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佛笔记

黄念祖:华严念佛三昧论讲记(黄念祖老居士)【一】
2024-10-13 11:17

念祖居士一九八八年讲于北京居士林

(本记据黄老居士录音带整理成文后,复经黄老居士亲自校订)

诸位大德,我们共同研究华严念佛三昧论,实是一个非常殊胜的因缘,一切法是从因缘生,不离因缘。此中有殊胜因缘,可分五方面来说:

一、我们都知道,华严是经中之海。海表示广大无边,无穷无尽。华严是经中之海,无所不摄。华严在佛法中又称为经中之王,最尊贵、最高深。华严讲四种法界:事法界、理法界、理事无碍法界、事事无碍法界。事事无碍只有华严讲得最清楚透澈。华严的特点是事事无碍法界。华严有十玄,因此最尊。今此论名为华严念佛三昧论。华严二字,就是《大方广佛华严经》的简称。此名太长,故取华严二字代表。《大方广佛华严经》是圆教,乃最高之法。在华严中讲了种种三昧,无量无边无穷的三昧,念佛三昧是其中之一。但是,念佛三昧是《华严经》中所有一切三昧之王。此论单讲华严念佛三昧,经是经中之王,所提倡的三昧又是三昧之王。很自然的,此论是王中之王、殊胜中的殊胜、尊贵中的尊贵。因此,称为法殊胜。

二、讲此论要有书可读。圆德法师印《龙舒净土文》,将此论附印出来。有书是另一殊胜。若无书空谈、没有文字可看,讲完就完了。譬如受灌顶,灌顶时很有收获,过了几天什么也没有了,现在有了书本,此为另一殊胜因缘。

三、现有这么多人来听。居士林的诸位大居士、通教寺的受戒大德,想深入研究。有这样一些发大心的信众,是讲经条件。否则,像生公对著石头讲:生公说法,顽石点头。此为特例,不希望成此特例。这么多人在座,又是一个缘。在家、出家、大德、大居士顶风冒雨来参加,共成一个殊胜的法会。

四、居士林的提出,理事长吕老居士再三提出要谈此论。此即有因有缘,我才来向大家汇报。

五、我大病不死,得讲此论,此为另一因缘。

有这些因缘,所以人人应当生出殷重心,难遭难遇之想。另外要提一提,当年佛在说华严的时候,在座的都是阿罗汉,智慧第二的舍利弗,神通第一的大目犍连,连他们都不懂,其余更不用说了。这些阿罗汉们如聋如盲,好像跟聋子一样,好像跟瞎子一样,参与了法会。但对法会殊胜的内容,殊胜的言教,听了,与没听一样,此为如聋;看到,与没看一样,此为如盲。因此,今天的内容,碰到一些道理,自己一时想不通,不要灰心,不要不满意。就连大目犍连、舍利弗都还吃不消。至于不明白,听了有什么好处?这因一经于耳,功德就不可思议。这里许多文句来自《华严经》,今天的研究等于研究《华严经》,研究《华严经》三昧中的王,亦即经王中的三昧中的王。是如此重要的论,大家应有庆幸之心,说者、听者都生难遇之想。

若说佛教经、论,在开始研究之前,要应当先知道这部经、论的纲要。心中先有一个轮廓,再去看经、看论,收获就大。所以,天台宗经典,一开始先讲五重玄义。华严宗更多,十门分列。第十门讲经文,讲经文之前有九门,此九门都是经文之外,是总结提出的。我的大经解,就是用华严十门。这次按天台的五重玄义,较简。五重玄义为:

一、释名。解释论的名字。研究经论,先要把名字弄清楚。日本到处都是南无妙法莲华经,石头上都是,有些大德临终就请人念经题。所以说,名字很重要。名字把一部经论的特点包括进去了。因此,先讲经名,大家看其他经论也应注意此点。

二、辨体。经以什么为体,本体是什么?经中说了很多文字到底以什么为本体。言说是形相,是文字相。这些相是从什么体里显现出来的?知道体,才知道根本。所以,我们看一部书,要能抓住它的根本,知道体是什么。

