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佛笔记

蔡惠明:马祖道一的禅学思想
2025-03-31 07:09

马祖道一的禅学思想

蔡惠明

一、马祖的生平事迹

中国禅宗因以参究的方法,彻见心性的本源为宗旨,所以又称佛心宗。佛教传入我国后,禅学或修禅思想一直获得广泛的流传,在东汉至南北朝时代曾译出多种禅经,禅学成为相当重要的流派。南朝齐梁闾,南天竺高佾菩提达摩泛海东来,梁武帚遣使迎至建康(今南京),在宫中相与问答,因话不投机,遂渡江北上,到河南嵩山少林寺面壁而坐,世称“壁观婆罗门”。他所传的“二入四行”禅法逐渐流传。“二入”郎理入和行入。理入郎“壁观”,内容为“藉教悟宗,深信含生同一真性,客尘障故。令舍伪归真,凝住壁观,无自无他,凡圣等一,坚住不移,不随他教,与道冥符,寂然无为。”这种特重心性的大乘壁观,主要喻人心如墙壁,中直不移,从认识上舍伪归真、无自无他,排除一切执见。行入指万行同摄的“四行”,郎报怨行、随缘行、无所求行、称法行。四行着重在于劝人在日常生活中去掉一切爱憎情欲,严格按佛教教义苦下功夫。理入属于宗教理论,行入属于宗教实践,郎禅法的理论和实践相结合,这就是达摩的简易禅法·

中国禅宗的正式建立是从六祖慧能开始的。在这以前,自初租达摩、二租慧可、三砠佾璨、四祖道信、五砠弘忍的正传和旁出,都称为楞伽师。到五租弘忍门下神秀任国师时,他自称是楞伽宗,并说明他传承的世系,出于靳州东山法门,他尝了六年国师,已经使楞伽宗成为禅学正宗了。他圆寂后,其弟子普寂、义福的地位更加崇高,使楞伽宗成为当时佛教界盛况空前的宗派。但弘忍时已重视‘金刚经\’,到慧能则大力弘演‘金刚经\’,另辟途径,号称南宗,称神秀一系为北宗。慧能弟子神会于开元廿六年(七三八)到洛阳大弘顿门,并于滑台(今河南滑县东)大云寺和北宗崇远进行辩论,评击北宗“师承是傍,法门是渐”,而称南宗“师承是正,法门是顿”。辩论记录由与会的独孤沛整理成‘菩提达摩南宗定是非论\’。从此南宗被称为“顿宗”,北宗被称为“渐教”。世称南能北秀。

慧能的着名弟子有南岳怀让、青原行思、荷泽神会,南阳慧忠、永嘉玄觉,形成禅宗的主流。其中以南岳、青原两家弘传最盛。南岳下数传形成为仰、临济两宗;青原下数传分为曹洞,云门、法眼三宗;世称“五家”。其中临济,曹洞两宗流传时间最长,临济宗在末代后又形成黄龙、杨岐两派,世称五家七宗。

马祖道一(七O九—七八八)是南岳怀让门下的直传弟子。他俗姓马,汉州什邡县(今四川省什邡县)人。幼年在本邑罗汉寺依处寂出家,二十岁于渝州(今重庆)圆律师处受具足戒。他曾师从新罗国王子无相,受其影响较深。道一的佛性思想体系总纲在于“郎心郎佛——非心非佛——平常心是道;”他的接机方式——打、踏、喝、画、坚拂等与传统的有昕不同,值得我们分析研究,藉以探索唐代中期禅宗发展的内在规律。我们不要把注意力集中于形式,而应了解由此发生蔓延的时代气氛,以及它内含的怀疑论、否定论等因子,因为这是六祖以后禅宗不断超越修禅者的“自我”,焕发强大生命力的内在机制。

据‘五灯会元\’南岳让禅师法嗣第一世江西马祖道一条载:

马祖“容貌奇异,牛行虎视,引舌过鼻,足下有二轮文。”“唐开元中,习禅定于衡岳山中,遇让和尚,同参六人,唯师密受心印。”并注释说:“让之一,犹(行)思之(希)迁也,同源而异派。故禅法之盛始于二师。刘轲云:‘江西主大寂,湖南主石头,往来幢幢,不见二大士,为无知矣。’\‘西天般若多罗记’达摩云:‘震旦虽阔无别路,要假儿孙脚下行,金鶸解街一粒粟,供养十方罗汉僧。’又六祖谓让和《:日:‘向后佛法从汝边去,马驹蹋杀天下人。’厥后江西嗣法,布于天下,时号马祖。”可见六砠对他是有预见的。他在南康龚公山弘法时,“一日谓家曰:‘汝等诸人,各信自心是佛。此心郎佛心。达摩大师从南天竺国来至中华,传上乘一心之法,令汝等开悟。义引‘楞伽经\’文,以印象生心地。恐汝颠倒,不自信此心之法,各各有之。故‘楞伽经\’以佛语心为宗,无门为法门。夫求法者应无所求。心外无别佛,佛外无别心。不取善,不舍恶,净秽两边,俱不依怙。达罪性空,念念不可得,无自性故。故三界唯心,森罗万象,一法之所印。凡所见色,皆是见心。心不自心,因色故有。汝但随时言说,郎事即理,都无所碍。菩提道果,亦复如是。于心所生,即名为色。知色空故,生郎不生。若了此意,乃可随时。着衣吃饭,长养圣胎,任运遍时,更有何事。汝受吾教,听吾偈曰:“心地随时说,菩提亦只宁。事理俱无碍,当生即不生。’”僧问:“和尚为什么说郎心即佛?”师曰:“为止小儿啼。”日:“啼止时如何?”师曰:“非心非佛。”曰:“除此二种人来,如何指示?”师曰:“向伊道不是物。”曰:“忽遇其中人来如何?”师日:“且教伊体会大道。”问:“如何是西来意?”师曰:“即今是什么意。”

‘五灯会元\’卷三“南岳怀让禅师’条载:

“开元中有沙门道一在衡岳山常习坐禅。师知是法器,经问曰:“大德坐禅图什么?”一日:“图作佛。”师乃取一砖于彼庵前石上磨。一日:“磨作甚么?”师曰:“磨作镜。”一日:“磨砖岂得戍镜?”师曰:“磨砖既不成镜,坐禅岂得作佛?”一日:“如何即是?”师曰:“如牛驾车,车若不行,打车即是,打牛郎是?”一无对。师又曰:“汝学坐禅,为学坐佛?若学坐禅,禅非坐卧。若学坐佛,佛非定相。于无住法,不应取舍。汝若坐佛,即是杀佛,若执坐相,井达其理。”一闻示诲,如饮醍醐,礼拜,问曰:“如何用心,即合无柑三昧?”师曰:“汝学心地法门,如下种子,我说法要,譬彼天泽,汝缘合故,当其见道。”又问:“道非色相,云何能见?”师日:“心地法眼能见乎道,无相三昧亦复然矣。”一日:“有成坏否?”师曰:“若以成坏聚散而见道者,非见道也。听吾偈曰:‘心地含诸种,遇泽悉皆萌。三昧华无相,何坏复何戍?’一蒙开悟,心意超然。侍奉十秋,日益玄奥。”从以上的记述中,可见马祖禅学思想的渊源所在。

关于马祖道一的生平事迹,根据‘景德传灯录\’、‘宋高佾传\’等资料,依他活动的地区和思想发展的线索,大致可分三个时间阐述:

’剑南时期(七O九—七三三)。中唐时,剑南设节度使,下辖益、彭、蜀、汉、资、沦等州,相当于今四川省中部地区。道一幼年出家,二十岁受具足戒,新罗僧无相入蜀谒处寂,他曾师从无相,并广为游学。剑南地区的禅学发源于丘祖弘忍弟子智傀——处寂——无相这一系为基础的。

l衡岳时期(七三三—七四二)。慧能弟子怀让,幽居于南岳衡山,“本不开法,但居山修道”。由于来了一个“剑南沙门道一”,便发出“磨砖岂能戍镜,坐禅焉得戍佛’的名训。据记载,青年道一初到衡山时,“性情孤傲,不理旁人,结茅安居,终日坐禅。”怀让见他是可造之材,就加以引导启发。从此不离左右,“同参六人,唯师密受心印,”前后共达九年。三十三岁时前往福建和江西,开始了他后半生开堂说法的经历。

——:江西时期(七四二—七八八)。道一先在建州建阳(今福建建阳)的佛迹岭收志贤、慧海为徒,开堂说法三一年后迁往抚州西里山(今江西临川县),他还曾在宜黄石?结茅,遗迹得到明代诗人题啄怀念。此后他在南康(今江西南康县)龚公山驻锡约二十余年。‘明嘉靖地方志\’记载南康有“马祖石”等胜迹。说明抚州与南康是他活动的重点,前后共住三十多年。他开创禅林,聚众说法,广结善缘,影响广泛。

代宗大历八年(七三三),道一移居钟陵(属洪州,今江西进贤县)开元寺。这里邻近江西中心城市洪州(今南昌)。此后他就以洪州为中心开展弘禅活动,直至圆寂。“洪州宗”就是成立于这一时期。德宗贞元四年正月,他已耄耋高龄,行将入寂。弟子问:“和尚近日尊候如何?”他答道:“日面佛,月面佛。”预示化缘将尽,不久郎终于开元寺。荼昆后建舍利石塔于建昌石门山(今江西靖安县)。该山由是禅院、梵宫鳞次栉比,盛极一时。唐宪宗元籼中,敕溢“大寂禅师”。‘景德传灯录\’载称:“师入室弟子一百三十九人,各为一方宗主,转化无穷。”但‘祖堂集\’说:“大师下亲承弟子八十八人,出现于世及隐遁者,莫知其数。”着有‘马祖道一禅师语录\’、‘广录\’各一卷,分别收入‘古尊宿语录\’和‘四家语录\’中。

二、马祖的禅学思想

马祖道一上承六砠革新的成果,下启后期禅宗临济、沩诸仰派的先河,是中期禅宗主要宗派洪州宗的祖师,他的禅家思想形成独立的体系,尤其是实践个性鲜明而内涵深长。他的佛性思想体系是:“郎心即佛——非心非佛——平常心是道。”他主张“道不用修”,或谓“任心为修”,以大量的日常生活场景随时随地的接机取代看经坐禅的传统,引导了以后禅宗的转变。我们试从佛性论、修行论、接机方法等方面进行探索。

