观汝来书,语气甚大。凡老实念佛之话,绝不肯说,而一味依宗教家之大派头话,以作希冀。如此则了生脱死,当在驴年。佛为一切凡圣立此净土法门,尔我乃博地凡夫。意中似有不满意于此法,而又求光布施无畏,医其心病。
现今世道陵夷,礼法坏乱。凡所行事,通皆图撑架子,壮场面。不知何者应法,何者应戒。汝母既在生吃素念佛,临终尚有瑞应,勿道荤不宜用,亦当勉遵母意,全体用素。古者丧礼绝不用荤酒。隋炀帝为太子时,其母死,不敢
八月一别,已过百日。前在扬州与张瑞曾居士谈及贞节净土院事,以院缺养赡,令彼帮助。彼云,刘庄场有二百多亩地,以助彼院之道粮。光后随寄一信,说此情事,至今未见回信,不知此信收到与否。久欲致书一问,以冗事甚
入道多门,唯净土最为第一。净土宗要,唯信愿行三法而已。莲池之令人参者(即参念佛的是谁),以当时宗门甚盛,不如是,或恐人以为异宗,而不肯修。又亦欲引宗门中悉修念佛三昧也。为了引人都修念佛三昧,蕅益之不须
现在诸多大德弘扬《菩提道次第广论》,请问法师,作为一个念佛弟子,如何结合这部论使自己在念佛实修上得到最大的利益呢?仁禅法师答:念佛人都知蕅益大师的名言:得生与否,全凭信愿之有无。而真切信愿是什么状态呢
我们说众生,人人都具足有真如妙心,依此真心来修行,将来功行圆满,决定成佛。这个心佛及众生,是三无差别的道理,是我们佛教根本的道理。依此看来,我们众生的一念心就是佛,所以修行就是要修心,修心才能成佛。古
抱怨是从家庭到社会上的每一个角落,都可以看到的普遍现象,也是正常现象。即使亲如父母子女也会互相抱怨,虽然父母疼爱子女自不在话下,但仍不免口出怨言。例如,母亲看到孩子不听话,可能会在父亲面前说:这孩子像
但憑佛號出乾坤袁希賢居士念佛往生事蹟袁希賢老居士,陝西省咸陽市人,生於1935年,於2012年1月30日安詳往生,享年78歲。袁居士有一兒四女。她的大女兒康菊梅是福聖寺虔誠的護法居士。在女兒的影響下,
念经或念佛本无标准仪轨,为解决初学者的困惑,特整理基本仪轨,仅供参考。准备:先在佛前供净水,花、果、灯、香一、香赞:炉香乍爇,法界蒙熏,诸佛海会悉遥闻,随处结祥云。诚意方殷,诸佛现全身。南无香云盖菩萨
阿弥陀佛的慈悲真正体悟在心中的那一种状态,就是执持名号。闻说阿弥陀佛,阿弥陀佛的名号领纳在心中,就是执持名号。这个执持,如果是东西,我们就要用手去拿(所以执持有提手旁),可是,阿弥陀佛是无形、无相、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