三、明宗。宗旨是什么。上次《净土资粮》就讲了一个《阿弥陀经》的宗,即蕅益大师指出的信、愿、持名四字。全部的内容,全部的理论,全部的修行方法,都在其中。《阿弥陀经》就是要信,发愿往生。难信之法,要信。发愿,愿生彼国。还要念。一经宗旨就是信、愿、持名。四个字把一部经就概括了。就是要好好信、好好发愿,好好持名。

四、论用。作用,讲此论的作用。

五、教相。讲此论属于哪一教。小乘教、大乘教,大乘始教、终教、顿教、圆教。不同的教就是为了不同的物件。佛是随机说法的,说的内容就有分别。小乘就不谈成佛;始教羼提不能成佛;终教羼提也能成佛,但要三大阿僧祗劫;顿教一刹那可以成佛。所以,先要知道是属于那一教。一刹那成佛或三大阿僧祗劫成佛,都是佛说的,但物件不同,所说便不同了。再说,时间是由于大家的妄念,说一刹那、说三大阿僧祗劫,都是平等的。要知依了义教,不依不了义教,要知此论是了义的,还是不了义的。两种说法不一样的时候,应该依了义教。所以要知道它的教相。

以上就是五重玄义。有时看书、看论,不看注解倒容易,一看注解,拦路虎,就拦住了,因为它讲五重玄义。我们现在是解剖麻雀的性质,虽只是十五页的短论,仍分析到其中的五重玄义。

壹、释名

华严念佛三昧论。华严是《大方广佛华严经》的简称。《大方广佛华严经》虽然只有七个字,这个经题是最全面的经题。经题往往包含三个内容:人、法、喻。《佛说阿弥陀经》只有人。佛是人,是本土的佛,阿弥陀是彼土的佛。此方的佛说彼方的佛。《金刚般若波罗蜜多经》,没有人,金刚是喻,般若波罗密多是法。大方广佛华严经中,大方广是法,佛是人,华严是喻。七字中人、法、喻具足。大方广有二种说法。

第一种说法大讲体,以常遍为意。体是大,是常,无生无灭,竖无初际,无始,找不到开头,未来也没有头,此就时间来讲。空间则遍满十方一切处。此体就是如此,无生无灭、无始无终,遍满一切处。所以,大即常与遍。方是以轨持为意。法是持其自相,一切法都有它本身的相。桃树的桃花就是那样子,保持它自己的相。李树的花、叶、果子又有自己的相,自己的形式。法就是如此,一为持,各个法各有其表示的形式。再有令人生解,提之则知其含义,轨持为意,此为方。广言用,以包博为意。包是包含一切,博是广博无边。

第二种说法,方是相大,广是用大,第一大字代表体大。体是离开言与思的,体是什么?用语言,思想都不能解。是法非语言分别之所能解。语言就是言,分别就是思,一思就是分别。那么,此体大是什么?离言思,就是说现前自己一念介尔之心,介尔之心就是极微小的一念之心。永远没有变异而包摄一切。(底下还要细说),此部论,此点说得很精彩。大就是言一念之心,瞥尔一刹那一念之心,而这一心就是永远没有变异,不生不灭,摄一切法。一切法都从此体生。从体流出相,流出用。一切法都从体生,体就是你的一念之心。方是相大,也是离言思,非语言分别之所能知。就是介尔之心,就是大智慧光明,就是清净自在、常乐我净,无量无边的功德。方的含义如此,此相大,一切殊胜之德皆此相。用就横具十界因果。十界的一切因果都不出于此。是心是佛,是心作佛就是佛法界。广度众生就是菩萨法界。自觉就是罗汉法界,一切因果,以四谛十二因缘为因,就得声闻缘觉的果。以六度万行为因,就得菩萨的果。以大方广为因,就得佛果。我们一般说大,都是一个对待的大,桌子比相机大,房子又比桌子大,还有比房子大的东西。总之,某物是大,也是小,此为对待的大。华严之说,是没有对待的,绝对的。有二才有对待,到了无二,还有什么对待?所以维摩诘入不二法门。入不二法门是什么?离开了二。谁要能离开二,就入不二法门。不要等别人给你证明入了不二法门。离开了一切分别,就入不二法门了。以上解释大方广,大方广是所证的法,修行证到什么?证到大方广。

