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佛笔记

蔡惠明:读“评印顺法师心经讲记”
2025-03-30 13:42

l、一段奇妙的因缘

印顺导师的般若波罗蜜多心经讲记乙是在民国三十六年夏于浙江奉化雪窦寺所讲,后收入妙云集上编之一,距今已有半个世纪,一直受到推崇,并无异议。今年九月,内明第二三四期刊出评印顺法师心经讲记一文后,引起海内外佛教善信的注意。我曾询问本文作者,可他怎么也想不起曾向r内明投过稿,问我索阅所刊之文,并声明说:几年前某老曾托审看印师的妙云集,阅后写了感想,作为内部交流之用,并请某老指教。岂知某老误会了,竟未细读全文内容,套上信封就付邮。此事使他很尴尬,问能否给内明主编写一声明,以表达这是他不成熟的意见,无意公开发表。我劝他不必为此不安,因学术上提倡争鸣,各抒所见,是正常的。既然登了,听听反应,也是可以的。他是我所敬仰的前辈之一,尽管我们在佛学研究上存在不同看法,伹我们还是求同存异,互相尊重。我编辑的上海佛教双月刊,以各宗并弘,在教言教为宗旨,他是编委,发表过不少有水平的佳作。他又是大乘学者,精通台、贤,对我从事原始佛教和阿含经的研究很不理解,希望我不要走回头路。我感谢他对晚辈的爱护,并解释说,提倡原始圣典的研究,正是要贯彻印顺导师所倡导的会通阿含、弘扬大乘,并非走回头路。因此我们谁也不曾说服谁,仍然各行其是。在读评印顺法师心经讲记后,我曾就自己的感想,写了关于佛教研究的几个问题一文在二三六期本刊发表,不指名也不针对性地叙谈个人的看法。今拜读昭慧法师的辩正论文及编者按,想再趁此机缘,补充陈述管见,抛砖引玉,敬请海内外善知识指教。

二、徙龙树、提婆学说说起

评本文作者提出讲记以三法印贯彻一实相印,断定这是以声闻三法印释般若第一空义。认为这舆大乘空义相违的。我们不妨探索一下大乘空宗创始人龙树、提婆的学说和思想,弄清来龙去脉:

龙树、提婆所组织的大乘学说体系可从深、广两方面来看。先从广的方面看,他们首先抓住了佛学的根本问题,郎究竟的境界问题。龙树认为最究竟的境界应以菩提为目标,当时部派佛学则多偏重解脱,如异部宗输论说三乘的不同在于解脱的不同,并辨称解脱之道有同舆不同。大乘则重于菩提、智慧。佛陀意译为觉者,已含有菩提的意义在内。然而将菩提当作佛体,在部派时代大都不能同意。如上座部的:闹事就反对这种提法。当时赞成此观点的是属大家部的北道部,后来发展接近大乘。龙树抓住这一根本点,把它组成大乘学说体系。般若经中说菩提,就列举一切智、道相智、一切相智等三方面。其中一切智是部派佛学的最高智慧。道相智包括大小乘道在内。一切相智则非但知道一切法的共相,而且知道一切法的自相。从以上三相来解释菩提,是较部派佛学圆满了。还有被部派佛学公认的实、舍、寂、智四处,慈、悲、喜,舍四无量心,龙树也纳入在菩提资粮论中,而且讲得很深。如四无量中的舍,部派的解释是舍弃一切和没有执着,龙树则认为是入甚深法界,灭离诸分别,悉无有功用,诸处自然舍,说得更广了。

从深度方面看,龙树依据宝积经讲了中道观,它此空观更进一层,以此作为根本方法论,对部派偏执一边的说法给予批评。在中论第二十四品观四谛品中提出了三是偈,就是:

