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佛笔记

第四卷 集沙门不应拜俗等事 - 乾隆大藏经

第四卷 集沙门不应拜俗等事圣朝议不拜篇第二(下)议 中御府少监护军高药尚等议状一首 内侍监给事王泉博士胡玄亮等议状一首 奉常寺丞刘庆道主簿郝处杰等议状一首 详刑寺承王千石张道逊等议状一首 司稼寺卿梁孝

第五卷 集沙门不应拜俗等事 - 乾隆大藏经

第五卷 集沙门不应拜俗等事圣朝议拜篇第三(上)议拜者。明沙门应致拜也。昔皇觉御宇。尚开信毁之源。岂惟像末不流弘约之议。顷以法海宏旷类聚难分。有秽玄猷颇闻朝听。致使拘文之士废道。从人较而言之。未曰通方之

第一卷 集沙门不应拜俗等事 - 乾隆大藏经

第一卷 集沙门不应拜俗等事集沙门不应拜俗等事序唐太原王隐客字少微撰若夫鸡浑起一龙圣开三。飞羲画而踰绳。泛轩文而越契。端宸肃扆。题尊玉宇之中。班屣漂裾。光佐璇逵之右。洪猷仅于礼乐。秀业止于仁义。亦有栖月

第九卷 摩诃止观 - 乾隆大藏经

卷上卷下第九卷 摩诃止观 上第六观禅定境者。夫长病远行是禅定障。立世阿毗昙云。多谏诤多营事亦是禅定障。复有多读诵亦是禅定障。文殊问菩提经云。禅定有三十六垢。垢即是障。上诸境得入到清凉池。入流竟则不须观

第七卷 摩诃止观 - 乾隆大藏经

卷上卷下第七卷 摩诃止观 上第五识通塞者。亦名知得失。亦名知字非字。如上破法遍。应通入无生。若不入者。当寻得失必滞是非。不得一向作解。何者。若同外道爱着观空智慧。宜以四句遍破。能破如所破令众塞得通。若

第八卷 摩诃止观 - 乾隆大藏经

卷上卷下第八卷 摩诃止观 上第二观烦恼境者。上阴界入不悟。则非其宜而观察不已。击动烦恼贪嗔发作。是时应舍阴入观于烦恼。前呵五欲知其过罪。弃盖是舍平常阴入。观于果报于中求解。今观发作隆盛起重贪嗔。如铁不

第五卷 摩诃止观 - 乾隆大藏经

卷上卷下第五卷 摩诃止观 上第七正修止观者。前六重依修多罗以开妙解。今依妙解以立正行。膏明相赖目足更资。行解既勤。三障四魔纷然竞起。重昏巨散翳动定明。不可随不可畏。随之将人向恶道。畏之妨修正法。当以观

第1343部 坐禅三昧法门经 - 乾隆大藏经

第一卷第二卷坐禅三昧法门经 卷上导师说难遇闻者喜亦难大人所乐听小人所恶闻众生可愍伤坠老死崄路野人恩爱奴处畏痴不惧世界若大小法无有常者一切不久留暂现如电光是身属老死众病之所归薄皮覆不净愚惑为所欺汝常为老

第二卷 摩诃止观 - 乾隆大藏经

卷上卷下第二卷 摩诃止观 上二劝进四种三昧入菩萨位。说是止观者。夫欲登妙位非行不阶。善解钻摇醍醐可获。法华云。又见佛子修种种行以求佛道。行法众多略言其四。一常坐。二常行。三半行半坐。四非行非坐。通称三

第六卷 摩诃止观 - 乾隆大藏经

卷上卷下第六卷 摩诃止观 上第二体思假入空破法遍者。即为三。一明思假。二明体观。三明其位。思假者。谓贪嗔痴慢。此名钝使亦名正三毒。历三界为十。又约三界凡九地。地地有九品。合八十一品。皆能润业受三界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