画面中央为一持莲花菩萨像,有人说是文殊师利或观音(文殊师利,相传为释迦牟尼佛的左胁侍,专司智慧;观音,也为佛的左胁侍,后传为西方三圣之一,也称观自在、观世自在)。这尊菩萨头戴宝冠,妙相庄严,肌肤色泽匀
阿旃陀是古代梵语阿谨提耶的音译,意为无想。原指离石窟寺仅6.4公里处的一个小镇(也和我国敦煌县与千佛洞之别相同)。在石窟未被发现以前,这个小镇寂然无闻。本地居民称石窟寺为莱那,即古代巴利语洞的意思。发
最早发现此石洞壁画与雕刻的,是1819年一个英国侵略印度驻马德拉斯的军队中的打猎者。报告引起了英国皇家亚洲学会的重视。至1843年,开始了全面的调查。阿旃陀石窟的壁画,按其开凿年代,大致可分三期:第一
最早发现此石洞壁画与雕刻的,是1819年一个英国侵略印度驻马德拉斯的军队中的打猎者。报告引起了英国皇家亚洲学会的重视。至1843年,开始了全面的调查。本图所欣赏的即是该石窟寺内的重要壁画之一。阿旃陀石
持莲花菩萨像,有人说是文殊师利或观音(文殊师利,相传为释迦牟尼佛的左胁侍,专司智慧;观音,也为佛的左胁侍,后传为西方三圣之一,也称观自在、观世自在)。这尊菩萨头戴宝冠,妙相庄严,肌肤色泽匀称,线条柔美
最有鉴赏价值的印度佛教壁画,是德干高原海德拉巴邦的阿旃陀石窟壁画。那里是一片丘陵地带,四周环山,中间有溪流,流溪环成马蹄形。阿旃陀29个石窟洞就在临溪在悬崖上。在石窟的数量上,它虽不及我国敦煌的鸣沙山
最有鉴赏价值的印度佛教壁画,是德干高原海德拉巴邦的阿旃陀石窟壁画。那里是一片丘陵地带,四周环山,中间有溪流,流溪环成马蹄形。阿旃陀29个石窟洞就在临溪在悬崖上。在石窟的数量上,它虽不及我国敦煌的鸣沙
首先是佩戴所有菩萨饰品的禁忌,洗澡、睡觉和如厕的时候最好取下来,当然如果你一时忘记,菩萨也不会怪罪于你,只是你自己要注意。其次如果碰到了什么不干净的场所,一定不要将菩萨外露,以免玷污圣洁。另外不要戴
《思益梵天所问经》(简称《思益经》)大势至云:“我投足之处,震动三千大千世界及魔宫殿,故名大势至。”大势至菩萨说,我举足所到之处,大千世界及魔王宫殿,都会震动,因此,名为大势至。显其威德神力不可思议
其身量大小与观世音菩萨相等,圆光四方的大小是各一百二十五由旬,照到二百五十由旬。全身光量呈紫金色,也是照遍十方国土,能让有缘众生亲自看见。只要见到他一个毛孔所放出来的光,就等于见到十方无量诸佛的净妙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