l、道一的佛性论。从思想渊源看,他是南岳怀让的直传弟子,佛性论思想与六祖是一脉相承的。‘坛经”记载,慧能由岭南到黄梅,初见弘忍时,两人之间有这样一段的对话:“弘忍问慧能曰:‘汝何方人?来此山礼拜吾,汝今向吾边复求何物?’慧能答曰:‘弟子是岭南人,新州百姓,今故远来礼拜和尚,不求余物,但求作佛。’和尚遂责慧能曰:‘汝是岭南人,又是媳獠,若为堪作物?’慧能答曰:‘人郎有南北,佛性即无南北,獦獠身与和尚不同,佛性有何差别?””由此可知,慧能早就了悟佛性学说,认为人人皆有佛陆,人人皆可作佛,人可分南北,而佛性无南北之分。人可捣撩(当时对携犬行猎为生的少数民族的眨称)与和尚的不同,而佛性则无差别。六砠在得法偈中说:“菩提本无树,明镜亦非台,佛性常清净,何处有尘埃?”揭示菩提树,明镜台都是空的。正如‘金刚经\’所说:“凡所有相,昔是虚妄。”只有佛性才是永恒清净的。佛性,佛指觉悟,性意为不变。佛性一词,和法性、实相、觉性、自性、本性、真如、圆觉、如来藏等概念,义一而名异。‘大乘玄论\’卷三称:“经中有名佛性、法性、真如、实际等,并是佛性之异名。”‘坛经\’说:“人性本净,为妄念故,盖覆真如,离妄念,本性净。”又说:“不识本心,学佛无益,识心见性,郎悟大意。”指出“佛是自性作,莫向身外求,自性迷,佛即众生;自性悟,众生即佛。”永嘉‘证道歌\’说:“万象森罗影现中,一颗圆光非内外。”正是他亲证佛性的绝好写照!应当指出:觉性在未证前,只能在文字言语上讨分晓,但文字言语非即觉性,必须亲证才能如实知。所谓“如人饮水,冶暖自知。”明心见性是自我显现、自我认识、自我体会、自我肯定,也郎契悟阶段,悟后仍须修行,才能证到佛性。直指本心,当下契入,可说是“正直舍方便”的妙法,但是差之毫厘,失之千里,不容大意。昕以云岩告良价:“承当此事,大须仔细。”无准师范有偈云:“亦非凡,亦非圣,当体如如绝修证,道人到此须推详,莫把识人来错认。”由于人们情见深固,妄想日多,于本来面目,难于契合,于是禅师们各出手眼,方便引导,有的参话头起疑,有的即境示人,有的当头棒喝,有的机锋相逼,无非使人识情不行处,亲自领悟无念本体。道一在剑南从无相所学是“净众禅”。此宗“先教引声念佛,尽一气,念绝声停。念汔云:‘无忆、无念、莫妄。\’无忆是戒,无念是定,莫妄是慧。此三句语,郎是总持门。’(“历代三宝记’)印顺老法师曾评称:三迢与慧能所传的,是同源别流的禅法。”道一以后专事怀让,从而由智恁一系变为六祖再传弟子,这也是顺理成章的。但是慧能以下的禅宗思想重心发生十分微妙而自然的变化,就是六祖既巳在“心”与“性”、“明心”与见性”之间,更强调“心”与“明心”,并且使这一“心”、“自心”更少出世色彩而接近当前的“人心”,他的弟子将这一革新推向极致,也是无可非议的。道一直承六祖、怀让,经过长期思考和实践,在晚年提出“平常心是道”这进一步中国文化的佛性学说,是禅宗思想发展的必然结果,是禅宗由“如来禅”、“祖师禅”向“分灯禅”演变的一个转折点。

“景德传灯录’记载大珠慧海初参马祖时的一段问答:

“祖问曰:‘从何处来?”曰:‘越州大云寺来。\’祖曰:‘来此拟须何事?”曰:‘来求佛法。\’祖曰:‘自***藏不顾,抛家散走什么。我这里一物也无,求什么佛法?’师遂礼拜问曰:‘那个是慧海自***藏?’祖曰:‘郎今问我者,是汝宝藏,一切具足,更无欠少使用自在,何加向外求觅。三逼段问答,虽没有说出“郎心是佛”四字,却是“郎心是佛”的一种简明扼要的解说。但自六祖提倡“明心见性”以来,“即心是佛”的思想逐渐深入人心,几十年来竟又戍一窠臼,人们执着于“郎心成佛”,出现“异化”的危险。道一的弟子们就提出过这一问题。如‘祖堂集\’载,南泉普愿批评:“如今多有人唤心作佛,……将头觅头,设使认得,亦不是本来佛,若言郎心是佛,如冤马有角。”为克服僵化的教条,必须提出新的理论取而代之。

道一提出“非心非佛”,是相对于“即心是佛”而言的否定之词,意在截断主体认知活动,指出主体认识的对象既不是心,也不是佛,心与佛俱不存在。这是禅宗思想的又一次创新,丰富了佛性思想。‘五灯会元”卷三马祖条载:

