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九) 发大誓愿时法藏比丘,摄取二百一十亿诸佛妙土①清净之行。如是修已,诣彼佛所,稽首礼足,绕佛三匝,合掌而住②,白佛言:世尊!我已摄取庄严佛土,清净之行。(这是法藏向佛作修行的报告)在法藏比丘用了五
从不净观到息念观安那般那法门初探蔡文熙一、前言原始佛教的具体修行法门中,安那般那法(即所谓的息念观)流传至今,仍是一种中庸妥适的修持入手处,显密各教派分别以各种型态,加以吸纳,成为修持佛法的入手法门之
法语撷要.佛陀说法四五年,他只是尽量说,而且周不同方式、不同比喻为别人说,但他从不勉强别人一定要依照他的理念而行,他从来不主宰任何人,不因别人理念不同而心中有苦。.佛乃真正的强者,他无所强求,他也无从
无常的启示文:四海今年的春节,没选择回国过年,孤身一人乘火车到西安旅游,背上简单的行李,轻松上路。春节的火车上尽是赶路的人。而我因为怕人潮拥挤,只好选上卧铺,同室四人都是年轻人,闲着无事,三杯落肚,话
(四) 三祇修证其所修行,清净无秽⑤。(这二句是总叹菩萨三祇之修证,以下十八句是其各别的说明。)菩萨从初发心,一直到成佛,要经过三大阿僧祇劫的修行,于此期中,其心清净,其行无秽,有如莲花出污泥而不染。
我相信命理,但我不相信在床脚钉四个铜钱就可以保证婚姻幸运,白首偕老。我相信风水,但我不相信挂一个风铃、摆一个鱼缸就可以使人财运亨通、官禄无碍。我相信人与环境中有一些神秘的对应关系,但我不相信一个人走路
佛教里有一个回向偈:愿以此功德,庄严佛净土,上报四重恩,下济三涂苦,若有见闻者,悉发菩提心,尽此一报身,同生极乐国。这里面的上报四重恩颇引人深思,在《心地观经》里说四重恩是:一、父母恩。二、众生恩。三
1、生命是不可取代的,不管生命用什么面目呈现,都有不可取代的价值2、一个人不管处在任何环境,都要坚持心灵深处的某种质地,因为有时生命的意义只在说明一些最初的坚持,放弃生命的坚持的人,到最后就如木棉一样
生命的历程就像是写在水上的字,顺流而下,想回头寻找的时候总是失去了痕迹,因为在水上写字,无论多么的费力,那水都不能永恒,甚至是不能成型的。如果我们企图要停驻在过去的快乐里,那真是自寻烦恼,而我们不时从
我去民权东路的殡仪馆参加一个朋友的葬礼。最后的仪式是绕着朋友的棺木瞻仰他的遗容。看着朋友安详的脸,想到去世前他因病而极端痛苦的样子,现在他终于解脱了,我减少了忧伤的情绪,感到有一点安慰了。走出殡仪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