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佛笔记

蔡惠明:信愿行是净业三资粮——学习梦东大师语录的体会
2025-03-31 06:25

信愿行是净业三资粮——学习梦东大师语录的体会

蔡惠明

梦东大师(1741-1810)名际醒,字彻悟,河北丰润人,晚年居住北京红螺山资福寺专弘净土,世称资福际醒,被奉为中国净土宗第十二祖(印光大师在光绪十二年即公元1886年也在资福寺净土道场专修念佛法门),着有《梦东禅师语录》等,为清代中叶的我国莲宗名家。

一、用功不得力,只缘生死心不切

《梦东大师语录》中指出:“真为生死,发菩提心,以深信愿,持佛名号,此十六字为念佛法门一大纲宗。若真为生死之心不发,一切开示,皆为戏论。世间一切重苦,无过生死,生死不了,生死死生,生生死死,出一胞胎,入一胞胎,舍一皮袋,取一皮袋,苦不堪言。况轮迥未出,难免堕落,一念之差,便入恶趣。三途易入而难出,地狱时长而苦重。每一念及、五内如焚,故即痛念生死,如丧考妣、如救头燃也。”

先师李圆净居士,广东三水人,名荣祥,字圆晋,毕业於上海复旦大学文科,因患浸润性肺结核,於民国十一年(1922)赴日本西京养病,在帝国大学图书馆阅读佛学书籍,从而对佛教发生浓厚的兴趣,并信奉力行。归国后皈依灵岩印光大师,法名圆净,号无相。并遵印祖之命,协助明道上人在苏州办弘化社,印行经书,流通法宝,大弘净土法门。他从《印光法师文钞》中摘编《印光法师嘉言录》,提纲挈领,以简驭繁,一时不胫而走,洛阳纸贵。他在复我的信中论述信愿行的重要,此信由福建莆田广化寺印送单页一万张,广结善缘。信中写道:

“佛法为心地法门。明开遮,持律不难;辨本迹,随缘亦易。着迹固行不通,亦有必须遮止者,未可‘以略迹为借口\’也。昔印光大师曾诘学者:‘学佛究竟为什么?用功不得力,尅实言之,只缘生死心不切耳。此心不在生死,便是敷衍门面。即使无意欺人,却系有意自欺!’经师这一问,应对者莫不目瞪口呆。念佛一门,必仗信愿真切,如小孩一旦失母,此时他真信普天之下,只有我娘可怙恃,切愿见娘。念佛人只要能如小孩失母之信得及,平日糖果可哄诱,此时哄他不转——是欢喜境界不能动;平时打骂可威吓,此时吓他不退——是烦恼境界不能动。在这些时,信是真信,愿是切愿,毫无勉强,全不虚假。且举一例:前上海功德林欧阳石芝习气不小,但一提西方净土,则其快乐欢喜之情,不觉手舞足蹈,涕泗随之,与小儿忽然见娘时何别?余曾保此老决定生西。后来临终境况果然极好。一心不乱之说实无可疑。若知信愿行同时具足,可悟一心不乱应摄此三。仅指行言,仍属自力;既兼他力,应含信愿。如上述小儿求母,圆具信愿行三,心无二用,自然不乱。藕益大师谓:‘得生与否,全由信显之有无;品位高下,全由持名之探浅。’上句看似易而实难,下句看似难而实易。倘明此特别法门之所以然,自不必在一心问题上斤斤计较也。”

所以,求生净土,必须真为生死,发菩提心。对娑婆起厌离心,急求出离,才能对极乐生欣乐心。犹如小孩失娘,此时他真信普天之下,只有我娘可怙恃,切愿见娘。净土法门虽然简易,但必须具足真信、切愿、笃行的净业三资粮,缺一不可。

