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佛笔记

禅宗文化:南岳慧思大师——两世为僧

慧思大师(515―577年),俗姓李,后魏南豫州汝阳郡武津县(今河南上蔡县)人。十五岁信仰佛教出家,二十岁受具足戒后严守戒律,平时不常和人来往,每天读诵《法华》等经,数年之间便满千遍。又因阅读《妙胜定

禅宗文化:在禅门中,“佛性”还有很多别称

佛性是佛教专用术语,又称为如来性、觉性,即佛陀之本性和智慧,或指成佛之可能性,因性、种子,佛之菩提之本来性质。了福保《佛学大辞典》将佛性解释为:佛者觉悟也,一切众生皆有觉悟之性,名为佛性。性者不改之义

禅宗文化:参禅不即坐,功夫随处做

无趣如空禅师是唐代高僧。野翁晓禅师法嗣,俗姓施,嘉兴(今浙江嘉兴)人,如空白幼出家,曾一度跟随法舟济禅师参学数载,后来投嘉兴东塔野翁晓禅师座下参学。每次人室请益,只要无趣禅师陈述见解,野翁禅师皆不称可

禅宗文化:马祖门下的三大士

马祖道一禅师(709-788)是唐代著名禅师,培养和印证子―大批禅宗学徒。这些弟子得法之后,弘化一方,使南宗禅法传播于大江南北。在马祖众多弟子中,以百丈怀海、西堂智藏、南泉普愿等三人最为著名,被称为马

禅宗文化:在禅宗看来语言文字往往是偏执的

现代语言学认为,人类在界定、认识客观事物的过程中,语言是一种非常重要的工具和手段,具有不可或缺性。但人类的认识官能对类的区分总是模糊不确定的,语言很难对其进行准确无误的界定和表述。与此同时,人的认识又

禅宗文化:“人若无心处处闲”的禅者心境

龙牙居遁禅师(835―923年)是唐代著名高僧,也是著名的诗僧。禅师俗姓郭,抚州城南人。龙牙禅师曾跟随良价禅师学法,得到良价禅师的真传。龙牙禅师悟道之后住持长沙龙牙法济禅寺,故人称龙牙禅师。后唐同光元

禅宗文化:声色中的开悟

圆悟克勤是北宋禅门巨匠,他的开悟很特别,是听一首艳诗而悟道的。《圆悟心要》里记载:师彭州骆氏子,为演祖侍者。部使诣演。演曰:提刑少年曾读小艳诗否?频呼小玉元无事,只要檀郎认得声。,使应喏喏。演曰:且子

禅宗文化:究竟是禅茶一味还是茶禅一味?

有学者提出禅茶一味与茶禅一味是有区别的,甚至还解读出两种意思来。其实,禅茶一味之说与茶禅一味之解均是一回事,两者没有差异,没有分别,无需执着于究是茶在前,还是禅在前。正所谓茶心与佛心,何异又何殊?如果

禅宗文化:芳馨一盏 顾渚紫笋

午后阳光把阳台晒的暖暖的,斜倚在坐椅上,一边看着窗外风景,一边煮水泡茶。满瓯泛泛烹春茶。水是清泠甘洌的山泉水,茶是筱杨寄来的紫笋茶。顾渚紫笋,名气太大了,上品贡茶中的老前辈,早在唐代便被茶圣陆羽论为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