佛是觉者,佛是最平等的,是觉悟的人。是觉圆果满,觉都圆了,圆觉;果都满了,果头的佛,最尊!觉满了,自觉、觉他、觉行圆满,三觉圆满。自觉也圆满,觉他也圆满,觉行也圆满,所以,成了佛。据《华严经》,佛有十涵意:

一、具一切智。

二、具一切种智。

三、离烦恼障。

四、离所知障。所知障,知识份子确实要注意。都知道烦恼障贪嗔痴不好,而不知道本来不懂的,现在懂了,懂了很多很多,这些所知,可能就成障。不成障就是智慧;成障,就是所知障。所知障非常麻烦,所谓事障易遣,理障难除。所知成障,就有一固定的成见,承认这个,不承认那个。要闹派系,这宗说那宗,这一派说那派。固执一宗一家之说,不能圆融。这些都是理障,以为就是自己这个意,其实呢,不见得。四十二章经:慎勿信汝意,汝意不可信。偏偏要信自己这个意,这个意就是所知障。所知都成障碍,佛就离开这个障。

五、于一切法,能自开觉。

六、能让他开觉。

七、于一切种相,能自开觉。

八、于一切种相,能让他开觉。

九、如睡梦觉,佛就是睡醒的人。我们就是在梦中的人,佛就是这么平等。佛醒了,我们在作梦。作佛也是在梦中,大作梦中佛事。是个好梦,但是还是究竟没醒。要知道它是梦。我们作梦都有此经验,梦里头,啊!我这是作梦嘛!,这就要醒了。我们知道这是梦,那就要觉。佛就是睡梦中觉醒了。

十、如莲花开,莲花开了是极其自然的。每一个花苞都要开,佛开了,我们还没开。

佛就是这十个涵义。到华严,什么都是十。此其特点。此为第四个字佛,是人。

华严是喻,比喻。华就是开花的花。比喻修因得果,果就是庄严法报化身。芬馥万行,荣耀众德。花又香又好看,表示万行所结的果,是一切众德所形成的。花喻此。一切神通,一切妙相,来作为庄严,此华严之意。花也有十个涵义。花不仅仅是草木之花,也包含了珍珠、金、银、作装饰者。如密宗的佛像的璎珞,是宝所成的,这也算花。耳环、钏镯也都是庄严之具。飘幡,身上披的飘幡为衣、绸缎的重裙,这一切庄严之具。珠玉金宝也可以严身,也是花。花有二种,一种是草木的花,一种是金玉所成的花。都可庄严其身。花有十种涵义:

一、含实。花能结果结籽。

二、种子表示含有性德。一切都是性德之所流现,由性德再出现修德。

三、光净。表示本性本来是很明显的,花很光莹、很洁净、很微妙。

四、适悦。谁看了花都很高兴。顺物之机,应一切众生的机,大家欢喜。

五、引果。能结出果子。

六、端正。

七、无染。

八、巧成。花开的形相很好,很美。

九、芬馥。花味香美。

十、开敷。心开。不假方便、自得心开。开悟、开解。心被捆上了,又放开了。开敷为意,从此点看,有很深的涵义。

这十种里,有的是通于二种花的,有的只限通于草木花的。

严是庄严之意。万德、万行都圆满了,拿来装饰佛的十身。所以佛华严是喻与人放在一起。佛是觉悟的人,万德圆满之所庄严。这个代表人,能证的人。此人证了大方广,大方广是所证的法。也可以说大方广也是体、是性德。从大方广起修,修是事,事就是佛华严。有一点觉悟,便有一点庄严。最后,又证得大方广,是修德。所修又全在性中,这就是全性起修,全修在性。以上,经题七字中,解释了六字,此为别名。

