怨恨是一种对不如意的人与事所产生的负面情绪。此时,勿怨天、勿责人。应思惟这些违逆境缘,皆是自己宿世今生业缘所致。若见人欢喜者,得欢喜报;恼害人者,得恼害报,种种皆是本着前世之所为,如影随形,如响应声。
道证法师讲印光大师说:「佛法从恭敬中求,一分恭敬,一分利益;十分恭敬,十分利益。」大家对这句话很熟,但很少人真的体会「恭敬」和「求」法的意思,「恭」是「共心」,和佛共一心-体会佛教导的真义。「求」就是
一部印祖《文钞》,通篇都在苦口婆心痛劝世人认清自己本来面目,舍弃徒劳无功的自力妄想,老实依凭一句佛号往生西方,当生了脱生死。(印祖曰:无论宗门教下,纵是大彻大悟,然有丝毫惑业未尽依旧轮回。依凭一句名号
一位妇人走到屋外,看见前院坐着三位长着又长又白胡须的老人。虽然她并不认识他们,但是依然十分友好地对他们说:我想也许我们并不熟悉,但是我想你们应该很饿了,请进来吃点东西吧。家里的男主人在吗?老人们问。不
静波法师讲述南无本师释迦牟尼佛!(三称)法不孤起,仗境方生。道不虚行,遇缘则应。今天在这里能够有这样一个殊胜的因缘,同大家结一次法缘,来表示我的法供养。《维摩经》中有这样一句话:诸供养中,法供养圣。当
百丈禅师:修行以念佛最为稳当。永明禅师:无禅有净土,万修万人去;但得见弥陀,何愁不开悟。有禅无净土,十人九蹉路;阴境若现前,瞥尔随他去。省庵大师:一句弥陀,是斩群邪之宝剑。一句弥陀,是破地狱之猛将。一
论圣贤之心。不因祈福避祸。而后为善不为恶。论造化之理。积善积恶。而余庆余殃。固不爽也。小曰吉凶。大曰祸福。无门。无定门也。自召。自作自受也。言天地无私。因物付物。祸之福之。本无一定之门。听招致以为报应
观世音菩萨和众生也有很大的因缘,也发无量无边的大愿,但他的愿力,还有穷尽的时候。唯独地藏菩萨的愿力是无穷无尽,充满虚空,周遍法界,没有那一个地方不是地藏菩萨的愿力。为什么叫地呢?前面已说过,这地能生长
本人屡屡提出。说佛法犹如旃檀,片片皆香。举起一片之香,即是全体之香。曾讲过普贤行愿品,读诵普贤十大行愿品,就能往生极乐世界上品上生。所以十大行愿,就是整个旃檀。随拈一行一愿,就是片片皆香。阿弥陀佛是总
比丘尼比丘尼:梵文 Bhikkhuni 又作苾雏尼、比呼尼、尼、除女、董女、沙门尼,俗称尼姑。满二十岁出家,受了具足戒的女子,称为比丘尼。尼姑需守的戒律甚多,统称五○○条(各戒本都有出入)。中国第一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