抱怨是从家庭到社会上的每一个角落,都可以看到的普遍现象,也是正常现象。即使亲如父母子女也会互相抱怨,虽然父母疼爱子女自不在话下,但仍不免口出怨言。例如,母亲看到孩子不听话,可能会在父亲面前说:这孩子像
但憑佛號出乾坤袁希賢居士念佛往生事蹟袁希賢老居士,陝西省咸陽市人,生於1935年,於2012年1月30日安詳往生,享年78歲。袁居士有一兒四女。她的大女兒康菊梅是福聖寺虔誠的護法居士。在女兒的影響下,
念经或念佛本无标准仪轨,为解决初学者的困惑,特整理基本仪轨,仅供参考。准备:先在佛前供净水,花、果、灯、香一、香赞:炉香乍爇,法界蒙熏,诸佛海会悉遥闻,随处结祥云。诚意方殷,诸佛现全身。南无香云盖菩萨
阿弥陀佛的慈悲真正体悟在心中的那一种状态,就是执持名号。闻说阿弥陀佛,阿弥陀佛的名号领纳在心中,就是执持名号。这个执持,如果是东西,我们就要用手去拿(所以执持有提手旁),可是,阿弥陀佛是无形、无相、无
禅教律三。总非心外有法。是故分执之固谬也。合求之亦谬也。分执斗诤滋生。合求泛滥无统。皆由不知痛为生死。直趋菩提。所以图名不图实。图枝末不图根本耳。夫禅教律。皆名也。真能自觉觉他。乃其实也。机锋转语。偈
大安法师:极乐世界是物质世界还是心灵世界《大乘起信论》告诉我们,世界上的万事万物都是由我们的念头所建立的,这个念头就是我们的心,离开念头就没有外物,这是大乘佛法的究竟了义。很多人喜欢问一个问题,就是极
若能如上念念相续,毕命为期者,十即十生,百即百生。何以故?无外杂缘得正念故,与佛本愿得相应故,不违教故,随顺佛语故。若欲舍专,修杂业者,百时希得一二,千时希得三五。何以故?乃由杂缘乱动失正念故,与佛本
佛七讲话[第二期]一九八四年 -第三天第三天怎样对治散乱与昏沉大家来打佛七,在求一心不乱。《佛说阿弥陀经》上说,善男子善女子持念佛名,一天乃到七天,一心不乱,临命终时,蒙佛接引。念佛念到一心不乱,称之
慧净法师:外祖母人未断气,阿弥陀佛与「光中化佛无数亿,化菩萨众亦无边」的现象,就已在空中等待迎接,看她什么时候放下,什么时候就接引她到极乐世界。念佛众生 摄取不舍慧净法师在净宗书院以闽南语为莲友开示(
持咒的要领及回向持咒可以消业障,启发内心的光明,咒又叫总持,把三藏十二部经典浓缩成几个字,是佛法的总纲。持咒要领,第一、不要希求什么,不求超常识的神秘,佛法是超功利的,一切无求,你所得到的远比你所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