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传心法要·宛陵录》裴相公问师曰。山中四五百人。几人得和尚法。师云。得者莫测其数。何故。道在心悟。岂在言说。言说只是化童蒙耳。问如何是佛。师云。即心是佛。无心是道。但无生心动念有无长短彼我能所等心。心
真正是风雷激荡,棒喝交施。义玄亦自述说:“我在黄檗处,三度发问,三度被打。”临济宗卷舒擒纵、杀活自在的宗风是与希运分不开的。希运是由洪州禅向临济禅发展过渡的关键人物,他承接了马祖道一的法统,据《仰山慧
唯说一心。千说万说只教人莫错用。“一心”,分别即魔,忘机即佛。今本州黄檗山上万福寺,有赵朴初会长写的对联:“万劫婆心,原来佛法无多子;福田种智,重见圆珠七尺身。”这是对禅师禅风的高度概括。黄檗婆心切,
黄檗(?- 855年),别名黄櫱、黄檗希运,号称黄櫱禅师,是唐代靖州鹫峰(今江西省宜丰县黄檗山)大乘佛教高僧。唐武宗会昌年间,当朝官员裴休在洪州钟陵县(今江西省进贤县钟陵乡)两次记载黄櫱禅师的语录,收
其时,希运闻是语不觉吐舌。怀海说:“子已后莫承嗣马大师去否?”运云:“不然。今日因师举,得见马祖大机大用。且不识马祖,若嗣马祖已后丧我儿孙。”海云:“见与师齐减师半德,子甚有超师之作。”希运见地高拔时
《佛祖历代通载》:黄檗希运禅师,姿貌丰硕,游方晚趍江西参马祖。值祖归寂。乃见百丈,问马祖平日机缘。丈举再参马祖挂拂话。师于言下大悟。曰:他日嗣马祖去。师曰:不然。今日因师举得见马祖大机之用。若嗣马祖丧
黄檗在洪州高安县鸶峰山建寺弘法,并改其名为黄檗山,往来学众云集。会昌二年(842年),裴休在钟陵(今江西南昌、新建、进贤等地)迎请黄檗禅师上山,安置在龙兴寺,旦夕问道,并随录日常对话成集,为《钟陵绿》
当年唐朝的大诗人白居易也是一位大居士,他自己认为佛法很精通,到每个地方也都喜欢去拜访一些大禅师,去参学。有段时间他在杭州做官,刚到杭州就听说杭州一带有一位威望很高的修行人“鸟窠道林禅师”,是位得道高僧
唐代鸟窠道林禅师,浙江富阳人,俗姓潘。九岁出家,初随长安西明寺复礼法师学《华严经》和《大乘起信论》,后学禅,参谒径山国一禅师得法,并成其为法嗣。南归后,因见杭州秦望山有长松,枝繁叶茂,盘曲如盖,便居于
三十九世鸟窠道林禅师,“鸟窠”,就是一个鸟窝。鸟窠禅师的名字叫道林,俗家姓潘,是富阳人,母亲姓朱。他的母亲有一天晚间做了一个梦,梦见日光入到口里,身上就有孕了。等到他出生这一天,很奇异的香气充满了房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