有小师耽源行脚回,于师前昼个圆相,就上拜了立。师曰:“汝莫欲作佛否?”曰:“某甲不解捏目。”师曰;“吾不如汝。”小师不对。

道一本欲依传统启发“郎心是佛”,旋即悟到自己几乎也执着心、执着佛,于是坦然承认“吾不如汝。”‘马祖语录\’载:道一派人去试探大梅法常,说马祖近来又倡“非心非佛”。大梅法常断然回答:“这老汉惑乱人,未有了日,任汝非心非佛,我只管郎心即佛。”道一闻言,赞叹说:“梅子熟了。”对原有理论在更高阶段上得到了复归和肯定,这是马砠禅学思想特点所在。

‘马砠语录’对“平常心是道”这一概念解释是:“若欲直会其道,平常心是道。何谓平常心:无造作、无是非、无取舍、无断常、无凡圣……只如今行住坐卧,应机接物,尽是道。道即法界,乃至河沙妙用,不出法界。”这就是以主体的一切认知和行为,体现佛性或佛教教义,也就是宗密所说的“触类是道”,或有人认为“性在自然”。道一的洪州宗上承如来藏禅,又以“非心非佛”脱离弃臼,提出“平常心是道”。“平常心”减少各种柬缚,让人们任运自然,生动活泼地接触生活,体现了“道在平常”的本色,使那些“接机”、“公案”出现在日常生活中,确是“切中时弊”。

’道一的修行论。他坚持南宗“顿悟”本色,奉行六祖“行住坐卧都是禅”,并有所发展。强调“道不用修”、“道不在修”,也是宗密倡行的“任心为修”、“任用自在”。道一从“磨砖岂能戍镜,坐禅焉能作佛”必提高认识,毅然放弃息念枯坐的修行方法,提出“若欲直会其道,平常心是道。”唐代禅宗在“顿悟”修行实践中,特别讲究“上根上智”与“根浅智劣”的差别的。道一首倡冷峻刚烈的“接机”风格,于是出现大量的隐语、动作、手势、符号,乃至拳打脚踢。以后形成的鸿仰宗以师徒唱和、互相契会为特点,临济宗的痛快峻烈、当头棒喝的禅风就是受道一的修行论的影响。禅宗的面貌,从六祖到马祖又一次发生奇异的变化。

3、接机方法。接机是禅宗特有的一种术语。禅宗五家思想相差无几,仅是门庭设施不同,接引学人方法有所区别,以致形成不同宗风。接机是指师徒、同学、朋辈之间,通过隐喻、暗示等曲折方法对有关佛教理论进衍交流和讨论,把这些讨论用文字记录下来就成为“公案”。这在六祖时已有所运用,其后与马祖道一同时代的石头希迁、牛头慧忠等也都有运用,这并非道一首创,也不是独家所使。他在接机上用的方法很多,主要有六种:一,语言,如反问、比喻、暗示。二、打和喝。三、身体动作。四、符号。五、使用常随身携带的物品,如“竖拂”。六、在日常生活场景中随时随地发挥。他的接机特色不在于思想上有何发展,而在于造就一种强烈的气氛。概括地说,就是对于佛陀乃至一切精神束缚普遍怀疑,持否定倾向,最终达到思想解放。他的机锋特色,得到一定成就。如每一次接机,每一件公案,都贯穿着他的佛性思想和修行范围,体现着时代的气氛。如“西来意”一词在‘马祖语录\’中是常用的,但每次却意义不同,试举三则为例:

一、泐潭法会禅师问砠云:“如何是西来祖师意?”祖曰:“低声,近前来。”会便近前,祖打一把。……

二、僧问:“如何得合道?”祖曰:“我早不合道。”问:“如是是西来意?”祖便打曰:“我若不打汝,诸方笑外也。”

