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佛笔记

坐禅的本义是什么?
2024-12-29 11:30

学佛的人都知道,坐禅是佛教的一种修行方式。

达摩祖师当时面壁九年,他的面壁其实也是一种坐禅,但是禅宗传到六祖慧能这一代,似乎他对于坐禅这一法门并不赞同,因此,我们在《坛经》中看到他说的一首偈子,即:

“生来坐不卧,死去卧不坐。一具臭骨头,何为立 功课”

在这里,六祖认为人的这个身体不过是一副臭骨头,真正的修行,是不应该从这个这副臭皮囊之上着手的,因为在这臭皮囊上下功夫,其成就是不会超出于这个身体之上,而真正的禅法并不在这个身体之上。

所以,六祖《坛经》中的“坐禅品”中也说:“何名坐禅……外于一切善恶境界,心念不起,名为坐。内见自性不动,名为禅……”。

又说“……一行三昧者,于一切处行住坐卧,常行一直心是也……”

从这里可以看出,事实上六祖并不反对坐禅,也不是不赞同坐禅,他只是不赞同坐无谓的禅,即常说的”空心静坐,百物不思“。因为这样的坐禅并不是真“坐禅”,而是名“坐禅”,也就是说,坐禅如果方法不对,那就是为了坐禅而坐禅,而不是为了修禅定而坐禅,这样的坐禅倒不如不坐,因为坐了不但入不了禅定,反而会给自己的身体添毛病,百害无一利。

那么,真正的坐禅是什么呢?

六祖在《坛经》中如此说:“心念不起,名为坐。内见自性不动,名为禅……”

也就是说,在六祖那里,真正的坐禅,是一行三昧,强调的是修禅者在一切时一切处,必须有“最清净的心”和“以最清净的心去认识一切”。

可见,六祖并不反对坐禅,他反对的是无用的坐禅,因为在他那里,真正的坐禅是非常严格的,也就是说,他要求的坐禅,绝不是只需要盘坐和打坐多久的问题,而是在一切时一切处,都要保持最为清静的打坐心态,唯有如此,才能算是真正的从禅,也唯有如此,方可有所成就,否则,花再多的时间盘坐或打坐,其意义并不大。

换句话说,只有正确的“坐禅”,才有可能对修行者的身心产生有利的作用,即佛家讲的四禅八定,甚至可以达到最高之境,也就是“圆通”的境界。

四禅指的是初禅、二禅、三禅、四禅,四种不同的境界,也称为色界定。

八定说的是空无边、识无边、无所有、非想非非想,也称为无色界定。

按照佛教经典的说法,成就色界定的修行者,大都能够感受到身心舒畅,精神专注,即心无杂念的境界,这就是入定的境界。

成就无色界定的修行者,则是更上一层楼,也就是说,他们的身心更加舒畅了,甚至觉得自己的身体似乎融化了,不存在了,这个状态下的心情将更加平静。

如果能够达到“圆通”境界,那么,其境界就更不可思议了,按照《楞严经》的说法,成就“圆通”境界的修行者,不仅仅是身心虚无、舒畅,还能够与天地万物的能量和信息深层次沟通,获得最无上的大智慧和大神通,而这些其实就是“摩诃般若”也就是“禅”的最高境界。

因此,从这个角度来说,坐禅其实也是一个非常殊胜的法门,很多高僧大德也都是通坐禅的帮助而有所成就的,所以,修行能否有成就,其实也跟是否懂得正确坐禅有关系,换句话说,掌握不了坐禅的真义与方法,只是乱打乱坐,那就不算是坐禅,当然也不会有真正的成就。

End

坐禅的本义是什么?

学佛的人都知道,坐禅是佛教的一种修行方式。达摩祖师当时面壁九年,他的面壁其实也是一种坐禅,但是禅宗传到六祖慧能这一代,似乎他对于坐禅这一法门并不赞同,因此,我们在《坛经》中看到他说的一首偈子,即:“

无尽意菩萨名号的本义

无尽意菩萨是非常殊胜的一位菩萨,很多人都知道无尽意菩萨的。虽然这是一位殊胜的菩萨,但是无尽意菩萨的经典却是不多,而且关于无尽意菩萨名号的本义还是很难理解的。有关无尽意菩萨名号的本义,《大方等大集经》记

禅宗文化:公案的本义与涵义

公案本义为官府中判决是非的案例。禅宗将历代高僧的言行记录下来,作为坐禅者的指示,久而久之也成为一种思考的对象,或修行坐禅者的座右铭。此种言行录一如政府的正式布告,尊严不可侵犯,又可启发思想,供人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