卷上卷下第五卷 摩诃止观 上第七正修止观者。前六重依修多罗以开妙解。今依妙解以立正行。膏明相赖目足更资。行解既勤。三障四魔纷然竞起。重昏巨散翳动定明。不可随不可畏。随之将人向恶道。畏之妨修正法。当以观
第一卷第二卷坐禅三昧法门经 卷上导师说难遇闻者喜亦难大人所乐听小人所恶闻众生可愍伤坠老死崄路野人恩爱奴处畏痴不惧世界若大小法无有常者一切不久留暂现如电光是身属老死众病之所归薄皮覆不净愚惑为所欺汝常为老
卷上卷下第二卷 摩诃止观 上二劝进四种三昧入菩萨位。说是止观者。夫欲登妙位非行不阶。善解钻摇醍醐可获。法华云。又见佛子修种种行以求佛道。行法众多略言其四。一常坐。二常行。三半行半坐。四非行非坐。通称三
卷上卷下第六卷 摩诃止观 上第二体思假入空破法遍者。即为三。一明思假。二明体观。三明其位。思假者。谓贪嗔痴慢。此名钝使亦名正三毒。历三界为十。又约三界凡九地。地地有九品。合八十一品。皆能润业受三界生。
卷上卷下第一卷 摩诃止观 上止观明静。前代未闻。智者。大隋开皇十四年四月二十六日。于荆州玉泉寺。一夏敷扬二时慈霔。虽乐说不穷才至见境。法轮停转后分弗宣。然挹流寻源闻香讨根。论曰。我行无师保。经云。受莂
华严经旨归夫以。主教圆通尽虚空于尘刹。帝珠方广揽法界于毫端。无碍镕融卢舍那之妙境。有崖斯泯普贤眼之玄鉴。浩汗微言实叵寻其旨趣。宏深法海尤罕测于宗源。今略举大纲开兹十义。撮其机要称曰旨归。庶探玄之士粗识
卷上卷下第三卷 摩诃止观 上第二释止观名者。大途梗概已如上说。复以何义立止观名。略有四。一相待。二绝待。三会异。四通三德。一相待者。止观各三义。息义。停义。对不止止义。息义者。诸恶觉观妄念思想寂然休息
瑜伽师地论讲记 卷第十八(2)卯八、泉池(分二科)辰一、举颂言(分二科)巳一、问齐何泉止息?于何径不通?世间诸苦乐,何处无余灭?这是第八科「泉池」,分二科;第一科是「举颂言」,分二科;第一科是「问」。
瑜伽师地论讲记 卷第十六(13)巳十、差别因缘(分二科)午一、初半颂(分二科)未一、举颂若有缘无缘亦细粗显现者:「若有缘无缘亦细粗显现者:此初半颂,显后二学及最初学,如其次第有缘无缘,细粗差别。」在「
瑜伽师地论讲记 卷第十七(5)申三,释不了知(分二科) 酉一、于过患又于诸欲不如实知有众过患,所谓诸欲无常、虚伪、空无有实,败坏之法,犹如幻事诳惑愚夫,甚少爱味,多诸过患。这是第三科「释不了知」,前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