三、洪州水老和尚初参马祖,问:“如何是西来意?”祖云:“礼拜着。”老才礼拜,祖便与一踏。

这里不仅有对话,而且有动作。

“西来意”是指佛法大意,这里谈佛法并不重要,关键在于懂得自性具足,不假外求。禅宗的机锋重在问答迅速,不落迹象,含有深意,要学人根据自己的体会作简短的转释,称“下转语”。法眼文益在“宗门十规论’中说:“其间有先唱后提,抑扬教法,顿挫机锋,祖令当施,生杀在手。”‘人天眼目\’卷三汾阳禅师:“霹雳机锋着眼看,石火电光犹是纯,思量拟议隔干山。”又如圆相是一符号,道一曾在这一问题输给他的小徒弟耽源,但却在有一次致书径山钦和尚信中画一圆相,径山才开见,索笔于中着一点。后有僧告似忠国师,国师说:“钦师犹被马师惑。”在禅门中传为佳话。

三、正确认识马祖禅学思想的作用

马祖在世最后几年,他的思想行为已显示出接近后期禅宗“呵佛骂祖”的迹象来。‘马祖语录\’载:“丹霞天然禅师再参祖。未参礼,便入僧堂内,骑圣佾颈而坐。时大众惊愕,遽报祖,祖躬入堂,视之,曰:‘我于天然\’。”丹霞是劈佛的急先锋,他名天然,郎由马祖所呼而得,祖称他“我子”,心灵是何等的契合。我们不能认为这是一种逆反心理,而应分析研究他的思想产生的历史背景。任何事物有其正反两方面,负责亦可得正,而佛法重在观机施教。如大慧宗杲创“看话头禅”,将“敲门砖”给参禅学人,他称正觉所倡的“默照禅”为“邪惮”。实际上,看话头禅应用六祖定慧之学的“慧”学,而默照禅则应用其中的“定”学。两家则是方法上的不同而已。佛教各宗派应互相尊重,求同存异,取长补短,共同提高,坚持团结,不可自扬抑他!

原载《内明》第270

End

慧律法师:请问师父,信佛是为了什么?

信佛为了解脱。佛陀告诉我们悟,要赶快觉悟,时间一天一天过去,我的生命一天一天减少,要赶快觉悟,要不然到死的时候,意识佛教不说灵魂,说意识会随业到六道轮回继续轮转。有人..

慧律法师:明了人生的因果

1.明了人生的因果因果,是宇宙人生的规律,也是佛法建立的根本。整个佛法的理论体系,都以因果为基础。世界上的宗教、哲学、科学也都谈到因果,但由于缺乏般若智慧,所以对因果..

慧律法师:记住一句话,就立刻转凡成圣!

慧律法师:记住一句话,就立刻转凡成圣!诸位!只要记住师父一句话,就立刻转:永远不要去看众生的过失,你就无比快活!很快活!你今天为什么不快活?就是因为要看众生的缺点,老是把..

慧律法师:什么是真正的幸福呢?

每一个人都在追求幸福!但什么是真正的幸福呢?我觉得唯有「内心安适,俯仰无愧」的人才有真正的幸福。因为心如不安,幸福要从何建立呢?那么要如何,心才会安呢?古人说:「无所为..

慧律法师:慧律法师《解脱后的心灵》

执著带给人束缚,使我们不得自在。这就好比犯人被上手拷、脚镣,行动无法自由。心灵的超越正是让我们放下执著,摆脱身心的桎梏。追求心灵的超越,以传统佛教术语来说,就是达到..

慧律法师:减少烦恼两个办法

慧律法师:应该怎样过人生呢?要记住:第一:你一定要宽恕众生。人的一生耗费在干扰别人、伤害别人、毁谤别人、批评别人的时间,超过于冷静下来了解自己。我们每天眼睛一张..

慧律法师:慧律法师《净土心要》

现在翻开一百一十一页,往生居士第三,清朝甘露寺,江苏镇江县的甘露寺。就是劳动,甘露寺有一个很勤劳专门在做苦工的仆役。一向不识字所以才会跟你们说,不识字也不要紧,了生死..

慧律法师:高雄文殊讲堂清规

1、真观照。保持秒秒安祥。一日明心见性。灵光普荫人天。2、勤念佛。念念要生彼国。念到不念而念。弥陀不从他得。3、虔礼佛。消尽平生罪业。欲了施主供养。便是这个法则。4..

