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佛笔记

净土旨归:释净土群疑论卷第四(三)

釋淨土群疑論卷第四(三)釋曰。迷理煩惱俱生起者。彼亦得起。以是凡夫未悟甚深真如實相。不妨得起。分別起者。彼不現行。論說分別我見緣邪教起。然彼無邪教。故不現行。我見是諸惑之本。本既不起。末惑不生。任運煩

净土旨归:释净土群疑论卷第六(三)

釋淨土群疑論卷第六(三)釋曰。有釋者言。此無見頂相既名無見頂。實不可見。然言見八萬四千相者。此實除無見頂相。但見餘八萬三千九百九十九相。以少從多。總名為見。其實不見斯一相也。不爾名義遂即相違。如須彌被

净土旨归:释净土群疑论卷第五(三)

釋淨土群疑論卷第五(三)問曰。又大小乘論引契經。說有罪福不動三種業。未知三種業中。為用何種業而得往生極樂國也釋曰。有說。於三業中用福業及不動業生西方也。三福即是福業。十六觀若得上界定心。即不動業也。有

净土旨归:释净土群疑论卷第四(二)

釋淨土群疑論卷第四(二)問曰。西方淨土與兜率天宮。二處校量有何優劣釋曰。此處之優劣。其事顯然。有識咸知。詎勞更問。然前德已有淨土之論。具言優劣。無勞此釋。然前德所製猶有未喻。今更略辨顯其優劣。以十二義

净土旨归:释净土群疑论卷第六(一)

釋淨土群疑論卷第六(一)西都千福寺大德懷感撰問曰。為一切眾生求生淨土悉得生耶。為亦有不得生耶。若悉得生眾生界無窮。何因極樂國土有終盡日。阿彌陀佛有涅槃時。又花聚菩薩及山海慧菩薩不應發願。若有一眾生生阿

净土旨归:释净土群疑论卷第二(一)

釋淨土群疑論卷第二(一)西都千福寺大德懷感撰問曰。生彼西方。為過去心生現在心生未來心生。若過去心生。過去心已滅。不可言生。若未來心生。未來心未至。如何說生。若現在心生。現在心不住。復如何生。以此三世求

净土旨归:释净土群疑论卷第一(四)

釋淨土群疑論卷第一(四)問曰。淨佛國土離眾穢惡。一得往生。超絕生死。永離三惡道。無復五燒苦。皆是正定之聚。悉是阿鞞跋致。無量壽經言。次如泥洹之道。若爾者。不可著相凡夫具眾罪業。心有所得而得往生。當須依

净土旨归:释净土群疑论卷第二(二)

釋淨土群疑論卷第二(二)問曰。攝大乘論對法論等。無著天親諸大論師。釋諸經論種種文義。有四意趣四祕密言。唯由發願而得往生西方者。此是別時意。今日勸人修西方業。即得往生。豈成道理。自攝論至此百有餘年。諸德

净土旨归:释净土群疑论卷第一(三)

釋淨土群疑論卷第一(三)問曰。如維摩經說。若菩薩欲得生淨土。當淨其心。隨其心淨即佛土淨。此之心淨經文。乃約十地菩薩方名淨心。如何凡夫即欲生於淨土。若言得生淨土。應言己淨其心。且具縛凡夫見修諸惑紛綸競起

净土旨归:释净土群疑论卷第二(四)

釋淨土群疑論卷第二(四)問曰。如此穢土色界諸天。亦無憂苦。但有喜樂。與彼淨土有何勝劣。願生淨土。不樂生色界等天耶釋曰。彼色界天雖無有憂苦唯有喜樂。然非極樂。終有苦受。故修行者不願上生。略以八義顯非極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