二、真信、切显、笃行是净业三资粮

梦东大师又说:“佛法大海,信为能入,净土一门,信尤重要。这是因为释迦牟尼佛悲悯兜生难得出离,无问自说此一特别法门。所以世尊在《阿弥陀经》后称:“如我今者,称赞诸佛不可思议功德,彼诸佛等,亦称赞我不可思议功德,而作是言:释迦牟尼佛,能为甚难稀有之事,能於娑婆国土,五浊恶世,劫浊、见浊、烦恼浊、众生浊、命浊中,得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为诸众生说此难信之法。舍利弗!当知我於五浊恶世,行此难事,得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为一切世间说此难信之法,是为甚难。”《华严经》说;信为道源功德母,长养一切诸善根”。我们虽然相信世尊所说真实不虚,确信“从是西方,过十万亿佛土,有世界名曰极乐,其土有佛,号阿弥陀,今现在说法”。(现代科学已解决宇宙航行问题,人类登上月球,探索太空秘密已指日可待了。)然而由于各种障碍,信心还是有反复,有时甚至动摇。例如上海佛教居士林有位者太太,念了几十年的佛,忽然听到密宗有神通,依次第修习,可获“即身成佛”,不必到极乐世界仍然要继续修行,起了改易门径的想法,与我商量。我坦率向他指出:“如果你对净土法门不生真信,那对其他法门也不会有真信。没有真信,也就不会有切愿、笃行,岂能得到成就。你过去累积的念佛功德不就此半途而废了吗?多么可惜啊!”他觉得我的话也有道理。但又问道:“为什么我持名念佛几十年,竟没有得到感应或达到境界呢?”我引《梦东大师语录》中一段话向她作阐释:“吾人生死板头,惟二种力:一者心绪多端,重处偏堕,此心力也。二者如人召债,强者先牵,此业力也。业力最大,心力尤大。以业无自性,全依于心,心能造业,心能转业,放心力唯重,业力唯强,及能牵生。若以重心而修净业,净业则强,心重业强,唯西方是趋,他日报终命尽,定往西方,不生余处矣。如大树大墙,寻常向西歪,他日若倒,决不向余处也。何为重心?我辈修习净业,信贵深,愿贵切,以信深愿切故,一切邪说募能摇惑,一切境遇募能引转。若正修净业时,达摩大师忽现在前曰:‘汝但舍念佛,即授以直指人心,见性成佛之禅。’当向祖作礼,谓:‘我已受如来念佛法门,发愿受持,终身不易,不敢自违本誓也。’纵释迦如来忽现身曰:‘吾先说念佛法门,特一时方便,汝且置念佛,即为说更殊胜法门’。亦向佛稽首陈白:‘我先禀受世尊净业法门,发愿一息尚存,决不更张,不敢自违本愿也气虽佛祖现身,尚不改其所信,况魔王外道虚妄邪说,岂足以摇惑耶?能如是信,可谓深矣。若赤熟铁轮旋转头上,不以此苦退失往生之愿。若轮王胜妙五欲现前,亦不以此乐退失往生之愿。此逆顺至极,尚不改其所愿,况世间小小顺逆境界,岂能引转哉,能如是愿,可谓切矣。信深愿切,是谓重心,而修净业,净业必强,心重故则易纯,业强故则易熟,极乐净业若熟,娑婆染缘便尽,则临命终时,虽欲轮回境界再现在前,弥陀净土不现在前,皆不可得。然此信愿,要在操之有素,临时自不入於歧路”。信愿是基础,没有深切的信愿,净业就建筑在沙滩上,经不起风吹雨打,一触就倒。选择法门前要慎重,注意符合自己的根机,念了几十年佛后仍见异思迁,正说明没有真信切愿,修行也浮而不实,泛泛未到实处,哪来的感应和境界呢?一席话说的老太太哑口无言,表示还是驾轻就熟,老实念佛好,不再想另起炉灶,改弦易辙了,现在她每天念佛已加码到一万声,证得身心轻安、专注一念的境界,体验到心重易纯、业强易熟的道理。

三、应修三福,生四种心

梦东大师还说:“一、真为生死,发菩提心,为学佛通途。二、以深信愿,持佛名号,为净业正宗。三、以摄心专注而念,为下手方便。四、以折伏现行烦恼,为修行要务。五、以坚持四重戒法,为入道根本。六、以种种苦行,为修道助缘。七、以一心不乱,为净行归宿。八、以种种灵验,为往生证验。此八种事,各宜痛讲,修净业者,不可不知也”。《阿弥陀经》明确指出:“不可以少善根福德因缘得生彼国”。念佛是正行,六度万行是助行。在修正行的同时,要培植善根福德因缘。有人错误理解《观无量寿佛经》所说的三辈九品往生,即使五逆十恶的人,临命终时,由于生大恐怖,听从善知识的教导,至心念佛十声亦能往生。就认为不必要修福行善,只要临终十念就可往生,何必平时无休止地念。这完全是对真信、节愿缺乏认识。《大智度论》说:“一切众生临终时,刀风解形,死苦来迫,生大怖畏,是故遇善知识,发大勇猛,心心相续,十念即是增上善根,便得往生。”但这种不断惑业而得往生决不可能出之侥幸。如没有平时扎实的念佛功夫,决不可能有临终的效应。就是那些作恶多端,能临终十念往生的,也是夙因成熟,所以能遇到善知识的安慰劝勉,便生信发愿,至心念佛,得佛接引。可见仍不离因果纲络,但这种情况,只是万分之一,不可能有稳妥把握。因为净业修行不容许投机取巧只能实事求是。何况”观无量寿佛经》就说:“欲生彼国者,当修三福,一者孝养父母,奉事师长,慈心不杀,修十善业。二者受持三归,具足众戒,不犯威仪。三者发菩提心,深信因果,读诵大乘,劝进行者。如此三事,名为净业,乃三世诸佛净业正因。”这三种福是诸佛净业正因,也即往生净土的基本条件。梦东大师所述的净业八事是全国概括和总结,我们应学深、学透,才能积聚净业的三资粮。

