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佛笔记

破执观空

◎赖永海虽然自性有如青天般纯净,但却时常被浮云遮蔽,这浮云便是因无明而引起的迷悟。无明是由于不能理解缘起的性质,不能理解万物的无常性,众生的无我性而产生的种种分别意识与执著心理,从而迷失了自己的清净本

世无无因之果

◎ 宝 静世无无因之果,果必有因。如桃树由桃核而来,现在生死,由贪欲而生,吾人最初受生,亦由一念爱心而来,纳想为胎,流爱成种。吾人来世如何,不必问他人,问自心便知。吾等现须看破一切,断去贪欲,切不可被

作么生

◎ 丁福保禅林用语。又作怎么生、似么生、作么、作生。作么,即何;生,为接尾词。相当于如何了、怎么样。本为宋代俗语,禅宗多用于公案之感叹或疑问之词。《临济慧照禅师语录勘辨》(大四七五○三上):后沩山问仰

佛教定学的概念

◎ 蒲正信 历代的佛教都十分重视定学。原始佛教和部派佛教认为,佛教的实践是先见道,即先了解明白四谛的道理,然后再修道。修道即修行,而修行的主要方法就是禅定。大小乘佛教都认为禅定是获得正确认识,作出正确

生命的安顿与归宿

◎ 弘 恩有人问:生死是人生的大事,人生皆有死,不知佛法对生死、对生命最终的归宿有什么看法?这的确是学佛的关键问题,此处正好可以说禅。释迦牟尼佛说法四十九年,最后于拘尸那罗双树之间取于涅槃。禅宗六祖惠

《浮屠经》的初传与汉人的认识

《浮屠经》的初传与汉人的认识  --民俗化的探源《中国佛学》编者自张骞凿空之后,随着中西交通的发达,佛教开始沿着西域道传入内地,其中有史可征的最早传教活动,是汉哀帝元寿元年(公元前2年)的伊存授经。这

诗·禅

◎ 徐 辉多年来,我对佛教一直怀有浓厚的兴趣,接触禅文化却是近几年的事。我是个爱写诗爱做梦的人,总觉得,诗与禅一样,有着某种极为微妙的关联。或者说,诗就是禅,禅也是诗!我们甚至还可以说,诗是醒来的禅,

禅修的先决条件

◎ 明 一 参禅首先要有信心,信有生死这件事可了,信有这么一法可行,信佛佛祖祖已了,我们按照他们所走的路提禅修就能达到目的。这样方才有些样子,才有禅可参,才有生死可了。所以,元贤祖师说:信得及,放得下

修行是改变态度和行为

◎ 希阿荣博大乘佛子须守持菩萨戒,菩萨戒总分为三类:一、摄律仪戒,即诸恶莫作;二、摄善法戒,即众善奉行;三、摄众生戒,又称饶益有情戒。发四无量心,以布施、爱语、利行、同事之行,引导众生趣向解脱,不舍弃

五眼境界各不同

◎ 宣 化要是开了法眼,念经不需要拿经典来念,尽虚空遍法界都是经典。肉眼碍非通 天眼通非碍法眼唯观俗 慧眼了真空佛眼如千日 照异体还同肉眼碍非通:什么叫肉眼?因为它能看见一切的人和东西。这个肉眼,不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