启七几日了,因病没能进堂,今日勉强供养数语而无气力,恐不能入众位之耳,希望讲经法师再为重说,使之达到目的。讲什么呢?在没启七前,梦中劝人尊重善根,恭敬善根,不轻慢善根,醒后想想以往讲善根时也有,但没
听人说,修净土不过是种种善根罢了,对吗?很对。树无根不长,怎么还能开花结果呢?念佛是因根,往生是果实。经上说:不可以少善根福德因缘得生彼国。某人这句话的毛病在不过是三字,他的善意或者恶意姑且不管,只看
念即助对方往生。助念者对往生之道理与方法,必须清楚,对方才能得到利益。人临终时,各人神识不一。平日所为,此刻影子会一一现行,带著本性往外走。此时完全是业力在作主,力量大者,在前头。恶业多,则恶种子力量
对人恭敬是庄严自己◎ 刘江川证严法师说:辞亲修行,是为了普度众生。而恭敬待人,是最基本的爱,从而也让自己变得庄严。生活中,一个善于欣赏和赞美的人,往往更容易获得他人的欣赏和爱戴;而一个动辄批评和指责他
金须百炼矢不轻发◎圣 印修养身心好比是冶炼刀剑,百炼钢能成绕指柔。若要工夫深,铁杵磨成针。工夫越久,其钢越纯越硬。古时候楚国有夫妻二人冶铁炼雌雄二剑,雄剑名叫干将,雌剑名叫莫邪。他们用了极强的火力都炼
◎ 龙树菩萨 造颂 达真 译讲颂词 数两盐转少水味 非能改变恒河水 如是当知微小罪 无法摧毁大善根 释义刚才讲了对境、意乐、时间和对治法。如前所述,把德田、恩田、悲田作为对境而做善法、功德,力量非常强
由常不轻菩萨浅谈至诚恭敬◎ 妙 理序 论诸善知识,凡读诵受持《妙法莲华经》之行者,无不为常不轻菩萨之精神感叹。经云:尔时,有一菩萨比丘,名常不轻。得大势!以何因缘名常不轻?是比丘凡有所见,若比丘、比
道证法师印光大师教我们,佛法从恭敬中求。有一分恭敬就有一分利益,有十分恭敬就有十分利益。忏公师父更常提示我们:竭诚尽敬,妙妙妙妙!记得我第一次参加斋戒学会,有一天晚课打坐止静之后,听师父开示,因为时间
◎ 广 行善根指的是破恶、生善的根本。你可以把善根理解成好的根机、好的基础,善根主要是针对身口意三业的善法而言的,因为身口意三业的善坚固,所以称为根,根还有生长的意义,就像树根扎入土壤中,可以使树木长
不论居士有多大的成就,做多大的善事,见到出家人,都应恭敬!出家人穿佛的衣服,代表的是佛的形象,是解脱的形象。我们要恭敬这个解脱的形象。《地藏十轮经》说,如果在末法时代,众生都看不到佛了,突然有个人发疯
无戒不能修佛,修佛不能不持戒。世俗万事皆然,无戒无律,则无纪无纲,万事不偿,故凡佛子千万不可废戒不学,或认为束缚执着之事,则定堕三恶道而不得度,慎哉!第一条:寺庙内的一针一线,不得取用若受师父馈赠物品
【经典原文】舍利弗。当知我于五浊恶世。行此难事。得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为一切世间说此难信之法。是为甚难。--《阿弥陀经》【经文解释】舍利弗,你知道吗?我就在这五浊恶世中来说阿弥陀经是太难太难了,行此难
我们说善根有几种,一个是退分善根,第二个是上进分善根,再来就是殊胜善根,最后就是无上善根这几种。退分善根就是《菩萨璎珞本业经》所说的,在信位的菩萨因为信根不具,所以他经常会退离,退出于他在长养信根时所
生而为人,在现实生活中,难免会遇到不如己意或被他人损害,于是自然会生气。这心头火就是佛教讲的嗔心。这种愤怒、仇视、怨恨和损害他人的心理,会使人们身心产生热恼、不安,也是人的根本烦恼之一,与贪和痴起被称
这是一个佛学术语。说的是,行为、语言、思想(即身、口、意)的三种善行(即三善业),坚固不拔,犹如大树之根,故称“善根”。又,三业清净能生妙果,生余善,犹树之根能生花果,故称“善根”。维摩经菩萨行品曰:
文:生西法师佛菩萨调化众生的时候,没有善根的众生让他种下善根,有善根的众生让他善根成熟,善根成熟的众生让他解脱,就是这样的过程。有一部分人以前没有善根,现在通过上师的加持开始种善根;还有一部分人以前有
我们可能常听到类似的话,“某某善根深厚,与我佛有缘啊……”那么如何评价一个人学佛的善根深浅呢?严格说来,一切众生本具如来智慧德相,但因为妄想、分别、执着的遮蔽,不能显发。所以善根深浅主要是看被遮蔽的少
《大品般若经》中说:又作善本、德本。即产生诸善法的根本。比丘知善、知善根,是谓成就见、得正见,于法得不坏净,入于正法中。无贪、无嗔、无痴三者为善根之体,合称为三善根。不善根则为贪、嗔、痴等,即称三不善
善根,即善法的根,产生诸善法的根本。善根就是埋藏在每个人内心的慈悲与智慧的种子,它具备增长广大的潜力,就好比植物的根一样。人的内心有善法的根,就能慢慢积累起种种功德。反过来讲,恶法也有根,如果一个人常
佛法真的是难信之法,净宗是难信当中的难信。佛在经上说得好,我们要记住,我们要相信。对净宗能够相信的人,都是过去生中曾经供养无量诸佛如来,如果没有这个善根,他不会接受的。无论是什么人,男女老少、贫富贵贱
文:达真堪布我们的寿命就像一桶水,有些人桶里的水是满的,有些人只剩半桶水,有些人桶里只剩下一点点水——因为桶是漏的,里面的水一直不停地向外流——我们的寿命也是这样,每时每刻都在减少。死魔随时都在你的身
文/道伟法师通常,佛门里经常会赞扬一个人有善根。佛法中讲的善根,是建立在自他增长的菩提心的基础上而言的,不仅是诸恶莫作,更应是众善奉行。诸恶莫作的意思就是自律,众善奉行就是利他。或者说,用世间人比较熟
怎么样叫种善根呢?种善根,就是要在叁宝面前来种善根。供养叁宝,这是种善根。你恭敬叁宝,这是种善根。你信仰叁宝,这是种善根。这个善根,就是和这个恶根是两样。你不供养叁宝就增长你的恶根;你不信仰叁宝也增长
四善根张慈田在《阿含经》中没有说到证入初果前的阶位问题,在后来的论书中就提出四善根(或顺决择分),便修习解脱道的证入次第更加明确化,可以参考。四善根就是暖、顶、忍、世第一,它们都是持续修习四念处,并在
也就是说,人有纯粹的善良的习惯,长长久久保持不变,这就叫善根。就像树有根了,它能够吸收营养,维持生命,健康成长,开花结果。一个人内心培养成善意的习惯,不管遭遇如何,不会改变。当前我们学佛的朋友,生活中
至诚恭敬 修习净业——纪念印光大师圆寂五十周年蔡惠明今年是我的师祖、中国净土宗第13代祖、灵岩山印光大师示寂50周年纪念。我少年时代因家母信佛也常到寺庙里拜佛,当时对佛教尚未建立信仰。13岁那年听说印
从随喜功德中发愿求相应求同事,不以羡慕中求欲得求享受。随喜供养利他功德,随喜恭敬礼拜功德。不以名利享受心羡慕赞叹无明,当知福报来自供养忏悔布施恭敬。赞叹修福恭敬的法,随喜供养利他的行。原标题:华平法师
信愿持名,是多善根,多福德,决生净土。弥陀经上说,“不可以少善根福德因缘得生彼国。舍利弗,若有善男子,善女人,闻说阿弥陀佛,持持名号,若一日,若二日,乃至七日,一心不乱,其人临命终时,阿弥陀佛与诸圣众
欲得佛法实益,须向恭敬中求欲得佛法实益,须向恭敬中求。有一分恭敬,即消一分罪业,增一分福慧。有十分恭敬,即消十分罪业,增十分福慧。若毫无恭敬,虽诵经念佛,亦非毫无利益。而亵渎之罪,当先受之,堕落三途,
一句弥陀,是多福德,非少善根。彻悟禅师在《念佛伽陀教义百偈》中,有一偈云:“一句弥陀,开往生门,是多福德,非少善根。”此偈的教义依据,出于《佛说阿弥陀经》经文云:“舍利弗!不可以少善根福德因缘得生彼国