慧律法师:慧律法师《莫拒外境念念清净》

学佛的过程中,往往必须经历重覆的挣扎;重覆的创伤、挫折;重覆的忧郁感;重覆的产生一种莫名其妙的失落感、无力感。然后,才慢慢地体悟出真理。不过,虽然我们常常在境界申迷失..

慧律法师:濒死体验九则

节录自慧律法师《临终备览》1.日本人小提德行先生二十七岁时,因脊椎受伤并发肋膜炎,致生命垂危,以下为其脱体经验:“我感觉头很晕,背部似被蜘蛛网缠住且欲将我拉进地底般,虽..

慧律法师:每天一定要定功课

我们做功课通常都是散持。我问老菩萨:一天念多少?她回答:我也不知道,反正有空就念。那么,没空呢?没空就看电视。世间人就是这样,因此修行无法成就。一定要定功课,看一天要念..

慧律法师:对佛教的常见误解

佛教的原貌是清净光明的,是反求诸己的,是绝对平等无私的。然而,由于欠缺教育的缘故,使社会大众无法认识其本来面目,产生种种误解。又以文化、制度诸多因素,导致弊端丛..

慧律法师:慧律法师:放下一切,专心念佛

想修持的人,就要先学习「放下」。有信徒问我:「师父,要如何修持呢?」我就回答说:「放下!放下!先放下。将心事统统放下,钱财统统放下,一切都放下,这样念佛才会踏实;如果着于..

慧律法师:慧律法师《慈、悲、喜、舍》

我慢是障道的根本,古德云:我慢高山,不留德水。一个有德行的人,绝对不会骄傲的。一个骄傲的人,他的胸量就小,脾气就暴躁,自然没有什么德行可让人来亲近。一个有德行的人必须..

慧律法师:有人害我钱财损失,我起了嗔心

问:最近半年来,有人伤害我,害我钱财损失,所以我起了嗔恨心,妨碍我的修行,请问法师,如何去突破这个逆境。答:嗯,这当成我们欠他的啦!把它想成别人为什么不会遇到这种事,偏偏..

慧律法师:慧律法师《让你赢,我也没有输》

释迦牟尼佛自认是世界上最平凡的人,所以他没有烦恼。而大多数的人却将自己当作是世界上最了不起的人、最不平凡的人,也正由于我们自觉了不起、不平凡,而过著烦恼不堪的日子..

慧律法师:慧律法师《净土圣贤录易解》

《净土圣贤录易解》序净土法门 三根普被 佛不诳语 祖不妄传信愿念佛 决定往生 圣贤录者 千古明证然由此书所载事迹,通千余年。前贤所论,警策之语,义理深奥,不易明了;又因文..

慧律法师:如何设置灵堂

设灵灵堂布置宜庄严肃穆,简单隆重。供奉西方三圣,前面悬挂亡者相片,陈设香炉、水果、鲜花等。亡者灵前以莲花灯,代替民间之金童玉女。祭品宜素戒荤。佛像后面垂挂黄布,再置..

慧律法师:远离三有,如鸟出笼

《楞严经》【远离三有,如鸟出笼】。慧律法师:这个比喻得很好!鸟,表示我们的心,出笼就是解脱了,不为物累,不会被假相所束缚,这个鸟就是我们的心,如果被假相所困住,..

慧律法师:慧律法师《律己与宽人》

修行人要让众生有解释的机会忏悔的余地,不要咄咄逼人。就像如果一位出家人犯了戒律,或在家居士过去曾造了很多杀业,甚至毁谤三宝,学佛的人都应以慈悲关怀的心来原谅及开导他..

慧律法师:佛法讲世间的真相

对于智者,生命是一种享受,有智慧的人,我们今天来听经闻法,我们就是要开智慧,我们不会象世间人,为了一点小事,撞得头破血流,到最后一场空。世间,大家都是迷茫,所以那些个唱歌..

慧律法师:放下执着和烦恼才能获得快乐

哲学家说:有智慧的人随时从周围取得快乐,没有智慧的人希望别人给他快乐。快乐是来自内在的解脱,你的内心不快乐,每天祈求谁给你快乐呢?放下执着才能获得快乐,人都是一..