经是通名,一般解是贯、摄、常、法。到了华严又是有十个涵义。

一、涌泉。像泉水涌出来。

二、出生。经里能辗转出生殊胜的妙意。

三、显示。显示佛的知见。

四、绳墨。木匠用带墨的绳子在木上弹出一条墨线,然后完全依照这墨线来施工。表示经中指示,应依教奉行。等等。

智者看到经题就能知道经的全部意思。忙人见经题亦能得利益。华严是经中之海、经中之王。这个经题只能很粗浅的做一介绍。

念佛三昧。此三昧在《华严经》内,所以才叫华严念佛三昧。华严里讲了种种三昧,什么叫三昧?三昧的含义就是正定、正受。正定:戒定慧,禅定。定有种种的定,正定,相对的还有邪定。很要知道有邪定,一入邪法,不符合圣言量的法,入了定,是邪定。正受,受是受用,定中就有受用。正定有正受用,邪定就有邪受用。所以,有很多人很快的就出现了许多奇异的事;不是佛教的法,都称为邪法。大家知道向上很难,趋于下流是很容易的。不是走正路,就是走邪路,是走下流,往下跑,就很容易,就容易入邪定。所以,有的人修行说:你这不好,你开了鬼眼,通了鬼脉。就跟鬼打通了。所以,看到许多阴间的情形,看到许多死人,他自己也出现鬼的特点。妖魔鬼怪都有通,鬼有鬼的通,墙壁挡不住鬼,地也挡不住鬼。人就不行,不能从墙过去,从地下出来。得鬼通是进步是退步?这问题要好好想一想。许多佛教徒对这些事,还不能很明白。有人自己可以坚持,但不能够劝动别人。这些东西要有分别。无分别中还有分别,有分别中还无分别。此处是正定、正受,分别于邪定。

三昧是正定、正受。念佛三昧,持名也好,观想佛也好,实相念佛也好,用这个去修,这个是在修的因地上所谓的念佛三昧,修这个三昧。当修行有所成就的时候,得了定,生了智慧,入了一心,见了种种瑞相,此为果上三昧。当然,三昧有深有浅,得到了受用,得到了成就,就是果上三昧。念佛三昧也是华严讲的。

妙叶在宝王三昧,念佛直指中说:念佛三昧是三昧中最上的三昧。无量法门,唯念佛一门,圆摄无外。圆满摄了一切法门,没有不包的。一切法、什么禅定、什么密法都包括在内。这就是华严的道理。懂得华严之后,就是圆人。一法就摄一切法,不然就忙了:今天生病,赶紧念药师;有人死了,赶紧念地藏;没有钱用,赶紧修财神法;有点恐怖,赶紧修观音。有人说念阿弥陀佛只为往生。不知道任何一法都能包括一切法,都有无量无边的妙用,不是那么机械。有的人就忙乱不堪。念佛一门,圆摄无外,悉皆具足。此念佛三昧,如大海吞纳众流,悉无分别。如如意珠,能出生无量无边的宝,以满众生愿,故称如意之宝。能满一切的愿,它也没有什么减少。要什么给你什么,但如意珠是不是损失了什么?也不是。故又名为王三昧,念佛三昧又叫王三昧,此妙叶大师在宝王三昧念佛直指里说的。

蕅益大师说:念佛三昧所以名为宝王者,如摩尼宝,如摩尼珠,出生一切诸三昧宝。不是世间所要的宝、要饮食、要汤药要卧具。而是,能给你一切无量无边的三昧之宝。所以,一个念佛三昧包括这么多。如转轮王,转轮胜王统摄四天下,统摄一切诸三昧之王。盖是至圆至顿之法门也,最圆最顿,顿是顿然成就,一生成办。要修三大阿僧祗劫就不是顿法,顿法是刹那成就,至圆满至顿之法。以上是二位净土宗大德所论。

大智度论说:念佛三昧能除种种烦恼及先世罪。所以念佛一声能消八十亿劫生死重罪。这个话大家要好好想一想、算一算帐,劫是极长的时间,没法说了。亿劫:万万劫,数位大的不得了,电脑都表示不出来。那么多生死重罪,一句佛号就能消。想一想才知道念佛的殊胜.

