜供养等精神之崇敬

禅在当下

大概禅在当下,大体上是要回答这样的两个问题。一个是什么叫禅,一个是什么叫当下。当下就是现前的一念心。禅在当下,生命在当下,生活在当下,迷惑在当下,觉悟在当下,由觉悟所生的觉的感受、受用也在当下。我想,

禅家自静

禅家能自静,住处是深山,门外事虽扰,坐中人亦闲。   --真净禅师 看禅诗请你不要看表面性,若只看一个角度,那你将不知他个中的奥妙。所谓禅家,讲的就是真正懂得禅的人。一个禅者,他的内心时时刻刻都能够保

春 游

春风吹面薄于纱,春人妆束淡于画。游春人在画中行,万花飞舞春人下。梨花淡白菜花黄,柳花委地芥花香。莺啼陌上人归去,花外疏钟送夕阳。摘自《弘一法师文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