禅的体验◎ 铃木大拙研究禅意谓要有禅体验,否则就没有什么禅可供你研究。但体验本身就意含着它是可以传达与人的;一个体系若不能适当表达,就不再是活生生的东西。黯哑的体验是不属于人的。去体验即是自我意识到体
北宋文人学佛与诗歌流变◎ 左志南北宋中后期诗歌流变与该时期佛教的发展变化及儒学的丰富完善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士大夫学佛特点及其佛学思想体系的构建生成过程,与其诗歌典故运用、书写内容及诗美呈现关系密切。
心 即 本 体◎ 宫哲兵 本体和现实世界的关系是佛教哲学中一个很重要的问题。有些佛教宗派(如华严宗)认为:在繁杂的现象世界背后,存在着一个精神性的本体--理。现象世界就是由精神本体理所变现出来的。对
钵与方便铲◎ 法 明 《佛本行集经》有一故事,北天竺有两大商人,要供养佛。佛想:我用什么东西来接受施主的食物呢?这时四天王献上四个金钵,佛说出家人不宜用金器。四天王又先后奉上银、琉璃、赤珠、玛瑙钵等,
本性法师宋代青原禅师有参禅三重境界说:禅之初,看山是山,看水是水;禅之入,看山不是山,看水不是水;禅之深,看山仍是山,看水仍是水。这让我觉得,这三重境界说,与息灭妄念的三个层次,有异曲同工之妙。妄念,
见 君人过四十天过午。不惑以后的人,是艺术与哲学的年代,人终于能完整地看待人生了。艺术,是矛盾的综合,是快慢、明暗、高低的协调,是矛盾的美。老人是一部哲学的书,是人类文明与理智的文字化的诗,是歌,是曲
仁禅法师普贤菩萨十大愿王里面有一个称赞如来,就是赞叹佛的功德。所以赞佛也是一个修行的方法,是十大愿王的修法。我们千万不要误会,有些人甚至生邪见:为什么佛教里面的佛这么喜欢人来赞叹呢?他以凡夫分别心来测
◎本 性 古人教导我们:每天都要三省我身。为什么要三省,就是要三思一下自己:今天,你做了什么该做的;做了什么不该做的;如做了不该做的,该怎么弥补。古人也教导我们:莫以善小而不为,莫以恶小而为之。善虽小
◎ 永 明问:如来无密语。迦叶不覆藏。则众生心常自明现。何须教观开示。广论横竖。 答:只为佛之知见蕴在众生心。虽然显现。而迷者不知。以客尘所覆。妄见所障。虽有如无。似世间宝藏。为物所覆。莫有知者。是以
◎ 沈海然 众生平等,每一个微小的生命都值得我们用心关爱。做到对每一个生命和每一种生灵的关爱和尊重,自然也会得到他人的尊重和敬仰。众生平等,不要将生命分贵贱,每一个人的生命都值得被关爱,每一种生灵的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