家因缘生法,我说郎是空。亦为是假名,亦是中道义。

我国天台宗对颂中的空、假、中特别注意,称为二二谛偈。龙树立此偈原意也是批评部派佛学的偏见的。佛教的根本原理是缘起说,但各部派对缘起的解释不尽相同,如有部主张一切有,就以缘起为根据,提出六因、四缘,结果把凡是从因缘生的法都说戍实有。龙树的三是偈就在破实有。指出缘起法有两个方面:一、是无自性,郎空(我说即是空)。二、诸法是一种假名(亦为是假名)。两者是相互联系的。由于它无自性才是假设,因为是假设才是空,这就是既不着有(实有),也不着空(虚无的空)的中道观。可见中观思想是从缘起空思想发展起来帅。

综上所述,龙树讲的空,是假、空,中的统一,舆部派把空看成极端而发展到零或否定截然不同。它包括空的三重意义:一,空的本身,二,空的因缘,三、空的意义。在中论中,龙树又说:

汝今实不能,知空空因缘,及知于空义,是故自生恼。

如果不先了解空的本身是什么,又不知道为什么讲空?更不了解空的实际应用和意义所在,那就自生烦恼了。

龙树的主要思想主要集中表现在中论提出的八不缘起和实相涅槃两个方面。八不缘起属于境的部份,实相涅槃则为行,果部份。所以本文作者说:中论中明白显示因缘无性,故无因缘,何得执因缘生一切法也。显然是曲解八不缘起和实相涅槃,对缘起性空的道理,似未生圆解。

其次,龙树认为释尊提出的绿起说是全面的,他不单纯说有或无,而是有无的统一。如从因果关系上说有无,就能推出生灭,常断,一异、来去等现象,这些都是从时空上因果相应而说的,但真正的缘起说,对八个方面都不能执着,执着了就等於戏论。在龙树看来,缘起论上单纯执着生减等是不正确的,所以是戏论,而佛陀听说的缘起,是超出戏论,消灭戏论,也可说是寂灭状态。戏论是一个譬喻,在印度把人们认识上的概念也看成是名莒,名雷有有用的,无用的,无用或不正确的名言就是戏论。第一义空是离文字书说的,凡有莒说,都是戏论,评文作者说了他的圆教第一义空,非是凡夫所见的虚空,亦非外道所执之断空,亦非二乘所证之偏空。一法不立中,万德圆彰,万德圆彰中,一法不立,此正是第一义空。并指责印顺导师全不达此义,不亦谬乎!气势汹汹的训人的样子,实质上是未得谓得,色厉内荏!

提婆继承和发展了龙树学说。龙树主张破邪显正 ,提婆则认为破而不立。在中论观五阴品中最俊二颂说:

若人有问者,离空而欲答,是则不成答,俱同于彼疑。若人有难问,离空说其过,是不成虽问,俱同于彼疑。含义比较隐晦。提婆在四百论有两个颂,却把破空的原则表达出来,颂文是:

一法若有体,诸法亦复然。一切法本无,因缘悉皆空。接着又说:

真实观一法,诸法不二相。谛了是空已,则见一切空。

说明如真实地观一切法空或有,其余的也不会例外(不二相),正因为如果真实地了解空,那么必然一切皆空。评文在说不达第一义空时,大兜圈子,却没有说出所以然。看来还须重新学习提婆的这二首颂。

另外,提婆还发展了龙树的二谛说。龙树认为,对佛陀说法要分别看待,有时佛以世俗谛说,有时是以胜义谛说。有人提问:既然以胜义谛为真实,何必还要世谛呢?在中论中颂说:若不依俗谛,不得第一义。世谛所理解的道理就是常识,用语言文字表达,所以又称俗谛。丽第一义谛只能凭现观得到,但要别人了解它因指见月,就离不开语言文字的俗谛,也就是二二是偈中提到的假名。假名即言说施设,与俗谛相应。我说即是空就显示第一义谛。龙树的中道观就含有不偏于俗,不偏于真,统一二谛的意义。提婆则在龙树的空(法本性)、不空(假名)之外,还提出了实有和假有的说法。他在广百论教诫弟子品中有颂说:

