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佛笔记

禅宗文化:与佛教相关的民间俗语!

所谓民间俗语,即是老百姓平日生活中经常用到的短语或者定型词组,简练而形象化,比较通俗易懂。佛教自古印度传入中国后,经过长期的传播发展,佛教文化与中国的本土文相结合,逐渐形成了具有中国特色的中国佛教,同

禅宗公案:赏月勘徒

马祖门下有百丈怀海、南泉普愿、西堂智藏三大得意弟子。有一天傍晚,师徒四人在一起看月。师问:正这样的光景怎么样?西堂答:正好供养。百丈答:正好修行。南泉则拂袖而去。马祖说:智藏是参读经的主儿,怀海是位禅

禅宗公案:马祖道一悟道故事:磨砖作镜子

马祖道一四川成都人,俗姓马,在佛教僧侣中,以俗姓称祖的,可能就是他了。马祖十二岁出家当了和尚,后来到南岳拜怀让为师。一天,怀让看马祖整天呆呆地坐在那里参禅,于是便见机施教,问:你整天在这里坐禅,图个什

禅宗公案:喝茶吃饭

大随法真禅师,四川梓州盐亭人,是南岳怀让禅师下第五世弟子,福州长庆大安禅师的座下法嗣。在未开悟之前,曾经到道吾圆智、云岩昙晟、洞山良价、沩山灵佑等大德的道场参学,后来在沩山门下苦修而悟道。悟道后,到四

禅宗公案:大道至简,平常心是道

学者问禅师:您得道前,做什么?禅师:砍柴、担水、做饭。学者:那得道后呢?禅师:砍柴、担水、做饭。学者:你何谓得道?禅师:得道前,砍柴时惦着担水,担水时惦着做饭;得道后砍柴即砍柴,担水即担水,做饭即做饭

禅宗公案:大颠和尚叩齿 破俗见求解脱

叩齿二字,来源于佛教上的一个典故,这个典故版本有好多个,内容大同小异,《五灯会元》相关记载如下:韩文公一日相访,问师:春秋多少?师提起数珠,曰:会么?公曰:不会。师曰:昼夜一百八。公不晓,遂回。次日再

禅宗文化:山茶味,炎黄魂

古往今来,山茶,芬芳之萦,精气之纯。古有陆羽嗜茶,黄金罍,白玉杯,但取一瓢西江水。今之茶魂传承,犹百年炎黄气概,头颅抛,碧血洒,红动神州。茶生瘠土,但养浩然,水向石边流出碧,风从茶旁过来香。缠路山茶,

禅宗文化:《问道颂》赏析!

问道颂唐南台守安南台静坐一炉香,终日凝然万虑忘。不是息心除妄想,只缘无事可商量。著者小传:南台守安禅师,唐末五代禅师,住南岳衡山,罗汉桂琛的弟子,法眼文益禅师的师兄。注释:凝然:形容禅定的状态,专注而

禅宗文化:经书并不是“佛法”本身!

禅宗中有三藏十二部,曹溪一句亡和经诵三千部,曹溪一句亡的禅语,曹溪,原是地名,因为惠能禅师长期住持在广东省曹溪河畔的南华寺弘扬佛法,被历代禅者视为禅宗祖庭,而曹溪亦通常被用来喻指禅法。禅修的意思是说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