论里说本来一个人就具足了法身、报身、化身,本来是佛,一念能相应,就名为念佛三昧。入此三昧门,即能遍摄一切诸三昧门。入了念佛三昧,就摄一切三昧。所以,此即念佛三昧的解释以及念佛三昧何以称为宝王三昧。

华严是经中之王,念佛法门是法门中王,念佛三昧是三昧之宝。所以念佛三昧是王中之王、宝中之宝,称为宝王三昧。这是一个极殊胜的因缘,能遇能闻都不偶然,若不往昔修福慧,于此暂闻亦不能。若不是往世多劫修了福,修了慧,听到一点都不可能。这是给我们证明。大家能闻,证明往劫修了很多福,修了很多慧。我常劝大家,多生辛苦到了今天,我们今天要叫它有个决断,叫它成功,不要跟过去一样,下回再来,要有个决断。

论就是优婆提舍。指佛涅槃以后,佛的弟子对于佛的教义,做了一些解释,设了一些问答,这些著作称为论。

以上说明了华严念佛三昧论的论题。下面介绍作者。他是受过菩萨戒的大居士彭际清,字绍升,号二林居士,是乾隆年间大居士。世代宗儒。此论有篇自序。《居士传》是他做的,《居士传》最后:有自撰的知归子传很简单。只说:为儒,父亲都以文字官于朝。年未冠(不到二十岁),就以儒言取科第。就我所知,他父亲是尚书,他本人是进士。后为官,最后都放弃了,专研佛教,著作很多。第一部著作是无量寿经起信论,对《无量寿经》做了一些删节。

王龙舒著有《龙舒净土文》。他把四本《无量寿经》会集成一本,称为大阿弥陀经。作了第六种《无量寿经》。《无量寿经》一共九种。净宗学会把九种合印,很好。(一)汉译、(二)曹魏译、(三)吴译共三本。(晋译了五、六次,都未传下来。)唐《大宝积经》中有一会,是无量寿如来会,是第四本,唐译本。第五种宋译。存世者,即此五种。王龙舒居士取四种原译会集成大阿弥陀经。流行很广,大德引用多采此本。王是站著往生的,是宋朝进士。此本缺点是会集本中有用自己的语言写的内容。此点有毛病,后人若用自己的语言作为佛说的,便是大妄语,这个例开的很不好。彭二林就想补救,但没有会集,他把魏译本加以删改简化,成第七种。丁福保的《无量寿经笺注》,注的就是彭二林的本子。第八本是魏承贯,清咸丰年间人,用五种原译会集,想尽量不要犯王龙舒的毛病,可是不知不觉还是犯了。仍有些文句不是经中原有的。所以,夏老才著第九种,公认完善了,圆满了。此事就完成了,此事到一九四五年以后才完成。

《无量寿经》出现了善本,是现代人的福报。现国外大量印刷,我的大经解国外也在印,在讲,录音复制。此经大放光。

彭二林删节了一种,成了第七种,而且还作了无量寿经起信论。另外,他有观无量寿经略论、阿弥陀经略论、华严念佛三昧论、一乘绝疑论、居士传。还有二林居士集。他是一位深入禅宗、深入净土的大居士,不可多得。跟莲池大师的风格很近,禅与净土密切结合。

End

慧律法师:临终助念的相关知识

助念之意义众所皆知,五浊恶世,苦恼无量,世寿既尽,谁不思舍此秽躯,投生清净庄严之极乐圣土?阿弥陀佛于无量劫前,为法藏比丘,即于世间自在王佛前发四十八大愿,成就西方极乐世..

慧律法师:佛教的宇宙观

至于宇宙,则是每一个宗教都会谈到的。释迦牟尼佛在经典里面说的,这个宇宙有多大呢?有无量无边、不可说不可说的广阔;有不可思、不可议、无量的世界。在科学发展了两千多年后..

慧律法师:放下爱恨恩怨 得清净无染的心

佛陀以一大事因缘出现于世,度众四十九年,讲经三百余会,无非是要令众生开、示、悟、入佛之知见。什么是“佛之知见”呢?就是“觉性”;就是“如来智慧德相”;就是“摩诃般若波..