诸世间可说,皆是假非真;离世俗名言,乃是真非假。可见印顺导师所说原是一种方便,而评文反斥为妄,倒是颠倒见了。

三、关于以世智为般若

大乘思想的源流,可从历史根源和社会根源两方面来分析。从历史根源看,它是从部派佛学发展而来,各部派对它都有不同程度的影响,其中大家部的几派影响较为突出。当然这并非说由部派转化为大乘,而是说大乘吸收了各部派的特长,得到独立发展。从社会根源看,大乘思想发生并流行在案达罗和笈多两王朝也不是偶然的。当时两王朝已达到政治上的统一,但佛教内部矛盾重重,必须适应新的形势,朝统一方向发展,于是出现了新兴的大乘。一般认为,般若类大乘经最先出现,这是因为:

一、般若经内容主要讲法无自性,不可执着,也就是法空。部派中有部学说认为佛说法都有自性,都是实在,走向极端,因而出现缘起性空思想加以破斥。

二、很多大乘圣典如法华,华严的主要思想都是以般若为基础,因此由般若经先行。

三、大乘流行前,诸经按内容和分类有九分教或十二分教,其中有方广,是指它说理方正、范围广阔。唐玄奘编译大般若经,有十六会。前五会是根本般若经,文字虽有广暑,但内容却相似。以后各会称杂类,谓杂般若经。即第六会胜天王般若,第七会曼殊室利般若,第八会那伽室利般若,第九会金刚般若,第十合理趣般若,第十一至十六会分别说六度般若。依现观庄严论说:前五会是专谈从发菩提心直到成佛阶位与观行。第六会胜天王别说他初发心修行的自证境界。第七、八两会则特明般若的无所得的宗趣。第九会金刚般若专述见道与究竟道的无分别智的无相境界。第十理智般若专述佛智境。这样十六会般若依行位判,前五会是谈从初发心到最后成佛的全部境、行、果,第六会是遍说初发心资粮道的般若,第七、八会文殊和那伽则是逼谈加行道。第九会金刚般若遍谈见道,第十会理趣般若专说佛果。第十一至十六会则为专述修道般若。其中杂类般若的内容很不相同,如我国佛弟于极为熟悉的金刚经,在十六会中,份量最小,只三百颂,可看作般若的一个暑本,因为根本般若的重要思想它都有了。据无著、世亲分析,认为经中二十七个主题实际包括了全部般若的主要思想。它的形式,较大品、小品,更接近于九分教和十二分教,以及后来的阿含形式。例如此经一开始就讲释尊住王舍城,僧团有比丘千二百五十人,并叙述讲道的过程等,这些都是原始经典形式,而根本般若(小品)却讲此丘五千人,并说他们都具有种种功德成就,同后来大乘经的夸张说法相类似。说明金刚经的般若形式,比小品还要早些。其次,南传学者觉音,在解释十二分教中的方广时说,方广是问答体,在一个问题得到圆满解答后,继续追究,步步深入,他还毕巴利文的五部为证。对照金刚经的体裁,也是一个问题结束后,接着提出第二个问题,一直到二十七处为止。又金刚经的问题是由须菩提提出的,他是佛的十大弟子之一,号解空第一,得了无诤三昧。

通过金刚经的二十七个主题,更易掌握般若的要点。认识般若思想不外乎说明诸法性空幻有的道理。性空是讲佛说一切法郎一切现象都没有实在的自性;但空非虚无,法虽自性空,假有的现象还是有的,所以称为幻有。幻有含有二重意思: 一、幻有并非无有,是相对于实有说它不是实在的;二、幻有非凭空观,它的产生是有因缘的。所以般若思想是由一对范畴性空,幻有构成的,不能执着某一个方面。应当指出:上座部在讲人空外也讲法空,不过他们的性空进一层发展就成了方广,趋向极端,连幻有也否定了,龙树破斥它为恶趣空。这种否定一切的恶趣空与般若性空说是本质不同的。金刚经最后归结为一偈,说:一切有为法,如梦幻泡影,如露亦如电,应作如是观。被称为全经的精髓。可见般若思想反对有部认为一切法都有自性的极端态度,主张佛说法不是实有,而是幻有。佛法并非实有,只是我们概念上对它分类而成的假有。套用金刚经的公式,即:佛说般若,郎非般若,是名般若。(概念的假名)。关于般若这词,是梵文Prajna的音译,一译波若,慧译智慧。佛教用来指如实了解的一切智慧。为表示它和一般智慧不同,所以用音译,大乘佛教称之为诸佛之母。印顺导师为接引初机,在讲记中对般若作了深入浅出的解释,用心良苦。惜评文作者把阐述般若意义搁置一边,笼统地给扣上以世智为般若的帽子,正是欲盖弥彰,强词夺理。请详读一下印顺导师金刚般若波罗蜜经讲记,就不致会如此画虎不成,反类其犬了。