梦东大师还开示说:“念佛当生四种心:一、无始以来造业如此,当生惭愧心。二、得闻此法门,当生欣庆心。三、无始业障,此法难遭难遇,当生悲痛心。四、佛如此慈悲,当生感激心。此四心中有一,净业即能成就。念佛当长久,不可间断。间断,净业不能有成。当勇猛,不可疲怠。疲怠,净业亦不能就。长久不勇猛即有退,勇猛不长久即无进。”这是指笃行而言的。六波罗蜜等一切梵行,主要靠精进才能成就。如《佛遗教经》说:“汝等比丘、若勤精进,则事无难者。是故汝等当勤精进,譬如小水常流,则能穿石。若行者之心,数数懈废,譬如钻火,未热而息,虽欲得火,火难可得,是名精进。”笃行应当是常精进的。

印光大师说:“念佛法门注重信愿,有信愿未得一心,亦可往生,得一心,若无信愿,亦不得往生。世人多注重一心,不注重信愿,已失其要,而又重既未得一心,恐不得往生之疑,则全与真信切愿相违反矣。由此而益加信愿,以致一心,则是好想念。若由因不得一心,常存不能往生之心,则成坏想念矣,不可不知。”归根到底,还是真信、切愿、笃行最重要。

梦东大师又说:“临终以此心缘念弥陀,求生净土,得不见佛往生乎?但此一念不可侥幸而致,必须存之以诚,操之有素,是故吾辈于此一句弥陀,千念万念,以致终日终年领导得,无非为熟此一念而已。果得一念纯熟,则临命终时,惟此一念,更无异念。智者大师云:”临终在定之心,即净土受生之心“。惟此一念,更无异念,非在定之心乎,念果如是,不见弥陀,更是何人?不生净土,更重何处?只恐吾人自信不及耳。”苦口婆心,溢于言表。《楞严经·大势至菩萨念佛圆通章》说:“忆佛念佛,现前当来,必定见佛”。敬请同修为真信、切愿、笃行积聚往生净土三资粮,临终心缘弥陀,得佛接引,往生极乐净土。

End

慧律法师:请问师父,信佛是为了什么?

信佛为了解脱。佛陀告诉我们悟,要赶快觉悟,时间一天一天过去,我的生命一天一天减少,要赶快觉悟,要不然到死的时候,意识佛教不说灵魂,说意识会随业到六道轮回继续轮转。有人..

慧律法师:明了人生的因果

1.明了人生的因果因果,是宇宙人生的规律,也是佛法建立的根本。整个佛法的理论体系,都以因果为基础。世界上的宗教、哲学、科学也都谈到因果,但由于缺乏般若智慧,所以对因果..

慧律法师:记住一句话,就立刻转凡成圣!

慧律法师:记住一句话,就立刻转凡成圣!诸位!只要记住师父一句话,就立刻转:永远不要去看众生的过失,你就无比快活!很快活!你今天为什么不快活?就是因为要看众生的缺点,老是把..

慧律法师:什么是真正的幸福呢?

每一个人都在追求幸福!但什么是真正的幸福呢?我觉得唯有「内心安适,俯仰无愧」的人才有真正的幸福。因为心如不安,幸福要从何建立呢?那么要如何,心才会安呢?古人说:「无所为..

慧律法师:慧律法师《解脱后的心灵》

执著带给人束缚,使我们不得自在。这就好比犯人被上手拷、脚镣,行动无法自由。心灵的超越正是让我们放下执著,摆脱身心的桎梏。追求心灵的超越,以传统佛教术语来说,就是达到..