关于恭敬心有不明的人会说佛菩萨既然大慈悲又平等对待一切众生,为什么要恭敬佛菩萨才较易得到其加持?其实佛菩萨是同样地在加持其前面的佛弟子,只是佛弟子们对佛菩萨的信心不同故有不同的加持效果,佛菩萨对我们的
余常谓欲得佛法实益,须向恭敬中求。有一分恭敬,则消一分罪业,增一分福慧。有十分恭敬,则消十分罪业,增十分福慧。若无恭敬而致亵慢,则罪业愈增,而福慧愈减矣。哀哉。(增广文钞卷一〈复邓伯诚居士书一〉)
舍利弗!不可以少善根福德因缘,得生彼国。舍利弗!若有善男子、善女人,闻说阿弥陀佛,执持名号,若一日、若二日、若三日、若四日、若五日、若六日、若七日,一心不乱。其人临命终时,阿弥陀佛与诸圣众现在其前。是
恭敬经书之功德萧德言。为弘文馆学士。晚节学愈苦。每开经。辄祓濯。束带危坐。妻子谏曰。老人何自苦。曰。对先圣之言。何复惮劳。诏以经授晋王。封武阳县侯。卒年九十七。(儒学传)萧德言唐朝人,字文行,精通史学
道证法师讲印光大师说:「佛法从恭敬中求,一分恭敬,一分利益;十分恭敬,十分利益。」大家对这句话很熟,但很少人真的体会「恭敬」和「求」法的意思,「恭」是「共心」,和佛共一心-体会佛教导的真义。「求」就是
「众生之宿根有无量差别」,宿世所修的善根不一样。《弥陀经》上告诉我们,「不可以少善根福德因缘得生彼国」,善根少了不行,福德少了也不行,因缘不具足也不行,三个条件凑在一起不简单。人身难得,佛法难闻,闻到
《普门品》说如果有人爱生气,请常念恭敬观世音菩萨,我知道菩萨的名号称呼都一样,不应该分别,但是念的时候是要念南无观世音菩萨,或是要念恭敬观世音菩萨?答:应该都没关系,只要生气的时候,念一声「南无大悲观
佛法贵在诚实,贵在恭敬,所以我们印光大师、弘一大师他们身先示范,然后一直这样教导我们:一分恭敬,灭一分罪障,增一分福德。恭敬是三宝门中获取功德,灭除罪障的唯一的方法。我们对三宝的信仰,对往圣前贤的敬重
皆当欢喜与恭敬传喜法师不丹行野餐开示(10.10.05)学佛别人也会说你这是厌世心理,说你是逃避现实。那所谓现实是什么,是现实吗?这个很重要的。在这里多好,上次我们在这里野餐的时候彩虹现出来,圆的彩虹
恭敬三宝 无上福田——台湾树林菩提讲堂2012.10.22昨天我们去参加法会的路上,我们买花,拿五十块给她,哇,她就合掌:师父师父。她说:您要买多少?我说五十块能买多少?她说买四串。我说三串就可以了。
对三宝形象千万不要生邪见,一定要恭敬,否则你业障重了。印光大师说的只看好样子,莫看坏样子,只管自家,不要管别人。印光大师很慈悲的,我师父也强调只管自己,不要东打听西打听的,烦恼从中生哦,很重要的。所以
现在佛教刚刚兴盛一点,很多人还不了解佛教,误解佛教,修行上也不太懂。甚至还有人说:我就皈依阿弥陀佛,我就皈依净土法门,我不皈依僧宝,我是二宝弟子。所以他就念阿弥陀佛,其他什么佛都不念,本师释迦牟尼佛也
惟贤法师答:常不轻菩萨见人就跪,就磕头。有些人批评他、骂他,他还是磕头。打他,他跑得远远的,还是磕头。因为他这样对众生,所以很快得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他这样做的意义是什么呢?一是尊重众生,众生都有佛性
极乐世界是诸上善人俱会一处的地方,在那里都是一生补处的大菩萨。那么,如何到达如此绝妙的极乐净土呢?《阿弥陀经》说:不可以少善根福德因缘,得生彼国。经中没有具体说明什么是少善根,但经文接下说:若有善男子
妙法莲华经常不轻菩萨品浅释宣化上人讲述姚秦三藏法师鸠摩罗什译美国万佛圣城宣化上人讲述卷六 常不轻菩萨品第二十怎么叫常不轻呢?其实,常不轻是一位菩萨的名字。是不是菩萨的通用名字呢?不是的。只不过是一个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