四、三法印是依缘起支作基础而发展的

关于以声闻三法印为般若一段,这也是评文作者昕设的帽子用以扣人的。拙作关于佛教研究几个问题中第二节根本法义被逐步改变中指出:

三法印正是缘起支作基础而发展的。缘起支包括两个方面:来与去。来是指苦的产生,去是指还灭趋向涅槃。释算常说,懂得椽起说就懂得了法,寸见缘起说是佛教的最高原理。而三法印是缘起说的体现,不论南传、北传、大乘、小乘都是通用的。现在有人竟把二二法印称为声闻法,提倡所谓常、乐,我,净,在惫义上恰恰相反。溯其原因,起始于有部。有部认为一切法通过时间三相,法的形状改变,但体(自性)不变,强调物质的体,在过去、未来、现在都不变动。这种说法一开始就把无常的理论从深处否定了,同时在最后超越佛陀十四无记(其中有一条世间是有常还是无常?)大谈其形而上的论调。同时我的理论也告复活,有部居然承认有一个假我的存在,到了犊子部就公然主张有一不灭的轮回主体(补特迦罗)了,三法印就剩一个涅槃寂静末受破坏。大乘空宗的创始人龙树针对有部的二二世实有、法体恒有,以空总破。他的方法有二种:一是中观论的辩证法,将自性论抹除;一是大智度论的直观,直接洞观诸法如幻如化,一切归于空。他的遣除境相不但否定有形的外色,甚至是空间、运动、时间皆戍如幻如化,最俊连空也空,一叨归于灭绝。法印亦译法本、本末、优檀那等。法指佛法,印喻世俗印玺,意为能印证真伪的佛法之印。佛教认为,凡符合法印的是佛法,违反法印的则非佛法。三法印不但晃于早期的小乘经、律、论,也见于大乘经论。杂阿含经卷十作二切行无常,一切法无我,涅槃寂灭。大智度论卷二十二载:法印有三种,一者一切有为法,念念生灭皆无常;二者一切法无我;三者寂灭涅槃。r法印经则别说三解脱门:空解脱门、无相解脱门、无愿解脱门为三法印。法华玄义卷八上说:诸小乘经,若有无常、无我、涅槃三印印之,即是佛说,修之得道;无三法印即是魔说。大乘经但有一法印,谓诸法实相,名了义经,能得大道;若无实相印,是魔所说。智顗在法华玄义卷八中,列举实相的十二异名,郎妙有、真善妙色、实际、毕竟空、如如、涅槃、虚空、佛性、如来藏中实理心、非有非无中道、第一义谛、微妙寂灭。指出一实相印可总摄缘起、无常、无我、寂灭等。未见破斥所谓声闻三法印。评文作者硬说印顺导师说宇宙人生真理要从三法印去了解一是以声闻三法印释般若第一空义,不亦谬乎。这种想当然的推理犯了主观臆断的错误。因为即使是天台宗智者大师也没有否定三法印或后来发展的四法印、五法印,眨称为小乘法。他不过以一实相印总摄。而评文作者还盛气凌人地说:声闻三法印中之涅槃,不过身智永灭,不复更受三界生死,名为寂静。般若经中所说涅槃,虽云三乘共证,其实香象渡河:水异冤马。大乘涅槃,得法身、般若、解脱三德,具常、乐、我、净四德,岂遽同于灰身灭智,声闻所证的涅槃乎!一副傲骨看不起阿罗汉的样子,其实是夜郎自大,可怜得很!阿罗汉一译杀贼,杀烦恼贼的意思。二译应供,这亦是如来十号之一,当受人天供养的意思。杂阿含经说阿罗汉与如来果德不同,但解脱相同。三译不生,惫即永入涅槃,不再受生死果报,郎如杂阿合经称:所作已作,不受俊有。中国佛教徒长期以来贬低阿罗汉,这是不应该的。实际上阿罗汉毕竟是超脱生死输回的圣人,郎使依天台教义而言,亦相当于七住阶位的菩萨,而我们还是在生死流转中的凡夫,有什么理由看不起声闻圣人呢?

