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佛笔记

第五卷 摄大乘论 - 乾隆大藏经

第五卷 摄大乘论入智相云何。多闻薰身故。非阿犁耶识所摄。如阿犁耶识种子成。寂静思惟所摄。诸法义现相所生可取事处有见者意言处。是中谁入智相。大乘所薰多闻相续身。无量诸亲近得故。信欲一向故。善集善根故善助

第八卷 十住毗婆沙论 - 乾隆大藏经

第八卷 十住毗婆沙论共行品第十八问曰。汝言当说在家出家菩萨共行法今可说之。答曰。忍辱法施法忍思惟不曲法。尊重法不障法。供养法信解修空。不贪嫉随所说行。灯明施伎乐施乘施正愿摄法思量利安众生。等心于一切。

第五卷 十住毗婆沙论 - 乾隆大藏经

第五卷 十住毗婆沙论除业品第十问曰。但忆念阿弥陀等诸佛及念余菩萨得阿惟越致。更有余方便耶。答曰。求阿惟越致地者。非但忆念称名礼敬而已。复应于诸佛所忏悔劝请随喜回向。问曰。是事何谓。答曰。十方无量佛所知

第六卷 十住毗婆沙论 - 乾隆大藏经

第六卷 十住毗婆沙论分别布施品第十二之余总相别相施皆悉能回向是菩萨能以二种净施能知二种回向。一为总相。二为别相。总相回向者。有所施皆回向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别相施者。如布施果报中说。复次总相回向者。为

第二卷 十住毗婆沙论 - 乾隆大藏经

第二卷 十住毗婆沙论地相品第三问曰。得初地菩萨有何相貌。答曰。菩萨在初地多所能堪受不好于诤讼其心多喜悦常乐于清净悲心愍众生无有嗔恚心多行是七事菩萨若得初地。即有是七相。能堪受者。能为难事修集无量福德善

第十一卷 十住毗婆沙论 - 乾隆大藏经

第十一卷 十住毗婆沙论助念佛三昧品第二十五菩萨应以此四十不共法念诸佛法身佛非色身故是偈次第略解四十不共法六品中义。是故行者先念色身佛。次念法身佛。何以故。新发意菩萨。应以三十二相八十种好念佛。如先说。

第七卷 十住毗婆沙论 - 乾隆大藏经

第七卷 十住毗婆沙论知家过患品第十六菩萨如是学。应知家过恶。何以故。若知过恶或舍家入道。又化余人令知家过出家入道。问曰。家过云何。答曰。如经中说。佛告郁迦罗。家是破诸善根。家是深棘刺林难得自出。家是坏

第九卷 十住毗婆沙论 - 乾隆大藏经

第九卷 十住毗婆沙论四十不共法品第二十一菩萨如是以三十二相八十种好念佛生身已。今应念佛诸功德法。所谓。又应以四十不共法念佛诸佛是法身非但肉身故诸佛虽有无量诸法不与余人共者有四十法。若人念者则得欢喜。何

第四卷 十住毗婆沙论 - 乾隆大藏经

第四卷 十住毗婆沙论阿惟越致相品第八问曰。是诸菩萨有二种。一惟越致。二阿惟越致应说其相。是惟越致是阿惟越致。答曰。等心于众生不嫉他利养乃至失身命不说法师过信乐深妙法不贪于恭敬具足此五法是阿惟越致等心众

第十六卷 大乘阿毗达磨杂集论 - 乾隆大藏经

第十六卷 大乘阿毗达磨杂集论决择分中论品第四之二等论抉择之余。实自性者。谓诸法实有性。假自性者。谓诸法假有性。世俗自性者。谓诸法世俗有性。胜义自性者。谓诸法胜义有性。生因者。谓因等四缘。成因者。谓三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