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杨 路近些年来,习近平总书记曾三次提及印度文化源头--吠陀经。第一次是2014年9月在印度世界事务委员会上,习近平总书记回忆起印度文化对他的影响,印度跌宕起伏的历史深深吸引了我,我对有关恒河文明、
◎ 宽 毅又是一年草长鸢飞,陌上花开,桃红梨白的好不热闹。话说一年之计在于春,我想,在这样朝气蓬勃的春日里,做一些没意义的事情是很有趣的--比如思考--花开的意义是什么?这个问题几乎没有标准答案的,即
◎ 悟 才 在中国绘画史上,清初时期北方宫廷奉四王(王时敏、王鉴、王翚、王原祁)画格为正统,江南地区却出现一批富于个性的画家,他们与北方宫廷四王崇尚摹古的画风有很大出入,四僧(石涛、八大山人、髡残、弘
熊十力大乘之一派也,其渊源亦自小乘。小乘说有者,如上座部等,详《异部宗轮论》。虽同持有见之诸部,亦复互有异点。然就大体言之,则凡持有见者,皆与世间见解较为接近,非全同世间见解故,故言接近。用今通途语言
◎ 广 钦我们要在一切的烦恼中好好调理自己,这是别人无法代替的事,等调理得当,自然智慧明朗,无明散去。修苦行是从苦中越修越不觉得苦,而且渐渐觉得快乐轻松,并没有感到是在工作,这就是业障渐渐在消除。若是
◎ 净 界再看欻然,就是起火的助缘。当我们人寿越来越少,进入五浊恶世的时候,虽然我们五蕴含藏了烦恼业力,但是总有人去点火。这个欻然就是火苗,就是我们跟人事一接触的时候,那一念的妄动,攀缘心。这个攀缘心
◎ 容 通在佛的眼中世间的快乐都是痛苦,而我们众生因为太苦,所以世间的苦稍微轻一点,就觉得快乐,是一种傻傻的痛并快乐着。佛教说苦有三种,苦苦,行苦,坏苦。世间所谓的快乐,充其量也就是坏苦,乐极生悲,快
◎ 清 木禅宗不仅追求个人的自在解脱,而且强调广结善缘、帮助他人达到开悟的境界,在烦恼中得到解脱。人生短暂与宇宙永恒的矛盾,一直激发着人们内心的不安与痛苦。了脱生死大事是佛教也是禅宗的最基本目的之一。
普 门 禅◎ 献 忠 净宗祖师印光大师也曾给普门下过定义:普门者,以菩萨道大无方,普随一切众生根性,令其就路还家,不独立一门,如世病有千般,则药有万品。不执定一法,随于彼之所迷,及彼之易悟处,而点示
◎ 陈浦燕 一、住威仪 住威仪是四威仪中的第二种,是指修道之人,非时不住。若或住时,随所住处,常念供养三宝,赞叹经法,广为人说,思惟经义,如法而住。佛陀在各种戒条中,都十分注重佛弟子的住威仪,认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