瑜伽菩萨戒乙中有这样的一条:小乘学人诽谤大乘,是为犯戒;同样,大乘学人诽谤小乘,也为犯戒。这体现了法法平等,无有高下的精神。我们主张南传上座部佛教应承认大乘是佛说,而北传大乘佛教应停止对小乘的攻击,贯彻互相尊重,广泛交流,取长补短十共同提高的原则。评文作者对印顺导师的不敬,横一个谬论,竖一个邪妄,应当认识过错,自己发露忏悔。药无贵贱,治病的是良药;法无高下,契机的是妙法。信仰是自由的,但同时应当尊重别人的信仰。佛教四家要团结一致,兴利除弊,涤瑕荡垢,促使佛日增辉,法轮常转,功德无量!

End

慧律法师:请问师父,信佛是为了什么?

信佛为了解脱。佛陀告诉我们悟,要赶快觉悟,时间一天一天过去,我的生命一天一天减少,要赶快觉悟,要不然到死的时候,意识佛教不说灵魂,说意识会随业到六道轮回继续轮转。有人..

慧律法师:明了人生的因果

1.明了人生的因果因果,是宇宙人生的规律,也是佛法建立的根本。整个佛法的理论体系,都以因果为基础。世界上的宗教、哲学、科学也都谈到因果,但由于缺乏般若智慧,所以对因果..

慧律法师:记住一句话,就立刻转凡成圣!

慧律法师:记住一句话,就立刻转凡成圣!诸位!只要记住师父一句话,就立刻转:永远不要去看众生的过失,你就无比快活!很快活!你今天为什么不快活?就是因为要看众生的缺点,老是把..

慧律法师:什么是真正的幸福呢?

每一个人都在追求幸福!但什么是真正的幸福呢?我觉得唯有「内心安适,俯仰无愧」的人才有真正的幸福。因为心如不安,幸福要从何建立呢?那么要如何,心才会安呢?古人说:「无所为..

慧律法师:慧律法师《解脱后的心灵》

执著带给人束缚,使我们不得自在。这就好比犯人被上手拷、脚镣,行动无法自由。心灵的超越正是让我们放下执著,摆脱身心的桎梏。追求心灵的超越,以传统佛教术语来说,就是达到..

慧律法师:减少烦恼两个办法

慧律法师:应该怎样过人生呢?要记住:第一:你一定要宽恕众生。人的一生耗费在干扰别人、伤害别人、毁谤别人、批评别人的时间,超过于冷静下来了解自己。我们每天眼睛一张..

慧律法师:慧律法师《净土心要》

现在翻开一百一十一页,往生居士第三,清朝甘露寺,江苏镇江县的甘露寺。就是劳动,甘露寺有一个很勤劳专门在做苦工的仆役。一向不识字所以才会跟你们说,不识字也不要紧,了生死..

慧律法师:高雄文殊讲堂清规

1、真观照。保持秒秒安祥。一日明心见性。灵光普荫人天。2、勤念佛。念念要生彼国。念到不念而念。弥陀不从他得。3、虔礼佛。消尽平生罪业。欲了施主供养。便是这个法则。4..

