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佛笔记

情绪宣泄的最好方法

情绪宣泄的最好方法◎ 林语堂很多人都认为哭是一件可耻的事情,尤其是男人们,他们甚至在最最伤心的时候,也宁可磨牙齿、握拳头、呕吐、晕倒,冒着生命的危险,千方百计地想尽方法,总不肯让眼泪轻弹。其实人之所以

烦恼不断,教您六个方法来对治

星云大师人有了烦恼怎么办?一般人,听到别人讲一句自己不欢喜听的话,他就烦恼;看到别人做一件自己不高兴的事情,他就生气。其实这就是上当了。别人的一句话,我就生气;别人的一个动作,我就吃不下饭;别人的一个

勿让“慢心”成为彼此的负担

圣严法师人几乎都有自负、自满的心,又称之为慢心,也就是自认为自己很了不起的意思。这样的人在和别人相处的时候,不是把别人看得过低,就是把自己看得过高,因此很容易伤害到他人,而成为彼此的负担。人之所以会自

退心的边缘

◎ 缘 觉过去有一个人,虽然没有人开示他,但因为受世事的折磨,人我是非的困扰,而承受种种的苦恼,于是觉悟到一个人在这尘劳中浮沉,终究能获得什么呢?在这庞大的宇宙中,人只是微小得如恒河中的沙粒,整日用心

《唐贤首国师墨宝》跋

◎ 汤用彤《唐贤首国师墨宝》是法藏大师致新罗法师义湘书。法藏致书不知在何年,墨迹年岁磨损不可读。据浮石本碑,义湘,唐高祖武德八年(625)生,唐高宗龙朔元年(661)入唐,总章元年(668),其师智俨

三论学

◎ 编 者三论指鸠摩罗什所译《中论》、《百论》、《十二门论》;加上《大智度论》,亦称四论。这些本是大乘中观学派的基本著作,在南北朝的流行,则是魏晋以来般若学的变态和延续。陈隋之际的吉藏,更以三论命宗。

亲近善知识

◎ 善 言居士学习佛法,是为了求得佛法的正知正见,为了求得断烦恼了生死获解脱的方法。可是,我们在学习的过程中也会发现,佛法作为出世解脱的法则,有很多内容和道理是难思难议的,不是我们的世智聪明可以轻易理

智慧与福报

一个人如果把人做到亲痛仇快、众叛亲离的程度,可以说他是没有智慧,不会待人;在家庭里父子成仇、夫妻反目、兄弟阋墙,也都是没有智慧加上缺少福报。善于处人是智慧;受人善待是福报。如果一个人能够把认识的及不认

求静非真参禅

◎ 来 果参禅人求静,非真参禅。何以?工夫得力时,静不可得,求静为谁?疑情精参,外忘世界,内忘身心,身心两忘,谁动谁静?果知不静,再求静者,非参禅正行,须知禅堂,不但止动,尚须止静。止动,则动不关身;

原意并非妄自尊大

◎ 谢志斌【开栏的话】佛教文化是中华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对中国的宗教、哲学、文艺、民俗、社会生活等各个方面有着深远影响。成语以固定的结构形式和特殊的故事典故表达约定俗成的特定含义,是中华文化的一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