慧律法师:减少烦恼两个办法

慧律法师:应该怎样过人生呢?要记住:第一:你一定要宽恕众生。人的一生耗费在干扰别人、伤害别人、毁谤别人、批评别人的时间,超过于冷静下来了解自己。我们每天眼睛一张..

慧律法师:慧律法师《净土心要》

现在翻开一百一十一页,往生居士第三,清朝甘露寺,江苏镇江县的甘露寺。就是劳动,甘露寺有一个很勤劳专门在做苦工的仆役。一向不识字所以才会跟你们说,不识字也不要紧,了生死..

慧律法师:高雄文殊讲堂清规

1、真观照。保持秒秒安祥。一日明心见性。灵光普荫人天。2、勤念佛。念念要生彼国。念到不念而念。弥陀不从他得。3、虔礼佛。消尽平生罪业。欲了施主供养。便是这个法则。4..

慧律法师:慧律法师《莫拒外境念念清净》

学佛的过程中,往往必须经历重覆的挣扎;重覆的创伤、挫折;重覆的忧郁感;重覆的产生一种莫名其妙的失落感、无力感。然后,才慢慢地体悟出真理。不过,虽然我们常常在境界申迷失..

慧律法师:濒死体验九则

节录自慧律法师《临终备览》1.日本人小提德行先生二十七岁时,因脊椎受伤并发肋膜炎,致生命垂危,以下为其脱体经验:“我感觉头很晕,背部似被蜘蛛网缠住且欲将我拉进地底般,虽..

慧律法师:每天一定要定功课

我们做功课通常都是散持。我问老菩萨:一天念多少?她回答:我也不知道,反正有空就念。那么,没空呢?没空就看电视。世间人就是这样,因此修行无法成就。一定要定功课,看一天要念..

慧律法师:对佛教的常见误解

佛教的原貌是清净光明的,是反求诸己的,是绝对平等无私的。然而,由于欠缺教育的缘故,使社会大众无法认识其本来面目,产生种种误解。又以文化、制度诸多因素,导致弊端丛..

慧律法师:慧律法师:放下一切,专心念佛

想修持的人,就要先学习「放下」。有信徒问我:「师父,要如何修持呢?」我就回答说:「放下!放下!先放下。将心事统统放下,钱财统统放下,一切都放下,这样念佛才会踏实;如果着于..

慧律法师:慧律法师《慈、悲、喜、舍》

我慢是障道的根本,古德云:我慢高山,不留德水。一个有德行的人,绝对不会骄傲的。一个骄傲的人,他的胸量就小,脾气就暴躁,自然没有什么德行可让人来亲近。一个有德行的人必须..

慧律法师:有人害我钱财损失,我起了嗔心

问:最近半年来,有人伤害我,害我钱财损失,所以我起了嗔恨心,妨碍我的修行,请问法师,如何去突破这个逆境。答:嗯,这当成我们欠他的啦!把它想成别人为什么不会遇到这种事,偏偏..

慧律法师:慧律法师《让你赢,我也没有输》

释迦牟尼佛自认是世界上最平凡的人,所以他没有烦恼。而大多数的人却将自己当作是世界上最了不起的人、最不平凡的人,也正由于我们自觉了不起、不平凡,而过著烦恼不堪的日子..

慧律法师:慧律法师《净土圣贤录易解》

《净土圣贤录易解》序净土法门 三根普被 佛不诳语 祖不妄传信愿念佛 决定往生 圣贤录者 千古明证然由此书所载事迹,通千余年。前贤所论,警策之语,义理深奥,不易明了;又因文..

慧律法师:如何设置灵堂

设灵灵堂布置宜庄严肃穆,简单隆重。供奉西方三圣,前面悬挂亡者相片,陈设香炉、水果、鲜花等。亡者灵前以莲花灯,代替民间之金童玉女。祭品宜素戒荤。佛像后面垂挂黄布,再置..

慧律法师:远离三有,如鸟出笼

《楞严经》【远离三有,如鸟出笼】。慧律法师:这个比喻得很好!鸟,表示我们的心,出笼就是解脱了,不为物累,不会被假相所束缚,这个鸟就是我们的心,如果被假相所困住,..

慧律法师:慧律法师《律己与宽人》

修行人要让众生有解释的机会忏悔的余地,不要咄咄逼人。就像如果一位出家人犯了戒律,或在家居士过去曾造了很多杀业,甚至毁谤三宝,学佛的人都应以慈悲关怀的心来原谅及开导他..