慧律法师:慧律法师《莫拒外境念念清净》

学佛的过程中,往往必须经历重覆的挣扎;重覆的创伤、挫折;重覆的忧郁感;重覆的产生一种莫名其妙的失落感、无力感。然后,才慢慢地体悟出真理。不过,虽然我们常常在境界申迷失..

慧律法师:濒死体验九则

节录自慧律法师《临终备览》1.日本人小提德行先生二十七岁时,因脊椎受伤并发肋膜炎,致生命垂危,以下为其脱体经验:“我感觉头很晕,背部似被蜘蛛网缠住且欲将我拉进地底般,虽..

慧律法师:每天一定要定功课

我们做功课通常都是散持。我问老菩萨:一天念多少?她回答:我也不知道,反正有空就念。那么,没空呢?没空就看电视。世间人就是这样,因此修行无法成就。一定要定功课,看一天要念..

慧律法师:对佛教的常见误解

佛教的原貌是清净光明的,是反求诸己的,是绝对平等无私的。然而,由于欠缺教育的缘故,使社会大众无法认识其本来面目,产生种种误解。又以文化、制度诸多因素,导致弊端丛..

慧律法师:慧律法师:放下一切,专心念佛

想修持的人,就要先学习「放下」。有信徒问我:「师父,要如何修持呢?」我就回答说:「放下!放下!先放下。将心事统统放下,钱财统统放下,一切都放下,这样念佛才会踏实;如果着于..

慧律法师:慧律法师《慈、悲、喜、舍》

我慢是障道的根本,古德云:我慢高山,不留德水。一个有德行的人,绝对不会骄傲的。一个骄傲的人,他的胸量就小,脾气就暴躁,自然没有什么德行可让人来亲近。一个有德行的人必须..

慧律法师:有人害我钱财损失,我起了嗔心

问:最近半年来,有人伤害我,害我钱财损失,所以我起了嗔恨心,妨碍我的修行,请问法师,如何去突破这个逆境。答:嗯,这当成我们欠他的啦!把它想成别人为什么不会遇到这种事,偏偏..

慧律法师:慧律法师《让你赢,我也没有输》

释迦牟尼佛自认是世界上最平凡的人,所以他没有烦恼。而大多数的人却将自己当作是世界上最了不起的人、最不平凡的人,也正由于我们自觉了不起、不平凡,而过著烦恼不堪的日子..

慧律法师:慧律法师《净土圣贤录易解》

《净土圣贤录易解》序净土法门 三根普被 佛不诳语 祖不妄传信愿念佛 决定往生 圣贤录者 千古明证然由此书所载事迹,通千余年。前贤所论,警策之语,义理深奥,不易明了;又因文..

慧律法师:如何设置灵堂

设灵灵堂布置宜庄严肃穆,简单隆重。供奉西方三圣,前面悬挂亡者相片,陈设香炉、水果、鲜花等。亡者灵前以莲花灯,代替民间之金童玉女。祭品宜素戒荤。佛像后面垂挂黄布,再置..

慧律法师:远离三有,如鸟出笼

《楞严经》【远离三有,如鸟出笼】。慧律法师:这个比喻得很好!鸟,表示我们的心,出笼就是解脱了,不为物累,不会被假相所束缚,这个鸟就是我们的心,如果被假相所困住,..

慧律法师:慧律法师《律己与宽人》

修行人要让众生有解释的机会忏悔的余地,不要咄咄逼人。就像如果一位出家人犯了戒律,或在家居士过去曾造了很多杀业,甚至毁谤三宝,学佛的人都应以慈悲关怀的心来原谅及开导他..

慧律法师:佛法讲世间的真相

对于智者,生命是一种享受,有智慧的人,我们今天来听经闻法,我们就是要开智慧,我们不会象世间人,为了一点小事,撞得头破血流,到最后一场空。世间,大家都是迷茫,所以那些个唱歌..

慧律法师:放下执着和烦恼才能获得快乐

哲学家说:有智慧的人随时从周围取得快乐,没有智慧的人希望别人给他快乐。快乐是来自内在的解脱,你的内心不快乐,每天祈求谁给你快乐呢?放下执着才能获得快乐,人都是一..