星云大师:死亡是什么感觉?死亡的真相

死亡是什么感觉?我们每一个人都没有经历过死亡,不知道面临死亡的一刹那究竟是什么情况。根据经上的描述,死亡的那一刻,死者的感受仍然很清晰,他可以清楚地听到医生宣布..

慧律法师:千万别做佛教的罪人

西藏密宗是正法,毁谤者为恐怖分子。“我修净土宗,专心念佛,一门深入,只有这个能了生死,其他是魔,其他经典不能看!”(如此)不惜诽谤、攻击其他不同的宗派,这个跟迷惑的众生有..

慧律法师:如何面对和处理死亡

人生自古谁无死众所皆知,人间有八苦,谓:生、老、病、死、爱别离、怨憎会、求不得暨五阴(指色、受、想、行、识,为类聚一切有为法之五种类别。)炽盛。人生在世,虽区区数十寒..

慧律法师:念佛恳切的心如何生起来

三界的因,哪一个没有?贪瞋痴是俱生的烦恼。最初一念不觉,出现了阿赖耶,跟着阿赖耶连带生起来的,前七识。末那识生起来了,末那识四大烦恼常相随,第一个我见,非常坚固,执着阿..

慧律法师:世间为我所用,非我所有

圣人告诉我们:“世间为我所用,非我所有。”这就是说,世间任何的东西,只是暂时借你用的,没有永远的东西。今天你很有钱,但死了之后,钱就不是你的。你今天有一个很好的床铺,死..

慧律法师:佛号最吉祥

「念佛身有佛光」,有什么好处呢?刚刚讲,魔不能犯,当然,分析来讲,身有佛光就会让我们「消业障、增福慧、辟除恶鬼、解冤度亡,为当地带来吉祥」,就有这一些好处。既然有这一些..

慧律法师:念佛不求往生,只求家庭平安?

念佛不求往生西方极乐世界,只求平安,能平安过日子就好,这像什么,你们知道吗?就像小孩子不懂事拿一颗大钻石去换一颗糖果吃,念佛不求往生只求家庭平安,就像拿一百克拉的钻石..

慧律法师:荣华终是三更梦,富贵还同九月霜

学佛,就是要超越自己。但要从何下手呢?第一,要从去‘贪\’下手。贪’也可以解释为\‘执著’,我们执著就会有痛苦。仔细想一想,我们那一种痛苦不是由贪延伸而来的呢?贪钱、贪..

慧律法师:修行要有健康的身心

要有健康的身体,平时要调饮食、调睡眠,有病就去求诊。所谓健康的心,是指要有正念、正见。我们说破见不破法,也就是破众生的知见,不破佛法。法就是六根六尘六识所建立的万法..

慧律法师:不了解生命,我们就得不到生命

有许多人问:慧律法师师你有什么神通吗?我说:没有,一点神通都没有。我既不会看地理,也不会算命,也不像商业钜子王永庆那样有钱。我只是个两袖清风一无所有的修行人,唯一拥有..

慧律法师:断除四烦恼建立正知见

慧律法师:断除四烦恼建立正知见一、四烦恼1、我见学佛之前,先学修养我们每一个人都会认为自己看到的是对的,然后执著自己所看到的,排斥别人、攻击别人,当他拥有自己的看法之..

慧律法师:放下执着烦恼才能得到快乐

哲学家说:有智慧的人随时从周围取得快乐,没有智慧的人希望别人给他快乐。快乐是来自内在的解脱,你的内心不快乐,每天祈求谁给你快乐呢?人都是一样,自己在家待得无聊,跑去楼..

慧律法师:慧律法师开示录

⊙其实生活是很简单的,最复杂的是我们自己而已。⊙当你要开口说话时,你所说的话必须比你的沉默更有价值才行。⊙我们要立即断然的舍弃所有一切矫饰性的虚言、妄语,我们必须..

慧律法师:妄念太多,要怎样摄受六根?

问:妄念太多,要怎样摄受六根?慧律法师答:妄念太多,那么就观想,我们若是在持咒念佛的时候,这忏云法师教我们的,说我们如果在持咒念佛的时候,可以观想这个佛像,不要想太久,五..