慧律法师:佛法讲世间的真相

对于智者,生命是一种享受,有智慧的人,我们今天来听经闻法,我们就是要开智慧,我们不会象世间人,为了一点小事,撞得头破血流,到最后一场空。世间,大家都是迷茫,所以那些个唱歌..

慧律法师:放下执着和烦恼才能获得快乐

哲学家说:有智慧的人随时从周围取得快乐,没有智慧的人希望别人给他快乐。快乐是来自内在的解脱,你的内心不快乐,每天祈求谁给你快乐呢?放下执着才能获得快乐,人都是一..

慧律法师:往生被(陀罗尼被)的用法

往生被又名“陀罗尼被”。其来源非出自《大藏经》,而系明季密宗盛行,金刚上师为慈悲救世故,集诸佛密咒,以梵文(或藏文)书于布帛,犹似坛场、《藏经》,倘经加持,其效力更不可..

慧律法师:人生一切皆苦?

许多人不了解佛教,认为佛教教义太重视苦;把人生说成苦哈哈的,变成是一种偏激的厌世态度。因为人类的生活中固然有苦,但也有快乐,不该「以偏盖全」。关于这一点,可以从两方面..

慧律法师:断气后处理原则

勿急于搬动遗体或盖棺、安葬亡者甫断气,心跳、呼吸固已停止,其神经系统及脑部尚在运作,未全死透,仍处有知觉之弥留状态,即令身躯僵冷,耳识犹在,听闻家属悲泣,自必哀..

慧律法师:慧律法师《观照当下一念》

人主要是受思想的支配和智识的指挥,所以会对事相上的认知做抉择。也就是说,我们人是生活在惯性意识里面。所谓惯性意识,就是习惯于自己的主观看法,主观性再加上自己生长背景..

慧律法师:放下执着烦恼 才能得到快乐

哲学家说:有智慧的人随时从周围取得快乐,没有智慧的人希望别人给他快乐。快乐是来自内在的解脱,你的内心不快乐,每天祈求谁给你快乐呢?人都是一样,自己在家待得无聊,..

慧律法师:在家居士如何才能不退失道心

修行要解跟行并重,如果没办法参与道场或者团体的修行,从解的方面,目前可以看师父的光碟,或者看正知、正见的高僧大德的光碟,因为在家居士毕竟烦恼多,俗事多,没时间在经教上..

慧律法师:慧律法师《楞伽经大纲》节录

诸位法师,诸位护法居士、义工,今天是2004年9月26号,星期天,义工大会。讲堂落成到现在,这十几年来,诸位护法居士大德,都尽心尽力的来参与,师父非常的感念,非常的感恩。诸位今..

慧律法师:浅讲《信心铭》

第一句话:【至道无难,唯嫌拣择。】就是你要悟入佛道,不是很困难。你要悟入究竟解脱,也不是很困难。唯嫌拣择,就怕你选择,选择就是取东取西、舍此取彼,不了解当下不二的道理,..

慧律法师:如何度化家人?

问:如何度化家人?从你的行为做起:把你的个性改变得温文儒雅、谦卑、谦恭,对家人更好,让他(她)感觉学佛是有这个好处的,有大转变,又记得我的生日,还时时刻刻记得买..

慧律法师:家里人跟我们对着干该怎么办?

家里人跟我们对着干该怎么办?要退。众生是让你救度的,不是让你恨的,不是对着干的,要不然,你成佛以后就没众生可度了。佛陀说:要感谢你的敌人,因为你的敌人最先看到你..

慧律法师:念佛的人如何擦亮心灵这面镜子?

念佛的人如何擦亮心灵这面镜子?我先来举个例子,看看你们能否理解。比如说,这是一面镜子(这面镜子指的是念佛人的心),前面高空上有一个太阳,如果我把这面镜子涂黑,能..

慧律法师:在家居士如何看破、放下?

在家居士如何看破、放下?看破,有两个角度∶第一,观不净、苦、空∶你想想看,这个色身从小到大,大、小便不净;有这个色身就会生病、开刀,吃得不干净就会中毒,晚上睡不..

慧律法师:怎样才能断除妄想?

怎样才能断除妄想?那是错的,妄想本空。断除妄想重增妄,趋向圣道亦是邪。你要体会诸法本空,妄想本来就空。比如说这是清净心,前面摆人民币一百万。这个是清净心,那我们..

微信分享

微信分享二维码

扫描二维码分享到微信或朋友圈

链接已复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