慧律法师:往生被(陀罗尼被)的用法

往生被又名“陀罗尼被”。其来源非出自《大藏经》,而系明季密宗盛行,金刚上师为慈悲救世故,集诸佛密咒,以梵文(或藏文)书于布帛,犹似坛场、《藏经》,倘经加持,其效力更不可..

慧律法师:人生一切皆苦?

许多人不了解佛教,认为佛教教义太重视苦;把人生说成苦哈哈的,变成是一种偏激的厌世态度。因为人类的生活中固然有苦,但也有快乐,不该「以偏盖全」。关于这一点,可以从两方面..

慧律法师:断气后处理原则

勿急于搬动遗体或盖棺、安葬亡者甫断气,心跳、呼吸固已停止,其神经系统及脑部尚在运作,未全死透,仍处有知觉之弥留状态,即令身躯僵冷,耳识犹在,听闻家属悲泣,自必哀..

慧律法师:慧律法师《观照当下一念》

人主要是受思想的支配和智识的指挥,所以会对事相上的认知做抉择。也就是说,我们人是生活在惯性意识里面。所谓惯性意识,就是习惯于自己的主观看法,主观性再加上自己生长背景..

慧律法师:放下执着烦恼 才能得到快乐

哲学家说:有智慧的人随时从周围取得快乐,没有智慧的人希望别人给他快乐。快乐是来自内在的解脱,你的内心不快乐,每天祈求谁给你快乐呢?人都是一样,自己在家待得无聊,..

慧律法师:在家居士如何才能不退失道心

修行要解跟行并重,如果没办法参与道场或者团体的修行,从解的方面,目前可以看师父的光碟,或者看正知、正见的高僧大德的光碟,因为在家居士毕竟烦恼多,俗事多,没时间在经教上..

慧律法师:慧律法师《楞伽经大纲》节录

诸位法师,诸位护法居士、义工,今天是2004年9月26号,星期天,义工大会。讲堂落成到现在,这十几年来,诸位护法居士大德,都尽心尽力的来参与,师父非常的感念,非常的感恩。诸位今..

慧律法师:浅讲《信心铭》

第一句话:【至道无难,唯嫌拣择。】就是你要悟入佛道,不是很困难。你要悟入究竟解脱,也不是很困难。唯嫌拣择,就怕你选择,选择就是取东取西、舍此取彼,不了解当下不二的道理,..

慧律法师:如何度化家人?

问:如何度化家人?从你的行为做起:把你的个性改变得温文儒雅、谦卑、谦恭,对家人更好,让他(她)感觉学佛是有这个好处的,有大转变,又记得我的生日,还时时刻刻记得买..

慧律法师:家里人跟我们对着干该怎么办?

家里人跟我们对着干该怎么办?要退。众生是让你救度的,不是让你恨的,不是对着干的,要不然,你成佛以后就没众生可度了。佛陀说:要感谢你的敌人,因为你的敌人最先看到你..

慧律法师:念佛的人如何擦亮心灵这面镜子?

念佛的人如何擦亮心灵这面镜子?我先来举个例子,看看你们能否理解。比如说,这是一面镜子(这面镜子指的是念佛人的心),前面高空上有一个太阳,如果我把这面镜子涂黑,能..

慧律法师:在家居士如何看破、放下?

在家居士如何看破、放下?看破,有两个角度∶第一,观不净、苦、空∶你想想看,这个色身从小到大,大、小便不净;有这个色身就会生病、开刀,吃得不干净就会中毒,晚上睡不..

慧律法师:怎样才能断除妄想?

怎样才能断除妄想?那是错的,妄想本空。断除妄想重增妄,趋向圣道亦是邪。你要体会诸法本空,妄想本来就空。比如说这是清净心,前面摆人民币一百万。这个是清净心,那我们..

微信分享

微信分享二维码

扫描二维码分享到微信或朋友圈

链接已复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