慧律法师:请问师父,信佛是为了什么?

信佛为了解脱。佛陀告诉我们悟,要赶快觉悟,时间一天一天过去,我的生命一天一天减少,要赶快觉悟,要不然到死的时候,意识佛教不说灵魂,说意识会随业到六道轮回继续轮转。有人..

慧律法师:明了人生的因果

1.明了人生的因果因果,是宇宙人生的规律,也是佛法建立的根本。整个佛法的理论体系,都以因果为基础。世界上的宗教、哲学、科学也都谈到因果,但由于缺乏般若智慧,所以对因果..

慧律法师:记住一句话,就立刻转凡成圣!

慧律法师:记住一句话,就立刻转凡成圣!诸位!只要记住师父一句话,就立刻转:永远不要去看众生的过失,你就无比快活!很快活!你今天为什么不快活?就是因为要看众生的缺点,老是把..

慧律法师:什么是真正的幸福呢?

每一个人都在追求幸福!但什么是真正的幸福呢?我觉得唯有「内心安适,俯仰无愧」的人才有真正的幸福。因为心如不安,幸福要从何建立呢?那么要如何,心才会安呢?古人说:「无所为..

慧律法师:慧律法师《解脱后的心灵》

执著带给人束缚,使我们不得自在。这就好比犯人被上手拷、脚镣,行动无法自由。心灵的超越正是让我们放下执著,摆脱身心的桎梏。追求心灵的超越,以传统佛教术语来说,就是达到..

慧律法师:减少烦恼两个办法

慧律法师:应该怎样过人生呢?要记住:第一:你一定要宽恕众生。人的一生耗费在干扰别人、伤害别人、毁谤别人、批评别人的时间,超过于冷静下来了解自己。我们每天眼睛一张..

慧律法师:慧律法师《净土心要》

现在翻开一百一十一页,往生居士第三,清朝甘露寺,江苏镇江县的甘露寺。就是劳动,甘露寺有一个很勤劳专门在做苦工的仆役。一向不识字所以才会跟你们说,不识字也不要紧,了生死..

慧律法师:高雄文殊讲堂清规

1、真观照。保持秒秒安祥。一日明心见性。灵光普荫人天。2、勤念佛。念念要生彼国。念到不念而念。弥陀不从他得。3、虔礼佛。消尽平生罪业。欲了施主供养。便是这个法则。4..

慧律法师:慧律法师《莫拒外境念念清净》

学佛的过程中,往往必须经历重覆的挣扎;重覆的创伤、挫折;重覆的忧郁感;重覆的产生一种莫名其妙的失落感、无力感。然后,才慢慢地体悟出真理。不过,虽然我们常常在境界申迷失..

慧律法师:濒死体验九则

节录自慧律法师《临终备览》1.日本人小提德行先生二十七岁时,因脊椎受伤并发肋膜炎,致生命垂危,以下为其脱体经验:“我感觉头很晕,背部似被蜘蛛网缠住且欲将我拉进地底般,虽..

慧律法师:每天一定要定功课

我们做功课通常都是散持。我问老菩萨:一天念多少?她回答:我也不知道,反正有空就念。那么,没空呢?没空就看电视。世间人就是这样,因此修行无法成就。一定要定功课,看一天要念..

慧律法师:对佛教的常见误解

佛教的原貌是清净光明的,是反求诸己的,是绝对平等无私的。然而,由于欠缺教育的缘故,使社会大众无法认识其本来面目,产生种种误解。又以文化、制度诸多因素,导致弊端丛..

慧律法师:慧律法师:放下一切,专心念佛

想修持的人,就要先学习「放下」。有信徒问我:「师父,要如何修持呢?」我就回答说:「放下!放下!先放下。将心事统统放下,钱财统统放下,一切都放下,这样念佛才会踏实;如果着于..

慧律法师:慧律法师《慈、悲、喜、舍》

我慢是障道的根本,古德云:我慢高山,不留德水。一个有德行的人,绝对不会骄傲的。一个骄傲的人,他的胸量就小,脾气就暴躁,自然没有什么德行可让人来亲近。一个有德行的人必须..

