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佛笔记

修行人就要修到心灵不死

不论你学这八万四千法门哪一法门,但这有个前提。什么前提呢?生死心切。我们要了生死,你生死心不切,你不为生死。所以我们古来的人,每见他人死,我心热如火。听到别人死了,自己感觉很着急。为什么?不是热他人,

如何面对恶人和善人——观如月

证严法师现实生活中要面对形形色色的境界,需要细心思考,然后有所感受,这就是在做出分别。思想分别内、外面的境界,时时刻刻不断地生灭,永无止息,所以我们应该要好好照顾自己的心念。佛陀在世时,有位求道者来请

暂居此地非吾土,遥忆西方是我家

省庵大师在《净土诗》里面常常点示我们:我们现在住的这个地方不是我们真正的故乡,我们是三界里面的浪子,这个世界是我们的一个逆旅,暂时居住。所以大家体会这个暂居,你很贪恋这个世间,想不走也是不可能的,也是

放下有限的生命,才能得到无限的法身

如是之圣智究竟不得少法之境界,非凡夫妄想所及者,因为凡夫有妄想,诸位!妄想就是量,为什么叫无量无边呢?因为佛没有妄想,佛没有妄想,就无量无边,用哲学的一句话,就是:你必须放下有量,你才能拥有无量,从另

半善满善

周安士【原文】何谓半满。易曰,善不积,不足以成名。恶不积,不足以灭身。书曰,商罪贯盈。如贮物于器,勤而积之,则满。懈而不积,则不满。此一说也。昔有某氏女入寺,欲施而无财,止有钱二文,捐而与之,主席者亲

禅宗的人文意义

◎ 楼宇烈禅宗在很多方面恢复了原始佛教那种以人为根本的理念,反复强调自性佛、自性法、自性僧,皈依者皈依自性。自性皈依,所以它不是外在的。禅宗里面有一个说法,《坛经》里说:佛是自性做,莫向身外求。自性迷

第一先要做好人

◎ 印 光【原文】第一先要做好人。见贤思齐焉,见不贤而内自省焉。第二要知因果报应。一举一动,勿任情任意。必须想及此事,于我,于亲,于人有利益否。不但做事如此,即居心动念,亦当如此。起好心,即有功德。起

普庵戒杀文

普 庵堪叹诸人不较量,却将造罪当烧香。处处神坛社庙,尽是作业之场。个个烧鹅煮鸭,每每宰杀猪羊。巧者持刀出血,拙者便去烧汤。向前起来下手,推毛破肚搜肠。煮得半生半熟,诸人斗割分张。 一似夜叉罗刹,犹如虎

烦恼与生活

净 慧经常讲到佛法与生活、禅与生活,或者是修行与生活,我们今天讲的题目是烦恼与生活。生活是什么?从我们众生来说,生活就是烦恼,烦恼就是生活。各位仔细思考一下、回忆一下自己的人生经历,看我们这个归纳、这

为官当知此五法

◎ 理 海佛陀的弟子中,有王公贵族、文武百官、长者、居士,乃至贫民、乞丐,他们遍布社会各个阶层,这正是佛陀平等普度众生的悲智所在。佛陀为百官说,为政有五法,可令百姓爱敬。一者恩养世人。百官要尽心做好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