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佛笔记

日常生活中的四念处观

◎ 圣 严修五停心得成就便入定,然后出定而观四念处,那是次第禅观。由修定得有漏慧,再以有漏慧观四念处,由观四念处发无漏慧而出三界,证解脱果,这是相当花时间的修行方法,对于一般人而言,的确难得有此因缘修

佛教与中国文化的关系

佛教哲学本身蕴藏着极深的智慧,它对宇宙人生的洞察,对人类理性的反省,对概念的分析,有着深刻独到的见解。恩格斯在《自然辩证法》中称誉佛教徒处在人类辩证思维的较高发展阶段上。在世界观上,佛教否认有至高无上

遮青非青 不欲说白

◎ 永 明故知既不可执有,亦不可执无,以自性中,无有、无故。所说有无之法,皆是破执入法之方便。故先德云:用无所得为方便者有二:一以无所得导前随相,则涉有不迷于空,为入有方便;二假无得以入有,不存无得,

修行必以般若为本

◎ 憨 山 佛祖出世,说般若之法,教人修行,必以般若为本。般若梵语,华言智慧,以此智慧,乃吾人本有之佛性。又云自心,又云自性,此体本来无染,故曰清净。本来不昧,故曰光明。本来广大包容,故曰虚空。本来无

自在解脱

◎ 界 诠 佛教信仰的主要内涵在于向佛陀学习,即所谓学佛。佛是觉者、智者,具足无量慈悲、智慧、威力、功德。学佛即学佛的智、觉、慈悲、喜舍。佛是断除一切烦恼,具足大觉圆满。我等学佛者,在断除烦恼,寻找大

心定了就是禅

◎ 一 诚 寺庙里常有专门组织的茶汤会,用来招待施主和香客,这种活动被称为普茶,就是让大家都来喝茶的意思。当然了,大家专程来寺庙里饮茶,不是因为寺庙的茶特别好喝,而是为了借庙里边的清静环境,借饮茶一事

东坡三悟及这一喝有多重

东坡三悟及这一喝有多重翰林学士苏东坡因与照觉禅师论道,谈及情与无情,同圆种智的话后,忽有省悟,因而作参禅前、参禅时、参禅悟道后三偈,表明心得。参禅前的境界是: 横看成岭侧成峰, 远近高低各不同; 不识

学佛并非都要出家

◎ 慧 律谈到出世,连带就会说到出家。好多人都误以为信仰佛教后一定得出家,因而裹足不前。出家是源自印度佛教的制度,我国社会因深受儒家思想影响,对此误解极深。譬如:有时会听人说起,如果每个人都学佛,则人

也谈出离心

也谈出离心◎ 善无疾(尼) 修行当中,有三个最重要的条件:出离心,大悲心与空性见。其中,出离心位居榜首,其重要性不言而喻。那么,什么是出离心,为什么出离心是如此重要? 1996年有一个风靡全国的纪录:

佛教的宗派

◎ 圣严法师一花开五叶,佛教内分宗派是一个无法避免的问题,因为佛法只有一味,由于接受者的程度──根性的高下不一,以及生存时代与生活环境的差异,对于佛法的看法,也就因人而有不同的解释了。佛经中说:佛一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