慧律法师:有人害我钱财损失,我起了嗔心

问:最近半年来,有人伤害我,害我钱财损失,所以我起了嗔恨心,妨碍我的修行,请问法师,如何去突破这个逆境。答:嗯,这当成我们欠他的啦!把它想成别人为什么不会遇到这种事,偏偏..

慧律法师:慧律法师《让你赢,我也没有输》

释迦牟尼佛自认是世界上最平凡的人,所以他没有烦恼。而大多数的人却将自己当作是世界上最了不起的人、最不平凡的人,也正由于我们自觉了不起、不平凡,而过著烦恼不堪的日子..

慧律法师:慧律法师《净土圣贤录易解》

《净土圣贤录易解》序净土法门 三根普被 佛不诳语 祖不妄传信愿念佛 决定往生 圣贤录者 千古明证然由此书所载事迹,通千余年。前贤所论,警策之语,义理深奥,不易明了;又因文..

慧律法师:如何设置灵堂

设灵灵堂布置宜庄严肃穆,简单隆重。供奉西方三圣,前面悬挂亡者相片,陈设香炉、水果、鲜花等。亡者灵前以莲花灯,代替民间之金童玉女。祭品宜素戒荤。佛像后面垂挂黄布,再置..

慧律法师:远离三有,如鸟出笼

《楞严经》【远离三有,如鸟出笼】。慧律法师:这个比喻得很好!鸟,表示我们的心,出笼就是解脱了,不为物累,不会被假相所束缚,这个鸟就是我们的心,如果被假相所困住,..

慧律法师:慧律法师《律己与宽人》

修行人要让众生有解释的机会忏悔的余地,不要咄咄逼人。就像如果一位出家人犯了戒律,或在家居士过去曾造了很多杀业,甚至毁谤三宝,学佛的人都应以慈悲关怀的心来原谅及开导他..

慧律法师:佛法讲世间的真相

对于智者,生命是一种享受,有智慧的人,我们今天来听经闻法,我们就是要开智慧,我们不会象世间人,为了一点小事,撞得头破血流,到最后一场空。世间,大家都是迷茫,所以那些个唱歌..

慧律法师:放下执着和烦恼才能获得快乐

哲学家说:有智慧的人随时从周围取得快乐,没有智慧的人希望别人给他快乐。快乐是来自内在的解脱,你的内心不快乐,每天祈求谁给你快乐呢?放下执着才能获得快乐,人都是一..

慧律法师:往生被(陀罗尼被)的用法

往生被又名“陀罗尼被”。其来源非出自《大藏经》,而系明季密宗盛行,金刚上师为慈悲救世故,集诸佛密咒,以梵文(或藏文)书于布帛,犹似坛场、《藏经》,倘经加持,其效力更不可..

慧律法师:人生一切皆苦?

许多人不了解佛教,认为佛教教义太重视苦;把人生说成苦哈哈的,变成是一种偏激的厌世态度。因为人类的生活中固然有苦,但也有快乐,不该「以偏盖全」。关于这一点,可以从两方面..

慧律法师:断气后处理原则

勿急于搬动遗体或盖棺、安葬亡者甫断气,心跳、呼吸固已停止,其神经系统及脑部尚在运作,未全死透,仍处有知觉之弥留状态,即令身躯僵冷,耳识犹在,听闻家属悲泣,自必哀..

慧律法师:慧律法师《观照当下一念》

人主要是受思想的支配和智识的指挥,所以会对事相上的认知做抉择。也就是说,我们人是生活在惯性意识里面。所谓惯性意识,就是习惯于自己的主观看法,主观性再加上自己生长背景..

慧律法师:放下执着烦恼 才能得到快乐

哲学家说:有智慧的人随时从周围取得快乐,没有智慧的人希望别人给他快乐。快乐是来自内在的解脱,你的内心不快乐,每天祈求谁给你快乐呢?人都是一样,自己在家待得无聊,..

微信分享

微信分享二维码

扫描二维码分享到微信或朋友圈

链接已复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