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佛笔记

第二卷 四念处 - 乾隆大藏经

第二卷 四念处分章为三。大意。停心。念处。大意者。前性共缘只见生灭之理。发真断结乃至极果。犹是四枯拙度。今无生四圣谛即事而真。粗细等观皆如幻化。四荣巧度。大经云。声闻有苦有苦谛。菩萨解苦无苦。而有真谛

妙法莲华经玄义释签卷第五 - 乾隆大藏经

妙法莲华经玄义释签卷第五禄五隋天台智者大师说门人灌顶记唐天台沙门湛然释○四正论今意又二先借光宅义以显今妙次正释初文为三先标次释三结。四正论今意为二先略用彼名显于妙义。○释中二先释次初约下判初文自四初约

妙法莲华经玄义释签卷第八 - 乾隆大藏经

妙法莲华经玄义释签卷第八禄八隋天台智者大师说门人灌顶记唐天台沙门湛然释○次释随智置于世人心所见者独明圣人所见二谛自为一番于中为五初立相次如眼下举譬三又如下引事四毗昙下重以譬显二谛深胜五故经下引教结名佛

第三卷 观音玄义记 - 乾隆大藏经

第三卷 观音玄义记第二释观智二。初标列。二结境下解释二。初结束世音之境。欲明观智先束境界。世间音声品类无边。尘沙莫喻。须依圣教结示谛境。方可明观。观不依谛邪错何疑。十界是因缘境者。以十如是类十二缘。义

妙法莲华经玄义释签卷第六 - 乾隆大藏经

妙法莲华经玄义释签卷第六禄六隋天台智者大师说门人灌顶记唐天台沙门湛然释○三以偈结中二先明结意。复次百界千法纵横甚多以经论偈结之令其易解。云纵横甚多者于一一界各具十法故名为横按次第起名之为纵虽若纵若横无

第四卷 观音玄义记 - 乾隆大藏经

第四卷 观音玄义记二若缘下约法简判二。初简生法不周。次第生法二种慈悲。藏通二教及别住行。若众生缘亦兼凡外。二有所缘何得名普。二若无下别无缘方普。别教十向圆教初心。修此慈悲至入地住。乃能分证。犹如明鉴不

第一卷 观音玄义记 - 乾隆大藏经

第一卷 观音玄义记知礼俯伏惟念。早年慕学投迹宝云。遇授法师讲说此品。神根既钝遂数咨疑。先师念我学勤。不辞提耳。故所说义粗记在心。昔同闻人今各衰朽。虑乎先见不益后昆。共勉不才抄录于世。但疑识暗谬有所传。

妙法莲华经玄义释签卷第四 - 乾隆大藏经

妙法莲华经玄义释签卷第四禄四隋天台智者大师说门人灌顶记唐天台沙门湛然释○七得用不得用者得谓自证用利他也于中为二先标。七明得用不得用者。○次释释中又二初举极果。夫四悉檀独有如来究竟具得微妙能用。○次举因

第一卷 四念处 - 乾隆大藏经

第一卷 四念处一切诸法皆不可思议。不可思想图度。不可言语商略。何以故。言语道断故不可议。心行处灭故不可思。大经云。生生不可说。生不生不可说。不生生不可说。不生不生不可说。既不可说亦不可思。大品云。色不

妙法莲华经玄义释签卷第一 - 乾隆大藏经

释签缘起序禄一君山除馑男普门子属辞四教成列开合之旨蕴乎其中十子既往幽赞之功在人方绝惟三转遂周一乘载导经文显而约玄记博而深后进难窥蒙求尚壅不远而复存乎其时我哲匠湛然公当之矣公孩提秀发志学名成渊解得于自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