慧律法师:往生被(陀罗尼被)的用法

往生被又名“陀罗尼被”。其来源非出自《大藏经》,而系明季密宗盛行,金刚上师为慈悲救世故,集诸佛密咒,以梵文(或藏文)书于布帛,犹似坛场、《藏经》,倘经加持,其效力更不可..

慧律法师:人生一切皆苦?

许多人不了解佛教,认为佛教教义太重视苦;把人生说成苦哈哈的,变成是一种偏激的厌世态度。因为人类的生活中固然有苦,但也有快乐,不该「以偏盖全」。关于这一点,可以从两方面..

慧律法师:断气后处理原则

勿急于搬动遗体或盖棺、安葬亡者甫断气,心跳、呼吸固已停止,其神经系统及脑部尚在运作,未全死透,仍处有知觉之弥留状态,即令身躯僵冷,耳识犹在,听闻家属悲泣,自必哀..

慧律法师:慧律法师《观照当下一念》

人主要是受思想的支配和智识的指挥,所以会对事相上的认知做抉择。也就是说,我们人是生活在惯性意识里面。所谓惯性意识,就是习惯于自己的主观看法,主观性再加上自己生长背景..

慧律法师:放下执着烦恼 才能得到快乐

哲学家说:有智慧的人随时从周围取得快乐,没有智慧的人希望别人给他快乐。快乐是来自内在的解脱,你的内心不快乐,每天祈求谁给你快乐呢?人都是一样,自己在家待得无聊,..

慧律法师:在家居士如何才能不退失道心

修行要解跟行并重,如果没办法参与道场或者团体的修行,从解的方面,目前可以看师父的光碟,或者看正知、正见的高僧大德的光碟,因为在家居士毕竟烦恼多,俗事多,没时间在经教上..

慧律法师:慧律法师《楞伽经大纲》节录

诸位法师,诸位护法居士、义工,今天是2004年9月26号,星期天,义工大会。讲堂落成到现在,这十几年来,诸位护法居士大德,都尽心尽力的来参与,师父非常的感念,非常的感恩。诸位今..

慧律法师:浅讲《信心铭》

第一句话:【至道无难,唯嫌拣择。】就是你要悟入佛道,不是很困难。你要悟入究竟解脱,也不是很困难。唯嫌拣择,就怕你选择,选择就是取东取西、舍此取彼,不了解当下不二的道理,..

慧律法师:如何度化家人?

问:如何度化家人?从你的行为做起:把你的个性改变得温文儒雅、谦卑、谦恭,对家人更好,让他(她)感觉学佛是有这个好处的,有大转变,又记得我的生日,还时时刻刻记得买..

慧律法师:家里人跟我们对着干该怎么办?

家里人跟我们对着干该怎么办?要退。众生是让你救度的,不是让你恨的,不是对着干的,要不然,你成佛以后就没众生可度了。佛陀说:要感谢你的敌人,因为你的敌人最先看到你..

慧律法师:念佛的人如何擦亮心灵这面镜子?

念佛的人如何擦亮心灵这面镜子?我先来举个例子,看看你们能否理解。比如说,这是一面镜子(这面镜子指的是念佛人的心),前面高空上有一个太阳,如果我把这面镜子涂黑,能..

慧律法师:在家居士如何看破、放下?

在家居士如何看破、放下?看破,有两个角度∶第一,观不净、苦、空∶你想想看,这个色身从小到大,大、小便不净;有这个色身就会生病、开刀,吃得不干净就会中毒,晚上睡不..

慧律法师:怎样才能断除妄想?

怎样才能断除妄想?那是错的,妄想本空。断除妄想重增妄,趋向圣道亦是邪。你要体会诸法本空,妄想本来就空。比如说这是清净心,前面摆人民币一百万。这个是清净心,那我们..

微信分享

微信分享二维码

扫描二维码分享到微信或朋友圈

链接已复制